第一篇: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
随着丹东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安全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充实,特别是丹东实现“四城联创”的现阶段,城市公共安全工作更尤为突出,可以说城市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安全不同于工业生产安全与职业安全。它不但包括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安全问题,还囊括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矿产资源保护、公众心理稳定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城市安全是丹东实现“四城联创”的基本保证,也是丹东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今,城市安全由于人群的聚集而不断放大;由于系统的社会敏感性而猝变;由于系统的脆弱性而易受破坏。因此,科学的应对各种安全机制对于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
一、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的意识,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城市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现在丹东的城市人口不断密集,外来人员和企业不断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强,使各种城市隐患不断加剧。现在城市灾害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占很大比重,很多灾害是由于人的主观行为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对市民的危机意识和防灾减灾安全意识教育尤为重要。争取把因人类社会自身行为不当而造成灾害控制在源头,减少人为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要通过加强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文明安全生产教育、防范技能的培训等措施。现阶段对市民的城市公共安全教育较少,让市民无法从根本意识到那些是危险源,哪些行为是容易引起事故的。再者,由于各方面的安全基础设施跟不上当代的发展形势,不能系统有效的让每个市民掌握自救的能力,使市民在面对各类灾难、事故发生时不能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记得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由于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四年中多次进行紧急疏散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这些就是他们从2005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的结果,他们工作做得非常仔细,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速度、到操场上的站立位置等,都事先固定好,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在以后的时间里,政府官员不但要进行反危机模拟训练,教育部门也要把各级别学生的反危机模拟训练列入教学计划,各单位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城市安全宣传和教育。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老弱病残,外来务工人员要加强城市安全常识的宣传力度。使市民危机意识的增强的同时遇到突发灾害事件,能够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总之要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城市安全的预防工作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样才能让城市安全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使城市安全的预防工作有所成效。
二、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首先要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安全体系。从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和义务,推行城市安全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只有这些体系的完善,才能保证一切工作顺利展开。以前在发生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后,往往是组建一个临时应急领导小
组,负责事件的应急处理及事后恢复,随着危机事件消失,应急领导小组使命也就完成了,从而使经验教训无人系统总结借鉴。因此建立长期的城市安全管理机构对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合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改善装备,加强管理,提高用于公共安全的财政支出,从而形成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要与政府领导职能相结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与防汛、防火等各专业指挥机构相协调。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的指挥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等及时有效的进行组织指挥,要有足够的救援通信保障、物资保障、医疗保障、防疫保障、资金保障、队伍保障、居民生活保障等为一体的危机处理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不管什么危机发生,都有事先的组织体系应对策略。
由于突发性灾害事件是随机的,小概率事件,各部门在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上存在着重视不够、力度不大的现象,一些部门对预案不熟悉。所以平时必须认真学习和熟悉预案,要认真熟悉预案中的总体原则、主要思路。多组织对有关部门对预案的模拟演习,从而达到熟练使用预案。这样才能发生突发性事件之后冷静应对,妥善处置。从而使城市公共安全建设成能够有效、准确、及时处理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对城市安全预防和监督体系
城市安全隐患要以“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为方针。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固然重要,但预防城市安全中的危机事件才是确保城市安全一种积极主动的化解手段。防患于未然,是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政府要加强对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排查和管理,要加大对这些容易存在隐患地方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的清除事故隐患,堵塞各种漏洞。让民众生活在一片安全、安心的环境里。
四、加强对危机善后的处理
危机情形一旦被控制或消除后,相关部门应查找产生灾害的原因、进行事故分析,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深悟其理,警钟长鸣。丹东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在这方面,城市安全管理工作要有的放矢,准确到位,要更好的了解游客的安全事故特征,让游客有一个安全的防范系统,使游客不但觉得丹东的山美景美,更能够感觉到安全舒心,因此准确的科学发展城市安全,对丹东的旅游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既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是确保公共财产和人民群众安全的措施,是丹东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丹东实现“四城联创”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才能使丹东这座大气秀美的城市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安居乐业
六道西社区
2011年6月12日
第二篇: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公众所享有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社会公众从事正常的生活、学习、生产所必须的安全环境,它包括人身安全、卫生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内容。而公共安全体系就是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意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确保社会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整套体制机制,它包括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社会治安防控体制、应急管理体制等内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公共安全事故多发,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对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公共安全问题,抑制公共安全问题的发生,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给广大公众带来的损失;有利于树立政府形象,巩固执政基础;有利于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安全需要,突出“民生”二字,体现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一、我国公共安全体系目前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当前,我国虽已建立了公共安全体系,但仍不健全不完善,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职能履行不到位。我国公共安全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职能不到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制,公共安全管理体制运转不顺畅。
2.公共安全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强的公共安全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领域、新形式、新种类的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如网络信息安全、手机信息安全等,广大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日益增强,并且呈现出了多样化、新型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而我国当前的公共安全体系,无论在体系内容设计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上,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以政府在公共安全投资比例较高的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的政府安全监管员不足1人,而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比例约为1.5人,英国则达到了4.5人。
3.公共安全规划缺失。公共安全不是一个独立的话题,从产品属性上来看,公共安全属于公共产品,是一项公用事业。公共安全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理应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而当前我国政府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往往注重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忽视了公共安全发展规划的制定,没有把公共安全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一些经济指标。
4.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淡薄。从政府来看,大多从事公共安全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都是被动工作,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分析社会的安全隐患,没有认真去总结经验教训,只是将其作为程序性的日常工作。从市场来看,许多市场主体在面对巨额经济利益时都铤而走险,为了利益忽视了安全,从而酿成严重的后果,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伤害,如三鹿奶粉事件等。从社会来看,大多数群众都认为公共安全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并且公众对公共安全的认识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狭窄的公共安全层面。
5.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的态度上,重处理,轻防范。目前,我国政府在对待公共安全问题的态度上大多抱着侥幸心理,对问题的发生疏于防范,都是等着问题出现后才匆忙采取措施处理,如2008年南方突发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反映出我国政府在对待公共安全问题上轻于防范,重在治理。
6.责任追究不到位。近年来,我国在对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处理上都追究了相应责任人的责任,都有相关责任人被免职撤职的情况出现,但责任追究不到位,被追究者很快就能在别处“东山再起”。这些官员究竟是否应该重新“复出”,我们不作具体分析,但这却反映出我们的问责制起不到应有作用。
二、加强和完善我国公共安全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各地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如浙江的“义乌模式”和“柯桥经验”,上海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分级管理体制等,综合起来看,加强和完善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职能,构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我国政府承担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职能,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2.加大政府对公共安全的投入,实现公共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公共安全需要,我国政府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公共安全专项基金,加大政府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投入,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改善公共安全管理环境,实现公共安全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3.建立公共安全规划机制,编制公共安全状况白皮书,把公共安全提升到战略地位。公共安全既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公共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将公共安全纳入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也要制定公共安全规划。在以后的“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都要详细规定公共安全规划。为把公共安全提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地位,我们还应当编制国家公共安全状况白皮书,详细说明我国公共安全的现状、以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
4.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和培训,塑造公共安全文化环境。当前,我们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淡薄,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我国公共安全教育落后,大多都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性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环境。对此,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性的公共安全管理人才,还要在全社会加强公共安全培训,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在培训方式上,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而言,要分批分段组织他们到各大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接受课堂培训,提高他们的公共安全管理意识;对广大社会公众而言,政府应积极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演习、定期不定期的公共安全讲座等方法,提高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在培训内容上,力争涉及公共安全的方方面面,涉及各个领域,如食品、药品、自然灾害等。
5.建立公共安全预防机制,防范与治理并重。以往,我们对公共安全问题的一贯态度是“轻防范、重治理”,事前不认真防范,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日后的问题处理上,效果事倍功半。为此,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和社会治
安防控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主要公共安全资源投入到事前监督检查上,尽量杜绝人为的公共安全事故,尽量降低自然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做到重防范;事后,采取科学措施,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案,做到重治理。
6.建立并完善公共安全的责任追究机制。责任追究虽说已是事后处理,但对于减少部分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力和责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起到警示作用。同时,让他们签订“目标责任书”,为日后的问责提供依据。其次,从制度和技术上进行改进,扎实落实问责制,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出现什么问题就承担什么责任。第三,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即不仅追究相关责任者的责任,还要对徇私枉法、姑息养奸、收受贿赂的责任人追究连带责任,并追究违法违规重新起用责任者的领导的责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问责或问责过轻的责任追究不到位问题。第四,建立问责监督机制。要使问责制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须监督到位,不仅要建立政府机构内部监督举报机制,还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监督机构,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力量,使广大公民都参与进来,真正发挥问责制的作用。
第三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浅析城市公共安全事件
学号:2011011580 姓名:甄心晨
摘要:
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社区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的城市发展,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根据社会社会现实发生的公共事件归纳总结出造成这些事件其频频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安全事件 城市 原因 正文:
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危害公众的共同利益、涉及或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主要分类三类:一类是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第二类是指事故灾难,包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在城市和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危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公共事件做分析,从中找原因。
2014年3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案,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该团伙共8人,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人,抓获一名,落网3名。该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多户家庭支离破碎。事件的发生,立即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哀伤。2014年3月,陕西、吉林、湖北等地被曝出幼儿园给幼儿服用处方药“病毒灵”,造成上百的幼儿同学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伤害。同年发生的安全事件还有很多,如上海福喜涉嫌使用过期原料加工食品、昆山工厂车间爆炸致70与人死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这些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城市,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然而,为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多数城市高速发展,由此导致不论是硬件的基础设施还是软件的城市管理工作,都越来越超出城市原有系统的负荷能力,致使中国城市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力量不足,因此,各种公共安全风险以更大的速率、深度和广度想城市聚集。城市人口结构日益复杂、人口规模高度集中、人员流动性加快、人群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管理问题的积累。使得城市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持续增多,有时还呈现出连锁反应等特点。(2)城市的快速发展容易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种种变化,无论是单项因素还是综合作用,都对城市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3)城市的安全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控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很多城市中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符合“市情”的城市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从而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重建,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的城市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安全防范能力落后,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也就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城市安全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有充实。
参考文献:
[1]彭和平、侯书森等:《城市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张建华、夏明强:《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及其防范》.人民论坛.2013-12-12 [3]李彤.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3:65-72+179.
第四篇: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如何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在日常生活中,公共安全包括经济安全、学习、生产和工作场所安全、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
一、城市公共安全的分类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近几年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案例:
(一)上海暴力袭警事件2008年7月1日上午,一名北京来沪无业人员突然持刀闯入闸北区一综合办公楼内,连续捅伤多名公安民警和一名保安,随即被民警擒获。本次暴力袭警事件共造成6名公安民警牺牲,3名公安民警和1名保安人员受伤。
(二)“12.7”湖南校园踩踏事件,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一私立学校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事件目前已经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另有8人在医院留观。
据了解,这一惨剧发生原因是晚自习下课之际,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一学生跌倒,骤然引发拥挤。
(三)2009年10月17日,呼和浩特第二监狱三监区正常组织罪犯劳动。罪犯乔海强、高博、李洪斌、董佳继抢夺了当班民警徐某某的警服,并将其捆绑,又将另一名当班民警兰某某残忍杀害。之后,一名罪犯穿上抢夺的警服,其他3名罪犯换上便服,打伤监狱门卫值班民警,强行冲出大门,在监狱大门口外抢劫一辆出租车后驾车逃脱。
(四)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起火点位于10-12层之间,整栋楼都被大火包围着,大火导致53人遇难。事故原因明为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的,还因装修工程违法违规、层层多次分包;施工作业现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抢工行为;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安全监管不力。
(五)2011年12月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湖北省武汉市雄楚大街关山中学旁边的建设银行网点门前,不明物体引发爆炸。造成过路群众2人死亡、10余人受伤。爆炸中不幸身亡的其中一名年轻女孩,年约20岁左右。爆炸系由门前堆放的不明物体引发。制作12月1日武汉雄楚大道建设银行门前爆炸案的嫌犯王海剑12月16日落网。
三、发生公共安全造成较大损失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有一系列与处理公共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二)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三)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四、我们上海警方目前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取得的成果:
上海市公安、武警联合巡逻从2001年启动以来,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巡逻范围、改进勤务方式,使这一巡逻模式不断趋于完善成熟。十年来,公安、武警联合巡逻队伍以武装车巡、步巡、防暴车定点驻守相结合的方式,始终坚持屯兵街面、强化防控、快速反应,防范打击街面违法犯罪活动,热情服务人民群众各类求助,经历了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奥运会、特奥会、上海世博会、第14届国际泳联世锦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的考验,为确保本市社会治安持续平稳、重点要害部位绝对安全、重大活动顺利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上海的平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个人对如何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议:
(一)安全之本在于预防,加强预防和排查安全隐患。不管是自然灾害诱发的还是人为原因诱发的公共安全事故,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而如何预防和控制则成了公共安全问题的关键。
(二)增强城市公共安全硬实力,舍得投入,强化管理与硬件实施建设。新消防站,交通安全的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处置剧毒化学品,购置安全监管装备设备,维护公共消防设施等。对于政府而言,理应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从小处着眼,比如,把安全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者和城市管理者的一门必修课,安放逃生设备,充分利用高科技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等。真正从硬件上提高应对威胁公共安全事故的实力。只有这样的良好环境,人民群众才感到安全可靠,才感到生活环境的美好、舒心与温馨。
(三)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加强公共安教育,一是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实际计算,安全宣传的投入产出比是1:5,是一项高效益的投资项目。二是要组建专门机构,加强对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为政府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工作的有效性。三是要创新安全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打动人心的宣传,以提高人民大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奠定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四是要制定激励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安全文化建设队伍中来,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安全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五是要制定区域和部门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安全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在解决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六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维护群众安全为立足点,从构建城市良好、优美环境出发,为人民群众提升幸福指数,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而对于民众而言,要时刻有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加例如防灾知识,掌握必备的安全管理和救助逃生知识,摒弃侥幸的心理,形成的良好的应对灾难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减少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毕竟生命是属于自己的。
(四)切实恪守安全规范规避城市运行中各类风险。在“风险社会”时代,我们应该将各种安全事件的出现视为一种常态,并用制度化的思维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协调的行动去应对“风险社会”呈现出的种种后果。如此,城市公共安全才有更高的保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口号才能成为现实。
(五)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如何使公共
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化、程序化是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食品、医药等安全事故高发的生产领域,加强行业自律是根本。要充分认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于安全事故频发的采矿业,要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将煤矿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排查治理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加紧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是生产安全的重点工作。
(六)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由于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对公共安全建设的制度设计,所以目前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建设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一些关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还没有出台,有关公共安全的立法适用范围较窄或者层次比较低,仅适用于个别领域的保障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占绝大多数。
(七)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系统。我国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体系,应在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资源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和紧急状态的法律体系上下功夫。公共安全重在“防患于未然”。
第五篇:试论城市公共安全
试论城市公共安全
欧益科 武汉大学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2011-07-06
摘要 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要首先从立法上给予保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城市的安全系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城市灾害的种类繁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不断上升,时刻威胁着城市的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市人口密集和财产密集,使得各类事故的直接损失特别巨大。同时,城市的重要性也为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所利用,成为破坏和攻击的目标。城市公共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和社会和谐发展,应予以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
1.1 城市工业危险源带来的风险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与此相关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工业原材料因其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容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储罐区、油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等疏于管理引发重大事故。
1.2 城市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存在的风险
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形式以及高频率的人员流动,而公共场所作为人群聚集的地方,更是隐含了众多的安全隐患。商场、超市、车站码头、公园、旅游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都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安全隐患,例如:安全设施陈旧、通道不畅、安全标识不清等。近年来事故频发,使得密集人群的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1.3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是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商业活动的中心,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特别是对水、电、气、油、信息、交通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因而也使遍布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煤气、天然气管网和电信、电力、网络管线系统显得特别脆弱,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城市的公共安全。
1.4 城市自然灾害
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容易受到大规模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台风、水灾、地质灾害、雪灾等天灾不断发生,每年沿海省市因台风损失上千亿元甚至更多。由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也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
1.5 城市公共卫生
疾病具有不可预测性、难以控制性。而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一旦出现流行性疾病,将使得城市公共卫生系统经受重大的考验。如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1.6 恐怖袭击与破坏
由于受国际经济、文化、社会局势的影响,国内贫富差距的扩大,公共场所成为各种恐怖事件袭击的目标,也必然给城市安全带来更多隐患。我国当前的恐怖
活动主要是指使用爆炸、劫机、投毒、暗杀等严重暴力手段进行犯罪活动,滥杀无辜,制造影响,破坏稳定,报复社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不特定人群普遍的心理恐慌。
1.7 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是生产单位与城市居民的集中地,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等,往往造成大量的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公共安全的特点
2.1 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城市公共安全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涉到各方利益,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后果往往随着危机的恶化而加剧,单体的突发事件极易被放大为群体的社会危机,造成巨大的损失。
2.2 风险的不确定性
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加入了一些以前所知甚少或全然无知的新的风险因素,而且在因果关系上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城市规模越大,相应的安全隐患也越多,而且不容易发现。各种风险的不确定度比较高。
2.3 公共安全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任何安全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国际性影响。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便捷的交通与国际化的信息网络,恐怖袭击与传染性病毒很容易就被带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使得这种影响波及的范围更大,后果也更严重。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隐患与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很多城市在公共安全领域还存在很多隐患与问题,最主要地反映在以下6个方面[2]。
3.1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
目前,按门类划分,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等。②卫生因素。包括人体卫生安全、动物防疫安全、水生物防疫安全等。③社会因素。包括刑事安全、社会**、社会灾难、恐怖袭击、心理恐慌等。④生态因素。包括海洋生态安全、动物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土生态安全等。⑤环境因素。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毒气、腐蚀性物质、光化学物、放射性危害等。⑥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安全、金融安全、交通运输安全、能源安全等。⑦信息因素。包括国家机密、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等。⑧技术因素。包括重要公共技术设施保护、高新技术的负面危害等。
3.2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市民麻木、领导麻痹是目前我国城市安全问题中最突出的特点和最主要的表现。经济过热过快和持续惯性增长掩盖了城市繁荣背后的潜在矛盾。在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尤其是相当数量的大中城市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之后,标志着我国城市走入高速成长期,同时也迈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时期。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凸现,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非传统安全问题,尤其是人为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胁,即使是突发性灾害事件也极易被放大为社会危机。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导致社会结构脆弱,城
市正处于从风险向危机转化的临界点上。
3.3 硬件不“硬”,软件不“软”
从硬件上讲,投资吸引力与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脆弱,地下管网设施设备老化,投资分散,功能单一,安全欠账多,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生态安全功能和水、电、气、通讯服务设施的安全保障有一定程度的缺乏,新城市灾害和人为危机的防灾、反恐、控制突发性事件的公共安全功能建设相对滞后。从软件上讲,信息集成难,资源整合难,应急联动难,条块结合难。归根到底,这是由于城市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严重所造成的。
3.4 重视预案,轻视预警
有预案而无预警,重预案而轻预警是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一大通病。预案侧重于处理突发性事件本身,而缺乏涉及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预案过多地强调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约束,而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保障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机制;预案侧重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方案,而缺乏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危机过后的恢复机制。对于许多新城市灾害及非传统危机领域,应急预案还存在空白。由于缺乏危险关键控制点的全面调查和定期系统的危害性因素及脆弱性评估,致使应急预案大多是上行下效,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5 多头指挥,联动失灵
当前的危机管理,自上而下是分散而割裂的。水务、公安、消防、卫生、民防等基本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军地有别。对危机处理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即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安排对口部门进行专门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九龙治水”;在纵向上进行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地方予以配合。看起来有很多部门在负责,实际上缺乏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这使中国城市的危机处理机制像一头食草恐龙,身体庞大而头颅弱小。一旦发生危机,各部门应急联动敏捷性差,资源共享度低,人力物力浪费大。各级系统互不隶属、机制不同、网络不能互通,部门难以快速协调,紧急状态下指挥权缺乏必要的授权,应急处理效率低下。
3.6 政出多门、法律滞后
目前,危机管理缺乏立法保障,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危机发生后,成立的临时性指挥协调系统主要依靠的是行政协调而不是法律机制,是领导权威而不是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条块分明、军地有别的条件下,这种缺乏法律支持的行政协调,在面临大规模突发性事件时,其地位和处境就十分尴尬。这就是为什么稍有危机就必须领导亲临一线的根源。如何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是城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重视立法和体系建设,从程序上保证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颁布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条例、条令和法规,建立了各种防灾减灾机构。城市公共安全系统需要事故预防、灾害预警、应急反应和灾后处理形成一个整体,而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需要政府和各级组织管理部门的积极组织,这需要从立法上给予保证。明确责任,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理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制,从而建立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社会各界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以确保社会体系在紧急状态下的稳定和有序。
4.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建设资金超前投入
长期以来,在城市安全与防灾管理上人们并未能站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灾情及管理问题,体制上明显存在着从单一灾种出发对灾害进行部门式分割管理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安全与防灾的能力。发挥政府在城市安全保障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设定城市公共安全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安全规划,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以及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能力。其次,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方面的功能,制定科学的城市安全制度规范和体系,有效地节制人类自身的行为尤其要防范人为灾害链的形成,用科学的制度设计保证城市安全目标的实现。政府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和专家共同参与的常设机构。再者,要强化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工作中的职能,加大公共安全领域的投入。城市安全系统的完善和建设需要资金,这种投入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战略性,因此,要保证持续和超前的投入。由于产出的效益是社会性的,并且是滞后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其中有限。因此,城市安全系统的完善与建设迫切需要政府从全民利益出发给以必要的保障,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尤其在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方面,作为主体的政府投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3 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防御体系和保障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涉及众多的部门与行业,如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民防、气象、城管和卫生等。此前的城市公共安全研究基本上局限在防灾减灾方面,多以行业自保和个案分析为特征。其研究对象是以自然灾害为主,缺乏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通盘考虑和整体把握以及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解。未来我国大中城市灾害形势十分严峻,而城市的安全防护能力又相当薄弱,缺少综合防灾的内容和公共安全体系。在对城市结构、规模布局、人口和用地等的宏观控制方面,较少考虑防灾要求;生命线工程和工业设施的防灾措施极少。此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缺少对防灾空间(或称避难空间)的规划。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严重城市灾害的发生和所造成的后果都不可能是孤立或单一的现象,因此城市的安全防护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评价,使之具有总体和综合的特性,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如事故预防、灾害预警、应急反应和灾后处理等环节的综合考虑,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和后果进行预测;建立各种综合的防灾系统并使之互相联网;加强各类建筑物和城市经济设施、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要把城市安全防护作为一个系统,从人口到物资、城市设施、经济设施实行全面的防护。
4.4 把科学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强化高新技术集成城市安全的保障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要加强城市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对城市公共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预测,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城市防护和防灾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的信息化对城市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共享等高技术手段直接影响快速预警反应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在城市安全中的作用,发展数字城市和城市安全网络等高新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安全防御系统、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其中,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统一的安全系统自动化业务平台是必需的基础。强化防灾救灾手段不仅可以防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包括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可以提高防灾、救灾水平,增强救
灾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迅速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5 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安全和持续发展
一方面,可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持续发展观,增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提高全社会对城市公共安全的认识,使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覆盖到城市每一个居民。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安全和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适时进行应对突发事故的演习和训练,不断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技巧。要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防灾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营造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再者,要实现政府专职城市安全部门、民间科研机构、市民参与意识一体化。政府专职城市安全部门对城市灾害进行预测并组织训练,进行安全教育,对灾害进行定量分析等;民间科研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参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保障水平。结论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加强城市的防灾和减灾,使城市安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保障,不但可以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减轻城市破坏,对保持国民经济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从立法上给予保证是十分重要的,要保证城市安全监测、预测、应急反应、灾后处理一体化,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立法、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城市的安全系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