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区域化呼唤公共行政创新
城市区域化呼唤公共行政创新*
苗丽静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116025)内容提要:城市区域是经济利益聚合体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其活力在于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市场运作机制来进行区域整合。在我国城市区域化过程中,加快城市之间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从竞争走向竞合,已成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现行行政区管理体制阻碍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或导致其变态运行,使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这就需要进行公共行政创新,来协调城市政府间关系,以保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正常建设,从而使城市区域经济保持常态运行。文章提出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公共管理协调机制。文章强调从长远来看,进行行政区划合并,建立中国的Citistates 将是我国城市区域化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城市合作;行政区划;Citistates
在众多关于区域的称谓中,“城市区域”是最具经济学色彩的概念。它强调区域中心城市对于其腹地的增长极作用,其实质是以此增长极为中心形成一个区域经济集团,即以一个或多个大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农村发展。城市区域化是区域经济向高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于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均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人们熟知的当今世界的五大城市区域是:以纽约为核心的大纽约都市群;以多伦多、芝加哥为核心的美、加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大东京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伦敦城市群;以巴黎、阿姆斯特丹为核心的西北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是所在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世界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比照先行者的足迹,我们看到,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类似的城市区域,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区域当属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城市群和以京津唐冀北大首都群和环沿渤海湾城市群,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西方学术界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国内目前正在积极构建的城市区域则以南京城市区域、武汉城市区域、成渝城市区域、西安城市区域、沈大城市区域、佛山城市区域、太原城市区域、海口城市区域等最为著名。在上述城市区域中,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是典型的多核心的大都市区,它由中心城市、城市发展轴线和次级城市群及其腹地构成。其中由上海、南京、杭州3座特大城市以及无锡、苏州、常州、宁波、南通、镇江、扬州、湖州、嘉兴、绍兴、泰州、舟山等大中城市构成了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体系。沪宁、沪杭铁路、高速公路、高* 本文得到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资助。(项目计划编号: 202294468)
速铁路和沿海地带己经成为本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轴线。在单中心城市区域的增长极中,武汉是较为典型的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目前武汉市城区人口规模己近400万,规划2020年将超过500万,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有七成人口住在城里,城市区域内的城市基本形成内外快速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公用现代网。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将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还有以沈阳为首的辽中南城市群、以青岛为首的胶东半岛城市带,以及其他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较小规模的城市区域,这些区域的成长和壮大,将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不断发挥其系统功能的作用。
当我们将眼光投向城市区域时,不难发现其演进的态势和规律性,即由单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向多中心城市城市区域再向网络化城市区域的演变。具体而言,工业化时代,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单核心的大都市区和多核心的大都市区。单核心的大都市区只有一个明显的核心城市,并且往往是具有发动型工业的中心城市,同时它也是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管理决策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城市集中性发展之后便进入循序性扩散和跳跃式扩散阶段。中心城市的这种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其突出表现则是形成大、中城市与腹地密切联系的单一型城市区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原来许多不相干的或联系很少的城市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逐渐形成了多中心大都市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都市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更加分散,将日益向更加均衡和分散的方向发展。在对城市区域做实体性研究时,我们还会发现其内部空间构造模式。这种构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称为内层核心城市,在我国目前一般把它定义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人均GDP超过2000元的城市。我国长三角内层核心城市有六个,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其二是外层核心城市,一般定义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的城市。我国长三角外层核心城市包括绍兴、南通、常州、嘉兴和镇江。其三是外围城市,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500亿元,财政收入低于40亿元的城市。我国长三角外围城市包括泰州、湖州和舟山三个城市。在中心城市张力和外围地区吸引力共同作用下,城市区域的层级式构造具有方向上的不均等性,这是由各级城市对外交通因素引起的。
透过城市区域化的现象,我们更加关注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在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视角下,需要从企业、城市和区域公共管理的三方合力中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从企业来说,企业是经济区域的细胞,市场、资金、技术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由于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交换(流通)和分配等环节,企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广泛的横向联系,这些联系导致企业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为了加强联系,节约生产费用,它们围绕一些核心企业,建立起企业集团等形式的企业组织,在空间上则出现向核心企业或某些基础设施集聚的倾向,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即城市或具有专业化功能的经济区。由于空间上的节点所具有的环境不同,必然促使不同类型的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集结在不同的点上,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同时,作为集团成员的企业为了节约生产费用,也向与己关系密切的点上集聚,进一步扩大了城市的规模。就城市而言,它不仅具有集聚效益,而且具有扩散效益。城市的这两大效益是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来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对人流、物流的限制会不断缩小,而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则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在空间扩展上具有相对无限性。如果中心城市具有专业化功能,与其紧密联系的经济区往往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程度,不同专业化的经济区根据劳动地域分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国内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和行政区经济的开放,专业化经济区域相互关联、相互交流、相互作用,逐渐构成一个有机的城市区
域系统。再看经济区域的管理和组织。城市区域化是由市场担纲主导的过程,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还无法排除政府的作用。区域组织机构的利益是社会上各集团利益的组合,反映的是最有组织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利益需求。由于城市区域具有跨行政区的性质,地方政府往往为各自利益而纷争,导致了区际分工水平的下降,造成区域范围内布局不合理的产业分工、自成一体的诸侯经济、重复浪费的基础设施、以邻为壑的环保措施和失调的城市化管理,从而扭曲了中心城市的职能,阻碍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或导致其变态运行,使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这就需要一定的区域组织机构来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通过区域范围统一市场的建立,保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正常建设,从而使城市区域经济保持常态运行。
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如何超脱于法定行政区划边界来综合考虑城市区域的组织和管理,具体到经济区域内的城市协调与合作,区域共同市场的建立,城市区域的综合规划,城市区域内民间社团组织的发展等等,上述问题已为区域经济研究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崭新视角。就城市区域的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来说,笔者认为似应涉及政府和社会力量等多重主体。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国内外的相关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国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间的合作非常普遍。目前这种区域性合作机构达到了200多个。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广泛,涉及到如何重构大城市区域管治,建立完善的城市区域管理制度性框架,制定大都市区战略规划以及区域非政府组织发展等问题。譬如,美国早在1966年就成立了南加州政府协会,管辖范围涉及6个县、188个城市、1600万人口、3.8万平方英里的区域。辖区内城市是否参加协会完全自愿,目前188个城市中有135个参加了协会。协会设有董事会,重大问题由董事会表决决定。对城市区域内交通、环保、电力等问题可由各城市的专业部门联合组建相应合作机构进行协作。1998年末,在美国,一个由加里、哈曼和东芝加哥组成的地区得到了管理本地区的授权,有资格今后十年内进行免税的证券交易、贸易税减额、税务信贷和1亿美元的联邦基金。近年来,在华盛顿城市区域,也成立了都市区委员会,对区域内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在美国,大都市区域规划机构接受政府的拨款,同时也要承担起协调区域内数百个城镇的发展规划,其本身要向公众开放、接受公众监督。大都市区的区域管治体现在通过政府及其规划机构、非政府组织、个人等之间的互动,来协调大都市区域内部及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此达到促进大都市区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德国柏林为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在协商基础上通过了柏林及勃兰登堡整个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案,以及大都市区的发展方案,将柏林和勃兰登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空间规划。该方案原则上是为整个地区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以此缩小大都会、大都市区以及周边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时,柏林大都市区通过空间结构的规划,确立了大都市区各级重点增长区域,规划为多中心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国外的这类组织还有如莱茵河河口局、密西西比河管理局、加州南海岸大气质量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机构通常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支配能力和规划能力。
国内对城市区域内市场开放、劳务流动、金融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往往以各城市政府通过多边或单边合作的方式来体现。譬如江苏省通过实施苏锡常地区的区域供水规划,已实现了200多个乡镇的联网供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创造了经验。还有目前正在进行的广州、南京、宁波、杭州的概念规划(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可以说是切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城市区域规划类型。它以战略性和空间性为中心,在多层次的宏观分析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定位和规模、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城市交通模型以及当地突出的产业和环境问题为重点,提出空间发展战略和结构方案,为城市政府提供发展的思路、策略、框架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这是我国以往城市规划中所不多见的。再如目前产生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
市市长联席会议、沪苏浙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沟通机制也是城市区域组织制度创新的良好开端。
总之,城市区域应是经济利益聚合体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其活力在于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市场运作机制来进行区域整合。我国有着较为完善的垂直管理体系,可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公共管理协调机制。当前,迫切需要建立跨城市的合作组织机构,为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衔接布局等提供整体性规划并进行区域内政策和发展路径的协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Citistates 模式。Citistates一词由美国学者佩尔斯和约翰逊在1993年首次提出,国内译为“以现代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它是对城市区域的全新理解和诠释。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家权力在逐渐削弱和旁落,城市的经济权力和自理权力在逐渐增长,Citistates 作为城市区域中经济与政治高度自治的统一体,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我国,香港就是一个典型的Citistates,这样的共同体在管理范围上要求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高度统一,在管理权限上实现自身的高度自制,在管理形态上体现区域共同的身份和功能。从长远来看,进行行政区划合并,建立中国的Citistates 将是我国城市区域化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舒庆、周克瑜,《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行政区经济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The Future of European Urban Competitiveness ,NEWSLETTER of the DEPARTMENT of
URBAN STUDIES, Issue 14 November 2003.4. Neal pierce and Curtis Johnson , CITISTATES—How Urban American Can Prosper in a
Competitive World,Seven locks press, 1993.作者简介:苗丽静(1962─),女,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
济与公共管理研究。
2004年3月
第二篇:农业呼唤创新
农业项目呼唤创新
谈起创新,许多农民都认为这只是企业、科研机构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联。其实不然,纵观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创新的思维,包括观念的创新、品种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等。
以福建省永定县招宝生态农庄为例,该公司从23年前的10个野鸡蛋起家,发展成为集珍禽、野猪、野兔养殖、乡村旅游、产品深加工为一体,占地几百亩,年产值千万元的全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该公司董事长蓝招衍在介绍成功秘诀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创新”,对于“创新”,他有着切身体会。养殖品种从最初单一的野鸡,逐步增加了绿壳蛋鸡、贵妃鸡、野猪、野兔、白鹜鸭、竹鼠等新品种,从单纯的养殖业发展到养殖与种埴台湾大青枣、美国树莓、招宝葛根、食用仙人掌等为一体的种养结合模式,同时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如珍禽标本、野猪肉、山鸡肉等,并在实践中独创了养殖——沼气——种植——特色餐饮——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纵观招宝生态农庄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改变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品种、技术、管理、市场创新的过程。时下的市场经济,年年翻看“老黄历”显然不行,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观念、优化品种结构,吸取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有“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
第三篇:时代呼唤创新
中国创造”呼唤创新型人才
http://.cn2011-01-31 14:42
有资料显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使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利润少,风险高。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企业不能继续走“中国制造”的老路,而应迅速创立自己的自主品牌,确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中国创造”之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是一字之差,却是意义非凡。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企业五百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多数属于电力、石油、银行等国家垄断性行业,至于国际上耳熟能详的中国著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中国没有出现如通用、摩托罗拉之类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也就是说,中国没有自主的知名品牌,中国对国际市场份额的占领很大程度上是“广种薄收”。我国制造业实现向“中国创造”转变,关键是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可以打开多种不同类型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关键性技术,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方面。据资料介绍,减碳技术之一的节能LED(发光二极管)技术,直接将电转化为光,是继火、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第四次人类照明革命的代表作。在同样亮度下,LED照明的电能消耗仅为白炽灯照明的八分之一。今年,我国照明耗电估计在3225亿度以上,假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照明改用LED,那么一年可节电近1000亿度,节省标准煤12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73吨。然而,占利润70%的外延片和芯片是国外企业生产,我们主要是做LED的封装和应用。国内生产的芯片品质与国外相比,至少有5年以上差距。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制备技术落后,只能依赖国外设备厂商,使得大部分利润落到他人囊中。正是由于我们缺少核心技术,我们的制造业只能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上。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是促进产业升级,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增加经济的贡献率。
核心技术哪里来,谁来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毫无疑问,这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支撑经济命脉的脊梁。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只有创新型科技人才,才能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谱写“中国创造”的新篇章。
创新型人才,通常是指个人拥有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根据社会大生产和现代化管理要求,创新型人才包括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概括说来,创新型人才具有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创新意识,具有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创新品质,具有不轻言放弃、锲而不舍的创新意志,具有见微知著、触类旁通的创新视觉,具有善于发现事物内在联系、预知事物发展趋向的创新思维,具有精通专业、了解相邻学科的创新学识。毋庸讳言,我国目前这样的创新型人才还相当匮乏,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国家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就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国家的需求为基准,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影响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户籍、身份、年龄、职称、资历等障碍,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企业来说,要拥有创新型人才,一是要立足自己培养,二是要积极引进。总之,“中国创造”在呼唤创新型人才。我们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才能顺利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美好蓝图才能变成现实。
第四篇:呼唤创新 谨慎“开刀”
呼唤创新 谨慎“开刀”近年来,基础教育内容的改动之风大盛。上世纪90年代的选金庸、删鲁迅**,《水浒传》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更有近年来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入选小学版《新概念英语》,被称之为“鲁迅大撤退”的**,比比皆是,“呼唤教材面貌创新,提倡对经典举起手术刀”,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所发出的口号,也是新课改的反映;但是我们该如何对待经典,如何对经典“开刀”?
2010年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朱德的扁担》、《病梅馆记》、《五人墓碑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下面我就从鲁迅和朱自清被删的文章和新增的文章论证我的观点,号召新课改要创新,然而我们必须握紧手术刀,谨慎开刀。
对于“鲁迅大撤退”,网友各抒己见。有为鲁迅“叫屈”的,并发出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被踢掉这么多好的文章,从小他的文章就是重点学习的内容,现在突然来个大转弯,真的是对学生好吗?”但也有相当部分网友力挺新语文教材。网友“本来老六”说:“那么多年课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丧呢,哪怕这些作家其他的文章也可以用的啊。”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不管“鲁迅大撤退”引起了多么大的反响,总的来说各界对“大撤退”的观点有三个:第一,“鲁迅大撤退”是时代精神在撤退。意识的多样化造成了缺乏主导时代精神的人物出现,人们将更多的寄托放在了鲁迅这样老一辈人身上,这不利于新的时代人物的塑造,因此人们以“废除四旧”的态度开始改革,而改革首要便是“从娃娃抓起”。第二,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有网友认为: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无论对鲁迅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最起码,有利于避免对鲁迅先生的误读。无关民族、国家等宏大而抽象的概念,只要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理性的个体,让年轻人拥有健全的人格,他们自会于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做出明确的判断。第三,对教材改革何必莫名惊诧。教材的每次改革,总是引来公众灼热的目光。既因像《阿Q正传》这样的名篇曾经哺育了几代人,一时挥别,感情有些失落;也因为公众对教材已经习惯并遵守那幅老面孔,似乎教材就应该一成不变。
鲁迅一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代表,他犀利的语言,有力的抨击以及干瘦却矍铄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80后以前数代人心中的一个榜样。然而这一次的语文教材改革,鲁迅的文章却被删去了绝大部分,包括《药》、《纪念刘和珍君》以及《阿
Q正传》,可以说,这一次的教改是鲁迅彻底离开这个时代的标志。
人们曾将当代的韩寒与当年的鲁迅相比,虽然韩寒也是一样的“激愤”,但是他也仅仅是站在“揭”的层面而无法达到“疗救”。有网友认为要不了多久,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就会粉墨登场!!美其名曰体现了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进步!!世纪流逝,不同年代的人都或曾读过《背影》。
由于朱自清治学和为人颇受推崇,多数受访者坚决反对从教材中删除《背影》。
“读经典,要了解这个人和他要表达的意义,更不能脱离特定时代背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略有些激动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朱自清写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父亲”,也再现了“一个时代”中的父亲们,如何在世情动荡中挣扎着讨生活,又如何给儿子希望和安慰。“鲁迅也写父亲,但是朱自清写得最好。在选入教材之前,就有广泛口碑”。教育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九诠也表示:审美有各种层次,不会因为父亲背影不美,讨过小老婆,违反了交通规则,所以对儿子的感情就是虚假的。
朱自清的《背影》是网友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因为此前有媒体报道,是因为专家认为,文中朱自清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跨过铁路,爬上月台,有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是一种“违法行为”。事件导火索缘于《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孙绍振教授的一篇文章《〈背影〉的美学问题》。其中援引了2003年武汉某校初中生的观点“违反交通规则”“不够潇洒”进行批驳。认为《背影》中错位的隔膜的亲子之情,乃是文章不朽的原因。并在文章中以冰心笔下的“母爱”作为比较,提出“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有逐渐消逝之势„„”】若说“专家”嫌鲁提辖太暴力,还只是哗众的话,那么“教授”说的朱自清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这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给读者带来的感动是“不理性”不健康的,那么就有点像是诛心之论了。
若说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学价值不大,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说这篇文章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确实百思不解,很难苟同。说实话,虽然中学时学这篇课文时,我确实对此文没什么太深的感触。只记得当时考试重点是在该文中的一系列动词上。那时只顾考分,没来得及回味其中韵味——就像他的另一篇教材名文《荷塘月色》一样,我现在唯一的记忆,也只是要求背诵的段落首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可是,当我又搜出《背影》原文,大致扫了一遍,文章白描式的送别场景确实让人感动。这话一点不夸张。或许是因为离家太久了的缘故,也或许是父母也日渐年迈,又或许根本不是这些原因,而是那些文字描述的场景以及所传达的感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现在我们来看看新增的书目:现代文部分有①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②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③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古诗文部分有①柳永的《望海潮》②杜甫的《咏怀古迹》③辛弃疾的《水龙吟》④李商隐的《李贺小传》。“小说部分,则选入了‘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一篇‘荒诞小说’,写的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第一次走出家门在外面的遭遇,全文都在用一个18岁孩子的口吻进行叙述。阅读这篇小说的高中生也差不多处于那个年龄阶段,所以他们会觉得有同感,读来很亲切。”
一篇保留至今的课文: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就被编进了小学课本,王二小成了一代代少年儿童心目中的抗日英雄。王二小本名叫阎福华,是河北省平山县南滚龙沟人。这位抗日小英雄牺牲时年仅13岁,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与作曲家劫夫,以阎福华为原型共同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儿歌传遍了大江南北,王二小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
一篇悄然删去的课文
《包身工》是夏衍于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反映了一群乡下女孩在上海东洋纱厂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残酷迫害。瘦弱的“芦柴棒”、凶残的“拿摩温”,以及“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的控诉,令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的课本中,此文已被悄然删去。
一篇新近入选的课文
《难忘的一课》于近年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文章描写了抗战胜利后,台湾高雄附近一所乡村小学里,教师满含深情教学生学习中文的动人情景,与法国作家都德的名作《最后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妙。台湾光复后,日本殖民统治结束,文化枷锁被打破。文章里3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一篇引发争议的课文
2005年,“出于与时代接轨的考虑”,上海市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被删除。此事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网上调查显示,95%的网友反对删除,认为“红色经典应该教育子孙万代”。此后,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丢,在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仍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使用。
“改编需慎重,原则应是从宽不从紧。”杨九诠所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过基础教育教材,他认为,教材不是报刊杂志文摘,需要稳定性和经典。而“典范的东西大多不属于这个时代,包含着穿越时代的要素,不能因为不是这个时代的就抛弃。”“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是民族标杆式的。说他文字拗口就要删除,这是漂洗文化,很不对。”杨九诠还举例说明:早期教材里的《荷塘月色》,曾把“刚出浴的美人”删掉过,这个大可不必,而古文《口技》中有夫妻做爱的声音,这对孩子来说,删除就比较合适。“教材增减就和淘米一样,洗多了营养就没有了。审美应该有宽度和韧度。”他说。针对删除**,教育专家熊丙奇专门写过一篇《错乱的时空穿越,错乱的教育和学术》。他认为,一些专家以现代进步观念要求当时文中的细节,这并不严谨。针对不同学科要有不同编辑思路,基础理论和人文修养更需要经典,而重视应用实践的学科,则需要时代感。他还指出,社会风气相对浮躁,引导孩子认识经典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材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只可能是引导学生的基本东西,教师需要选择辅助教学资料。“过分强调教材中的时代性未必是好事,这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属性。”熊丙奇反问。“有学生说过数理化没有时代感,可‘牛顿三大定律’怎么会有时代感呢?它依然很管用。”
在学习经典方面,鼓励向国外学习,在国内基础教育中引入类型学的方法,把国内的重要作家,例如鲁迅的作品,收入中学教材中进行专题研究。“西班牙有塞万提斯,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我们也需要用新的形式去理解本国的经典了”。
我坚持创新,赞同多向西方学习,我认为改革和思想解放还远远不够。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新教材的调整可以顺应时代和学生需求,但是想要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仅靠改教材是没用的。“鲁迅大撤退”好坏与否我们现在无从定论,一切就让时间来证明吧!
第五篇:作文教学呼唤创新【精品】
作文教学呼唤创新
文章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有创造性的完成每次习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中我将这种教法的实践过程,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浅述。
一、引言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就作文教学而言,学生怕写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极为普遍。如果老师硬要写,他们就只好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榨出可以交差的作文来。这又是何等的无奈。即使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师也都会有同样的感触。为了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富有创造性的完成好每次习作,我们在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改革。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交流、合作,从而顺利、高质量的完成习作任务。
二、实验过程
(一)分组
小组合作法的第一步就是分组。给学生分组的基本原则是:以自愿为主,资料
适当协调。每个小组四、五个人左右,采取组长轮流制。每次习作都要在新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从而充分调动了每位组员的积极性。
(二)课堂训练
小组合作法的第二步是课堂训练,共分五个环节:多向式命题→启发选材、回顾方法→口头作文→修改与讲评→善后处理。在每个环节中,都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下面就将其中每个环节的操作过程,结合具体实例加以浅述。
1、多向式命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就必须把命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命题变化的新趋势。在作文课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命题方式: ①教师命题。
在命题中我们经常是出一组题目,供学生选择。比如:
《唉!我又做了一件傻事》;
《这件事我做对了》;
《一件让我痛心的事》等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筛选,从而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内容。
②组内成员自己命题。
我们经常出半命题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进行补充,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说一说,相互启发,给学生思考、交流、求异的余地。比如:《第一次 》;《假如我是 》等等。通过这种方法组织教学,学生的写作思路非常开阔。.资料
③小组命题
我们只出写作范围,提示写作的方向,具体题目由学生在小组内商定。比如:“写一次给爸爸妈妈洗脚的经历”;“写你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等等。
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命题,学生有了写作的主动权,写作欲望随之提高,同时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在一点点消除。
2、回顾方法,启发选材
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吕淑湘老先生讲:“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从书上学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同样模仿更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为完成好每次习作,合作小组的组长都要带着组员,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整理,以课文为凭借,以方法为指南,使每位同学对习作都有一个积极的准备,并适当收集有关材料。
比如:《记一个 的人》这次习作,学生就在学课文的同时整理出写人的方法:(1)语言要真实,符合人物的身份;(2)动作描写要具体,最好表达出自己的心情;(3)神态自然,使人感到亲切。与此同时他们还查找了有关写人方面的方法指导和实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其次选材,对于学生的作文来说至关重要。过不了这一关,就休想写出好文章。老师包办代替,开路子,只能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了使学生思路开阔,我就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之间互相启发。
比如:有时为了确定有新意的内容,学生各有新招。《乡间的早晨》一文,我班张陆地同学在深切感受到乡间早晨的静美之后,就用相机拍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并用录音机录下了一些有特色的声音,供同学们资料
写作时参考。这一有创意的惊人之举,着实让人吃惊。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
有时小组同学为完成习作,经常自发组织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去选材,因此选材就具有了真实美。《课间十分钟》一文,学生在操场上组织活动时,个个全心投入,不仅记下自己当时的动作、心理,同时也记下了他人的活动。写作材料得到了有目的地积累。
3、口头作文
当学生有了方法作指导,有了题材去描述,自然会有一种表达欲望,小组就成了他们的“第一展台”。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在小组内说出来,组长认真组织每位组员进行评议。同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供他参考。然后选出本组最好的一位在全班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在学生写作之前,先让学生说出来,这不仅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4、修改与讲评
文章不厌百遍改。鲁迅说过:“一篇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改也是一种本领。为此,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文章的修改往往要经过以下几步:自改→组内互改→集中修改。每小组把集中修改的文章交给老师,老师就各组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修改不当)深入到各组耐心指导,针对班内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集中指导。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学会修改,资料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修改能力。
经过修改的文章,等学生认真抄在作文本上之后讲评。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讲评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评,而是采用小组交流心得;学生主体讲评;教师点式讲评等多种方法。刚开始教师要有目的的针对特点突出的文章进行讲评,让学生学着讲评。然后采取小组内学生主体讲评: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其它同学补充。最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小组每位同学都能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掌握方法,参与讲评。同时学生之间增加了交流与沟通,增进了理解与帮助。
5、善后处理
作文完成后,教师慷慨的提供满足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在作文结束后,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善后处理。
① 择优朗读。
每次写作后,我总安排一堂欣赏课,把小组内出现的优秀作文,在全班朗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② 张帖展览。
教室开辟“艺术角”,定期张帖文佳字秀的习作。用彩笔勾出小作者的姓名。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区域,让学生认真欣赏的同时,既是一种比较,更是一种激励。然后将这些作品做成集子,送给每位学生,让家长与孩子共享成功。
③ 制成录音。
把学生中出现的优秀作文,配上和谐的音乐,融入学生深情的朗读,老资料
师把这录下来,推荐到校内广播站,让全校学生欣赏。
三、实验结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三年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有明显提高,在作文竞赛中有突出表现,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代教育家指出:创新的第一要义就是它的全体性。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模式,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全体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并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
2、《学习心理学》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