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建设途径
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建设途径
[摘要]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根据新的特征、新的制约因素坚持问题导向,从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构建运转有序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动态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区域化党建服务保障机制、打造覆盖广泛的区域化党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城市区域化党建服务型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1]。当前,随着改革全面深化、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在增加。城市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方面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2]。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常态下,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律,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高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的特征
在党建新常态下,一些城市基层党组织按照“创新组织设置,拓展工作领域,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务实工作举措,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实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从整体而言,当前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强化资源整合,创新工作形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格局。一些城市基层党组织积极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资源,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良性互动,增强工作合力,形成了以街道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实行“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模式,街道工委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党组织,解决区域内党建重点难点问题。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的优势得以互补,党员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从而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2.加强沟通协调,增进互动交流,构建互联互商党建工作机制。一些城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横向纵向沟通,定期召开城市基层党组织、社区、驻区单位联席会议,采取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方式,增强区域党建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坚持服务理念,丰富服务载体,构建组团式双向服务机制。坚持服务导向,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区街中心工作,对接群众服务需求,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共同行动、协同开展组团式服务,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在社区层面,把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服务发展、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作用。
二、城市区域化党建发展新的制约因素
区域化党建作为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创新,在推进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由于行政结构的条块分割,目前城市基层党建资源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现象。隶属关系不同的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与资源共享。区街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互动,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认同感不强,参与区域化党建热情不高,原因在于:一是驻区单位与区街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单位的人事权和利益分配权均受制于条条管理,区街党组织对驻区单位缺乏刚性约束力,党建资源缺乏统筹规划。二是部分驻区单位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认识模糊,担心参与基层党建活动影响单位工作,因此参与共建活动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三是个别层次较高的单位在参加共建活动中,认为和区街打交道级别不对等,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制约了区域化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利用。
2.工作长效机制不健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城市基层党组织如何处理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一是沟通协调定期化、制度化水平不高。由于各基层单位平时任务繁多,在时间协调上难以统一,缺乏定期化、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影响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度推进。二是稳定性不足。目前来看,一些街道的社区党委工作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运行状态[3]。这种党建工作运行缺乏制度化的机制,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3.党员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党员管理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在职党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随着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在职党员生活、服务在社区,但是传统的以人事关系为基础的党员管理,使得社区对在职党员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新的在职党员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二是流动党员管理难度较大。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党员的跨区域流动日益增多,一些社区党员人户分离现象较为突出,对这些党员的管理难度较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三是党员教育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在一些社区,党员教育活动存在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载体不够多样等问题,难以满足党员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影响了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4.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当前,区域化党建工作在服务保障上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制约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规划设计等诸多因素,一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或场地规模狭小等状况依然存在。社区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严重制约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度发展。二是经费保障方面。虽然财政每年都为社区预算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承担的事务日益增多,经费支出也相应不断增多,社区权小责大、经费不足、无钱办事等问题日益凸显。三是基层党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区域化党建是一项新的党建工作形式,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区域化党建工作对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服务水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来看,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
三、建立健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新的路径
新常态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发展需要坚持创新理念,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自觉遵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观念,健全服务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4]。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加强资源整合、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打造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逐步提升服务发展、服务党员、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水平。
1.加强资源整合,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按照有利于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力量、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灵活划分党建区域,以街道社区统筹和街道驻街单位统筹等模式,形成动态开放的区域化党建组织网络,将区域内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最大限度地纳入党的工作范围,以网格化方式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新的党建组织体制下,街道工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抓街政发展规划,抓社会治理,抓民生大事抓制度建设,为街域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社区党委发挥聚焦服务作用,利用社区资源,调动辖区力量,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驻区其他单位党组织发挥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党建工作。街道工委发挥联动作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形成多向服务、多向共赢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2.实行事务共商,构建运转有序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区域性党建工作议事机制,街道工委负责统筹协调,采取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协调驻区单位通过民主平等、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研究讨论区域内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民生项目等方面的重大事项,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健全双向沟通服务机制。强化双向沟通协调,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区域内党组织积极开展面向驻区单位的服务活动,畅通区域内其他党组织的参与渠道,切实提高共建共享水平。三是要强化区域内党群交流沟通和工作指导。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按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积极引导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合理调整和优化组织设置,与基层党组织步调一致地开展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多方共识,努力形成党建工作合力,推动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推进党员共管,建立动态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一是要大力推行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制度。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纪实制度,建立社区在职党员登记卡和志愿服务活动记录表现反馈表,形成在职党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广泛开展“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社区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在职党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群众需求,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逐步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新机制。二是要强化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加强党员管理工作联动,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无缝对接。对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主动予以接纳,及时跟踪对接,统一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健全流入地党组织属地管理、流出地党组织延伸管理、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实现流动党员管理无盲区无死角,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三是要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方法。要紧紧贴近时代形势、贴近党员需求、贴近生活实际,积极采用党建微信、党建微平台等新兴载体,拓展党员教育阵地;注重党员互动参与,实现党员教育由“组织配菜”到“党员点菜”转变,使党员教育真正做到突出时代性、体现民主性、讲究灵活性、注重实效性。
4.坚持综合施策,完善区域化党建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区域一中心”的标准,通过区街自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将区域内的党员服务中心、社区综合办公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等进行通盘考虑,集中财力,优化配置,以新建、改扩建等形式,建成集党员服务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确保社区党员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活动有地方开展。二是增加经费保障。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党费列支和其他社会支持为补充,不断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投入,实现社区办公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保障社区党组织正常的活动经费,确保社区党组织有钱办事,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从年龄、知识、经历、能力等多层面综合考虑,对社区居委会班子进行整体优化规划,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重点加强党务知识和社区管理知识培训,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党务工作、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区党务工作队伍,夯实社区党组织基础。
5.注重服务导向,打造覆盖广泛的区域党建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要实要行重心下移、平台下延。将区级机关、街道中贴近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下沉到社区,延伸服务半径,使社区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大力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努力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口式”服务。严格落实党员干部联系社区服务群众制度,科学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创新活动载体,着力打造“党员15分钟服务圈”和“1公里民情快递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要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党建”,加快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民生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党建信息平台发布政策信息、收集社情民意、引导公众舆论,切实发挥信息平台在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中的重要作用,以网络信息技术助推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陈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3]姚茂易.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责任编辑/陈洪
第二篇:2011 街道 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创新社区党建联动模式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
——XXX街道党工委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一、以“党建共融”为龙头,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党建网
络,推进组织体系区域化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以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为“扇面”的街道“辖区党工委”。目前,党工委共遴选了15名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辖区党工委委员,使辖区单位的沟通协调转变为联合领导,使辖区单位支援社区建设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实现了辖区事务一起议、活动内容一起定、发展成果一起享,极大地调动了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组织设置。街道党工委按照“三贴近”(即贴近群众组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岗位职责)原则,科学设置了四种功能型党支部——服务民生型党支部、维护稳定型党支部、文明创建型党支部、带动发展型党支部。三是健全党建网络。除了开展“党组织活动进楼院、党员作用发挥在社区”活动外,街道通过单建、联建、挂建和派建等方式的形式,重点加强了非公企业的党组织的组建,彻底消除盲点,真正做到了“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实现了非公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二、以“机制创新”为前提,加强制度保障,推进工作机制区域化
一是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街道与各社区党组织、非公
企业党组织和功能型党组织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与驻街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办法。二是建立党建共建沟通机制。街道党工委会同辖区15家单位共同制定了《XXX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章程》,明确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项权利和义务,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具体研究党建重点工作、社区重大建设和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事项。三是建立党建工作帮扶机制。街道党工委建立了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联系社区制度、驻街单位帮扶社区责任制度,有效实现区域党建互动对接。通过领导联系、互动共建,各辖区单位自觉把“社区事”作为“分内事”。市交通工程局向居民免费开放活动娱乐场所,市水务局帮助社区解决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问题60余件,市园林处社区绿化、硬化面积达7万平方米,五洲医院每年为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和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体检。
三、以“资源共享”为抓手,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区域化
一是创新党员教育载体,拓展教育阵地。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街道建立了区域化党建专题网站,并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党员QQ群、手机短信等平台,实现学习资料在网上发布、交流讨论在网上开展、工作情况在网上通报,使党员组织活动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二是创新党员作用发挥途径,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双向管理。通过建立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近1000名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党组织报到。广泛开展了“服务在社区、奉献进
楼院、爱心献居民”等活动,利用党员“123”帮扶工程、“红色服务联盟”、“民情流水线”和爱心超市等载体搭建党员服务平台。三是创新居民民主自治途径,建立“三级自治”模式。成立楼栋协商会,每月召开楼栋协商会议。建立社区议事园,成立社区议事会,组建“居民事务自治(小区)服务队”。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组建社区居民事务站。通过“三级自治”,做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区,纠纷调解在楼栋、矛盾化解在小区”。
四、以“民生共担”为根本,整合辖区资源,推进服务功能区域化
一是整合人才资源,优化干部队伍。在辖区单位党组织中选树一批有能力、有影响力的党员优化到街道、社区党务干部队伍中,发挥不同领域的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基础设施。街道辖区党工委协调400余万元资金,新建社区服务中心4个、党支部活动室6个,文化休闲广场3个、居民休闲游园3个。三是整合组织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在街道、社区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理制。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8支,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26个,积极开展了“党徽耀三区”、“先锋惠民进万家”、“党员帮扶在社区”等活动,组织引导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齐争共创。
第三篇:2011 街道 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创新社区党建联动模式
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
——XXX街道党工委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一、以“党建共融”为龙头,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党建网络,推进组织体系区域化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以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为“扇面”的街道“辖区党工委”。目前,党工委共遴选了15名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辖区党工委委员,使辖区单位的沟通协调转变为联合领导,使辖区单位支援社区建设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实现了辖区事务一起议、活动内容一起定、发展成果一起享,极大地调动了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组织设置。街道党工委按照“三贴近”(即贴近群众组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岗位职责)原则,科学设置了四种功能型党支部——服务民生型党支部、维护稳定型党支部、文明创建型党支部、带动发展型党支部。三是健全党建网络。除了开展“党组织活动进楼院、党员作用发挥在社区”活动外,街道通过单建、联建、挂建和派建等方式的形式,重点加强了非公企业的党组织的组建,彻底消除盲点,真正做到了“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实现了非公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二、以“机制创新”为前提,加强制度保障,推进工作机制区域化
一是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街道与各社区党组织、非公
企业党组织和功能型党组织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与驻街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办法。二是建立党建共建沟通机制。街道党工委会同辖区15家单位共同制定了《XXX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章程》,明确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项权利和义务,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具体研究党建重点工作、社区重大建设和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事项。三是建立党建工作帮扶机制。街道党工委建立了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联系社区制度、驻街单位帮扶社区责任制度,有效实现区域党建互动对接。通过领导联系、互动共建,各辖区单位自觉把“社区事”作为“分内事”。市交通工程局向居民免费开放活动娱乐场所,市水务局帮助社区解决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问题60余件,市园林处社区绿化、硬化面积达7万平方米,五洲医院每年为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和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体检。
三、以“资源共享”为抓手,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区域化
一是创新党员教育载体,拓展教育阵地。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街道建立了区域化党建专题网站,并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党员QQ群、手机短信等平台,实现学习资料在网上发布、交流讨论在网上开展、工作情况在网上通报,使党员组织活动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二是创新党员作用发挥途径,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双向管理。通过建立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近1000名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党组织报到。广泛开展了“服务在社区、奉献进
楼院、爱心献居民”等活动,利用党员“123”帮扶工程、“红色服务联盟”、“民情流水线”和爱心超市等载体搭建党员服务平台。三是创新居民民主自治途径,建立“三级自治”模式。成立楼栋协商会,每月召开楼栋协商会议。建立社区议事园,成立社区议事会,组建“居民事务自治(小区)服务队”。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组建社区居民事务站。通过“三级自治”,做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区,纠纷调解在楼栋、矛盾化解在小区”。
四、以“民生共担”为根本,整合辖区资源,推进服务功能区域化
一是整合人才资源,优化干部队伍。在辖区单位党组织中选树一批有能力、有影响力的党员优化到街道、社区党务干部队伍中,发挥不同领域的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基础设施。街道辖区党工委协调400余万元资金,新建社区服务中心4个、党支部活动室6个,文化休闲广场3个、居民休闲游园3个。三是整合组织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在街道、社区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理制。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8支,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26个,积极开展了“党徽耀三区”、“先锋惠民进万家”、“党员帮扶在社区”等活动,组织引导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齐争共创。
第四篇:区域化党建工作交流材料
区域化党建工作交流材料
按照“党委领导、区域统筹、尊重主体、共促和谐”的总体思路,三甲街道不断探索创新管理体制、配套制度、活动载体和服务方式,着力构建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突破界限、整合资源,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新合力 一是构建“1+N”组织设置模式。“1”就是街道党工委,“N”就是区域内的单建和联建基层党组织,隶属于街道党工委管理,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区域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党建工作联席会为纽带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同时,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要求,以片组为单位,全街道分为5个大网格,300多个小网格,实行组织设置网格化,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二是构建村企统筹、行业统筹、产业统筹的党建模式。街道党工委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以喷雾器协会为依托,成立喷雾器行业党总支,打造中国“喷雾器之乡”;在石柱工业园区、卫国村工业园区成立企业联合党支部,实现非公党建全覆盖;围绕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的村,建立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共建组织,如三丰村党支部与丰田喷洗机有限公司党支部、卫国村党支部与浙江欧森机械有限党支部签订区域党建联创活动公约,成立党建联创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推进区域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工作局面。三是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党工委与联创单位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创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成立党建联席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充分发挥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的作用,负责区域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研究、决策、执行与落实。
二、突出优势、共享资源,开拓区域化党建工作新内容 一是坚持党建共创。加大党建工作指导力度,针对许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人才少、党建工作经验少的特点,指派街道机关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到企业指导帮助党建工作;坚持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工作方法,在人员相对分散、流动性大的工业园区,开展“隐性党员”、“口袋党员”亮身份活动,一大批分散在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找到了组织。同时,通过开展为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成立爱心基金会等救助组织,组建各种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搭建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发挥党员作用的平台。二是坚持服务共抓。依托区域内单位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大力开展普法宣传、环境、治安、职业介绍等便民服务,尽力满足区域内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如组织企业单位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为村里居民提供电器维修、居家养老、环境保护、信息咨询等全方位志愿服务,不仅加快了流动人口的融合,也让村民享受到了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运作的甜头;如组织区域内党员成立“清洁家园”环境清扫志愿队伍,共同打造美丽家园;如海丰村由企业、村里共同出资,建设天网工程,并成立治安联防队伍,共同维护区域内长治久安。三是坚持文明共建。鼓励区域内党组织相互协作,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联谊活动,共同加强对区域内单位干部职工、村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坚决村利用远教广场,开辟的教学娱乐场地,深受当地及周遍村民的欢迎,很多企业表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员工的素质,精彩的业余生活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和谐的环境留住了员工的心,对于村里实施的饮用水工程、老年活动场地建设、村级道路硬化、造桥等事情,积极出资出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谐了村企关系。如海明村投资200多万,建立起区域内首个农村文化公园,极大的丰富了周边村民及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获得了省级文明村、全国基层文化参观点等荣誉称号。
三、突破故态、创新结合,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平台 一是搭建党建工作沟通协调平台。以党建工作联席会为纽带,搭建街道区域内党建工作沟通协调平台,定期邀请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召开共建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共建共议具体操作机制。二是搭建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党员服务180”活动,建立健全机关党员服务联系点制度、健全企业责任区包干制度、流动人口聚居地流动党员包干制度及新社会组织党员行业服务站制度等,形成了企企、村企及单位共建联建、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同时,开展以“联户服务、联事定职、联岗定责”为主要内容的“三联制”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联户服务就是农村无职党员根据自己的年龄、居住地、行业等情况,通过自行选择或由支部直接指定的方式,重点联系生活困难户、个体经营户、种养殖户、帮教户、活动户,每季度主动走访联系户不少于1次;联事定职就是农村无职党员主动联系本村具体工作或日常工作,村党组织对工作和事件作出职责划分,无职党员按照要求和目标开展工作。联岗定责就是结合党员个人特点,发挥党员的优势与特长,对每一位农村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如清洁家园示范岗、社会稳定维护岗、村级财务监督岗、便民服务岗等岗位。三是搭建党员学习教育平台。搭建“学习园地”平台。依托各村建起的农家书屋及企业图书室等,以共学共建、开放阅读的原则,由区域内党组织组织党员阅读或借阅图书,充分发挥学习阵地在拓宽党员知识面,提升个人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搭建“自助培训”平台。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常抓区域内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后备干部及致富能人、妇女骨干等的学习教育,有效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如海丰村针对农业大户、家庭企业多的特点,专门挑选课程,定期开展种植、养殖、焊接、机床等适用技能培训教育,特别是针对企业外来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搭建“流动课堂”平台。依托“党员大轮训”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街道党工委在全街道党员干部中全面开展党员大轮训活动,切实解决了农村党员集中难、老弱党员到会难、教育培训覆盖难的问题,采取送教上门的“流动党课”教育模式,邀请区委党校老师、相关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开展“菜单式、轮训式、积分式”培训,实现了“每个党员每年听一堂党课”的全覆盖目标。
第五篇:区域化党建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相比,区域化党建更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整合,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
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区域化党建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这就要进一步从体制上突破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党建”模式,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地域,构筑起开放的、覆盖面广、相对稳定的组织网络,形成由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的组织架构。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把所属体系中最有影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活跃的组织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主要的利益群体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
二是以区域服务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管理的扁平化。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要求基层党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区域化党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托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接社会治理需求,不断加大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力度,深化完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等,加强资源整合,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打造区域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有区域特色的枢纽型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组织的服务融入到各类组织、社会成员中,力求做到“快速反应、便捷操作、高效运行”,将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合理扩大管理幅度,科学减少管理环节,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扁平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三是以区域文化为号召,增强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区域发展“共同认同”。区域文化包括区域共治的意识、区域联动的情感、区域良好的人文环境等,这是驻区单位、社区社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区域单位和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内化力量。为此,区域化党建要进一步借助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健康文明的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品牌,提炼区域精神,将区域内各不同职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人口异质性较高的社会群体构建成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网络体系;借助文化丰富的内涵及其传播的大众性,大力发展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个体文化,提高驻区单位及其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满足驻区单位和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彼此的信任,营造单位与单位间、单位与个体成员间及各成员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以区域共治为目标,构建区域“互联互动”评价体系,推进区域党建工作规范化。推进区域化党建是现代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是由党的社会工作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党要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的互动关系,党的各类组织之间形成新型的联系互动机制,这种联系互动除了行政化的正式关系,还可以是一种非行政化、非正式的联系,为推进区域共治,加强党的社会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区域化党建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流程再造、活动集成以及无缝隙化的联动方式,以区域共治为目标,以模块为特色,建立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系统化的区域化党建“全模式”评价体系。所谓“全模式”评价体系,就是通过建立包括利益协调、应急处置、综治维稳、安全卫生、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文化传播、党务管理等涵盖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内容的工作模块,对区域化党建所涉及的物质文化及其政治生活等各种情况和问题开展量化统计、量化分析和量化评价,进而推进区域化党建标准化,以实现区域化党建公共资源的统筹服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区域化党建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各种公共利益基础之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中。这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必将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