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时间:2019-05-13 11:1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第一篇: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6月上旬,省委书记罗清泉来十堰市调研工作后指出:要大力支持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努力把“城镇带”建设成为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石激起千层浪,省委的重大决策引起了我市上下广泛一致的认同和共鸣,极大地提高了山区人民发展的信心。为破解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山区县市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找到了最佳突破口、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新路子。

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以305省道为主轴,西起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沿线173公里范围内的呈现带状分布的城镇群。一线贯穿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15个乡镇的城镇带。总面积2570.85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1.4%;总人口74.59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56.6%。经济总量占三县经济总量的83%,是三个县人口密集区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建成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雏形初具

近年来,竹溪、竹山、房县两县按照省委“一主三化”和市委“一统三分”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方针,结合县情实际,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竹溪县大力实施“百里长廊”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百里城镇带”,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竹山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等“五化”步伐,实施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经济强县的“五县”共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房县紧扣“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借力发力、提速进位”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因地制宜,形成了以305省道为主轴的“烟、菌、药”三大产业和“养、茶、果”三个辅助产业。三县从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新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山区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路子,由305省道“一线串珠”的横跨竹溪、竹山、房县的百公里城镇带初具雏形。

三、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1.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统筹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最佳突破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我市最大的市情,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如何推进山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道急需破解的新课题。作为在全省山区县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三县”,通过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可以在全省与竹山、竹溪、房县同类型的县市中,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措施和办法。进而为全省山区县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先导、促进作用。

2.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推进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打造样板点,培植示范带,才会收到统筹城乡、协调共进的实际效果。对于鄂西北山区县来讲,与平原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掣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在空间布局上合理规划一批集镇,在功能设施上改造整治一批集镇,高起点定位,大手笔推进,努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而发挥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磁场辐射效应。

3.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提升山区县市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竹溪、竹山、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鄂、渝、陕三省市毗邻区域的边贸“口子县”。近年来,周边毗邻县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赶超势头日趋强劲,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在当前形式下,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对于提升山区县市、乃至湖北省的良好对外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基础,规划要先行,高起点规划是高标准建设的前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既有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创建等“软件”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搞好规划论证,做好总体规划与行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实用性。

二是必须坚持区域统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分年度、分阶段、分项目,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确保各项建设科学实施、有序推进、取得实效。防止各自为战,防止条块分割。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协调统筹示范区科学发展,实现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全方位、全流域、点面结合的区域统筹。

三是必须坚持产业指导。城镇带建设的核心是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生产发展、农民增收。重点是拓展优化土地空间,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资源承载能力。目前,305省道沿线三个县的18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行政村60%以上都是特色产业专业村,但产业的总体规模不大、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影响和制约了整体工作的快速推进。因此,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把培植特色致富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手段。

四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优先解决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环境问题。始终坚持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愿意参与、最容易见效的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推进农村水、电、路、医、教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使群众在城镇带建设中广泛收益,享受建设成果。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从政策、制度、机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山区建设城镇带是新生事物,要结合地域实际,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科学规划、建设示范带。

六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示范带建设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群众共享为目的,充分发挥群众创造性,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热情,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必须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形成班子团结、上下联动、共谋发展的局面,防止上急下疲、上热下冷,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增添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委办公室

第二篇:县河镇快速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建设

县河镇快速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建设

县河镇在竹房城镇带建设过程中,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围绕“产业优先,基础配套,项目推进,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城乡一体化建设亮点纷纷呈现。

产业建设先行。该镇于2010年底启动了县河镇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该示范园由华农大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整体建设规划。目前,该镇已投入2300万元在园内建成5000亩高效生态茶园、3000亩木瓜园、1000亩软籽石榴园、500亩设施大棚蔬菜、40万袋袋料香菇、木耳5万杆、10000只山野鸡、3000头牲猪养殖基地和1000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各一个。今年3月该镇在红丰村建成地膜黄姜3000亩,7月在马鹿山一线开工实施了15000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万亩油茶基地,该工程分8个标段全面进行,其中3000亩的示范片已完成500亩。

基础设施跟进。一是该镇按照高效示范、功能配套的标准,今年在农业示范园内新建U型渠2000米、安装太阳能灯100盏。二是7月份启动了县河镇农业示范园景观河堤建设工程,该工程集河道整治、景观修复于一体,设计修建河堤2200米,整个建设工程包括土石方工程、道路工程、成品雕花石材栏杆、绿化以及其它公用设施,总投资425万余元。三是以示范场、大路沟、仁家沟为主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

重点项目同步。为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水平,该镇启动了总投资425万元幸福路改造工程,包括硬化公路500米,沿公路两侧双向铺设地下污水管网,以及建设人工湿地、沿道路两旁人行道铺设彩板、安装路灯等工程。该工程项目还包括配套房

屋户型改造,该镇按照“灰瓦片、白天沟、白瓷砖”的要求改造房屋100户,全面搞好户院绿化美化。目前,幸福路改造工程已铺设下水道管网1000米,房屋户型改造也在进行之中。

长效机制创新。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该镇还注重通过机制创新促发展,一方面在食用菌基地建设与管理上下功夫,通过组建富尔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探索出利用龙头企业带产业的农村经营机制,在茶叶、黄姜产业基地建设上下功夫,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创新镇村发展新路子,积极筹建大路沟社区和仁家沟社区两个试点。

据了解,该镇还将以“一园一路一堤”工程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即进一步完善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幸福路改造升级和县河镇农业示范园景观河堤工程。

第三篇:统筹山区城乡发展的新探索—关于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山区城乡发展的新探索

—关于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联合调研组

一、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2010〕15号)指出,“参照仙洪试验区的政策,将两竹百公里城镇带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规划,作为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验区”。“同时,将房县沿305省道、紧邻竹山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军店、化龙、窑淮3个乡镇,一并列入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鉴于房县的3个乡镇已列入试验区建设,建议试验区名称定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是指西起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约173公里长,分布在305省道沿线,包括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15个乡镇的城镇带。总面积2570.85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1.4%;总人口74.59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56.6%;经济总量占三县经济总量的83%,是三县人口密集带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一)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重大部署。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理论蕴含着城乡统筹思想。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探索城乡共同繁荣之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中央领导都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近几年,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力度,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开展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88个新农村建设乡镇试点四个层面的试点工作,对全省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带动和示范效应,但广大山区如何走城乡一体化路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结合部,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自然条件落后,是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又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连片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为突出。2009年,十堰市城区人均GDP已达46714元,县域人均GDP仅为8920元,城区与县域之比为5.2∶1,城区与竹房三县之比为7.1∶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44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6∶1,两项数字差距之大,全省独一无二,全国也不多见。在这个城乡矛盾特别突出的地方建设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具有创新性、典型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创造性实践。

(二)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城乡发展不协调是制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应有之义。位于鄂西北的十堰市,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所辖6个县(市)都是国家级特困县,脱贫致富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全省区域的均衡发展。而在这6个县(市)中,竹房三县的贫困状况则更为严重。2009年竹房三县人均GDP只有6500元,低于6个县(市)平均水平2420元;三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011元,低于6个县(市)平均水平99元,城区与竹房三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8∶1。竹房三县脱贫致富问题,既是十堰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省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竹房城镇带地势相对平坦,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一定发展基础。把这里作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省、市两级予以重点扶持和帮助,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培育“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培植特色致富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城镇带两厢乃至鄂西北山区发展;有利于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为广大山区找到一个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这一探索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三)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区安全的有效途径。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引汉补江”通道,在国家主体功能

区划分中,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适应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安全,是十堰市和全省的重大政治任务。把竹房城镇带建成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有利于提升鄂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减少农业人口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积蓄生态资源;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带动十堰市乃至鄂西北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山川河流复归平静与安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涵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四)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推进鄂陕渝对接、提升湖北对外窗口形象的迫切需要。竹房城镇带位于鄂、陕、渝交汇处,地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是连接华中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以305省道为纽带,竹溪、竹山、房县成为鄂陕、鄂渝“口子县”,西端与陕西省平利县接壤,南部与重庆市巫溪县相邻。近年来,周边邻省县市发展速度加快,竞争态势日趋激烈。陕西省把平利县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设立“专项基金”,举全省之力打造陕南地区面向湖北的窗口县。力度之大,政策之优,都远远超过湖北。我们此行考察的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其城乡建设水平、市场繁荣状况远远超过相邻的竹溪县。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有利于推进鄂陕、鄂渝对接合作,搞活“边贸”,开发鄂西北特色资源,促进鄂西北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已具备现实基础。近几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等不靠,大胆探索,紧密结合十堰实际和山区特点,提出了以“统筹城乡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战略,并在竹溪县进行试点,探索山区城乡一体化的路子。竹溪、竹山、房县不约而同地在305省道沿线大作统筹城乡的文章,而且相互学习借鉴、竞争发展,在这个狭长区域形成了“一线穿珠”的城镇群。他们的率先探索实践,为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一定的资源,建设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将对我省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总体思路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与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相比,条件较差,区情特殊,建设难度更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也不同。必须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遵循规律,科学谋划,稳妥推进。综合研究各方面情况,我们初步提出如下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分区域规划、分类型指导、分产业布局”的“一统三分”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和山区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要求,高起点制定《竹房城镇带山区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并依据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坚持区域统筹。打破城乡、地域界限,把竹房城镇带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各项改革发展,防止各自为战、零打碎敲、条块分散。县与县之间既要合理分工、体现特色,又要加强协作、同步发展。

——坚持产业主导。把培植特色致富产业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发挥竹房城

镇带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改善民生。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努力破解长期积累的农村民生难题,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改革创新。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山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形成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的发展动力机制。

——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热情,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班子团结、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局面。

(三)发展目标

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建成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

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内总人口达到90万人,其中县城和集镇常住人口60万人,城镇化率66.7%。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14%;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85%,农村适宜沼气入户率达90%以上,地表水出境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空气质量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COD排放量、SO2排放量逐年下降,并在省市控制指标以内;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广电和互联网络通达率100%,水泥路通组达户率90%,自来水普及率95%,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立足竹房城镇带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事业、城乡生态建设“六个一体化”,把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样板。

(一)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构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带。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支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实力,促进产业互融互补、良性互动,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带。一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茶叶、烟叶、魔芋、食用菌、林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加强对传统支柱工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培育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引导项目向城镇带内集中,企业向城镇带内聚集,建成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带动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三是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边贸市场和城镇集贸市场,努力把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湖北有机绿茶产销集散地、鄂渝陕周边地区中药材集散地、魔芋生产加工聚集区、商贸流通中心

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武当山—野人谷—神农架—大九湖—十八里长峡—武陵桃花源—楚古长城—西安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房县野人谷和野人洞、竹山桃花源和女娲山风景区、竹溪楚长城等旅游景区景点。

(二)推进城乡布局一体化,形成“一带三心三区”的总体布局。科学制定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总体规划及分区域规划,加快形成竹房城镇带“一带三心三区”的总体布局。“一带”即沿305省道及谷竹高速城镇发展带,重点是加快生产要素向带内的重要节点地区聚集,引导城镇和产业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骨架”。“三心”即建设以竹溪中心城区、竹山中心城区、房县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城镇集聚发展核,重点是发挥三县的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建设,更好地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区”即统筹竹溪发展示范区、竹山发展示范区、房县发展示范区,重点是依据三个示范区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合理布局产业,实施优势互补,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协调发展。试验区内各镇、村要按照“一带三心三区”的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强城乡道路建设。按照“建设主动脉、提升支干线、硬化入院路”的思路,建设百公里城镇带内通外联、畅通便捷的公路网。建设两条主动脉,完成房县县城至竹溪关垭173公里305省道改造升级,达到山区一级路建设标准;完成谷竹高速建设任务。积极争取竹巫高速公路和郑万铁路、房康铁路过境房县、竹山、竹溪并设置站点。提升支干线,完成所有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建设,加快推进连村循环路和中心村入户路建设。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系统工程,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防洪河堤、节水灌溉、万亩灌区工程的实施力度,实施低丘岗地改造和低效林改造工程。三是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提升城乡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体系建设水平,实现城乡全覆盖。推进城市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一是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率。二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衡发展。不断扩大区域内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面,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力争区域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农村福利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率100%,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率100%。三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投入力度,加快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引导人口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中心,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稳步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城区教育,突出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公办民办相结合发展幼儿教育。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二是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三是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加强县城群众健身文化活动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推动农民健身工程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四是强化社会管理。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落户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各类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平安村创建活动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塑造文明健康乡风。

(六)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环境。一是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争取将示范区25度以上坡地全部纳入国家“十二五”退耕还林计划;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坡改梯、林区基础设施、森林防火等工程建设,加快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实施以水污染防治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工业点源综合治理,加大工业尾矿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到2015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二是实施城乡污染防治工程。按照生态环保、低碳降耗要求,加大县城垃圾处理和重要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医药化工、矿产冶炼等企业污染治理,发展清洁生产,减少城乡污染物排放量。三是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合理规划村镇卫生设施布局,落实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三包”制度(包绿化、包保洁、包管护),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镇户院“三清三拆三建”活动(清垃圾、杂物、路障,拆临路猪圈、厕所、废弃设施,建水泥场坪、门前花坛、沼气池),建设整洁亮丽新家园。

(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赋予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先行先试权,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一是创新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实行企业联村开发,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开发农业资源,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二是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试验区内各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围绕试验区总体规划,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中来。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户自主协商流转、集体组织委托流转、土地使用权入股、转让、租赁等方式,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四是创新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权改革等有效办法,探索建立农村道路、水利、安全饮水、林网等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五是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试验区建设的推动力。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一方面要靠自力更生、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靠政策扶持,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建议省里从三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国家和省现行相关优惠政策向竹房试验区倾斜。竹房山区是多重政策覆盖地区,省在安排国家和省已出台的包括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中部崛起政策、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保护政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政策项目时,适当向竹房城镇带倾斜。二是比照仙洪试验区制定优惠政策。对调整和完善分税制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给试点县(市),其中25%用于试验区新农村建设,从省级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试验区373个小型项目建设补助。对竹

房试验区“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农资综合服务社以及邮政三农服务站等建设给予支持。支持试验区15个乡镇各兴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和一座垃圾处理厂,加大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允许先行开征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由物价部门审定。支持试验区“一建三改”工程建设,提高沼气入户率。加大对试验区的林业扶持力度,继续支持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加大试验区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试验区小流域治理及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补助,支持试验区城乡供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加快试验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打通3条省级出口路。支持试验区抓好6个中心镇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对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园区内重点企业贷款提供政策性担保。支持试验区100个比较偏远、相对困难的村开展村庄整治。引导和鼓励电信、广播电视等企业在实施村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工程中实行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三是根据竹房城镇带实际制定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包括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外,比照陕西省支持平利县政策,提高试验区内新农村建设政策性补助标准。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

关于慈城镇城南片新农村及城乡

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科学、健康地发展, 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和基础。如何围绕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全镇乃至全区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各村围绕建设“村美、户富、班子强”的现代化新农村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整体面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部分示范村根据“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委托城建规划部门或高等院校,精心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组织实施。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各村按照工作要求,加大力度,狠抓村庄绿化、改水改电等重点实事工程建设,有力地改善了村庄形象,提升了村庄品味。各村还结合环境整治系列活动,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以此次国庆村的住房制度改革试点为例:

国庆新村建设探索宁波市、江北区在近城新农村建设中撤村建居、社区化管理趋势下,建设工贸型新农村中居民点和基础设

施相对集中配臵、建设与传统农村居住合理继承的新模式,把新村建设成现代于传统和谐共生的农村集中居住区。新村项目选址于慈城镇大宝山地块的77亩土地,东至大宝山,南至绞头自然村,西至江北大道,北至中华路延伸段。项目总投资为3.9亿元(其中土地等费用为3150万元),规划用地面积为46400平方米,建造多层公寓,总建筑面积110176平方米,建筑密度为 22%,容积率为1.72,绿地率为30%,总套数为720套。本次的试点工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优化农村村庄和城乡用地布局的重要一步。

二、主要问题

1、规划频繁变更,发展后劲不足。在编制规划中, 有个较为常见的现象就是领导换一任规划方案换一个,主管领导拍脑袋决策,无长远规划,无经典之作, 这样势必会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 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 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2、村庄规划不到位、不全面,缺乏地域特色。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庄规划已得到各界的重视,并把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实际工作中,村庄规划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村庄规划不全面。目前在村庄规划上存在重村庄建设而忽视其它建设内容的以偏概全倾向。实践证明,一些小康明星村和示范村在规划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把村庄建设、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社会事业一并纳入村庄整体规划,将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融到一起,规划全面,凸显出整体效应。因而,这些村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充分显现出来。反之,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二是村庄规划地域特色不突出。部分村庄规划没有延续原有村庄的传统空间,导致村庄规划缺乏特色。有的村庄规划设计周期短,规划和住宅设计缺乏特色,失去了乡土文化的特色,造成千村一面,城乡一貌。这不仅从空间上破坏了原有的村庄特色,也对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产生误导。

3、规划的落实和刚性执行不适应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要求。违法违章建设和随意改变土地功能性质、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现象时有发生。规划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与土地、城管和相关监管部门缺乏联合执法的有效机制和对策,影响了规划的刚性和权威,规划管理工作难以向下延伸。

三、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 加强管理。新农村建设规划, 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编制规划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 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 加强规划的管理十分必要。一是既要统筹城乡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 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 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

展趋势, 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 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 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2、重视农村发展,实现强村富民。发展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将其放在首要位臵。规划内容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 突出产业规划, 以富民为主要目标, 同时兼顾全面发展。在规划中要特别重视农民居住与生产发展互相适应、互相协调、和谐发展。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农村10%村级留用地的问题。目前,部分农村涉及大量的征地拆迁,甚至已完成撤村建居,村级留用地已成为他们继续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支柱载体,如何科学规划利用村级留用地也已成为关系到村级经济兴衰的大事。慈城高新开发区已正在规划,政府是否能考虑将村级留用地部分集中规划分拨利用,建造标准厂房;部分通过现金支付方式兑现,从而令村级留用地真正得以落实,使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特色和个性是村庄规划建设的生命力。特色主要在三个方面,即自然地理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特色。要根据村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结合民风民俗,合理利用特殊地形,体现乡土气息,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为此,要注重技术研究,推进村庄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反对套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村庄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拒绝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所以,政府应从统筹城乡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导一些城市规划机构和专业人员,立足农村实际,改善知识结构,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制定村庄规划的技术规范,指导具体的规划工作。

4、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筑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规划控制归根到底关键是农村宅基地问题,特别市涉及规划拆迁的村庄,目前,政府对将拆迁村庄的宅基地还是采用先审批后拆迁的政策模式,但该模式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对政府行政和财政造成重大负担。为解决以上矛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围绕城乡统筹发展重点领域,一方面严格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另一方面尽快调整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相关政策,取消拆迁村庄的宅基地审批,按人口分配面积(参考萧山模式),推进拆迁农民公寓式住房建设,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允许其异地臵换城镇房产或给予适当的购房补助。另外,要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村委会(社区)的积极作用,层层把关,切实消除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行为对城乡规划实施的影响,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城南片党代表小组

2011年8月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成效显著

***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阶段七里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根本出路。2006年至2009年,***按照全市总体部署,启动实施了第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后在***、***、***等乡镇实施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项目,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以来,按照市上部署,又组织实施了新一轮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此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

近年来,***在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按照‚出形象、出亮点、出经验‛的要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统一规划、组团发展,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在*********和***五个乡镇试点实施了一批包括道路硬化、新型农宅、河道综合治理、仿古商铺、民生工程、教育基础设施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工作呈现蓬勃发展良好态势。

一、规划编制全覆盖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确定突出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 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村面貌,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目前,完成了所有规划编制。一是按照市上‚富规划、穷建设‛的要求,在部门专项规划上,完成了全区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十二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农村扶贫开发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一大六小‛7个规划。二是完成了***、***、******3个小城镇建设规划,***已纳入***高新区控祥性控制范围。三是除沉陷区搬迁、高新区开发以及城中村改造以外,全区50个行政村均已完成规划编制,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

二、亮点工程进度快

自2009年以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达17.7亿元,共建成1个省级、10个市级、5个区级新农村试点村,完成了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全康居工程、环境整治、社会事业等五大类46个重点建设项目,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初步形成,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在项目的强劲带动下,建设成果亮点纷呈——

(一)农村安全康居工程。先后在***完成5100多户、近50万平方米的农村安全康居工程建设,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 善,在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的同时,也加快了全区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古镇商贸一条街。***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仿古商贸一条街,目前100多间商铺已全部分配到位,商户已经营业。该项目建成后大大带动了周边乡镇商贸业发展,并为群众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三)新农村住宅小区。在***投资3750万元建设的79套二层农民新型住宅及休闲广场、文化长廊等项目,已全部完工。该项目小区内住宅整齐划一,设施配套齐全,成为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的样板工程。

(四)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先后投资5300万元,在***建成3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以种植精细特蔬菜为主,示范带动了后山群众脱贫致富。

(五)民生社会事业。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以来,***积极改善民生,投资1.04亿元完成40条农村道路建设,解决了24个行政村、5.4万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投资8481.9万元建成55项水利工程,解决了5.29万人饮水难的问题。投资180万元提前两年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1.2万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投资418万元建成36个村委会办公用房。投资1055.5万元完成了5个整村推进项目,减少绝对贫困人口5100人。

三、体制机制创新多

***通过多种形式,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围绕‚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体制机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财政扶持三农、户籍改革、土地流转、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制订出了一些符合区情的办法和措施,为下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探索运用BT开发模式初步成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在八里镇先行先试,探索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融资运作机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BT开发模式。通过此模式,共引进开发企业5家,引进资金3.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9项。

(二)探索建立了以土地入股的流转模式。做足做活有限的土地资源文章,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由村集体出资,按照城市建设用地补偿标准,将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再包装成大地块的项目,引进发展休闲农业、三产物流等项目,建设产业园区,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保障了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最终形成循环推动的良性发展机制。目前,该乡镇流转土地达到660多亩。

(三)探索建立了农村公司化运营模式。***,按照‚企业化‛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实行土地‚股权制‛管理,将村民变为股民,将村民土地承包权以‚股权制‛流转到合作社后,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按《公司法》规定成立建设总公司,由建设总公司根据本村自然资源,实行以项目招商引资发展 产业化大农业,形成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总之,***将紧紧围绕‚123356‛发展思路,不断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两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新的增长极,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社会和谐化进程,力争将水磨沟、西果园沟、黄峪沟打造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万春书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示范区

    毛万春书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示范区 联席办公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记录整理) 2006年2月10日 提出城乡一体化,有这个局面来之不易,思想上形成了初步共识,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江海滨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市现......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城郊村民的新生活——永昌县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家住城郊,因为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类资源,曾是一些边远村社群众很羡慕的事。但随......

    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水阜乡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11月23日) 三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出台城市支持农村、......

    正宁县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正宁县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中共正宁县委 正宁县人民政府 (2010年8月15日) 正宁县是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按照省、市的总体要求,立足县情实际,我们确定试点工......

    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本文是在对xx乡xx村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我们常用的“swot”分析法,对xx村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的、逻辑的分析与梳理,最后......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定稿]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