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铜梁农民致富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铜梁农民如何增收、如何致富、如何实现全面小康。为此,提出以下粗浅思考,企望斧正之。铜梁属城乡二元结构的农业大县,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较少。“一亩地经济”带来的就业不充分、经营规模小、成本较高等问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种植业增长的空间都有限,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制约,与二、三产业比较效益十分低下,农民致富难。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走农村城镇化之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在思路。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顽强地从山地丛林走向平原,从乡村走向城镇的演变史。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250万人集中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这就是城市效应。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从传统的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工业部门,这即促进了工业化,又促进了城镇化,还解决了农村失业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思路缺失中的无助、迷茫中的徘徊都告诉我们,开放、超前、切合实际的思路是城镇化得以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亦步亦趋,缺乏开拓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城镇化=空话。思路决定出路,城镇化是铜梁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推进农村城镇化重点在走工业化之路。兴工才能强镇,城镇的扩张繁荣,必然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气不旺,空城一座,所以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支撑。工业化需要集聚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工业化城镇化就失去支撑、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县的行政区划布局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应该以县城为中心,建成区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在30万以上的具有引导和辐射功能的中等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应该把三十二个乡镇归并为旧县、安居、平滩、虎峰、少云、大庙、蒲侣、西河八个镇,每个镇的人口在7万人左右,城镇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应在3万人左右,这样全县城镇人口达到50多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在增加城市人口。现在城乡划分和地域限制的二元户籍制是一种限制城市发展,歧视农民的不合理政策,读书、就业、参军,享受城市待遇等方面剥夺了农民的权利,迟滞农转非,阻碍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失去了奋斗的希望,使城市失去了扩张的基础,使二、三产业失去了活力。废除户籍二元制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也有的人担心,农民进城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配套投资多、失业问题、城市治安问题不好解决。一般规律是,城市总是先有人后有工作,工作是人创造出来的,有了人才能有工作,没有人就一定没有工作。城市是靠人气繁荣起来的,开上出租车就会觉得城里缺人,开了饭馆、旅馆、商店才体会到城里人太少。世上从来不是先有城后有人,永远是先有人后有城。先有车,再堵车,后有路,不堵车谁会去拆房子扩路修路呢?不修路,不搞城市水、电、气,不修学校医院,不建银行、百货大楼,不盖居民楼又那来的城市呢?所以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谁吸引的人口越多,谁的城市化步伐就越快。建议有关方面尽快组织力量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出台政策引进大批人口,给他们政治、经济、就业、读书、当兵、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允许农民以地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来交换城市住房,鼓励农民在政府主导下参与城市建设。在19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农民白手起家,并没有资本,确把空地迅速建成了城市。我县条件比那时候的美国好很多,如果有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统一的环境标准,加上县里有计划的建设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并对基础设施给予一定的投入,农民就会进入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70%的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把70%的农业资源留给30%以下的农民,城里人赚了钱反哺于农业,农业要为城里人提供大量的工业加工原料和生活必需品。这样一个城乡双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就是农民增收的发展方向。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是产业带动。工业小区、农业特色园区的发展,将使大量的工业企业、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的龙头企业进入园区,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的农民就会进入工厂、企业做工,为了做工方便就会在附近买房,子女就要求在这里读书。大量的农村专业市场就会涌现,成为工业品、农产品、生活资料、生产物资的集散地,交通运输、包装、仓储、保鲜业就应运而生。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就会迅速发展,从而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农民城”。农民进城通过学技术、学文化、学文明,逐渐成为新市民,这一进程就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进程。所以我县农村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好八个乡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区建设、商贸园区建设、文化体育园区建设,把当地的幼儿班、小学、初中学校建在园区,让园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撑,让小城镇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小康社会。
[1]
第二篇:思考与致富
思考与致富
五个硬币的故事:曾经有三位渔民因为木船出了故障,在海上漂了七天六夜,船上什么吃的都没有,村里人都以为他们已经死了,谁也没想到,他们居然活着回来了!
他们的脸都给晒得黑红,但是讲述着曾经经历过的故事时,他们仍然面带笑容,语气平淡,好像不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他们说他们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在这种情况下漂了七天,而只是想再坚持一下,很快就会有人来救他们了。但是一等就是七天,可谓是九死一生了。
在第六天下午的时候,曾经有人开船朝他们驶了过去,他们很开心,心中都充满了希望,趴在船上大声的求救,但是那艘船渐渐的驶近了,船上的人不但没有救他们,反倒朝他们恶狠狠的说:“你们慢慢漂吧。”说完,那艘船就扬长而去了。当时的绝望与恐惧是没有人能够说得清的,有一个船员当时就想跳海自杀,但是船长救了他,并且给他讲了一个五枚金币的故事。
原来船长小的时候,一直就生活在草原上。有一次,他和他的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他当时又累又怕,到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爸爸就哄他。爸爸从自己的饿衣袋里掏出了五
枚金币,把一枚金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四枚放在他的手里,他以五枚金币来比喻人生的五个阶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阶段各有一枚金币,并且教育他,他可以把自己童年的金币这样埋进草地中,但是不要轻易的把其它的四枚都扔在这里。要一枚一枚的好好利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的意义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所以要振作起来,不仅今天要走出草原,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外面的饿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人生的金币没用就扔掉了。
在父亲的鼓励下,老船长终于又站了起来,他们走了一天一夜,终于走出了草原。从那件事以后,他就一直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也一直保存着那四枚金币。直到他二十五岁那一年,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大海,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把第二枚金币埋在了草原,带着其余的3枚金币,只身一人乘车来到了佛罗里达,当了一名水手。
发生这件事时,是他来到海上的第九个年头了,而且他刚刚用攒下的钱买下了这条十二马力的新木船。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一条可以远洋的一百马力以上的铁船。他给年轻的船员讲完了这个故事以后,就告诉他:他还年轻,还
有人生的三枚金币,不能就这么把他们扔到大海里,一定要活着回去!
结果就在这个故事讲完后,才十几个小时,他们就真的活着回来了!
海上漂泊了七天六夜,他们喝海水,吃鱼饵,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直到现在,他们因为海水中毒而全身浮肿,胃出血,脚溃烂,但他们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面带笑容,语气平淡。对他们来说,所有的灾难当铺已成为过去,重要的是他们还活着,还拥有人生的三枚金币。体会:人的一生应始终心怀目标,坚持不懈。
鱼与隔板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实验,科学家用玻璃隔板把一条具攻击性的鱼和另一条鱼隔开,刚开始,这条具攻击性的鱼不断撞击玻璃,企图捕食另一条鱼,过了一段时间,它终于放弃了。当科学家把玻璃隔板移开,这两条鱼都温和得在各自的领域中活动,互不侵犯。
体会:人要突破自己的习惯,只要制定明确适当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计划,你就会发现你的梦想是可能成真的。我们很穷,但我们不能怪上帝。
你能掌握自己的未来。
没有明确的目标便无法致富。
会思考才会心想事成。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看他的目标有多大。
我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未来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渴望------所有成就的起点。
成功需要渴望。~(≧▽≦)/~
当河水已经淹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这个年轻人不注意,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年轻人拼命挣扎,但苏格拉底很强壮,他用尽全力一直把年轻人的头按在水里,待到年轻人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苏格拉底才把他的头拉出来。年轻人爬出水面后,就迫不及待的,深深吸了一口气。
苏格拉底问他:“在水里的时候,你最需要什么?” 年轻人毫不犹豫的回答:“空气。”
苏格拉底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如果你有渴望成功的欲望,而且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风筝是因逆风而高飞的。
第三篇:城镇化与农民问题a
1、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农民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5%左右,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全国的现代化,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和全面富裕,没有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没有农村的繁荣进步,我国的城镇化就会陷入虚假化的泥潭。所以,要从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繁荣农村经济的高度,增加农民收入,使城镇化发展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双嬴效果。
2、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一条有利于中国农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建设是强国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走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其次,突出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各类生产力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分散耕地向农业大户和公司转移,为小城镇全面振兴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再次,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目的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纯收入,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立实现全国现代化的社会基础。第四,充分考虑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防止没有质量的高速度,走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3、深化城镇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真正实现农民到市民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征地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
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变居民
三是出让改出租,农民当股东。
四是土地流转,企业落户,农民进厂
五是优化结构,扩大就业,使农民人人有所为。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作者:龚关 来源:人民论坛 添加日期:14年04月10日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任务。文章在阐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经验 政策建议
城镇化两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强调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决策层对城镇化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恰恰说明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1984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27.5%;第二阶段为1992~200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城镇化率从27.5%上升到39.1%;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多元化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城镇化率从39.1%上升到51.3%。①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②
第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③
第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美、日城镇化的发展经验
虽然美国、日本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后期,但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经验。
美国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单
一、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通过工业化引导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为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增长模式,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活力。
三是通过信息化用产业的升级改造来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此外,美国在其城镇化过程中既强调市场的作用,也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行双轮驱动政策。
2011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1.1%,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以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和工业产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日本在进入城市化饱和阶段之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转向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城市群,集中了日本70%的人口,为了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颁布了《青年振兴法》、《促进不发达区域发展法》、《促进新工业城市建设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日本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东京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的23%。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1960
年的841亿元增加到1975年的9685亿日元,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更多劳动力愿意离开农村,到2012年,日本2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富裕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④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的潜能有限。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3%,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学者、官员普遍认为,城镇化将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然可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但是假如中国的城镇化数字并不像官方公布的那样会有更多年轻人进城务工,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何方?目前官方统计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城镇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容易忽略城市流动人口,少算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容易混淆农村全职和兼职人口,多算农村人口。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业就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前的动力比较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大小,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2.66亿人、2.25亿人和2.72亿人,从占比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偏低,农业从业人数过高。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需求最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次之。在制造业中,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大幅高于各行业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要想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此外,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计划,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和中国争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这些外围因素均导致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⑤
失地农民就业难。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征用1至3年之后,60%的补偿款被农民用于建房、还贷、医疗消费、治病和消费。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失去土地之后,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城市寻求工作也会更加困难,失地就等于失业。因此如何让众多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自然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⑥
夹心层的新一代农民工处境艰难。流动的农民工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演变群体。最早一批的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接受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对他们来讲,家才是自己的归宿。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期望能留在城市生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但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以及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回家务农已经不太可能。因此,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并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⑦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城市提供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远远高于小城市,假如可以找到解决进城农民户籍问题的有效路径,无疑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要求一线大城市开放户籍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将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出,中央政府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均以本辖区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的流动人口,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基本养老金、教育支出等。如果现有的财税体制不做重大调整、户籍不开放,那么未来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去城镇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当地流动人口状况,调整纵向、横向的财政关系。⑧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起点和支点是农业的现代化,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和财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完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化经营,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养殖(种植)规模化、绿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土地利用能力,为实现城镇化提供起点。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条件,发展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扩大农民创业空间。二是制造业的转移与升级,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东部地区则应该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尤其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否则会出现偏低城镇化的现象。如我国西部城镇化率偏低,服务业落后也是主因之一。⑨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逐步提高,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表现的更加明显。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3.1%,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而我国城镇化率也仅为51.3%。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过程,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工业和农业,而且人均资源消耗量比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人口聚集也必然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餐饮、娱乐、商业、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③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④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⑤李静,刘英基:“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⑥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⑦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⑧张翼:“农民工„进程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口学》,2011年第2期。
⑨王娟:“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宏
第五篇:新时期农民致富的对策及思考
新时期农民致富的对策及思考
————李晓娜、李晓玲、李晓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地位的变化,农民的观念形态开始变化。中国农民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新的一代农民正在成长。农民素质提高表现在农村劳动力队伍完成了新老更替。目前35岁以下的新农民已占劳动力的60%左右。新时期的新农村,主力军已由青年农民来承担。针对现代青年人富有理想,接受新事物快,充满激情等特点,如何在新阶段增加新时期农民收入,带动致富,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阶段农民收入缓慢的原因
(一)农民负担仍然很重。一是教育负担沉重。在绝大多数有子女读书的家庭中,教育支出已成为主要支出项目,在接触到的农产中,有87%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学是一个大难题,两个劳力拼命挣来的钱,也不够一个学生花费。沉重的教育开支对于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二是农民医药费负担过重。调查结果反映,有95%的人认为看病最难,农民们普遍认为,现在看病难不是像以前那样缺医少药,而主要是医药费太高,手中没钱看病。农民在乡医院看一次小病,起码要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再加上乡医院医疗条件不好,大病治不了,小病又治不到,农民不得不到“门坎”更高的医院看病,造成许多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许多农民得了小病就挺,一旦大病临头,一般是根据经济条件决定怎么治,实在治不起就在家里拖。除此之外,农民还要承担赡养老人的重任。
(二)农户生产经营粗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来,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甚至所耗成本费用比市场价格还高。二是生产手段落后,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三)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一是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特别是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攀高不下。调查得如:①化肥价格。尿素去年
4月份市场零售价为1600元/吨,今年涨至1890元/吨,涨幅为19.8%;湘氮碳酸氢铵去年同期出厂价为434元/吨,零售价440元/吨,今年4月份出厂价涨到490元/吨。零售价涨到500元/吨,分别上涨1—2%和13.6%。②农药价格。甲胺磷去年4月份零售价为1—8.5元/公斤,今年涨到20元/公斤,涨幅为8.1%;氧化乐果去年4月份零售价为17元/公斤,今年涨到18.6元/公斤,涨幅为9.4%。③种子价格不稳定,随市场行情变化很大。去年金优404、金优207为7元/公斤,今年分别涨至9.6元/公斤、10元/公斤,涨幅分别是37.1%、42%。④农膜价格。农膜去年4月份的零售价为5元/公斤,今年涨至6元/公斤,涨幅为20%。二是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都有所增加,相应增加了投入。三是个别农资经营者受利益驱动,或售假卖劣,或宣传误导农民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也相应地增加了投入,导致效益降低。
(四)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的弱势性,要求政 府对农业进行有力的扶持,但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是有限的,形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业科技推广滞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局面。二是农村资金“失血”外流。由于投资农业的比较效益不高,导致资金大量流出农村,一些商业银行也逐步放弃农村市场。另外,农民手中少量的自有资金也通过教育、医疗等支出流向城市。调查中发现,不管是农民还是其他的社会投资者,都不愿意对农业进行大额、长期投资。
二.新时期农民致富的对策及途径
(一)创业是农民致富之本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千千万万的农民,动脑、动手,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走上发展经济的主战场,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农民创业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农民创业是农村劳力快速转移的战略平台。农民创业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民在外打工,虽然可以立竿见影有较好的收益,但是,大部分打工者迟早要回到乡村,一旦回家,就不再有收入。打工收入是即时的,没有延后性,而创业,是在不断累积,持续增值,可以说是一年投入,几年受益。不断经营,就会持续受益。
(二)加强农民素质和就业技能培训,配给农民增收“金钥匙”
无论务工还是务农的农民,最缺的都是科学技术,最期盼能有一技之长。因此我们要结合“阳光工程”和“跨培工程”,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注入持久的动力。首先,农业已走出产品短缺的时代,开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民收人增长日益依赖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科技进步的速度和产品质量将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网络,根据农时、农情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其次务工经济中单一的“苦力型”输出已无法跟上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扎实实施阳光工程和跨培工程,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把真正能挣得上钱的适用技术、技能教给农民,让农民的增收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三)瞄准市场抓增收
一要“发展跟着市场走”。一切都应以“市场”为风向标,该发展什么、该抓什么、规模大小、质量要求都靠市场“讲话”,以此激活农业的内在潜力。
二要抓住发展重点。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将工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促进农业工业化。要下大力气引进和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采用“企业+农户”的形式。集中连片开发土地,最大限度提升农业效益。
(四)开发资源推增收
一要发展好劳务产业。要继续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素质。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强化职业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培训能力,确保外出农民工有1—2门专业技术。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关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赡养、留守子女教育培养问题,使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安心出门、放心挣钱”。二要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回乡人员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帮助返乡创业人员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三、建议及思考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凭什么增收?政府又凭什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总体上讲,发展是硬道理,增收是归宿点,是推进生活宽裕的首要手段。
具体的讲,我县新形势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优势思增收
一要明晰优势。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劳动力是我县的两大资源优势,把好的做优,优的做大,大的做强还有许多文章可做,农业发展首要的是围绕这两大资源进行。明晰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当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方向。二要找准重点。在强调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侧重缓急。找准一点、推动全局、突出发展当是抓好农业的拐点
(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致富项目: 农民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致富项目。1.有的资金、资源、技术、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渠道、人员素质、信息系统、市场位臵和机会等条件都具备,能结合市场未来一定时期的供求预测和自己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平衡,合理安排,选择确定带来利润最多的一个或几个致富项目。2.有的只具备了致富所要求的一部分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应想办法创造所不具备的条件,再结合未来市场供求情况选择相应的致富项目。3.有的虽然各种主观条件、客观条件都具备,但这些条件的具备程度不同,有的较充分,有的不太充分,应该想办法加强不太充分的条件,使之与致富要求相适应,以选择相应致富项目。4.有很多农民不完全具备致富所要求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弥补、创造这些条件,选择任何致富项目都不可能成功,这就很难致富;但也可以结合自己有限的条件,寻找市场需求,增加自己的收入。例如:有的农家有一辆脚踏三轮车,又有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动者,就可以在农闲时间或节假日到城里拉客,搞人力运输,搞城乡必需品的交流等等,这样也可增加些收入。如果这点条件也不去利用,就不会增加收入,在家庭各项必需支出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就只能处于贫困状态。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致富项目,不自量力或悲观消极,就达不到致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