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11: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第一篇:《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解读

——读书笔记

所谓“看不见”,想看见而未能看见的缘故,所以有此说。说起来城市最有利于“看见”,明亮的灯光使城市即使在夜晚也如同白昼,天空也被照亮了,明亮的夜空令鸟儿迷路、群星隐没。为了看见,城市里的人们想出了各种手段,结果人们看见了很多景象,却不能真正地看见城市。城市像个神秘的庞然人物,人们生活在其中,她的真相却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在强烈的灯光和各类光学镜头之下,城市的街头巷尾一览无余,那又为何看不见呢?卡尔维诺想看见的是什么?人类存在的确立离不开对外界的观察,世界是随着人类的视线一起醒来的。当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城市的时候,他会感到不安。要解除这种焦虑,光靠肉眼的视力还不够,人们必须看到事物安住于自身之中,看清风中抖动的小草,惊讶于一朵花的开放,看到城市如同设计精良的机器和谐地运转,这时,人才能安心,他从这些和谐的事物看到了自己的存在。但城市从来就不是在从容与和平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这个在滚动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庞然大物在人们意料之外,成为一个巨大的迷宫。人们要想在喧嚣的城市中看清城市,获得存在,谈何容易?卡尔维诺清晰地看到了城市的虚幻性,但他对叙述的作用充满信心。

为了说明现代城市的虚幻与希望,卡尔维诺从各个侧面反映现代城市的特点,将对现代城市的持续观察用马可波罗的讲述串联起来,在故事中让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自己游历世界时的沿途所见。在叙述者和倾听者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山作者对于叙述所寄予的希望。在讲述中拥有帝国———马可波罗的故事

在拥有帝国之后忽必烈陷入了对帝国的遗忘和迷失,帝国变成了“无止境又无形象的废墟”,他现在想做的并不是占有她,他已经厌倦了战争,现在他要做的只是听马可波罗的讲述,以便能看清他的帝国。忽必烈有一个企图:通过叙述重新获得帝国。因此,他请马可波罗讲述他走过的城市。这么一来,他发现,要拥有一座城市是多么困难:没有一座城市是真正存在的,人们生活在其中,却无法拥有真实的存在。其实就连看清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千变万化的城市令人难以看清真相,记忆和遗忘互相混杂,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城市的影子。现代生活已使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迷宫,这个巨大的迷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迷失于其中而又难以自觉。

怎样才能从中走出,获得真正的存在?卡尔维诺发现了叙述的功能:通过马可波罗的叙述,可汗的记忆恢复,帝国的版图重新建立起来,记忆的建立在叙述中完成。(其实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叙述是他终生的使命,他通过写作完成对现实的把握,这比物质性的把握更加真实。)

眼见的实物并非存在,人们的叙述可以接近真实。对现代作家来说,叙述是确立存在的支点,惟有貌似虚幻的叙述才能对抗虚幻的世界。在这部依靠灵感断续写成的作品中卡尔维诺采用不同的主题来反映现代城市。语言的蛛网色彩斑斓,卡尔维诺就是那个神异的织工,读者且不可被美丽的色彩迷了眼睛。

城市与天空

天空向我们昭示着更大的存在。世界的秩序都要由他决定。各种宗教都把最美好的意义赋予天空。仰望天空以察天象的习惯自古就有。人们习惯于通过天象来决定世间的秩序和生

活,并用天象来解释个人的命运。人们用大堂盛放高尚的美德与情感,用地狱放置卑劣丑恶的事物;按照星星给予的启示设计蓝图建造城市,让城市布满脚手架。天空的明亮和确定却常遭到世间生活现实的质疑:卡尔维诺经常在低头的时候发现现实生活的一再发展遮蔽了天空,世界的混乱由此开始。

城市与眼睛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殊不知眼睛在大多数时间只能看到表象。对于同一座城市,每个人所看的都不同,那么人们如何接近城市的真相? 随着观察者的观察角度和时间的变化,人们所看到的东西也会不同。初入城市的人因为陌生感会发现城市的许多惊人之处,时间久了却只能注意到脚下的道路。久视若盲,熟视无睹,琐碎的城市生活粉碎了人们的整体美感。(城市与眼睛之四)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也是毫无希望的,眼睛用看见遮挡了存在。

城市与名字

在接触到实质之前,我们首先遇到名字。名字是对事物轻柔而又深情地呼唤,名字改变了事物此生的命运,事物聚拢在名字之下,向心生长,或者准备在适当的时机远离。多少事物在名字之下运行!“传说中的城市很大部分是其实际存在需要的,而实际存在的城市却比传说的实际要少。”(城市与名字一)。传说反映了人们的理想,而现实总是跟理想有着不小的距离。“当地居民始终相信他们居住的是一座建立在自己名字之上的阿格劳拉城,而不能发现那座生长在自己土地上的阿格劳拉城”。名字在现实世界中为自己安排了命运,自此之后事物便在名字决定的命运与实际的存在之间摇摆。“生长在自己土地之上的阿格劳拉城” 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她并没有向当地居民显露自己的身影,当他们具备内在视力的时候,他们便能发现那座实际存在的城市。“我”发现那座实存之城无法用语言表述,那是因为现在的人已经失去了观察的能力,在表述方面更是显得无能为力,尽管语言在不可阻挡地发展,物质的波涛滚滚,人们应接不暇,他们还有精神上的视力吗?作者发现城市正在远离名字,在变化中猛烈撞击着自己的身体。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在破坏中获得新生,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是常给篡位者而不是创造者的感觉。从实质来上说,建设者就是篡位者。尽管很多人参与了严密的筹划,他们并不能控制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怪物。所有那些被大张旗鼓宣传的文化传统都在远离或歪曲着这座城市,良好的意愿最终成了阴谋,引起的是宣传者都不能控制的后果。城市自身的发展类似肉身的成长与衰败的过程,五蕴炽盛,不可阻挡,新生在毁灭中完成。名字就像一个敏感脆弱的容器,摇摇晃晃,容纳着那些粗糙坚硬变动不居的实体。它用心良苦却枉受其名。

城市与标志

在远古时代人们依赖自然而生存,或是住在树上或是住在洞中,树木的枝杈能否支撑人的身体,形状是否适宜做巢,洞穴在冬天是否温暖,能否抵挡野兽的侵袭,这些都要看具体的情况。更不要说天气对人的影响,一场大雨会使人躲进洞穴,而狂风会让人们紧紧抓住树枝。后来人们建房而居,房屋依据自然的地形建造。在山区依山势而建,近江河则临水而居,此时的建筑与大地相通,人生活在大地之间,为大地之子,人们对居住区域的辨认依自然标志进行。在人类的力量还没有掩盖自然的力量之前,空间的感觉多半跟自然地貌有关(这一点可以从传统的地名得到验证,现代的地名则多是人为的想象了。)。后来人类依靠自身力量营造小世界,人工的建造超过了自然的影响,人与天地相隔,与自然分离,人就渐渐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之中。现代城市的复杂性使它不得不采用各种标志来标注街 道与房屋,以便使人们不在其中迷路。每一幢建筑也在密布的招牌中努力显示出自我来。这正是标志的城市。城市非自然的特点使她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各种标志来建构自己的庞大体

系,供人们在其中劳作生活。但这种标志仅示区别,并不反映事物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强调功能的特点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自然的关注,忽略了跟天地之间的关系,迷失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卡尔维诺意识到迷失的危险性,因此他对此进行了反省:

一、城市通过重复夸张标志来确立自己的形象,肯定城市确实存在。

二、标志形成了一种语言,“但并不是你们自以为了解的语言,但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不骗人的,”(城市与标志之四)因此,必须“从引导人追寻事物直至此地的形象中解脱出来”,由形得实;对标志保持一种警醒,在形象之上读出秘密,由此真正理解事物存在的秘密。在最后一节,卡尔维诺提出了富有革命意义的见解,他 看到了事物在其形象上的多面性,事物是立体的多维的,世界的荣衰系于一点,现实中的形像只是事物的关系和命运,而不代表他的真实。事物自身在其形象之外或在其形象之内,而不在于形象本身。卡尔维诺的叙述闪烁着辨证的光芒:人们按照自己意愿建立的城市,并不代表城市自身的发展方向,繁荣并不是城市自身的理想,代谢的废物和垃圾却是城市最朴素可亲的一面。人们只有看到了城市的全部面貌,愉快地接受它们,对于城市的认识才 会是客观的。

城市与记忆

对于急剧变化的城市,记忆是把握它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卡尔维诺看来,记忆对于城市也是无力的。一方面,城市的过去在各处留下印记需要解读,(城市与记忆之四)另一方面,所有关于城市过去的记录记住的是一座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旧城,正像名字与实际存在的城市之间的分离,记忆与现在的城市无关。(城市与记忆之五)“一切记忆都是遗忘"。(耿 占春《观察者的幻想》)。

连绵的城市

在《连绵的城市》中作者写出了现代城市连续不断、无限扩张的特点,城市规模超出了人类的感受能力之外,不要说来自外乡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本地的居民也难以说清这座城市的边界,他们只能说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城市空间大得似乎成了虚空本身。这种人为的巨大迷宫甚至骗过了羊群,如果不是长在空地的草提醒了它们,羊群也会迷失方向(连绵的城市之四)。羊群的出现对我们是一个极好的提醒,离开自然的生活方式就连羊也会迷失方向,恢复自知的方法就是回到自然的生活方式之中。

城市与死者

角色在变化,命运在重复,剧情却没有变化,这就是人类的生活情景。人类的关系就像命中注定的因缘,即使生命结束了,这些因缘留下的影响还在。在生者身上人们看到了死者的影子。这表明世上的人像戏中的角色是可以分类的,至于这些角色让人伤心,那纯粹是因为剧情的动人,与具体的演员无关。为了安心地死去,人们希望在死后能实现生前的愿望。为了让每个人安然地死去,建立一个合理的死后的世界是非常可取的。现实生活折射着死者的愿望,而未来之城表明了人们的理想。

隐蔽的城市

在迷宫般的城市中隐藏着一座城市,对于不幸的城市来说,她是快乐之城;对于不公正的城市来说,她是公正之城。她隐藏在城市的缝隙中,她就在你的下一个步子里,“要到达她不能太当回事,要在不经意中完成:„只要人仅仅为快乐而做什么事情,而他的快乐能够变成他人的快乐。‟”在这瞬息万变的城市里,因为城市扩张而消失的动物们也隐藏在地下,随时准备复苏。卡尔维诺对城市充满希望,相信迷宫之城依然可以被突破,人们可以冲出

重围,获得幸福和希望。但是这一切要在不经意中完成。马可波罗告诉可汗从一些奇妙的入口和瞬间可以抵达乐土。卡尔维诺确信乐土的存在,抵达乐土的道路却要每个人来找寻,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现实使人们辗转于永无止境的生活中,我们生活在黑暗沉重的地狱而不是天堂。地狱是我们一起集结形成的。卡尔维诺提出了两种避免痛苦的法子,“第一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很容易。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习辨别他们,使他们继续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前一种是沉沦和迷失,在物质的狂欢中一再下沉;后者要保持警醒学会捕捉机会。

事物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为此人们必须抛弃对于有形之物的执着而不被物质的尘埃淹没,对事物警醒即不沉迷于事物之中,不被自己的欲望遮盖,也不被符号的尘土遮蔽。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符号与手艺始终是他的支点,他以此建立起跟世界的平衡关系。所谓乐土,并非远离尘世的净土,乃是人对于存在的把握,人跟世界建立起和谐关系,清晰地听到世界的声音,看见世界的景象,将自己自由地表达。忽必烈对于叙述的期待表明了卡尔维诺的艺术追求,在创作上,他对叙述形式寄予了期望,也获得了成功。

第二篇:《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再读《看不见的城市》有感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关于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讲述城市的小说,或者说是关于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随笔,在意大利语中,曾以题为“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发表过,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符号的城市等,读了这本书,忽然觉得自己天天生活的最熟悉的城市越发的陌生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楼,越来越多的车,越来越少的空气,越来越少的绿色,越来越少的古迹…

有谁知道我的祖母生活的那个小院在哪里? 有谁知道小时候院里的绒花飞到哪里去了? 我们一直在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拆了又建,建好了又拆,为什么呢?我觉得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并不能够让一座城市显得大气,反而显得呆板而惶恐,距离我们的生活越发遥远,冷冰冰,灰蒙蒙。说到底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盖多少栋楼,城市发展的规模再大,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舒适,大家便不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即使自然环境和气候没有那么理想,我们的城市也应该感觉人性化一些。

遥想当年,我曾经痴迷我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她大气,热情,低调而又奢华,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年轻人可以怀揣着梦想大胆阔步的前进。能够找到风光体面的工作…慢慢的我发现,我所向往的城市又是那么的浮躁和喧嚣,冷静下来之后想想自己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还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平心静气 安逸生活的家园?生活在城市里很像跟恋人相处,有时候觉得她很妩媚,非常吸引我,离开他时会有些许的不舍。爱她,呼吸着她的气息,依恋着她,迷失在其中,失落在其中,愿意迷醉在她红酒般的血液中;也有时候会嫌弃她,觉得他有些许的不足,大而不当,土气十足。炎热无比的夏天,寒冷干燥的冬天...天快要黑的时候,看着窗外灰朦的雾色,高高的大楼上都亮起了各色的霓虹灯牌,打着眼花缭乱的广告,宽宽的马路上排起了堵车的长龙,形色各异的人们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这一刻,我犹豫了。一年后,我是去是留?

第三篇:《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今年寒假的某天,去上海书城,穿梭在琳琅满目的书架间,眼珠飞快地转动着,视线一下子定格在《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上,心里一下子对这本书起了兴趣,随即马上买下了由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的虚拟小说《看不见的城市》。

回到家,把这本书放在枕边,每天翻几页,慢慢走进书中马可波罗对忽必烈讲述那50多个虚拟城市。我对朋友说,这书你可能

不喜欢,卡尔维诺一直在胡言乱语,而自己看完了也没有那种惊喜的感觉,只是觉得某天某时的自己会随意翻开再看,这不是一本我一下子能读进去的书。说实在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骨子里不属于这个城市,身体流淌着流泪的血液,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喜欢蓝天大海草地青山,喜欢去看路过城市中那些人们的生活。

书中马可波罗对忽必烈说的:“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是的,当我旅行时漫步在陌生的城市街头,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把她们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相比。即使每个城市的风格不一,虽然很多东西和人很陌生,但我总试图找到一些相识之处,于是,会很容易地与萍水相逢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人坐下聊天,好像很久自己就与他们互相认识,好像自己曾经就在那里生活。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也许你会感到惊恐,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有一对可以聆听的耳朵,因此总能发现不同的故事,而且会把这当成是很大的乐趣。我觉得,书中讲的更为透切,“听的人只会记得他期望听到的东西。我有幸得到你聆听的描述是一个世界,我回国后第二天流传在搬运工人和船伕之间的却是另一个世界;假使有一天我成为热那亚海盗的俘虏而跟一个写探险小说的作家囚在一起,那么我也许会在晚年再讲一次,让他笔录,那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决定故事的,不是讲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

确实,决定故事的,不是说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我喜欢按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城市的一切,对于每个人,每个城市都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看不见的,但可以用心去触摸。

每个城市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是不一样的,是看不见的,如果以后我要去旅行的话,我一定会带着那自己选择聆听到的故事,回到生我养我的城市,心情必然会有些新的触动,让熟悉的城市和路过的城市混合在一起,使它变成自己的城市印象,我的城市也将越来越有生命。

追寻的东西永远在前方,而且,即使是过去的事,那过去也随着他的旅程逐渐改变,因为旅人的过去是随着他所走的路径而改变的,人在远方城市的陌生环境中愈是觉得迷失,对于途中所经的其他城市愈能了解;然后他回溯旅程的各个阶段,开始认识他最初启航的城和年轻时熟悉的地方、家乡的环境,不是吗?

书读完了,不知何时又重读。

第四篇:《看不见的城市》解说词

看不见的城市

——元大都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这是一座元代的石桥,一只元代的巴夏,仿佛是暗藏在繁忙都市中的幽灵,默默守护在城市古老的中轴线上;一面湖水,一个北京700年不曾干涸的繁荣之梦。在它的身上,记录着一个城市700年前,城市创立之始的玄机。这一条条水系错综扭曲,自然的、人工的,纠缠成城市的血脉,城市的欲望随之蔓延开去,一直到天的尽头„„在现代北京繁华的街道间,古老的通惠河优雅地转了一个身,然后,就消失了。就算在北京,还有多少人记得她真正的身份?记得它河床下深埋着的昔日辉煌?记得那座业已湮没的元朝故都?

十三世纪,一个彪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来到河边,饮饱了雄骏的战马,随即,焚毁了繁华一时的金国中都;熊熊的大火燃烧了一个多月,文明的城市化为一片焦土;在十三世纪初,这样的大火正在欧亚大陆上燃烧不断,从临安城直到多瑙河畔,城市文明在草原征服者面前不断倾颓,数以亿记的无辜百姓遗骨荒堆。残酷的征服为历史提供了众多伟大的名字——成吉思汗、窝阔台、拖雷、蒙哥„„一个个苍狼白鹿的子孙撼动了世界,用鲜血和烈火在历史上镌刻下了自己的姓名,在大蒙古国最初的日子里,他们的战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据说,伟大的成吉思汗面对着脚下的城市废墟,曾经抑郁地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子孙和臣民们都住进了泥做的房子,那么,我所一手缔造的帝国,也就走到了尽头„„”

大蒙古庞大的版图很快到达了它难以逾越的物理极限,广袤的国土使消息和给养的传递都漫长得以年记数。成吉思汗留下的帝国四分五裂,竭泽而渔的战争和部族式的统治使曾经富庶的江山大地一片凋敝。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依靠武力夺得大汗的宝座,但是世界的广袤开始让伟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他来到在战火中幸存的金代离宫,为了继续帝国的统治,而不重蹈历史上许多军事帝国昙花一现的夙命,他必须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前辈的道路,他决心开始改革,使蒙古从单一的游牧经济形态向多元化、尤其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过度。他的改革将彻底改变蒙古国的统治方式,蒙古人,即将要谱写出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

在修葺一新的藻井底下,精雕细镂的渎山大玉海被倒满美酒,汉家精美的容器里面装满了蒙古汉子的豪迈。君臣欢聚一堂,按照草原的方式尽情夜宴。就是他们,刚刚粉碎了蒙古内部贵族的保守势力;就是他们,即将把蒙古带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时代;就是他们,即将兴建一座伟大的城市,以成为他们万世不灭的纪念碑。城市,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名称,即将成为蒙古文明的新的主题。

第二章:城市的建立

700年前,这里的山岚中龙象辈出,一片片阡陌分明的土地上撒满了智者的汗水。金朝末年,一名僧人来到河北紫金山,在这里结庐讲学,一时间名声广博,四方才子趋之若骛,紫金山学院由此闻名天下。这名僧人,就是子聪和尚——刘秉忠,他和他的门生几乎支撑了忽必烈大帝文人幕僚的半壁江山,张文谦、王鹗、张易、还有后来极为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都在其中。

刘秉忠也曾经辛勤耕作过,也许就在那个时候,看着辽阔无极的天空与大地,他的心中升起了一座几乎完美的东方城市。正是刘秉忠,向忽必烈提议,在现在北京的位置上,兴建元帝国的都城——元大都。

刘秉中决心建设一座完美的帝王之城。中国传统的建筑典籍《周礼·考工记》里面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在由金砖砌成的地基上,从城市中轴线铺展开来的城市优雅对称;从南边的离正门到延春阁乃至大明殿、中心阁„„所有主要建筑都随着中轴线展开,成为城市的基础建制。天圆地方,1 一座四四方方的大城成为中土的象征,中规中矩的建制里面居住着中规中矩的人民。九横九竖的笔直街道又将这个四方的大格子分割成许许多多小方格子,坐落着各个机关、衙署、乃至普通的民居。横九条、竖九条的大路成为城市的骨架,无数细小的胡同成为血管,流动着元大都的五十万居民。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吐故纳新,拥有不同血统的臣民们在天子脚下开始融合,有压迫、有斗争、有歧视、也有和平共处。大都的十一个城门都根据《易经》的典故命名,所有机关、衙署根据八卦的方位兴建。国人以左为尊,因此祭奠祖先的太庙位于城市左手方位,蒙古的历代大汗将在这里享受万世香火。与太庙对称的,则是社稷坛,用来祭祀江山大地,保佑一个强大的民族国祚绵长。

刘秉忠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对它寄予了深厚的希望,这从他给每个城门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比如,西北方的城门被叫做‘健德门’取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意思,还有,东南的城门名叫‘齐化门’,这是希望元朝的统治能够使万民一齐感化,这些典故都出自刘秉忠精通的《易经》,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在帝国统治的最初日子里,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无处不在,大蒙古国展现出兴旺的开国气象。

刘秉忠呕心沥血设计的城市将由一名杰出的色目人建筑师也黑迭尔丁来完成。帝国的庞大财富都开始向都城汇聚;同时,京师附近的三万多民工被征集而来,与世界各国的能工巧匠汇集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汉人的杰出智慧、色目人的精湛建筑技法在这里即将融合一体,化身成一座伟大的帝王之城。

这就是自周代以来帝王心目之中的理想大城,但是几千年来,由汉入唐,直到元代,才第一次由一个游牧民族兴建了一座几乎完全符合这些规范的城市,因此,元大都不能说不是中国建筑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一段篇章。

城市,忠实地反映出主人的思想。因此,从一开始,这座城市就注定成为兼容并蓄的世界之都。多种民族、多种文化在这里得到理解和包容。各个族在这座城市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并且很快与原有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因此,这座城市不但有雍容华贵的大屋顶,也有庄严的哥特尖顶,堂皇的清真寺穹庐„„开放的城市、开放的胸怀,成为大都繁荣的基石。

第三章:城市的繁华

1271年,大都的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北京伟大的中轴线从此确定下来,从大都南面正门丽正门内、通过千步廊至皇城灵星门、过金水桥直抵宫城南门崇天门,穿过宫城前大明殿和后宫延春阁、到宫城北门,过御苑、万宁桥、最后到达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这条中轴线两侧布置着对称的建筑群,景深宏远,普遍采用了用高大建筑物“借景”成为道路坐标的规划手法,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城市规划中很少见到的。

城市内的胡同沿东西走向平行排开,这是总结了宋代以来开放的街道规划体系的产物,这样的主干街道成为城市主要的交通网络。南北向的居民建筑向阳背风,院内充分绿化,安全而幽静,院落与街道体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北京城著名的胡同结构。这种城市体系700多年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最初的规划具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存在的奇迹,证明了刘秉忠的规划,是一个伟大的规划杰作。

这一年,美滋滋的大汗忽必烈开始在新落成的大殿里接见文武百官的朝拜。他煞有介事地宣布自己统治下的大蒙古国从此改国号为‘元’,这个国号将代表着中国历史中重要的一段篇章。而这个名字,还是他的汉人朋友刘秉忠选定的,典故仍然出自《易经》,因为里面开宗明义地说:‘大哉!乾元!’;元,就是源,也就是万物的开始。毫无疑问,这时的忽必烈也和中国所有的皇帝一样,满怀着秦始皇万世由我开始的愿望,作为天子,他觊觎一个万世不断的帝国江山。

庞大的城市在天子脚下渐渐地经纬分明了,人口开始向帝王之城蚁聚。为了解决大都 2 50万人口的衣食,必须将南方富庶地区盛产的稻米和丝绸不断地输送到帝国的心脏。由郭守敬负责,开始了又一次拓展大运河河道的工作。为了解决西高东低的天然障碍,郭守敬沿河修建了许多水闸,一段段地将粮船抬升到目的地。他将高粱河水系与大运河连接起来,使运河终于直接流淌到了北京。什刹海北的积水潭成为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南方的给养能够直接卸载到皇宫墙外。彻底解决了大都的给养问题。通惠河,成为千里大运河的延伸,北京城的一条生命线。700多年后,当我们再次整治北京水系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开挖引水渠的最佳方案,就是郭守敬运用简陋的勘测手段所测量出的线路,而通惠河,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于是,在伟大的大都城里,西方万里迢迢跋涉而来的骆驼队和千里大运河泊来的商船在帝国的中心汇聚。1275年,在元朝历史上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年头,大都奢靡的工程还在继续,帝国的征服也在不温不火地按照计划进行着。对于编年史,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记的年头。可是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小事,以至于几百年之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一年,一名基督徒从意大利不远万里而来。这个人,就是马可波罗,他见证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在这里随意交流,元朝的纸钞成为四海衡准的通货,富足和繁荣,充满在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商业的繁荣促进着文明的融合。这种繁荣和融合最终成为元朝一代最伟大的统治成就。

第四章:城市的衰败

没有人能够能够知道伟大的忽必烈是更喜欢他赫赫的王城还是他草原上金色的大帐?事实是每年端午节之后,大汗都要率领着他严整的近卫部队,离开大都回到蒙古民族发迹的北方草原,大汗在那里仿佛能够恢复童年的快乐,他恣意地围猎、欢宴,一直待到汉人传统的中秋节之后。中秋节之后,大汗的浩浩荡荡的军队回到大都,伟大的君王天神般稳座在四头大象驮负的行辇上,接受道路两边多如蚂蚁的人民的膜拜,大汗缓缓地进入迷一般的内城,给跪拜的人民留下无穷的遐想。可是,没有人知道,这时,年迈的大汗已经被痛风折磨得痛苦不堪。晚年的大汗忧郁和沮丧,王朝内部党争不断,蒙古贵族的叛乱毫尽了大汗最后的生命,垂暮的大汗不得不御驾亲征,带着病痛和苦闷去平息堂兄弟的叛乱。战争一直持续到大汗谢世之后才暂时平息。但是,继承者们不但继承了大汗的广阔疆土,也继承了大汗没能解决的所有问题。元朝短暂的统治很快就被推翻,明朝取而代之,他们在攻克元大都后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拆毁大都宫殿,以便消除旧王朝的王气。但是城市的规划和所有街道系统基本保持完好,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北京。

一个王朝隆重谢幕,七百多年前的城市究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如果你有机会从天空俯瞰它的话,你会被它宏伟的城市布局所震撼的!北京的旧城不但是亚洲城市模式的典型实例,也是尚存于现代城市之中继续使用大面积古代城市街道规划的唯一例证,它在世界建筑史上,没有第二座城市可以与之比拟。一个完美的规划从忽必烈和刘秉忠的时代留传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座贯穿中国700多年历史的城市并没有消失、死亡,还活生生地为我们所用,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比拟的。

第五篇:看不见的敌人读书笔记

《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故事》——读书笔记

病毒被认为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存在人类的周围。现代微生物学给病毒定义为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其具有形体微小,只含有一种核酸DNA/RNA,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病毒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以下几种最为典型:

疯牛病:起源于太平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海拔1000-2000米的高地上的弗雷的土著部落。其部落的风俗使得土著人患上了这种“怪病”。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泽茨怀疑该病毒性脑炎,并最终确认为是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当局向巴布亚新几内亚管理当局发布禁令,强行终止了弗雷族人的吃人习惯,也使库鲁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最终被根绝。后来被发现的库鲁病的致病因子朊病毒与日后波及欧洲的疯牛病的“元凶”如出一辙。1985年,英国发现了这种病症。

登革热:二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和亚洲战场上,日本人与盟军拼命厮杀的同时,发现自己士兵会因感染上一种莫名其妙的以发热头痛为主的症状的疾病而死去,美国兵也未能幸免。双方战斗人员发病率逐步上升,减员严重,为赢得胜利,双方从国内调兵,支援太平洋战场。在另一个无硝烟的战场上,日本与美国的军事当局组织了各自国内最优秀的科学家,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对这种发热病进行研究,最后确认为爆发了登革热。1903年由格诺翰姆首次证实其传播源为蚊子。

HIV病毒:现代免疫学理论认为,一旦人体的免疫机能受到严重损害,人不但会因此失去对病毒和细菌的防御能力,而且那些本来并不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也可能在人体内大量繁殖,从而导致人发病。美国医学专家由此推测,那些死于不明原因的KS和PCP的人,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破坏了病人的免疫系统,致使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而这种缺陷是发生在以往身体健壮的青年身上,说明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后天造成的。1982年9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将此病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HIV。艾滋病患者随着免疫力的降低,会频繁的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程度也会变得更严重,最终导致死亡。虽然现今技术已经了解了HIV病毒的作用机理,但尚未有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案,让患有HIV患者康复。

还有很多种病毒也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如天花病毒,SARS病毒等。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越来越了解病毒,并且对病毒的防治已经初有成效。

疫苗是防治病毒的最有效的武器,而最早发现并研究的就是近代免疫之父巴斯德,成年的巴斯德通过实验发明了加热密封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即巴斯德灭菌法,现在广泛应用于牛奶的灭菌处理上。1881年,他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实验,通过此实验找到了炭疽杆菌的疫苗。1888年,专门研究狂犬病的研究所建成,巴斯德任所长,在2003年4月初,就是这个研究所,最先确定SARS病原为一种冠状病毒。由此可见巴斯德的贡献是多么的大。

现代由于技术的发展,疫苗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人类可以用疫苗来防治病毒的感染,大大降低了病毒的发病率。就看近几年的流感,虽然经过几次变异,最终作用人的身上,但很快就有了预防流感的疫苗出现,这也为人类挽回了一场浩劫。

通过本书,人类无法灭绝病毒,而且也不可能灭绝,只能与其共存。只要有病毒的存在,人类就只能去研究它,并最终得到预防及治疗。我们应该相信,科技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病魔的。

下载《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五篇材料]

    心中的城市靠着自己去寻找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卡尔维诺笔下的“城市”,梦幻般存在,真实与虚幻碰撞,让城市蒙上神秘的面纱,赤裸裸的展示城市的身躯,让人们充满幻想。 书......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书笔记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蒋勋■在孔子的哲学里,他好像会把善的定义放在美之上。而在老子的哲学里,有一种很精彩的论辩,认为如果天下的人都在谈善,那个善就危险,可能会变成一个外在的形......

    看不见的城市-摘抄与笔记

    喜欢的一本书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摘抄与笔记 我向往城市,却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不属于城市。而关于属不属于城市的问题,是在有一天发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读......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 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由艾森曼主持再版。《城......

    《南京城市》读书笔记

    《南京城事》读书笔记 《南京城事》是当代年轻作家宋羽写的一本以人文的视角与南京对话的游记类书籍。说起这本书的来历,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由于我是文科生的缘故,特别喜爱与......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意)阿尔多·罗西 自己对于自主性建筑的理解又通透了点,可以说罗西对于自主性建筑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正是有了一种理论的知道,建筑的自主性就更明确了,同时罗西对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