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课题提纲
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努力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十二五”以来,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海积极推进一批重点专项工程,全面启动城市光网、无线网络、智能管理和各类数字应用,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深度融合。但“智慧城市”总体推进较为缓慢,信息化基础不甚牢靠。为此,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厘清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瓶颈制约,寻找上海加快“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题要求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在客观评估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展的基础上,从技术投入、推进体制、社会需求等方面详细分析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
2、研究分析国内外标杆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应用方面的成功做法,并提炼和归纳出有效的运作模式和政策手段;
3、针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提出可操作性的(可以为工程化、项目化的)实施战略、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研究实施进度与要求:
1、2012年6月30日前,提交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或专题报告,进行中期成果交流。
2、2012年8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提交课题研究总报告和成果摘要。
第二篇: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市交通拥堵、自然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打造智慧城市的呼声更加高涨。智慧城市是打造幸福青岛的必要因素,通过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城市产业进行智慧化的改造,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一个“智能、互联、协调、创新”的智慧城市,是青岛城市发展新理念的体现,也是城市幸福新品质的提升。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青岛 公共服务信息化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世纪初提高了17.5%。如此成就举世瞩目,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城市问题。公共安全、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的障碍性因素,如何克服现有城市发展困境,形成城市发展新的动力,是当前每个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2008年IBM公司率先提出“smartplanet”理念,从该理念里诞生了“smartcity”这一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这一理念引入本国对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纷纷进行设计和建设。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
所谓“智慧城市”,指的是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利用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光网络这些技术手段,整合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的协同联动与无缝连接,从而智能响应民生、公共安全、环保、商务活动、城市功能等多种城市需求,建设安全、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形态,创造美好幸福的城市生活。目前智慧城市不仅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更是各城市把握最新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城市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向智能化发展转变,迈进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先机,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制高点。
青岛市是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青岛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蓝色经济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提出挑战,优化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因此,2010年以来,青岛市对智慧城市高度重视,提出建设“无线城市”,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工作任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务,希望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优质的“软环境”,提升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转化和辐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013年青岛市成为首批十二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一。
2“智慧青岛”建设现状
2.1智慧青岛战略规划解读
《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年一2020年)》指出,“通过智慧青岛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无所不在、居民生活便捷安全的目标,到2016年,智慧青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形成智慧应用引领智慧产业突破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智慧青岛建设效果全面显现,成为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典范”。“智慧青岛”将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套保障体系和两大着力点”。即“1332架构”。所谓“一个中心”即城市云中心,包括基于感知设备、传输网络的信息资源中心以及公共云平台。“三个平台”分别是市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城市运行服务平台,其中,市民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财税、智慧园区等。城市运行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三套保障体系”即推进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社会成长体系。“两大着力点”分别是智慧企业、智慧产业,智慧企业包括生产经营各环节信息化及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等,智慧产业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3D打印、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等。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2“智慧青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青岛港正努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智慧港口;青岛肉菜全程追溯体系也将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基地远程无线监控,在云计算、数据仓库深度分析等方面探索智慧流通。
“青岛市应急指挥调度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无线数字校园建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无线校园网络工程”、“物联网技术在空调器上的研究与应用(海尔物联网空调)”、“青岛市数字化城管无线数据采集项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青岛啤酒移动销售管理系统”和“无线传感智能监控系统在太阳能大棚里的应用”共8个项目人选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定的首批山东省“无线城市”示范工程。
“众e通”是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项目之一,于2010年6月在青岛市南区湛山街道办事处试点,2011年10月开始在青岛市南区各街道办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1月,通过“众e通”系统已经受理家庭刷卡缴纳水、电、煤气费、通信费4000多笔,实现交易金额50多万,个人政务查询1研多次。
青岛作为2014年世园会的承办城市,进行园区规划时曾启动“世园会数字化园区规划”。青岛世园会的“数字化”包含非常多的系统,包括基础设施、通信、安防、智能交通、公共广播、信息发布、智能导览等。
由青岛一家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一套集森林防火的指挥调度、人员定位、短信收发等数据信息交互为一体的森林防火系统,已经在山东一些重点防火林区实现了100%信号覆盖,提高了森林防火指挥调度效率。该系统目前正向新疆、甘肃等地的林业地区推广。
此外,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落户青岛,并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数据电氏重点项目。
3“智慧青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青岛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顺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一些问题。
3.1 政府规划不完善
城市信息资源共享不够,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不强,实现信息化便民、惠民的目标不明确。信息化管理运营体制和机制尚未健全,尤其缺少运营准入标准,部门各自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战、信息互不共享等现象普遍存在。
3.2没有真正做到便民、惠民
“智慧青岛”建设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领导重视程度低、部门自身利益等诸多问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惠民。“智慧青岛”建设应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实际需求,以老百姓的信息生活为导向,以便民惠民为基本前提。
3.3行业人才匮乏。
国外凭借几十年的发展,在物联网领域积聚了大量人才,而青岛的物联网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青岛市的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目前青岛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4对于建设“智慧青岛”的建议
青岛提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青岛的目标,必须率先构建“智慧城市”,始终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必须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着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4.1合理规划
研究制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措施,制定智慧青岛工作方案,组织力量制定智慧青岛建设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具体方向,编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青岛路线图,落实有效措施。制定规范的职责分配、资金注入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能、保障各项资金顺利运转,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4.2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由政府牵头,邀请市有关部门及各电信运营商、通讯终端生产厂家和物联网企业参与。举行专家讨论会,搜集各方经验。可邀请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学者以及资讯产业的领导者,开展研讨会,积极吸收各方建议,并且扩大青岛知名度,打造国际一流智慧城市。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实时掌握城市居民需求,积极引导市民参与,营造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和谐的动态的良性的发展环境。目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越来越流行,政府可以搭建一个微博互动平台,与大众互动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既能实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掌握大众需求,阻止部门僵化,又能吸引新思想,增强创新能力,还能增强大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增强成就感。
4.3完善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加快健全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资金使用、项目验收、效果评价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有效考察、监测和评估“智慧青岛”建设各项任务的实施进度。
4.4大力发展技术,培养人才
有重点的突破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需求与技术不成熟的矛盾,既需要技术与市场整合,还需要市场规模化应用。
加快建立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由于企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实践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者和引领者,专业培训机构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四者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建设合理完善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专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优势互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研发和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机制,扩大对外开发和交流,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企业来青岛共谋发展。结语
智慧城市虽然是个新兴的概念,但却是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并且被认为是最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体现在过程中。
青岛虽然在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清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必然性,以实现各级政府高效便捷运转为手段,以保障人民群众幸福健康为目标,使城市建设少走弯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 2012,(2).[2] 佚名.智慧城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22).[3] 王聪.智慧城市有多“聪明”[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3,(10).[4] 朱小丽.基于对标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5] 史建政, 于东敏, 刘振强.基于国际对标的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6).[6] 袁顺召.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3.[7] 王奕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 2014.[8] 张金凯.浅谈“智慧青岛规划”[J].中国信息界, 2014,(1).[9] 李玥.取经台北 建设“智慧青岛”[J].信息化建设, 2013,(12).[10]佚名.山东青岛:打造“智慧城市”典范[J].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4,(1):25-25.[11]崔婧.云端服务支撑智慧青岛[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3,(13).[12]王丽.青岛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考[J].中国信息界, 2011,(6).[13]姜秉国, 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14]韩立民, 于会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青岛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0,(2):131-136.[15]佚名.青岛[J].新经济, 2009,(8).[16]佚名.青岛市[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3,(12).
第三篇: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
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
12月12日,“2010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物联网人才建设专题研讨”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开幕。会上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以“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为题做了相关演讲。
杨冰之教授指出,当前城市面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巨大的挑战,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好坏直接关乎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现在需要我们高 度关注和研究。他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3.0,基于数字城市(网络城市)之上,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能促进物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城市的 智能化程度,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热点。
杨冰之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国智慧城市的主要规划内容,认为我国智慧城市规划需解决关键问题有 四点:智慧城市如何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如何立足当前实际情况,决城市重大问题;怎么突破单纯的技术主导路线,实施整体解决方案;面向未来的战略愿 景设计以及如何与其他规划无缝衔接配套的问题。他从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智慧产业选择与培育、传统产业智慧改造、智慧化城市生活环境、智能化公共服务 体系等规划的五个方面探讨了智慧城市的行动策略。
杨教授对物联网进行了哲学解读和深度认识,物联网赋予了物的智慧,使物获得了感知或被 感知的能力,确定了物的社会身份,提升了使用价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价值,物脉关系与物脉资本。他指出,物联网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使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使城市更加智慧,使人们生活更美好,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第四篇:关于加快沈阳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于加快沈阳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日,针对我市智慧城市如何发展建设,我室开展了深入调研,在总结外省市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市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市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做法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重点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城市已走在全国前列,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借鉴。
北京:2012年铺设了我国第一张无线政务专网,其主要作用是北京市日常管理的物联数据采集、城市安全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北京市还把无线政务网络应用扩展到安监、公安、质检、消防、卫生、交通等领域,实现对矿山、危化企业、加油站及油库的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对大型建筑 的电梯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等方面。
上海:重点建设了电子政府框架体系、智能交通平台、智慧医疗、食品溯源、智慧物流等智慧应用工程,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告服务应用体系。上海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高质量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利用多种渠道融资,引入社会资本。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等规模大、专业实力强的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进上海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2014-2016年,中国移动将投资150亿元,围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支撑创新转型发展、推广智慧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联通将投资100亿元,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构建第四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宁波:宁波市是我国首批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并付诸实践的先行者,该市首先选择了智慧健康、智慧交通等一些条件比较成熟、与民生和城市发展关系紧密、需求比较迫切的领域进行试点。宁波市政府还率先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以及评估考核体系,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评估,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此外,宁波市还组建了国内第一家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为决策和指导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注重整合全市财政和项目资源,市财政每年拿出
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推广智慧城市示范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建立和政府购买服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在建设和运营模式上,该市采取政府导向投入和市场机制运行方式筹措资金,有限提供资源,有偿开放资源,扩大资金投入来源,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对“智慧南京”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高科技龙头企业落户南京。
重庆:以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发展“车联网”产业,在“智慧交通”应用上建立了基于RFID技术的“重庆交通信息卡系统”,打造了城市智能交通与物联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实现驾驶证、行驶证、车牌的电子化,日均采集实时动态交通信息600万车次/日,三年内将达到3000万车次/日,为城市交通管理、公共安全防控、“黄标车”治理和车辆规费征管等提供强大支持。该市还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的大数据、大网络、大平台,未来3-5年,将形成300-500亿元年产值。
郑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部署,成立正局级机构“智慧办”,并从信息办、政务办、财政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负责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该市还建立了全市云计算、超算中心、政务云等统一平台,将全市各区县、各部门权力、责任清单统一到一个网,形成全市统一的数字交换信息平台,并明确规定各区县、各部门不经过市智慧办审批不得再新建信息平台系统和机
房,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已具备良好基础,市地理信息产业局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市公安局的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平台等运行以来都已收到良好效果,浑南、沈河、铁西、沈北等试点区也都根据自身基础和优势开展了智慧城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建设以及政务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建设中也存在或潜在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一)信息化项目重复建设,存在资金和资源浪费现象。目前我市各区及各部门信息化项目都是自行申报审批,各级财政部门分别给予资金投入,在大数据应用背景下,在硬件设施、软件、数据以及运维方面必然存在大量的重复投资,造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全市性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
(二)缺少系统的政策体系和管理规范,难以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尽管我市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但总体上看,还处于各部门依据行业要求发展和应用的阶段,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缺乏统筹建设、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形成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氛围。
(三)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智慧化建设水平不均衡。智慧城市建设全市需要有统一的建设标准,目前我市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将在我市智慧城市整体推进中形成隐忧。此外,由于各区县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及侧重点不同,致使各区县在不同领域的智慧化水平差距较大,有的区县和部门智慧化程度较高,而有的区县和部门智慧化建设水平较低,这必将对全市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造成影响。
(四)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资源无法横向共享。目前,我市发改、公安、国土、民政、房产等部门都针对本系统建设了纵向政务工作信息平台,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平台横向并不互通,且各部门信息化系统、市民热线、政务网站数量繁多且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全市统一共享的信息化平台,造成大量信息资源闭塞、浪费,形成信息孤岛,难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也不利于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
(五)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目前我市光纤覆盖率较低,许多老旧小区尚未完成宽带光纤网络改造,超过70%的宽带用户仍在使用速率1-4M的宽带,使用速率20M以上光纤接入的用户仅有15%左右,且移动通信网络仍存在盲点,尚未达到覆盖率100%,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智慧城市发展需求。
(六)过多依赖政府财政投入,投资渠道较为单一。智慧城市建设及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很难满足需求。目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力度不够,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推进,将使我市财政投入面临巨大压力。
(六)存在重硬件投入,轻应用服务的问题。目前我市各区县和部门虽然购买了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备,但却往往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以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彰显建设成效,却忽视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普及推广和日常维护,部分系统功能与市场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更有许多市民对相关的操作使用一无所知,没有真正使百姓得到便利和实惠,难以激发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和参与热情。
三、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统一布局协调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泛,必须由市统一布局,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整合全市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统筹、指导和协调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所有智慧应用体系和产业基地项目的方案审查、工程立项投资、招投标和验收等均由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把关,未经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避免各自为战,盲目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二)制定全市统一的建设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市层面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标准,建议我市借鉴宁波、郑州等地经验,制定出台全市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制度规范,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避免各区县、各部门由于建设标准不统一造成智慧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和制约全市智慧化均衡发展和信息平台互通共享。
(三)构建全市信息平台系统,推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建议我市在各试点区、各部门现有政务工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尽快建立我市政务信息服务平台(政务内网和公共服务外网),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区县政务信息系统应避免与市级信息平台系统重复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的转变。推进各区县、各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开放共享,不能对外开放的部门必须提供法律依据,逐步实现全市基础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打通横向壁垒,解决当前信息孤岛问题。
(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加快推进我市老旧小区网络升级,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
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统一高效的、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网络,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网络基础保障。
(五)打造金融服务平台,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 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我市沈河区已与中兴通讯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在沈河东部新城规划建设“金融云谷暨国家级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园”(共三期),联合国内大型金融机构进行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100亿元。建议我市充分利用好这一金融服务平台,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通过此平台吸引更多金融资本。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主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
(六)加强政企合作,选择有实力的大企业共同建设运营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维护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人才予以支撑,小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虽然机制灵活,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长远来看,其资金、技术、人才,尤其是后期维护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建议我市在政企合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考虑中兴、东软这类大型企业,就本地企业而言,可以选择荣科科技这类专业性强、有实力的上市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七)组建智慧城市研究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建议我市进一步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组建我市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为我市智慧城市在建设方案、标准、法规及技术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八)以智慧民生项目为突破口,切实惠及百姓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技术应用与单纯的智能管控,综观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定位在政务、交通、环境、教育等民生领域,建议我市在智慧项目选择上,应以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为切入点,有计划、分步骤地逐层次推进,使百姓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
第五篇: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IBM的大力宣传以及国内一些媒体的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便很快在我国一些地方盛行起来,并迅速地成为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代名词。在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几乎成为其信息化工作的全部内容。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所规划的所谓智慧城市已经达到154个,投资规模高达1.1万亿之巨。
从短短三年多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我国的智慧城市只会更多。因为,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不叫智慧城市,信息化工作就没有合适的口号;不叫智慧城市,就显得自己很愚蠢,就是“笨蛋城市”。这种奇怪的心理是导致近年来智慧城市一边倒地主导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相对应的是,智慧城市在国家层面并沒有得到多少认可,既没有有关智慧中国的规划,智慧城市也没有出现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任何重大文件当中。于是,这就出现了当前这样一种智慧城市“下热上冷”的奇怪局面。这种奇怪局面迫使我们有必要深入审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可能隐藏或掩盖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5大问题
1、概念不清、外延不明
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2、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4、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近来,美国国会有关封杀华为中兴公司进入美国ICT市场的评估报告,给对这个问题一直熟视无睹的中国信息化建设领域敲响了警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互联网产业的领头羊,无论是技术还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引领国际行业发展潮流,然而美国却仍然要封杀尚未对其构成真正威胁的中国通信企业,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美国20年来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政策,就会发现,美国封杀华为中兴远非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简单。
根据2008年美国布什政府实施、2010年奥巴马政府部分解密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信息网络构成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美国在网络空间延续其“一强独霸”地位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为此,必须制定多管齐下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在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取一种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提高对威胁、脆弱性以及与采购决定相关的后果的认知;开发和应用各种工具及资源,从技术上和运作上减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退出市场)中产生的风险;制定新的采购政策和运作方式以反映市场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工业界合作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及最佳操作方式。
CNCI让人们深刻理解了美国政府封杀华为中兴的战略逻辑,也反过来给国人以警醒,让我们意识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远较美国来得严峻和紧迫,因为这些威胁不仅来自思科等美国网络通信企业在我国硬件设施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也来自微软等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建立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和管理体系,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5、国家层面的管理缺失加剧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混乱局面
尽管国家层面并没有制定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部署和安排,但是实际上却已经形成了“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从而让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陷入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引导,不断规范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的6个对策建议
1、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2、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未来十年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4、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
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