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建设新村庄的对策与思考
关于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建设新村庄的对策与思考
张冠华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了农村小康,才能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深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的美好农村;在现阶段,建设新村庄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必要途径,因此,村庄建设必须从长远战略上研究和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先行,以规划统筹村庄建设、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旧村庄改造,避免盲目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缺乏规划、无序建设、浪费土地资源、有新村、无新貌等现象。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一、深刻认识实施村庄规划的重大意义
实施村庄规划是实施管理制度化的要求。目前,我县村庄规划相对滞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等要求。
实施村庄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村庄布局不合理,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住房条件、村容村貌依然落后。实施村庄规划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二、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村庄规划
一是坚持村庄规划布局的原则。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二是科学制定完善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根据总体规划目标,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完善村庄发展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衔接配套的完整规划体系,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三是充分征求群众对村庄规划的意见。村庄规划过程要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及时调整和优化村庄规划,提高规划管理效能。
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村庄规划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突出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既要立足当前,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突出建设重点,又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不一,广大农民的需求优先序也不一样。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路子。三是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农民对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村镇建设,美化人居环境。
三、实行村庄建设整治并举,确保村容整洁
一是切实加强村庄整治,改善村庄环境。实施以村庄道路、供水排水、环境卫生,农户庭院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布局优化、房屋美观、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水系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村容整洁。要按照“五改”(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改圈),“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要求,彻底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废旧房屋以及残墙断壁,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民风淳朴、文化活跃、社会稳定的新农村。以中心村为重点,积极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公共活动场所绿化、美化,公共活动场所绿化、美化率达到90%;统一风格,实施农民住房亮化,庭院绿化、美化、净化,在房屋四旁新栽风景树和果树等。对村庄道路、排灌干渠进行硬化、绿化,硬化、绿化率达到95%以上。二是改善村容村貌。按照新村庄建设要求,实施“三个加快”,实现“三个形成”,引导和发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改善村容村貌。一要加快推进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
充分利用村庄自然风貌与条件,有机结合村镇公共绿化,形成繁华、宜居、文明的新农村形象。合理布局道路,规范各类线缆,在主干道设置景观灯和广告牌,形成点、线、面相互映衬的村庄园林景观;二要加快推进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工程。增强农村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自然组建垃圾收集点,按照“户集组收、集中处理”的原则,各组各村配齐卫生保洁员和清运工具,实施定点专人清运,集中处理垃圾,形成长效机制;三要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工程。合理配置村级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商业、文体、卫生、邮政、通信等活动场所。按照“三规一提”(规范杂物堆放、规范杆线设置、规范垃圾管理,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目标,规范农户杂物堆放,农户房前屋后禁止堆放柴草等杂物,规范村庄电杆、电线、电缆安装,禁止乱拉乱接,杜绝“蜘蛛网”,形成自然线条,提升村庄整体形象。三是引导规范建设农民新村。实施村庄亮化工程,运用城镇建设理念,建设现代新村。按照村庄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征地安置、移民拆迁等项目,选择环境好、条件成熟的中心村为农民新村建设示范点,引导规模小、居住分散、面貌较差的自然村积极动员农民逐步搬迁到中心村新建楼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建设农民新村。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和“一书一证”(即选址意见书、村庄房屋建设许可证)制度。住宅建设平面布局尊重当地习俗,达到方便合理、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内设水冲式卫生间,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厕所。新建住宅的设计、施工满足质量、安全要求,体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方针。农户新建住宅面积严格控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统一住宅层数(3层为宜),统一层高(3米为宜)。新建房屋宜考虑隔热保温及遮阳,外墙装饰瓷片、加檐、平改坡、外立面改造等,改善农民住宅条件,建设美好新农村,形成特色建筑风格。
第二篇:浅谈乡镇文化站推进小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浅谈乡镇文化站推进小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乡镇文化站肩负着农村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乡镇文化站要以新颖的、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地抵制现代文化中各种消极的现象,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笔者对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提出了参考性意见,对今后的文化站建设和农村文化繁荣工作有较大裨益。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站;运行机制;宣传文化
一、新农村文化站建设的思考对策创新机制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必须当好排头兵,将先进文化传播给农民群众,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乡镇文化站建设必须围绕十九大精神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充分发挥乡镇宣传文化站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把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成为广大农村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舆论宣传阵地、科技教育阵地和文化娱乐阵地,这是新时期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文化乡镇、和谐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站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天地。建设良好的创新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助推器。助推农民自办文化,创造独有的文化品牌,以根本上解决农民单调乏味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完善机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农村文化站服务运行机制,从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乡镇文化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发展措施与完善
乡镇文化站是乡村文化的汇聚地,是农村群众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人在有了物质保障之后,不自觉的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就是满足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人发展的本质要求,完善的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外在条件,但过去农村长期不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普遍缺失,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也陈旧不堪、无人问津、流于形式。要办好文化站、加强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是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是实现公平的需要,更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乡镇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乡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游艺、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广大乡镇文化工作者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从而构筑现代乡镇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对策,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要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O,建立现代化乡镇文化服务体系。
三、加强文化站建设的核心作用和完善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化发展,在文化建设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乡镇文化站是当地政府的喉舌,肩负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重要使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广科技、收集民情,都是乡镇文化站的重要工作内容。文化站要充分发挥文化核心作用,推动乡镇文化建设,才能打造乡镇文化产品品牌,为乡镇各项工作助力。拓宽思路,筹措资金,搞好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要想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基础的文化设施必不可少。因为基层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进行文化活动的必要场所,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力量。与此同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搞好俱乐部、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应采取政府、企业投资、社企共建、民办以及租赁等多种方式筹措相关文化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在乡村文化站的努力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作品,使农村文化能够真正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建设乡镇的文化站、村的文化活动室,使之具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把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村图书室要多选择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在农村要推广信息化建设,教农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乡镇文化站建设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主动当好文化参谋,深入农村扶持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文化娱乐,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撑起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天地,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冯锦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建设重要环节[J].图书馆建设,2008(2):102.[2]陈原.场馆遍及城乡,服务惠及全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基层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0―03―01(3)
[3]陈锦荣.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10,23(3):46-48
第三篇:扎实推进清洁工程全面改善村庄环境
扎实推进清洁工程 全面改善村庄环境
**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全面打响整村环境整洁攻坚战的号召,结合本地实际,动员全镇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村容整治,垃圾规范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村庄清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由点及面,全面实施村庄清洁
工程
近几年,**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村村通了水泥路和有线电视,大部分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村容村貌不容乐观,柴草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乱泼乱倒;晾衣绳索,乱拉乱挂,造成污水遍地流,垃圾满天飞,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和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开展村容整治,规范垃圾管理已刻不容缓。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镇党委在总结上半年8个试点村的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工作片总支书记、村支部书记到老河口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学习。参观结束后,召开了整村推进清洁工程的动员会,与会的片、村负责人对照先进找差距,针对问题定方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制定了整村推进清洁工程 “六落实”(即落实专班、工具、设施、资金、村规民约、管理办法)工作目标。
二、抓住关键,配齐配好村级保洁队伍
建立稳定的村庄环卫队伍,提供充足的人员经费保障,是推进村庄清洁工程的关键。为了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队伍,镇委、镇政府提出来了明确的要求,各村根据清洁范围的大小配备1-2名清洁员。清洁员必须是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员。按人均年平3000元的标准,由镇财政根据每月考核情况,按月发放。与此同时,镇委、镇政府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对村“两委”班子的职数进行进一步的精简,每村减少村组干部1-2名,全镇村组干部由原来的184名减少至144名,精减村组干部40名,减少了工资开支。精减下来的人员可以优先参与清洁员的选用。就这样,在不增加村集体负担的情况下,通过精简村组干部职数,为发放清洁员的工资腾出了资金空间。目前,全镇已配备清洁员34名。
三、加大投入,完善村庄清洁基础设施
重点围绕垃圾运输、中转、处理、再利用等四个关键环节,探索建立村庄清洁工程的基础保障机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政府投一点、集体补一点、农户出一点),加强村庄清洁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垃圾池建设。按照5-10户建一个垃圾集并池的要求,全镇已建垃圾池1300余口。二是落实垃圾填埋场。按照每村1-2处落实垃圾填埋场的要求,落实了垃圾填埋场63处。三是配备垃圾清扫清运器械。镇出资统一为30个村配备垃圾清运板车32辆,各村为清洁员配备铁锹、撮箕、扫帚等清扫工具人手一套。四是围绕垃圾再利用,重点抓好“一池三改”工程建设。截止目前,今年上半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400户,全镇累计达到2030户,消化处理了大量的有机废物、废水,减少废弃无机物的排放,有力的促进了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四、加强督办,确保清洁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村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分工一名村干部具体抓,所有村干部包到湾组,形成书记负总责,干部齐上阵的工作格局。二是明确清洁员职责。要及时清运垃圾。保证垃圾池内的垃圾不超过其容积的90%,以避免垃圾爆满,时间过长、蚊蝇滋生、臭气熏天,造成第二次污染。要保持垃圾池周围整洁卫生。在清运垃圾时,要把散落在垃圾池周围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做到垃圾池外无垃圾、无杂物、无杂草、无障碍,方便群众倾倒垃圾进池。要及时填埋垃圾场。清洁员应及时对垃圾填埋场进行覆土填埋处理,避免病菌繁殖,蚊蝇滋生,造成污染。要照管、保养好清洁工具和设施。在正常使用期内,造成清洁工具损坏的,由清洁员自费修理或购置,被盗丢失的,全额赔偿。看护好垃圾池、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对故意破坏行为要坚决制止并及时向村分管领导报告。三是定期检查监督。村委会每月组织一次清洁卫生大检查。对农户房前屋后,居室庭院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检查评比,分别用红、绿、黄纸条标明最清洁、清洁、不清洁农户,并督促不清洁农户限期整改。对清洁员清运垃圾情况,垃圾池周围环境进行实地考核,群众评议,按好、一般、差三个等级评出结果,逐月登记,作为年终考核计酬的依据。
五、严格考评,探索村庄清洁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对村支部书记实行检查评分,绩酬挂钩的考核办法。由镇农业专班组成村庄清洁工程检查验收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分阶段对各村进行检查验收,按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定结果,完成好的得3分,较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分,差的不得分,年终按总得分考核村支部书记的工资;二是对村干部实行总额控制,奖罚分明的考核办法。村干部工资总额以支部书记工
第四篇: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经济新农村》、《加快农村环境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案指出,经济生态农村是指运用农学、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前提下,通过对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提案建议:
1.建设经济生态农村,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科技进步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示范引导、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与完善基础设施相结合,注重引进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兴技术产业,减少“三废”排放量。
2.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订,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环保工作重点,明确辖区内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加大资金支持。要将农村环保设施投入和农村环境保护的监测、防治和管理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专项用于农村环保事业。
3.摸清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国家各有关部门应对全国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论证,将其中的有效措施加以推广,尽快使广大农民受益。
4.要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庭院经济,以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大力推广“猪—沼—鱼(果、菜)”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对种养业污染源的控制,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全程无公害,鼓励促进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发展。
5.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以县为单位,在村镇规划的指导下,修编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按照各村寨的不同发展状况,本着缺什么建设什么,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建设。重点是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厩,治理柴草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6.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该不仅包括村容村貌、自然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论及农村生产和经济前景的展望和预期。不仅需要建筑科学方面的规划专家,还需要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介入。
第五篇:关于建设宜居城市的对策与思考(范文)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为××城区最佳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宜居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经济为本、以安全为本的城市,是一个卫生健康、生活方便的城市。宜居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每一
个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不懈追求,更是每一个市民的热切期盼。最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把××打造成为××城区最佳宜居城市,就是要使××进一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生动的民主氛围、先进的文化品质、良好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态环境、高尚的公民意识,使××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精神家园。
××建设宜居城市具有许多优越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创建硕果累累,城区规模不是很大,比较容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营造祥和、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对照《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不强,城市环境不靓,市民生活质量不高,治安环境不佳,文明程度不高。因此,必须立足市情,创新思路,扬长避短,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把中心城区的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
一要科学制定宜居规划,让城市靓起来。规划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决定一个城市的品位,也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一个没有科学规划的城市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城市,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城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则是一个平庸的城市。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宜居规划,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从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和出行便捷的改善,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环境容量的改善出发,按照产业发展、交通需求、设施配套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与布局。尤其是宜阳新区的规划要尽量全面细化,并配套制定社会公共设施、绿地系统、城市景观、水体和环境保护以及分期建设等专项规划,从局部保证整体。要严格执行规划,建立规划审批民主决策制度,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喜好来确定规划,更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降低规划标准,宁可不建或缓建,也不能乱建和粗制滥造。
二要着力做美生态环境,让眼睛亮起来。绿是城市之肺。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宜居城市必须拥有清新空气、洁净水源、葱郁绿化和优美自然景观等生态环境。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河岸景观、道路景观、公园景观“三大生态景观”,做到绿带景观化、景观人文化,以河岸、道路为绿色廊道,与公园相连,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要在大力推进“13579”绿色工程的同时,积极倡导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开发“空中绿地”,做美城市空间。要采取规划建绿、挤地造绿、拆围进绿、市场兴绿、文化活绿、高效管绿等措施,大力开展“××有我一棵树、增添××一片绿”、园林化单位、花园式小区、绿地认建认养等活动,让市民家中有绿、出门见绿、河岸游绿、公园享绿。
三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让心情好起来。宜居城市必须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应当坚持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五个一”便民工程建设,切实抓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管理、社会福利、城市交通、市政公用、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要,解决交通、停车、上学、就医、安全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城中村、城区排水、污水处理和“断头路、半截路”等问题。同时,适度调整城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结构,逐步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模,最大程度地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四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让腰包鼓起来。贫困的城市绝对不是宜居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增强综合实力。要按照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做强做大食品、建材、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以情招商与以诚招商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加大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力度。要以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抢抓机遇,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吸引沿海产业内移“磁场”,积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要突出以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整合发展旅游休闲和娱乐餐饮业,联动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多元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发展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积极
培育“敢创、敢拼、爱家、兴家”的××精神,把在市外创业的“××人”动员起来,成立“××帮”,为报效故乡、造福桑梓,促进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五要大力提升人文环境,让精神爽起来。一个城市,缺少精神力量,必将趋于平庸。宜居城市除了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特别是市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起
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坚持文化产业化、精品系列化理念,将××历史亮点转化为文化产品,大力开发以天工开物、月亮文化、温泉文化、禅宗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建设,让宋应星、陶渊明、刘恕、况钟、吴有训等流芳千古的风云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打造采茶戏、剪纸、傩舞、版画、根雕等乡土文化一条街,使××更具吸引力和活力。同时,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巩固提升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社会的文明度、诚信度。
六要积极构建安全网络,让百姓乐起来。宜居就得安居。让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居民享有安全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以安全、安宁为目标,高度重视社会治安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保障机制,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腐败事件的查处力度和执法不公的治理力度,健全重大消防、自然灾害、供电、供水、供气、通信、交通事故等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控制危机,将突发的自然和人为公共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增强公民公共安全意识,营造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七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让管理细起来。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城市的品质,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实现途径。近年来,一系列的城市创建活动,使××城市管理工作在全省站前列,在全国有影响,成为我市一张叫得响的城市名片,但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是打造宜居城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树立源头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整合电信、移动、公安、城管等部门热线、电子监视系统,建立信息海量化、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的数字化互通式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综合处理、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运行系统,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企业、社团、居民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全力打造文明宜居社区。同时,要发挥各级宣传媒体的作用,集各界之志,共奏城市和谐宜居旋律。
八要细心经营开发城市,让建设快起来。打造宜居城市,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除做好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项目资金、银行资金外,关键是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经营意识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以经营眼光来规划城市,以经营手段来建设城市,以经营方式来管理城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观念上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观念转变,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为“特殊商品”,确立城市建设“产业化”、“商品化”的经营新观念;二是城市资产由政府“独家管理”向“多家管理、开发、发展”的观念转变;三是“等钱开发建设”向“借力开发”的观念转变;四是城市规划属于纯“技术规划”向“社会经济规划”的观念转变。在运作中要特别注重“四种方式”:一是以土地为核心,利用城市规划指导开发。土地是城市政府所能掌握的最大资产。土地经营不仅仅是卖地,还有土地租赁、土地置换等。要实行城市土地的集中统一供给制度,进行计划供应、饥饿投放、规范投放;要控制土地供应的时间和空间节奏,防止出现政府建成道路,开发商圈占沿街土地,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益为开发商所获得的现象。二是利用招标方法,对拟开发地段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房产开发建设权、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水、电等)运营权、公共服务经营权和公共设施(公交站点)冠名权等资源进行公开出售,使资源、资产变现。三是利用公开拍卖方式,对城市中若干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对城区内的广告媒体实行统一规划,拍卖其经营权;对一批公认的汽车牌照推向市场,公开拍卖;对垃圾中转站建设可采取“下站上房”的方式,由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建房户负责建站,谁建站谁在中转站上面加盖私房;凡大街或路边的公厕均可采取“前店后厕”的办法,同时由投资者建设。四是利用资产置换方式,用现有的城市资产的产权(许多闲置的国有资产实际上还有巨大潜在的价值),置换出投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