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1:2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

第一篇:《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

编制重点

一、确定城镇空间结构和发展布局。沿着主要区间交通干道和市域对外交通干道形成“一轴三区”的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一轴:指沿110国道发展的城市群延展轴。协同发展区:指以和林县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沙尔沁乡等距离呼和浩特中心城区较近的区域。沿黄河流域能源矿产城镇发展区:指以托县双河镇和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为主的黄河沿岸地区。农牧业城镇发展区:指以清水河县为中心的市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城镇建设以生态、适居为主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武川县作为呼和浩特市的北部生态屏障,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将会使可可以力更镇成为呼市北部的生态重镇)。

二、确定城乡、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定位。打造三个层次的的城镇圈:即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为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与三环路之间为组团式发展区、三环路以外为卫星城区。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重要的城乡服务功能,特别要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预留总部经济项目空间,进行合理功能布局。组团式发展区以新农村建设为主,同时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卫星城区主要发展新型工业、基础工业和现代农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循环经济特点、各类设施统筹完善的卫星城区。

三、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是指导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呼和浩特市域行政区,总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2176.7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总人口34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288.4万人,城镇化水平82.4%。中心城区人口258万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达到299.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内。

四、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城市性质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重要的开放型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商业金融中心、教育科研中心、交通物流枢纽、生态宜居城市、旅游服务基地。

五、确定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方向和总体布局。城市未来空间发展主要方向为:北控、东优、南拓、西联。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北部地区控制建设用地发展,主要作为山前的生态控制地带。优化完善城市东部功能。重点拓展南部、西南部新区(大、小黑河之间)的发展空间,通过金川开发区、金山开发区向西加强与土左旗、包头的联系。城市总体布局上,重点突出呼和浩特市的自然要素特色与历史文化特色,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

六、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主枢纽,形成“高速环放射状”的综合交通框架,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顺畅衔接,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整体效率。完善公路发展规划、公

共交通规划、航空港规划、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构建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主通道,形成大城市交通网络。

七、完善物流业规划。确定“两带两区十心多网点”空间布局结构(“两带”:一是沿京包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线,依托东西部两大物流园区和呼运物流信息中心,形成集宁、呼和浩特、包头物流主发展带;二是依托准东铁路、呼准铁路、省道103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贯穿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托县的煤焦、化工、电解工业的原料专业物流,形成鄂尔多斯、准格尔、托县重货物流发展带。“两区”:依托两带的物流发展轴线形成白塔、金山两个物流园区。“十心”主要建设10个物流中心:五里营农产品物流中心、呼运物流中心、西南二环物流中心、金川南部工业组团物流中心、呼哈路物流中心、白庙子物流中心、托克托物流中心、和林物流中心、武川物流中心、清水河物流中心。多网点:十个交易市场和多个城乡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呼包鄂经济区物流整体协调的中心城市、环渤海经济圈向中西部辐射的物流枢纽城市、国家向北开放重要国际物流结点城市。

八、完善旅游业规划。重点打造三个旅游带、九个精品旅游项目(三个旅游带分别是:沿大青山旅游带、历史文化旅游带、沿黄河旅游带。九个精品旅游项目分别是:乌素图生态度假区、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白石头沟生态旅游区、哈达门高原牧场旅游区、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历史文化旅游区、乳都工业旅游区、黄河风情旅游区、大南山旅游区。并且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如节

庆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确立我市跨空间、多层次、多元化的“草原都市”旅游新形象和在自治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龙头地位。

九、增强和完善首府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性质,充实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共设施规划。完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形成“绿带+绿楔+绿园”的网络状绿地系统结构,形成“四横六纵两环”格局(四横即大青山山前防风林带、北防风林带、小黑河生态景观带及大黑河生态景观带;六纵即霍寨沟、乌素图河、乌里沙河、扎达盖河、哈拉沁河、哈拉更河等生态景观带。两环即二环路、绕城高速路生态景观带)。注重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自然景观资源,构建人工和自然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系统,体现山、河、城、林交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整体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形成“三轴、四核、六带”景观结构(三轴:是指城市三条重要的景观轴,分别是以成吉思汗大街为依托的蒙元文化景观轴、以通道街为依托南北延伸的民族特色景观轴和以新华大街为依托东西延伸的城市现代景观轴。四核:是指以通道路、新华西街、中山西路围合的中心景观风貌区;小黑河与大黑河之间新市区中心的景观风貌区;东二环路以东以行政办公、文化生活为主的行政文化中心景观区;以大召、席力图召为中心的历史风貌景观区。六带:是指大黑河、小黑河、乌素图沟、扎达盖河、哈拉沁沟五条穿越中心城区的主要滨水景观带

和大青山沿山坡景观带)。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确定了包括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信、供热、燃气、环卫、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十、确定生态保护及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规划。突出生态规划重点,对北部风蚀沙化治理区、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区、土默川平原绿化区、城市园林绿化区、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5个不同类型区域进行规划治理,建立草场沙化控制区、黄河沿岸水土保持区、自然生态建设保育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山地森林自然保护区5个生态管制区,以“一河、两山、四带、七区”为重点进行建设(一河:建设黄河东岸在我市境内106.84公里长500~1000米宽的防护林,控制泥沙对黄河的输入量。两山:对我市境内的大青山、蛮罕山内的荒山、荒坡采取人工造林,对现有的林地和灌木林地采取围栏封育和人工促进更新的方式进行全面保护和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四带:分别是北部风蚀沙化治理带、大青山前冲积扇区经济林带、大小黑河及东西两河园林景观带、高速公路绿化带。七区:分别是土默川立体造林样板区、和林县园区绿化和丘陵地改善样板区、清水河小流域改造治理示范区、托县平原绿化示范样板区、新城区首府后花园示范样板区、乌素图生态娱乐度假造林示范样板区、市四区生态公园示范样板区)。加强水资源保护,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黄河水、加大对中水的回用和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采取综合节水技术、工程措施、节水管理等手段,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再生水资源和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力度,合理配置水资源,实施分质供水措施,科学利用水资源,保障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北部湾总体规划纲要

北部湾城市群目前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和挑战,应当坚持以城市群的统一规划为指导,以区域合作为重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进北部湾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提到了功能组团和空间布局,但是对于城市群的规划还不够细,各市也分别制定了本市的“十一五”规划,但也只是站在本市的角度,较少考虑区域因素。因而,制定北部湾城市群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有必要,规划应当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以“三基地一中心”即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为指导,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布局。此外,要以区域合作为重点,实现区域内的合理产业分工合作,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共建,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繁荣。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1.提高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北部湾城市群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下,因此,从总体上看,要努力提高产业产出能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走集约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对于传统的制糖、铝加工、水产品加工、电力、造纸、热带农业等产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对于有潜在优势如高新技术产业、港口物流等产业,应当加以引导和支持,把潜在优势转化成实际优势。

第一产业,要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丰富的农林、海洋等自然资源,积极采用现代组织技术与方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加快生态建设;第二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依托北部湾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工业,加快海洋矿产、油气等资源勘查与开发,着力建设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加快沿海石化、林浆纸、能源、铝加工、钢铁、船舶修造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第三产业,要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以传统第三产业为基础,依托科教文、医疗科研等优势,以信息化为动力,构建以物流、科教文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群,集中布局,形成专业特色,发挥品牌效应。

2.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二者相辅相成。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反映了产业结构系统的聚合质量,表现为系统的供求关系、产业间协调程度等方面。

一方面,北部湾城市群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使产业从农业等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阶段,转换至高速成长的工业化阶段,以至服务业发达的第三产业阶段。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首先,要使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保持结构的平衡;其次,要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使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北部湾城市群目前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但就历史发展历程来看,工业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这造成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容易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北部

湾城市群现阶段不应在工业化基础薄弱的前提下,过分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缺少牢固的工业支撑,应遵循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有序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北部湾经济区目前落后的工业严重束缚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

3.加强城市群间产业分工与合作

(1)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按其资源优势明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明确主导产业,合理分工,提高城市产业专门化程度,防止产业趋同,为区域合作创造条件。

南宁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交通网络最发达,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工业落后,GDP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和第三产业。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和北部湾城市群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应着重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科技、教育、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和现代化的亚热带农业。北海作为在南宁与北部湾城市群其他城市间起桥梁作用的商贸旅游大型城市,应重点发展国际商贸、滨海旅游、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北海港功能定位为商贸旅游港。钦州定位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海工业城市,同时着重发展为城市、港口服务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钦州港功能定位为临海工业港。防城港作为综合性港口城市,重点利用其既沿边又沿海的地理优势,以港口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中转贸易、出口加工装配、船舶修造、边境贸易、滨海跨国旅游和有特色的现代农业,防城港功能定位为以大宗物资转运为主的枢纽港。

(2)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合作。首先,明确北部湾城市群的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后,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机制,利用其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加强城市群间产业合作,消除各城市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壁垒,保证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城市间的公平竞争,加强城市群产业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共享城市群共同的基础设施、知识技术、流通信息,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能产生集聚效应的产业集群。在寻找各自产业定位时,不同城市的产业通过互补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分工,错位竞争,形成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整个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蓬勃发展。其次,充分借鉴长三角产业联动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联动机制。积极建设区域重大交通项目,降低区域间的联系成本,促进商品、要素和投资的区际流动,同时也会使产业间前后向联系得到加强,带动相关产业的转移和整合,带来巨大的区域互动发展效应,这一点在长江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从开始以行政区为界各自建设基础设施,到现在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使用,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一体化已基本形成。良好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将使区域内产业集聚和辐射进一步增强,互动效应更加明显,为各城市之间开展分工合作创造了条件。

4.主动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

北部湾城市群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主动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构建粤、港、澳-广西-越、老、柬、缅的产业梯次转移体系。粤、港、澳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高,是产业转移的第一个梯次,随着我国东部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的上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势必向西部转移。北部湾经济区应做好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搭建好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平台,积极承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部产业转移,同时打开越、老、柬、缅广阔的产品消费市场,做好向下一梯度产业转移的准备。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4月,国家商务部将广西南宁、钦州两市列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享受国家政策性贷款和贴息等一系列优惠待遇;2008年上半年,广西与东部地区签订合同金额逾千万元的合作项目达617个,占广西同期签订合同总数的69.88%,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1.区别对待,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承载能力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区别对待,从整体上保证并提高其承载能力。首先,对于土地、矿产、油气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要合理有序和配套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只有合理利用土地、矿产、油气等各种资源,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功能布局,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才可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越强越好,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越高越好,资源利用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势必影响城市的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指标。其次,对于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可再生资源要坚持开发和保护补偿并重。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在某一时期内来说资源也是有限的,一旦消耗过度,保护不力,也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应当保护这些可再生资源,防止水体污染,对动植物资源进行补偿开采,并保证补偿的速度不低于开采的速度,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资源进行配套开发。第三要积极开发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北部湾城市群有着浅层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风能的优势,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

2.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减轻环境承载压力

北部湾城市群属于临海城市群,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对于城市群的环境保护应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陆地与海洋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当制定城市群生态环境和海洋环境规划。当前,要根据《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团及其对于城市生态地区的规划,合理进行北部湾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规划,并纳入到城市群和各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的原则,把合理划分功能和合理布局工业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达到既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能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其次,保护生态功能区,扩大城市绿地、海洋红树林以及保护好城市群内的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减轻环境的承载压力。再次,要坚持陆地和海洋相统筹的原则,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陆源污染是海洋污染的一个来源,如防城港和钦州因为城市污水几乎未经处理排入钦州湾,造成海湾附近污染严重。因此应当积极治理城市环境公害,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并从调整能源结构入手,应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发清洁能源,实现清洁生

产,逐步实现城市污染物的“零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海洋环境质量。再次,要加强陆地和海洋污染监测,特别要建立海洋石油污染防控体系。海洋污染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途径有河流、沿海工业污水、城市废水、沿岸和海上石油开采、船舶油污染和拆船工业油污染等,这些对北部湾海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北部湾沿岸将建成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并开采北部湾海底的油气资源,政府应当制定海上溢油防治计划,建立完善环境污染、溢油与赤潮灾害监测及应急处理体系,控制重大涉海污染事故的发生。此外,要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做到严格执法。

(三)建设基础设施,填补人才缺口,实现协调发展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享

针对目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第一,要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首先解决北部湾交通物流问题,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和港口的投入,要以《规划》为蓝图,加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高速铁路以及铁路复线的建设;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地铁,把乘客部分从“地表”转入“地下”,缓解交通压力。扩建南宁机场和北海机场,增加国内国际航线,把南宁机场打造成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其次对一些城市的供水供电系统、居民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环保等相关的基础设施要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水平。第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应当把北部湾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的束缚,以全面协调的思维来规划好北部湾的基础设施。首先,明确沿海港口功能定位,针对不同港口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投资成本等差别,可以把防城港定位为北部湾物流中心,将钦州定位为“临海工业港”,将北海定位为“区域性行政、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文化、教育、研发中心”,从而部分地避免功能重复的情况。其次,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形成北部湾高等级的通达的交通网络,从而产生“同城效应”,实现南、北、钦、防“一小时经济圈”。第三,针对北部湾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重优势的叠加,把南宁机场改扩建成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北海机场改建成泛北部湾区域性国际旅游机场等等。

2.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填补人才缺口

未来几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北部湾城市群人才需求旺盛。首先,应当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进基础教育和加强高等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通过政府牵头和民间自发组织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劳动力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劳动技能水平和个人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并为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利用创造条件。其次,要把培养开发本土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相结合。重点整合广西高等教育资源,依托北部湾城市群内现有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示范园区,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开发本土人才,培养一批适应北部湾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填补人才缺口。加强对各类技校、中专等教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事业技术岗位骨干。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专题班,选送优秀青年干部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等方式,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要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再次,实施人才一体化战略,在人才市场、人才资源、人才政策、人才信息、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合作。此外,要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包括改善人才硬环境和软

环境等。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通过待遇吸引人才十分有限,只有通过创造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加强城市群政府间合作,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牵涉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和社会,关系到系统内外的每个团体和个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由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外部不经济”和社会公平等影响,就要求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城市政府,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发挥关键的协调作用。

首先,通过已经成立的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来领导南北钦防四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建立良好的政府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沟通,把政府合作制度化、法制化,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区域合作中的权力和义务;其次,打破传统的政府官员政绩评定模式,在区域合作中积极探寻新的政府官员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政绩评定方式与北部湾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最后,政府合作不仅要有合作深度,也要有合作的广度,如各种政策的协调包括产业政策、资源政策、环境政策、科技政策、一体化的公共设施、政府执行政策的联动等。

第三篇:故城县总体规划纲要

《故城县总体规划纲要》评审会

会议纪要

2005年11月25日,由衡水市规划局主持,在故城县召开了故城县总体规划纲要评审会。故城县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组成了评审委员会(名单附后)。会议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河北省衡水市规划设计院的汇报,并踏勘了现场。经认真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一、规划编制单位提交的故城县总体规划纲要资料详实,内容比较全面,思路清晰,符合国家及河北省有关规定的要求,经进一步完善后可作为总体规划成果编制的依据。

对于县城总体布局评委会同意在方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

二、评委会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实完善:

1、充实补充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一并上报审批。

2、对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进一步加强分析论证,进一步突出城镇自身特色。

3、明确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结合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县城体系中的经济分析。

4、县城总体规划中的道路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道路红线宽度、绿地广场规模要按照四部委下发的有关文件严格执行。

5、深化总体规划中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把重点建设内容,土地投放总量以及重点建设内容的建设时序给以明确,以便更好的起到指导城镇建设的作用。

6、对给水规划和环卫规划进一步深化,补充水资源供需分析,考虑地表容水和地下水源的协调利用,垃圾处理厂宜远离城区选址。

7、结合卫运河沿岸景观带和县城水系、绿地系统,形成完整的水系、绿地系统规划。

第四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第一章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国土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土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缓解了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

──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

──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

──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

──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原则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第二节 规划目标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

──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节 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明确以下主要任务: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

──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三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

第二节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

第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第五节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严格保护林地。

推进牧草地综合整治。

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第四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第二节 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张。

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

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第三节 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第四节 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保障能源产业用地。

统筹安排交通用地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用地管理。

第五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

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前期论证制度。

第五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 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75%以上。

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第二节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巩固生态退耕成果。

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

加强退化土地防治。

第三节 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快速城镇化地区,平原农业地区,要把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放在土地利用的优先地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山地丘陵地区,要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禁止向严重污染环境的开发项目提供用地。

第六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 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大力推进优化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严控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创新,促进优化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有效保障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人口及经济的用地需求。

切实发挥限制开发区域土地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屏障作用。

第三节 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根据各土地利用分区的调控方向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等预期性指标(详见附表1-6),强化省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调控责任。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完善规划基础建设,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地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空间性和结构性,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重点明确中心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区的范围。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重点将土地用途落实到地块。各地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强化近期规划和计划控制。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

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

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机制。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加强土地调查统计和监测评价。

集约利用潜力调查评价。

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

第五节 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改进规划工作方式。

加强规划宣传。

第五篇: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

(2015-2030)

一、目标愿景

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臵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

2020年

空间类型 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

11535

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

2030年

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

里)

11535

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

一级生态功能区 二级生态功能区 开发功能区 其他用地 陆域合计

33.6% 33.6%

15984 3571 3309 34399

46.4% 10.4% 9.6% 100.0%

15984 3699 3181 34399

46.4% 10.8% 9.2% 100.0%

注: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

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

生态绿心。包括五指山、霸王岭、黎母山等40个重要山体、62万公顷热带雨林和12个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与水土涵养的核心空间。

生态廊道。包括38条生态水系廊道和7条自然山脊生态廊道,是全岛指状生长、山海相连的生态骨架。

生态岸段。包括河流入海口、基岩海岸、自然岬湾、潟湖、红树林等重要海岸带类型。

生态海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海洋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近岸海域。

图1:海南岛生态空间结构图

生态功能分区:

包括一级生态功能区、二级生态功能区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

一级生态功能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是生态功能与生态安全的核心骨架。一级生态功能区包括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和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禁止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实行严格的空间利用管控。

图2 海南岛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 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陆域种质资源分布区,其他极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树林集中分布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其他极重要水源涵养区,极重要水土保持区,海岸带自然岸段保护区等。

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他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其他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水土保持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岸带自然岸段生态缓冲区和核电安全缓冲区等。

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区内实施严格的指标控制,面积指标可实施占补平衡。二级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耕地,部分林地,部分水域以及其它重要生态空间。

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分为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和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

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含区内无居民海岛);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区域等。

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海草特别保护区,海洋保护区,近岸海域中增养殖用海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外的无居民海岛,典型性热带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重要滨海湿地、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重要岸线与邻近海域,重要渔业水域,特殊岸段和其他海域(扣除海口、三亚等城镇岸段和海口港、清澜港、三亚港、洋浦港、八所港等港口建设岸段)等。

资源利用与环境质量指标包括:资源利用底线(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湿地面积)、资源利用上限(水资源、能源、海岸线和岸段)、环境质量底线(空气质量、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

四、开发布局

图3 全省开发空间分布图

开发建设结构:建设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的琼南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全省;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滨海旅游公路、机场港口为依托,优化全省城镇、旅游度假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的开发建设结构。以海南岛及三沙市主要岛礁为依托,加强海上基地、机场航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海洋资源开发格局。

本岛开发区划:

包括“城镇功能区、旅游度假功能区、产业园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功能区、乡村功能区”五类。

城镇功能区。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产业的条件较好,应当重点进行集中城镇化的区域,包括各市县的主城区(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

旅游度假功能区。指依法批准的旅游度假区、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及其他已经建成的度假区,包括重点旅游度假区、其他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景区景点。

产业园功能区。指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等模式,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升级的目的。

乡村功能区。指承担乡村居住、生活和产业功能的村庄建设区域。乡村功能区应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服务、休闲农业服务等。

基础设施功能区。主要包括省域路网(包括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等基础设施“五网”建设。

海域开发功能区划:

海洋开发功能分区分为海南岛近海海域和三沙海域。

五、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目标:

坚持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统一规划,优化全省城镇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全岛同城、区域一体、梯度推进、城园互动、产城融合为指导,促进两极地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及乡村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收入带动能力,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序推进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乡村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优化空间资源配臵,实现全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城镇和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口总量预测。按照国家有关规范,预测2020年海南省常住人口为1084万人,2030年为1268万人。

城镇化水平及规模。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约650万;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约887万;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2030年将所有建制镇建成特色产业小镇。

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实施路径:

优化省域各类资源要素配臵,突出重点、差异引领,形成以南、北两极一体化发展区为全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核心,以其它设市城市和县城镇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小镇为基础,以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为补充的城镇化实施路径。

两极引领。采取“区域一体”模式,加快发展海澄文一体化发展区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发展区,成为引领全省城镇发展的南北两极。

多点支撑。采取“内涵集聚”模式,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县城镇集聚,提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夯实城市和县城产业基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就地就近。采取“特色引领”模式,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小镇,作为推进海南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载体,有效吸纳本地农民就业、改善民居生活、吸引外来消费。支持建设美丽农(林)场,将农(林)场场镇和作业区、生产队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推动农(林)场场部与所在市县镇墟优化布局、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采取“协同联动”模式,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以城镇为基础承载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为支撑驱动城市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实现城镇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的融合互动。

城镇空间结构:全省构建“一环、两极、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一环”即依托环岛高速铁路、环岛高速公路、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形成串珠状城镇空间环,是全省城镇化的主体空间。“两极”是指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的琼南旅游经济圈。“多点”是指依托田字型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其他县城镇、建制镇及美丽乡村建设。

图4 海南城镇空间结构图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全省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产业小镇”四个规模等级构成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职能结构:

重点城市主导职能。以两大一体化发展区作为省域中心城市,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功能、强化省域综合服务和战略性产业功能;以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海南省东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强化专业化职能;以九个县城中心镇作为片区发展重点,作为县、市域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发展节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特色化职能。

特色产业小镇。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历史文化及产业等发展特色,按照“一镇一品、各具特色”的原则,将全省特色产业小镇分为五种职能类型:旅游服务型、民俗文化型、工业物流型、海洋渔业型、特色农业型。推动特色产业小镇差异化发展,扩大本地人口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城镇基础设施:

城镇交通。积极贯彻公交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优先作用,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城镇给水排水。城镇供水普及率、自来水质合格率、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回用率在现状基础上逐年提升,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城镇能源利用。省域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实现220KV电力系统全覆盖,县城中心镇实现110KV电力系统全覆盖,特色产业小镇实现35KV电力系统全覆盖。2020年实现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滨海城市中心城区的管道天然气供应;2030年实现全部县城中心镇和部分特色产业小镇的管道天然气供应。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交通、照明、热水等方面的应用。

智慧城市。通过省域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示范试点,构建包含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综合体、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教育文化服务、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管理运营平台等多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设约1000个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使其成为人居环境适宜、低碳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带动海南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六、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大力提升热带高效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的十二类产业:旅游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

旅游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旅游、医疗旅游、购物旅游、会展旅游、文体赛事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房车露营旅游和特色城镇旅游。全省形成“一岛、两极、两区、六组团”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重点提升南繁育种,发展天然橡胶、巩固发展冬季瓜菜等种养殖业、加快发展热带水果,推进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农业金融保险等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

互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游戏动漫和服务外包等应用服务产业,大数据、研发设计、数字内容、物联网和卫星导航等平台支撑产业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等互联网+产业。

医疗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特许医疗、中医药健康服务、健康养生、健康保险、中医药种植及产品研发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

现代金融服务业。通过壮大市场主体、增加信贷资金、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用好保险红利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推动地方金融创新等措施,提升海南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

会展业。大力发展会奖旅游,积极引进国际性会议、协会和大公司年会,在旅游购物、海洋旅游、健康医疗、互联网产业、特色高效农业、航天产业等方面培育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展会。

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网络、创新物流模式、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壮大物流企业,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和城市共同配送、农产品、医药冷链物流。

油气产业。重点发展石油、芳烃、尿素、甲醇等化学原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学制品产业和能源交易产业。

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中医药、黎药、南药;医疗设备等产业。

低碳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新能源新材料业、新型网络制造业、游艇制造和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

房地产业。重点发展棚户区改造改善本岛长居型居住地产、经营性旅游地产、度假旅居型地产、商业地产。建立持续稳定健康的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

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特色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节庆会展产业、影视制作产业、新媒体与创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产业。

省级重点产业园区类别。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资源和区位条件,结合现状建设和远景规划设立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包括旅游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园区、临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和健康教育园区共六类产业园区。

七、基础设施(五网)

1.路网:

任务目标。推动全省“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系统”的一体化互联互通。

进出岛交通设施:

航空:形成“南北东西、两干两支”的机场布局。

港口:推进“四方五港”建设,整合全省港口资源。

铁路:改造升级现有粤海轮渡设施;力争开通动车轮渡,实现海南高铁与全国高铁联网。

图5 海南岛综合交通规划图

岛内交通设施:

铁路及城市轨道。形成以环岛高铁为主骨架,既有西环铁路为辅助,地方专支及特色铁路为补充的铁路网格局。

干线公路。形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三纵四横”国省道为主干线、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及其它国省道为补充的干线公路网络。

旅游交通设施:

邮轮、游艇及内河旅游设施:重点打造环海南岛游船游线、三沙邮轮旅游线、环南海邮轮旅游线。开发南渡江、文昌河、万泉河以及三亚河的内河旅游航运。

旅游公路。建设环岛滨海旅游公路,串联全省主要滨海旅游资源。

2.光网:

任务目标。按“一年补短板、三年达先进、五年要领先”的目标,实现我省网络强岛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网融合。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开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网基站和通信线缆通道的共建工作,打造“数字海南”。

信息网络设施。构建海南省“三纵三横”的网格状干线传输光缆网络。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在海口和三亚重点规划两个共建共享的省级信息枢纽;建设海口、三亚、临高三大出省光缆通道;建设重点城市数据中心和近海覆盖重要基站。

3.电网:

任务目标。建设全岛智能电网系统,完善电源与输配电网络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电网服务水平。

电源结构。构建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以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电源结构。

线网设施。加强海南电网主网架结构建设,同时建设联网二回工程,加强与大陆主干网联接;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的电力主网架格局。

4.气网:

任务目标。逐步提高全岛燃气普及率;实现管道天然气覆盖全省市县城区。

供气气源。重点开发海上气田,建设琼粤天然气管线、洋浦LNG接收终端和海南LNG仓储转运中心。

气网建设。2020年,建设完成文昌、琼海、万宁、陵水至三亚的高压天然气管线,建成环岛高压天然气环网,配套燃气门站和高中压调压站建设;2030年,建设环岛天然气管道向中部市县城区的延伸,实现定安、屯昌、琼中、白沙、五指山、乐东、保亭等城区的管道天然气供应。

5.水网:

任务目标。构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臵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三大体系。

水网连通。规划三大河流连通工程和三条跨界河流连通工程,同时布局五大扇形水网建设,并同步配套建设管理网和信息网,实现“三网合一”。

灌区建设。把灌区骨干渠系节水改造、末级渠系建设、田间工程配套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统筹考虑,优化全岛农田灌溉体系。

设施建设。推进红岭灌区工程、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和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整治、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建设、涝区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供水保障体系,推进供水排水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效,完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

八、公共事业

1.医疗服务:

基本建立由省、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小时三级医院服务圈。完善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实现全省“一小时三级医院服务圈”全覆盖。

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城市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农村以市、县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五大区域重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区域依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基础,加快推进疾控体系建设。构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精神卫生、皮肤性病等专病防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文化体育事业:

优化全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海口、三亚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东部地区市县做大做强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中西部地区市县继续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省级文化体育设施。在海口、三亚布局服务于全省的省级文化体育设施;在琼海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在五指山修缮省民族博物馆。

市县文化体育设施。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布局科学、规模合理的市县文化体育设施。

乡镇(街道)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三室一场一路径”体育健身设施。

行政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行政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和便捷的体育健身设施。

3.教育事业:

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现县(市、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加快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结构,着力推进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大学、教育产业园区建设等教育重点工程,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规模,适度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扩大国内外合作办学规模。

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和特色文化教育。

4.科技事业:

凝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医药和健康、生物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凝练实施一批体现海南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臵。构建科技管理平台,制定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办法,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统筹决策和咨询机制,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评估。

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科技报告制度,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设一批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制定促进省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办法。

优化整合基地和人才专项。优化科研平台布局,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支持科技人才和优秀团队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发展众创空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建设。

九、空间管控

一级生态空间管控要求:

管控原则

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尊重现实、区别对待等。

管控措施

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原则上不得从事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选址无法避开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禁止工业项目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房地产建设、规模化养殖及其他破坏主要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

允许保留的现状人工用地(低于5%)管控要求。农田:可以从事不破坏生态的农业生产活动,村庄:可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探采矿项目:红线区内不再新增探(采)矿项目,红线区内在建和已建的探(采)矿项目在勘查(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可正常开展探(采)矿活动,许可证有效期满后,不得延续。其他开发建设活动:已建和在建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合法建设项目,准予保留,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红线区内禁止一切违法建设项目。

二级生态空间管控要求:

管控原则

具体包括:严格环境准入、限制开发、削减污染物排放、修复生态功能修复、调整产业结构等

管控措施

耕地。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审査管理,从严管控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林地。纳入二级生态空间管控的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占补平衡原则,严格建设项目使用地审核管理。

生态岸线、岸带。加强海岸防波堤、沿海防护林等海岸带防护设施建设,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60%。

水域(河流、湖泊、滩涂湿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侵占、破坏、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滩涂湿地资源,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严禁破坏水体,切实保护好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

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空间管控:

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一切开发活动。

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严格限制围填海,限制污染物排放,禁止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功能的开发活动,严格管控开发建设活动,提升优化渔业生产。

开发空间管控:

城镇开发空间。以“显山、露水、见林、透气”为基本原则,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山体、水系、林地等自然要素的关系,加强城市公园绿地、滨海防护林、湿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科学规划布局城镇内部的开敞空间和廊道,有机组合“山、水、林、城”,建设人与城镇、人与自然、城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态家园。

乡村生活空间。以“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为基本原则。处理好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乡村就地美化提升,延续村庄山、水、田、居的整体格局;传承民俗民族和传统文化特色,体现自然、文化风貌特色。严禁采取大拆大建、砍树毁林、填水填河的建设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冲击。

旅游度假空间。以“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主题鲜明、旅游产业发达”为基本原则,建设度假风情、形态舒缓、主题鲜明、配套完备的旅游度假天堂。

省级产业园区。以“集约高效、绿色环保”为基本原则,建设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现代化园区。产业园区内项目实行有条件的退出机制,建立产业园区项目准入或负面清单制度,对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可参照退出条件作出限定,对能耗控制提出要求,对开发强度提出限制。

农垦发展指引:支持农垦发展八大产业、建设八大园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垦系统居民点应依托现有场部集约发展小城镇,保留一些具有特色资源的连队,将其培育为特色村庄,形成垦区与地方相融合的乡镇居民点风貌体系。

十、政策措施

(一)探索创新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利用效益。

严格土地总量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臵。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优先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鼓励扶持类建设项目用地。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逐步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交易市场。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市县改善财力状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完善海南旅游投融资平台,为各类资金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创造条件。

(二)探索生态管控和补偿政策,最大限度的守住生态底线。

创新生态保护考核方式。按照“环境质量总体不下降”的考核思路,实现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

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全部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市县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

统筹用好各类发展指标和生态资源。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填海指标、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等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指标以及全省范围内的耕地、林地、岸线、海域、海岛、水域等资源利用。

(三)探索以规划代替项目立项,以区域综合评估评价代替项目专项评估评价和相关审批,最大限度的简化行政审批。

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与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简化行政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探索以总体规划代替项目立项审批。对列入《海南省总体规划》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县和部门规划与总体规划一致的企业投资项目,不再进行项目立项审批,直接由省或市县发改部门备案。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措施,在园区试行准入清单或负面清单管理。

探索以区域性评估评审代替项目单个项目的评估评审。允许在园区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专项评估评审报告。园区仅审查项目容积率、建筑外观标准、排污总量、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等招商引资考核指标。

(四)探索建立规划管控、约束和落实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立法明确《海南省总体规划》的统领地位。明确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管控原则及其编制、审查、批准和修编的具体程序。明确总体规划对省级各专项规划、市县规划的指导、管控和约束作用,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规划编制与谋划项目相结合,围绕国务院44号文件、三沙总体发展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等,储备一批、生成一批、培育一批项目。

建立全省统一的规划管理机构。明确“多规合一”管理主体,落实机构编制和工作经费,明确管理机构对各类规划的指导、管控职能。

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统一、开放的空间规划信息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各市县、各厅局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管理联动。

完善规划执行的监督落实机制。完善规划编制、审批和修改机制,规划管理机构应依法对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下载《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011-2015年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草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呼政办发„2009‟97号 为落实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总体要求,抓住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我市光伏产业基础优势和资源......

    贯彻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严金明

    访谈主题:贯彻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访谈时间:11月26日14:00—15:00 访谈嘉宾:严金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教授 主办: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资源网 [主持人] 大家......

    总体规划修编

    总体规划修编 、前期准备工作 1、对原规划实施提出评估报告和修改强制性内容专题论证报告。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结合镇发展和建设的实际,对原规划的实......

    2010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也标志着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吹响集结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

    上海市嘉定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 2004年9月公示

    上海市嘉定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 2004年9月公示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部署,嘉定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上海市嘉定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提高规划......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为了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试验区范围包括地处洪湖周边的仙桃市、洪湖市......

    呼和浩特市财政局

    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扶贫开发、抗震救灾、与社区结对共建、为贫困家庭送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