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管法律地位探讨
浅谈城管的法律地位
一、什么是城管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或城管执法因经常被称为“城管”而被等同于城市管理工作而与“城市管理”的概念混淆。而实际上,城市 管理与城管执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管理是时间、逻辑和知识三个维度的系统管理。
1、从知识维看,城市管理是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种知识对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市容景观、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众多领域的综合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也就是将分散在这些领域的行政执法进行整合,避免出现多头执法扰民的现象并发挥综合行政执法的整体效应。
2、从时间维看,城市管理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这三个阶段的管理都包括执法和监督的部分,也就是城管执法的工作,包括规划执法、建设执法和市容、节水、绿化等城市运行管理的执法。
3、从逻辑维看,城管执法则是城市管理中位于决策、执行、监督逻辑流程的末端环节。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各专业执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加强执行效率,同时也为了将城市管理各专业领域的决策与执行一定程度的分离以加强相互的监督。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搏弈,综合行政执法的制度优势往往很难实现,经常是各部门将管不好、不好管的、面对弱势群体的让城管来管,如街头游商(有店面的归工商管理部门)、违章建筑(有执照的归规划部门)等等,而较易规范的则留在本部门。在许多地方城管也成了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
城管的历史沿革
城管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来是隶属于各市城市建设部门,当时它的这个主管部门叫“城市建设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建设局。城管组建之初的名称叫: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大队。当时主要任务是处理违章搭建。后来,国家开放土地出让权,它主要被地方政府用来强制拆迁。由于地方政府用起来顺手,于是从“监察大队”升级到了“执法局”。治理街头摊贩,虽然也是城管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实际上处罚人为随意性极大,而且,现在基本上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这个行政执法局与公安局最大的不同是,它听命于各级地方政府。进入90年代以后的财税改革,财税大头上缴中央财政,中央财政缺钱的窘态成为历史,为解决地方财政从此没有了经费来路的窘态,以收费为基调的各项政府机构改革普遍开花(这是朱镕基先生任职期间的最大贡献,解决了中央财政靠向地方借钱、发行国库券度日的困境),从此收费和罚款成了地方政府的主要经费来源(现在卖地又成了主要收入),于是城管的道路豁然开朗,在不需要财政负担的前提下,中央终于开始批准成立事业性质、政府职能的各个政府机构,有的政府机构,除保持少量行政编制人员以外,大部分人员,特别是新进人员,全部是事业编制,靠罚款和收费“经营”政府。城管局应运而生,其他如社保局,劳动仲裁,公证处,房管局,交通局,交警大队等也改制为自负盈亏,自收自支单位(没有财
政拨款),还有相当上缴指标。城管确实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国外也没有城管类似的机构,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成立城管局以后,是这样来变通处理的。城管局的编制人员来自各个行政局,例如公安、交通、城建、规划、环保、环卫等,其中队长一般来自交警的下台队长,副队长来自城建副局长,北京那个被杀的副队长,不是来自公安就是来自城建的什么局长级别的,一般队员(多数来自招募的临时人员)被杀,不可能由北京市委匆忙决定授予烈士,还是“革命”的。因此,叫做综合执法。这综合执法解决了城管无法的悖论,但最后罚单还是要有各个行政局发出。这就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各行政局已经将执法权移交给城管,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委托权交出后,委托方不再享有相应执法权。因此,现在还普遍存在着多头执法的问题。法律专家对此持有怀疑,是有根有据,没有疑义的。
城管的行政职能及作用
1、职责:对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例如处罚摊贩违法占路)、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行政执法,其中的城市市容市貌、占道摆摊、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的现象整顿治理由于经常引发社会矛盾而引起媒体关注和热点报道。城管有权对违规当事人进行教育或罚款,对违规物品在出具暂扣证明后进行暂扣,当事人可凭暂扣证明去前往接受教育或罚款后,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后可以领回被扣物品,理论上城管没有没收物品的权力。
2、职权范围: 现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
具体来说,有下列权利与义务(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搏弈,综合行政执法的制度优势往往很难实现,经常是各部门将管不好、不好管的、面对弱势群体的让城管来管,如街头游商(有店面的归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章建筑(有执照的归规划部门)等等,而较易规范的则留在本部门。在许多地方城管也成了各类 社会矛盾的焦点。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面对下岗工人、无业游民等弱势群体,城管往往处在矛盾的聚焦点而被敌视,遭受严重的暴力抗法甚至遭受人身威胁。这种悲剧是公务化暴力的一个逻辑结果: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农民,当他最起码的生存都不能保证,那种“你不让我活,你也别想活”的后果就很难避免。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城管也存在执法违规现象,如收费、罚款不合理,没收物品,处分被没收物品,暴力执法,便衣执法,打砸抢等现象,引起民众普遍反感以及对流动商贩的普遍同情。
四、城管的法律依据
按照传统的说法,城管属于一个综合执法机构的范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中很
3、难确定它的权利义务。城管原属事业单位,自负盈亏,但同时它又有广泛的警察权,这就难以避免其为了自身利益而滥用权力。城管在法律上名义上由多部门共同执法,但是在实际中往往由于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清而引发许多问题。比如法律适用上的积极冲突与消极冲突,而这些往往很难解决。
1、城管的建立本身缺乏法律依据
城管原来隶属于各城市建设部门,后来上升为城管局。这就有一个问题:它是属于行政机关还是行政机构,抑或两者都不是。城市建设部门是地方行政机关;城管执法属于什么,那就得研究一下行政机构的分类。按照传统的说法,我国行政机构主要包括有三种:一种是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如商标法20条规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商标争议事宜。这些机构都是根据行政管理的现实需要,从其设立起就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第二种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如,公安局的派出所。第三种是综合执法机构,综合执法机构是依法成立或依法授权的行使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权的跨部门的行政机关或机构。它的特征有:
1、其设立权在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政府。
2、在活动权限上,可以同时行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的权力,但权力的界定必须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级政府来决定。
3、享有行政主体资格。
下面探讨一下城管执法到底是否具备这些条件。首先,城管隶属于城市建设部门,这就是说它是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其次,城管的权力界定;在这一点上,权力主要由地方来分配,没有由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来进行管理。其中有财政上的原因,也有地方利益保护的因素,还有就是在这一块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再次,城管在规定的权限内应该是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比如在一定范围内罚款。就在活动权限的规定上,大的方针确实有许多法律,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由城市政府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政府也是鞭长莫及,因而它的建立是于法无据的,另外它是在各城市交流中形成的,并没有通过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相当于是先斩后奏。
2、城管执法缺乏依据
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往往需要以法律作为行动的指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城管并没有在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登记备案,列入正式编制,而只是一个地方机构,从属于市政府,也没有一部专门法律规定它的权限和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管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相对人将会很难通过法律加以保护;因为往往这种情况下牵涉面过多。
3、城管组织缺乏法律依据
城管组织开始并不是正规公务员编制,运作靠的是收费和罚款,而不是民主社会的税收支付机制。由于组织缺乏法律依据,也就使得人员过于混杂,体现不出现代民主精神。随着城市失业、无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村失地、失业人员大量进城,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城管的矛盾必然越来越尖锐。城管的矛盾,有城管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我国行政机关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运作,靠的不是税收支付,遵行的准则是收费和罚款。不是建立节约型的政府,而是普遍特权性质的浪费型政府。经费和待遇,是政府机关的主要追求目标。加之贪污、浪费、特权公费消费无药可治,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收入越来越少(又出新招,降薪),社会矛盾到了解决不了的时候,动用暴力和黑社会便会成双方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犯法有黑社会性质的,执法也有黑社会化的趋向,社会公证必将荡然无存。
五、城管发展的展望
城管作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伴生物,是一种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随着二元体制的消解和服务型社会的构建,它必将会被一个更好的体制所取代。然而在现实的社会,它对城市秩序的维持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我们只能是一步一步去完善它。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改善城管的作用。
第一,通过国家的统一立法来明确城管的法律地位。同时根据国家立法各省市地区对城管。目前,城管的权力大多来源于所属政府的决定,这显然与法治的精神相悖。如果能够认定城管执法是行政执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应该通过立法来明确城管的法律地位,对执法权限、职能职责、执法程序等进行规范。
第二,设立城管执法听证制度。要从听证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听证告知、公开听证、听证回避、抗辩论、听证笔录、听证卷宗、举证程序等,设计出一套相对固定的专门针对城管执法的听证规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城管阳光执法,同时进一步避免城管执法与相对人产生激烈冲突。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城管执法的监督。应建立健全城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体系;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内部监督制度;整合社会各类监督资源,避免出现监督盲区,确保执法人员依法执法、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
第四,更多强调城管权利义务的对等性;避免选择性执法导致的市场失灵;将罚款与城管收入脱钩。同时也要防止城管不作为;突出它的社会服务性,城管应当是城市管理服务。
第二篇: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分析
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分析
目录
1摘要和关键词..................................................................................................2 2城管执法的概述..............................................................................................3 3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3 4城管执法存在的问题......................................................................................3 4.1行政主体问题...............................................................................................4 4.2城管执法中执法程序的问题.......................................................................4 4.3城管的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4 5解决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5 6总结..................................................................................................................6 7参考文献..........................................................................................................7
摘要:我国城管执法发展至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引起许多争议,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法律地位较为模糊,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浅析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
关键字:城管执法,行政主体,执法程序,自由裁量权
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分析
一.城管概述
城管的全称是“市容城管行政执法局”,城管执法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根据法律规定,它把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集中于一体,以履行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的职责,完成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定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任务。
从2002年发展至今,目前,我国城管队伍是除了公安队伍之外人数最多、机构最大、全国普遍设置的行政执法类队伍,城管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中的城市市容市貌、占道摆摊、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的现象整顿治理由于经常引发社会矛盾而引起媒体关注和热点报道。近年来屡屡爆出城管执法中的与当事人发生冲突,暴力执法问题,更是引起了公众对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法律地位以及城管人员素质和执法方式的热烈讨论,人们越来越多的对城管执法的合法性和法律地位提出质疑。二. 城管执法的依据
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点:
第一,法律依据:城管执法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第二,行政法规依据: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结合本地方实际提出调整行政处罚权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在这两条的基础上,各省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城管管理职能也有一些不同,各地出台了适用于自己的《条例》、《规定》、《实施细则》等,这些往往是城管执法主要依据。从这些依据的组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城管执法的依据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条例等,而没有一部特别的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明确规定。
三、城管执法存在的问题
1、行政主体问题。
现实中城管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行政主体的权利,那么城管到底是不是行政主体?首先明确,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的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根据行政职权产生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职权行政主体指的是依照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在其成立时就具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授权行政主体指的是因宪法和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获得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在宪法中并没有对城管做出规定,因此城管应该不属于职权行政主体,再次,国家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授权城管行政职权,城管也不能算作是授权行政主体。但现实表明城管确实在执行行政管理活动而且范围还相对较为广泛,法律依据不足以支撑城管执法,这使得城管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况,一方面实施行政处罚是其责任,另一方面又受到行政相对人对其执法合法性和法律地位的质疑。
2、城管执法中执法程序的问题
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行政法,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实体法规范也要符合程序法规范,如果程序严重违法,实体结果即使是正确的,也往往不会受法律的保护。在我国的传统中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而在城管行政执法由于缺少法律明确、具体、系统的规定,以及城管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等原因城管执法过程中违反程序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很多媒体曾报道出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出示证件,不按规定扣留物品,不制作有关单据,剥夺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申辩权,执法不公正等问题。
3、城管的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基于法律、法规及行政的目的和精神,针对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自由选择而作出的公正而合理的行政决定的权力,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权限,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城管执法中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即认定该种行为或事项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或违规。
第二、对情节轻重的认定。行政法律、法规不少都有“情节较轻的”、“情节较重的”“情节严重的”这样的词语,在没有规定认
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时,城管执法人员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自由裁量权。
第三、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即城管做出行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包括在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处罚种类的自由选择。如可以处罚选择警告或者罚款以及罚多少等。
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对城管执法的法律不健全导致了在城管执法中裁量权具很大的弹性,当裁量权被不合理运用时就会出现负面效应,行政行为中前后不一,不同情况相同对待,相同情况不同对待等。对待同样是占道摆摊行为有的罚款有的没收东西,而没有一致系统的规范。滥用自由裁量权很容易引起行政相对人以及公众的不满情绪和冲突行为,此时,如果城管不能很好处理好很容易发生暴力执法事件。
四、解决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这里提出一下四个对策:
第一,完善城管执法法律制度和法律保障。城管执法具体的依据主要还是各地方性行政法规,存在很大的法律空白地带,且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模糊不清楚的问题,在立法方面存在较大可发展的空间。针对城管执法中存在的少法可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及行政执法模糊的法律地位问题,国家应加紧立法工作,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们国家城管执法方面的特殊国情和现状制定一套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地方政府则应该规范其行政法规、条例、实施细则等具体内容,使城管执法有一套完善、健全、系统、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同时对城管行政执法机关倒是是不是行政主体的身份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说明,解除公众对城管象征执法机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执法合法性的质疑。
第二,规范城管行政执法机关和人员的执法程序、加强监督。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应在重视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严格的执法程序是限制随意执法,执法不公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执法过程公正、合理,维护行政相对人权益,调解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矛盾冲突的重要保障。城管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根据《行政处罚法》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针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规范、具体的执法程序。如行政处罚分级管理制度,备案制度,调查取
证制度,听证制度审查决定制度,错案追究制度等。执法人员要熟悉这些制度并在执法过程中严格程序执法,保证执法程序落到实处,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违反执法程序的行为应给与相应处罚。同时,应加强监督工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监督执法过程。建立投诉制度,民众在受到不公平处罚时,可以遵循投诉程序进行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的监督作用不容小觑,媒体可以通过加大对违规执法行为的曝光行使监督。
第三,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防止城管权力的任意扩张。行政主体的任何权力都需要通过法律赋予,同时法律也是制约和限制这些权利的重要手段。我国在这方面法律较为模糊,这就容易导致行政权力被过份扩大或滥用,因此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将行政权力与责任分配到具体的岗位级别甚至是具体的执法人员,避免执法人员因私利而滥用行政权力
第四,和谐执法,重在督促改正违法违规行为。近年来报道出城管执法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是暴力执法的事件。这与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是不相符的。我们提倡和谐执法,除了给与相应的处罚外,重要的是督促改正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执法必严,但也要注意软硬兼施,对于情节不严重或是初犯,可以给与警告和较轻的处罚。对于那些屡犯不改或情节严重者,则应严格处理,使其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制度也需要正在摸索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任何完善的法律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制定并实施的,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至今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和问题,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立法以及法律完善,这种情况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法治政府下城管执法法律地位浅析》 《现阶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地位探析》 《城管执法的困境分析》 《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 百度百科
第三篇: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俗称私生子,为有轻蔑侮辱意味的用法)是在受胎期间或出生时(各地法律定义有别),其生父生母无婚姻关系的子女。由于法律上对婚生和非婚生子女的保护程度有别,故有区分的实益。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分析说明]
婚生子女是男女双方在依法确立婚姻关系后所生育的子女,而非婚生子女则是在依法确立婚姻关系前或婚外行为所生的子女,如非法同居、婚前性行为、姘居、通奸及至被强奸后所生的子女。
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虽然在出生形式上是合法婚姻和非法婚姻的不同产物,但其法律地位却是相同的。承担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重庆超生非婚生子女可入户
历年来出生的计划外生育、非婚生育未入户的子女,按照本人自愿随父随母的规定,凭《出生医疗证明》或医院出具的其他出生证明、街道(村)证明、知情人证明、民警调查材料等,可申报入户。
重庆市公安局近日公布六项户口迁移便民新政策,意味着被市民俗称为“黑娃”的户口问题可以解决了。
同时,新规定放宽了投靠入户政策,夫妻投靠不受婚龄限制。
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可以申请投靠子女入户。其中退休投靠子女入户不受年龄和身边无子女限制,只要实际居住,均可办理户口迁移。
16周岁以下(在校生不超过19周岁)的子女,可解决随父落户的问题,学龄前儿童优先予以解决。新生婴儿入户,可自愿选择随父或随母登记常住户口。
科技人才享受“来去自由”的政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留学回国以及从市外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要在渝有合法固定住所,允许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常住地入户。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福建开展户口整顿解决非婚生子女上户口难问题
2009年1月,福建省公安机关将开展户口整顿专项工作,着力解决因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未办理独生子女证等原因未落户人员的落户问题。
2008年4月,福建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等4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解决历年出生人口未落户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户政部门不能因为计划生育、父母无法提供出生医学证明或结婚证、缴纳社会抚养费等原因拒绝办理出生人口落户手续。
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福建公安机关共摸底查出未落户人员34.9万余人,已协助解决落户32.6万余人,完成率93.44%。
据悉,此次户口整顿专项行动还将解决一人多个户口问题,包括非法办理虚假户口、一人多个户口信息问题;应销未销常住户口问题,包括死亡、服现役、出国(境)定居等未注销户口;应落未落常住户口问题,包括出生、退出现役、刑满释放、回国定居等未落户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问题,包括公民身份号码重、错号,出生日期、姓名、性别、民族、相片、住址差错;人口信息系统中异常数据问题,包括同一父或母存在2个以上出生日期相同,或存在姓名相同而出生日期不同的人口信息数据,居民身份证使用错误行政区划码等异常数据情况。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超生非婚生子女可申请办理户口
从三亚市公安局获悉,为进一步规范户口登记和居民身份证管理,有效解决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亚警方决定即日起至明年2月上旬,用近2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户口整顿工作。此次户口整顿重点是解决“一人多户”、应销未销户口、应登未登户口、居民身份证号码重错号等问题。
将清理撤销“一人多户”
三亚警方表示,将加强对籍贯非三亚市、居民身份证号码非三亚市且无迁入本市时间地址等可疑户口人员身份核实工作。对于在日常工作和户口整顿中发现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在调查核实后将依照有关政策法律规定,保留一个常住户口,注销重复户口。
警方将通过查询人口信息库,发现信息有“一人多户”可能性的,将向所属派出所发函协查;对属于当事人未办理户口迁出注销手续而在异地落户的,户口迁入地派出所将书面通知户口迁出地派出所注销原常住户口;对属于当事人伪造户口迁移证件落户的,注销非法登记户口;对属于当事人弄虚作假非法落户的,按照《关于对弄虚作假非法落户被注销户口人员在原迁出地恢复户口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依照“谁登记、谁撤销,谁审批、谁撤销”的原则,由有关派出所或公安机关户政部门撤销相应户口登记。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对伪造、变造户口迁移证件及非法登记户口行为,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次户口整顿工作中,警方将重点开展死亡、在国(境)外定居、应征入伍等人员的户口注销工作。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检索80周岁以上人员,结合社区民警年终人口统计户核工作,核实死亡未销户口情况。对于在日常工作和此次户口整顿中发现公民死亡户口未被及时注销的,派出所经调查核实、履行书面告知和亲属签字等手续后,凭相关证明材料注销死亡公民户口并收缴其居民身份证。
对于公民被法院宣告失踪且已过公告期的,派出所将依法注销其户口。对于在国(境)外定居或已取得外国国籍但尚未注销户口的,经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等确认,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将注销其户口。
超生非婚生子女可申请落户
据了解,此次整顿中,还将解决应落户而未落户的常住户口,包括新生儿、退出现役、刑满释放等人员的落户问题。
对于工作中发现的因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未办理独生子女证等原因未落户的孩子,派出所将根据其父母或监护人申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常住户口,并及时通报计生部门。对于已在农村地区定居的自流人口,经当地村(居)委会同意,在调查核实后应准予登记落户。对于其他户口待定人员,将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区别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证件超期、丢失或多年无户口的,经社区民警调查核实,视情况办理落户手续。其中,对持有过期户口迁移证人员,如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在其换领新户口迁移证件或经查询、电话核实等方式查实后,拟迁入地公安机关应准予其申报常住户口;不符合现行迁移政策的,原迁出地(学生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准予其恢复常住户口。对于遗失户口迁移证件人员,证件签发地户口登记机关应根据本人申请,按原证件内容予以补发,并注明补发情况。对于公民因长期外出(非出国、出境定居)被注销户口,现回到原户口所在地实际居住的,原户口登记机关应根据本人申请、在认真调查核实后恢复其常住户口。
对于当地常住人口未申报落户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办证中心调查核实后,报相关部门审批,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人户分离”有望落户现住地
此次户口整顿工作,还将妥善处理多种原因引发的部分人员“人户分离”问题。对于“人户分离”人员,警方将尽可能动员其将户口迁到现住地,一时无法解决的将在摸清情况后进行另册登记。
对于工作中发现的由于市政建设原因导致居民原户口登记地址消失,或因集体户口所在单位破产等原因导致户口不具实际意义,涉及的居民或职工在同一城市有其他住所,但尚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原户口登记地和现住地派出所将加强沟通,督促有关人员尽快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确因特殊原因一时无法解决的,将登记造册,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注明,由现住地公安派出所加强管理。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对于职工属单位集体户口、所在单位已搬迁或本人及随迁家属工作调动,但尚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原单位所在地派出所应通知单位或主管部门动员、督促有关人员及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对于辖区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滞留原就读院校超过两年的,派出所将及时通知毕业生原就读高校,动员其尽快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在人口信息系统中加以标注,在这部分人员办理户口、身份证时,派出所也要说服动员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将核对纠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
户口登记项目差错,包括居民身份证号码重号、错号,户口登记的出生日期、姓名、性别、民族、相片、住址差错等现象。警方将结合目前尚未换发二代证人群情况,特别是较为严重的农村地区的情况,在动员或为群众换发二代证时,认真核对户口登记项目。对于公民申请变更姓名、性别等登记差错项目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依据相关证件、证明给予纠正。对公民申请更正出生日期等登记差错项目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受理,并呈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办理。
对于公民婚姻状况、职业、服务处所、文化程度等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办证中心依据居民提供的有效证明(件)予以变更。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认真核对自己户口信息,如发现问题务必及时到属地派出所咨询解决。
第四篇:工会的法律地位
工会法律角色初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07 09:18: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0714
摘要:劳动者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我国工会的本质属性,代写论文 工会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有对用人单位的经济裁员发表意见、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监督、参与处理劳动争议等权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工会最根本的工作,工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中心
关键词: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工会;劳动者;权益维护
工会是劳动者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代写职称论文 这是我国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工会本质属性所作的概括。2001年l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重申了工会这一本质属性,突出了工会的维权职能和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从新的《劳动合同法》中,可以看出立法者对工会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的角色赋予了很高的期望。本文以《工会法》和《劳动合同法》为依据,对工会的法律角色作一探讨。
一、工会的职能
《工会法》第2条规定了工会是劳动者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代写毕业论文 第5条、第6条、第7条规定了工会的职能,其主要职能就是组织和教育劳动者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为了实现这一主要职能,我国工会的具体职责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职责,这是工会职能的重中之重。在工会产生之初,工人就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而组建工会的,工会是为维权而产生,因维权而存在的。为实现这一职责,工会主要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劳动者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密切联系劳动者,听取和反映劳动者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劳动者的生活,帮助劳动者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劳动者服务;动员和组织劳动者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第二是教育职责。教育职责是在维权职责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会要教育劳动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队伍。
二、工会的法律地位
工会的法律地位,是指工会是否具备法人资格,能否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成为法律系中独立的一方主体。[1]从世界各国工会法的规定来看,工会法人资格的确认已经成为一种通行惯例。[2]我国《工会法》第14条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这表明全国总工会、地方工会、产业工会从成立之日起已经具备社会团体法人资格,而基层工会组织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符合《民法通则》法人条件的就具备法人资格,如果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就不享有法人资格。1986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于基层工会组织能否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关键在于其是否有经费以及能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为此,《工会法》特辟第五章专门对工会的经费予以规定,《工会法》第42条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一)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二)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三)工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四)人民政府的补助;(五)其他收入。”而《工会法》第43条还规定了催要工会经费的支付令程序,如果企事业单位无正当理由拖延或拒不缴纳经费,基层工会组织或上级工会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并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支付令。这些做法不仅使工会追讨经费有法可依,而且强化了其作为弱势一方的诉讼地位,节约了诉讼成本,大大降低了工会对企事业单位经济上的依附性。[3]工会经费的强制拨缴程序为工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提供了财产基础,法人既然拥有独立财产,便能够以此财产负担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这是法人拥有独立财产的逻辑结果。[4] 并且,在2003年7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在民事审判中如何适用《工会法》作出司法解释,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在审判民事案件中,应当依据法律的规定确认工会的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在执行工会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事业单位财产时,禁止连同工会财产一并执行。
三、工会的权利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代写硕士论文 基本的当事人一方是资方,一方是劳动者,工会不是劳动者,但工会的性质、宗旨和职责决定其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享有劳动法上的权利以及承担劳动法上的义务,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工会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工会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工会法》第三章共16条完整地阐述了工会的权利;《劳动合同法》全文共98条,涉及工会的就有10条,这表明国家立法机构对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充满期待。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天然职责。劳动交换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单个的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不具备与资方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决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等问题上,资方掌控话语权。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要接受资方的控制,其权利容易受到侵害。劳动者已经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集聚力量才能在与资方纷争中平起平坐。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抗争,劳动者的工会权利在多数国家的法律上得到了确认,并成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工会领导是从劳动者中选举产生,工会的组成人员是劳动者,劳动者所缴纳的会费是工会经费来源的最大部分,工会活动的最大支持是劳动者的积极参与。正是由于工会与劳动者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时比劳动监察部门、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组织更有针对性、更为切实,对此,我国的《工会法》和《劳动合同法》从国家立法的层面上予以确认。《工会法》第1条开宗明义宣称是为了确认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才制定工会法的,而第6条也宣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6条的规定,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劳动者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是从宏观角度来谈的,要使工会的维权功能能够落到实处,就必须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会权利。根据《工会法》与《劳动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工会的具体权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交涉权,第二是意见权,第三是监督权,第四是签订集体合同权,第五是参与劳动争议权。《工会法》第22条规定,当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工会有权也有义务代表劳动者向用人单位交涉,有权要求用人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此项即为工会的交涉权。而对于工会的交涉,用人单位不能置之不理,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对工会的交涉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做出答复,对于少数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做出处理。当然,工会的交涉权是一种程序上的权利,如果没有实质内容,那么这项权利就等同于无,所以工会的交涉权必须同意见权等实体权利紧密相连才能发挥其效应
如何理解工会的法律地位?
(2009-02-26 11:12:45)转载 标签:
杂谈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各级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法律赋予工会大量管理权利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通过与作为劳动者的自治组织的工会合作可以促进单位的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者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用人单位应当为工会办公和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工会经费来源于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人民政府的补助以及其他收入。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工会经费使用期间,必须依法接受国家的监督。根据《工会法》第43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拨缴工会经费,基层工会或者上级工会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拒不执行支付令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具体来说,工会的主要权利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帮助、指导劳动者订立、履行劳动合同
工会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前,对一些条款有疑问或者对一些内容不能确定时,可以向工会寻求帮助,请求工会给予指导,或者请求工会就某些事项与单位进行协商。2.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当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需对用人单位作出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决定进行审查,如果发现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3.代表劳动者签订集体合同
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上级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工会作为桥梁发挥沟通联系作用提供了前提,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使劳动者实现团体协议权,预防和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从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
4.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进行监督
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侵犯职工权益的情形,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改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作出答复;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1)克扣职工工资的;(2)不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3)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的;(4)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5)其他严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
5.紧急情况建议权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危及劳动者的重大权益,甚至人身安全,工会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紧急解决建议,制止和避免危险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工会法》第24条规定:“工会发现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企业应当及时研究答复;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工会有权向企业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企业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6.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代表全体职工,将履行集体合同的争议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劳动合同法赋予工会这一特定主体资格,使之能代表职工启动相应的程序,通过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
第五篇: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我国关于业主委员会的立法现状及具体实践
在《物业管理条例》颁布之前,对于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不同的观点。2003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一次将“业主委员会”在行政法规这样高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予以规定,从而在立法层面上正式创立我国的业主委员会制度。《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的表述是:“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从这一表述上看,该条例主要从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上或者说从内部关系上来定义业主委员会的性质。至于在对外交往中,业主委员会的性质及法律地位如何,该条例也没有明确规定。
在案件诉讼中,我们认为业主委员会属于《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理由如下:《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0条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3)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4)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
(5)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6)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8)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9)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其他组织。”
依据当时的相关规定,业主委员会具备了其他组织的几个必要条件:
??? 第一,合法成立。建设部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住宅小区应当成立住宅小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是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住宅小区内房地产产权人和使用人选举的代表组成,代表和维护住宅小区内房地产产权人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这充分说明业主委员会是在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组建,并取得批准成立的合法组织。
??? 第二,一定组织机构。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委员一般由业主担任。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委员会章程运作。
?? 第三,有一定的财产。业主委员会财产来源于:(1)物业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物业管理办公场所、经营用房及由此产生的收益由业主委员会代表全体业主进行监督管理;
(2)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3)业主委员会的办公活动经费。
??? 综上所述,业主委员会已具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0条规定的条件,业主委员会应属具备民事主体资格的其他组织。业主委员会以原告的身份参加诉讼不应再有争议,因为这较之众多业主各自起诉更为便捷,有利于保护业主的权益,也可减少诉讼成本。综上分析,业主委员会为了全体业主的利益,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具有原告资格,这一点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各方的看法已经基本一致。
但业主委员会可否在民事诉讼中作为被告呢?这一问题至今仍有较大争议。我们认为,以业主委员会没有独立财产,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为由否定其被告主体资格的观点不能成立。根据上相关规定,已明确了业主委员会符合民事诉讼法“其他组织”的条件。在上位法中也没有禁止业主委员会作为被告的条款,因此业主委员会可以作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