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值税制度改革的思考(共)
继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之后,增值税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
一、以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为主要内容,对增值税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现行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已制约经济发展。在抵扣范围上,纳税人购买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得到抵扣,导致制度性重复征税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复杂性。在征收范围上,仅对货物和部分劳务征收增值税,绝大部分的服务业和农业没有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致使增值税运行的链条断裂。现在,增值税管理中诸如货运发票抵扣、农产品收购进项抵扣、商业税收征收管理等难点,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增值税征收面偏窄所致。在具体征收方式上,将增值税纳税人区分为按规范化办法征税的一般纳税人和按简易办法征税的小规模纳税人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中两类纳税人是按照销售收入界定的,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很少一部分纳税人按照规范化的办法缴纳增值税,而众多的纳税人被排除在按规范化办法征收增值税的范围之外,且要负担较高比例的增值税。据统计,2006年,河南省一般纳税人户数为6.2万户,仅占整个增值税纳税人73.7万户的8.41%;小规模纳税人户数为67.5万户,占整个增值税纳税人户数的91.59%。小规模纳税人实际增值税税负大大高于一般纳税人。
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增值税制度的改革有较高期望。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一轮税制改革八个方面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改革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所得税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前两项改革已经完成,增值税改革自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二、消除增值税改革进程的两大思想障碍
1.消除孤立地看待改革、过分担心增值税改革减少财政收入的思想障碍。
现有税收规模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能够承载减税的压力。河南省国税局税收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购固定资产519亿元,如果全面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2007年将减少增值税75.4亿元,占同期全部增值税的14.38%,占同期国税部门组织收入总额的9.38%。而这一统计口径尚未考虑享受减免税企业等方面的情况,实际影响收入的数额比这个数要小。据有关专家测算,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国一年约影响增值税收入1300亿元~1500亿元。近几年税收增收的总额都在5000亿元以上,2007年增收近12000亿元,这样的增长规模完全能够承载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财政减收。
税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带来税收增收。在研究税制改革时,我们绝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税种、某一项改革措施对税收的影响,而是要全面、系统地看待税制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综合性影响。企业所得税改革、增值税改革等必定会促进税收与经济发展同步稳定增长的较优税制的形成。财产税等新税种的开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快速增长、增值税和其他税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减收。
2.消除我国目前难以实施规范化增值税制度的思想障碍。
只有实施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即彻底地扣税和保证尽可能宽泛的征收面,增值税的职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有学者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决定了西方模式增值税的不可行性,即使强制推行也会造成制度规定和实际结果的巨大不一致。因此,不少人提出诸如要实行实耗扣税法、进一步扩大按征收率征税的纳税人范围等。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在法制环境、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经济交易结算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国已具备实行规范化增值税制度的条件。
增值税在我国实践了近30年,较为规范的增值税制度实施了14年。增值税不仅保障了我国税收的稳定增长,而且较好地避免了重复征税的矛盾,体现了公平税负的原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增值税制度在运行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运行是有效的。
三、增值税改革的基本设想
笔者认为,对增值税改革不应再迟疑观望、局部试点、缓慢推进,而应明确时间、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的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实行彻底扣税,将条件成熟的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并采取税收立法的形式巩固增值税改革的成果。应在2009年底完成增值税改革和立法任务,从2010年开始全面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增值税改革要重点考虑“三个扩大”、“两个降低”,并实现“三个配套”。
1.“三个扩大”。一是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纳税人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税金给予一次性抵扣;对于期初存量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可采取分年度抵扣的办法。二是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尽可能将服务业纳入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在征收范围的确定上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法。在当前至少要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与货物生产、流通关系密切的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待条件成熟时再将其他服务业和农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把断裂的增值税链条连接起来。三是扩大按规范化办法征收增值税的纳税人规模。在科学确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允许纳税人自由选择是按一般纳税人规范化的征税办法缴税,还是按小规模纳税人的简易办法缴税。
2.“两个降低”。一是降低增值税的整体税收负担,进而降低流转税收入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扩大抵扣范围实质上是缩小了税基,未来可以维持增值税的现行税率不变。二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收率。从世界范围看,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对小规模纳税人或是给予免税或是确定较低的征收率。例如,韩国对特别纳税人按销售总额适用2%的特殊税率。我国台湾地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台湾称之为营业税)的征收率为1%。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增值税的征收率,工业纳税人应降为4%,商业纳税人应降为2%或者1%。与此同时,与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相配套,调高增值税的起征点,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
3.“三个配套”。一是对增值税管理制度进一步进行配套改革。尤其是在商业领域要全面推行税控收款机和有奖发票制度将纳税人的营业收入纳入税务部门的监控。二是对银行结算制度进行配套改革。最大限度减少经济交易中的现金结算,并实现银行信息和税务管理信息的联网。三是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配套改革。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势必要减少营业税的收入,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势必影响原有的财政收入格局,并且增值税转型对不同地区税收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中央财政在增值税改革的同时,应采取转移支付的形式综合解决因税制改革而出现的地方财政收入减少问题。
第二篇:关于增值税的思考
关于增值税的思考
增值税是对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到一种税。
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增值税来看,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征增值税时,对企业当年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按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当年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增值税。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的增值税。
1、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问题
(1)我国增值税征税范围偏窄。现行的增值税征税范围虽然涵盖了所有货物销售和工业性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但是没有像国外规范的增值税制度那样,将与货物交易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邮电通信业以及其他劳务服务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在;征收范围,而是另行征收营业税。对规范的增值税制度而言,征税范围越宽,覆盖面越广,就越能确保增值税运行机制的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发挥增值税的职能作用;就越能彻底解决经济领域的从复征税问题,实现公平税负;就越有利于提高增值税管理的效率。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征税范围偏窄,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导致增值税货物销售与营业税应税劳务之间抵扣链条的“中断”,从而消弱了增值税通过“环环相扣”的抵扣链条发挥其对各环节的内在制约作用。
(2)税率设计偏高。与国际上推行增值税的国家比较,我国增值税的税率也处于高税率的水平。国际推行增值税的国家到1996年已有100多个。这些国家增值税的基本税率多在10%-20%之间。有的欧洲国家超过20%,也有些国家不足10%。我国的增值税基本税率虽是17%,但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的增值税,国外实行的多是消费型增值税。有人将我国“生产型”的增值税的基本税率17%安消费型的增值税进行换算,结果基本税率达24%。应此,我国现行增值税17%的基本税率偏高。再者,我国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也比较搞。在实践中,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要远远高于一般纳税人,特别是小规模商业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小规模商业企业的毛利率甚低,有的还没达到4%,但却要安4%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小规模企业难以承受。
(3)扣税范围不彻底。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予扣除,造成扣税不彻底,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使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导致增值税扣税操作的不规范;造成重复征税;由于产品成本包含了不能抵扣的增值税,消弱了国内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导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实际税负高,不利于高科技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税负不公平,如工业与商业企业之间的税负不平衡;在扣税时很难划分不同行业和企业固定资产的标准及核算范围、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与应税项目耗用的货物和应税劳务、固定资产与原材料的运输费用等,给税收征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4)扣税凭证不规范。为保证增值税扣税机制的顺利实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使用了专门的扣税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实际操作中的扣税凭证却并不局限于专用发票。对无法取得专用发票的废旧物资收购企业,以及向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未实行增值税的行业购进货物和应税劳务,又可以凭收购发票、普通发票和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实行专用发票的初衷就是想借此统一、规范扣税凭证,但实际上不仅使扣税凭证更加不统一、不规范,还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农产品和废旧物资收购凭证以及运输发票的管理漏洞很大,税收流失相当严重。一些企业因不慎丢失专用发票(有时还是非主观原因,如邮局投递过程中的遗失等),即使能提供此项业务专用发票的存根联或发票联,证明购销业务是真实的,也不能扣税,使税负增加。而收购凭证、运输发票的购销业务(应税劳务)的真实性无法证明(实际上有很多是虚开的),也一概扣税,造成税负不公平。(5)增值税会计不合理。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之一,在我国的财政收入中占很大的比重,而这一重要的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中确没有单独披露。对于增值税的计算、抵扣、缴纳等情况只通过“应交税金”科目与其他税金一起在资产负债表中合并反映,不符合重要性原则。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购进货物的进项税与价款分开核算。对于一般纳税人税法允许抵扣的进项不进入货物的成本,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进入货物的成本,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支付的进项税统一计入成本,造成同一企业的存货成本、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免税项目的进项税进入销售成本,应税项目的进项税可以抵扣不进入销售成本,出口产品的进项税可以办理退税,对不予抵扣的部分进入销售成本,以至免税项目与应税项目之间,内销和外销的销售成本之间失去可比性。
2、解决问题的设想
(1)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保持增值税的“链条”的整,促进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但由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直接影响到地方的财政收入,中央需要对地方财政利益进行从新计算调整,而且调整有一定难度。先期应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办法。先期可以考虑讲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关、与抵扣链条完整性关联度高的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和电讯业改征增值税;其他的劳务服务业可以逐步进行增值税改革,以保持这些行业增值税改革的平稳过渡。(2)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对一般纳税人,可讲现行的17%基本税率和13%的低税率适当调低,走“轻税严管的路子。通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堵塞税收漏洞,降低税率后不一定就会导致税收收入的明显减少。对小规模纳税人可进一半降低征收率,如降低为2%-3%,以促进小规模纳税人经济发展,平衡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税负。
(3)进一步扩大扣税范围、规范扣税凭证。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及时取得,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增值税分子扣除额统一计算,而且“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以发票抵扣制度管理结合。“消费型”增值税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搬迁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最大的发挥了增值税的中性税收特点,因而备受西欧各国推崇,但它容易导致在投资高峰期因税款抵扣量大而致使财政收入锐减。制约增值税能否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关键是国家的财政的承受能力。我认为目前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条件已经成熟,其一,到1999年底,国家已结束期初的存货已征税款的抵扣,这方面可相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其二,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延长了增值税的“链条,增强了增值税的内在制约作用,可以减少部分税收流失,增加一部分收入;其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长期快速的增长,国力大增。这样我国完全可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并可将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和电讯等行业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一并纳入扣税范围,实行彻底扣税的“消费型”增值税。以根除“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增值税优点。
(4)增值税会计处理应费用化。现行的增值税会计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但影响了增值税会计本身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增值税会计理论的认识问题。为了使增值税会计能够真正的反映增值税的内涵,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重构增值税会计理论,恢复增值税的本来面目,应把增值税费用化。
第三篇:AC深入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的思考(全行业增值税制)
深入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的思考
2009-10-27 / 马满亮(浙江矽盛电子有限公司)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经过在初期计划经济存在条件下的改造工商税试行增值税和在90年代市场经济转轨目标确立,经济结构还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交叉运行的条件下建立统一的增值税。这两次增值税改革满足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创建了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税收环境,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型增值税的许多隐性矛盾逐步显现,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突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契机,也增强了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的紧迫性。通过改革与我国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增值税,排除其不合理的税负因素,鼓励基础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推进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创建有利于刺激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环境,显得格外必要。于是,国家开始了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规定对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不过,现行的消费型增值税仍然存在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不相和谐的地方,感觉是中国传统含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笔者认为,现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不到位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把全行业列入到增值税征收管理的范畴,存在增值链征税扣税断链的情形,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税负结构不合理问题。同时,现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改革不到位还影响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精神在部分行业领域的落实。
增值税制度改革应当以“符合国情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制度严密规范,逐步推进完善”为原则,以当代最完善的现代消费型增值税为目标,并以彻底消除因重复征税所造成的税负不合理因素为最主要的目标,以符合增值税税负合理、税制简化、机制严密等优化税制的要求。同时,增值税制度改革应当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板块的全面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经过近一年的部分行业领域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的实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未褪之机,深入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应是正当其时。
我国迫切需要深入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的客观条件和必要性如下:
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丰富的增值税制度推行实施的宝贵经验。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部分行业领域已经完成了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具备了深入推行增值税制度改革的基础。
二、新西兰等国家在推行现代消费型增值税方面有20多年的历史,可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参考。
三、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稳定健康,党和政府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调控能力强,对制度改革的推行有力。我国完全可以从服务市场经济,完善税收制度的科学性出发,结合国家实际,选择最佳的增值税改革方案。
四、我国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已经不存在经济体制性障碍。我国当前实施的消费型增值税,由于未覆盖国民经济的全部行业,存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征税范围的划分,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中的房地产等不动产仍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在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价值增值链中仍然不能抵扣进项税额,造成增值链征税扣税断链的问题仍然未得到彻底解决。同时,营业税和增值税又分属不同的税务部门征收管理,客观上又增加了税收征管割裂,国家税源流失的弊病。
五、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实现增值税制度全行业覆盖,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我国现行税制的规定,企业销售无形资产缴纳营业税,而购买无形资产又不属于增值税可扣除项目范围之列,从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也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后劲,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另外,把原营业税征税范围的行业全部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使原营业税征税范围的行业也享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进项税抵扣政策,可以大大提高这部分企业的技术设备投入的积极性,促进这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六、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实现增值税制度全行业覆盖,可以增强增值税的发票交叉审计功能,增加征管便利,控制税源流失。分增值税和营业税划分征税范围的税收征管制度,使得税收征收管理
上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导致不少企业利用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业统一发票等行为进行偷税,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七、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在客观上增加了改革增值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可以促使民间资本向基础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拉动内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和国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增值税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国家财政的功能。
笔者认为,本次增值税制度深入改革应当在实行增值税全行业覆盖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税率差别,理由分析如下:
一、我国的产业结构比重还是不够合理,基础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行业和创新性产业等还不够发达,国家还需要予以充分的政策支持,增加我国国民经济中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实行的营业税都还有不同的税率,短时间内就用增值税取代营业税并采用统一的增值税税率(目前是17%),对原营业税行业明显税负太重,不利于相关行业的健康充分发展。
二、新西兰等国家实行统一税率的现代型增值税,是因为其服务行业和创新性产业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不需要特殊考虑政策支持性税率;或者是由于他们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制定的经济战略,无需考虑特殊支持现代服务行业和创新性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用何种经济政策、实行何种税收制度,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本国的国情——政府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三、当前,国家正在实行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创新型产业,建设创新型社会,实行税率统一的现代型增值税,不利于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即使在设定统一税率后,对国家鼓励的创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一则会增加征管退税的复杂性,加大税务征管成本;二则随增值税附征的税费在对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时候不予以退还纳税人,则会增加这部分纳税人的税费负担。而对于国家需要淘汰或者升级的低附加值产业,统一税率的制度设计则会大大减轻他们的税负。
四、实行不同行业差别税率的现代消费型增值税,甚至可以把金融保险业一同纳入增值税征收管理范畴,减少税种的设臵,简化税收的管理,实现简化税制的目标。
那么,深入推进现代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改革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进行全行业覆盖,把营业税征税范围的经济行业全部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保留特殊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的例外,简化为单一税种,便于征收管理。增值税制度全行业覆盖,可以让原营业税征收范畴的商品劳务,将增值税从其企业成本中分离出来,彻底消除因全值征税导致重复征税的不合理因素,有利于增强这些行业的活力,促进其发展。同时,增值税制度全行业覆盖可以从税制基础上彻底消除增值链征税扣税断链的问题,增加全行业税收负担的合理性。
二、实行行业差别税率。比如:对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不在优惠税率范围的商品货物和劳务,加上与生产服务相关的原营业税征税范围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劳动服务业等作为一个档次设定一个增值税税率;对农林渔业、代理业、中介和委托服务业等,考虑其抵扣来源较少,需要在税收负担能力上予以照顾,作为一个档次设定一个增值税税率;对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科技创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服务行业等,因属于国家长期重点鼓励支持的产业,作为一个档次设定较低的税率;对金融保险等特殊行业,可以考虑其行业特殊性和抵扣来源情况,作为一个档次设定一个税率。上述的档次划分,根据实际税负的测算和国家政策需要应当进行重新合并划分。
三、合理确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减少不允许扣税的范畴,同时也降低这部分纳税单位的企业成本,彻底消除因征税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合理征税因素。把原来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纳入到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在降低这部分纳税单位企业成本的同时,可以促使这部分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财务核算,便于提高税源监控的覆盖面,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四、大力发展注册税务师事业,加强税务征管的民间中介力量。规定企业每年提交所有税种的全面税收汇算清缴报告,加强税收征收缴纳管理,促进注册税务中介力量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纳税单位和注册税务机构的业务监督和信用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笔者另有撰文阐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是深入推进我国增值税制度第三次改革的有利时机,但是宜稳妥推进,实行有行业税率差别的现代消费型增值税,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服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引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笔者注:马满亮,注册税务师,某公司财务总监,平时对税务法律制度和税务实务的研究颇有兴趣。近期,适逢世界金融危机,呼吁推进第三次增值税制度改革的声音颇多,本人也有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思考,作成此文,供业界有心人士讨论。现将此文稿投给贵刊,请编辑大人斧正刊用。
联系:0570-6122268(办公),***(手机),maml1949@126.com
第四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思考论文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思考论文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思考论文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公务用车改革是一项具体工作改革,也是一项引领性改革,这次公车改革主要是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处理、特勤等专业技术车辆和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针对这次公车改革相关政策,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机关的实际,笔者对公务用车制度认真研究和思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后续管理工作,一、司勤人员去向安置要有新思路
这次公务用车改革政策出台后,在编在岗的司勤人员思想反映强烈,今后面临的去留问题处境难料,难免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行车安全性。是去是留?是公车改革涉及的司勤人员思考的问题,也可能成为他们思想和心理上的一道障碍。人员的去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在政策之内可提前安排退休,这部分人员的思想波动相对较小;二是相对年轻的、包括刚安置不久的部分社会化人员,思想波动可能就会大一些,他们考虑的是自己在解除合同后的各种待遇、保险等现实问题。对以上两种情况,都要有着长远的考虑。我们认为,公车改革政策出台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先期做好调研,尽快拿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步做好司勤人员的分流预案等准备工作。同时,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司勤人员的现实思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可侧重于解读好中央政策,让他们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并取得他们的理解。
政府机关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也是人心所向。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矛盾,司勤人员的分流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制约和影响公车改革的进程和效果。作为这次公车改革的参与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沟通协作,及时加强与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分工不分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好司勤人员的安置工作,使司勤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二、保留公务用车管理要有新制度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明确: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那么,普通公务员出行方式就实行了社会化,以补贴方式来代替实物保障;一些保留的领导公务用车,以及机要通信、应急、特勤、一线执法执勤等保障用车,又该如何使用和管理呢?必须坚持管车和管人相结合:一方面,要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标准、时间。公务用车改革后,对各类公务活动的用车保障,各级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新的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公务用车的保障范围、使用规定和人员类别,要有一套更祥细的公务用车派遣程序,建立健全新的公务用车保障管理制度。特别是相关业务和职能部门,要深入调研和研究,为制定保留公务用车和公务活动保障用车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尽可能地做好改革后各单位的用车衔接问题,避免因为改革而造成公务用车保障脱节,影响正常的公务用车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强改革后保留的司勤人员管理。改革后各单位原有的司勤人员除内部消化部分外,还有部分人员还须整合到车辆管理集中单位,这部分人员在车改中多少带有一些情绪,整合后不免会存在一定的思想包袱。针对这一情况,各地各部门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保留司勤人员队伍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使之磨合期顺利有序,尽可能地减少矛盾发生,确保政府机关公务用车保障有序,确保公务用车行车安全。
三、解决停车次生矛盾要有新办法
经调查了解,各级政府机关大院的停车矛盾日益凸出。公车改革后,机关私家车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攀升,各级政府机关的停车矛盾将更加突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一要优化机关办公楼周围停车管理体制,可考虑统一开发、经营公共停车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周围相关停车场所管理措施,停车场有偿服务标准规定,以及管理用工待遇、场地维护保养等相关制度,安排专职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二要合理利用民资投资,合资或独资开发城市停车资源。由政府主导,对周边地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大型的机械化停车场所,既解决了机关停车难问题,又可作为战时防震、防空设施;三要科学调整和增设机关办公区域周围快速公交线路,考虑将现有的车次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可根据需求视情适当增加相应班次;还可考虑采取主干线免费乘车来减轻交通压力,引导机关工作人员少开车、不开车,这样既可缓解公车改革后部分上下班和来机关办事人员的停车难问题,又可推动绿色低碳出行。
四、转变公务用车保障要有新模式
公车改革后,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对于参加公车改革的人员,笔者认为,可采取三种模式保障其公务用车:
(一)混合型。强化市场化管理接轨理念,引入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通过招投标确定公务用车社会化保障单位,为机关公务活动提供用车保障。同时,着眼车改后公务用车保障特点和需要,可考虑由政府利用公车改革后的原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部分弃用车辆,成立政府独资的车辆租赁公司。这样一来,能避免完全的市场行为带来的不良情况,且有一定的竞争行为,有利于提升公务用车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二)复合型。根据中央有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精神,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面向社会市场化运营,定点社会化的保障势在必行。通过对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的资质、规模、信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审核,由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市场化招投标,确定2至3家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为定点的公务用车保障单位,各单位使用公务用车实行经费自行结算。公务用车保障经费可按照中央要求,结合“三公”经费管理规定,年初做好预算编制,以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和专项审计。
(三)单一型。由政府主导,成立政府机关车辆管理服务中心。不同的是,服务中心在保障政府机关公务用车的同时,也可进行社会化服务,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此举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国有固定资产,利用空闲车辆进行社会化盈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公务用车保障的持续良性发展。
五、公务用车动态监管要有新机制
完善改革后公务用车的监督检查制度势在必行。一要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成立适当规模的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加强公车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高使用效率、避免浪费;二要严格公车使用申报登记和公示制度,对其使用时间、到过地点、行驶里程等信息进行公示,着力构建公务用车的监督网络,把动态监管贯穿于公务用车保障的全过程。三要严格实行公车用车“定点、定卡、定责”管理制度,强化保险、维修、加油、政府采购等制度执行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务用车油耗统计、运行费用核算和节奖超罚等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升保障质量。四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问责”机制,严格分工要求,把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节能减排等检查考核中,促进公务用车监督管理更加有力。)
第五篇: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的有关思考
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的有关思考
一、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是解决了急需批划宅基地的群众的需求。通过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从制度、经济上倒逼一户多宅、超站面积的宅基地得以腾退并收归集体,进而调整给急需分户划院的群众,一方面提高了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和违法占地的发生。
二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废弃、闲置、老旧宅基地使用权的收回、复耕、美化、改建等,一方面使破败不堪、久无人居、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得以绿化美化或重新利用或复耕,改善了乡村的村容村貌;
另一方面通过腾退出来的宅基地,使乡村在编制村庄空间规划的时候,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安排村里的公共实施布局(诸如村双委驻地、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场所、文化娱乐阵地、小型垃圾中转站、生活用水处理站、绿化用地等等)。
二、集体土地入市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是解决了乡村小微企业用地难问题。虽然我们提倡工业集聚发展,但对于占地少至几分、多至三两亩的小微企业而言,无论是产值还是效益,都很难达到入住工业集聚区的标准。但农民致富、农村发展还离不开这些小微企业发挥主力军和主战场的作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的内生活力,一方面解决了小微企业的用地需求及周边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使得低效闲置的土地得以盘活利用,同时还相应了国家“万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二是缩短了企业用地的审批时间。以往我们的企业用地,从有意向用地到各级审批到公开招拍挂再到最后的开工建设,快则一年,倘若不符合规划,更是遥遥无期。而如果利用村里盘活的现有建设用地,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企业用地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解决,极大缩减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
三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支撑。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无疑会步步维艰。通过推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很多村庄能取得几百甚至上千万的土地收益,这些巨大的财力对下一步编制村庄空间规划、乡村道路建设、改厕及排污处理、村庄绿化美化等,将会为之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宅基地有偿使用、集体土地入市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人认为,这两项制度改革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任何单一性的改革都很难收到明显的成效。
(一)宅基地制度改革是集体土地入市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集体建设土地入市,需要盘活村庄闲置、低效、废弃的原建设用地,这些土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一户多宅、超站宅基地以及废弃老旧久无人居等等扎基地的收回,倘若不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就不能腾退这些土地,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激发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中国最基层的村双委而言,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美丽美丽乡村建设,都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做后盾。而绝大多数村子的村集体经济几乎都是一穷二白,村子里的各项建设没有上级拨款扶持几乎寸步难行。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可以为村里注入大量急需的资金支持,从这方面来说,无疑为推行宅基地制度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三、当前我们急需要开展的工作
作为全国***个试点县市,长垣县无疑走在了前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对我们而言,在法律法规没有授权以前,我们应积极借鉴长垣县的经验,探索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超前谋划,超前布置,为下一步开展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利用第三次国土调查,彻底摸清全市乡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现状。尤其是对废弃的学校、工矿、养殖用地、打谷场、晾晒场、砖瓦窑、坑塘等用地分门别类、逐一登记造册。
二是利用农房一体化确权登记,对全市乡村的宅基地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尤其是对一户多宅、超标准占用、空闲、废弃、残破、久无人居的宅基地,要深入调查,详细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是尽快启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借助全省村庄规划“千村试点”的时机,一方面选好典型,另一方面全面铺开,力争年底前完成一半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以市委、政府的名义,印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制度改革》以及《征地制度改革》等有关制度及实施方案。
20**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