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星期六早上,我观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节目。这套教育节目的主题是“学习考试好帮手”。专家从三个部分来讲,分别是: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看似是讲解考试,其实,这里面还穿插了学习方法,比如专家讲了两种记忆法,我觉得“及时复习”法特别好,专家还特意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中间,专家也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从小学到高三所有的课程共有200多本书,在短暂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全部复习得非常透彻,那该怎样做呢?方法很简单,你每天晚上,先去学习巩固今天学习的知识,然后再复习以前的,最后预习一下明天该学的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明天老师讲时重点听,这样听课就有目标、有重点了,既不会把知识遗忘掉,又可以最快掌握新知识识,这何尝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人人都会遗忘,试想一下,如果你学过的知识不复习,第二天,就会忘掉百分之十,第三天,就又会忘掉百分之十五,第四天,百分之二十的知识不存在了,第五天,百分之二十五的知识又跑掉了,周末,百分之三十的知识再次被遗忘。就这样,一星期不复习,所有的新知识就会从你脑子里消失了,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我们何不用每天的一点点时间来赚回所学的知识呢?这样,拥有全部好处的就是我们自己呀,为何何乐而不为呢?再就是每天把平时学习中的难点及重点知识记录下来,贴在卧室墙上,闲着或临睡觉时看上几眼,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记在脑子里了,可以说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看了这套教育节目,的确让我很受启发,我不但懂得了一些好得学习方法,而且也了解了一些考试技巧,今后在考试学习中,我一定好好运用这些方法技巧,这样我的学习成绩,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观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我理解了现代教育的核心因素是“爱”和“理解”。教育的最优化,就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教师的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和情爱结合的爱,具有强烈的情感特点。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地不断地塑造自己。因为中学生对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和发出的信息和态度,总是带有他个人的情感色彩,甚至附带着对教师形象的评价。教师应当拥有使学生既热爱又敬畏的形象。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充分理解,扬其长,避其短,才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发展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师爱传导应有特殊性:优秀生需要尊重其自尊心,给予严厉的爱;对情感强烈的学生需以温柔的爱;对热情、冲动的学生却要以明智的爱„„这样会使各种性格、各种心态、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重视,感到老师给了他们以理智的塑造和感召,并在不断的进步中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而发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体验到人格发展。
总之,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充满理智美的环境中,发挥学生主动创造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生的人格才能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步步升华。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讲座中说道“快乐环境的基础应是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应该有相对统一的精神,有较为稳定的风格,有权威性的舆论,有带倾向性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真正生活其中,而且为它服务、争光,与它共欢笑,同悲伤,从而产生真正的快乐——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促进人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通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这一目标。而这当中,又只有以“爱”为纽带,将学生与周围的人及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才会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爱时,应为学生创造许多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并及时得到集体的认可。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作业,或一种礼貌行为等,都得到及时的集体肯定,久而久之每个人都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同时,每个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从而使学生们在集体生活“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依托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并使他们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而不是被集体抛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塑造真正人格的广阔天地。教师组织活动应注意立意新,针对性强,组织灵活,使内容程序富有情趣。要注意短期活动和长期活动结合,寓育人于活动的全过程,人人有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完善了人格。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临近考试了,不少同学开始感觉到了一些压力,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观看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后,我学会了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把压力转化成为动力。这将更有助于
我过好这一关,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用脑。充分有效地复习功课是考试成功的前提、基矗抓紧时间、全力以赴是必要的,但必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大搞疲劳战术,开“夜车”,弄得精疲力劲心力交瘁,不仅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反而影响身心健康。
所谓科学用脑,主要是指要根据生物钟运行的规律,尽可能在大脑最佳兴奋状态高效率地进行复习,同时也要重视大脑的卫生和保健,科学地使用大脑。比如,读书、写字和适当运动相结合,语文、数学和外语交替复习,边读、边写、边听综合复习,都能较好地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要保证适当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饮食。此外。还要讲求复习的方法,要把系统复习、重点复习和综合复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既要融会贯通,又要突出重点,以求取得最佳复习结果。
其次,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复习好才能考得好。如果复习期间心神不定、焦虑不安,或者满不在乎,存有侥幸心理,就无法做到认真复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调节,比如在复习的中间松弛一下,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找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和教师谈心,排解不良的心态。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防止安全事故。
第二篇: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工作单位:霸州市第五中学
姓
名:张
丽
娟
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以人为本,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试教育是一种追求少数人或单方面素质优秀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任务的一种办学倾向。近十几年来,“应试教育”思想一直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把培养少数“尖子”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偏离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当前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媒体之一,包括经验。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是重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被逐渐强化了,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二是重能力。相对而言,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重素质。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认识应当说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更新观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
1.转变办学观,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现代社会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尖子”,而且要使多数学生能各领风骚,充分发展。我们办学质量不应以分数为惟一标准,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还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水平,办学既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办学不只要教学生成才,更要教学生做人。
2.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奠基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学生的今后,甚至一生。素质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在于为国民素质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超前投资和滞后受益的特征。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未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军,他们所具有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自身将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提高民族素质是兴国之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人的素质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人的素质水平上去了,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必将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也才会显露出来。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一,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一件大事,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二是为了对人的终身发展负责。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对充实、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同步提高,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三,这是基础教育属性的本质规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在已颁布的有关教育法规中有明确表述。
二、素质教育需提高教师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
由于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育,因而它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水平的。具体来说,其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肯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一名教师来说,热爱教育事业就是他成师的起点。优秀的教师知道自己事业的意义何在,明确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为教育事业而忘我工作。
第二,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三,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既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又明确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能力培养和政治觉悟提高等
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方面的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和改善教学方法。
第四,应具有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理论建设和指导不够 改革者思想认识水平、科学理论水平直接制约着改革的层次和水平。对于人们习惯的非整体的单项和多项改革来说,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科学实验,理论匮乏是普遍现象。
2.实验方案不完善 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是改革的首要条件,有些方案改革的主题不够鲜明,缺乏科学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有些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统一;有些方案目标分解不具体。
3.改革实践有偏差,执行实验计划有片面性 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需要有效地控制所有的实验因子。但学校对各种实验要素缺乏整体统筹,顾此失彼,未能形成最佳组合和体现整体功能。有些学校认为课堂教学不易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改革有难度,见效慢,实践存在形式主义。
第三篇: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新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以人为本,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小学 教师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试教育是一种追求少数人或单方面素质优秀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任务的一种办学倾向。近十几年来,“应试教育”思想一直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把培养少数“尖子”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偏离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当前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媒体之一,包括经验。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是重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被逐渐强化了,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二是重能力。相对而言,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重素质。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 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认识应当说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更新观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
1.转变办学观,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现代社会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尖子”,而且要使多数学生能各领风骚,充分发展。我们办学质量不应以分数为惟一标准,还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水平,办学既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办学不只要教学生成才,更要教学生做人。
2.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奠基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学生的今后,甚至一生。素质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在于为国民素质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超前投资和滞后受益的特征。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未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军,他们所具有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自身将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提高民族素质是兴国之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人的素质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人的素质水平上去了,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必将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也才会显露出来。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一,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一件大事,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二是为了对人的终身发展负责。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对
充实、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同步提高,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三,这是基础教育属性的本质规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在已颁布的有关教育法规中有明确表述。
三、素质教育需提高教师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
由于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育,因而它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水平的。具体来说,其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肯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一名教师来说,热爱教育事业就是他成师的起点。优秀的教师知道自己事业的意义何在,明确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为教育事业而忘我工作。
第二,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三,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既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又明确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能力培养和政治觉悟提高等方面的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和改善教学方法。
第四,应具有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理论建设和指导不够 改革者思想认识水平、科学理论水平直接制约着改革的层次和水平。对于人们习惯的非整体的单项和多项改革来说,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科学实验,理论匮乏是普遍现象。
2.实验方案不完善 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是改革的首要条件,有些方案改革的主题不够鲜明,缺乏科学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有些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统一;有些方案目标分解不具体。
3.改革实践有偏差,执行实验计划有片面性 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需要有效地控制所有的实验因子。但学校对各种实验要素缺乏整体统筹,顾此失彼,未能形成最佳组合和体现整体功能。有些学校认为课堂教学不易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改革有难度,见效慢,实践存在形式主义。
第四篇:中小学素质教育一
一、素质教育中要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1、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情感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认识变为道德信念起着转化作用,对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起着感染熏陶作用。我们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生动形象的美好情境之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中各种教育因素的感化。教育者还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受教育者,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要对祖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特别是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和巨大变化,通过组织学生读书、看报、收看电影电视,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
3、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是在学生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具体的事情甚至是小事都要关心、过问,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礼貌、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等,通过抓这些具体事情,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抱负,使其从小树立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我想重点就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应当研究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思考问题,而不要重点抓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和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懂得知识与实践不可分。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社会实践课,让学生知道,今天课堂所学的知识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中应首先完全熟悉和掌握教材,把重点掌握吃透,知道哪些知识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在过程和时间的安排上有主有次。因人施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各科成绩都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在学习中拓展知识面,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培养其综合能力;个别科目成绩突出的学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厉,在学好该科目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它科目的学习兴趣;对于差生要多鼓励,尽可能地找出他的优点,并加以表扬,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引导,只要引导正确、得当,学生的特长也许会使他终身受益,对社会有所贡献。
三、抓好体、音、美课程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特长。体、音、美课程的开设可以说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缺少器材,然而更为严重和让人担忧的是学校教师从思想上轻视体、音、美课程的教学。我认为,首先要从教学设施,教学条件上来一个大的改变;二是要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体、音、美课程要有专职老师;三是领导要重视。素质教育过程中,凡学校开设的课程无主次之分,正副之分,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体、音、美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之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学校还应定期举办运动会、歌咏比赛、文艺节目表演、美术展览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体、音、美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欣赏、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教师在体、音、美课程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体育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要点通过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音乐课除教学生唱歌,掌握乐理知识外,还要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美术课要教给学生绘画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教师的指导训练,真正提高体、音、美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重视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第五篇:医务人员素质教育》观后感
《医务人员素质教育》观后感
我院一直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秉承“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的宗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医护人员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高度信赖和赞扬。但什么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真正内涵,我听了吴教授的讲座后感受颇深。
以病人为中心,其实并不排斥医生的主体性和主导性,而且这种主体性和主导性恰恰彰显了一个医生大写的责任。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健康和医疗领域中的具体化,“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是提倡和要求医生设法进入病人的世界,用病人的眼光理解疾病,对待疾病。宝鸡市中医院妇产科刘燕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1.理解病人。用整体性的方法来理解病人。病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人,不等于躯体、精神、社会的简单相加。了解一个完整的人必须了解他的完整背景和关系,了解构成他的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最后应了解躯体、精神、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结果。病人是有感情和需要的,医生的职业性质决定他的任务就是保护和抢救人的生命。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感情上也有许多特殊需要,感情支持是病人康复的有效动力。病人有和医生同样的尊严与权利,医生往往扮演权威和决定者角色,这使病人无法与医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病人的尊严和权利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只有与病人成为朋友,进行平等交往,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平等关系,才能充分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才能充分调动病人自己的康复潜力。因此,医生的应当通过教育、咨询和帮助,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成为能有效解决自身问题的人。
每个病人都有个体化倾向,每个病人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病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意义,因此对每个病人的照顾应当完全是个体化的。
2.理解病人角色。病人角色是指从常态的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处于病患状态中,有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患病之后,他在社会中的身份与角色就开始发生改变,会表现出与这一角色相符合的行为。
3.了解病人就医的全部背景。病人完整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社区背景、家庭背景和个人背景。要全面了解这些背景资料,绝不可能在一次就诊中完成,需要在连续性服务中不断积累;要与病人建立朋友关系,以便不断深入、全面地去了解有关背景。
4.了解病人对医生的期望。病人是带着对医生的期望来就诊的,病人对医疗的满意程度取决于医生满足病人期望的程度,但往往是病人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产生不满。
5.了解病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低级的需要往往越强烈,而高级需要一旦形成又可以压倒其他低级需要。
6.医生应当了解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疾病因果观是指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因果看法,是病人解释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它受个人文化、个性、家庭、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就诊时病人常根据自己的疾病因果观来叙述病史,常强调支持自己的疾病因果观的线索,而忽视其他线索。健康信念模式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价值观念,反映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健康信念模式影响着人们对医嘱的依从性,影响病人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同时也影响病人对疾患的焦虑程度和反应方式。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内容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服务,二是将病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的服务,后者是以病人为中心有别于以疾病为中心服务模式的主要方面。具体的表现应当是:
1.用心倾听、开放式引导。用心倾听病人诉说,以表示医生对病人的接受与关心。诉说对病人来说则是一种发泄性行为,具有放松和心理治疗作用。开放式引导一般涉及:健康问题发生的自然过程;问题涉及的范围;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病人对医生的期望或病人的需求。-------吴春荣教授所说的“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敏锐的交谈者”
2.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验。医生必须首先接受病人的主观症状和体验陈述,让病人觉得医生对他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全面考虑和认真对待。
3.对病人做详细的解释和教育。病人的不满有时来自于对自身问题和治疗方案与治疗过程的迷惑不解,医生有责任做出详细的解释,对没有树立正确疾病因果
观和健康信念的病人进行必要的教育。
4.让病人自己充当决策者。医生的工作是提高病人的自然痊愈能力和排除妨碍痊愈的因素。让病人在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充当决策者,包括让病人了解自身的健康问题,让病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让病人确定最佳健康目标,让病人自己承担适当责任,最终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病人的自然痊愈能力。
5.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病人提供全面支持和帮助。充分了解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状况,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方法,为病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病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顺利康复,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疾病”被治愈或作为一种“症状”得以缓解。
“以病人为中心”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医患之间的关系建立发生在病人就诊的过程中。医生在为病人选择检查、治疗方案时,要注意改变病人只能被动接受的观念,有义务向病人作出详细解释;并要结合病人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治疗方案;要让病人知情并积极参与,配合治疗;要尽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满足病人的需求,争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临床与后勤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病人对医院服务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医疗服务上升到了包括医疗、饮食、环境、安全、心理、陪护等多方面的服务。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后勤工作则主要是为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服务的。做到临床围着病人转,后勤围着临床转,共同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如果只是为了争夺病人,实现经济效益,医院的改革和服务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当然,医院的经营必须要讲经济效益。这样可以有利于医院的建设发展,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同时,也会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的经营也应该坚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准则,做到文明行医,廉洁行医, 以一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吸引病人,将病人的需求转化为病人受益、医院收益的手段,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