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合理用药警示谈话、通报和公示制度
不合理用药警示谈话、通报和公示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费用,特制订不合理用药警示谈话、通报和公示制度
如下:
一、为做到临床合理用药,重点落实合理用药监管的各项制度,对临床医师进行药物应用知识的培训,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药意识。二、三、四、医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根据药事管理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对特定的药严格控控制药品收入,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39%以下,抗菌药物收入占对使用抗菌药金额前10名的药品和前10名的医师,每月公布一次,对于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处方评价,评价结果进行全院公示。药品收入的30%以下.连续3个月进入被监控的药品或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用药异常情况的,由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情况对医师本人警告,并进行警示谈话,对出现处方三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限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两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并通报全院,责令处方医师待岗一个月,到医政科学习,学习期间发基本生活费300元,考核合格后方可恢复工用,并与年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挂勾
五、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方权由其所在医疗机构予以取消:
(一)被责令暂停执业;
(二)考核不合格离岗培训期间;
(三)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
(四)不按照规定开具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不按照规定使用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因开具处方牟取私利。
六、对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情况,按相关条款进行警告、通报批评、责令停职、吊销执业证书或开除等处分。
第二篇:浅谈医院不合理用药
浅谈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和干预
【摘要】 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对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不干预,任其蔓延,则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损害患者的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浪费资源医药,干扰或影响社会安定和和谐。
【关键词】 不合理用药现象 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按照美国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占社会人口的1/2200计算,我国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达50余万人[1]。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
医院常见不合理用药现象有
1.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欠规范问题。
表现在不执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没有指针随意使用抗菌素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如:美罗西林钠、奈夫西林钠、夫西地酸钠、林可霉素、氟罗沙星。
2.不合理选用溶媒。
2.1 血塞通、丹参注射液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或5%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作溶媒,由于盐析作用,不溶性微粒增加,使不良反应增加。
2.2 呋塞米注射液选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呋塞米为碱性的钠盐注射,碱性较高,因葡萄糖注射液PH低于4时可与呋塞米产生沉淀。只能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2.3 10%氯化钾注射液选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静脉补钾同时滴注钠盐和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会降低钾的作用,故需迅速纠正低血钾时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3.存在配伍禁忌药物合用。
3.1维生素C与维生素K1注射液同瓶静滴。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醌类药维生素K1混合后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映,维生素K1可被维生素C破坏而失效。
3.2维生素C与庆大霉素同用,可抑制庆大霉素的抗菌活性。
3.3 消旋山崀宕碱片与甲氧氯普胺片同时口服,消旋山崀宕碱属于胃动力抑制药,甲氧氯普胺属于胃动力促进药,二者联用呈拮抗作用。
4.重复用药现象。
4.1 胃舒平与颠茄合用,胃舒平是含有颠茄的复方制剂,合用没有必要。
4.2 牛黄解毒片与黄连上清丸合用,这两种都属于清热泻火类药,均含大黄成分,合用后容易造成腹泻、恶心。
4.3 强力银翘片与速效伤风胶囊合用,这两种药属于治疗伤风感冒药,分别含有扑热息痛成分,合用后剂量加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泻、肝脏损害
4.4同一时段内联用几种适应症近似的中成药口服药、西药、中成药注射液,且使用剂量超过说明书规定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通滞苏润江胶囊+血塞通胶囊+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片+七叶皂苷注射液。
5.用药不考虑毒付作用对患者的其他疾患的影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诉有胃溃疡,医生用药“奈普生”口服,导致胃溃疡加重。如改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就可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
综上所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对这种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呢?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又称合理用药管理,即通过制定、执行药事法律法规,推行合理用药指南或规定,实施干预计划和措施,批判、抵制和干涉不合理用药心里和行为,建立合理用药的秩序和规范,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认为医院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应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程序。
1.1 建立药品品种遴选原则、制度,制定基本用药目录,对新申请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1.2 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学习班、研讨会。教育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药,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培训。1.3 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合理用药科室、医务人员,推广他们的经验。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2.1 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负责的处方点评制度并有效开展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讨论分析公示。
2.2查阅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管理等工作。
3.制定药品处方集,规范医院用药。
4.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对药品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进行分析,是否超常规,是否合理,定期公示结果,指导医师用药。
5.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促销药品,给医生提供销药提成,有的医生在金钱面前,忘记了做医生的本分和责任,乱用药、大剂量用药,使用高价药,为的是能获得更多的非法药品提成。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再教育的力度,使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的服务理念。在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中,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合理使用药品。
6.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新药的面市,药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药学信息收集、整理,通过药讯、不良反应简报等提供临床人员参考,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保证。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不干预,任其蔓延,则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损害患者的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浪费资源医药,干扰或影响社会安定和和谐,关注合理用药,促进合理用药是广大医药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药学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临床用药过程,杜绝和减少药源性疾病,提高医疗质量,使患者以最低的医疗费用获得最佳药疗效果,确保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放心用药,提高药物治疗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唐镜波教授.医院不合理用药年“杀”50万人.东北新闻网 2003-12-30.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临床诊疗丛书[药剂科手册]2008.212.临床诊疗丛书[药剂科手册]2008.211.临床诊疗丛书[药剂科手册]2008.211.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
第三篇:不合理用药分析
不合理用药分析 给药间隔时间不当实例
0.9%生理盐水100 ml+青霉素G640 万U或头孢噻肟钠3 g,静脉点滴,1 次/d。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疗效好、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是我院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药效属于时间依赖性,对于青霉素类而言,其半衰期<1 h,应在24 h内给常规量2~4 次,而头孢噻肟钠半衰期为1~2 h,一般24 h内也要给予2~3 次常规量,1 次/d静脉点滴给药不可取。因此,医生用药需要参考药物的半衰期,严格按推荐的时间间隔或次数给药,才能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持续的时间,有利于杀菌,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剂量不合理
存在剂量偏大和疗程不足。如某患儿,6 个月,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每次1 g,qd,静脉注射。另一患儿,6 岁,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0.5 g,qd,口服。以上用药剂量均偏大,易产生不良反应,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发现8 张静脉滴注抗生素1 d即停药的处方,11 张静脉滴注抗生素2 d即停药的处方(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疗程不足,血药浓度过低,既起不到抗菌作用,又易引起细菌耐药。
用药与诊断不符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与抗病毒植物药。腹泻静脉输注第三代头孢菌素。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只需对症治疗,只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此时才予以抗菌治疗[1]。非感染性腹泻应用抗菌药物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使腹泻加剧。一般认为头孢菌素不论以何种方式(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滴注)进入机体后,均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致菌群失调,并损伤肠黏膜屏障,使正常的肠细胞吸收分泌功能破坏,致肠细胞的分泌功能亢进,从而使腹泻加剧。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腹泻程度重于第一代[2]。
配伍不当
实例1:青霉素G钠+地塞米松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在高温、酸碱、氧化剂、还原剂、金属元素等的介导下容易分解变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呈弱碱性,使得青霉素G钠失活,降低其疗效,两者不可混合滴注。实例2:环丙沙星注射液+青霉素G环丙沙星与青霉素G钠同时滴注,在1 h内会产生沉淀[3],由于这两种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影响疗效,易引起输液反应。如临床需要联用,正确的方法是两药给药间隔1 h以上,并且给予第二种药物时,宜使用空白输液冲洗给药通道。另外,有些处方出现杀菌剂+抑菌剂的情况,如青霉素G钠+丁胺卡那,二者呈药理性拮抗,合用可导致抗菌活性减弱。广谱抗生素联用
出现这类问题的处方很少,偶尔也会出现诸如头孢拉定+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环丙沙星的情况。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都是广谱抗生素,两者联用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宜采用广谱+窄谱的联用方式,临床医生应值得重视。
抗生素使用率较高
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张莉莉等调查某医院2007年单日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4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率达71.5%,且不合理用药占24.9%,提示目前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随意和过滥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属于无指征用药,如中毒、心力衰竭等无感染征象和无创检查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此外,术后预防用药较多,外科手术后是否预防用药是根据手术野有无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使用抗生素。卫生部《抗菌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若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故医生必须严格掌握预防用药的指征,不能以使用抗生素来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或替代严格的消毒技术及精细的无菌操作,如此势必使医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1.过分依赖抗生素:临床医师对抗生素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无适应证及适应证不明确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几乎所有发热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将抗生素当作一种万能药使用,以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2.选择抗生素缺乏病原学依据:选择抗生素原则上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感染的病原体、药物敏感试验及药物的抗菌谱综合考虑,由于我院实验室条件有限,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常需时间较长,且价格较贵,使许多病人不愿接受药敏检测,多凭医师的经验选择抗生素。本调查结果显示,11.4%的患者首次治疗性用药未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3.习惯经验性用药:临床医生习惯从经验出发用药,导致盲目用药现象非常普遍,包括剂量过大、频繁换药、疗程过长等,本组有以上情况者占19.0%。由于未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感染菌不明确,故多使用广谱抗菌药,以第3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应用最多。
4.其他因素:调查发现,临床存在患者或家属点名用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临床医师的用药选择。另外个别医生或科室追求经济利益而超范围、超剂量的使用抗生素等有悖医德的现象。
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1.遵循抗生素用药原则:临床选用抗生素时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即尽量使用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联合应用。
2.明确药物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有明确的适应证,必须是细菌性感染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细菌药敏谱选用细菌敏感度高的药物,还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性。
3.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通常的原则是:病原体未明确的严重感染;已应用或考虑应用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慢性难愈的感染,病程较长,病灶不易清除,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当减少。
4.掌握合理的给药方法:预防性用药要做到有指征、有针对性,同时给药方式、剂量及疗程要合理,注意药物的配伍,避免频繁换药。根据不同的感染决定用药疗程,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水平。
5.加强临床药学指导和病原学监测:临床药师应参加临床查房、会诊及病例讨论,协助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不良处方和医嘱,并予以纠正。进一步改善细菌实验室的条件和提高病原学检测水平,发展快速检验技术,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对抗生素监管,制订院内抗生素应用细则,使抗生素的应用更加合理。
第四篇: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
如何减少双硫仑样反应的危害?
药学部:陈琼
2017.2.22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在服用一些药物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严重不适反应。
其作用机制在于——双硫仑分子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
一、如何避免双硫仑反应?
(一)哪些药物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1.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美唑、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理论上说,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但是有报道称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也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2.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
3.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等。
(二)饮酒多久后可以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据相关文献报道,头孢类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与饮酒可达 99% 的密切相关。由于个体差异存在,每个人酒精消除时间不同,但饮酒时间与用药时间的间隔越长,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
一项调查分析显示:24例用药前饮酒的患者中共有17例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为70.90%,其中62.50% 发生在用药前3天内有饮酒史者,在用药前第4天和第5 天有饮酒史的仅各发生1例,用药前第6天以前有饮酒史的未再有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病例。
在用药后22例饮酒的患者中,发生率为68.20%,其中54.6%发生在用药后3天之内饮酒的患者,在用药后第4-6天饮酒的患者中共发生3例。发生率为13.70%,用药后第7天及其以后饮酒者未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本组双硫仑样反应均集中发生在用药前、后3天内有饮酒史的患者。因此,为防止双硫仑样反应,对所有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常规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酒精过敏史和近期饮酒史,如患者在用药前7天有饮酒史,应禁用该类药;对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当嘱其在停药后禁酒时间不能少于7天,一旦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二、如何应对双硫仑反应?
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吸氧及对症治疗。
治疗上可洗胃排除胃内乙醇,减少乙醇吸收,静注地塞米松或肌注纳洛酮等对症处理;同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液、维生素C等进行护肝治疗,促进乙醇代谢和排泄,纠正可能酒后出现的低血糖。心绞痛患者需改善冠脉循环,血压下降者可应用升压药,数小时内可缓解。
患者就诊后边抢救边询问病史,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吸氧、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对休克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液,必要时给予多巴胺等升压药,积极治疗以缩短低血压期。
对原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对确诊为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也应作心电图、血常规、电解质检查,以排除多种疾病共存而延误治疗。
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恐惧心理。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向其说明病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一般4-12h症状逐渐缓解。
除上述常见的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外,另有一些类双硫仑样反应的罕见报道,如喹诺酮类、红霉素等。
总之,酒后用药,药后饮酒都可能对药效产生较大影响,临床工作中除了积极预防双硫仑反应,更关键的是要意识到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减少误诊。
第五篇:不合理用药责任追究制度
不合理用药责任追究制度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切实降低药品费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决定制订不合理用药的责任追究制度,由临床药学科负责具体工作,医务部负责督促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一、每月抽查住院病历和门诊处方,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进行专项检查,按我院制订的《抗生素质量考核标准》进行扣分。同时另有非抗生素类不合理用药的,每项扣0.4分。并按工医政字[2005]75、77号文处理。
二、每月对门诊处方抽查,并对金额超过150元以上的处方进行统计、点评,并公示金额前十位医生名单,一经查实属不合理用药的,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罚。
三、对于不合理用药给医院造成医疗纠纷的,按投诉处理,科室和当事人承担相应责任。
四、对于不合理用药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工医政字[2005]110号文处理。
五、年内有三次门诊处方金额排前3名的医师给予戒勉、谈话,并视情节给予暂停处方权处理。
六、科室药比超标严重、存在滥用现象,科主任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视情节扣发科主任当月责任奖和按其它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