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13: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排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排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

第一篇:排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

32http://whx0910.taobao.com

【法规名称】唐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排意见的通知

【颁布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唐政发〔2010〕10号

【颁布时间】2010-5-8

【失效时间】

【正文】

唐山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排意见的通知

唐政发〔2010〕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理区、工业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的安排意见》已经2010年4月16日市政府第三十八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五月八日

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的安排意见

为进一步丰富市民夜生活,搞活夜经济,增强夜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的重要意义

夜生活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夜生活的繁荣程度和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息息相关。夜经济是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是居民幸福指数的“风向标”,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启动夜消费、发展夜经济有利于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健身等各类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在延长营业时间、增加新的服务内容中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就业;有利于通过增建夜消费设施、增加夜消费内容,创造新的投资机会;有利于推动城市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展示城市特色、丰富城市底蕴、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有利于引导居民以轻松愉悦的休闲消费,缓释工作与生活压力,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依法监管、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市民夜间消费习惯、增建夜间消费设施、完善夜间服务功能为重点,全力打造独具特色、健康时尚、业态多元的夜消费模式,逐步增强夜间城市活力,繁荣发展唐山夜经济。

工作目标:推动夜经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要通过全市相关部门和服务业企业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夜消费要素明显优化,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游览以及夜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市民夜间消费潜力得到有效挖掘,夜晚消费更加红火,市场设施设备利用率得到提高,就业机会明显增加,夜间消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唐山地域文化和特色得以充分体现。

三、工作重点

(一)坚持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先行,促进夜间购物。大力推进凤城国际、万达广场、新华贸、乐天玛特等大型商贸流通项目建设,提高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引领夜经济发展。巩固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延长晚间营业时间成果,组织和倡导更多商贸服务企业适当延长夜间营业时间,提倡关系民生的便利店、连锁店在条件成熟时昼夜营业。以唐百集团、远洋城、大润发、华润万家、华盛超市等大型商贸零售企业,鸿宴饭庄、凤凰园餐饮集团等大型餐饮企业为夜间消费培育重点,带动酒吧、茶社、歌厅、影视、健身、美容美发等休闲、娱乐、保健行业经营场所延长营业时间,进一步扩大晚间营业商贸流通企业覆盖面。

(二)着力打造特色街区,繁荣夜间市场。各区要分别建设、培育和打造1条有经营特色的街区,积极调整经营结构,完善夜间服务功能,力争早日具备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突出夜间消费特色的功能。特色街区建设要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特色明显,倡导街区内人流比较旺盛的酒吧、歌厅、茶楼、迪厅、西餐厅、咖啡厅、SPA馆、保健洗浴场所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营业时间延长到24点。百货大楼及远洋城商圈内的餐饮、娱乐、休闲购物消费需求旺盛和条件成熟的企业,可在原基础上再延长营业时间1-2小时。

(三)发展夜间文化娱乐,营造浓厚的夜文化氛围。组织和引导图书馆、书店、影院、剧场、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心策划推出影响较大的地域文化精品节目,把最能代表唐山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文化艺术搬上舞台作为夜生活的“压轴戏”。设置目前较为流行的各类电子竞技项目,开展电子竞技主题活动。组织市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开展舞蹈、曲艺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在商场、饭店、茶楼、宾馆等场所进行表演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文化娱乐活动,做到节假日、双休日期间能够有不间断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夜间体育健身活动,大型体育场馆夜间经营时间逐步延长;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路径安装工程,实现每个居委会拥有一条健身路径的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厂矿所属体育场馆确保向本单位职工开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开放。

(四)开展夜间旅游,活跃旅游市场。倡导“商旅结合、文旅结合、服务游客”理念,借助全市夜景照明工程,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夜间旅游活动。改造提升市区公园夜景工程,照明时间延长半小时至一小时,吸引市民夜间游园。

(五)打造夜经济亮点。紧紧围绕把南湖建成“生态南湖、好玩南湖、神奇南湖、文化南湖”的功能定位和“打造唐山人民魂牵梦绕的幸福家园,打造世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目标要求,依托南湖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基地、文化广场、老唐山风情小镇、戏岛、喷泉水幕电影等项目建设以及环城水系特色文化风情带,打造以南湖为中心、环绕市中心区的夜经济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市政府成立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商务局、发改委、财政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城管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体育局、水务局、工商局、旅游局、卫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局、环保局、地税局、供电公司以及市内六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南湖生态城指挥部、凤凰新城指挥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部署、协调和督导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管理范围和职责分工,研究具体支持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快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市商务局负责搞好综合协调,指导市内各区抓好夜间购物特色街区的培育工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规范发展娱乐场所和文化市场,积极开展夜间文化娱乐活动;市旅游局负责组织开展夜间旅游工作;市城管局、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负责城区夜景照明、体育场馆夜间开放、夜间公共交通配套和交通疏导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加强夜间治安防范,及时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良好夜间消费治安秩序;工商、城管等部门要加强对夜间经济的规范管理,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二)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夜消费氛围。配合扩大夜消费、拉动夜经济,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推介特色街区和特色企业,引导市民转变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营造夜间消费的良好舆论氛围。各类企业要与新闻媒体建立消费信息宣传联盟,加强夜消费活动宣传力度,培育和壮大夜消费主体。倡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购物、餐饮、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夜间酬宾促销活动,增强市区夜生活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活跃夜间消费氛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夜间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和城中村改造中,合理增建一批夜间消费设施,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夜生活街区和大型娱乐中心区。推进万达广场、新华文化广场及南湖美食休闲文化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以购物、商务、休闲、健身、旅游、餐饮、娱乐为主体的城市夜间消费空间。加快百货大楼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尽快形成吸引城市夜间消费、休闲的主要场所。

(四)降低营业成本。市内六区、高新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意见,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物价、电力、水务、交通、环保等部门要围绕全面启动夜经济,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具体扶持政策,降低企业夜间营

业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发展夜经济。市政部门要将夜间消费集中区域亮化纳入全市亮化工程一并组织实施,鼓励、支持商家规范增设亮化设施和霓虹灯广告。

(五)健全交通网络。根据大型商场、超市、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及文化娱乐中心延长夜间营业时间的情况,合理调整安排公交车辆运营时间,途经的公交车要比经营场所营业时间延长运营30分钟以上,并增加公交车辆班次和密度,为市民和外来人口夜间消费出行提供方便。提倡出租汽车全天候为乘客服务。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夜间消费相对集中路段的交通疏导,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维护交通秩序,保障通行安全,方便顾客进出。搞好夜生活、夜消费重点区周边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将不影响交通的地段、地块作为停车场使用,有效解决夜消费相对集中区域停车泊位紧张的问题。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唐山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唐山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颁布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颁布文号】唐政办〔2010〕48号

【颁布时间】2010-5-18

【正文】

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唐政办〔2010〕4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理区、工业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基层应急队伍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全市以公安、武警为骨干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基层应急队伍不健全,应急救援力量比较分散,应急队伍建设管理不规范、发展不平衡、协同互动水平不高、处置能力不强等。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及时有效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冀政办[2010] 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和基

层党(团)组织,全面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为促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维护全市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充分依托现有资源,深入挖掘潜力,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综合队伍和专业队伍,逐步建立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灵敏高效的应急队伍建设体系。

(三)建设目标。到2011年底,各县(市)区建成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全市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满足和保障辖区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需要。

二、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

(一)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县(市)区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支“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承担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环境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各县(市)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要根据本地特点和实际需要,于2010年底前初步组建完成,原则上不少于30人。通过明确组织机构,细化工作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强化人员培训和综合演练,不断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二)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2011年6月底前,各街道、乡(镇)要组织机关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建立一支综合应急队伍,发挥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灾情收集等作用,组织群众自救互救、维护社会秩序、协助做好善后处置等工作。街道、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数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定方案,落实责任,经常开展应急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应急能力。

三、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

(一)防汛抗旱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防汛机动抢险队10个,成立常备抢险队伍632个、9.44万人,群众性预备队617个、12.68万人。在此基础上,县(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汛抗旱队伍建设,补充缺额人员,积极开展培训和演练。蓄滞洪区内或防汛任务较重的村委会也要组建由本村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

(二)森林消防队伍。相关县(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风景区(公园)等要组织社会相关人员、单位职工建立森林专业、半专业扑火队。各单位要加强森林扑火物资装备配套,积极开展防火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和自我保护能力。县级政府要建立森林扑火队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的联动机制。

(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各县(市)区气象部门要组织基层干部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负责接收和及时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灾情以及次生灾害状况,开展气象灾害防范科普知识宣传。沿海各县(区)和北部山区地质灾害重点县(市)区要建立专业人员不少于15人、群测群防兼职人员不少于100人的应急队伍,主要负责各类地质和海洋灾害的隐患排查、科普宣教、信息和灾情报告以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学校、企业、行政村等基层单位,要在气象、国土资源(海洋)部门的组织下,确定信息员,落实应急救援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学习培训以及演练。

(四)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全市所有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必须依法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要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与邻近专业应急队伍签订救援协议,矿山企业必须就近与三级以上资质的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协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做好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工作。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县(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行业相关情况、易发事故类型、救援资源等实际,利用现有应急资源,突出建设重点,注重有效实用,依托有资质的企业专业应急队伍,建立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区域性专业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

(五)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县级以下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市容环境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懂技术、有经验的干部职工,按突发公用事件类别和特点分别组建本行业专职或兼职应急保障队伍,承担突发事件抢险救援任务。加强人员培训并建立联络制度,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险和运输保障能力。

(六)医疗卫生应急队伍。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调整、充实、组建卫生应急队伍,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中毒、放射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工作。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强对基层卫生队伍装备配备、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七)动植物疫情应急队伍。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由畜牧、卫生、公安、工商、质监、农业和林业等部门有关人员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动植物疫情应急队伍,主要担负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检疫、封锁和铲除以及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任务。各单位要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物资储备。

四、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应急志愿者队伍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应急志愿者宣传、招募、培训、管理、考核、认证、激励等工作机制,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各级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志愿者协会与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强化应急志愿者队伍的管理,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和演练活动,切实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全市应急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团市委、市政府应急办要按照团省委和省政府应急办《关于切实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冀团联字〔2009〕51号)明确的规模和要求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细化量化指标,狠抓工作落实。公安、消防、地震、水务、农牧、林业、气象、国土资源(海洋)、安监、环保、卫生、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工商、质监、电力等部门要制定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与基层各级政府的沟通联系,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

(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健全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要建立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指挥、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合力。

(三)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冀政办[2010] 9号)要求,县、乡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给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大力支持。按照政府补助、职能部门倾斜、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拓宽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渠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做到科学安排,合理调配。

(四)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工作体系。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完善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创造条件。

(五)强化督导检查。市政府应急办要加强督导检查,积极推进全市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市直有关部门要将基层专业队伍建设纳入本行业本系统应急建设规

划,给予必要的指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抓好基层应急队伍的组建、培训和演练工作,及时掌握情况,建立应急队伍数据库,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任务。二0一0年五月十八日

第三篇: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扬府发„2010‟163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九月三日

产业规模: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300亿元,载体面积200万平方米(广陵区80万平方米、邗江区50万平方米、维扬区40万平方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3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万人以上。其中,2011年实现业务收入110亿元,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50家;2012年实现业务收入突破150亿元,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80家,力争获得国家级相关荣誉称号。

软件出口: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超过2亿美元。

培大企业:实施“211”培育计划,力争到2015年培育2家企业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10家企业业务收入超亿元,100家企业业务收入超千万元。

三、发展重点

1、信息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应用托管、IT咨询、设备维护等;业务流程外包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研发设计、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等,按照“着力发展境内外包、带动发展离岸外包”的工作思路,做到境内外包与离岸外包并举。

2、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为机电装备、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提供服务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以及精密仪表、精准农业、消费电子、新型能源、移动通信、智能机械、汽车电子等产品提供支撑的嵌入式软件。

3、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在电子政务和城管、卫生、教育、发展即时通信类、信息浏览类、个人信息管理类、娱乐类、位置服务类等短信服务;大力发展WAP、CRBT(彩铃)业务、MMS(彩信)业务、语音短信、移动商务类等新型移动增值业务;加速推动可视电话、手机电视、移动办公、企业与行业应用等通信新业务增长。

9、网络服务。突出网络教育、网络传媒、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网上交易、网络电视(IPTV)、文化娱乐、数字家庭等网络运用,推动网络融合环境下网络电话(VOIP)、家庭网络业务、互联网增值应用、多媒体广播、ICT集成服务、数字电视信息服务等融合性业务和增值业务发展。

10、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影音、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等,通过数字技术的渗透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四、产业布局

加快编制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项目,重点布局广陵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维扬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谷”。推动四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规划和布局规划修编,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建设专业园区,彰显产业特色,领先行业水平。江都、仪征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加紧规划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业园区。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产业用房,突出功能性开发,提高专业园区的配套

型、政策型、环境型招商方式,重点围绕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服务、数控装备嵌入式软件、城市信息化应用软件、智能电网支撑软件等,主动布局和编制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招商项目,制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计划,每年组织举行1-2次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或行业年会、峰会,每年在国内、国外产业密集地和人才密集地举行1-2次招商推介会。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招商体系,通过与国际、国内著名公司和各种招商代理企业的合作,形成一套有效的招商路径。

4、健全政策促进体系。加快政策资源的整合、集成和创新,突出产业用地、财政支持、市场培育、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形成一套国内最优惠、最专业、最坚决的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详见《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细则》)。

5、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制定出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规定和纠纷协调机制,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加快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创造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供可信、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6、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大力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企业

附:

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的政策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实现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做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政策细则。

第二条

本政策细则适用范围为邗江区、广陵区、维扬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类补助和奖励资金由市财政预算统筹,按财政体制分担。其它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政策所奖励扶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是指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和在市区经工商注册登记并报备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具体包括从事软件开发服务、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服务外包、动漫研发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网络服务等业务的企业。

第四条

财政补助和奖励项目申报的条件、程序、所需材料、时间和补助、奖励的审查、管理、绩效评估等按另行制定出台的《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理。

偿居住”政策,对程序员等专业人才实行“低偿居住”政策。

第七条

依法放宽外汇管理。

1、从事外包业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其外汇收入可全额留存;外汇资金不足时,可根据需要提前购汇存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2、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从事外包业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可将外汇收入的20%留存在境外,用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和业务发展。

第八条

实行劳动特殊工时制和社会保险补贴。

1、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可实行特殊工时制。

2、对经报备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月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为期三年的补贴。具体为:第一年按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补贴;第二年补贴2%;第三年补贴1%。对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保险费率可按照一类行业基准费率核定缴费。

第九条

大力培育本土市场。

1、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设立部门内部的信息中心,对有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机关、事业单位,强制采用外包的方式优先选用本地企业提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2、在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市企业;对在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工程竞标中胜出的外地企

1集成资质三级及以上的(含升级),给予5万元奖励;对通过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ISO20000(IT服务管理)等相关国际认证的企业,按照省有关部门现行奖励标准予以等额奖励。

4、支持创建产业品牌。对被列入国家、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省优秀软件产品奖的产品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

5、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对参加由上级部门指定的招商推介会和专业展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给予每个标准展位1万元补助(光地按标准展位面积折算)。

6、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对获得国家、省专项扶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以及获得国家、省人才培训补贴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实行1:1的配套奖励。

7、支持企业租房。

市区范围内新设立的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且有实际税收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对其租赁的自用研发场所和办公用房,且租期在3年以上的,第1年给予房租全免优惠,第2-3年房租每年减半收取。

8、支持人才引培和使用。

对符合我市“绿扬金凤”引才计划的,按《“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规定进行奖励。

对经认可的、培训周期在3个月以上、培训合格人才在本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录用率达到60%以上的本地培训机构,按

3部分,按照1美元奖励人民币0.1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当年出口额在30万美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一次性给予其当年租用国际数据专线费用50%的通信费用补贴,每家企业每年补贴金额不超过30万元。

11、对软件企业销售其自行研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后,按当年实际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从第二年起,每年按当年新增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对软件企业在享受国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后三年减半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12、对顶尖软件人才和领军软件人才、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专家楼中提供120平方米以上成套住房,由其个人及其直系亲属长期居住。

对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中级以上专业适用人才,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人才楼中提供100平方米左右成套住房,三年内免收租金。

对一般软件研发人才和操作性、管理性人才,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人才公寓提供20平方米以上的单间住房,三年内免收租金。

第十一条

对一期投资在10亿元以上或两年内从业人数超过1000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不受上述鼓励扶持政策限制,可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第四篇: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除四害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南京市政府

【发布文号】宁政办发(2009)128号 【发布日期】2009-11-09 【生效日期】2009-1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除四害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9)12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进一步加强除四害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九日

进一步加强除四害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有效预防和控制老鼠、苍蝇、蚊子、蟑螂(以下简称“四害”)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营造优美、整洁、和谐、舒适的环境,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现就进一步加强除四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组织、分级负责、条保块管、属地为主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以区县为主体、责任到街道、服务全覆盖、模式多元化、投入多层次、效果全监控的工作要求,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建立除四害长效管理新机制为主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经费,强化舆论监督,不断巩固我市已取得的灭蝇、灭鼠、灭蟑全国先进城市的创建成果,确保我市的除四害工作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先进水平。

二、明确分工,落实除四害管理责任

根据《南京市爱国卫生管理条例》和《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意见》(宁政发〔2008〕30号)的规定,全市除四害工作按下列分工落实管理责任:

(一)各区(县)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辖区除四害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统一组织,各级财政安排经费投入,爱卫办督促指导,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街道(镇)、社区主抓落实,除四害专业化队伍具体作业,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除四害管理新机制。

(二)除四害的重点行业单位、场所,主要包括: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单位食堂、食品副食品店(超市)、粮库(店)、食品加工业、酿造业、畜禽饲养屠宰业、医院、工地、废品收购站(点)、环卫设施、河道、机场、港口、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分别由业主单位具体落实防制措施,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所属辖区街道(镇)负责日常监管。

(三)除四害的一般单位、场所,主要包括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学校教室等,分别由各单位负责落实具体防制措施,所属辖区街道(镇)负责日常监管。

(四)居民住宅区(包括单位宿舍)的除四害工作,室内环境由住户负责、室外公共环境有物管的由物管公司负责落实具体防制措施,无物管的由所在街道、社区居委会负责落实,所属辖区街道(镇)负责日常监管。

(五)责任不明确的地段、水体和结合部的除四害工作,有使用人的,由使用人负责;没有使用人的,由所在辖区的区(县)政府划定责任范围,指定相应部门负责。

(六)市爱卫会各委员部门和窗口单位按以下职责分工,确保除四害工作落到实处。

1、市卫生局负责全市除四害工作技术方案制定、防制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开展四害密度监测、除害药物效果与抗性水平监测评估,定期通报四害密度消长、种群分布等监测结果,开展四害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实施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医疗卫生单位、宾馆饭店等经营性公共场所的除四害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日常监督管理。

2、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分别负责实施对农贸市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单位、场所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3、市市容局负责实施对垃圾场、垃圾中转站、垃圾车、公厕、垃圾收集转运等设施、场所等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4、市建委、市建工局、市房产局、市市政公用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分别负责实施对待建工地、在建工地、拆迁工地和物管小区等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5、市水利局、市市政公用局、南京供电公司、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市人防办等分别负责实施对河道、沟渠、下水道(窨井)、地下管道、地下人防设施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6、市园林局、中山陵园管理局、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分别负责实施对所辖公园、游园、广场、公共绿地(绿化带)、旅游景点等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7、市农林局、市商贸局等分别负责实施对养殖、屠宰行业及农田等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8、市教育局负责实施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9、市交通局、南京铁路分局、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市地铁指挥部分别负责实施对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地铁等窗口地段的除四害监管工作。

10、省级机关、市级机关、驻宁部队爱卫会分别负责实施对所属各机关、直属单位和部队营区、家属区内外环境的除四害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日常监督管理。

三、加大投入,保障除四害工作需要

(一)各级财政要把开展公共环境除四害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年增加投入。市财政安排的除四害专项经费,根据相关区的工作任务及考核情况给予相应补助。

(二)各部门、各单位均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所需的除四害经费,专项用于完善各项四害防制措施。自行落实除四害工作有困难的单位和个人,可委托有资质的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实行有偿服务,并按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支付相应的药物和劳务费用。

四、多形式、多渠道推进除四害专业化服务

实行除四害专业化服务,是落实科学除害、推进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方式是由街道(镇)负责组织专业服务队伍,以社区为作业单元,具体承担辖区内公共环境的日常除四害工作,同时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等重点单位实行有偿服务,从而达到除四害工作的全覆盖、有效控制病媒生物的目的。各级爱卫办负责指导、协助所属街道(镇)具体做好专业服务队伍及相关人员的培训、选聘、招标、以及监督考核、业务指导等工作。各区(县)、各街道(镇)应根据实现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专业化服务方式,采取多种形式,落实除四害长效管理工作。

(一)公开招标有资质的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由市、区共同确定辖区服务范围、内容和质量要求,由街道(镇)与专业服务机构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责任、义务,由街道(镇)、区、市分别按照合同的约定加强监督管理。

(二)以街道(镇)除四害服务站为主体,聘用有资质的有害生物防制人员,在街道辖区内承担公共环境及重点单位的除四害专业化服务,接受街道、区、市的监督考核。

(三)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单位食堂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重点单位、场所,提倡向有资质的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确保除四害工作达到国家标准。对四害防制措施不落实、四害密度超标、又不愿意购买服务的单位,由市、区(县)爱卫办责令整改,并督促其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管,对问题严重,又拒不落实整改措施的单位,由工商、卫生、药监、爱卫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查处。

(四)全市力争用3―5年时间,分阶段、分区域推进除四害专业化服务:

第一阶段(2010―2012年),在主城区45个街道和主要旅游景区、窗口地区落实除四害专业化服务,做到上述辖区内公共环境除四害服务达到全覆盖,各重点单位、场所的除四害服务覆盖面达60%以上。

第二阶段(2014年底以前),除四害专业化服务向郊区和县城延伸,郊区各街道和县城镇把除四害日常管理纳入社区服务内容,组建专业队伍承担日常除四害服务,辖区内公共环境除四害服务达到全覆盖,各重点单位、场所的除四害服务覆盖面达60%以上。

五、强化检查考核,促进除四害工作落实

(一)根据《南京市爱国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市、区、街道(镇)三级分别组建爱国卫生监督员队伍,负责对辖区内除四害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其中市、区监督员由爱卫、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建设、市容等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兼任,街道监督员由街道、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及街道爱卫会成员单位管理人员兼任。

(二)以街道(镇)为考核单元,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镇)三级分层督查考评制度。各街道(镇)围绕除四害工作任务和标准要求,对社区和辖区单位每月进行二次以上检查考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各区(县)爱卫办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对各街道(镇)、社区和辖区单位除四害工作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以上检查考评,及时通报考评结果;市爱卫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对各区(县)、各重点行业系统除四害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暗访检查考评,在四害孳生高峰期每月不少于一次,考评结果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纳入评分依据。

(三)根据考核结果,市分档次核拨各区除四害专项补贴费用。对考核得分率在90%以上的,全额拨付市级补助经费;得分率在80―89%的扣减10%补助经费;低于80%扣减20%补助经费。各区县对街道(镇)、社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除四害经费拨付奖惩机制,细化考评办法,做到科学考评,促进除四害工作落到实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的通知

国科发社〔2011〕2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民生科技工作,促进科技惠民,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详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附件: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附件:

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为加强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意义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发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事业加快进步,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在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科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们加快培育和发展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民

生科技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民生科技已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

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培育了新业态,开发了新市场,创造了新经济增长点,增加了新就业。民生科技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对民生科技工作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将日益紧迫,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明确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思路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民生科技,要把握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需求牵引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着力开展民生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示范,着力加强民生科技队伍建设和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工作重点:

一是提高健康水平。加快医疗健康科技发展,突破重点疾病防治技术,发展现代医学、药物创制技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二是促进公共安全。大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生产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系统集成和重大装备研发,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

三是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四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农林病虫害、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等,开发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重大装备,加强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实施一批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着力解决重大民生难点热点问题

1.实施全民健康科技工程。加强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建设完善的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等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提高疾病防治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研制创新药物、医疗器

械、残障人群康复和生活用具研制并实现产业化,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调动多方力量,普及健康知识,促进适用健康技术和产品在广大农村和社区的示范推广。要加强体育科技研究开发,建立强身健体科技公共服务网络。

2.实施公共安全科技工程。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预警、溯源、控制等技术支撑和保障。加强安全生产技术、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防范和打击犯罪的技术装备。加强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提高我国风险与危机管理水平。

3.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工程。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体系,支撑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保障民众呼吸清新空气。大力开发饮用水净化技术、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居民城镇饮用洁净水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综合科技示范,消除垃圾污染。推广节能和绿色建筑,加强村镇低成本自助建造技术开发,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促进绿色社区建设。开展城镇绿化、园林建设、水环境整治与湿地保护等,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4.实施防灾减灾科技工程。加快发展台风、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灾害的精细化预警预报技术,建立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提高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快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应急技术创新,增强抵御重大地质灾害的能力。加快发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加快防灾减灾技术装备产业化。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网络,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研究开发灾后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开发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民生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1.加强民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把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在健康、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领军人才作为重要任务。采取必要措施,通过民生科技重大需求和任务的牵引拉动,锻炼和培养民生科技队伍。支持和吸引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向民生科技领域集聚,鼓励和支持民生科技的创新创业。

2.强化民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在全民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家工作室等在民生科技领域的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民生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3.加强民生科技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积极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率先开展民生科技综合示范,促进

成果转化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要积极探索发展民生科技的新模式、新机制。

4.加强民生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放科技资源,服务民生科技。鼓励技术交易、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创业投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化机构服务民生科技产业,开展民生科技信息咨询和专业培训。公益类研发机构要深入基层、民众和特殊群体,了解民生需求,开展科技服务。

五、营造加快民生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重要任务,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条件,保障民生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要加强对民生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民生科技,把发展民生科技作为中心任务之一,加强对民生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科技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把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作为重要任务,真抓实干。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在人员和机构支撑方面要给予支持。要把加快发展民生科技作为部际会商和省部会商的重要主题,凝炼目标、明确任务、共同推进。

要切实加大对民生科技的投入。积极贯彻落实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强各类科技计划对民生科技研究开发的支持,逐步提高资源配置份额。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要进一步加强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促进产业化。加大对民生科技应用示范、用户工程、新产品推广应用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采购首台(套)民生科技产品的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支持民生科技事业。积极鼓励各种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及民间资本支持民生科技产业。把发展民生科技相关产业作为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的重要支持方向。制定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支持社会福利型企业的发展和民生科技产品的开发。

要积极推进民生科技国际合作。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把民生科技作为重要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深化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科技合作。注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与合作。

要加强民生科技的科普宣传和社会服务。通过各类媒体,开展远程人员培训、科普宣传、成果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社会对民生科技认知水平。大力开展民生科普、民生科技帮扶、救助活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实惠与便利。

下载排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排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夜经济繁荣夜生活安[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