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矛盾(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3:4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业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业矛盾》。

第一篇:就业矛盾

就业指导

求职过程中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摘要】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矛盾和困惑不可避免。从分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矛盾和困惑的原因入手,详细阐述求职过程中遇到矛盾和困惑,进而探讨培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解决矛盾和困惑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求职过程 矛盾 困惑 原因 解决方法

【正文】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求职是每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必经之路。在这个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矛盾和困惑是不可避免的。

一、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矛盾和困惑的原因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面临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挫折感,尤其是长线专业或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心理反应更为强烈。“就业难”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矛盾和困惑的的根本原因。

宏观因素:高校教学滞后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失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以四年为一个周期,而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很快。同时,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很多用人单位往往过于注重文凭,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局面。

微观因素:学生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对待矛盾和困惑,缺乏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大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考上大学就视为终极目标已经实现,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直接导致大学生求职受挫,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求职过程中困难的估计与应对。

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毕业之前,每一位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许多想象:穿上职业套装,做一个众人羡慕的职场白领;当一位领导者,在企业中挥斥方遒;做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然而,许多人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己怎样才会被社会接纳,被用人单位接纳?

1、先就业再择业

经济危机搁浅了许多大学生的职场梦,在接二连三的求职失利后,许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学历太低、没有经验„„于是,伴着一些专家“先就业再择业”的呼声,许多毕业生开始对岗位不加选择,只要给份工作,给不给钱都行。

然而,迫于就业形势和生存问题,“先就业”本无可厚非,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思考习惯、行为习惯。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画画,画好了第一笔,以后才会顺畅起来。建议毕业生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下,将眼光放远,尽量选择能够锻炼自己的岗位。

2、没有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无疑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的致命伤,也是许多应届生“零薪酬”就业和花钱实习的始作俑者。走进招聘会现场,我们会发现,但凡是有点 “技术含量”的岗位都会写上“要求X年以上工作经验”,让不少应届生望而却步。为了弥补无工作经验的缺陷,许多大学生加入“考证族”,逢“证”必考。还有少数人投机取巧,将同学的工作经验“移花接木”到自己的简历中。

但是简历作假不可取,逢“证”必考也完全没有必要。有工作经验,不一定就能把工作做好,没有工作经验也不一定就做不好。关键要看你愿不愿意学习,愿不愿意付出。认真、善于学习、可塑性强,这些都是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所以,大学生没有必要抓住工作经验不放,只要坦诚的将自己的优点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相信“工作经验”也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

3、“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一边是大公司,制度健全但晋升机会小;一边是小公司,锻炼机会多但不稳定。相信很多大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有人说哪个薪酬高就选择哪个,有人说在大公司工作体面选择大公司,还有人说小企业能锻炼人选小公司。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选择哪个好呢?

做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建议大学生选择“大公司”。小企业虽然机会较多,但各方面都不规范,常常是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而大企业有着完善的公司制度、成熟的企业文化和健全的培训机制,工作程序清晰明了,这些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4、专业还是兴趣

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或是所学专业非常冷门,难以找到对口岗位。此时,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就成了“鸡肋”,不少大学生为此感到非常迷茫,难以确定职业方向。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对于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兴趣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大学生尽量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因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初期,都是探索和寻找的阶段,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虽然专业并不是兴趣,但却是你的特长,更是你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有力武器。

5、是否从基层做起

有人说“大学生做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年代就要来了”。的确,我们发现目前招聘单位向大学生提供的岗位大多都是基层岗位,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直言“不要大学生”。这让许多大学生觉得委屈,为了一纸文凭,付出了那么多,怎么到头来还是跟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还不如别人呢?

要知道,理论不等于实际,大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专业知识,但实际的工作可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大学生就输在这个“做”字上。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根基不牢固,再高的楼也会倒塌。所以对

于大学生来说,从基层做起,不但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

6、毕业生就业先选行业,还是先选市

如果一定要以城市为优先,建议毕业生要进自己目标城市的活跃行业,否则职业发展的机会就很小了。从长远来看,如果你在这个行业领先的地方能够争得一席之地,再想转战其他城市的余地就大了。选对第一个起跑点对于职场发展很重要。大学毕业生在职位和城市地理位置两者之间,应该优先考虑职业,尽量避开高竞争区域。

7、面试问题的巧妙回答

每一个求职者,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回答面试人员的问题了。对于没有任何求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面对面试官的提问,真的会防不胜防,被打个措手不及,平时的灵牙厉齿这时全下了岗。

但实际上,面试官的提问并没有那么可怕,虽然每家公司的问法都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有其清晰明确的目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能够好好准备,掌握了常规的方法技巧,抓住面试中的采分点,加上临场镇定的表现和充分发挥,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要以不同的方式应答。在灵活机动应对各种提问的同时,还要会推销自己,才能有助你轻松过关,马到成功。

8、注意自己在面试中的仪表仪容问题。

仪表大方、举止得体,与文职人员的身份相符合,给招聘人员留下大方、干练的良好印象,是求职者的加分题。

服装及饰品是求职者留给面试考官的第一印象,得体的穿着打扮能使其为你加分,自己也增加自信,在面试中发挥更好。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研究着装风格,注意细节修饰,适当进行形象设计。选择服装的关键是看职位要求,应聘银行、政府部门、文秘,穿着偏向传统正规;应聘公关、时尚杂志等,则可以适当地在服装上加些流行元素,显示出自己对时尚信息的捕捉能力。仪表修饰最重要的是干净整洁,不要太标榜个性,除了应聘娱乐影视广告这类行业外,最好不要选择太过突兀的穿着。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允许有一些学生气的装扮,即使面试名企,也可以穿休闲类套装。它相对正规套装来看,面料、鞋子、色彩的搭配自由度更高。

三、培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矛盾和困惑的方法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求职过程中遭遇的矛盾和困惑,把它们看作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其次,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从而在求职过程中避免职业选择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最终建立起清晰的择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冲突。

最后,要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以积极的行为方式战胜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1)坚持。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坚定必胜的信念。成功就业的目标一时难以达到,就应该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2)表同。当大学生求职遭遇矛盾和困惑时,效仿成功者其优良品质与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要求,增强自信心。

(3)补偿。在原定的求职目标无法实现时,应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金融危机面前放下身段,积极的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或许这并非他们的初衷和第一选择。但是客观的说,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择业起步,对未来的人生未必是坏事。

一来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从一些能够身体力行的工作岗位做起,对于未来的发展,好处是不言自明的。二来从金融危机中顺利起步,对于一个人的信心和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说的严肃一点:金融危机面前,很多大学生你根本没得选。因为即便是没有金融危机,就业市场本也存在供求不平衡的问题,而现在,有份工作已经可以说是得来不易。话虽然这样说,不过必须承认,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能力出色的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不可能改变。总之,大学毕业生抓紧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庆昕,王希永.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龙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刘玉华.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矛盾问题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矛盾问题的分析

儿时的梦想-----长大了要上大学,那时懵懂的觉得大学很神圣、很遥远。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上大学如梦一般。而今,梦已圆,曾经的象牙塔就在身边。六月,我们告别十二年的努力和拼搏,九月,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走进心目中神圣的象牙塔。大学的一切对于我们而言是那么的新鲜,处处都充满了好奇。

记得,很多师哥师姐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与中学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没有繁重的作业,没有如影随形的教导,一切都是无比自由的-------而我经过两年的学习,现在,正步入大三,却根本找不到师哥师姐讲的那种状况,每天忙得比“黑色的”高三还紧张、忙碌,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教室----设计室----图书馆----作业等等,还得挤出那可怜的时间来给自己充点电,学习些课本以外的东西,做不完的作业还搞的我们“焦头烂额”。为了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和知识,我们真的是在过着“高四”的生活,而正是这种紧张和忙碌,充实着我的大学生活。但愿四年后,再回首大学的生活,我脸上会出现欣慰的笑容。

随着大四学长们毕业的临近,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即将升大三的我们也在思考着就业的问题。前几天我查了一下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每个专业的就业率都不同,我们学校有一些专业就业情况比较好,有一些就不行了,前提是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像生科、动科等一些科研实力比较好的院系,就业还是挺不错的,不过,他们好多都是准备考研和出国的。还有一些院系的考研成功率比较高,再加上是国家级别的,有学费补助,所以,很多人都是直接考研,暂时不考虑找工作,像植科。其他的一些文科性质的院系,就业就不是很好了。基本上都是自己找工作吧,因为学校的招聘会能提供的针对文科性质的工作还是有限的。看着我们学校的情况,想想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大学生面对就业却眉头紧蹙。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产业结构、教育培养质量和高校专业设置、就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分析总结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一、结构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1、据有关方面的报道,“就业难”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同时,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联系。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照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即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这种量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而使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3、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以各

种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人才分布上,我国东西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占有量差距很大,结构性的矛盾突出。

二、选人用人缺少标准,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1.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

2.人才市场配置落后,管理手段粗放

目前,大学生进人才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三、高校的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四、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我们身边,不少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 “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 “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的岗位,偏远地区也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另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所以说自主创业也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我国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我们身边很多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也就有了就业恐慌得表现。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

我们身边不少大学生都存在这种现象: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微乎其微。之前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据有关报道,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的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的发布,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应当利用好在校的四年美好时光,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将来奠定一个完美的基础。

风景园林0902金玮思2009305200231

第三篇: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探讨

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探讨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 杨维光邮编677000

摘要:就业的竞争和压力,使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显著影响。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已引起医学院校和实习医院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的角度,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关键词:毕业实习就业市场

医学院校毕业生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医学生而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因此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由于就业方面竞争等诸多原因,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较大冲击,或流于形式,或缺乏效果,导致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责任意识不强、适应能力不足,长期如此将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医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

本文通过分析就业市场的特征及当前存在的缺陷,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一、医学生择业方式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它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对毕业生资源进行配置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功能有资源配置、交换载体、价值评价、信息传递及优胜劣汰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大类。有形市场一般有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地区性、区域性的就业市场、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某种媒介或交互平台,它可以与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主、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促成供求双方的高效率运作。

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实现对毕业生的优化配置,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予以实现。它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其表现形式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即所谓的优质优价;供求机制调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竞争机制激发毕业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医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初步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开发为主的就业工作体系,促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并且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对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并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1、毕业生就业市场内部机制发育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失衡,尤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出现结构性失衡,即毕业生的数量、质量及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配置低效和就业困难同时存在;另一方面难以激励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难以有效引导毕业生到真正需求并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地区或单位就业。

2、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就业市场不规范,对供需双方的违约行为缺乏有效制约,难以维护双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其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行业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导致就业市场缺乏公平和竞争。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集中表现为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

构处于独立运作状态,信息不能共享,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的整体功能。另外,由于对毕业生供求关系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和信息发布不及时,也大大影响了包括就业咨询、职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整套服务的作用发挥。

3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道德调控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使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职业道德、新领域的道德无法统一,造成道德良心的淡化和社会舆论的混乱;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违规行为缺乏道德批评的环境,更多地是体现一种道德同情,道德认同,而不是强有力的道德谴责。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就是典型的反映。

三、就业市场缺陷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

1、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就业市场的萎缩与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加剧了学生的短期逐利行为,毕业生必须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和解决就业问题,必然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发生冲突。毕业生由于疲于参加形形色色的供需见面会,极大地扰乱实习计划的落实和实施,使实习内容欠缺,实习流于形式。

2、社会对高校的综合评价离不开就业率指标,为了片面追求所谓就业率,学校往往从宽容和理解的角度出发,甘当第三者,默许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广开就业门路,放松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和约束,造成毕业实习的“放羊”局面。

3、由于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的片面与缺陷,加上社会缺乏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实践能力的评判),使毕业生的实习表现与考核成绩对择业的影响缺位,从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实习态度和工作热情。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怎样评判医学毕业生是否合格,手段显得相对简单和不足。传统的做法无非是查看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和各类证书、听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推介、组织简单的面试选拔等。这些做法,对学生的评判停留在某个时段、某个空间、某个层面,很难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容易仅仅被学生虚伪的口才和华丽的书法所迷惑,并匆忙作出决定。

4、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各种差别和歧视的存在,由于道德错位和诚信缺失,使就业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导致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混乱,转而谋求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个人目标,于是相应减少了对实习的关注和投人,影响了毕业实习效果。

5、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不健全,学校与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普遍缺乏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合作与交流,造成就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使毕业生倾向于通过走南闯北和实地考察的原始方式来增加就业的机会。

6、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与规范建设滞后,用人单位和学生既缺乏知己知彼的有效途径,又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尤其是缺乏对双方信息的验证渠道,使毕业生难免心存侥幸,对毕业实习也就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了。

四、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思路或设想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解决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涉及到就业市场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会(包括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等层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需从健全和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度,消除或减少影响毕业实习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优化就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

1、优化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在当前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提出的区

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重点,都涉及到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为医学毕业生创建公正合理、公平竞争、保障有力、运作有序的就业环境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1)政府应着力制订医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制订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制订就业社会保障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后顾之优。

(2)政府应积极构建医学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的长效机制,使医学人才能够主动到基层服务和锻炼,既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困难局面,使医学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减轻社会就业压力。(3)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学校均应关心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加强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就业市场,又要高度重视就业文化和舆论建设,引导医学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宽容和关爱的姿态,从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人手,为其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

2、规范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1)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学校主动参与并各负其

责的医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以规范与促进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有效运行。第一,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应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运行,接受相关法律规则的约束,严格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规范各自市场主体行为,减少不负责任的、缺乏诚信和道德的招聘或应聘行为。第二,使就业工作信息化、透明化、公开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毕业生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2)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第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政府、学校应分别发挥职能,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熟悉就业市场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掌握就业的基本素质和技巧。第二,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杜绝或减少相互挤占就业市场、封闭就业信息、垄断招聘市场等现象,使就业资源能够共享,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应聘的成本与盲目性。第三,尝试建立医学毕业生待业信息系统。历届未能及时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同样是人才,但由于信息缺失,加上对历届医学毕业生缺乏社会评价机制,用人单位往往习惯于直接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实际存在的“隐性”就业市场,造成了医学人才的“隐性”浪费。

3、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严师出高徒”,优质的产品理应有更多、更好的市场。医学院校不能有短视和逐利行为,在所谓就业率的“紧箍咒”下放弃立场,误人子弟,而必须无条件地、严格地把好学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加强过程考核和反馈评价,充分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为督促学生重视毕业实习,也可在管理手段上尝试创新。如改革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试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做法是:国家可以尝试将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技能操作考试改在医学生毕业之前进行,以便把好“产品出厂”关。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把学生是否获得技能操作合格证书作为招聘录用的前提条件。如此一来,将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医学生重视毕业实习,大大提高医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和务实性。

以上是作者从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的角度,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而提出的一些思考或设想。正如本文所述,只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将对更好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产生积极作用。

第四篇: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统一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与统一

近期,代工企业传出用工荒的消息,同时,在很多地方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这两种听似矛盾的现状并存不得不让人深思。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根源: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大学生的“就业难”难在何处?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不匹配。而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较大及工作时间较长,这对大学生产生不了多少吸引力,况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方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渠道、个人发展等,过多的关注则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用工荒”的出现及原因:“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很显然,以往仅限于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在今年已向中西部蔓延,规模也由地区向全国转变。“用工荒”的主角是农民工。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企业迁徙,待遇低、新生代农民工怕辛苦又追求时尚生活的矛盾存在外,劳动力结构的不均衡,专项人才的稀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人不好招了,原因其实也简单。几十年了,中国的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的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业主和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之间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当打工者认识到沿海不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梦想之地时,用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

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统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单纯地以传统的就业观念落后等来解释,已经过时,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时,再苛求“天之骄子”的眼高手低,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工荒同时遇上了就业难?又该用什么来破解这对看上去相互冲突的矛盾?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因而,出现用工荒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

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

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第五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就业的矛盾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的矛盾

摘要: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经济国际化进一步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特征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从而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而找出由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城市就业矛盾的切入点,最终找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路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诸如“民工潮”、“用工荒”等社会现实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矛盾;解决途径

The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with

the city in our country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a “dualistic economy” developing country, the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is facing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ransfer.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law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realiz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statu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the city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so as to master the way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n find the contradiction of city employment point by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cause, eventually find way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the city.This can be an antidote against the disease to solve “The tide of migrant workers”, “Labor shortage”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Key word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City Employment;Contradiction;Solving ways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日渐剩余;并且工业化推进和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引发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农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减少,而农村新增劳动力不断扩大,因此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引发了与城市就业的矛盾。

对于此矛盾,已有众多学者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如威廉-配第、刘易斯、费景汉等,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应对策略,他们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 1 压力的矛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并结合了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提出了几条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就业的现状

(一)基本概念界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1],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分为结构性剩余和季节性剩余两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我们所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包括由农业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也包括由农业向非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在农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热潮。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年龄结构上看,正逐年年轻化;从文化程度上看,农村转移的就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0%以上。并且,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大多数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并未完全脱离农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据统计,农村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近65%属于兼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当地县镇及周边地区,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

(三)我国城市就业情况的现状

就业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多种影响就业的因素变动和相互作用下,我国劳动供求结构出现一些新变化。就业市场仍面临不稳定的内外环境,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等多种问题交织整 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这里需要一自然段过渡一下。

(一)经济因素

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就业容量过于狭窄。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实际上是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现代城市工业的扩大及传统农业的缩小,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去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又从农业中解放出了部分劳动力。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城乡收入差距因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持续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农户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也是出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制度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户籍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城镇居民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农村资源匮乏。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不高,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农村医疗水平、教育设施等比较落后,劳动力转移人员对医疗保障及子女教育保障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他们选择到城市就业[2]。

(三)个人特征因素

1.圆挣钱之梦。

随着物价飞涨,教育成本增加。在农村只靠农业收入已无法满足家庭的正常开销,因此绝大多数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都想着外出挣钱,用来维持日渐扩大的家庭开销。

2.追求品质生活。

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开说,他们思想开放,不受农村那些条条框框所束缚,想要到外面闯事业,开眼界,因此,他们也会选择到外面工作。

3.从众心理。

现行社会中,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热潮,有一小部分人本身不想外出,但是经不住周围人的影响还是会随着他们一起外出。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一)外出务工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析

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居多,但是近年来,女性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务工人员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2岁—40岁这个阶段,其中22岁—30岁的人员占65%,大都属于青壮年劳动力。在调查收入状况时了解到有一技之长或学历较高的农民工较低学历且无特殊技能的农民工收入高很多。由于他们整体学历和技能水平较低,因此大都从事建筑业,运输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而女性外出务工者大多从事家政、餐厅服务及工厂生产等学历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部门。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图1描述了刘易斯模型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图中,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为传统农业部门中平均收入,维持劳动力家庭最低生活水平。0W为实际工资水平,由城市工业部门提供。根据刘易斯模型,在这个工资水平上城市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即图1中的劳动供给曲线WS是一条水平线)。城市中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利润不断被投资,资本规模不断被扩大(从K到K2再到K3),由此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断向外移动(从D1到D2再到D3),劳动机会被创造出来。农业劳动力(从L1到L2再到L3)被不断吸收。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由传统农业部门向城市转移转移的是大量的劳动力,一直持续到S点上更加明显(即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此时,工业部门所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现象不再出现,劳动变成了稀缺要素,劳动供给曲线变为向右上方倾斜,如图1中的虚线SS'所示。工业部门只有提高工资水平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因此工人工资得以增加,经济进入增长的第二阶段,二元经济也就变成一元经济。

图 1 刘易斯模型

Fig.1 Lewis Model

资料来源:刘易斯(1989)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向非农产业转移

孔祥智认为,劳动力投入已经对农户收入产生负效果,而对非农业投入的影响为正值。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着眼点[3]。朱希刚认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增强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4]。

2.向城镇转移

金兆怀认为乡镇企业在地域分布以及人口分布的离散,照成信息不畅,企业间协同效应差而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结合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孟昭安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中提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和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大力推进以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工业进程,改变“行政拉动型工业道路”状况;二是加快大中城市发展,摒弃城乡壁垒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三是走出一条“以人口换国土”的路子[28];宋林飞也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推动乡镇企业向城镇的集中所带来工业与人口的聚集,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能提供大批就业机会[29]茅炫指出推进城镇化应与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相结合,农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步向“非”农转化,要完全实现这一过程,还面临这一些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障碍,有待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

(一)数量大、素质低、竞争力弱,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清晰的得出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结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在 2011 年的时候,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已经达到 1.6 亿人次。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接近2 亿人,加上每年新增加的600 万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供给过大是一个长期的状况,总量矛盾比较突出。

2.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低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统计,全国农业从业人员 34874 万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 41.1%,初中占 45.1%,高中占 4.1%,大专及以上占 0.2%[5]。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从总体上看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程度低,所以导致整体素质偏差。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对农民工培训这一领域还比较空白,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得不到系统的、正规的入职培训,所以他们的技术水平低、不专业,不能从事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后,只能靠出卖自己的体力,干那种劳动强度大,城市人不愿从事的活,往往这种职业的工资水平低并且劳动危险系数大。甚至在劳动过程中受到工伤也不懂的理赔,同时也遭到用工单位的漠视和欺诈。进城务工人员供给量大、素质低,再加上低端职业领域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

3.竞争力较弱

根据我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70.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二、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且相差不大,分别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 15.6%和 13.6%。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产业间分布很不平衡。农村从业人员 47852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 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 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 13.6%[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4.1.2 就业环境相对较差,权益得不到保障4.1.3 市场发育程度低,信息滞后,自发性和盲目性问题突出4.1.4 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下[6].(二)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引发的城市公共设施与共享资源短缺的矛盾

现阶段来看,政府需要清晰的掌握劳动力资源,发挥政府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这种职能还是比较贫乏的,有关数据还缺乏相应的实际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等还不明晰。在公共培训和技能培训上,政府部门还没有针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这方面还比较缺失,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还得不得快速系统的提高。政府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系统组织,使得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还不到位,相关政策还不完善,相关机制还未形成,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比较突出,急需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维护[7]。

(三)就业环境相对较差,权益得不到保障

1.就业权利不平等、就业无保障

由于历史及其他社会因素,完全平等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尚未建成,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实际上难以立足。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优先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对待进城务工人员仍然不公平,一些歧视性的政策仍然存在。事实上,我国当前最典型、最集中的就业歧视不是性别歧视、也不是年龄歧视,而是社会身份歧视,归根结底是对农民工的歧视,是对他们的极其不公平的侵害,抹杀了他们应有的尊严。

2.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

同工不同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务工人员同工不同酬,前者付出比后者多的劳动强度却得到较少的回报,甚至有的当地政府进行地方保护,没有把针对外来农村务工人员的规范和保护措施落实到位,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加班不给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拖欠甚至拒付工资许多农民工一年到头连工资都拿不到[8]。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私营企业以及所谓的三资企业在聘用进城务工人员时,工期结束后,不及时给工人发放工资,甚至发放工资时以各种理由克扣工人工资。对农民工的欠薪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并 5 且上升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休息休假的权利得不到保证。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反映劳动超时现象严重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

(四)由“民工潮”向“用工荒”转变的看似矛盾现象的分析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化,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制造业发达的地区这次“民工荒”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技工荒,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在长三角地区,技工荒表现得尤为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沿海地区昔日熙熙攘攘的“民工潮”变成今天让人不解的“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国农村无限劳动供给“神话”的破灭? 农民工的短缺,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农民工供不应求,按照商品的供求规律,应当通过提高劳动力的价格,即农民工工资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但与产品市场不同的是,劳动力市场上价格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前提,即不存在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此,仅从供求的角度看“民工荒”,不免浮于表面,需要探索的是隐藏在“民工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

1.不合理的工资制度。现行的工资制度并没有能够给予农民工的收入一个合理的标准。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他们付出同等的劳动得不到同等的报酬,甚至付出加倍的劳动,也得不到同等的报酬。与此相对的是,从 2003 年起,农产品的价格陆续开始回升。2004 年,国家通过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安排更多农村基本建设项目等措施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上粮价大幅度上涨,农民收入增长势头良好。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当代社会,以身份区别为主要特征的户籍制度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反映了职业与身份的不对称。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之间划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方面,工业化的进程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一方面,制度性障碍又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转化为产业工人。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演变为“民工荒”。

3.歧视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能得到较小的份额,表现为工资待遇的低下和不稳定。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出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初次分配中得到利益较少的群体,在再分配的制度安排中应当得到合理的补偿。而在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农民工基本上被排除在再分配的体系之外。城里人从生到死享受着各种福利制度,而农民工却无法享受医疗、养老、失业、住房等各种社会福利。

四、短缺的教育培训制度在这次“民工荒”中,熟练工和技工的供不应求尤为明显。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导致在学历教育方面资源的重复配置,而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9]。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过渡段。。

(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小城镇的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城镇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作为要素进入城镇参与经济过程。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大规模,决定了工业必须向城镇聚集。工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形成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工业的发展带动城镇规模的扩大,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形成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城镇规模的扩大又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拉动了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正是适应这种要求向城镇转移。由此,我们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坚 6 持城乡联动和城镇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聚、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快捷便达的区域城镇体系。

(二)在增加收入方面的对策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

首先,在培训模式上,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的各级农民培训学校的模式,要尽快发展一批由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官办、民办多种形式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农村成人教育专门学校,根据市场变化的新特点和新形势,改革办学模式,以适应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技术培训、劳务输出、传递信息等新要求。其次,在培训形式上,要走专培与代培相结合的道路,培训要主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挂钩。再次,在培训的内容上,既要注重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做到综合技术培训和文化提高相结合,科技成果推广和实际指导相结合、技术培训和职业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也要注重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制教育,如《劳动法》、《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的讲解等,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成为懂法守法的合格市民。最后,在培训的时间上,既要重视农村青年在转移到城镇之前的各种必要培训,同时也不能放松他们进城之后的学习和培训。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呈分散状态,几乎都没有再次接受培训的机会,而且工作之余文化生活也非常贫乏。

2.规范职业中介,搞好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

由于各种客观的经济、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制度性障碍,“候鸟式”转移在很长一个时期仍将是主要的转移形式。现阶段,农民进城遭遇黑中介,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反而被骗取财物,甚至身体受到伤害,致残致死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也成为农村劳动力不敢、不愿进城的原因之一。而要克服季节性转移的自发无序状态,就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和职业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需求信息服务尽快建立有关城镇劳动供求信息的预测预报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狠抓劳务中介的管理,坚决打击非法职介和各类欺诈行为,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在减小成本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减小阻力

要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拆除壁垒,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进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要在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尽快以导向性的准入条件替代硬性的进城人口指标控制,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10]。要统一城乡就业政策,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清除一系列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法规,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环境。

2.改革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农村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现行的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的新要求。因此,现阶段在政府要求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加快土地制度的创新是一个突破口,关键是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即在明确界定集体产权的前提下,使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流转牵涉到农村劳动力的根本利益。在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有所为,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培养流转营运主体,实现土地的妥善流转,为农民增收的同时,使他们放心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

(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完全成了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盲点。缺乏社会保障,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道无形屏障。正是因为享受不到作为一个城市劳动者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障,即使已进城的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土地,仍将土地作为最后的生活保障。首先落实进城务工农民的 7 医疗保险,结合劳动力市场、劳务中介、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对雇佣农村劳动力的单位和企业制定强制性购买医疗保险的规定其次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的强制力度,解决养老保险中养老金不易随工作、地域流动而流动的突出问题[11]。再次,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城市中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只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新的工作岗位上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有效地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促进转移的有序进行。除上述几个方面外,政府在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门槛方面还应当有很多作为,比如参照针对城市低收入居民优惠住房政策和住房贷款计划对进城的农民进行帮助,保障他们平等合法的就业机会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处于初级的阶段,而要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向城镇的永久性迁移,最终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需要市场的力量,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中介组织的推动以及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关注。

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尤其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难以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19.[2]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把握住重点[J].上海农村经济,2000,(1)[3]孔祥智,马久杰.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经济问题,1997(02)[4]朱希刚.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2013[DB/OL] [6]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DB/OL].http://www.xiexiebang.com/tjgb/nypcgb/ ,2008 [7]杨中侠.城市化发展观点综述[J].政府决策,2003(12)[8]孟昭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探索与求是,2003 ,(7)[9]宋林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3)[10]茅炫.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非”农的转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4,(4)[11]林丽娟.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和就业问题[J].企业家天地,2011,(6)

一、

下载就业矛盾(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业矛盾(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

    “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当我国各地用人单位都在喊着招人难、用工荒的时候,也有一大部分群体在为就业难而诉苦。这听上去似乎矛盾的说法,却是不无存在的。对于一些劳动......

    IT行业现存就业矛盾:毕业生数量剧增,IT技术人才匮乏大全

    南宁达内 IT行业现存就业矛盾:毕业生数量剧增,IT技术人才匮乏 毕业生难就业与企业“用工荒”并存不仅体现在IT行业内,这种尖锐矛盾还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行业之间,严重制约着中......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 作者:乔鑫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摘要]阐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和自身因素,分别从大学生自身、......

    矛盾教案

    引言: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众多的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三条,他们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

    矛盾教案

    《矛盾》教案 乍岖镇小 陈雪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初步了解......

    矛盾之我见

    “矛盾”之我谈“矛盾”一词最早语出《韩非子 难一》,故事大意是,一个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

    矛盾案例[本站推荐]

    吴某与杨某是邻居,两家之间的院落由铁栅栏相隔,由于双方没能处理好邻里关系而产生矛盾。后因被告杨某在铁栅栏靠近自家一侧堆放物品等行为影响吴某一家出行和生活,使矛盾加深,双......

    矛盾--读后感

    矛盾 读张文质先生《幻想之眼》有感矛与盾正是一对天生的冤家,什么地方出现矛,盾必然随之出现,矛越加锋利,盾也随着变得更坚固,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便能推动社会、事物等不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