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时间:2019-05-13 13:1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第一篇: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xx乡、xx乡和xx乡均处xx县的西部,彼此紧密相连,以界坑为中心,到西岙乡仅六公里,到溪下乡为八公里,其中二个村村落相互穿插。三乡地域面积广阔,共有23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近10%,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三乡共有行政村34个、自然村135个,人口为5923户23350人,其中外出人员12750人,外出地点大致相同,留余在家的农民所从事的种养业也基本相同。三乡由于行政地域的关系,一直来都是各自为政,各抓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所相互辐射,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形之中,造成了发展规模孝重复事情多、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各自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的制约影响。对此,我们三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始了初步的合作。通过这次省扶贫办与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培训班的学习,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认为三乡应该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三乡区域合作,充分互补当地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特色、减少重复投资、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奔小康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下步思路是:

一、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互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化进程。在长期扶贫和各自的发展中,三乡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优势农业。如溪下乡:山场广阔,110平方公里,宜林地15万亩,平均海拔810米,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和山羊为主的产业:现有存栏山羊4000多头,贝母、天麻、丹参、厚朴等药材1000亩,建立了药材的带头专业大户,有了较健全的购销体系;界坑乡的稻田养鱼基地全县有名,现有标准的稻田养鱼基地2100亩,建立了界坑乡特色田鱼加工厂,日加工鱼干能力达到了800斤,并且建立了鱼苗培育基地一个,可提供鱼苗400万尾;西岙乡:高山蔬菜发展蓬勃,现有青椒成型基地1500亩,建立了蔬菜合作社一个,购销队伍7支,科技依托单位二个即温州市蔬菜所和省农科院。在发展中,各合作社在提供种子种苗、科技服务,产品收购等方面正逐步在发挥作用,让我们三乡的农民互为受益,如,溪下乡、界坑乡的青椒可以通过西岙乡的合作社卖到温州市场,西岙乡溪下乡的田鱼通过界坑乡的加工厂进行销售和加工,药材依托就由溪下乡负责。在合作中,让农民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多的致富机会。同时,在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中,如果仅仅只有本乡的农业耕地面积,还是远远不够的,如田鱼加工:每天需要鲜鱼4000多斤,按亩产100斤计算也要40-50亩,仅凭当地乡二千亩的面积肯定是不够的,现西岙、溪下二乡的5000多亩稻田养鱼面积正融入了界坑这个基地,总的面积就达到了近7000亩,这样就可以有一个较稳定的自有基地。而其他方面的,如界坑的3000多只山羊、300多亩药材,西岙乡1000多只山羊,280亩的药材正融入溪下乡,而其它两乡的近800亩高山蔬菜正向西岙靠拢。农业开发正在走向特色互补、产业互补。

二、以技能培训为载体,加强外出联络,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三乡的劳务输出,人员多数量大,共12750人,劳务输出已成为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三乡由于地域的亲近,外出人员也相对集中,如三乡集中在县内的就达4000余人,特别是瓯北近2500人;主要的行业有童装、鞋业,人力车、卖小吃等。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加强相互联系,如制订通讯录等,确定外出人员联络员等;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如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已开办了外出人员茶叶培训班,三乡共有56人参加,农用汽车培训班,三乡人数是35人,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厨师培训班和家政培训班等等。在外出远地中,形成了互相牵带、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在江苏常州西岙乡有124户506个外出人员依托纺织业,形成了办企业、购销、运输、搬运、快餐等一条龙的就业模式,经过信息宣传交换和利用,现界坑、溪下两乡也有178人正融入这个外出点,找到了自己的就业岗位。通过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开展对外出人员的技能培训等,促进了区域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宽了劳务输出的就业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三、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按照长期发展的角度,今后我们三乡是要实行萎缩性管理的区域,人口肯定要减少和转移出去,如何从现在开始就进行区域规划,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成了我们协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区域人口转移的规划。三乡地处@@县边远地区,距县城最远的一个村有140公里,海拔最高的村有930米,人口最少的村仅130多人。34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5923户23350人,分布在238。3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每平方公里上仅有二十多户不到100人。科学的人口转移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计划的成败、效益和进度。我们认为以现有三个乡政府中心村为规划带,通过转移集中保留5-10个村,其余的全部转移到外面去是比较合理的,在外面依托县城、工业区等建立移民小区,分5-10年时间或更长一点,把三乡大部分的人口转移出去。(当然,请专业的规划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是最好的)。二是坚持积极引导和自愿下山相结合的原则,作好下山移民具体工作。界坑乡所在地地处@@、缙云、仙居三县的交汇点,人员流动频繁、商业气息较浓,素有山区的小集镇之称。在移民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移民点,而三乡的中心村由于各方面硬件条件较齐全,也有利于转移来的人员的生产生活。所以在今年的下山移民过程中,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靠近县城的三乡小京岙移民点和以中心村为主的分散移民点,共安排三乡人员共600余户。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初步规划,我们要在基础设施投入中要突出重点,对区域规划中要搬迁的村落在水电路等建设中严格控制,减少或不予资金投入;对规划中的移民点要在水利、电力、通讯、信息、学校等更加完善。对社会各项事业要加快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消除危房和破旧校舍,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行和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让留在规划点的群众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西岙乡、溪下乡和界坑乡均处@@县的西部,彼此紧密相连,以界坑为中心,到西岙乡仅六公里,到溪下乡为八公里,其中二个村村落相互穿插。三乡地域面积广阔,共有23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近10,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三乡共有行政村34个、自然村135个,人口为5923户23350人,其中外出人

员12750人,外出地点大致相同,留余在家的农民所从事的种养业也基本相同。三乡由于行政地域的关系,一直来都是各自为政,各抓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所相互辐射,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形之中,造成了发展规模小、重复事情多、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各自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的制约影响。对此,我们三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始了初步的合作。通过这次省扶贫办与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培训班的学习,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认为三乡应该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三乡区域合作,充分互补当地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特色、减少重复投资、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奔小康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下步思路是:

一、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互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化进程。在长期扶贫和各自的发展中,三乡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优势农业。如溪下乡:山场广阔,110平方公里,宜林地15万亩,平均海拔810米,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和山羊为主的产业:现有存栏山羊4000多头,贝母、天麻、丹参、厚朴等药材1000亩,建立了药材的带头专业大户,有了较健全的购销体系;界坑乡的稻田养鱼基地全县有名,现有标准的稻田养鱼基地2100亩,建立了界坑乡特色田鱼加工厂,日加工鱼干能力达到了800斤,并且建立了鱼苗培育基地一个,可提供鱼苗400万尾;西岙乡:高山蔬菜发展蓬勃,现有青椒成型基地1500亩,建立了蔬菜合作社一个,购销队伍7支,科技依托单位二个即温州市蔬菜所和省农科院。在发展中,各合作社在提供种子种苗、科技服务,产品收购等方面正逐步在发挥作用,让我们三乡的农民互为受益,如,溪下乡、界坑乡的青椒可以通过西岙乡的合作社卖到温州市场,西岙乡溪下乡的田鱼通过界坑乡的加工厂进行销售和加工,药材依托就由溪下乡负责。在合作中,让农民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多的致富机会。同时,在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中,如果仅仅只有本乡的农业耕地面积,还是远远不够的,如田鱼加工:每天需要鲜鱼4000多斤,按亩产100斤计算也要40-50亩,仅凭当地乡二千亩的面积肯定是不够的,现西岙、溪下二乡的5000多亩稻田养鱼面积正融入了界坑这个基地,总的面积就达到了近7000亩,这样就可以有一个较稳定的自有基地。而其他方面的,如界坑的3000多只山羊、300多亩药材,西岙乡1000多只山羊,280亩的药材正融入溪下乡,而其它两乡的近800亩高山蔬菜正向西岙靠拢。农业开发正在走向特色互补、产业互补。

二、以技能培训为载体,加强外出联络,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三乡的劳务输出,人员多数量大,共12750人,劳务输出已成为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三乡由于地域的亲近,外出人员也相对集中,如三乡集中在县内的就达4000余人,特别是瓯北近2500人;主要的行业有童装、鞋业,人力车、卖小吃等。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加强相互联系,如制订通讯录等,确定外出人员联络员等;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如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已开办了外出人员茶叶培训班,三乡共有56人参加,农用汽车培训班,三乡人数是35人,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厨师培训班和家政培训班等等。在外出远地中,形成了互相牵带、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在江苏常州西岙乡有124户506个外出人员依托纺织业,形成了办企业、购销、运输、搬运、快餐等一条龙的就业模式,经过信息宣传交换和利用,现界坑、溪下两乡也有178人正融入这个外出点,找到了自己的就业岗位。通过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开展对外出人员的技能培训等,促进了区域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宽了劳务输出的就业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三、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按照长期发展的角度,今后我们三乡是要实行萎缩性管理的区域,人口肯定要减少和转移出去,如何从现在开始就进行区域规划,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成了我们协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区域人口转移的规划。三乡地处@@县边远地区,距县城最远的一个村有140公里,海拔最高的村有930米,人口最少的村仅130多人。34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5923户23350人,分布在238。3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每平方公里上仅有二十多户不到100人。科学的人口转移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计划的成败、效益和进度。我们认为以现有三个乡政府中心村为规划带,通过转移集中保留5-10个村,其余的全部转移到外面去是比较合理的,在外面依托县城、工业区等建立移民小区,分5-10年时间或更长一点,把三乡大部分的人口转移出去。(当然,请专业的规划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是最好的)。二是坚持积极引导和自愿下山相结合的原则,作好下山移民具体工作。界坑乡所在地地处@@、缙云、仙居三县的交汇点,人员流动频繁、商业气息较浓,素有山区的小集镇之称。在移民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移民点,而三乡的中心村由于各方面硬件条件较齐全,也有利于转移来的人员的生产生活。所以在今年的下山移民过程中,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靠近县城的三乡小京岙移民点和以中心村为主的分散移民点,共安排三乡人员共600余户。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初步规划,我们要在基础设施投入中要突出重点,对区域规划中要搬迁的村落在水电路等建设中严格控制,减少或不予资金投入;对规划中的移民点要在水利、电力、通讯、信息、学校等更加完善。对社会各项事业要加快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消除危房和破旧校舍,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行和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让留在规划点的群众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四、以有所作为为出发点,完善联络制度,推进区域顺利协作。“三个代表”要求我们,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欠发达乡镇的主要干部,更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加快欠发达乡镇的发展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有所作为,不能错失发展良机。当前欠发达乡镇各自为战的情况下,我们三乡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区域协作,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在过去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规定在一个月内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三乡的书记乡长和分管扶贫工作的同志参加,在三乡轮流召开。根据事前初步拟定的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共同执行。二是建立工作互助制度。对关系到三乡的工作,需要另一方支持的,我们都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工作一体化的格局;在界坑乡的下山移民点建设中,关系到西岙乡的移民用地问题,我们充分执行了这个互助制度,使工作顺利予以落实。三是项目合作制度。对本乡或区域性发展的重大事项,能够联合一起搞的发展项目,我们都要相互通报、提供资料、信息共享,共同发展。等等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实际问题,如我们的区域协作,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区域调整问题,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做好细致的工作,加快区域调整,进一步理顺奔小康计划的客观条件,推进扶贫工作等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1、在扶贫资金不减少的情况下,要加快区域调整。整合更多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化和产业化的产业。

2、在区域无法调整的情况下,要加强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规划内容。

3、建立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或行业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4、建立跨区域的移民新村,让外出人员在外长期定居,如在江苏常州建立一个小区安排这批人员,减少返乡人数。我们的区域协作虽做了一些工作,但刚刚开始,尚处在探索阶段,这次的学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我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开展区域协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作方向。我们要为这次培训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有所作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扎实工作,为推进奔小康计划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民族贫因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贫困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有效途径,大力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实践证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结合永顺实际,必须着力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培育壮大农村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精品基地。畜牧业方面,抓紧启动黄牛产业化“亿元工程”,沿张罗公路抓好6个存栏上万头的草食牲畜养殖基地,力争5年内全县黄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林果方面,重点抓好现有8万亩柑桔、2.5万亩猕猴桃的培管、品改和5万亩优质时鲜水果扩面;经作方面,突出抓好20万亩商品蔬菜、5万亩优质烤烟、10万亩药材、1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粮作方面,积极推广20万亩超级稻和金优系列杂交稻,建好5000亩松柏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逐步做大做强“松柏米”品牌。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与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兴办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药低素低残留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深入开展农村学科技致富竞赛活动,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扶持科技示范大户,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脱贫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托“永顺农业网站”,引导农民开展有市场需求、能产生较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三是加速农村生态建设。坚持把退耕还林作为最大的生态工程和富民工程来抓,积极推行林牧、林果、林油、林旅、林药相结合的五种退耕还林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抓紧落实好粮食、现金、种苗补助、管护人员报酬的兑现工作,切实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以防灾降耗为重点,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抓好病险水库除险保安和农田渠系配套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大力实施生态农园富民计划,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寨建设步伐,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必须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要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积极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坚持将扶贫开发资金和信贷资金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民间投资,吸引外地专家来县进行农业开发,集聚民间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机关干部和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干部以资金入股,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合伙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二是

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建立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三高”龙头企业为目标,加大对前港公司、华信公司、多维康公司、凤沅食品厂等龙头企业的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做大做强,进入省、州级龙头企业范围。着力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引导县内一些规模小、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外地大企业进行兼并联合,通过靠大靠强,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当前,要重点扶持前港公司组建武陵山天然牧业集团,与湘泉集团联手组建湘西奥瑞克医药化工集团公司,扩大肉、奶制品生产及活牛出口规模,抓好薯芋皂素、葛根素、茶皂素加工生产,带动黄牛养殖和生物药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增效。三是要搞活农产品流通。组织农业、畜牧、粮食、外贸、供销等部门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农副产品展销会,在沿海及国内重要省会城市设立农产品外销联系窗口,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积极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村专业作用、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实现联购联销和专业贩运。加大对销集环节的执法检查力度,抓好清障拆卡工作,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以销定产,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好农民利益。加快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永顺县位于大湘西旅游圈和湘鄂渝黔边区旅游的中心位置,境内拥有五个“国字”号旅游品牌,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着力抓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宣传促销,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带动功能,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旅游加工业。认真落实《永顺县旅游商品综合开发规划》,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标志性、收藏性、适用性旅游商品。加强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引导,积极改进工艺设计和加工设备,提高产品的档次,创立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突出抓好土家织锦、腊染、石刻、根雕、盆景等民间工艺品生产和永顺酸菜、土家腊肉、万坪火腿、王村米豆腐等土特产品的加工生产,推进生产者联营、联合,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加工制作,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商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二是要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为游客提供多种形式的旅游服务,重点引导王村、猛洞河、小溪、老司城等景区内的农户开办家庭接待站点,鼓励农民创办导游公司,发展导游业务,认真抓好猛洞河旅游车队规范化服务管理,高规格组建小溪旅游船队和环保车队,充分发掘民间艺术和民间绝活,壮大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满足游客多元化服务需求,促进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是要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风景区内和张罗公路沿线规划建好一批农业观光园区,形成青坪—王村旅游农业风光带。突出抓好王村茶园生态示范村建设,扩大雨龙紫薇基地规模,建好百亩紫薇观光园。积极扶持农户突出民族特色,注重田园风情,光建土家吊脚楼群,兴办小型度假休闲设施,种植盆景花卉、养殖珍稀动物,创办自养牧场、自摘果园、自采茶园和自渔池塘,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庄、干农家活”为主要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吸引外地游客来农家休闲度假,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第四篇: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本站推荐)

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

弘扬大泉州文化是泉州世纪发展战略。泉州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离不开占泉州人口61%的450万农民群众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几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建设“大泉州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点,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文化和精神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奔小康进程。

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网络

由于历史原因,地处前线,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说,“泉州无处不文化,可惜文化尚无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泉州市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建设,注重文化设施的投入。1990年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文化站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解决文化站定编问题的通知》,1998年下发《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的通知》。2000年市委又在广大农村乡镇中开展“五个有(即每个镇村有一个文化科技活动中心(站)、有一个广播电视室和配套广播电视收转设备、有一个规范的卫生所、有一个文体活动场所、有一支宣传文化队伍)”创建活动。2001年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相继出台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各职能部门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各项行业标准。经过几年扎实努力的工作,至2002年,全市沿海地区85%以上的农村和内地山区60%以上的农村乡镇基本达到“五个有”的标准。21世纪泉州进入加快宽裕型小康建设阶段,2003年党委宣传部又作出建设农村文化先进示范工程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在设施完善方面,而且在领导机制、组织机构、活动要求、经费保障、市场建设、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提出了更全面的内容,在质的要求上赋予了农村文化建设更加丰富的内涵。

泉州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发展同步,泉州市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以“九五”期间为例,泉州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工程建设资金2亿多元,仅百万元以上的文化设施就有21项。市政府坚持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2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沿海经济较发达的晋江市,在短短4至5年时间里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就超过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总和。泉州既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又是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善于打“侨牌”和“台牌”,积极发动海外侨亲、港澳台胞及民营企业家开办文化公益事业。

目前,泉州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已经基本健全,实现了县(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文化室。一批基层文化设施达到一流水准,3个图书馆、2个少儿文化示范园、1个文化站被授以国家级馆(园、站),4个县的文化馆正在向文化部申报一级馆。泉州和2个县(市)被授以全国文化模范市,4个县区被授以全国体育先进县。

加强引导,突出管理,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观从接受型向选择型转变,从观赏型转向参与性,民间文化社团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军突起。浓郁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构筑了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泉州,民间职业剧团、南音社团、诗书画谜社团、铜管北管十音乐队、舞龙舞狮队有将近1000个,平均每天有70多台戏在农村上演。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村基层各种民间文化团体的管理和教育,积极引导各门类艺术团体成立了协会,订立公约,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文化部门与民间团体的关系,也由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与服务,如倡导演定型剧目,建立剧本审查、排练督察、演出巡查、考核等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健康发展。

泉州各地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两场大型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十分注重对自身地域特色文化的梳理、挖掘、保护和弘扬。如安溪将民间传统的斗茶改成了高雅的茶王、迎茶王等活

动,培养了一大批茶艺人才。文化与经济形成了互动共荣的关系,往往一地的文化传统同时形成了它产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它产业的发展。比如安溪的茶文化,德化的陶瓷文化、惠安的石雕文化等等。这些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惠安石雕、德化陶瓷、鲤城工艺品、晋江戏剧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农村,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逐步形成规模,树立了一镇一村的文化品牌形象。

打造精品,增强辐射,进一步丰富创新民间传统文化内涵

丰富多彩的农村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脱颖而出。如何引导好文化的多样性,泉州从三方面整合、导流民间文化的力量。

一是以精品创作为龙头,带动了农村整体文化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十几年来,泉州以精品生产为龙头极大地带动了农村文化的进步。安溪高甲剧团创作和演出的高甲戏《玉珠串》,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使原本濒临衰弱的剧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仅救活了一个剧团,凝聚了一支队伍,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部戏在农村演出了500多场,农民爱点这出戏,爱看这出戏,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意料。泉州聚合国办剧团和民办社团的优势,每年都有规划地重点扶持一两个作品的创作、演出,磨砺了一部部优秀作品,平均每年捧回3个群星奖,“八五”以来先后有9个剧目15次获得“五个一工程”、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由市政府设立的综合文艺最高奖——“刺桐文艺奖”,在发现后备人才、激励精品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以打造文化品牌为契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第一大港”,历史上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在此汇集,10余种宗教在此和平共处,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典型特征。泉州以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泉州南音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强农村各地重要文物景点的修缮、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挖掘、民间艺术精粹的提炼,极大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三是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泉州每年都要组织一两次国际性、示范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国际木偶节、国际南音大会唱、旅游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20多次。这些重点活动,既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所需,促进了经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给民间文艺团体表演、展示自我和检验成果提供了广泛的活动场所。同时,泉州每年都举办以民间为主体的“威远楼之夏”戏剧节、广场文化艺术节、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以及各类戏剧、农村题材文艺会演等,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文化人才。

第五篇:区域协作协议书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邓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流入、户籍两地之间的计划生育工作区域协作,建立两地“双向联动”管理的新路子,严格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怀孕和生育,切实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根据《广东省“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方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由流入地和户籍地共同承担”的要求,结合我街和的实际,经两地共同协商同意,签订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联动管理和服务区域协作协议书。

一、加强两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沟通协调

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两地不定期地久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进行沟通协调,主要内容包括:两地通报对本《协议书》执行情况;研究解决两地工作协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流管理服务经验;探讨如何发挥“双向联动”作用,推动两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等。

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和反馈信息

1、两地要及时将本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态度、有关工作的政策文件和工作举措等向对方通报,实习信息共享,管理互动。两地要利用各自的人口计生公众网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范性文件以及计划生育证件格式样本等,以便基层开展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时确认和上网查询。

2、两地要充分利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或当地人口信息数据库,每月定期把新流入双方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情况(包括婚姻、生育节育、查环查孕查病、持证验证和缴纳社会抚养费等)以有效快捷的方式通报给对方。收到通报后各方必须及时核实每一个案情况,并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反馈回复,以便对方及时掌握流出人员的有关情况。

3、建立两地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的信息及时通报反馈制度。双方将县(区)、镇(街道)人口计生部门的具体负责人的通讯联系电话、传真、邮箱、QQ等提供给对方,相关人员情况有发生变动的必须及时通报对方,以便工作的沟通联系。流入地对当内有怀孕、生育、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和资料不详等重点管理服务对象,必须在其流入的1个月内采取有效通报方式向户籍地进行通报。户籍地接到通报后必须认真核查,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确切情况反馈给流入地,以便有效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

4、建立两地流动人口计生信息通报反馈工作监控制度。两地之间要充分利用《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信息交互功能,对两地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反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并将有关情况及整改建议向对方通报,以便解决通报反馈工作的实际存在问题。

三、建立长期双向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对象的管理与服务

1、建立两地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的合作处理制度。户籍地要在育龄妇女外出前为其办理好相关计划生育证明,并督促其持证外出,持证怀孕和生育,动员已生育子女的育龄夫妻规定落实好相关节育措施。流入地发现政策外怀孕、应落实长期节育措施拒不落实、拒不参加查环查孕的重点管理服务对象,要及时通报户籍地并协同处理,共同动员流动人口落实相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实相关计划生育手术的,手术费用由流入地负担;若流动人口强烈要求回户籍地落实的,由户籍地派员到流入地协助解决。流入我街内的流动人口被带回户籍地落实计划生育手术的,手术费用按省规定的标准可由流入地给予报销。

2、对两地互流的违法生育的流动人口要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确定由流入地征收的,流入地要向户籍地通报相关情况,户籍地应当协助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和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

均纯收入的数额。确定由户籍地征收 的,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应当协助开展征收工作。对不能一次性征收完毕或暂不能顺利实施征收的,两地要协商解决追收事项,并及时通报征收情况。

3、两地要互相支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个案的查处工作,积极提供工作方便,全力协作做好相关工作。及时处理好两地互流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信访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并将查处结果及时通报对方。

四、以人为本,便民服务,共同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1、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2、建立双方互认的查环查孕查病证明制度。两地不得要求流动人口返回户籍地参加“三查”。对在流入地参加了“三查”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要及时通报户籍地,并督促流动人口及时寄回孕情检查《报告单》给户籍地。如寄回户籍地的查环查孕证明属弄虚作假的,流入地要督促流动人口到当地计生服务机构检查并寄回证明,或动员其到户籍计生管理地参加检查。

3、建立办理、查验婚育证明的便民服务制度。对两地互流无持《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已婚育龄妇女,流入地要督促其及时办证、验证;对有困难不能自行解决办证问题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要尽量收集她们的照片和婚育节育信息寄回流出地,流出地经核实后帮助对象并寄回流入地。

五、本协议未尽事项,两地友好协商解决;协议的具体实施由两地人口计生局流动人口管理科(办公室)负责。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凤城街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法定代表人(签名)法定代表人(签名)联 系 人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

年月日年月日

下载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流动人口区域协作

    加强流动人口区域协作XXX每年约有3000人在外打工,其中已婚育龄妇女有1500人之多。这些外出流动人口,既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给我们的社会管理、社会事业发展......

    浅析区域协作执行

    吴胜林目前“执行难”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其仍是困绕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它的存在既有内部的原因,如执行方法单一、执行力度不够等,又有外部的原因,如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县小康进程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新世纪党的社会......

    **县小康进程分析

    **县小康进程分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

    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 2016年3月28日,县委书记任廷浬组织召开县全面小康建设2016年第一季度工作推进会,贯彻落实铜仁市全面小康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安排全县小康统......

    区域协作调研汇报

    孤岛社区区域协作工作调研汇报 孤岛社区治安保卫中心 根据局综治办区域协作调研的有关要求,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综治有关情况 1、社区综治机构。社区综治办现有工作......

    建设绿色**加快小康进程

    建设“绿色??”加快小康进程——致全镇人民的一封信同志们:2008年是实施区政府“绿色??”建设的重要之年,也是建设生态镇和“绿色??”的关键之年,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全......

    **县小康进程分析(5篇)

    **县小康进程分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