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时间:2019-05-12 12: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第一篇: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

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

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

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四)从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2/3的人过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五)从小康进程速度看,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199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平均每年向前推进4.63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4.6%,比1990年实现程度高48.sp;

(三)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迅速。目前,党中央考虑东部沿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实力,果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年来,虽然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都较为迅猛。1999年东中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在7%至10%之间,人均gdp绝大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西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在6%至9%之间,人均gdp实现程度也大部分在90%以上。

物质生活:向小康水平逼近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现实情况表明,中国人民生活正实实在在地向小康水平逼近,消费水平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都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1999年底物质生活实现小康标准的94.6%,比1990年的49.9%前进了46.4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1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6%,中部地区为91.85%,西部地区为82.34%。

(一)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居民收入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源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与日俱增的上升,20余年的变化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难从工资、劳务收入到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等相关指标看到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轨迹。

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城里人有幸在80年代中期就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味,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于1998年达到小康标准。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6.87%,呈现稳步增长的特点。

同样,农民收入也日益上升。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为2210元,是1978年的16.5倍,如果按1978年这一可比价格计算则为632.65元,这意味着农民收入比1978年的133.6元实实在在提高了4.74倍。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5%。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增速呈现出三个特征:1)19年中农村平均快于城市1个百分点;2)80年代农村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3)90年代农村慢于城市近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来农村明显慢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99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2.4%,而城市于两年前就已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收入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现象我们能从数据变动的轨迹中找到痕迹,据有关单位测算,1998年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386,已接近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如果将城镇特高收入户也纳入统计中,则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二)居民居住水平有很大改善。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告别了几代同堂的年代,特别是康居工程实施以来,居住水平与质量提高更快,屋内设施现代化、家具豪华化、装璜漂亮化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截至199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4.2平方米以上;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有厕所或浴室的家庭比重不低于3/4;使用可分为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它的提高除受经济基础这一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小学学生数分别为621人和1076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174人和5人,两者比重分别比1990年增加6个百分点和减少7个百分点。我国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明显快于90年代初期,1999年底*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从人口结构看,1999年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较大,分别为35.7%和31.9%,它们占了总人口的2/3;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为9.9%和2.9%。

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作为当代我国两大战略之一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材也不断增多。到1999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的比重为2.9%,目前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分别为33人,比1990年增加15人,比重比1990年上升0.7个百分点;1998年高中等学校高级教师约20万多,讲师达27万多人,助教和教员为21万多人;科研机构2.2万个,科技活动人员281万,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高达14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1.6名高级教师、1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曾创造过世界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视觉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而出版业更是火爆,报刊、图书、光盘层出不穷,图文并茂,1999年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和出版图书总印数分别达到318亿份、28亿册和73亿张,三者种数分别达2千多种、7千多种和14万多种。这说明中国人一年当中有25种报纸可看,有2本杂志可读,有6册图书可念,彻底改变了过去报刊图书不足的状况。

(三)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快的,我们的药品丰富了,不那么依赖进口了;医院的床位宽松了,卫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了,治疗的仪器先进了,人们不再因治病条件的艰难而苦苦等待,卫生理疗和身体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到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每万人中有卫生机构人员45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比高收入国家低7岁左右,比低收入中国家高6岁左右。

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个别指标离小康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不扎实,出现小幅波动状况,需要继续巩固,如*识字率1996年和1997年就略有下降,两年分别为81.8%和83.3%;另一方面,其他人口素质指标显示情况并不很乐观,如进入90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至1997年仍一直停留在33‰的水平上,没有多大改善,仅比1980年的34.7‰尽管如此,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环境改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快进程。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的改进重点不同于城市,如果说城市是工业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的治理,那么农村则是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治理。1998年,农村建立保障网络乡镇数为18749,全国有医疗网点的自然村比重达90%多,改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以上百分比,1998年为80%,根据推算1999年为83%,小康实现程度为83%。

今后我们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路还很长、很艰巨,要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

注:①东部地区12省市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

中部地区9省市区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10省市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第二篇: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四)从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2/3的人过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五)从小康进程速度看,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199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平均每年向前推进4.63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4.6%,比1990年实现程度高48.28个百分点。90年代,平均每年推进5.36个百分点,比80年代的平均速度每年高出0.73个百分点。这说明进入90年代后,小康实现进程有所加快(见表一)。到2000年,预计全国总体平均将实现小康初始水平,全国约有74.84%的人口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有12.82%人口接近小康水平,然而,有12.34%人口难以实现小康;在16项小康测评指标中有12项可以基本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2项指标达到小康值困难较大。整体说来,虽然小康建设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民在本世纪末能圆小康生活之梦。人均小康指标提前实现经济发展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改革开放21年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水平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人均指标已超过小康标准值,是五大部分实现小康程度最高最早的一部分。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增长速度遥遥领先国际水平。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番两翻的目标,提前达到小康标准。1995年现价国民生产总值为574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4518亿元增长321.6%,年平均增长10.0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现价为48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2713元,比小康标准值高213元,比1980年的460元增长248.7%,平均每年增长7.76%。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82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9.8%,其中80年代的10年中年均增长9.3%,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10.4%。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6546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为359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8.4%,其中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7.7%,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达到9.1%。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后,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有所提高,波幅基本控制在7个百分点内,比80年代的最大波幅降低三成以上(见图3)。

(二)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国际水平。从国际比较看,1980年至1999年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根据世行的测算,80年代世界加权平均水平为3.2%,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6%、2.6%和3.1%;1990年至1998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4%,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3%、1.9%和2.1%。如果不考虑中国和印度,则这两个时期的低收入国家的增速更低,分别为4.1%和3.6%。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这种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现象是空前的、是世界各国未曾有过的,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行宏观经济市场调控等的辉煌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经济水平和人均资源拥有量并不高,这为小康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按世界银行

《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值排序,199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为9289亿美元,在210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从高到低排列,下同),199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5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在210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149位。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和物质产量总量处于世界前列,然而,人均水平并不高。

(三)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迅速。目前,党中央考虑东部沿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实力,果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年来,虽然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都较为迅猛。1999年东中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在7%至10%之间,人均GDp绝大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西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在6%至9%之间,人均GDp实现程度也大部分在90%以上。物质生活:向小康水平逼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现实情况表明,中国人民生活正实实在在地向小康水平逼近,消费水平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都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1999年底物质生活实现小康标准的94.6%,比1990年的49.9%前进了46.4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1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6%,中部地区为91.85%,西部地区为82.34%。

(一)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居民收入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源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与日俱增的上升,20余年的变化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难从工资、劳务收入到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等相关指标看到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轨迹。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城里人有幸在80年代中期就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味,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于1998年达到小康标准。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6.87%,呈现稳步增长的特点。同样,农民收入也日益上升。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为2210元,是1978年的16.5倍,如果按1978年这一可比价格计算则为632.65元,这意味着农民收入比1978年的133.6元实实在在提高了4.74倍。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5%。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增速呈现出三个特征:1)19年中农村平均快于城市1个百分点;2)80年代农村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3)90年代农村慢于城市近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来农村明显慢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99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2.4%,而城市于两年前就已达到小康水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收入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现象我们能从数据变动的轨迹中找到痕迹,据有关单位测算,1998年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386,已接近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如果将城镇特高收入户也纳入统计中,则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二)居民居住水平有很大改善。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告别了几代同堂的年代,特别是康居工程实施以来,居住水平与质量提高更快,屋内设施现代化、家具豪华化、装璜漂亮化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截至199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4.2平方米以上;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有厕所或浴室的家庭比重不低于3/4;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也达70%以上;绝大多数家庭都能独自享用自来水和厨房。农村住房水平亦有较大程度提高,农民告别了土房,甚至砖瓦房,住上了钢筋砖木结构的楼房,并向室内设备现代化和装饰美观化发展。目前,反映农村住房的核心指标—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亦于1997前超过15平方米的小康标准。与城市相比,农村住房的数量和质量同样有较快的发展,1999年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4.5平方米提高到18.7平方米以上。尽管如此,在住房方面,我们离三口之家有两居室的小康型生活住房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距建设部提出的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的10条标准的差距要更大些。

(三)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消费更能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不管是从消费品金额的提高或对冰箱、彩电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还是从吃的品种和数量,都远远超越了物质紧缺时代的生活水平。居民的营养程度,虽然不如其他指标改善的那么快,但较过去的改观也是明显的。目前,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距小康还有一些差距,实现程度为86%左右。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也能看出消费结构的改善程度。全国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60%下降到1990年的56.8%,继而再下降到1998年的48.57%,超越小康标准值的50%,人们终于有一半多的钱可用于非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

(四)交通通迅大为改观。交通便利程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大幅增加,近几年已居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增幅之前列。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乘车条件与便利程度明显改善。交通工具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增长,民用飞机航线的增加,火车的提速和夕发朝至时间的调整,汽车数量和卧铺型品种的扩大,都大大改进了交通状况,为居民旅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消费。通迅业发展十分迅猛,使人们交流的距离缩短了,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村庄,交流自如。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和本地电话年末用户数分别高达4718、4324和10881万户,分别是1990年的107、2162、16倍;城市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7台多。邮电业务总量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3311亿元,是1990年的40倍,1995年的3倍多;而其中的电信业务发展更是惊人,电信业务总量按1990年价格计算1999年高达3113亿元,占邮电总量的94%,是1995年的3倍半。过去人们不敢想的或想不到的通信方式和手段出现了,英特网也迅速进入普通家庭。1999年,国际互联网络达89万户,是1995年的12倍;城市每百户家用电脑近6台。尽管互联网并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通电话的乡(镇)比重为93%,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就已达到了小康标准。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3.5%,西部地区为73%。人口素质可分为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它的提高除受经济基础这一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小学学生数分别为621人和1076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174人和5人,两者比重分别比1990年增加6个百分点和减少7个百分点。我国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明显快于90年代初期,1999年底成人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从人口结构看,1999年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较大,分别为35.7%和31.9%,它们占了总人口的2/3;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为9.9%和2.9%。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作为当代我国两大战略之一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材也不断增多。到1999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的比重为2.9%,目前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分别为33人,比1990年增加15人,比重比1990年上升0.7个百分点;1998年高中等学校高级教师约20万多,讲师达27万多人,助教和教员为21万多人;科研机构2.2万个,科技活动人员281万,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高达14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1.6名高级教师、1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曾创造过世界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视觉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而出版业更是火爆,报刊、图书、光盘层出不穷,图文并茂,1999年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和出版图书总印数分别达到318亿份、28亿册和73亿张,三者种数分别达2千多种、7千多种和14万多种。这说明中国人一年当中有25种报纸可看,有2本杂志可读,有6册图书可念,彻底改变了过去报刊图书不足的状况。

(三)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快的,我们的药品丰富了,不那么依赖进口了;医院的床位宽松了,卫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了,治疗的仪器先进了,人们不再因治病条件的艰难而苦苦等待,卫生理疗和身体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到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每万人中有卫生机构人员45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比高收入国家低7岁左右,比低收入中国家高6岁左右。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个别指标离小康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不扎实,出现小幅波动状况,需要继续巩固,如成人识字率1996年和1997年就略有下降,两年分别为81.8%和83.3%;另一方面,其他人口素质指标显示情况并不很乐观,如进入90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至1997年仍一直停留在33‰的水平上,没有多大改善,仅比1980年的34.7‰下降0.17个百分点,1999年虽略有改观,但也仅只实现小康标准的59.5%。另外,西部地区也只实现小康标准的73%,总体水平在五大方面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比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人的相对优越状态了,所以说,精神生活的提高是小康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它刻划的是人们生活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社会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状态。1999年全国总体衡量精神生活已实现小康标准,是五大部分中实现程度最高部分之一,比1990年的47.2%提高了5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7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4%,西部地区为9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压制的解禁,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99年,全国电视机普及率由1980年的11.9%增加到1990年的59.1%,再到1999年的几乎全面普及,提前达到小康标准。1999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6%;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冰箱、照相机、影碟机、健身器材,分别为91.44、77.74、38.11、24.71和7.14台。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由1990年的44.44台、9.12台和1.22台增加到1999年的100.59台、24.32台和10.64台,其中彩电1999年为38.24台。人们的精神消费向健康型和知识型发展。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非食物性支出尤其是服务性等非商品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性精神消费增长较快。1999年,全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上升到1990年的6.27%再上升到11.59%,超过小康标准值。但也应该看到,在改革的冲击下,个别人仍在浮躁和徨彷中度过,一些地区和单位在精神文化和娱乐消费中仍存在着一些铺张浪费现象,一些人效仿国外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也不时出现,种种现象表明,社会精神生活并非达到理性化的境界。生活环境:觉醒反思不断进步社

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小康社会的另一重要标志。1999年这类指标实现小康标准的91.5%,它比1990年的23.3%高了68.18个百分点,每年推进7.5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5%,中部和西部地区实现程度分别为91%和88%。经济的繁荣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在毁坏人类生存的地球,这就是人类行为双刃剑的结果。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改造环境与破坏环境交错的史书,环境破坏的越严重、越对人类造成危害,人们保护的意识就越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使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觉醒和反思不断进步,全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形成共识,并升华成为当今的重要话题──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是探索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目前,加入到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来,并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国环境生态保护有所改善,199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由1995年的793个扩大到1146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也由1995年的7172万公顷发展到8815.2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比重为8.8%;全国生态示范区数达151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面积达3330.9万公顷。可喜的是,1999年反映小康标准的核心的指标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首次超过15%的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为100%。尽管如此,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环境改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快进程。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的改进重点不同于城市,如果说城市是工业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的治理,那么农村则是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治理。1998年,农村建立保障网络乡镇数为18749,全国有医疗网点的自然村比重达90%多,改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以上百分比,1998年为80%,根据推算1999年为83%,小康实现程度为83%。今后我们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路还很长、很艰巨,要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注:①东部地区12省市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9省市区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10省市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

第三篇: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四)从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2/3的人过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五)从小康进程速度看,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199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平均每年向前推进4.63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4.6%,比1990年实现程度高48.28个百分点。90年代,平均每年推进5.36个百分点,比80年代的平均速度每年高出0.73个百分点。这说明进入90年代后,小康实现进程有所加快(见表一)。到2000年,预计全国总体平均将实现小康初始水平,全国约有74.84%的人口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有12.82%人口接近小康水平,然而,有12.34%人口难以实现小康;在16项小康测评指标中有12项可以基本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2项指标达到小康值困难较大。整体说来,虽然小康建设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民在本世纪末能圆小康生活之梦。人均小康指标提前实现经济发展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改革开放21年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水平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人均指标已超过小康标准值,是五大部分实现小康程度最高最早的一部分。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增长速度遥遥领先国际水平。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番两翻的目标,提前达到小康标准。1995年现价国民生产总值为574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4518亿元增长321.6%,年平均增长10.0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现价为48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2713元,比小康标准值高213元,比1980年的460元增长248.7%,平均每年增长7.76%。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82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9.8%,其中80年代的10年中年均增长9.3%,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10.4%。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6546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为359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8.4%,其中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7.7%,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达到9.1%。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后,国民经

和数量,都远远超越了物质紧缺时代的生活水平。居民的营养程度,虽然不如其他指标改善的那么快,但较过去的改观也是明显的。目前,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距小康还有一些差距,实现程度为86%左右。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也能看出消费结构的改善程度。全国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60%下降到1990年的56.8%,继而再下降到1998年的48.57%,超越小康标准值的50%,人们终于有一半多的钱可用于非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

(四)交通通迅大为改观。交通便利程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大幅增加,近几年已居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增幅之前列。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乘车条件与便利程度明显改善。交通工具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增长,民用飞机航线的增加,火车的提速和夕发朝至时间的调整,汽车数量和卧铺型品种的扩大,都大大改进了交通状况,为居民旅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消费。通迅业发展十分迅猛,使人们交流的距离缩短了,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村庄,交流自如。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和本地电话年末用户数分别高达4718、4324和10881万户,分别是1990年的107、2162、16倍;城市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7台多。邮电业务总量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3311亿元,是1990年的40倍,1995年的3倍多;而其中的电信业务发展更是惊人,电信业务总量按1990年价格计算1999年高达3113亿元,占邮电总量的94%,是1995年的3倍半。过去人们不敢想的或想不到的通信方式和手段出现了,英特网也迅速进入普通家庭。1999年,国际互联网络达89万户,是1995年的12倍;城市每百户家用电脑近6台。尽管互联网并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通电话的乡(镇)比重为93%,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就已达到了小康标准。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3.5%,西部地区为73%。人口素质可分为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它的提高除受经济基础这一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小学学生数分别为621人和1076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174人和5人,两者比重分别比1990年增加6个百分点和减少7个百分点。我国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明显快于90年代初期,1999年底成人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从人口结构看,1999年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较大,分别为35.7%和31.9%,它们占了总人口的2/3;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为9.9%和2.9%。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作为当代我国两大战略之一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材也不断增多。到1999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的比重为2.9%,目前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分别为33人,比1990年增加15人,比重比1990年上升0.7个百分点;1998年高中等学校高级教师约20万多,讲师达27万多人,助教和教员为21万多人;科研机构2.2万个,科技活动人员281万,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高达14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1.6名高级教师、1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曾创造过世界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视觉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而出版业更是火爆,报刊、图书、光盘层出不穷,图文并茂,1999年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和出版图书总印数分别达到318亿份、28亿册和73亿张,三者种数分别达2千多种、7千多种和14万多种。这说明中国人一年当中有25种报纸可看,有2本杂志可读,有6册图书可念,彻底改变了过去报刊图书不足的状况。

(三)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快的,我们的药品丰富了,不那么依赖进口了;医院的床位宽松了,卫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了,治疗的仪器先进了,人们不再因治病条件的艰难而苦苦等待,卫生理疗和身体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到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每万人中有卫生机构人员45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比高收入国家低7岁左右,比低收入中国家高6岁左右。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

然我国人口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个别指标离小康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不扎实,出现小幅波动状况,需要继续巩固,如成人识字率1996年和1997年就略有下降,两年分别为81.8%和83.3%;另一方面,其他人口素质指标显示情况并不很乐观,如进入90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至1997年仍一直停留在33‰的水平上,没有多大改善,仅比1980年的34.7‰下降0.17个百分点,1999年虽略有改观,但也仅只实现小康标准的59.5%。另外,西部地区也只实现小康标准的73%,总体水平在五大方面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比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人的相对优越状态了,所以说,精神生活的提高是小康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它刻划的是人们生活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社会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状态。1999年全国总体衡量精神生活已实现小康标准,是五大部分中实现程度最高部分之一,比1990年的47.2%提高了5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7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4%,西部地区为9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压制的解禁,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99年,全国电视机普及率由1980年的11.9%增加到1990年的59.1%,再到1999年的几乎全面普及,提前达到小康标准。1999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6%;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冰箱、照相机、影碟机、健身器材,分别为91.44、77.74、38.11、24.71和7.14台。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由1990年的44.44台、9.12台和1.22台增加到1999年的100.59台、24.32台和10.64台,其中彩电1999年为38.24台。人们的精神消费向健康型和知识型发展。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非食物性支出尤其是服务性等非商品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性精神消费增长较快。1999年,全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上升到1990年的6.27%再上升到11.59%,超过小康标准值。但也应该看到,在改革的冲击下,个别人仍在浮躁和徨彷中度过,一些地区和单位在精神文化和娱乐消费中仍存在着一些铺张浪费现象,一些人效仿国外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也不时出现,种种现象表明,社会精神生活并非达到理性化的境界。生活环境:觉醒反思不断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小康社会的另一重要标志。1999年这类指标实现小康标准的91.5%,它比1990年的23.3%高了68.18个百分点,每年推进7.5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5%,中部和西部地区实现程度分别为91%和88%。经济的繁荣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在毁坏人类生存的地球,这就是人类行为双刃剑的结果。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改造环境与破坏环境交错的史书,环境破坏的越严重、越对人类造成危害,人们保护的意识就越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使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觉醒和反思不断进步,全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形成共识,并升华成为当今的重要话题──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是探索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目前,加入到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来,并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国环境生态保护有所改善,199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由1995年的793个扩大到1146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也由1995年的7172万公顷发展到8815.2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比重为8.8%;全国生态示范区数达151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面积达3330.9万公顷。可喜的是,1999年反映小康标准的核心的指标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首次超过15%的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为100%。尽管如此,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环境改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快进程。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的改进重点不同于城市,如果说城市是工业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的治理,那么农村则是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治理。1998年,农村建立保障网络乡镇数为18749,全国有医疗网点的自然村比重达90%多,改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以上百分比,1998年为80%,根据推算1999年为83%,小康实现程度为83%。今后我们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路还很长、很艰巨,要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注:①东部地区12省市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9省市区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10省市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

第四篇:**县小康进程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新世纪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实施拉开了序幕,大会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并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得到实惠的历史性成就中,业已存在的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差异而造成的区域性的中西部差距以及省内间的地区差距不容忽视,那么在小康进程中我县究竟身处何处?与小康存在多大差距?今后努力的方向何在?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所谓“小康”一词源于《礼记》是指仅次于“大同”理想社会的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凝聚着炎黄子孙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企盼。邓小平同志1979年首次提出了“小康生活”概念。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小康既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及相应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标志,包括人们衣、食、注行和生存环境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其进程可划分为小康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阶段。

1992年5月国家统计局“小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在考察了大量国际标准并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文化素质与居民健康、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农村和全国的“小康”量化标准。1995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计委又联合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一整套系列指标体系,其中综合了城乡基本情况,体现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为: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80年

小康值

权数

一、经济水平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778

2500

4二、物质生活

收入

居住

营养

交通

结构

2、人均收入水平

(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农民人均纯收入

3、人均居住水平

(1)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2)农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

4、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5、城乡交通状况

(1)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

(2)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6、恩格乐系数

平方米

平方米

%

%

431

55.5

4.5

2.8

2400

1200

215

885

610

三、人口素质

4文化

健康

7、成人识字率

8、人均预期寿命

9婴儿死亡率

%

34.7

570

3164

4四、精神生活

1010、教育娱乐支出比重

%

311511、电视机普及率

%

11.9

5&

来十年内保持在10.5%以上,保证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社会财富的积累协调同步。只有经济稳定高速的增长,才能使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也只有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进步,人们精神生活才有物质基矗

(二)大力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不少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因为我国除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外,还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世界能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这一设想不无道理。而我们普定又是能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顶尖技术的加工、电力、制造工业是我县增强实力,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途径。中央在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西部的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矗大量引进技术管理人才,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使企业蒸蒸日上。废弃一批没有竞争力、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起点高,技术先进的客商来我县安家落户。选择一批既能充分利用我县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又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产业带动大的行业,作为普定工业发展的重点。从而实现富民与富县的经济实力同步。

(三)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加快我县旅游业的步伐。发展旅游业同发展工业一样,是我县早日腾飞的一只翅膀,他不仅是高效益的行业,还能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当发展农业的空间和潜力越来越小时,发展旅游业还可以推进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优美的环境也能吸引人才,这种能量对加快我县的发展不可估量。

(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加快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在现有条件下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极大地丰富城乡市场,满足全县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从小康指标体系上看,这对加快我县的小康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农民有一定自我发展能力的地方,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增加对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引导农民成立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工业,形成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一条龙,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快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五)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减轻人口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压力;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和其他形式教育,让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快推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七)继续抓紧抓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利用政策和法律手段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受益。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县到乡要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水、电、路、邮、广播电视的畅通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顺利推进小康建设,需要制定长远的发展建设规划,形成以电力、加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和旅游同步前进的格局,在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早日实现小康社会。

第五篇:**县小康进程分析

**县小康进程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新世纪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实施拉开了序幕,大会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并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得到实惠的历史性成就 中,业已存在的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差异而造成的区域性的中西部差距以及省内间的地区差距不容忽视,那么在小康进程中我县究竟身处何处?与小康存在多大差距?今后努力的方向何在?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所谓“小康”一词源于《礼记》是指仅次于“大同”理想社会的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凝聚着炎黄子孙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企盼。邓小平同志1979年首次提出了“小康生活”概念。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小康既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及相应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标志,包括人们衣、食、住、行和生存环境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其进程可划分为小康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阶段。

1992年5月国家统计局“小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在考察了大量国际标准并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文化素质与居民健康、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农村和全国的“小康”量化标准。1995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计委又联合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一整套系列指标体系,其中综合了城乡基本情况,体现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为: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80年

小康值

权数

一、经济水平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778

2500

1

4二、物质生活

48

收入

居住

营养

交通

结构

2、人均收入水平

(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农民人均纯收入

3、人均居住水平

(1)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2)农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

4、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5、城乡交通状况

(1)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

(2)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6、恩格乐系数

平方米

平方米

%

%

974

315

5.5

4.5

50

2.8

50

60

2400

1200

12

15

75

8

85

50

16

6

10

12

5

7

6

8

3

5

6

三、人口素质

14

文化

健康

7、成人识字率

8、人均预期寿命

9婴儿死亡率

%

68

68

34.7

85

70

31

6

4

4四、精神生活

1010、教育娱乐支出比重

%

3

11

5

11、电视机普及率

%

11.9

100

5五、生活环境

14

12、森林覆盖率

13、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点

%

%

12

15

100

7

7

总计

共16项分指标

100

根据以上标准,我县完成小康进程如何,达到小康值多少,距离小康水平还有多远。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比较:

一、小康进程分项测评

1、经济水平

全县经济发展水平连上新台阶,在1990年全县gdp12209万元的基础上,分别于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跨越15763万元、23688万元、52098万元、64397万元、76005万元,到2003年全年gdp达到118529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3.7%,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gdp水平也由1990年的354元增至2003年的2896元。

但在小康进程中,仍存在小康前进步伐迟缓。2003年人均gdp水平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1685元,实现小康程度62%。

2、物质生活。

收入水平的增加是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扩大就业机会,政策性调资等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333元增加到1418元,是1990年的4.3 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8%。扣除物价因素,换算成1990年价格为668元,仅完成小康进程的38.6 %.

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住房制度的改革与不断完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县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平方米,超过小康标准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为15.7平方米,超过小康标准0.7平方米。

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从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来看,恩格尔系数即是食物性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65.1%下降到2003年的63.3%,距小康值差13.3个百分点。我县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接近全市水平。

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观。至2003年底,我县城镇人均拥有铺路面积3.6平方米,与小康标准相差4.4平方米,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3.6%,高于小康标准值8.9个百分点。

3、人口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是生活质量高低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文化方面看,全县的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得到健康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率到2003年达到100%,成人识字率为98.52%,高于小康值13.52个百分点,达到了小康标准。从健康方面看,2000年人均预期寿命68.1岁,距小康值还有1.9年,我县的婴儿死亡率2003年为11.4‰,达到了小康标准(31‰)。

4、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的改善与提高是小康生活标准的一个重要标志,说明小康生活水平进一步推进。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非食品性支出增多,居民耐用消费品增多,消费娱乐档次上升,手机、电脑等逐步走进平常百姓家。2003年,我县电视机普及率达到80%,其中城镇电视机普及率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值100%。农村电视机普及率为66.1%,差小康标准值3.9个百分点。

5、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小康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标志。从小康标准设定的反映生活环境的两项指标——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来看:我县森林覆盖率已达24.75%,城乡环境和生态有较大改观,超过小康标准设定的15%的小康值。2000年我县已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

二、全县康进程总评

2003年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一心一意搞建设,真抓实干谋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全县小康综合实现程度为61.97%。但各项指标实现程度差异大,指标间参差不齐,核心指标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完成62%、38.6%。接近小康标准的只有行政村通公路比重,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农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成人识字率、婴儿死亡率、森林覆盖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点。社会发展指标接近或达到小康值,经济发展指标距小康值差距大。小康之路,任重道远,重点难点在农村。从全国、全省、全县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在少数民族地区。我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到2003年底,我县还有贫困人口32570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水淹区、半淹区移民生活困难。2003年我县人均gdp2896元,按90价计算仅为1685元,离小康值2500元还差815元。人均gdp2500元换成现价计算相当于4277元,现价人均gdp还差小康标准1394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18元相当于90价668元,与小康值1200元相比差532元。90价小康值1200元相当于现价2546元,现价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小康标准1082元。

三、对我县推进小康建设的建议

在全国、全省的带动下,我县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掀起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潮。根据人均gdp折算成美元测算,在2003年实现程度的基础上,必须持续10年保持gdp增长率在10.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至2013年底才达到人均gdp800美元的目标,比全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以上总体实现小康生活落后了十多年。小康建设任重道远,根据普定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力争使gdp增长率在未来十年内保持在10.5%以上,保证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社会财富的积累协调同步。只有经济稳定高速的增长,才能使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也只有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进步,人们精神生活才有物质基础。

(二)大力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不少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因为我国除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外,还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世界能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这一设想不无道理。而我们普定又是能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顶尖技术的加工、电力、制造工业是我县增强实力,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途径。中央在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西部的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量引进技术管理人才,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使企业蒸蒸日上。废弃一批没有竞争力、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起点高,技术先进的客商来我县安家落户。选择一批既能充分利用我县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又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产业带动大的行业,作为普定工业发展的重点。从而实现富民与富县的经济实力同步。

(三)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加快我县旅游业的步伐。发展旅游业同发展工业一样,是我县早日腾飞的一只翅膀,他不仅是高效益的行业,还能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当发展农业的空间和潜力越来越小时,发展旅游业还可以推进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优美的环境也能吸引人才,这种能量对加快我县的发展不可估量。

(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加快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在现有条件下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极大地丰富城乡市场,满足全县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从小康指标体系上看,这对加快我县的小康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农民有一定自我发展能力的地方,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增加对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引导农民成立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工业,形成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一条龙,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快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五)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减轻人口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压力;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和其他形式教育,让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快推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七)继续抓紧抓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利用政策和法律手段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受益。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县到乡要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水、电、路、邮、广播电视的畅通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顺利推进小康建设,需要制定长远的发展建设规划,形成以电力、加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和旅游同步前进的格局,在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早日实现小康社会。

下载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入推进阶段(五篇范文)

    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切实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并收到了良好实际效果。 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主任吴江的分析指出,首先是加......

    建设绿色**加快小康进程

    建设“绿色??”加快小康进程——致全镇人民的一封信同志们:2008年是实施区政府“绿色??”建设的重要之年,也是建设生态镇和“绿色??”的关键之年,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全......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民族贫因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贫困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

    **县小康进程分析(5篇)

    **县小康进程分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西岙乡、溪下乡和界坑乡均处@@县的西部,彼此紧密相连,以界坑为中心,到西岙乡仅六公里,到溪下乡为八公里,其中二个村村落相互穿插。三乡地域面积广阔,共有......

    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xx乡、xx乡和xx乡均处xx县的西部,彼此紧密相连,以界坑为中心,到西岙乡仅六公里,到溪下乡为八公里,其中二个村村落相互穿插。三乡地域面积广阔,共有23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近......

    2011美国走读高中申请进入冲刺阶段(图)五篇

    2011美国走读高中申请进入冲刺阶段(图) 2011美国走读高中秋季入学申请进入冲刺阶段2011年美国私立高中的申请即将接近尾声,在竞争激烈的寄宿高中申请截止后,美国私立走读高中......

    高考冲刺阶段(范文)

    高考冲刺阶段,家长更应该先满足再追求不满足 ******一模后,我一直为孩子的文综不能有大的进步,闷闷不乐,虽说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这些不好的情绪无形中还是体现到对待孩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