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徐彬)
读《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心得后感
城北中心小学校 徐彬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成了现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今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于是从一些教育教学大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体味他们教育小故事中的理念成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成长方式。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属于那种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立即掌握一项技术、学会一门语言、通过一次测试、获得一种资格证。但是,它们能慢慢地丰富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滋养我们的生命。如果说实用书是“速效感冒药”,能顷刻解决问题,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名贵中草药”,在不知不觉中强健我们的体魄;如果说实用书是“地图”,能让我们找到抵达某个地方的路径,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山水画”,能让我们看到云蒸霞蔚的风景,产生魅力无穷的遐想,让我们的心灵丰富和丰满起来。
是的,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驶入一片大海,我们会感受到它的博大雄伟;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走进一片森林,越往里走,我们越能领略到其中的丰富、深邃和神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大师、亲近大师是提升自我、获得成长的良好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显而易见的道理,譬如说要启发诱导、要因材施教、要长善救失,这些道理早就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大师经典著作中,它们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颠扑不破,历久弥新,如同一颗颗扎根深土的老柳树,只要有读者的春风,就会吐出绿芽新叶。
教师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亲近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追求时髦;就是坚守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买椟还珠;就是将这些古老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智慧和实际行动,而不是将它们尘封于书本和阁楼束之高阁。只有这样,我们所有的教学教育才会创新,才会有扎实的底蕴和根基。
第二篇:徐彬-读书心得体会
品味智者智慧,领悟名师风采
——读书心得体会
夹江一小徐彬
有人说:“读书,就是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也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作为一线教师的我,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涯,但从名师的课堂以及优秀杂志中,我真切体会那些名师的崇高和伟大,深受启发。通过读书学习,让我收获特别多,在此分享一些让我记忆犹新的智者智慧与名师风采的点点滴滴。
全国数学名师张齐华曾说:“一个教师征服你的学生,靠的并不是你所谓的幽默和才华、也不是所谓的流光溢彩的语言。最重要的是:
1、点点滴滴对学生的关爱;
2、时时刻刻对学生的微笑;
3、恰当时机对学生的奖励。” 特别是对学生作业批改过程中,及时将学生作业情况与家长进行点对点的沟通与交流,更能促进学生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学生作业的辅导以及与教师的配合更加紧密而且有成效。从听到的为数不多的张老师的课中,感受到他的幽默、风趣与诙谐,更能体他数学课堂充满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意韵,体会到张齐华老师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知识的广泛,不难悟出他的成功秘诀:阅读能让人的眼界不断开阔,阅读能让人有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见地,阅读能让智慧和灵动充盈整个课堂。比如:
从所周知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大爱举手发言,在教学六年级《负数》这一节课中,张齐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边说边示范:一年级小朋友是这么举手的——左手放平,右手高出左手一点;二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更高一些;三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再高一些;四年级又高一些;五年级„„张齐华老师说:看出规律了吗?那么,六年级的孩子该怎么举手呢?这时学生抖擞地把手高举过头。张老师趁热打铁说:六年级同学来,咱们得“玉树临风”像个男子汉!手高举是“玉树“,还得“临风”,手得像响尾蛇一样抖动起来。学生开心地高举手让它像张老师所说的“玉树临风”。这独创的“玉树临风”可让孩子们乐了,一下子课堂气氛轻松了,也活跃起来了,孩子们开始进入了状态。
在《24时计时法》教学中,张齐华老师出示时钟模型,并拨出3点钟让学生辨认。问学生这个时间在干什么?学生纷纷答:写作业、弹钢琴、上课„„估计他在预设时,学生可能会答深夜时刻在睡觉,结果没有的个学生答出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换了一种
方式,说:“3点钟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可好了,要么写作业,要么弹钢琴„„我可比你们懒多了,那个时间我正在睡觉。”以此追问学生为什么?一些学生自然想到是凌晨3点钟,从而引出两个3点钟,容易混淆,提示课题并进入新知的探究和学习。在学生认知冲突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步一不引学生踏入知识的海洋。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张齐华老师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用他的话说,课堂上他特会“勾引”。“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张齐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
从这幽默、激情、机智的课堂中,我深深品味到了智者的智慧和才华,感受到了名师别样的风采,真是令人受益匪浅。
2012.12
第三篇:徐兰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徐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近期我读了由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感慨颇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说实话,刚一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总觉得这又是一次图于形式的任务学习,而在读完以后,却发现这本书不像以前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而是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颇有感触。下面结合我个人的读书体会,谈一下我的认识,希望能将书读薄,能和大家产生一点共鸣。先看看目录,本书共有13章:有效教师、理解你的学生、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单元和课时计划、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合作过程、课堂管理、课堂秩序和纪律、评估学习者、评估学生。没想到内容还这么接近我们的教学。每一章谈一个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或统计数据作为根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
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学无止境,同样,对于一个老师来讲,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学真谛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才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才是一个对学生帮助很大的老师。
第四篇:读书心得 徐海峰
读书——一门人生的艺术
辛安一中 二、二 徐海峰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读书是一门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空洞无物。书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是甜的,要想让甜蜜充实人生,就得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门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能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能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能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能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
读书是一门享受人生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享受人生。
读《骆驼祥子》,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在这里没有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到处都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马老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读《鲁滨孙漂流记》,我好像只身一人流落到小岛上,眼前时时浮现出这样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鲁滨孙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我相信我的人生也会因为这本书而重新起航,在人生的大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会读书的人知道读书的目的,能够做到爱读书而不尽信书,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会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能把无序而纷乱的事情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都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书中的很多东西,其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难,只要你多去读,多去想,多去品,你自然就会理解,也就能够灵活地运用了。
至于读和写,应该是相配的过程。光读不写,不会锤炼出好的文字;光写不读,不会思想深刻而见解独到。写读书笔记确实可以升华自己的灵魂,但真正做到并坚持这一点恐怕不容易。
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第五篇:读书心得(徐树茂)
读《给教师一百个新建议》
我有幸阅读了上海北郊学校校长郑杰的的《给教师一百个新建议》,给我的心灵很大的震撼,也确实受益匪浅。我百感交集,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品质?哪些素养?确实需要思考。读毕,我觉得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有精神空间、对美好的事物要保持敏锐、应该享受生活、努力现代起来、要有赤子之心、做自己的主人、要学会敬畏、学会赞美、要经常自我“启蒙”、要继续学习、要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要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要学会倾听、要有宽容精神、要有静气、要欣赏缺憾、要多思索、要有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书中有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生活理念,全书安排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四部分。看过之后,我也更加坚定从事教育事业,重塑一个崭新的教师形象。
1、做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广泛阅读,读书能提升教育理念。有很多理由支持教师不再学习:工作量太大,平时工作太辛苦;现在掌握的知识用来教学生绰绰有余;自己已过了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差了等等。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所以一线教师即使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课业负担,也要抽时间看看教育理论书籍,名师的的书籍之所以经久耐看,我想是他们的教学经验经得起时间考验。那么,我们教师更应该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早晨或傍晚的一个小时,把这零碎的一个小时积累起来,就是几
十、几百、几千个小时.在这样充裕的时间里,我们尽情地学习别人的教育智慧、教育方法。我们没有那么渊博的知识,但是我们将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成熟。因为我们汲取了知识,我们交流了思想,书籍充实了我们的生活!
2、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
“服务员”与“服务者”仅一字之差,总使人联想到“谦卑”之义,除非我们教师从此再不声称我们要为学生服务。但我们既然身为一名教师,还是要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第一,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摆正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如果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共同学习的关系,这对教师的身份是个严峻的挑战,教师是服务者,那么你服务得好不好,谁说了算?当然是学生说了算。第二,提高服务技能。教育服务不同于商业服务与企业服务,教育服务是一种复杂的服务活动,尤其是教师,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是在完成传递人类文明的人物,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素养去感召和感染学生,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需求,设法用自身的魅力、用凝聚在自己身上的对真理的敬畏、对善良的信仰以及自身的气质、得体的语言、激情、幽默和真正的对生命的关怀去吸引并指引每一个孩子。第三,服务态度要改善。仅仅履行职责是不够的,积极改善我们的服务态度。我们要理解学生,不要一味去责怪学生,把自己放在学生或其他服务对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去考虑服务对象行为背后的各种原因,以及此时他(她)最需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希望受重视,好学生如此,差学生更如此,最好的重视就是赞美。如果我们充实,才可以输出服务,诚心诚意的服务,我们的生命中将多出了许多惊喜,内心也会安宁,这样,才会有幸福感。
3、做一个心静的幸福教师。
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是呀,教育拒绝浮华,不需要热闹,那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应摒弃热闹与浮华;教育,亲近的是实在,坚守的是理想,淘洗的是媚俗,剔出的是虚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师那样,但我们确实应该“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确实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甘于寂寞,勤于学习,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于平淡平和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砺辛苦中走向解放,快乐就在寂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