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大学生、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
“90”后大学生、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 我国90后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这使得他们成了“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关注;宽裕的家庭经济使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他们信息畅通、思想多元化;国门的开放又让他们过早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情感、学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亟待我们研究分析。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 “90 后”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大环境使得“90 后”较易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较积极、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对党的领导有信心。在大学生总体趋势积极、健康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政治信念产生动摇。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90后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并面临社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因此,他们的思想及心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思想现状的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接受新生事物快,关注国家社会形势, 崇尚良好社会公德,渴望良好人际关系,呼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注重个人职业理想,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在国内与国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90后大学生中也存在突出的思想问题:辨别能力较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习和做事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理想信念模糊,理想追求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诚信意识和诚信度较差等。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以及生活方式,这些影响打破了人们的心理平衡,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关注心理健康,渴望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容易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差,缺乏逻辑思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虽然仍存在着较大的家庭贫富差距,但整体富裕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由于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保障,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然而,未经历过太多生活磨砺的他们,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大多数大学生的家长和长辈们往往出于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当年受过的苦以及把全部的爱都给唯一的孩子两方面心理,对他们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量给予满足。因此,不少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冲动化,推崇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淡薄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90后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经历,这与通常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有明显出入。首先,在恋爱方面,在校大学生正处于18 至22 岁的青春年华,生理成熟并对异性有爱慕和追求的心理,他们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往往只注重恋爱过程,而轻视恋爱结果,致使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寻求心理安慰,以满足精神享受;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借恋爱来充实课余生活,以解除寂寞,填补精神空虚,有一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恋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旦在情感方面出现危机,他们便一蹶不振,自曝自弃,有的甚至悲观厌世。其次,是人际交往方面,90后大学生从小注重社会
交往,信息时代也赋予了其丰富的交往手段,如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然而,有很多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同时,当各种虚拟媒介成为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不注重表达方式,团队协作意识极其淡薄。
中国90后大学生的学习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在学习态度积极、努力的背后,存在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学习目的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目标。大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时代,思想、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并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增强,大学生们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进取,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义,但在理想的定位和选择上,大学生更偏重现实的个人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现实化、功利化倾向。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是创新进取、勇于挑战的一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与工作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二篇:90后大学生特点
90后干事特点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涌入大学校园,为大学充入新世纪的新鲜血液,活跃了当代大学的气氛。然而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给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了使我校学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面我将针对90后学生的鲜明性格特点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
首先,90后大学生团结意识不强,随着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顺利开展,90后大学生基本都为独生子女,缺少与人团结的条件,因而培养90后学生干事的团结意识就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其团结意识,我认为应该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主动提出让其共同完成,相互协作,也可通过游戏使其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第二,90后大学生大有着眼高手低的致命弱点。由于大多数考入大学的大都是其高中的所谓尖子生,学习成绩一般较好,因而形成了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动手能力不佳的特殊情况。针对于次,我认为,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给他们一些较为艰难地任务,使其明白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对工作进行总结时也尽量点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切忌对其错误不予以纠正,视而不见。
第三,90后大学生有着极其灵活地思维,以及极其开阔的视野。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的接触面一般较广,可以为学生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以及新的工作方式。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多听新一届干事的建议多了解其思想,从中吸取精华,为学生工作的开展发挥力量。
总结:作为90后的一员,我更能切身体会到90后的优点与不足,我相信在日后的工作中90后一定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于优点,为学生工作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审美心里特点及对策研究
班级:10营销3ZW
学号:10211326
姓名:肖瑜
2010年秋季,以“ 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这一群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希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集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90后”走进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老师干涉。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 “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直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因此大部分“ 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激情,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一出生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老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网上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集体生活的矛盾结合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又眷恋和渴望集体生活,希望能从集体中得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虽然渴望,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和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己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但是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为只要普及或者是加大教育力度就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4~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因此校园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 “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管或者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青年们的身体已经成熟,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老师喜爱的学习尖子。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精英扎堆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青年学生们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不像高中,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己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初高中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们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不像从前,有老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等习惯,使之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往往比较高。
6.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因此认为自己比别人甚至老师知道得多,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自信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往往对前代人的批评指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耐烦,盲目认为自己懂得最多,做事最得体,事实上遇事很容易失败。其次,“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也十分明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在为人处事方面,“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性,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学生间几乎没有相互合作的意识。虽然他们渴望思想上的独立,但实际在生活中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7.目光较远,功利性行为明显。由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透明,这些“90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较清楚,忧患意识普遍较强,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这些方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大学生更趋于理性。其次,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让他们更加务实,认为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无关紧要的部分。因此,“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课程,凡认为对将来找工作有用的就重视,没用的就不闻不问,甚至于挂科。对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成为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许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表现出对入党不感兴趣,并不积极,但当其意识到将来的评优、找工作会受入党影响时,随后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个别学生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不会因此而错失提拔、升迁、就业等良机。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也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失偏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全班成员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建设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时发布校园时事、新闻;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团员青年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随时更新,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这样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大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刚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为重点,如召开演讲、辩论、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抱负,从而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3.[2]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45-47.
第四篇:90后大学生有那些特点
一、“90后”心理特点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从通过部分学生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会反映他比较孤僻之类的,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依赖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另外,由于独生子女,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感觉孤独,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3、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90后”的大学生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4、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
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关心什么时候买房、买车等,这是社会普遍认为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成长起来的社会背景与60、7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70年代的人经历了最艰苦的生活,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自己当家作主的生活,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90后”的青年呢,正如网上的一些文章显示的,他们生下来生活就有好的生活,父母的呵护,不知道什么叫苦,他们不需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除了父母、老师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以外,没有人告诉他们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他们就显的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太突出。
但是,关键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90后”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5·12”大地震中很多大学生争先恐后的捐钱、献血等,灾难中相互帮助、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出现了很多小英雄。
5、心理承受力不强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比较特殊,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有很大好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而且父辈们自己吃了很多苦,都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受苦,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几乎物质上有求必应;另外,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整个家庭都以这个孩子为中心,他们可以任意发脾气,家长无条件的接受。这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样,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6、人际交往存在欠缺 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 常等等。无聊、空虚、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二、“90后”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在家庭的小环境里,他们往往是父母的中心,被视为心肝宝贝,从小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诱惑。他们崇尚流行,关注时尚,关注娱乐、哈韩、哈日,就是不太关心自己国家的政治;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很多人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的衣服,玩时尚的、价格昂贵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作为应试体制下代表只要成绩好,手机汽车都可以奖励,衣服可以不会洗,鸡蛋可以不会剥皮,活可以不干,苦可以不受。
2、家庭教育因素
“90后”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忠心耿耿的“奴仆”可供驱使,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长的同时,又衍生了“陪读、陪考”的现象,这些孩子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对子女非常溺爱。造成了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由于过度被保护,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比较差。
3、个人因素 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
很多人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的衣服,玩时尚的、价格昂贵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图书馆本来是安静的学习场所,打电话聊天的声音比比皆是;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工具,反倒成了展示游戏才华的舞台。宿舍是休息的处所,但是他们无所不为。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于是学习浮躁、静不下心,高分低能,太过柔弱、经不起风雨,不懂合作、不关心他人,颓废等等我们身上的弊病理所当然也就全落在他们身上。
三、“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正确对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任何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过多的去批评“90后”的大学生的种种我们看不惯的行为或性格特点。抱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凸显出来的个性特征,并适当的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首先承认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个性特点,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产生“同理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2、让心理关怀走进宿舍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是最能让他们放松的地方,在宿舍里他们可以随便谈任何问题,心理健康的老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学生宿舍去,听他们说说自己的生活,对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了解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样即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可以了解到一些通过其他途径很难了解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当然,不要让学生感觉你像他们的妈妈,什么都想管,什么都想了解,要以听为主,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想获得的信息。另外,除了和学生聊天之外还要多和宿舍的值班人员聊天,从他们那里你可以了解到某个学生最近心情不好,一些学生的性格。对社区工作人员、宿舍阿姨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以便识别和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3、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1)大一注重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初入大学,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要重新去开始去经营,对于独立性和比较自我的80后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更多,因此,要注重适应性教育,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课余时间怎么利用等。
(2)大二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素质拓展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的手段。目前有不少高校正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素质拓展活动,也有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拓展基地,聘请专门人员对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心理意义,这种形式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素质拓展活动在低年级比较适合,因为大一有军训,最好放在大二。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
(3)大
三、大四侧重就业辅导,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选择找工作还是升学,并做好大学生升学或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3、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校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如我校依托各学院,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参加各类比赛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改变心理咨询中的被动局面,主动关怀学生 心理咨询和辅导一般都是等待学生主动来咨询,但是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者这样那样的因素影响阻止了他们接受咨询,因而显得被动。当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的信息之后就主动的通过辅导员、心理委员进一步了解信息。在做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之后,或者通过辅导员、心理委员引导其接受咨询、或者主动到宿舍,和同学“聊天”,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进一步了解情况,从做朋友开始,慢慢的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自己就会向你说一些事情,尤其是人际关系、学习问题等,在聊天中进行心理意识的宣传,引导其接受咨询。
5、采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我们也可以投其所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以通过邮件、QQ、飞信、网上留言、博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主要以网络为平台。“90后”大学生是特殊的,也是不特殊的,无论他们的性格特征如何,我们都不能说他们是不健康的,相信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通过各方面的努力,“90后”的大学校园会是更加充满活力、和谐美丽。
第五篇:90后学生特点
“90后”大学生,特点真不少
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最近在武汉大学“出炉”。这份报告表明:“90后”大学生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同时,“90后”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武汉大学各院系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
热爱读书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 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
报告认为,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此外,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压能力不足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每月300元,最高超过每月2000元,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元至1000元间。
调查中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 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半数进校前谈过恋爱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调查发现,近四成学生认为“家长爱限制自己的行为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与家人沟通不畅的原因;还有2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间存在“代沟”。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文体明星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令人关注的是,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
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性行为问题的看法,不会“谈虎色变”。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新生表示赞成,并认为“自由快乐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四成新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法学专家:大学毕业应具备独立人格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接受采访时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他们对个人的发展更有计划性。“90后”大学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很少有什么口号,而是更注重实际、实用,他们蔑视形式,不屑口号。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
针对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90后”大学生,肖永平向他们表达了几点忠告:“90后”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未来4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未来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第二或第三专长,等等。“实践智慧根源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正义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因此,‘90后’大学生在走向社会、迈向成功之前,尤其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肖永平说。(据《中国青年报》)2008-11-1
3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90后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概况
90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的压力。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高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学生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自卑,悲观等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值得人们关注。
90后的代言词:孤独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然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90后注定成为了孤独的一带,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进而产生代沟。究其原因,有人是因为对交往缺乏兴趣;有人是因为不善交往,有人自视清高,有人惟恐在交往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交往。这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90后的代言词:脆弱
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为没有经历太大挫折的经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的发生,如同惊弓之鸟,在竞争的洪流中屡战屡败,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90后的代言词:竞争
在学校里,我们用成绩竞争;走向社会,我们用工资竞争。竞争的残酷让我们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中考高考两场大战,成就了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空前。竞争,使我们失去了快乐,我们为成熟而丢掉了幸福。然而竞争并不相信泪水。我们注定要接受这场实力的较量。
90后的代言词:烦恼
人生烦恼无数。面对着巨大的孤独和竞争所带来的压力,90后成为烦恼较多的一代。为感情,为环境,为社会,为幸福,为不可逃避的责任。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
90后的代言词:奋争
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不能破俗立异走出一条新路,是因为懦弱;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勇于承担因为这选择而要承担的风险。我们要轰轰烈烈的人生,我们要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我们要青春有所担当。
90后的代言词:责任
在汶川地震的现场,随处可见90后的身影。受灾的朋友,没有眼泪,喊出了重建家园的最强音;献血站前排起了长队,长长的队伍,到处可见90后的身影。因为,我们曾经孤独过,就更加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这社会的将来注定是我们的。替这个社会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应尽责任。
90后的朋友们,在孤独中思考,在孤独中磨砺,在孤独中畅想,也在孤独中有所担当。你们说看不惯我的嬉皮笑脸,不喜欢我的跨裤和板鞋,还说无法忍受我的调皮叛逆,你们指责我,顺带了我的同龄人,咬牙切齿的抛出两个字——肤浅。那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你们不了解的深刻。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的我们。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
透析90后,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
这个世界正在打量90后。
90后是奥运冠军、网络新秀、演艺新星、作家、超模、快乐女声和学生,他们是成长环境最优越的一群人。
90后也是凌虐同学的少男少女、以丑闻轰动网络的“贱女孩”、使用火星文的主力、着装怪异的“非主流”,“摸奶门”、“脱裤门”、“耳光门”、“秋千门”、“邯郸大学教室做爱门”等事件的主人公也是他们。
我们了解90后吗?面对90后,存在一种极端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和怎么想,但他们完全知道我们和社会想要什么和怎么想。
我们只知道:他们是F40们的产品,但父辈的旗帜不在他们的战场;他们与上一代人自动脱落,不反社会主流价值,但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之外,第一代完整接受了信息教育的人。他们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游戏和网络的虚拟空间对他们来说就是真实空间。
2004年,《新周刊》第一次调查90年代生人的文化传承——“还有多少中国味?”结果并不乐观,他们的“全球味”在挤压“中国味”。2009年,《新周刊》再一次透析“90后”,考察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沟通模式、性态度和社会认知。
用代际理论来解释90后已经太out了——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他们的行为方式、身体观、道德观、名誉观甚至沉默,都是与我们迥异、让我们完全陌生的。不管怎样,他们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