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
浅析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廉洁文化建设不仅仅只局限于政治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同样也需要。而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风气的盛行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够保持清正廉洁。
关键字:大学生 廉洁文化教育
一、对大学生的不廉洁现象浅剖
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讲的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大学生,一直以各种理由向家里年迈的父母伸手要钱,起先是因为学习需要买电脑,然后是电脑需要更新,朴实勤劳的父母东凑钱西借款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了他的需求,后来他又和父母要钱说是交了女朋友需要在城里租房子住,父母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了,他就和母亲争吵并动手推搡自己的母亲,最终忍无可忍的父亲终于举起了院里的柴棒狠狠砸向了儿子的后脑勺„„
这确实很令人深思,也让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的廉洁素质充满质疑,同时也让学校对对加强学生的廉洁教育增强了重视。为什么原本伶俐乖顺的儿子会那样对待他的父母呢,这都是因为他在学校缺乏廉洁教育而又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导致的。
学校本是传授知识的一方圣堂,老师传授科学知识和做人的真理,学生接受知识的浇灌提升自身各种素养。但是,在这种和谐明媚里也不知不觉中混杂了一些不和谐。
1、盲目的消费观念和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颇具大学生特色的攀比之风日益盛行。随着时代前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只是满足于对简单的吃饱穿暖,他们开始了有意无意的攀比,吃要吃高档的,穿要穿名牌的,玩要玩时尚的,就连日常用品也是不断的赶时尚追求时髦。手机成了入学的必备品,电脑也日益走进大学宿舍,其它的MP3和MP4等科技产品也备受青睐,有的甚至开着私家车来上学„„这一切的一切,看似普通平常,其实却是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正面影响。
2、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恍惚间成为了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金科玉律”似的格言。期中考、期末考、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过级考试等等考试中,代考、作弊现象频发,更有甚者迎合考生的作弊心理进行买卖标准答案并以此赚取利润!
3、学生干部队伍“模拟腐败”。在某大学网络论坛上浏览到了一个帖子,说得是奉劝大学生千万不要去参加班委的选举,那样会让你过早的体验到腐败从而腐蚀人的心灵。后面跟帖的人很多,皆表明现在的大学班级学生干部队伍里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表面上虽然很民主,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班费的开支也往往不清不楚,这些都不能否认其的存在性。
4、恶意拖欠学费。有的大学生以“在学校所受教育和自己所缴纳的学费不等值”为由恶意拖欠学费,致使很多大学因学生拖欠学费而遭遇很多的困扰。
5、大学生诚信缺失,骗取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通过国家向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这个政策,编造虚假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骗取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偿清所欠的助学贷款,并用隐瞒工作单位、拒绝透露联系方式等办法来逃避还贷。
6、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也往往缺乏诚信。虚构自己的个人履历、制造虚假的学位证书或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和毁约违约等,都表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诚信缺失。
二、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目的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而廉洁文化对大学生的要求则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心公益、勤俭节约、远离腐败等。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精英,今天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究其实质其实就是在对明天的社会人才的职业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岗前培训”。在校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思想活跃,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之一。同时,由于其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来自外界的任何冲击都可能对大学生形成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让大学生们通过对廉洁文化的学习,在思想以及精神层次上有所提升,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精神支柱,将“敬廉崇洁,知诚讲信”带上工作岗位,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好精神氛围,并使廉洁文化广为人知。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的教育,也是从职业的视角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洁的教育,它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措施
廉洁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对腐败文化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廉洁这种内在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在人的后天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廉洁品质的手段,就是要从外界对他们施加有目的的影响,并通过促进其自身主观因素的矛盾运动转化,从而实现廉洁的内化。那么学校该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呢?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才会使得廉洁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呢?
首先,加强对廉洁文化的弘扬和宣传,让廉洁文化走进校园。
加强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刊发相关的刊物,播放相关廉洁廉洁文化的影视,做宣传海报等等。
让廉洁文化走进校园,不仅要宣传,还要进行一定的实质性的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应坚持正确的导向,以正面说理教育为主,以榜样示范教育为主。并要与其它的党建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结合起来,努力营造敬廉崇洁的学校氛围。因此廉洁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认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防止教条化,提高针对性,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素质。
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宣传教育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向来都很重视。不仅开展了廉洁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开设了校级公选课——《大学生廉洁文化修养》,不仅把廉洁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德育教育。还成立了全国高校里的第一个以宣传和弘扬廉洁文化为宗旨的高校学生社团——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廉洁文化传播者协会。活动也多种多样,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等都成为加强和提升学生廉洁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廉洁理念、树立廉洁意识。
其次,把廉洁践行到生活实践中,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懂得廉洁并不一定就会拥有廉洁,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几乎每个人都懂。廉洁在深入人心之前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只有在真真切切深入人心之后,它才成为一种精神食粮支撑起一个人的高尚信仰,才能增强大学生抵抗外界诱惑的信念和能力。
而践行廉洁,并不像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它需要在把廉洁的观念深植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基础上,再来规范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在实践中,通过褒扬廉洁文化的榜样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廉洁文化艺术生活,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逐渐的把廉洁的观念渗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把廉洁清白、刚正诚信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准则。
这也说明要真正把廉洁践行到实践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而这种坚持也就要求一个良好的廉洁文化盛行的气氛环境保障其实现。而这个良好的气氛环境则又要靠宣传教育来维持。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措施就是要求把廉洁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在生活中践行廉洁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二者缺一不可。
总结:大学生活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和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程。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文化修养教育势在必行。
第二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 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 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二、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学科课程,尤其是对文科课程,我们在讲授其专业知
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譬如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基于课程本身浓厚的人文特质,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资源,从哲学、政治、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其他文史哲课程亦如此。对自然科学课程则可以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等方法,强化专业的历史教育,如法制史、财政史、金融史、经济史、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使学生对中国科技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三、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现在,尽管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对它们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然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授,央视 “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却十分受人欢迎。“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经典中的现代因子进行挖掘,从“现代视角”,在新时期语境下,进行阐释和调整,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注重对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不能居高临下,故作高深,过于强调学术性,要采取“平民立场”和普及的态度,从学术研究的高阁中走出来,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甚至可以“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努力实现从“曲高和寡”向“和之者众”的转化,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历史 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在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有的已作为大学传统文化教材进入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材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泛泛而谈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今后我们非常有必要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尝试“以实为主,以问题带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的方法,尽快编写出高水平、规范化、深受师生喜爱的大学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和提高质量,逐步将全国的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并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张贴古代先贤的语录,通过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古诗词朗诵、古诗词写作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开设讲座和论坛,传习传统技艺等,还可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中,学生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七、有效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我们还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渠道,使其成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校外课堂,促进学生们的文化认同与认识深化。在运用上述途径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视基础文科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不能用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观点看待基础文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因为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化品位,丰厚文化底蕴,锻铸自己的文化品格。第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能只讲文化的继承,也应该重视文化的批判和创新。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我们还要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绵延不绝、长盛不衰、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旨在通过多种渠道,给大学生搭建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平台,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淳化风气,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和谐发展,帮助他们修养身心并达到较高的人格境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 规划纲要[Z].2006-09.[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3]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7.[4]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何静,何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6]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责任编辑:许 佳〕
第三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巨大的教育价值,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营造节日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节日文化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对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一、遵循原则,精心筛选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节日
节日的种类繁杂、内涵多样,但不一定都适合儿童。中国是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因此,要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判断,精心筛选出那些有趣味性、有重要教育意义,又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节日作为小学节日教育的内容。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节日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有关,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知识为基础。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务必要审慎研究,以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科学,否则活动便失去了教育价值。
教师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查询资料,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并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价值,制定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时代性原则。在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考虑节日的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时代性强、与小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富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节日教育内容,如儿童节、劳动节、清明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有些节日与小学生活联系不大或不易被幼儿理解,如愚人节、情人节等则不宜在小学生中开展活动。
活动性和趣味性原则。节日教育活动应避免知识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教师应组织各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如参观、表演、游戏等。同时要注意调动小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自己选择活动的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系统性原则。选择节日教育活动要避免内容的重复,应统筹计划各年级、班级每学期应开展的节日活动,避免随意性。活动安排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点面结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相互配合原则。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会节日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庭进入节日教育的文化氛围中,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人人都要有节日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行动,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配合、三者共育。
二、结合特点,精心组织小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节日活动
参观与访问。每逢重大节日,社会上总有庆祝活动。学校届时可带小学生进行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观察人们庆祝节日的活动,理解节日的特定意义。
例如国庆节,街道上彩旗招展、霓虹闪烁、图片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喜气洋洋,学生可从中感受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再如九九重阳节,可带领小学生参观敬老院,给爷爷奶奶送礼物、表演节目,并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学生敬老、爱老、助老的情感。
庆祝与纪念活动。节日期间,可根据节日的内容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活动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繁琐的仪式。庆祝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通过欣赏故事、歌舞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加深小学生对节日内涵的全面了解。还可邀请社会有关人员参加,如邀请妈妈参加“三八”节活动、请爷爷奶奶参加“重阳节”活动。
另外,要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确定活动内容与活动进程、布置活动环境。在组织元旦联欢活动时,可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班内环境布置,让学生在欢庆气氛中理解辞旧迎新和新年伊始的意义。小学生可在各种活动中加深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爱国情感,提升各种积极的情感品质。
游戏活动。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节日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本身是小学生对世界的一种模仿性理解,娱乐本身则是对社会的一种乐观介入。因此,节日教育特别强调“寓教于乐”,使小学生在游戏娱乐中受到教育。
节日期间,可组织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从中体会节日的意义。例如教师节时,组织学生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让学生体会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家庭亲子活动。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教育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许多节日是在寒暑假期间,所以要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小学生节日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放假期间,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利用“亲子调查单”的形式引导家长带孩子参观访问、旅游、资料收集、亲子共同制作。
假期结束后还可组织一些活动,如讨论汇报、交流分享、竞赛游戏等,把学生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三、传承核心价值观,凸显节日文化对小学生的传统教育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隐含着不同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
元宵节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
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烈的情怀;国庆节、庆“七一”活动、建军节等同样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教育,可以唤醒学生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化的热爱,激起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节日教育是道德教育、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的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节日的许多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等要求,小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节日并按照节日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完成向健全的社会人的转型。
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其作用超出了常规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的范畴。
节日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使小学生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与方法、提升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参加放风筝、荡秋千、登高、春游、野炊等活动,可以发展小学生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的体质;参加剪窗花、做彩灯、猜灯谜、吟诗歌唱等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陶冶美好情操;参加清扫除尘、植树种花等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节日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受教育的过程,家校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使教师、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价值,增进对节日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节日文化,学校要充分汲取节日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节日文化中不断发现新的教育点,进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以满足小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小学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八里庄小学侯俊芬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一、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一方面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学校要组织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将民间游戏作为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要经常播放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与 “八荣八耻”教育相接合,开展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区、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系,把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开展 “传统游戏节”、“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青少年。
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为青少
年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
一、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高等学校及共青团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编写教材与课外读物,对学校、家庭、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组织、指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要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依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部门要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文艺晚会、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我们富有内在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青年人面前,把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作、编辑、出版成为青少年喜爱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如举办“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青少年文化节”、“艺术沙龙”等大型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教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优良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一些公益设施,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应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加强青少年宫、青年中心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邀请民间艺人担任志愿辅导老师,利用双休日及寒暑假开设民俗教育课程,教孩子们绘画京剧脸谱、吹唢呐、抖空竹,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第五篇:(征文)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探析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探析
南华大学 陈七三
摘要:本文根据高校的具体实际,分析了大学生中存在不廉洁的现象及原因,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 教育 方法
大学生活是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和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程。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廉洁现象
高校本是传授知识的一方圣土,老师传授科学知识和做人的真理,学生接受知识的浇灌提升自身各种素养。但是,象牙塔里也不再纯洁,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不廉洁的现象。
1、奢侈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颇具大学生特色的攀比之风日益盛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只是满足于简单的吃饱穿暖,他们开始了有意无意的攀比,吃要吃高档的,穿要穿名牌的,玩要玩时尚的,就连日常用品也是不断的赶时尚追求时髦。手机成了入学的必备品,笔记本电脑也日益走进大学宿舍,还有照相机、MP3和MP4等科技产品也备受青睐,有的甚至开着私家车来上学„„这一切,看似普通平常,其实却是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正面影响。
2、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恍惚间成为了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金科玉律”似的格言。期中考、期末考、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过级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等等考试中,代考、作弊现象频发,更有甚者迎合考生的作弊心理进行买卖标准答案并以此赚取利润,甚至还出现了以出卖标准答案,代考、无线发射与接收器等考试一条龙服务。二是骗取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通过国家向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这个政策,编造虚假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骗取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偿清所欠的助学贷款,并用隐瞒工作单位、拒绝透露联系方式等办法来逃避还贷。还有大学生制造虚假信息,骗取助学费,学费减免费,或者恶意拖欠学费,而把自己的家里带来的学费用来吃喝玩乐。三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也弄虚作假。个别大学生虚构自己的个人履历、制造虚假的学位证书或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和毁约违约等,都表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诚信缺失。
3、学生干部队伍“提前腐败”。现在社会上的很多腐败现象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一是各种学生干部竞聘也弥漫着请客送礼的风气。二是学生中在评先评优,拉关系,拉选票。一旦选举成功,或评到奖学金等奖励,就立即大摆宴席,请客。三是学生干部在执勤中,个别违纪的学生,用早餐或者小礼物贿赂学生干部包庇犯错的学生。四是甚至入党也拉关系,走后门。
二、大学生不廉洁现象存在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2、忽视诚信教育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家庭教育上,许多父母没有按
1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去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意愿的“私有财产”。在教育理念上,不少家长面对现实不良现象表现出趋从倾向,在品质和行为上不能为子女作榜样,言行不一,无形之中弱化了对子女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学校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我国银行在审批贷款申请时几乎完全无法了解借贷人家庭的收入情况和信用状况,而在学生毕业工作之后,又没有有效措施保障贷款人能够按时还款。
3、高校学术造假等腐败案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高校腐败大要案、窝案、商业贿赂案、学术造假案也不断见诸报端。这些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部分教师师德
4、法纪教育不到位。对大学生的法纪教育停留在粗浅的表面,导致大学生法纪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仅停留在基础阶段,对于什么是党纪、政纪,什么是利用职务之便的犯罪和违纪知之甚少。
三、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2、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尊廉崇洁”道德价值观、奋发向上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养成自律诚信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将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3、传统美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个性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源泉,在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日益多元化、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形成的大环境下,优秀传统道德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4、法制纪律教育。遵纪守法是我国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纪律教育,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完整、准确地了解、理解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学会严格依法办事,用纪律约束自己,珍惜岗位,珍惜生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走向社会的免疫力,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成为知法、依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榜样,增强他们正确的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
5、廉政文化教育。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夯实廉政文化基础,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腐败现象,培养廉洁意识,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四、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廉洁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职工的反腐倡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职工廉洁从业行为。继续大力开展“师德标兵”和“优秀老师”的评比活动,围绕“教师要有高尚的德性和责任感,对学生要有爱心”进行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塑造“廉洁从教”、“大智慧”、“大爱心”、“大胸怀” 的新型教师形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岗位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以廉洁从政、廉洁从教、廉洁自律的行为方式,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廉洁教育的感
染力。
2、充分发挥课堂正面教育的主导作用。教师有责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的廉洁教育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廉洁自律意识并言传身教,不得散布与之相悖的观点和言论。学校还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角度进行崇尚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也可侧面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腐败现象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还可将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教育、荣辱观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养成训练,互相渗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
3、举办专题讲座、形势报告,党团课从侧面开展教育
注意适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形势报告分析会、结合实际的专题案例讲座等,使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廉洁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强调“灌输”,又要加强“互动”,把廉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之中,广泛推行廉洁教育。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党团课的独特作用开展廉洁教育。院系两级党校应进一步围绕激发广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引导大学生在端正入党动机过程中克服功利思想,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传授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建理论,进行廉洁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4、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的熏陶。把廉洁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各种有声有色的廉政文化活动,如开展演讲比赛、公益广告比赛、文艺汇演、辩论赛等廉洁方面的专题活动,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和廉政宣传的力度,营造“廉荣腐耻”的舆论氛围,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味,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廉洁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大学生长期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理想主义色彩较为浓厚,他们认识、分析并解决思想困惑的能力还有待社会实践的检验。因此,廉洁教育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如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对腐败的成因、社会基础以及教育对策进行专题调研究,通过丰富的社会现象、鲜活的反面教材、生动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使廉洁教育的落到实处。
5、对大学生分层次进行廉洁教育
对低年级大学生,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必须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着重对他们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和法规、法律常识教育,以培养他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对高年级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教育,特别是毕业离校前要打好“廉洁人生路”的预防针。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将要担负起工作重任,在步入社会过程中会遇到内心的冲突而容易导致心态失衡。廉洁教育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引导他们把压力变为动力,学会理性分析,舒缓心理问题,以便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心态。告诫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此促进他们养成初步的廉洁观念。针对不同群体也要经常性地开展廉洁教育。对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做人,感恩做事”的主题教育;集中考试阶段,结合考风考纪建设,进行诚信考试教育;毕业前夕,重点对金融、会计等专业毕业生是遵纪守法和廉洁教育。
6、大力加强网络廉洁教育新阵地的建设
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廉洁教育活动,通过网络互动,形成网上网下廉洁教育的合力,使网络成为弘扬
主旋律、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侯文军.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7(4):35-36.[2]马韬光.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北京工商大学.2006年11月
[3]刘和贤.张传航.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3月:64-65
[4]夏云强.基于心理保护视角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原则.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11期:111-113
[5]蔡红梅.大学生廉洁教育初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3):106-107.[6]何玉叶.高校开展廉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41-142.[7]张建新.千余大学生拖欠学费被缓考[N].中国教育报,2008-02-16.[8]颜伟红.对有效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37-39.注:
作者姓名:陈七三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421001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