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

时间:2019-05-13 14: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

第一篇: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

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

特级教师 李迪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

并小字也。

【译: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年幼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那年,创作了《芍药赋》,很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的弟弟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就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

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译:(王筠)从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起家,后升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人愿在郎署任职,有人劝(王筠)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向这些前辈看齐(比3-

《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都抄一遍。未曾请托借助别人(倩qiàn人:请托别人;假手:借助别人),大小一百多卷,一律亲自抄录。不值得让它流传出去对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谈论家世的书信集中说:“史传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世代都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七叶:七世;七代),名望盛德光辉相承(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少傅沈约告诉人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百家之言,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才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隆盛的。’你们仰观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

C.老而弥笃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

【答案】B【“忧”在文中的意思是“丁忧”,即遭遇直系亲属去世】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答案】B。B项都是连词,“于是,就”。【A项前句介词,可译为“替,给”;后句动词,译为“成为”。C代词“他”;后句用在名词前,表领属,译为“它的”。D项用作代词,代指王筠抄的作品;后句用作结构助词,“的”。】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答案】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

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本句重点词:咨嗟、吟咏、逮。】

⑵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答案】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

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本句重点词:高、少、擅、见。】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5-

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译文】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第二篇:广东高考文言断句和翻译

广东高考文言断句和翻译

1、(2011年广东)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评分说明】共12处,每错3处扣1分。

【标点如下】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补充注释】

①鬻,本义为“粥”,引申为“卖”。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②训,典式,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③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④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律。

⑤磊磊落落,一一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

⑥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答案】(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2、(2010年广东).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3、(2009年广东)⒐断句和翻译。(10分)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 列传第六十九》

⑵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4、(2008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2007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整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

断句要注意:

(1)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3)找顶真和排偶。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4)明对话与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答案: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5、(2007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断句:(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2006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6、(2006广东)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名师剖析:此题考查文言句读的能力。这个文段中的“曰、矣、人、事、矣、况、乎、吾、事、虽、而、古人”是断句的标志。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第三篇:高考复习:2011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高考复习:2010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08年高考题

1.(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2.(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解析 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

3.(08福建)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答案(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解析(1)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重点词语:由(实行)、行(走)。

(2)第一段话要抓住“舍之则藏”这句话来理解。第二段话要抓住“独行其道”四字来理解。比较出二人处世态度的不同:一个是归隐,一个是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4.(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解析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

2004~2007年高考题

1.(07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案 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解析 ①句中,“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此处可译为“您”。“豫”是“快乐,高兴”的意思。“然”是“„„的样子”。②句中“治”是“治理”的意思。“舍”是“舍弃”的意思。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解析 抓住关键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来分析。

【参考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2.(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以 示 弓 工 乃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 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3.(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4.(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 唇 也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所以,难度较小。 5.(05福建)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②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答案 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属地。

解析 本题共有三小则语段翻译。第一则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多见。此即为“王道”。第二则,“困”表被动,“于勾践”是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可。第三则文意与前一句类比,否则不能构成相互理解之便。“之”是结构助词,用法是分开主谓关系。“解”是突围,“而”是顺接,“东”是活用动词“向东走”。此“国”当不同今天之国,标准答案仍旧解释为“回国”不妥,应该是封地或是属地。此字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古今异义。

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

2009年联考题

1.(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近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①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平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 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答案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

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 篇 注 云 六 国 时 人 在 齐 楚 间 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 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陔余丛考·野老》)

答案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 七 篇/注 云/

六 国 时 人/在 齐 楚 间/应 邵 曰/年 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故 号 野 老/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

4.(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答案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5.(北京市朝阳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2009年9月更新

1.(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答案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2.(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答案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以 善 雍 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

答案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 以 善 雍 齿 / 雍 齿 / 高 祖 之 仇 /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 以 故 后 封 陵(/)为 安 国 侯。

4.(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而 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 语 笑。

答案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2008年联考题

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 罚 之 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可 不平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

答案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 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

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2.(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①。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②,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③。王命相者趋④射之,狙执⑤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⑥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⑦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

【注】 ①狙(jū):猕猴。②委蛇(wēi yí)攫搔(jué zào):“搔”字以“爪”代“虫”,音zà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③搏捷:接住。④趋:通“促”,急。⑤执:同“即”。⑥敖:通“傲”。⑦助:通“锄”。

(1)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2)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答案(1)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身子敏捷轻视我(或:不把我放在眼里),以至于遭到射杀。

(2)颜不疑回来后以董梧为师,铲除自己的骄色,取消音乐歌舞,辞别显贵高名。

3.(08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真 全 不 复 有 初 矣

答案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参考译文】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2006~2007年联考题

1.(07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的句子断句。

不 得 行 绝 粮 从 者 病 莫 能 兴 孔 子 讲 诵 弦 歌 不 衰。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答案(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①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

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2.(06东城综合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3.(07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按要求完成(1)(2)两题。

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

(1)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五处停顿,请加标点断开。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2)翻译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②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

答案(1)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译文: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下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不是有益于治理国家的事。)

(2)①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

②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柳公权说了上面这些话。

4.(06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一>)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答案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5.(06福州高三质量检测)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英雄之言(唐)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2)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3)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答案(1)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

(2)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3)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参考译文】

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第四篇:2011年高考语文必备考点:文言翻译

Ⅰ.句子的理解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

“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辞谢、告诫、谢罪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Ⅱ 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小练习]依据信、达、雅的原则,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 惟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⑤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⑥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Ⅲ.翻译的技法。

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整句可以翻译成: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3.“换”字法。

对有些文言词语,我们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而是用别的词语来替换了。如: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翻译。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5.“删”字法。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

[小练习]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第五篇:2014成都高考一诊文言 翻译

何琦,字王伦,司空何充的堂兄,祖父何龛,是后将军,父亲何阜,是淮南内史。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好古而博学,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孜孜不倦,早晚都是和颜悦色地伺候。常常担心甘鲜的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不就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居丧期间无声流泪,拄着拐杖才能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有爬到棺材前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一间堂屋免于火灾,她他的精诚所至就是这样。

服丧期间,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我之所以去做官,不是说我有一点微末的才能来逞献智谋力量,其实是图微薄的俸禄,来供养(母亲)。一旦(我)孑然一身,没有了父母,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清明的朝代呢?于是在简陋的屋子里修养心志,不与外人交往,玩弄典籍,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愉悦自己。不经营产业,节俭寡欲,与乡邻共享丰俭。乡里遭遇**,姐姐沦落他家,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就以她赎取其姊。然而不做小的谦让,凡是有人赠送东西,也不随便推让,只要对于自己来说有剩余,又随即把他们散发出去。随心做事,任意举动,不占卜,也不从事什么职业。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都争招聘命,都不就任。诏书征召他做博士,又不出任。简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望德行,又召任参军,以病为由,坚决推辞。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肯动身。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人能使他屈从。桓温曾经登上何琦县界是的山,叹息道:此山南面有人啊,何公真可谓知足知足的人。

何琦善于养生,到老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年八十二岁。

下载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翻译与断句》教案

    文言语句翻译 教学目标: 一、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

    2008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翻译题

    2008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翻译题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训练-海瑞传

    海 瑞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胡......

    七年级上册课文理解 与 文言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 一、课文理解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备考攻略

    语文教学心得 戴着镣铐跳舞 ——高考文言翻译复习备考攻略 蕲春县横车高中凌勐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

    高考文言翻译最易出现的丢分问题

    高考文言翻译最易出现的丢分问题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2章 文言语句翻译(三)

    文言文阅读(三) [推荐时间:3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15分钟(文言文)]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称职/称颂解差/解元劲拔/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