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霍光与刘病已后感
读刘病已与霍光后感
首先,刘病已是不对的,因为你是霍光扶起来的皇帝,却不娶霍家的女儿为妻,这就错了,后来又伤害了霍家满门,这就更错了。这是不仁义的,是完全错误的。做人不该这样子。我觉得刘病已既然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许平君,他应该推辞掉这个皇帝位置,和妻子做老百姓,了此一生。这就对了。你不受霍家的大恩,你自然也就不欠霍家什么。你高兴和哪一个女人玩,高兴和哪个女人结婚,那就和霍家无关了。刘病已推辞掉皇帝位,然后不和霍家的女儿结婚,你有理有节,谁也不能说你错了。你如果接下了这个皇帝位,还不立霍家的女儿为皇后,这就是忘恩负义了。当然,以刘病已的能力,他就是今天不接受霍家的栽培,他日也必能自成一番事业。
其次,我很为霍光以及霍家遗憾。霍家的家长做事实在是不明智啊。
第一,你明明知道刘病已深爱着许平君,你怎么能对许平君下毒手?你一边要提拔刘病已到这么要害的位置上,一边又要和他立下血海深仇,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吗?你要毒死许平君,你不如直接毒死刘病已算了。而且毒死刘病已之后,许平君不过一个平民老百姓,根本不会危害到霍家,你也没必要对付她了,反而成全了你霍家的仁义之名。你要刘病已爱霍家,你不但不对刘病已好,还处处整刘病已,不断的剥夺刘病已所爱的人,你霍家这么做到底是要刘病已爱你呢还是恨你?难道你要一个人爱你就是靠整他实现的?你以为整一个人整得越狠这个人会反过来越爱你?那不是变态?难道你霍家所爱的人所挑选的人非得是一个变态不可吗?
第二,霍家虽然大富大贵,权势滔天,但是其实霍家的家长根本没有战略眼光,办事情只考虑眼前,当然,这不能怪霍光。霍光其实和刘病已是一样的,他娶的老婆大富大贵,因此得以走到如此高的位置上,他和刘病已其实是同病相怜的。只是霍光这个人比较仁义,既然娶了人家,就一生善待自己的妻子,只可惜他的妻子没让霍光过几天舒心的日子,最后霍光抑郁成疾,身患绝症,英年早逝,实在是令人叹息啊。
第三,霍家的短视是有很多例证的,上面举了毒死许平君的例子,我这里还可以随便再举一个。霍家有这个意思要把女儿嫁给刘病已做皇后,可是又让女儿和别人的男人搞在一起,而且搞了还不止一个男人,请问,一旦立了霍家的女儿做皇后,刘病已不成功也就罢了,要是成功了,就不怕被别人利用这一点吗?搞政治的谁能没有敌人?霍家就不怕敌人利用这些上床操过自己女儿的男人出来写本书,就叫做《我和皇后在一起的日子》?到时候这些男人就写自己是如何和霍家女儿恋爱,在床上是怎么干她的,你要刘病已怎么处理?处理他们,他们又没有违法,不处理他们,堂堂的皇帝的老婆,堂堂的皇后,居然是别人玩了扔掉的破鞋,你要刘病已的脸往哪里放?大汉当时正处在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型期,大汉既没有保守到刘病已可以名正言顺的处理这些男人的地步,又没有开放到皇后被别的男人搞过而可以若无其事的地步。而且刘病已此人,是一个思想很保守的男人,霍家这么做,其实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刘病已如果聪明一点,那是不会接受霍家的女儿的,还不如不做这个皇帝呢。以刘病已的才干,一辈子高兴怎么玩漂亮女人就怎么玩,何必受这个恩惠把自己困死?而且将来就算没有敌人利用,这些男人眼看着刘病已如此成功,心中能不嫉妒?他们就不会想,当初要是我干了霍家的女儿之后能娶她为妻,我今天也能如此成功吗?嫉妒之下,他们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到时候就是不出书,到处和朋友同事随便说说,我干过皇帝的老婆,你说如何处
理啊?
第四,刘病已今天接受霍家的女儿,就不怕别人说刘病已是靠吃软饭才当上皇帝的吗?刘病已这样能有什么威信?成功了,别人说你是靠吃软饭才成功的,失败了,别人就会说你有老婆帮忙居然还失败,这样子刘病已就是做了皇帝,只怕也坐不稳江山。今天刘病已不接受霍家的女儿,靠自己的实力往上走,能走到哪里算哪里,难道非得当了皇帝才能享受生活?刘病已就是不做皇帝,做一个县令,一个将军,高兴怎么玩女人就怎么玩女人,何苦做这种没味道的皇帝?
第五,替霍家长远考虑,今天你既然已经给女儿找了别的男人,你就立这个男人做皇帝好了。刘病已你就让他和自己老婆在一起好了。以刘病已的才干,就算只做一个将军,一样可以为霍家冲锋陷阵,而且只怕更为勇猛。因为刘病已此人实在是一身是胆,勇猛无比,根本不怕死的。你要一个不怕死的皇帝有什么用?还是一个不怕死的将军更为有利。而且这样做是双赢。刘病已和霍家各取所需,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何苦一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以霍家的权势,要立谁当皇帝做不到啊?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更不缺的就是男人。霍家女儿要找丈夫,只怕有成千上万的男人排队,其中什么样的精英没有呢?
第六,如果霍家一定要刘病已接班,一定要刘病已立霍家女儿为皇后,那么,霍家就得准备好接受许平君为贵妃。霍家先让许平君和刘病已团圆,开始一起生活,当然,刘病已也不立许平君为皇后,只做贵妃,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女朋友之类,一段时期后,风平浪静,霍家和刘病已互相配合的很好了,双方十分有默契了,这个时候可以挑选良辰吉日,让刘病已和霍家女儿大婚,昭告天下。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利,特别是霍家。当然,将来接班的必定是霍家女儿所生的儿子。而且刘病已必定会一生善待霍家以及霍家女儿。请思考,刘病已毕竟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孩子,你霍家如此富贵如此的权势,一下子把女儿给他,风险何其巨大?而让刘病已和许平君在一起,霍家没有任何风险,只要刘病已承诺不大婚就可以了。如果连这一点宽容让步和信任都没有,双方是根本无法合作的,那还不如早日分飞呢。而且这么做霍家进退自如。到时候,霍家如果要嫁女儿给刘病已,只要定下良辰吉日就可以了,如果觉得刘病已不适合做皇帝,那就让刘病已和许平君结婚。霍家可谓是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了。这样对霍家有什么坏处?请三思,深思啊。
其实从历史上看,此事成与不成,完全在霍家一念之间。霍家的富贵其实当时已是根基动摇。很多人面子上对霍家好,背地里是咬牙切齿,只是忌惮霍家的权势,所以隐忍不发而已。刘病已其实心里并没有想害霍家的意思,否则面子上说好话,背地里捅刀子,你以为以刘病已的能耐他做不来吗?刘病已其实一直对霍家是实话实说的。没有欺骗过霍家,更没有像霍家玩弄自己感情那样玩弄霍家的感情。霍家如果不信任刘病已,何苦费这么大的心思要刘病已娶自己的女儿,出来担当这个重任?霍家如果信任刘病已,为什么就不能听刘病已一次呢?历史早已证明,不把许平君给刘病已,霍家是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再耗下去,只怕霍家要付出的代价只会越来越大,而且最后的结果更加不可控制。刘病已是无所谓的,反正本来只是一个穷老百姓,一无所有,了不起一死。人生自古谁无死?刘病已不是怕死之人。霍家呢?承担得起这个风险吗?让一步,那就是海阔天空,皆大欢喜。霍家还是早日让许平君和刘病已团圆的好。霍家为什么就不能相信刘病已一次呢?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过去十几年的做法一次,就听刘病已一次,看看把许平君给了刘病已之后是什么结果呢?这样做对霍家能有什么风险?能有什么损害?毫无风险,毫无损害的事,为什么霍家就不能做一次呢?
第二篇:读《时与光》有感[推荐]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现在的人大多很忙,也包括我自己,好像很少能定下心去看一些与功利无关的文字了,然而一本叫《时与光》的小说却一直留在我长满杂草荆棘的记忆里,一直清新着,隽永着,仿佛临波静放的水仙花,傲然独立于凡尘之外。第一次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
第一次读《时与光》是十多年前,那一段时间天天搬个小板凳坐在爬满金银花和牵牛花的篱笆墙下,从牵牛绽放第一朵花看到黄昏到晚上,直到眼前的字迹渐渐模糊起来。
那时,我的生活就是一直蜷在那看徐訏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时与光》。书中的空灵是心灵的慎独,仿若开放在高山之巅的雪莲,美丽、静肃。男主人公如此,他遇到那些女子也都如此,从陆眉娜到林明默,到苏雅,罗素蕾,尤美达,无不如此。从那本书构建的空间里,我看到了神秘的美丽。也理解了人性中的弱点,主人公含着朝圣般的情愫默默注视着林明默,怎么就一点点地把这份情愫转移到了罗素蕾的身上,是罗素蕾的痴情感动了他吗?那和朝圣的似的深情怎么能比?其实是离林明默越近,其普通的元素越显现的多,这是读心理学专业的作者把他的专业应用了进来。在独处的岁月流中,人的思想如一朵深谷百合,悄然绽放在自然界的天地间,孤寂,傲然!懂得的人细数着生命中漫漫的风雨,如同深嗅百合之馨芳。嗅者便从此深谙于心灵的颂扬之中,《时与光》的寂寂风华于无限的意境和神往中,悄燃盛放。
在这之前,我的大脑我的生活都是二维的,看了这本书,我的眼前又展开了一个维度。作者是徐訏,我好象不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的名字,但感觉非常陌生,翻看《现代文学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我找到了他的名字,他就像开了一天的喇叭花似的,美丽了一瞬间就消逝了。然而,正是这个萤光一现的作家的一本书,正在或是将在以后的生活里影响着我的思维。
这部小说以爱情为主题,诡异浪漫,渗透着凄迷飘逸的忧郁、玫瑰色丝绸般的华美和洒脱不羁的个性,并偏偏深具学者文化和哲学探究色彩。虽然故事是“爱情”一类,但并不流俗,更不媚俗,反而清隽脱俗,弥漫着灵异的仙气。这是极难得的,一个同样的故事,有的人写出来是恶俗的地摊小说,有的人写出来是大雅之作,中间的界限哪里说得清楚!埋头在市井书店里的我们,看了多少庸俗的故事,现在连书都不看了,却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让人仰视的故事正在历史的灰尘里等待人重新拾起。
小说的作者徐訏留下了一首诗:
我要唱最后的恋歌,像春蚕吐最后的丝。
愿你美丽的前途无限,而我可怜的爱情并不自私。
开阔的河流难被阻塞,伟大的胸襟应容苦痛。
人间并无不老的青春,天国方有不醒的美梦。
秋来的树木都应结果,多余的花卉徒乱天时。
长长的旅途布满寂寞,暗淡的云端深藏灿烂的日子。
愿我有歌可长留此间,赞美那天赐的恩宠。
使我在人间会相信奇迹,暮色里仍有五彩的长虹。”
这是一曲悲伤的恋歌,一曲哀婉的小夜曲,即使被我爱的人伤害,我的付出得不到任何回报,我还是会一如往昔的爱着,因为这结局我早已知晓。作者想表达的并非这么简单吧,否则为什么,结尾的那四句却感觉不到悲伤呢?“愿我有歌可长留此间,赞美那天赐的恩宠。使我在人间会相信奇迹,暮色里仍有五彩的长虹。”为什么心中充满了希望呢?就像《时与光》,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中潜滋暗长:他仿佛看透了人世间的冷暖凄凉,却还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激,仍然相信着这个充满冷暖的世界。这是什么样的心胸啊,圣人一般心酸而博大。他的书便是用着这样的心胸来探寻尘世的悲喜,不可测的命运。
因为徐先生在巴黎大学获得过哲学博士学位,他的作品中也就饱含丰富的哲思,《时与光》中对快乐、幸福、人生的探索也是那样深刻。其中的景与人都是光和影,内中的人物的美空灵如光如影,人物个性各不相同,或热烈奔放或幽寂贞静,或天真可爱或世故老成,有的自信激切,有的落寞沧桑,不一而足,作者把每一种个性都诠释得淋漓尽致,主人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次旅行,搭上生命的列车—不知道开往何处。最先认识的人是陆眉娜,她带领着“我”走进这里的生活,以为她总会陪伴在身边,一同去看路上的风景,谁知道又有新人出现一起去体会心中的复杂滋味。满怀着探险的憧憬一路前行,故事因而精彩纷呈。
作品的不同之处更在于吸引我的思维进入自己的心田,“我的下意识的拖延已经不是我意志所能战胜,随便一点什么,都可以被我拘为借口的。而一个人是多么容易制造托词与解释,使自己的弱点可以懒惰地因循下去。”“命运本身也许只是一种象征,解释这象征还是靠你的行为的。命运只是几色运行的小球的综错,一切的图案不过是偶然的组合。一切似乎不真实的东西都有通过触觉来证实的欲望。那么,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发生的么?时间只是人间的幻觉。如果把人世的历史看作天国的地图,那么必然与偶然不都是一样么?”看到这儿,不禁惊惧错愕了,原来人的思想可以广阔到科学家之外的疆界。我开始慢慢咀嚼过往生活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刹那间觉得每一件琐事都成了五彩斑斓的命运小球,在梦境中跳跃。
徐訏和钱钟书、林语堂一样属于学者型作家,他果然是研读过心理学的,果然是言情“鬼才”,徐先生让我找到了崭新的视角,不一样的风景。我重新审视着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还有他人的生活,明白了活着和思考的无助却必要。苦辣酸甜的日子总要过下去,无论经历了命运怎样的摆布,懂得随遇而安,在无为中有为才是生活的正途。这哪里是浪漫温情的恋爱故事,分明是教育我重塑人生观的哲学教材。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时与光》的世界,真的有充满了神奇的男男女女,真的有那样多的“妙人”帮助我们获得人生真谛,活着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那里的女性形象,尤其妙,有的不食人间烟火,有的食过人间烟火后一派超然和涅槃的姿态,引导我们走上充满哲理的人生正轨。这本书哲思虽多,却绝没有别的现代作家文字那样晦涩,他学识很高,却没有在故事中恣意卖弄,那是没有距离的深层心灵沟通,他把哲理性的感悟变成浅显的语言,揉碎在情节之中,于是显得那样真诚动人、顺理成章、浅近明白。
徐訏有一首诗:
春天里我葬落花,秋天里我再葬枯叶,我不留一字的墓碑,只留一声叹息。于是我悄悄的走开,听凭日落月坠,千万的星星陨灭。若还有知音人走过,骤感到我过去的喟叹,即是墓前的碑碣,那他会对自已的灵魂诉说:“那红花绿叶虽早化作了泥尘,但坟墓里终长留着青春的痕迹,它会在黄土里永放射生的消息。
这就是徐訏的心里话吧,这本书我一直珍藏着,很多问题我还未找到答案,我要继续探寻。现在看来,这是一本孤独的书,知音难觅,但隐隐约约的,我觉得,心里已经朦朦胧胧地亮了。
第三篇:读《狗与狼》后感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并不否定东欧的犹太文明,她的祖父母(雅各夫·马尔居里斯和贝拉·丘吉德洛维奇)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文明,尽管家族有了钱之后,他们远离了它。但是,在伊莱娜的眼里,对于金钱的操纵,积聚由金钱堆砌起来财产都是不名誉的行为,虽然在她的少年时代,包括她成年以后,过的都是大资产阶级的生活。
在描绘犹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时,伊莱娜拾起了所有反犹主义的偏见,将那个时代为犹太人所勾勒的种种偏见性的描述按在他们身上。犹太人的一幅幅画像就这样从她的笔下冒了出来,用的都是最残忍、最讽刺的语汇,而她则带着一种心醉神迷的恐惧欣赏着,尽管她承认自己...
第四篇:读《世界与和平》后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到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初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内心就被黄土高原的苍凉与厚重所深深震撼。路遥先生笔下的黄土大地,是与喧嚣的繁华闹市截然不同的一个世界。那里充满了粗犷与豪迈的气息。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朴素而又勤劳的炎黄儿女。书中讲述了双水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耕作的情景。虽贫穷落后,他们却不卑不亢,苦并快乐着,给人一种头顶青天,脚踏黄土的踏实感。这种朴素与纯真深深地感染了我。
全书主要围绕主人公孙少平一家生活的变化,双水村的变迁,以及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为理想不断奋斗的历程来展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少平,这个默默承受人生苦难却从不放弃的铁骨铮铮的有志青年。虽贫苦,却不自卑,虽潦倒,却从没停止追逐梦想的步伐。因为他不甘沦为命运的玩偶,他的青春理想也激励着他到外面闯荡世界。典型的西北好汉,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在平凡的世界里却不平凡的形象。
他的家是贫困的,却是温馨的,他的爱情是遗憾的,却是甜蜜的。即使最后为了救人而毁容,也不能动摇他那颗年轻的,与命运抗争的心。另一位重要人物孙少安,从小就背负着家庭重任的他,用肩膀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并且带领双水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其中的艰辛与困苦难以想象,但他以勇气与勤劳渡过了难关,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在可敬。
品读这本书,我对生活与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衷的敬佩孙少平兄弟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个平凡的世界却孕育出了这样不平凡的人,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即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即不简单。
反思当今社会那些好吃懒做的年轻人,实在是惭愧。官二代,富二代,啃老族,这些人实在令人痛心。一些人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轻视生命,丝毫经不起生活的小小考验,典型的温室里的花朵,实在可悲。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那种自立自强,奋斗进取的精神,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最后,以路遥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斗,只有认定了目标,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第五篇: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后感
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后感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文献之
一。它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做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分层的规定,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因此,阅读此文,对我而言,需要理解的是它对中国具体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多多少少都受到该文的指导之后所做出的结论,在中国历史知识建构过程中,该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写作背景
为了对文章深刻理解,我首先认识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1939年底,《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连载形式发表在延安的《共产党人》杂志上。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已经在正面战场数百万中国军队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游击战的共同抵抗之下,彻底失败,战争进入胶着阶段。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起来。两党力量对比中处于强势的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在国民党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如何统一共产党的思想,进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就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家,发挥自己宣传能力方面的优势,在延安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学习活动,举办了延安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数十所学校,创办了《共产党人》等一批报刊,召开了一个个相关会议,举办了一次次学习班。《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就是针对国民党反共舆论进行反宣传时,为抗日大学编写的一个课本,并且首先刊发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当时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性政党。统一认识,是其重要的任务。《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撰写,因而也担当起毛泽东统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加强宣传攻势的重要责任。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任务等重大问题。它论证了中国的国情以及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中进行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目标。这部著作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了中国基本国情,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2、系统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
3、再次论证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包括一些资产阶级反动派占据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全面考察了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基本国情,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教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事实上回击了国民党的反共言论。这些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准备,成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成为它出版后几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中国大陆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分析体系。
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他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第二章,毛泽东首先回顾了近百年来的革命运动,接着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一方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革命。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而在当时环境的有利条件下,使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更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革命任务。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个人感想
以上已大概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出来。总的来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了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中国在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我想,这就由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而毛泽东能站在最宏观的位置考虑中国国情,并从分析中国社会着手,以此为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应用了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法—全面辨证的看问题的方法,以及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清晰地把握住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便是伟人的能力与魅力。
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不是说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能够科学思考的国家,一个强大的个人,也一定是个能够科学思考的个人。在大学里玩虚无、玩后现代、玩犬儒主义的结果就是让人彻底丧失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毛泽东何以在一个万马齐喑的社会条件下缔造一个中国?他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留过洋,就这么一个书生为什么能够缔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
读了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吃的很透,又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用这种思维体系武装后的中国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会学会了思考。在那个年代,中国缺钱,缺工业,缺武器,可最不缺的就是人。故而,毛泽东用马克思哲学体系将国人的思想汇聚到一起,就能产生了一股莫大的推力。进而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