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漫谈作文
请以“有一阵风,轻轻吹过”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母爱,是我心中的阳光,给我寒冷的世界带来温暖;友情,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恩师,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迷惘的时候指点迷津;理想和信念,是我心中的阳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请以“心中的阳光”(或“我心中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路,人类脚之所至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路,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走在路上的。有人走在路上却抱怨着路,有人因为有路可走而感谢着路;有人一边走一边看风景,有人却只顾匆匆前行;有人在十字路口徘徊,有人却会永远沿着自己的方向走;有人在路上箭步如飞,有人在路上漫步徜徉„„走在路上的人生真是千姿百态。
请以“在路上”为文章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思想内容健康,要有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记叙文和散文的区别??
丰润材料,关注首尾,让作文内容“丰富”起来
——作文升格之内容丰富篇
【试题回放】
写作(60分)
题目:从那一刻开始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2009年浙江温州市中考作文题)
【思路提示】
1.要学会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来展开思考,要学会掂量和咀嚼词语。这个文题中,关键词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刻”“开始”。此题容易写成流水账的形式,导致内容单薄、主题浅显。所以在选材上要具体可感,要充分,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另外在叙述时切忌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在曲折之中彰显生动,只有叙述生动起来,文章才能丰富。
2.在习作中,如果牵涉到人物的描写,一定要使人物的形象饱满圆润。所以必须在写作手法上做到多管齐下,比如,细节的刻画,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是一篇文章内容是否丰富的关键性因素。
3.好的文章大多意蕴丰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主题丰富、博大、厚重起来,所以在写作时要把情与景有机的融合,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效果。
【原文再现】
从那一刻开始(二类文)
学习书法已经好几年了,但总是找不到方向。(开头过于突兀,让整篇文章产生一种不和谐的韵律,逼仄的开头不利于主题的丰富。而且和下文的衔接也不是很顺畅。)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但是结局是不行,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你在临摹时到底缺乏什么?这种简单的叙述很难使主题丰富,要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个体情感的体现来完成文章内容的丰富性。)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而我)自然体会不到颜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找)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笔锋很重,完全不受拘束。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方向(搭配不协调,可改为“我竟感受到一种方向的召唤”)。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死板,从“刷字”中深受启发。
(文章的关键词是“那一刻”,你在写与米芾的《多景楼记》相遇那一刻的感受和触动很为重要,这段的描写要细腻。在选材上,要为体现内容的丰富性而渲染,千万不能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只有这样你选择的材料才能具有张力,把本来单薄的主题突现出来,真正做到让材料充实起来,让主题丰盈起来。)
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书法的方向因人而异,这里可以改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我想有时人也好似这样啊!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是被繁重学习压的透不过气来,有时要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欣赏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读来令人有点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可改为“从而获得心灵的顿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有时候,适当的议论对文章内容的丰富会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因为那样会让表达更有力度。所以文章的结尾部分要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升华主题,丰富主题。)
考场阅卷:
内容21分+主题20分+发展8分=49分
本文叙述了作者潜心学习书法的历程。通过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而产生的困惑,从而陷入迷惘之中。但从“那一刻”在上海看到米芾的《多景楼记》“开始”,心中所有的困惑都一瞬间消失。所以最后再次提起笔来时,心与神通,万象归一。因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体味书法其实就是体悟人生。文章结构较紧凑,叙述的笔调也很简约,但遗珠之憾还是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是一篇在考场上争议较大的作文,学生的文笔和语言的功底都很不错,但唯一遗憾的是文章的主题不够丰富,所以最后被判为二类卷。选择的材料不能够完全来凸显内容的丰富,叙述比较凌乱。
2.文章起笔就很突兀,导致读者在阅读下文时一点指向性都没有,所述事件缺乏质感,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整体感,断断续续。
3.主题是否丰满,能否打动读者,最关键的还要看文章所抒之情是否能引起读者共鸣,所发之感是否有引人深思的独特见解。所以文章的结尾部分,千万不能仓促收束,要用凝练的文字,通过深情的呼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在这一点上,这篇文章没有做好,结尾时虽有简单的议论,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也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升格指导】
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修改:
1.充实材料,把已有的材料铺张开来,可以通过对细节的雕琢,来丰富主题。只有材料丰盈了,具有一定的张力,才能够在别人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带来饱满的感觉。如,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就营造一种“盲目,内心苦闷,冲突”的氛围,在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时,你是怎么临摹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可以通过动作的描写与心理的刻画来
展示自己内心的“无方向”。
2.刻画细节,重点突出你在上海观看书法作品时被米芾的《多景楼记》所震撼的“那一刻”,刚好也能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扣题紧密。这个细节的刻画是全文的关键所在,它是文章成败的分水岭,文章的内容是否丰富,在这一块完全可以彰显出来。
3.升华结尾,让文章的主题从一个普通的现象上升到一个深层的哲理上。让读者阅读文章后引发一种熟悉的体验,或从中获取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篇文章的结尾需要补充自己观看优秀书法作品后个性化的体验,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感,等等。可以夹叙夹议,可以抒情,最好能和开头形成鲜明的比照,以一个有力的动作来完成最后一击。
【升格作文】从那一刻开始(一类文)
一张张揉碎的宣纸散布于书房,一旁的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神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我没有他的经历,自然体会不到那份内心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找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致,起笔很重,不受束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拘泥,从“刷字”中深受启发。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摹遍百家的书法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在朝着自己的方向泼墨。或许,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把自己困于厚厚的资料之中,有时,我们更该放开内心,去体味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心灵的顿悟与生活的本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将一张张揉碎的宣纸铺平,沉心欣赏古典大提琴的旋律,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评语]:
个体化的体验和思考让文章内容立刻丰富起来,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部分的修改,让整篇文章立刻文气贯通,主题凸显。另外,行文中通过错落有致的叙述把自己内心世界的困惑、矛盾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文章的厚度,体现了一种磅礴的大气和高度。特别是结尾部分,把平常无奇的小事上升到哲思的高度,把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凝聚于此,如一声浑厚的呐喊,发人深思,令人醒悟。
打造细节,融入真情,让作文“深刻”起来
——中考作文升格之主题深刻
【试题回放】题目:你我走过的日子
要求: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②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2009年浙江绍兴市中考作文题)
【思路提示】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从题目的构成来看,宜于写成记叙文,并以充实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倾注为其主要得分点。
雕刻细节,呈现事件感人之处。“你我走过的日子”,必然在回忆往事中展开写作,这
个回忆,要撷取生活的朵朵浪花: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点点心理的变化,等等都可以成为特写镜头。有了这些镜头,文章便有了足够的看点,形象生动。细节的打造,要调动多种描写手段来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可综合运用,以达到夺人眼目之效。
注入情感,赋予“日子”以情味。既然是一起“走过”,那么这段日子一定发生过什么,一定让你有着难以忘怀的感触。分享、分担、交流、误会、感激、眷恋、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等等,不管你选择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一定要情真意切,可以借用环境烘托等手法,把故事的情感基调明晰地呈现。
【原文再现】你我走过的日子(三类文)
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回忆。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怀念。
我在农村中成长,父母都在城里上班,我住在奶奶家,每天都跟在她的身后,唯恐把自己丢在小路里,爷爷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没见过一次面,不知道长什么样。
(开头有些凌乱,需要修改,要注意语言的逻辑顺序。奶奶曾是与“我”相依相伴的人,在“我”的“日子”中至关重要,因此写此文,应该在一开篇即营造出浓浓的眷恋之情。)
秋收季节,你去田里干活,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身后,在田里东翻西找去,看到了长长的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奶奶,那是什么东西啊?”你就会跟我讲那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就会小心地把他放回原处,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真傻。
夏天的夜晚是那么的闷热,于是你就把我抱在怀里坐在树底下帮我扇着风,我看到了你那满头银发就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你就会告诉我: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于是我全身的闷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看着奶奶觉得又新奇又疑惑。
(画线两段应成为本文出彩的细节描写,以此来突现“我”与奶奶走过的美好的日子,并突出奶奶对“我”的呵护,“我”对她的依恋。但作者对这两幕重要戏——秋收、夏夜赏月只是予以平淡叙述,缺乏情感的倾注,因此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无法体现主题的深刻性。另外,从表达上来看,这两段在先后顺序上也应调整。)
你是那样地辛勤地劳动,但最终累倒了,爸妈把奶奶和我一起都接到城里去了。每当吃饭都不见奶奶来吃饭,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说:“奶奶在房间里,你自己去看她吧!”我跑一般推开了房间的门,小心地走到奶奶床前,奶奶见我来了叫我陪她一起说说话。于是我坐在了床边,我问她为什么不起床吃饭,奶奶笑着说:“人老了,走不动了!”但我却不知道当时奶奶已经是高位瘫痪,永远站不起来了。(从人称使用来看,在点明“你”就是奶奶之后,全篇便应一以贯之,将“你”进行到底。一会儿“你”,一会儿“奶奶”,读者需要不断转换概念,也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不当之处。)
当我第二次进入房间,你扬起手,我走过去抓住你的手,但是你却不说话。我那时不知道你已不会说话,成植物人了。(以上两段交代了奶奶的病情,令人疑惑的是:作者对深爱的奶奶病情并不太了解,这应该和年岁小有关,但遗憾的是,作者在文中并未点明。文意尚且不明,情感的抒发自然受到影响。所以在升格时,应该尽量淡化,最好是隐去,用一两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一次见面时你在冰冷的玻璃棺材里,而我在外面,你走了,你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我哭了,哭得是那样的伤心,从来没有过的伤心,因为你离我而去了。回想起你我走过的日子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充实,那样的值得怀念。(“快乐”“充实”何以体现?因为前面缺乏相应的细节描写,此处的抒情显得苍白无力。优秀文章的结尾就像一幕精彩的戏剧收幕,既有对主题的升化,又有一定的韵味,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这篇习作的结尾部分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效果。)
考场阅卷: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6分=53分
本文回忆了在“我”的成长道路中,奶奶一路陪“我”走来,直到最后死去的点点滴滴。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字里行间透露着奶奶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奶奶的思念。不
足之处在于:
1.文章立意较浅,主题不够深刻。奶奶对“我”的影响、与“我”的感情,“我”对奶奶的感念与眷恋——这应该是文章着力要表现的,作者未能在叙事很好地突出这一点,因此主题的表现失之平淡,读来略感乏味。
2.细节刻画不够。无论是事件的刻画,还是人物的刻画,都显得笔力泛泛,不够细致。比如说表现“我”奶奶快乐生活情境的往事,没有感人的镜头;比如说“我”的心理感受,快乐不够快乐,伤痛不够伤痛;比如说,奶奶的言语、动作、神态等,都没有留给读者鲜明的印象。
3.语言表达欠妥。本文有些地方不合逻辑,有的文意不明、表意不畅,人称的使用也前后不一,读来颇觉坎坷。
【升格指导】
本文可试从以下角度进行修改提升:
1.注重细节刻画。可以将“我”和奶奶之间的两件琐事——“秋收”和“夏夜赏月”展开,融入神态、言语、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以求突出人物形象与性情。同时,也以这两个镜头来突出“你我”往昔的快乐,为文末的抒情张本。
2.倾注浓浓情感。本文的情感较为真挚,但感人的力度不够。除了在细节描写上有欠火候外,最关键的是,小作者未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融入事件当中。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可借助于景物描写,以景衬情;二可融情于事,在事件中缓缓注入。仍以本文为例,文题为“你我走过的日子”,作者选写“我”和奶奶一起走过的经历,但未将与奶奶的层层情感呈现出来:唯有写足了往昔的美好,方感逝去的痛惜;唯有对过去不尽的眷恋,方能延展今日无穷的思念。作者在平淡的叙事中,将情感也失之平淡,令人遗憾。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才能把平淡的事情写得深刻,意义深远。
【升格作文】你我走过的日子
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回忆;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怀念。生长在农村我,从小父母就为了生计去城里打拼,爷爷很早也离开了我们。所以每当在落日的余晖下,晚风中升起的炊烟中,我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伴而随,形影不离。当每天的朝阳升起之时,我就开始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唯恐把自己丢在小路上,这样的日子平淡而温馨悠远。
夏天的夜晚是那么的闷热,四周一片寂静,你和我就相依在门口的老槐树下纳凉,我半躺在你的怀抱里,享受着你手中那把蒲扇轻轻摇曳带来的丝丝凉风。星星也像怕热似的不知道躲那去了,只有一轮圆月静静的停在我们的头顶,俯瞰着大地上万物。偶尔邻居一两声低语夹杂着村口的犬吠,把整个夜晚衬得幽静而旷远。夜色中,我看到了你那满头银发在隐约闪烁,就好奇地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你笑眯眯地看着我,一脸神秘地跟我说:“因为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奶奶,月球上好玩嘛,和这里一样嘛?”我睁大着双眼好奇地问。“有的啊,有美丽的嫦娥、聪明的白兔„„”你每次都津津有味地讲着。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从月亮上来的奶奶,而且一直在陪伴着我,呵护着我。奶奶的声音在黑夜里慢慢的氤氲,就如同一朵开在我心里的花,把远离父母的孤独和胆小一起消淡。无数个夏夜就这样过去了,现在想想和你一起的日子虽然很简单,甚至乏味,那从我手指间流逝的夏夜,还有你那奇幻的故事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烛照着我的远方道路,让我感到人生不再苦短,生命也有另一种美丽。
秋风起时,你种在野外的那些庄稼都已成熟了。秋收季节,你去田里干活,我就会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身后,在田里东翻西找,追寻着自己的一方乐土。每次看到那些长的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奶奶,这是什么东西啊,长这么奇怪又难看?”你就会笑呵呵地跟我说:“虽然它长得比较丑,但那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就会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回原处,知道了原来外表丑陋的东西并不全都是坏的,不能以貌取物。每次看你都细致的捡起落在田里的大豆,麦穗等粮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一点点的粮食你竟要如此费力的去拾捡,本以佝偻的身躯在夕阳下更加的贴近土地。现在想起来,我才恍然醒悟,原来这是你对粮食的一种珍惜,对土地的敬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膜拜。
春去秋来,燕子也飞向了远方,爸爸把我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来读书了。虽然城里的环境很好,但我总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孤单,常常看着天边的飞鸟,很是羡慕它们飞过天空时轻盈的姿态,多像自己跟随奶奶到处行走一样啊!在这里,我开始怀念雨后土地的芬芳气息,怀念落日炊烟的袅袅,怀念我们一起手牵手走在村口小路上倒影。
终于我又回到你的身边,但那个远逝的夏夜再也不会来了,我再也不能在月下听你讲故事了,再也不能跟随你到处乱窜了。你静静的躺在那张我多么熟悉的小床上,那从窗单下蔓出的干稻草,是我们一起从野外运回来的吗?你说稻草在冬天很暖和,也很干净。我知道稻草上面有露珠的芬芳,有阳光的甘甜,也有你温暖的体温,而这一切都已经远逝,无法寻回。门外邻家屋脊上的炊烟又一次升起,而我只能在这里一个人默默地流着泪,我知道,在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你了。
从此我只能一个人回到从前,回到我们那些熟悉的往事中,用回忆来温暖你我走过的日子。恍惚中,阳光四溢,在田野的小路上,我们一起牵手走来„„
[评语]:在整体部分不动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升格,升格后,此文提升了一个档次,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细腻的情感足以打动读者的心。奶奶对我无声的爱和我对对奶奶的牵挂、感激与愧疚都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和原文相比,描写更真实生动,主题更加深刻。特别是一些细节部分的深入刻画,让本来那种平淡的情感变得细腻,丰盈起来,脉络更清晰有层次,真正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所以这篇升格文最后的得分是54分,属于一类文。
第二篇:漫谈作文指导
漫谈作文指导
莲都区刘英小学吴春丽2007-12-1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大家坐在这儿听我做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讲座,我心里真的很惶恐。说实在的,我自己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上都是零打碎敲的,没有什么系统。不过既然已经被赶上架了,那我也只能硬着头皮来讲,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作文都是一样艰巨的任务,如何使这件事情变得轻松并有成效,是我们语文教师职责所在。我认为习作指导是可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时刻的,而不仅仅是在作文指导课上。关键的是教师要具备捕捉并指导学生习作能力时机的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随文练笔中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随文练笔,以利于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课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其中蕴藏着许多训练点,包括标点的使用,词语的运用,段落的写法,篇章的谋篇布局,文本的空白点等,都是让学生学习作文技法的好材料。而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也常常会紧扣内涵丰富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练笔、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练笔,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在我的印象当中,大多数的随文练笔都较为侧重内容,而我们的课文还蕴藏着许多作文技法的训练点,比如标点的使用,表达的形式,段落的写法,篇章的谋篇布局等等,要想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这些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第七册第四组课文中总分段式反复出现,在教学中老师肯定会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着总起句中的重点词写具体的。在词语盘点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请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写一个句子,比如选择的词语是“慢条斯理”——“妈妈总是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然后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写出他怎么慢条斯理。这样训练,它不但加深学生对总分段式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再说因为有课文的学习基础在前,所以写起来并不费劲。在这个单元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习作中,我就明确地要求,必须要有一个自然段用总分段式去写。从效果来看,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
再比如11课《去年的树》与12课《小木偶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以对话为主,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去年的树》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对话基本是“鸟儿说,鸟儿问,大门回答说”之类的白描手法,而《小木偶的故事》中的对话则不管在形式还是提示语的描写上都丰富得 1
多。我们知道,语言的朴素有两种,一种是繁华落尽,返璞归真,另一种是原始的,来自贫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能领会《去年的树》中那种平淡语言中那种深挚透明的美吗?他所要学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丰富多彩。所以学了两课之后,我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用对比的形式来教学对话。无需我过多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觉得《小木偶的故事》中的对话形式丰富,再加上这课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很丰富,如,“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它们出现在对话的提示语中,使得这些不同形式的对话看上去是那么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然后我再请同学们去找一找两课对话的共同点,他们发现这些对话都是分行写的,再体会对话分行写的好处。经讨论和引导,同学们得出的好处有这么几条:
1、看上去文章变长了;
2、显得更有条理,阅读起来一目了然,视觉效果好;
3、表达形式多样。
最后我做了总结,接着进行了各种对话形式的标点练习,并要求他们在续写《小木偶的故事》时用上四种形式的对话,一定要注意对话分行写的格式。结果学生都能较好地运用,写得较差的也能够运用几种对话形式,写得好一些的便能够在提示语中添加对人物神态、心理以及动作的描写。我们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对话,所以对话描写是习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通过对两篇课文的对比观察,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然后仿写,尝到了好处。我自己也觉得这一节课的时间花得相当值得,效果很好。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作家的写作技法进行适当的渗透,我们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更加规范,更加有条理。
二、日积月累中丰厚底蕴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或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纵然有思绪万千,也只是心中有而笔下无。历史经验和无数的实践都能够告诉我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均有赖于多读多背。童年时期记忆力强,这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有了丰厚的底蕴,对将来说话、作文都是受益匪浅的。虽然对所记的东西并不很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内心所积累便如冰山融化之春水汩汩而出,我想所谓的文思泉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所以我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从以下三个方面使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1、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通过读、背课文,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熟记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增强了语感,还训练了记忆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2、课初五分钟,细水长流。
每节语文课铃响,由学习委员领读古诗词三遍,然后读一日一格言,由学生轮流写,读了之后说说理解,学生不懂就老师讲解,告诉学生这些格言可以在什么时候运用,顺带介绍格言作者。如果老师也不知道,那就坦白承认不知道,课后我们去查,谁先了解了就在下一次告诉大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坦率的态度反而赢得学生的尊重,而且他能够说出老师不知道的知识,他会很有成就感。接着是学生轮流讲新闻,或者成语故事,或者介绍自己所看课外书中的精采片断。虽然要花去五六分钟甚至十来分钟的时间,但信息量很大,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学生从小多接触这些格调高雅的东西,才能形成丰厚的人文素养,而这些素养会在无意中通过他的作文表露出来。
3、流光似水,日记留痕
每个学生每天都发生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只不过还不知道去留心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去发现、去感悟,并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一双慧眼,帮助他们观察,引导他们学会感受。其实当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有更多机会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也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记录。就像对钟声笑的描写这个事件,就是日记的内容;火箭发射嫦娥一号,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总之,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习作的内容。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拥有一座真实而又丰富的作文素材仓库。每次大考前,我总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日记拿出来读一读,或者和好友分享日记,回顾一下昔日的生活,第二天考试说不定就有用上的素材,那写作文就省力多了。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应试的技巧。
三、习作点评中博采众长
学生的日记、小练笔、读书笔记当中凡有特别出色的亮点,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被夸奖的同学兴高采烈,倾听的同学因为老师所赞扬的东西都是自己所熟悉的,自己努力也能做到的,所以也很感兴趣,有些在接下来的习作中便体现出来。在讲评时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
1、提倡真实感受
言为心声。我们知道日记很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宣泄,而学生日记有一项功能就是与教师的交流。学生日记当中抒发真实感受,就是对老师的信任。比如“集会时间长,双腿发酸,但看见老师虎视眈眈,又不敢不站好。”这些话本就是真心话,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这份信任,我从来都是心存感恩,给予鼓励,然后再视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语气尽量做到和缓。这样学生才会放心地写真话,抒真情。
2、赞赏个性语言
留心学生的作文,常常会看到许多有趣的语言。但也正是儿童言语的天真无邪、憨态可掬,洋溢着童趣。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写形容快的比喻,他不写离弦的箭、脱缰的野马,他的比喻是“像被猫追的老鼠”,我觉得实在是形象极了。他们常看《猫和老鼠》,被猫追的老鼠那是逃命啊,还不拼了命地跑吗?写第一次使劲,是“使出吃奶的劲”,当写到比前次更用劲时,有一个学生的描写是“使出从子宫里爬出来的劲”。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写法,觉得特别有意思。我当时就想,到底是哪个劲更大些呢?没有答案。这些有新意的语言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学生那活跃的思维。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的语言面貌才能越来越体现出自然生动的一面。
3、关注多向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描写。相同的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过程也许有无数种,就像周宸萱老师刚才上的童话作文。就拿班里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玩悠悠球,不少学生的日记当中都写到这件事。有写悠悠球品种的,有写悠悠球的各种玩法的,什么巴黎铁塔,什么奔向月球等等,有写同学进行悠悠球大战的,有写上课贪玩悠悠球而被老师没收的,有写因悠悠球而起的**,还有的同学写出悠悠球的流行程度,连平时不爱玩的一个女生都玩得兴致勃勃„„学生只知道自己这一种写法,但老师在讲评的时候,把这种种作文角度进行列举,他就会明白一个题材可以多向思维。久而久之,思维会趋向灵活。
4、鼓励活学活用
当学生能够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平时积累的诗词格言进行运用的时候,我会大加鼓励,称赞他活学活用。记得有一回有个同学在写童话作文时用到了《巨人的花园》中的句子:“抬眼望去,一缕阳光照射进来。多么明媚的阳光啊!” 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赞叹不已,说他不仅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学会在童话景物中穿插适当的景物描写以营造气氛,这个水平可不一般。其他学生想,这有什么难的呀,不就是加几句景物描写吗,这个不一般我也能做到呀。同伴之间的这种模仿效应比我们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外阅读中厚积薄发
1、推荐优秀作品
一开学,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挺爱看书,下课时、中午,常常看到学生静静地坐着看书,可有一天我发现看的全是《乌龙院》、《机器猫》之类的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喜欢漫画,我向他们推荐了《幽默大师》、几米的漫画集、朱德庸的《绝对小孩》,这些都是漫画中的精品,还给他们推荐了几本适合他们看的书。《上下五千年》和《爱的教育》每生必须购买阅读,另外推荐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茫茫书海,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我们介绍给学生的书籍都具备很强的可读性,这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会不断地强化。
2、形成阅读习惯
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幸福,有这么大一个阅览室,有许多书都是按班级学生数配置的,而且有专门的阅读课,可以看书,也可以交流。不是每个学生都爱看书的,有的时候就要把阅读作为一种作业强制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去看,老师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比如学了《卡罗纳》一课,我们班开始进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阅读。之后的时间里,我常常会提到其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然后话说一半,刺激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以此保持他们持续阅读的兴趣。我们也经常利用中午刚到校的时间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看20分钟,应该说那种感觉很好,不爱看书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读书笔记
读书而不思考,所受益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指导读书笔记的写作势在必行。我把他们的读书笔记分成两块内容:第一块的内容每周都是相同的,即周一至周五默写下当天由学生轮流抄写在黑板上的格言,周末将每周诗词默写在下面。第二块的内容则分单双周不同安排:单周摘录20句好句子,将好词语用“﹏”划出,不准摘抄专门的好词佳句书上的句子;双周则写读后感,要求300字以上。
于是我拿出了几篇以前的学生初写读后感时的优秀之作给几个同学朗读,并一边指点方法:这几篇读后感的共同之处是:先写自己看了什么书,然后简要介绍这部书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的或是其中自己最喜欢(最讨厌)的人物及其原因,或是最有趣的情节之如何有趣,或是最感人之处的描述,或是自己从这本书中受到的启发等等。这样一种模式对于新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易于掌握,所以听了之后,再与他们就所阅读的书举例交流了一番,学生对于这个读后感有了一点模糊的感觉。《夏洛的网》已经拍成影片,一部拍得极为精致动人的影片,我推荐学生周末去观看,意在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说下周将在同学们的读后感中择优朗读,看看哪几个同学在第一轮中成为佼佼者,竞争意识定能促进一批同学更认真地去写。然后逐渐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倾吐感受,与人交流。
语文是出了名的文火慢功,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和阅历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境界,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渐得心应手。学生积累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再加上表达的欲望,他的作文才能写得越好。
对于学生习作的指导,虽然一直在尝试,但总觉得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期待各位专家同行的指导。
第三篇:漫谈作文评改
漫谈作文评改
贵州省望谟县石屯九年制学校王尚彪
学生埋头一篇一篇苦作,教师玩命似的一篇一篇“精批细改”,——这就是传统作文评改之现状。老师们常常熬得双眼通红,脸瘦如柴,却死命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勾、叉、圈、点,写眉批,作尾评。这种传统作文评改方式令我们老师叫苦连天,而学生也怨声载道。
凭心而论,教师精批细改,确实不无好处:首先,对于汉字的正确书写,标点的规范使用,老师给学生把了关;其次,从逻辑角度讲,可以帮助学生把话改得合乎其理„„但是,作文过程是一个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一切语文知识转变成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想从以上各个方面替学生“保险”,老师们也势必力不从心。同时,评改作文用这种“换着走”的方法,也难免使学生因有依赖心理而产生惰性。例如,写作中出现了拿不准的字,懒得去问同学、查字典,便想当然地乱写一个,认为老师评改中自会纠正。写了一句不大对劲的话,自己读后也觉得有毛病,但却懒得去推敲修改,反正老师评改时自会理通。更有甚者,干脆不打草稿,随想随写,敷衍成文——不是老师比我们高明吗?他一定会帮助删改的。当然,上述情况大多属于习作态度不端正之类,但对于养成这种坏毛病,教师好的评改岂不是帮倒忙了吗?
要知道,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老师尽管颇有吃苦精神,但若工作量超载了也会使人疲于应付。这怎能保证老师的评改都处处正确无误,怎能保证老师对每篇习作的瑕疵之处的指正都密而不漏?况且,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他的聪明才智也是有局限性的。权当我们老师都是天才吧,用一个人的感情去体察数十人的感情,用一个人的爱好去评估数十人的爱好,怎么会合情合理呢?教师若安于这种“越俎代庖”式的精批细改,以教师一人的好坏是非标准去衡量数十名同学的习作,难免会模糊学生的习作个性,使“一个五彩缤纷的希望,一种种闪光的思想,都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于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绚烂多彩的习作世界,人为地变成了单调的青一色。这样一来,教师无意地左右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改完全脱节,学生作文实际变相变成了教师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怎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呢?这就难怪我们教师因“精批细改”累坏身体,早生华发而心中难过,学生却对我们可怜巴巴的“辛辛苦苦”不买账了。
由此看来,这种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虽不能说一无是处,却确实还有弊病存在。它既苦了老师,又不利于学生,确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当前,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陈旧的传统作文评改法已受到猛烈的冲击。作文评改开始向老师范改、面改、学生自改、互改的方向发展。这种多渠道的修改方式,不但把老师从作文本的包围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直接培养学生修改评价文章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习作水平。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学生自改——学生互改——老师讲评——学生再改”的作文评改方式,是颇得学生之心的。学生写好作文后,老师指导他们先分项后综合自己修改三遍。接着,让他们交换作文,商量切磋,互相评改。然后,把作文收起来,通过浏览做好记录,对学生作文进行讨论式讲评。在讨论讲评当中,师生充分交换意见,统一看法,肯定成功,指出不足。最后,让学生自己参考同学的评改意见和老师的讲评,重新认识自己的作文,1
再自改自评一遍本人的习作。学生之所以喜欢这种评改方式,是因为它使学生掌握了主动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做了作文评改的主人。通过反复多层次、多角度的评改,不但提高了作文质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了,对作文技法的掌握更加娴熟了。
当然,这种作文评改方式未必就尽善尽美,令人称心的评改方式一定会很多吧!但愿所有语文老师能够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研究作文评改艺术,闯出一条更科学,更可行,能使师生双方都满意的作文评改的新路子来!
第四篇:作文教学方法漫谈
作文教学方法漫谈
摘要: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文探讨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指导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表现,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这就决定了小学生作文的本性应显现自我、闪现生活、美化人生、抒写情怀。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有所创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规范命题的范围
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他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2、让学生自由命题
在小学也不妨试试“新概念作文”。“新概念作文”是由北京大学等7所重点大学与《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举办的作文大赛,与程式化的语文教育相对应的“新思维,新角度和真体验”成为出发点,它对体裁、题材、风格都不作要求,凡是自己有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才华的都可以写,尤其鼓励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喜好来说明自己想说的话。中学生有新概念作文,小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新概念作文,自己命题,写出真实的感受。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做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1
与中国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四、双边批改,增加反馈交流
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兴趣,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大概批改,指出一些较明显的缺点,再让学生精细批改,斟酌字、词句的用法是否妥帖;或先由学生互相批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双向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集体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大家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诸如:遣词造句是否合理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严密合于逻辑等,都得动脑筋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能学到方法,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好的作文,可以在学校、班级的学习天地、黑板报、校刊上刊登,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增强写作的投入感。
总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第五篇:作文教学漫谈
引导 开放 自由 体验
——作文教学漫谈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然而作文教学脱不开传统观念的禁锢,习作空间闭塞狭窄,学生习作的人文环境压抑沉闷,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是表达自已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而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如何摆脱这种现状,走出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来?笔者以为要从命题方式、习作内容、习作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切实地开放习作空间,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倾诉。
一、命题——多点引导,少点规定
作文命题中过多的规定往往束缚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所以我们的命题要少一点对文体创作的规定,淡化文本本身的要求,关注起学生的积累,用命题去引导学生的倾吐欲望。
(1)命题贴近学生。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同样是一个题目《难忘的一件事》,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我们要写这个题目,教室里肯定是唉声一片,因为这个题目学生是太熟悉不过了。但如果教师换一种形式出示,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例一:让学生体验生活。教师只要创设一个符合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体验。如学会技能获得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时的愤慨……学生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例二:让学生评点生活。让学生动手作文前,说说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或看到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又是兴味盎然。
(2)让学生自由命题。或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自拟题目,材料可以是一段话,一首诗,一种情景,一种声音,一种物品等等,也可以什么也不提供,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命题往往会让学生放开束缚的思维,找到自己情感的生发点,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二、内容——多点开放,少点束缚
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作文基本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殊不知,这种从写到写的封闭式的作文训练,使多少的学生一想起作文就“望而却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多彩的。新课标提倡学生要用“我手写我心,我言抒我情”。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不能囿于教材,应该超越教材,要解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束缚,为学生创设练习作文的多种机会。所以我们的内容 应该淡化统一,摒弃无关的束缚,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吐露真情。
(1)敞开心扉,心语作文
人人都有一个丰富而神秘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自己的愿望,写写自己的爱好,都可以成为学生爱写的题材。
(2)阅读书籍 感受作文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作文积累的开始。读写如何很好的结合,如何互相促进,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所教的班级中经常出一些跟阅读有关的习作题目,如:《我喜欢的三国英雄》、《我最崇拜的水浒英雄》、《给西游记中的妖怪分分类》等题目,学生都非常乐意去研究,去阅读,去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达成读写的互相促进。
(3)学会实践 应用作文
为了使学生获得足以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作文教学也应增加实用性。把社会及市场领域所必需的作文技能作为作文内容进行训练,比如构想广告词、编写主持台词、写调查报告等等,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技能学以致用。我曾带班里的几个学生进行过一交写调查报告的实践。我们利用假日时间对家乡的西溪进行水污染的调查,完成了“解开西溪污染之谜”的调查报告,获得了金华市三等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一个新矿藏。
(4)观察自然 生活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神奇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学生,每次学校组织春游或秋游,尽管目的地也许是学生多次去过的,但他们从来都不会感到厌倦。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真实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他们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在学生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灵感的思绪被美景触动,奇思妙想勃然而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感而发。
(5)时空错位 幻想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了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是富于幻想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作用,想到昆虫的言行;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以幻想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形式,让儿童在作文中心情地表现自己的欢乐憧憬,把写实与虚构融为一体,从而为作文教学开辟一条新路。我们带孩子们投身自然、遥想未来、科学幻想等,让他们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形式——多点自由,少点僵化
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1)、实物素描 提高洞察力
学过素描的学生都知道,美术教师在要求学生观察实物时,要经细细观察实物的外形、质感、材质、光线、阴影等,我们的作文何不也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描述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一些实物素描课让人记忆犹新。他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的形状、大小、颜色,感受它的香气、味道、重量,并引导学生留意桔子与众不同的细微特征。对着实物,学生很容易就能对一些特征进行生动的描写,如:颜色是黄里透红;外形像拳头,又像小南瓜;香味是淡淡的;桔子上的两张小叶子像顶着一顶小帽子;剥开桔皮,看到里面的桔瓣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又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实物的展示,学生怎么能想出如此传神而精确的词句呢?
(2)、即兴作文 培养敏锐力
即兴作文是一种抓住瞬间感受,快速构思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倾向,决定训练内容。作为一名老师,也应随时留心,对准镜头,捕捉生活,为学生提供作文的素材。有一次,上课已5分钟了,班上的“小懒虫”突然闯了进来,课暂时被中断。我很生气,可看他今天的神态却是目光安详,一点没有心慌的感觉,我觉着里面肯定有文章。于是,让同学们一起来猜猜他迟到的原因。大家一时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表达……学生各种合情合理的猜测,“小懒虫”出人意料的实情,无不让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此时的写作完全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心需求。总之,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进行作文教学的材料。教师要善于触着他们胸中的积蓄,唤起表达的欲望。
(3)、情境作文 增强感染力
作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媒体,有意地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一般形式有活动体会情境、实践感受情境、语文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验情境、媒体再现情境。如指导写《我的老师》,让学生深情歌唱《小小米兰》,心头涌起感激之情,对辛勤园丁的劳动增加理解,笔下老师的形象才丰满、感人。再如学写运动会的场面,教师可有选择地播放一些视频,出示一些照片,再现那热烈的比赛场景,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从而写出内容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4)、编写童话 发挥想象力
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也是孩子们特别能发挥的文体,教师组织学生听编童话、看图编话、提供材料编童话、续说续写童话、独立编童话,都能有益地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如学了《坐井观天》,可让学生写写出井观天;学了《狐假虎威》,可让学生写写老虎第二次受骗的经历。也可以出示一张图画,一段音乐,让学生自编一个童
话。甚至可以是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创作,形式非常灵活,而学生又都是那样的投入。
(5)、随文练笔 强化构词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穿插一些形式灵活的小练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随文练笔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不用为题材发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抓住学生正被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所打动的良好时机,让他们给小女孩说几句,写几句,都是信手拈来,言传心声的真情作文。议论了《凡卡》的种种结局后,让他们续写凡卡,学生都觉得挺有想法的。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上《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时,让他们选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来表达这个故事,学生们有的用对话,有的用诗歌,忙得不亦乐乎。有一位学生采用了三字经来描述这个故事:“蔺相如,封上卿。廉将军,不服气。骑大马,显威风。蔺相如,顾大局。往回赶,避冲突。手下人,看不过。怨宰相,怕将军。蔺相如,细解释。明大义,为国家。老廉颇,仔细想。争地位,不应该。背荆条,去请罪。将相和,美名传。”学生的构词能力之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四、评价——多点体验,少点甄别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评价活动贯穿着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它还应是一种多角色的评价,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都应成为作文评价的有力参与者,使作文评价真正成为激发作文动机,唤醒内心倾诉的催化剂。
1、教师评价——多一点鼓励
教师的评语应该是体验型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教师的评语也应该是欣赏型的,教师只有懂得欣赏,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文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觉始终有人在注视他、关心他;教师的评语还应该是疏导型的,用你的真诚去唤起学生倾诉的强烈愿望。批语可比是教师手中的一个砝码,激发兴趣也好,培养信心也好,都可以运用自如。一篇好的文章,评价中来点“刺激”,指出一个小毛病,提醒学生不要骄傲自满,还要再努力。一篇失败的习作,评价不够好,学生要灰心丧气了,批语可以作出肯定,点出文中一个好句子,一个好词,一个好的想法,以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2、自我评价——多一点鉴别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修改作文必须以正确评价为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判断、评价自己作文的优劣,才能产生修改的动机和需要,才能在不断地修改中提高遣词造句、布局谋
篇的能力,从而树立自己修改作文、改好作文的信心,提高自我评价的主动性。一般做法有:晨读时,让学生抽点时间诵读自己的作文;课外阅读时,将习作作为一个阅读的内容;进行新作练习时,找出以前那些题型类似的旧作读一读,既达到自我评价的目的,又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同学评价——多一点欣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作文练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经验,而他们的阅读、评价能力的发展更是先于作文能力,因此,他们常常处于“眼高手低”的境况,给他们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评价能力,兴致都是很浓的。再说,作为习作者的同龄人,他们在生活经历、认识深度、知识结构上处于同一层次,他们往往比教师更容易发现儿童世界的真实。
将习作交给同学评价,让同学欣赏你的成功之处,无疑会让习作者产生一种满足感。交给学生评价任务要单一,要明确,要使这顶活动本身带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做,善于做。平时,我总是喜欢让学生传阅日记、周记,特定的任务就是将看到的好词、好句用曲线划出来。这种明确的操作导向,愉悦了学生的心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阅读,变成了单纯的欣赏。一些平常却又闪烁着“真实”光芒的句子就在学生的眼中被发现,被划上了动人的曲线。一篇普通的习作被赋于了更多的可取之处,学生心里是多么高兴和自豪啊!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浦阳镇的物资交流大会。学生通过互相传阅,搜集了好多精彩片段。如一位学生看到几个耍猴人在强逼猴子表演节目,又让猴子向众人讨钱,他不禁想到:人和动物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还有一位学生跟着妈妈去逛街,看到不同摊位上的顾客多少很不均匀,了解了原因后,不禁感叹:商品要价廉物美,人也要德才兼备呀!这些想法希里古怪,让成人看了,说不定会认为不真实呢。可同学不这样看,在他们眼里,这样写就是好。于是,许多人划上了曲线,表示赞美。我想: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权扼杀学生的这种创新吧。就让天真去激励天真,童趣去唤醒童趣吧。
4、家长评价——多一点情趣
要鼓励家长对学生作文进行再评价。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经历、举止爱好、性格类型、言行特点比教师了解得更具体、更细致,学生作文反映的事情是否真实,言谈举止的描写是否得体,家长都可用生活体验来衡量,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指出文中的不妥之处。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气氛融洽民主,儿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可以通过争论,来促成对习作内容的再认识。我每次改好作文,都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享,学生总是兴致勃勃。
总之,作文是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大胆地开放习作空间,唤起学生的真情倾诉,让学生在绿色和谐的习作氛围中,大胆地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涌现出“我手写我心、我言抒我情”的精彩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