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民政职能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立足民政职能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围绕落实 《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简称“两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基本生活权益。在城市,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妇女儿童纳入城市低保。实行分类施保,对重病、重残、孤老、双下岗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妇女儿童,适当增加救助金额,提高救助标准,增强救助实效。在农村,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低保、特困户救济、灾民救济卡、农村五保等制度,基本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开展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较好地缓解了困难妇女儿童的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省慈善总会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募集善款13亿多元,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夕阳扶老、朝阳助学、情暖万家、爱心助残等十大慈善救助项目,受助困难群众达120余万人,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二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妇女儿童社会福利水平。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实施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全省各级共投入资金18.5亿元,建成“星光老年之家”项目2066个;实施“双百工程”,建设改造100个高标准乡镇敬老院和100个县级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启动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已为380名0-18岁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实施了手术矫治和康复。
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妇女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在基层自治、民主选举的框架内,积极鼓励和引导妇女参加民主选举,努力提高妇女在村(居)民委员会中的比例,加大对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选举中出现的问题,切实维护妇女的民主权益,确保了选举依法有序进行。
四是不断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化,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在全开展了婚姻登记员业务培训、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活动,规范了登记程序,提高了服务水平。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科普知识,引导新婚夫妇优生优育,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家庭。
五是依法开展收养登记,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实施《收养法》,省民政厅协调公安、司法等五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格依法做好收养登记
和出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门职责,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设立了收养登记固定场所,配备了专职登记人员,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收养登记程序,提高收养登记质量,较好地维护了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民政事业发展(2010)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民政事业发展
---竹溪县民政局党风建设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材料
竹溪县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及政法系统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以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为抓手,以源头治腐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依法行政,使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实现了党风正、作风严、班子强、人心顺、正气旺、服务优、形象好的良好效应,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三届,市级“文明单位”二届、市级“最佳文明单位”二届,县级“最佳文明单位”及“文明行业”三届,多次被县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
一、抓责任落实,强化管理手段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党的纯洁性,提高党员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对维护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民政局党委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狠抓落实。一是抓领导落实。局党委根据人事变动情况,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以党委副书记、各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单位负责人共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抓责任落实。局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民政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在年初民政工作会上局党委与各股室、局属各单位既签订民政工作目标责任书,又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从思想教育、作风建设、执行制度、廉洁从政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责任,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促进民政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同进步、共发展,以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政工作发展,以民政工作的发展体现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三是抓督办检查落实。为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局党委采取一季度一督办,半年一检查,年终总评考核的办法狠抓落实。定期开展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月”活动,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认真听取了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力的单位给予了批评。半年对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照年初目标责任书的内容,查资料、看档案,从制度建设上、管理程序上、政务公开上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不实,真正促进规范化管理。
二、抓制度建设,强化源头治腐
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坚持从内部制度抓起,从制权、控购、管钱、用人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结合单位实际,先后制订了反腐倡廉“十不准”等十五项管理制度及规定,严明纪律,规范制度,依规办事。一是建立健全了《勤政廉政制度》、《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干部行为规范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26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钱、管权、管事,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保证了各项制度落在实处。二是坚持政务公开,严厉责任追究。局党委对涉及到全局重大事项、财务管理、人事变动、廉政建设和干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以办政务公开栏、开干部职工大会或局党委发文的形式,及时、全面地进行公开,增强透明度,促使党风廉政落到实处。同时推
行连锁责任追究制,局领导班子成员对所分管的责任范围内业务工作出现重大差错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出现重大问题,均要负“连锁责任”,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在局中层干部中推行目标考核制。任期内达不到规定指标,管理的人员中有重大违法违纪和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经济处罚、免职等处理。在行政执法中推行过错追究制。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局党委争取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局内成立了审计股,专门对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各乡镇民政所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做到防腐于末然。抽调2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干部从事审计工作。每年审计股要对各乡镇民政所、局属各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采取核对帐目、逐笔核销、抽查到人的办法,做到边审、边查、边改,审计组一方面审计帐目,一方面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保证了民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四是加强民主管理,严明干部纪律。局内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支出项目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管理。在新建的工程项目中坚决做到反商业贿赂,严格程序招投标,成立了4人领导小组,对项目工程进行集中管理,杜绝商业贿赂的现象发生。在救灾资金等专项资金分配上,实行业务股室拿方案、分管领导审核、局党委集体讨论、报分管县长审批、县财政拨款的层层把关制,确保民政资金公平公正使用。在干部管理上,要求全体民政干部做到“七个不准”,即:不准参入赌博,不准以权谋私,不准用公款吃、喝、玩、乐,不准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不准收受贿赂,不准损公肥私,不准无所作为。把民政干部培养成为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了解社情民意;做一个心重的人,把群众的事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
三、抓宣传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建立完善学习宣传教育机制,把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和纪律
教育纳入工作的全过程,总体部署,统一计划,分步实施。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做笔记、写心得、开座谈会、观看专题片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强化干部职工的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切实增强了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进一步规范了从政行为,从思想源头筑牢了防腐防线,有效地防止了腐败问题的发生。一是坚持学习不动摇,武装干部职工思想,净化灵魂。经常性开展集中学习教育,观看影视教育片,举办英模事迹报告会,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为民意识。利用每周五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重点学习《江泽民文选》、《反腐倡廉学习读本》、《廉洁从政党纪政纪相关法律手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弘扬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等学习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有考勤、有学习笔记、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检查,确保学习有实效。不定期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以争做廉政先锋为主题,撰写体会文章。经常性开展作风建设“回头看”。查找和整改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上的大转变。适时组织观看影视教育片,通过警示教育深化干部职工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廉洁从政的思想,争做廉洁奉公的模范。定期开展党课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认识,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二是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宣传。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八个坚持 八个反对”、“八荣八耻”教育,开展家庭助廉活动,以局党委的名义向全体民政干部家属发放了一封致民政干部家属的一封公开信,要求民政干部家属不仅要严格自律,还要当好“廉内助”、“廉洁监督员”,督促提醒亲人遵纪守法,吹好“廉政风”,念好“廉政经”。在局办公大楼和办公室醒目位置制作了廉政宣传标牌,警示干部职工牢记勤政为民。
组织开展了传唱廉政歌曲等活动,不断浓厚清廉氛围。
四、抓政风行风建设,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民政局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活动中,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及建立,建立健全了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抓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党性认识,通过抓党建促工作,促民政事业发展。一是通过学习教育使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净化、服务态度明显好转、观念得到了转变、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工作主动积极性得到增强、团结拼搏精神明显提高。二是通过“八查八看”(查是否勤奋好学,看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服务本领;查是否心系群众,看服务人民的自觉性,提高服务群众观念;查是否真抓实干,看求真务实效果,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查是否艰苦奋斗,看勤俭节约观念,提高励行节约意识;查是否顾全大局,看令行禁止表现,提高大局意识;查是否坚持发扬民主,看团结奋进的氛围浓不浓,提高整体效能;查是否秉公用权,看廉洁从政行为,提高奉公守法意识;查生活作风状况,看个人情趣是否健康,提高品德培养水平),对照党员干部标准,深入剖析,认真查找在党性锻炼、思想、工作、生活、纪律、政风行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整改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采取“12345”的措施,着力进行了整改。即: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每位干部撰写了一份有效果的整改材料;抓好了“二个落实”(落实整改责任制,落实整改销号制);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和领导个人带头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改,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改);开好了“四个层次”的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了“五个一”活动(每名干部联系一名困难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谈一次心,在服务对象家中劳动一天,为服务对象做一件实事,解决一件难事)。通过整改使民政局呈现了“四增”、“五提高”的良好局面,即:机关
工作人员遵守工作纪律的自觉性增强了,想工作干事情的人增加了,主动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的人增多了,工作效果和工作范围明显增大了。干部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提高,服务态度有了明显提高,工作纪律有了明显提高,为民服务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民政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名列全县榜首,被市政局被为民主评议政风行建设“红旗单位”。2010年,又作为新一轮行评单位,目前工作形势良好,机制完善,成效突出。
五、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局党委始终坚持抓党风、强作风、树新风、促政风,把抓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推动民政工作发展的坚强柱石,使民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县民政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以社会救助、灾害救助、优抚安置、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等为一体的民政事业发展体系,社会救助机制日益规范,救灾应急机制全面建立,城乡社区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有效,社会福利及社会事务工作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创新作为,争创一流,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截止目前,全县享受各类民政救助的对象达11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救助金额达70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先后投入700余万元资金,对全县农村福利院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部分进行了新建,使农村福利机构的整体面貌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提高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完善了优抚对象医疗救助制度,开展“一站式”服务,先后使600余名困难优抚对象享受到实惠。各项工作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成为全县、全市的一片先进旗帜,充分彰显了民政行业的良好形象,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深化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摘 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各项制度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存在诸多弊端。社会保障制度也还不完善,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阶段,社会保障已越来越成为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从分析这两者之间关系入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积极的财政对策: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等。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切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要不断深化财政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关键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财政对策;社会保障资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社会保障体系作出如此系统、深刻的表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我国城乡社保体系建设,既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与的含义
公共财政就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具体来说,公共财政是政府依据政治权力在全社会进行的以市场失灵为范围,以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一种政府分配行为。公共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体现,而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保证公共支出、促进社会公平、调节宏观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社会保障的定义,在国际上一般是这样界定的:“社会保障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社会为防止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带来的收入丧失或收入大幅度减少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贫困,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其成员提供的保护;提供医疗: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补贴”。在我国社会保障界定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制度、措施和事业的总称”。
二、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之间联系
(一).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共性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的主体都是国家;分配对象都主要是剩余产品;分配特征都包括强制性和无偿性;两者的作用目标都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因此,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一种财政分配关系。相应地,公共财政理论也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有效的稳定机制而存在,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区别
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主体而言,政府是财政分配的唯一主体,而社会保障中的分配主体除政府之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社会性团体;第二,社会保障的集中分配程度要低于财政分配,社会保障的分配是财政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财政资金的分配完全遵循无偿性的原则,而社会保障(这里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的分配则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三).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公共财政是社会保障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公共财政负担。据统计,目前欧盟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支出一般都占公共财政支出的30%,占GDP的比重均已超过了10%。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和投资收益等,其中财政预算拨款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从1998年到2006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年均增长28.3%,明显高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占财政支出比重从5.52%提高到11.05%。
2、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方面,早在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提出,要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部门也表示,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预算超收部分除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在学术界,有学者通过对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发展的研究,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与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社会保障是国家财政资金运用和现代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3、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直接影响公共财政的分配。两者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从收入方面看,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是财政资金的转移和让渡,如果不征收社会保障税(费),那么这部分价值就会以利润或所得税的形式流入财政收入。同时,社会保障基金节余为政府举债提供可能,社会保障基金成为政府公债的重要筹资渠道,这必然会对财政分配产生很大影响。从支出方面看,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支付方式、范围和标准等的确定与调整,都会影响到公共财政的支出。比如企业社会保险费(税)前列支会减少财政的所得税收入。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数量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财政收支分配的状况。社会保障多收了,财政势必要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必然加重。
三、促进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财政对策
(一).提高财政收入比重,从而提高政府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能力
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需要强大的国家公共财政支持,所以夯实社保资金的基础就要通过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加强中央财权等措施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两个比重”,一是要调整我国现行税制,适度扩大税基,提高财政收入;二是要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三是规范政府收费行为,进一步推行“费改税”;四是扩大国家预算范围,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家预算。从根本上为社会保障资金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由于部分省、自治区地方财力薄弱或者属于老工业基地,要完全承担起按照分税制划分责任的社会保障责任确实有困难,国家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机制,这种专项转移支付机制主要是贫困地区与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也应充分考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建立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有利于加大收入分配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保证宏观层面的公平,使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地方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的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
1、地方政府应建立就业扶持资金,资金来源为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就业服务机构提出项目和资金安排意见,由财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此项资金主要用于劳动力市场建设费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费用、特困群体就业补助、职业介绍的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再就业人员的培训费用及促进就业的奖励。
2、用人单位招用就业特困群体人员,政府应该考虑可给予安置补偿。就业特困群体人员,是指经劳动保障和民政部门认定的下列人员: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夫妻双方下岗或就业转失业人员、丧偶及离异抚养未成年子女或老人的下岗或失业人员、下岗或失业的军人家属、下岗或失业的革命烈士家属、大龄下岗或就业转失业人员及其他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特困人员。每接收一人,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同时为所安置人员办理了社会保障手续,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从就业扶持资金中支付给用人单位一定的就业补贴,具体办法由各级政府制定。
3、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全民覆盖和动态调整。进一步推行“新农保”,建立了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此举打破了户籍界限,实现了缴费比例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的统一。使养老保障制度不但覆盖城镇在职职工外,还涵盖了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农民、城镇居民及无保障老年人等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动态调整机制。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四).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
规范社会保障费的征缴管理程序和方法,真正建立起“税务征收,财政监督,社保审核,银行发放”的新型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认真解决缴费基数的核定问题,按列入成本、费用的全部工资核定企业缴费基数,并结合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额进行复核,取消地方自行制定的对某些高收入企业缴费基数确定上限的做法。结合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核定个人缴费基数。全面实行全额征缴,杜绝协议缴费、随意减免等各类违规行为。同时,应继续清理欠费,重点解决欠费大户的负费问题,确保其不再发生新的欠费。
(五).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控制支出
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财政专户、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国家赋予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健全财政职能,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事业中的地位的重大决策。通过把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制约的机制,各级财政部门与监察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部门要定期联合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完整。纳入财政专户、实行两条线管理体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也可以实行有税务部门代征的办法,以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及时、足额征收。财政部门要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也可以试行有税务机构代征的办法,以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及时、足额征收。财政部门要根据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提出的用款计划,认真审核,及时、足额拨付,财政部门无权直接安排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待条件成熟之时,应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以全面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状况,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客观要求。
各地应按国务院统一部署调整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不得自行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和支出项目,或采用一次性支付失业保险金等不规范做法,更不能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同时,遏制提前退休行为,并选择适当时机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避免对养老金支出带来更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社会保障当随财政收入水涨船高》.社评版,2007.9.24.[2]高陪勇,《公共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3]林治芬,《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管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9.[4]洪银兴,尚长风.《公共财政学》(第二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5]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5.[6]项怀诚,《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央财政大学学报》,2006.1.
第四篇:鼓楼区民政事业发展
鼓楼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来源:鼓楼区民政局发布日期:2010/12/7 10:44:35访问次数:
169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动我区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协调建设,根据省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我区“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区民政工作实际,特制订《鼓楼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区民政事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区民政工作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为民”为主线,围绕建设和谐民政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民政各项工作,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城乡经常性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医疗救助以及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落实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至2010年10月,全区城市低保对象共有746户1447人。全面落实低保户的医疗保险,我区的低保户全部参保,每人每年的参保金额为300元,全部由政府买单。利用困难群众数字救助平台,开展多层次的助困活动,困难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现低保户月人均收入超过了420元。加大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力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为全区近700户的低保户发放医疗救助卡近100万元。五年来共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100人次,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程加快。“十一五”期间,投入近一千万元,扩建了鼓楼老人公寓。现我区共有养老机构9家,床位1400张,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10张床位的标准。投入万兴建了32家居家养老服务点,组织人员对62名孤寡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开展无偿服务,对低收入的空巢老人开展低偿服务。全区初步形成以公办养老机构为示范,以民办养老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区为契机,以保障优抚安置对象基本生活为重点,落实各项优抚法规政策,切实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认真贯彻执行优抚对象抚恤自然增长机制,逐年提高抚恤标准,共向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1000万元。开展“关爱功臣”活动,切实为重点优抚对象解决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共接收退伍军人1100人,与900多名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签订了《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协议书》,共发放一次性安置补偿金
2000多万元。做好205名参战人员的身份确认和落实生活困难补助工作。做好220名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接收安置工作。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持续深化。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指导开展2009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有25%的社区居委会开展直选和户代表选举。社区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形成了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驻共建活动更加经常化、制度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依法行政,民政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取得成效。民间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按照职能、人员、财务和场所“四分开”的要求,不断规范行业协会的管理。目前我区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达258家,其中社会团体56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02家。社会组织登记总数位列全省前列。殡葬改革成效显著。以“倡导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全区火化率年年100%。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改善了婚姻登记场所和服务设施,婚姻登记机关服务条件有效提升。强化婚姻登记业务管理,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等内部制度,优化婚姻登记程序,提高婚姻登记工作效率。制订婚姻登记应急预案,平稳应对婚姻登记高峰。
二、民政事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民政事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1、民政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许多现行法规政策需要调整和完善,有的业务工作甚至无法可依。民政干部的法律意识和观念需要进一步增强,具体工作程序和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
高;
2、基层民政工作基础薄弱。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与民政职能不断拓展、任务越来越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民政工作受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工作手段等条件制约难以适应更高的工作要求,难免造成民政政策特别是关乎民生的社会救助政策难以及时落实到位。
3、维稳工作压力加大。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偏低。低保标准提高远远跟不上过快的物价上涨,救助手段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的需求,上访求助人数不断增多。军队退役人员上访仍然频繁,有时行为还十分过激,他们的诉求又没有政策依据,维稳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4、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与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快,高龄人口剧增,空巢化速度加快。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民政基本建设基础差,老年福利服务机构还不能满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急速增加的老年福利服务需求。解决老龄人口问题,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并且长期的战略任务。
三、“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着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务,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效能,着力加强民政能力建设,吸纳各种资源和手段,大力推进民政事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奋斗目标。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决策部署,以服务大局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事业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民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更大贡献,为全面建设宜居宜业鼓楼和实现鼓楼跨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各项民政事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城市低保。发挥各级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推动建立统筹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的新体制新机制,探索各类社会救助经费和资源的统筹使用、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健全以城市低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市里文件精神及时提高低保补助标准,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严格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根据物价等变动情况适时启动各项补贴措施。实行低保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全区低保工作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开透明度,实现与各项救助工作的资源共享。
对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实施延伸专项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健全区、街、社区、志愿者联动的救助网络系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区慈善总会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区慈善总会、街(镇)慈善超市及社区居委会救助站等慈善组织积极开展救灾捐助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区慈善总会利用好区政务网的 “慈善援助快车”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慈善信息,宣传和表彰慈善人物及其事迹,推
动我区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以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做优养老服务,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养老社会化模式,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建成一家拥有200张以上床规模较大、环境较好、档次较高的民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现有民办机构挖掘潜力增加床位,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争取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每千名老人达25张的目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队伍建设,争取2014年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各社区要因地制宜的开展日间照料、就餐助餐服务,建立社区为老服务热线,扩大老人应急呼叫救助“一拨通”覆盖面,逐步拓展以助餐、助洁、助医、助急、助浴、助行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照料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深入贯彻实施《居委会组织法》,继续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自治活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区居委会班子由选民直接选举。“十二五”期间,我区要扩大基层直接选举的覆盖面,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将目前我区社区实行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社区居委会的比例由2009年的15%,提高到25%,极大地保障城市居民的民主投票权利,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监督的积极性。
4、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继续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认真落实抚恤优待各项政策,加大重点优抚对象救助力度,以解“三难“为重点,全面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的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安置渠道,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加大自谋职业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力度,增强退役士兵就业竞争能力。按时足额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同时做好参战人员的维稳工作。
5、完善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1)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加大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查处违规活动和非法组织。完成行业协会与行政主管部门在“职能、机构、人员、财务”四个方面的脱钩工作,严格限制在职党政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负责人,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任职行为。(2)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配合抓好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地名规划,完善标准门(楼)设置管理。积极配合市里做好地名数据库建设,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水平。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加强界桩管理,促进边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3)婚姻和收养登记。深入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工作,改善婚姻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着力协调解决婚姻登记场地、机构编制、经费问题。继续开展预约和延时等便民利民的婚登服务,提高服务
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收养登记质量,保障收养当事人合法权益。
(4)殡葬改革。大力倡导绿色殡葬、人文殡葬、科技殡葬、阳光殡葬和便民殡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骨灰有序流动,继续保持火化率100%。
四、主要保障措施
1、加大民政资金投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财力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政府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使民政事业经费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确保更多资金用于改善民生,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加快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民政设施落后的状态,使民政事业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同步协调。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等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民政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加快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技术保障。“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提高民政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民政信息化程度,促进管理和服务规范化。要基本建成基于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孤残儿童信息系统、优抚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区划地名管理信息系统的民政信息管理平台。
3、加强民政队伍能力建设,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组织保障。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民政干部队伍是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证。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年青干部,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奢侈浪费。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的民政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紧紧依靠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快基层的民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理顺工作关系,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实施“十二五”规划保驾护航。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育、正反典型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紧密联系思想实际,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的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使民政系统的党员干部既“不想腐败”、“不能腐败”,又“不敢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制约机制,注重抓好以党风廉政制度为主线的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定期督查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持制度的严肃性,构筑廉政法制防线。注重建立健全民政系统的店面招投标管理制度、大宗物品采购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热点问题的制约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监督,紧紧抓住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监督形式,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福州市鼓楼区民政局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五篇:郴州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郴州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作者:刘爱珍文章来源: 郴州统计信息网更新时间:2012-6-27
妇女儿童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妇女儿童事业是一件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2011年,是实施新一轮《郴州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和《郴州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的第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为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规划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一、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及成效
2011年底,全市总人口506.46万人,其中女性为243.38万人、儿童(0-17岁)124.99万人,妇女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为72.7%。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奋发图强,经济实现了高质量上的高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一)妇女儿童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1、社会舆论宣传广泛深入。全市上下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把宣传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纳入依法治市和普法教育工作中,在各级党校开设“国策”讲座,通过印发维权知识手册,组织知识竞赛,让两个规划深入人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孕产期保健管理、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等健康教育活动,在全市儿童中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全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率在城市妇女中达90%以上,农村妇女知晓率也有较大提高。
2、教育、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实现GDP总量达134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305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4.3 %、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4.8 %、19.6%。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全市国家财政性投入教育经费达43.51亿元,比上年增加9.42亿元,增长27.63%;医疗卫生经费16.6亿元,增加5.02亿元,增长43.4%;妇幼保健经费0.34亿元,增加0.2亿元,是上年的2.3倍;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经费1.86亿元,增加0.17亿元,增长10.0%。
3、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11年底,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2个,保护区总面积70869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93.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3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7分贝。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控制区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3.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6%,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1.67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0%,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二)卫生保健明显加强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2011年,在实施9个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及设备装备项目、248个卫生院建设项目、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和248个乡镇卫生院装备项目及完成11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同时,启动2所县级医院、5所中心卫生院、11所县级卫生监督机构、4个农村急救中心、2个精神卫生机构项目建设。累计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训卫生技术人员8739人次,为全市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提供了有力保障。
2、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有序推进。郴州坚持服务民生,加大试点力度,积极争取资源,切实扩大农村妇女“两癌”普查普治受益面。2009-2011年,全市共对48575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宫颈癌检查,6000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乳腺癌检查,并对宫颈癌、乳腺癌患者实行100%的医治。
3、儿童和孕产妇保健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适龄儿童“五苗”(卡介苗接种率、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百白破疫苗接种率、麻疹疫苗接种率、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调查接种率达99.5%以上,扩大免疫规划疫苗调查接种率达91%。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分娩补助、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到2011年底,全市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6%,其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6%,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3.3%,其中城市91.2%,农村93.8%,均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切实加强出生缺陷预防控制,全市产前筛查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听力筛查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分别为34.78%、100%、94.98%、76.0%,其中婚前医学检查率创2000年以来新高,比上年提高26.1个百分点。
(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1、学前教育加快发展。2011年完成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1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占乡镇数达83.5%。将桂东、嘉禾、北湖列入2011年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县,并积极推动试点项目建设。认真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提高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幼儿园比例,“入园难”问题得到基本缓解。2011年,全市各类幼儿园达1038所,在园幼儿13.1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增长23.6%,其中女童达5.84万人,增长27.3%。儿童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5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学校项目建设,大幅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均达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97.0%、98%,比上年提高0.66和0.48个百分点。
3、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是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有3所职业学校评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每所学校获得国家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是全省获评最多的市州之一。有5所中职学校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学校评为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学校。2011年,全市职业在校学生31756人,其中女性14897人,占在校学生比重为47.0%。二是特殊教育积极发展。2011年,全市特殊教育在校学生人数743人,其中女性248人,占学生总人数比重3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高中教育稳步发展。201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其中女性占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0年、女性成人识字率92.0%、女性青壮年识字率(15-50岁)达99.4%,均比上年提高。
(四)妇女就业和社会保障稳步推进
1、妇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全社会就业人数304.03万人。其中女性134.23万人,比上年增长1.7%。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数为10.51万人,比上年增长6.2%。
2、妇女享有社保人数明显增加。到2011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性职工1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女性职工11.4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女性职工9.06万人, 参加基本医疗保障的女性2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4.4%、11.9%、1.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女性人数达57.9万人,是上年的3.2倍。
(五)妇女参政议政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郴州市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为409人和362人,其中女性分别为88人和73人,分别占总数的21.5%和20.2%;市和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为100%。全市公务员中女性比重由上年的19.24%上升为19.65%,提高0.41个百分点。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由上年的26.5%上升为28.5%,提高2个百分点。
(六)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11年,全市破获强奸案件数67起;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3起;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案件17起。受救助(庇护)的妇女儿童565人次,比上年增长10.4%,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妇女儿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郴州妇女儿童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儿童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妇女儿童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农村的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农村卫生厕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亟待加强。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市家庭暴力案件由2010年的152件上升为204件,增加52件,提高34.2个百分点,家庭暴力案件上升趋势明显。三是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如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影视厅、赌博室等依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四是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压力大,亲情缺失和人身安全易受侵害,尤其是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二)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有待加强。一是艾滋病毒感染人数未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全市报告艾滋病毒感染例数达167例,其中女性为56例,分别比2010年增加21例和5例。二是孕产妇死亡率有所回升。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20.4/10万上升为20.5/10万,其中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22.9/10万上升为33.27/10万。据有关部门反映,城市孕产妇死亡人数主要为农村流入北湖、苏仙两区及资兴市的常住人口。三是五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有所回升。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表明,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孩。由于男孩的夭折率比女孩高,到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联合国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设定为103—107。2011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孩为100)达117.05,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B超设备的普及,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持续偏高。
(四)女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仍在高位运行,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城镇,全市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新生劳动力约为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万人,城镇化扩张新增劳动力1万人,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8万人;在农村,有6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此同时仍存在就业性别歧视,因此,女性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文化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的女性就业难度更大。
三、促进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一是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要继续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胁迫儿童乞讨、雇佣童工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防严控导致儿童意外伤害的各种外部因素。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对网吧的执法力度,进一步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校园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切实抓好对假劣药品、食品的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和城镇女职工劳动权益的相关政策,完善反家庭暴力有关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工作机制。二是要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与教育。要对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逐步实行保健管理,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的保健覆盖率;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制度,特别要满足农民工进城务工子女的就学需求。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关心留守儿童的屏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在坚持和推广成功经验的同时,努力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要致力营造充满人间真情,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逐步形成教育和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进一步加大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力度。一要加大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力度。妇女病普查是关爱女性的一项保健工作,妇女病普查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家庭幸福和身心健康。通过定期妇女病普查,能及时发现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剖析影响妇女多发病的原因及其人群分布特点、疾病与职业的关系,有利于宫颈癌、乳腺癌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妇科病普查普治力度,逐步将农村妇女病普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范围。二要加强防治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教育。努力提高城市、农村和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个体上杜绝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性病蔓延。三要加强技术策略和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据有关资料表明,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揽子计划,包括对孕产妇孕前、孕期、分娩及分娩后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孕期保健、营养、消毒及安全接生、及时处理合并症、提高急救处理能力等。为此,各级政府要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问题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经费上保证投入。
(三)进一步促进女性就业再就业。一是优化女性就业再就业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条件,要将女性就业和再就业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加大执行力度,规范企业招工用工行为,落实同工同酬,严厉查处各类企业单位中侵害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行为,依法维护女性的劳动权益。二是提升妇女自身素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女职工在岗培训、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培训以及农村妇女技能培训,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培育女性就业岗位。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务密集型产业,发展城乡第三产业,扩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
(四)进一步加大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工作力度。各级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男女平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自觉把平等观念和性别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之中。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出生性别比异常问题的认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全媒及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有关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口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教育人们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生育行为,自觉维护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相关部门要把好B超使用关,严禁各类个体诊所购买和使用B超机,建立和完善孕情监控制度,实施中期以上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和奖励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行为,实行凭证引产制度。
执笔:刘爱珍、邝定贤、黄涛、邓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