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

时间:2019-05-13 16: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密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密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

第一篇:解密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

解密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官员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官员们的教子之道便会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重要参考模式。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官员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官员们的教子之道便会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重要参考模式。

诸葛亮、司马光: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

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北宋司马光教子的核心思想也是“俭朴”二字。当他看到儿子在读书时用指甲抓书页,便耐心地教导他要爱护图书。司马光虽官居高位,但他的生活却十分节俭,他训诫儿子“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时刻提醒他们要以俭朴为美,切不可奢侈腐化。在司马光的教诲下,其子司马康从小便以俭朴自律,勤奋好学,后来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颜之推:读书为上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官至给事黄门侍郎,他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着“读书为上”的原则。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被迫举家迁徙到长安,朝无禄位,家无积财。面对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鲁问道:“现在我们既没有朝廷的俸禄,也没有积蓄的财产,我们就应当尽全力劳作,来养家糊口,但您却经常督促我们学习,让我们勤习经史,可是您知道吗,我们做儿子的,不能供养双亲,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啊。”颜之推听罢,语重心长地说道:“做儿子的把供养双亲的责任放在心上是对的,但做父亲的更应该用学到的知识来教育子女。如果我的丰衣足食是用你们放弃学业换来的,那我真是食不知味,衣不觉暖。只要你们能够努力读书,继承祖上的基业,即使是粗茶淡饭、粗布短衣,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李晟:“西平礼法”

李晟是唐德宗时期著名的大将,虽为一介武夫,却从未忽视

对子女的教育。李晟的女儿许配给吏部尚书崔枢为妻。一次李晟做寿,其女也从婆家赶来为父亲庆贺。酒宴中,一个侍女来到女儿身旁耳语了几句,女儿听后似乎极不耐烦,但依旧与客人们推杯换盏,谈笑自若。后来在侍女的再三催促下,女儿才被迫退席。可是很快,女儿就又回到了宴席上。这一幕被李晟看到了,他觉得其中必有缘故,便招来女儿问个明白。女儿答道:“刚才侍女来报,昨晚我婆婆得了一场小病,我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便派人回婆家代我去看望婆婆了。”李晟听罢大怒,对女儿说道:“你真是个没有教养、不懂礼仪的女儿啊!你的婆婆病了,你作为媳妇,就应该在婆家侍奉左右,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公婆,这才是我李家知书达理的女儿啊。”于是,女儿听从了父亲的训教,急忙赶回婆家照料婆婆去了。而李晟也在宴会结束后,亲自来到崔家看望亲家,同时对自己疏于对女儿的管教表达了深深的歉意。李晟教女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由于李晟曾被封为西平郡王,因此李家的家法也被时人称为“西平礼法”,成为一时的表率。

柳氏家族:家法严谨

唐代柳公绰一门显贵,柳公绰与其弟柳公权、其子柳仲郢、其孙柳璧、柳玭等皆至高官。柳家也以治家严谨闻名于世,柳氏家法成为时人教育子孙的榜样。柳公绰对子女们要求十分严格,一到灾荒的年月,家中虽然储备甚足,但摆在子侄们面前的却始终是一碟菜。他还经常让他们吃野菜,对他们说:“你们爷爷在世的时候,曾经因为我们兄弟学习不好,就不给我们肉吃,我们终身没有忘记他老人家的教诲啊!”柳家子侄们听后很受教育。柳公

绰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教育子孙一方面要勤俭持家,同时还要勤学苦读。

柳公绰十分重视长幼之序,他在外任官时,一次其子柳仲郢前来看望。柳公绰要求他在距离衙门很远的地方就要下马,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同时还要求他要尊重府中的各种职员,不要因为职位低而轻视他们,也要对他们行晚辈之礼。在严谨家法的影响下,柳玭写下了《诫子弟书》和《柳氏序训》,从做人到治家,集中体现了柳氏家法的精髓。

包拯:为官清廉

被后人称为“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包拯,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包拯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誉,也为自己的子孙作出了优秀的榜样。包拯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认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晚年的他针对子孙的为官之道曾进行过一番训诫:“后代子孙为官,如果有贪赃之人,罢官后不准他回到家乡,死后也不准埋葬在我家的墓地中。如果有谁不按照我说的去做,那么,他就不是我包家的子孙!”包拯还命人将这条家训镌刻在石碑上,并镶嵌在家中的墙壁上,以便让子孙后代时刻念颂,世代不忘。

综观中国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一方面与普通百姓之家的家庭教育内容颇有重合之处,如关于尊敬长辈和立志勤学等,这反映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倡导为官俭朴、清正廉明则充分体现出官员的教子特色。

史海钩沉:鸿雁传书育子女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例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以他的长子曾纪泽为代表的曾家后代,多为一时才俊。因此,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书信摘编。傅雷在表达父子亲情之外,更多地是像朋友一样讨论艺术理论、音乐造诣,并借以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使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写给儿子的书信集《黑色,是美丽的》,收录了他20多年前第一次作为外交官在非洲国家莱索托和肯尼亚常驻期间写给儿子的部分书信。他思乡念子,“心头泛浪花”;非洲人民的真诚友好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深深感染了他,使他深感“天涯有故乡”。于是,他将当地的精彩传说一一记下,捎给远方的幼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字里行间涌动着对中非友谊的讴歌和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

第二篇: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关于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共找到6篇文献,其中有1篇硕士论文;关于清代官员考核找到1篇文献;关于宋朝官员考核制度共找到1篇博士论文;宏观写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共找到4篇文献,其中涉及古今官员考核制度的有1篇。

一、宋朝官员考核制度

丁建军在“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中着重论述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和影响该制度运行效果的各种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在中国古代,考核被称为“考课”或“考绩”。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在继承前代官员考核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朝的实际,逐步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宋朝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差遣职任考核与官阶晋升考核相结合。

宋朝对官员的考核,既是朝廷了解各地、各部门治理情况以及官员治绩的重要渠道,又是官员升迁阶官、栓选差遣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宋朝政府几乎将所有的官员纳入了考核的范围。它不仅对诸司郎官进行考核,更注重对路级监司、州县官员的考核;不仅对亲民官进行考核,而且对直接负责商税、课利征收的监当官进行考核。根据各级、各类官员职责的不同,宋朝制订了不同的考核指标。对六部郎官的考核,主要侧重其处理政务的多少以及错误率的高低;对路级监司、州县官的考核,除了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外,也考核其品行,不仅每年对官员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并写出考词,而且更有大量的专项考核;对监当官则主要考核其征收商税、课利的业绩。

二、明代官员考核制度

1、明代官员考核内容和标准

暴鸿昌在“明代官员考察制度述论”中从发展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明代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标:明初考察官吏的内容较为简略,无明确固定条款,主要是惩贪抑奸,至成化年间逐步固定下来四目“:老疾、罢软、贪酷、不谨”。四目确定下来,弘治间又发展为八目: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他认为考察察内容的制度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演变而成的.考察官吏八目条款的制度化,基本上包罗了官吏的才、德各项,使官吏有了任职犯忌的准则,这对约束官吏,无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陈国平在“明代官员考核制度述论”中分别从考满、考察、稽查这三种考核形式阐述了明代官员考核制度。考满是“论一身所历之棒”,即通过考查官员在一定任期内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加级、进体或升职的制度。考满在明代正是官员积累资历这种外在条件的重要途径。因此十分看重期限。除此之外其他并不统一。不光是任职性质不同的官员,其标准各异,就是性质相同的官员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其标准也不一致。明代考满制度,因过分注重资历的积累,渐渐流于形式,到中后期,已不论治行的优劣,所有官员“一概考称”; 考察指于特定的时间就官员的德行和能力进行考查,以决定其去留。显然,考察与考满虽然基本目标都在于督察百官、整肃吏治,但两者的重心和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明史》称它们相辅而行。考察依被考察对象的不回而分为外察与京察两种。

2、考核时间的制度化

刘承在“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中指出“考满”具体规定是,任满三年举行第一次考核,称初考;满六年举行第二次考核,称再考;到九年一个任期举行第三次考核,称通考。考察”是不论官员的任职时间,对所有官员的定期考核,并根据考察结果作出相应处置。“考察”又分“京察”和“外察”。“京察”是针对全体京官的考察,一般六年举行一次;“外察”是对京城以外官员的考察。又称为“大计”,一般三年举行一次。陈国平在“明代官员考核制度述论”中特别指出明代考满制度对时限的严格要求并进行了分析:考满的期限,据《明会典》记载:“国家考课之法,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考通考默陆”。④《明史》也说:“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因此,官员考满期限为9年,其中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3年,这是十分明确的。明代官员的考满给人印象非常强烈的是它过分地看重期限,究其原因在于,期限即等于经历,而经历在某种意义上又意味着资格。考满在明代正是官员积累资历这种外在条件的重要途径。

3、考核结果的使用

秦小兵在“明初的官员考核制度及借鉴意义”中指出,通过考满,考察,还有岁考和杂考, 即对官员进行考核和随机抽查考核这些形式得出结果,以此确定被考核官员是否晋升或提拔。像郎中、主事这样的低级官员, 只要尽职尽责、政绩突出,也能被选拔为像侍郎、尚书等高级官吏。对于那些经考核不称职或因老、因病不能任事的官员, 或罢黜、或致任、或调简,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刘承在“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明代考满法规定: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考察”后的处置是: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老、病

者致仕;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或保留品级调闲散部门任职。

暴鸿昌在“明代官员考察制度述论”突出了明代在惩治不法官吏,考察处分的严格。如弘治以后,“大计斥退无复起者”.且被黝者不许伸辨.既使考察有不公,许其荐举起用,也不得为例.明世宗时期,考察时遭诬枉而被罢黜,也不破例起复,以防破坏考察重典,由此可见,明代对考察处分制度的执行是十分严厉的。考察处分的制度化,防止了考察处分的伸缩性,处分也有了一定的标准和根据。

三、清代官员考核制度

关于清代官员考核制度,主要从其考核标准的角度进行研究。

学者薛刚在“四格、八法考释”中主要阐述了清代官员考核制度中的考核标准:四格与八法。四格为考核官员的四项内容,包括守、才、政、年:守即官员之操守、品行,是官员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才,即执事之能力;政,即官员实际工作状况及对工作的重视与负责程度;年,是就官员的实际身体状况而言,它要求官员须有正常工作的能力,这是对官员任职最基本的要求。八法为处分官员的八类标准,包括贪、酷、不谨、疲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他认为,四格八法的规定体现了德才并重的特点,四格涵盖了官员为政操守、为政才能、为政态度及身体条件等方面,其全面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胜过历朝考核制度;而八法则以严厉的处分标准对考核为不法的官员进行处罚,从革职拿问到降级调用,再到勒令休致,非常系统而周延。

学者姜辉在“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中阐述了对“四格,八法”的看法:四格为“才‘、政、守、年”,用于定期秩体升降。六法为“不谨、疲软、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用于举勃不职叫。是清代考课标准,简明务实。“不在踵袭繁文,多立名色”(康熙语),反映了在考课标准上的新进步。

四、宏观看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任盼盼,王滨在“小觑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中,主要用现代的观点对我国古代政绩考核制度和方法加以整理,并对目前开展的政府绩效考核工作提出建议。他们主要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历史;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任何体现德才兼备;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考核方式;古代官员考核的定期考核;用现代定性与定量的观点来看待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结果使用。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自己对目前开展的政府绩效考核工作的建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结合起来,以科学方法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并完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体现民本思想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刘承在“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中主要从历史变迁发展的角度对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战国、秦、汉的“上计”,至唐、宋的“善最”考课,明、清的“考满”、“考察”,在考核的内容、标准、方式上,进行阐述,总结了各个朝代个性与共性的特征。指出其对当前改进干部考核工作的重要启示:考核主体的素质至关重要,考核原则必须是德才兼备,考核程序和方法必须规范化,考核法规体系必须不断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必须行之有效,考核必须起到奖廉惩贪、赏罚分明的作用。

姜辉在“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中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进行研究,首先是研究文官考核制度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界定“文官”的含义和范围、文官考核的权属和机构、考核的标准与方式;其次是关于官吏考核制度的特点分析,进而对其进行评析,从其进步性及局限性两个方面入手;最后论述其对于当代公务员考绩制度的启示。

五、古今官员考核制度对比

陈 慧 杨和平在“古今官员考核制度的比照分析及借鉴意义”中通过阐述建立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意义,分析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并将之与中国现代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批判地借鉴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合理因素,以期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作者主要对比古今中外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效力的比较,发现古代官吏制度中的精华之处,也发现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中的不足,吸取一些合理有益的东西,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参考文献]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库”本2005年版。

[2]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8,92. [4]张赓.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14-15.

[5]伊君.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形成和确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1):44-48.

第三篇:古代官员和百姓

古代官员和百姓的关系

柳宗元在柳州的主要政绩及影响:柳宗元先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在柳州四年,释放奴婢,设馆倡学,兴利除弊,政绩昭彰。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身为柳州刺史的柳宗元先生,几乎让人忘记了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散文家。广西柳州市的“柳侯公园”内有"柳宗元衣冠墓

苏轼大多是从一个好官的角度,为百姓谋利,这表现在他与王安石派及司马光派两派的争论上,更表现在他在地方州守任上,为当地民众所做的好事。譬如他在徐州任上,遇到黄河决口,洪水直淹徐州城下,苏轼“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奋战七十余日,终于保住了城池;在杭州任上时,则修浚西湖,现在杭州西湖仍有著名的苏堤,以纪念他的功绩。惠州之后,苏轼由官为民,这就更使他与民混然一体,他也在民众的生活、特殊的风俗中得到了乐趣。他曾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食荔支二首》)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尤其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情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渐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

第四篇: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为后人所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

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等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曾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曾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 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 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2.孝

“百善孝为先”,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 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 器。4.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 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

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 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他要求曾纪泽、曾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5.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牛蛙之窥 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他教导曾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坚持几个月就难 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 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6.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 恕。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写的“忮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 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 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第五篇:教育厅长谈教子之道

教育厅长谈教子之道

众多“两会”委员代表开始重视“素质教育”,江苏在这个方面又在全国领先。这让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王斌泰很是忙活。昨天上午江苏团分组讨论,王厅长不断被中央媒体“骚扰”。面对家乡的扬子晚报,王厅长特地抽出身来,饶有兴趣地和记者谈起了自己的教育之道。

“定的目标比他能达到的少那么一点”

记者:现在家长喜欢给孩子定目标,比如说你要考上北大清华啊,你这次考试要考全班前几名啊。我在南京的时候就有家长跟我说,小孩要用鞭子抽,不抽他不走。您对这个怎么看?

王斌泰:(笑)我不评价人家,我只说自己怎么办。我对自己的孩子,在每次考试之前也给也定目标,可我定的目标,比他能达到的都要少那么一点。比如这门他能考满分,我就给他定个95分;能考95分,我就定个90分。这样基本上每次考下来。他都能“超标”。

记者:可以看出来您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王斌泰: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这么定目标,每次成绩下来,孩子的分数基本上都比目标高,超额完成任务,孩子总是很高兴,我就乘机跟他说,你这次90分很好啊!下次要更好。这样他也对学习有了兴趣,对考试也不排斥。一直这样下去,孩子每次考试都没有压力,越考越好。以后孩子到了社会上去,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了自信心就有了成功的基本。

“短信报家长我觉得不太妥当”

记者:您以前说过.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我们现在有的学校或多或少地出于这样的目的.实行了给家长按时发短信的制度.孩子有什么成绩错误,学习情况怎么样。统统用手机短信发给家长。您对这个怎么看?

王斌泰:学校这样做肯定有它的道理,不过从个人角度看,我是不赞成这么做的。因为每个家庭本身的背景不一样,家长能不能很好地利用手机短信这还是个疑问。特别是如果说孩子偶然犯了什么错,就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去责备孩子,这个是不妥当的。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不能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一次没搞好,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去鼓励,这是一个教育方式是否得法的问题。

记者: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要,这已经被成长学证实了。那么孩子如果犯了错,怎么教育纠正呢?

王斌泰:这是一门学问了,这种教育方法应该很“艺术”。具体到每个孩子可能不一样。我就认为,孩子犯了错,首先批评教育的时机要选对。不能在吃饭啊,或者是很开心的时候来说。还有就是不能在有很多客人,或者孩子的同学老师在场的时候说。要理解孩子的自尊心理。

记者:您能不能举个您自己教育孩子的例子来说明怎么纠正错误?

王斌泰:就说查作业吧,有的家长喜欢每天都查孩子的作业,一发现错误就训斥。我觉得这样就有问题。我的方法是,过一段时间,比如一个礼拜,来集中看看孩子这个礼拜的作业。完成得好的,不讲。看见错误了,也要区别对待。偶然的错误,孩子在以后的作业里自己纠正过来了,也不讲。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讲,因为错误连续出现说明孩子对某个规律的理解有了偏差。帮他找出错的规律,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就很好。我觉得一味批评的话,孩子不知道有什么路可走,他就会很忧虑。心理健康的问题可能是一辈子没法痊愈的,得不偿失啊。

《扬子晚报》2006-3-7

下载解密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密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官员退休后的

    古代官员退休后的“房奴”生涯,比现代人还惨 古代“公务员”职业没有失业保障、没有连续工龄、也没有情义体恤,可以说是一个含金量较低的“瓷饭碗”。有人做过统计:西汉时丞相......

    曾国藩权臣安身之道解密范文大全

    曾国藩权臣安身之道解密 吕不韦被逼自杀身亡,霍光死后惨遭灭族,张居正遭诬家破人亡„„自古以来,权臣很少有善终的。曾国藩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力挽清廷于狂澜,是不折不扣的权臣,......

    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

    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 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

    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精选合集)

    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狼的教子之道美文

    我正沿着一条大路往前走,后面传未了一阵喊声,是一个放羊的小男孩儿在喊。男孩儿边在草地上跑着边用手比画着什么。我仔细一看,发现草地上有两只狼跑了过去:一只大狼和一只小狼。......

    古代名人教子妙联

    古代名人教子妙联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重祝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教子对联......

    古代官员的交接问题

    古代官员的交接问题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细节,一般不为读者注意,即王惠和蘧太守交接南昌太守一职。按常理,此时王惠已经到任升堂,下属们都来拜见了新上司。蘧太守来拜过,王惠也......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文章标题: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加强政绩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政绩考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唐代官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