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伦理道德精神

时间:2019-05-13 16:1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伦理道德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伦理道德精神》。

第一篇:孔子伦理道德精神

国际商学院金融1班41316268欧梦芝

孔子伦理道德精神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诞生于中国最伟大的朝代周朝。孔子对中国及世界意义重大,他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精彩的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悠扬的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幻出了三种字体的“和”,代表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从此,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尽火传。

足以表明,即便孔子离开我们已经2500多年,但他始终不为人们所忘记,因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在封建时代他的学说被誉为治国之本,他被封为至圣先师。孔子的政治抱负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秩序,为此,他十分重视对弟子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作为救世人才的素质保证。《论语》记载了孔子大量的伦理道德言论,堪称一部伦理道德教科书,而“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伦理

道德概念。也就是说孔子思想道德的核心就是“仁”。

孔子鼓励人们追求“仁”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邪气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于是,仁爱的呼声四处响起,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故培养孔子的“仁”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多么重要。但培养之前须得了解孔子的“仁”。

孔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仁”有不同的解释,综合所有文献来看,“仁”是一种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修己安人的道德品格,是一种从人们内心萌生的自觉遵守礼制秩序的伦理品质,包含内圣和外王俩个层次。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必须培养孝,悌,忠,恕,恭,宽,敏,信,惠,勇等伦理品质。

所以欲达到任的目标,就必须以社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子禽问孔子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听到有关的政事,他是怎么得来的。子贡说,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德性来取得的。孔子自己也把能行,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于天下作为仁人的标准。

“仁”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

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就是说,人们想要自己站地住,必须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显达,也必须让别人显达。也就是说,在自己站起来时,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尽量使别人站起来,这里应该包括在生活上,财力上接济帮助别人,也在道德上,修养上影响帮助别人,即推己及人,积极为人的意思。这样做了,就是向为仁的路上走了。这是一种以他认为重的人生观;是一种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进取,无私无畏,与人和善的献身精神;是一种为仁处世中的行为准则。

孔子不仅提出了“仁”,还将如何为仁的方法告诉了我们,这个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的自觉,重视自己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仁的境界。

儒家“仁”文化是升华人性的学问,它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人,以改造人性的邪念,唤醒人的良知与责任感,导人向善。这便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目的。

除了“仁”这一核心思想精神外,孔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的道德概念。温,良,恭,俭,让,中庸,中行,和,义,德,慈,知,圣,公,晾,贞,果,正,廉等道德素养。这些虽然没有“仁”重要,但它们都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譬如“中庸”,这是孔子倡导的重要品德。“子曰:中庸

之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之德是一种失落已久的最高道德。“中”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庸 ”是指不变的平常之理,合起来说,“中庸”寓中道于平常之理中,即所谓极高明的中庸。“中庸”是君子随时要遵守的至德,而大道不明,难以推行,就是因为智者愚者贤者,不肖者都失去了中庸之道。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一人能够谨守中庸之道。因为坚守中庸之道比平治国家,辞去爵禄,赴汤蹈火还要大的多。

前面的道德精神,可作为孔子“仁”学的提升,或“仁”学的补充,或“仁”学的并列和扩展,它们一起与“仁”一起,共同支撑起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精神。

第二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专业班级:商秘2班学号: 201102023202姓名:陈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我见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社会道德的失衡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我们不禁要反省传统的伦理道德哪里去了呢?

我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它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阶级与社会所限制的道德旧识,但更多的是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人类的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伦理道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在文化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也不讲道德,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其中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十大美德。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2011年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但我们更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这就是“仁爱”精神啊!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

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枪手”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诚信关乎中国未来的国民素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今追求物质化的社会中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与国格的势利小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到这种现象。繁华的大街上,清洁工人永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永远有人在乱扔纸屑果皮;交通岗亭中的民警也永远不能休息,因为永远会有人乱穿马路,会有人闯红灯。这儿不是垃圾场,这儿也不是落后的地区,可为什么人们的素质却如此„„古人的传统伦理道德都到哪里去了呢?随着改革开放,许多中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很多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可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份子,到了国外,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可许多中国人到了国外,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秩序,大声喧哗,吸烟、随手扔垃圾,如入无人之境。看到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会怎样想象我们的国家?伦理道德是我们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从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到仁爱、诚实、德行统一、知行统一、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道德经、史记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

1.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

悌,敬爱兄长。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一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三忍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拥有一支军队的将军,又有汉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对于一介书生诸葛亮故意表露出来的无礼行为却能再三忍让。这样的谦虚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够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比喻(成语有“虚怀若谷”),为欲成帝王之业者出谋划策。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谨慎,谦之又谦,君子用这种态度跋涉险川,最终才能无恙。)系辞上释“谦卦”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卦”是让君子恭敬谨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落脚点也在“受益”二字。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象今天的“厚黑学”。所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还需要批判继承。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为了建立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和”。需要强调的是,“和”并不等于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便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三暮四,心怀二意。

“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五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所以又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样的格言。中学语文选《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市场经济活动中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一个企业是否诚信,甚至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的是商业信用,中国入世,“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像那个撒谎的牧羊人。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大德,大节。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于谦,杭州人,明英宗时,瓦剌族统一蒙古,进攻明朝,英宗率领50万军亲征,在土木堡遭袭击,全军覆没,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请英宗的弟弟出来主持朝政,是为景泰帝。于谦率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后英宗复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于谦。于谦诗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张苍水……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都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二是忠君与爱国,古代家国一体,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对“愚忠”要分析。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比较:西方的个性中心社会,写信封、署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背私之谓公”(韩非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极端时(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毛泽东号召“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遍性号召。但是应该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先公后私的最好诠释。)

今天进入现代化社会,“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动物,社会原来就是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联盟、有国家的。今天西方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大的“公”。

今天中国虽然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不能丢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6.修己慎独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一章);《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二十二章)。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

慎独

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严于律己。说到”慎独“,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后汉书·杨震传》中的一个故事。东汉期间人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向朝廷举荐过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为报答,杨震拒收说:”怎么能这样?“王密说:”这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杨震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这亦是人们所常说的”慎独“。

注:学术界有争议,认为“慎独”不是说没有人时仍然谨慎自律,而是说要慎于内心修养。内心别人是看不见的,故谓之“独”,心虽然看不见,但是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所以不可不谨慎。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类文革时的“狠斗私心一闪念”。)

内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讼

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资料

启功先生在十年前的《学林漫录》第十三集(中华书局,1991)上发表《自讼二则》一文,谈到自己在同刊第十一期上的《坚净居随笔》(1985)中,误将清人汪容甫墨迹小立轴上所抄录的柳宗元的两段文字当成书者自己的了。他在这篇文章中向发现这个问题的黄永年先生深致谢意,又向读者深致歉意,并且十分诚恳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误的原因。

将书者所书当成书者所作,这其实是极容易发生的事情,古代后人所编前人诗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这毕竟又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一般人难以发现,能发现的人又未必会注意。黄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启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写这篇文字来自曝其误。但他不仅原原本本地写了,最后还不无幽默但又是绝对真诚地说,他的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来,真有错、最诚心的一次自讼”。7.见利思义

“义”和“利”(概称为“义利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见利思义”,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的论述最为人们所熟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舍生取义的极端情况不是总会发生的,大多数情况下,要做到的是“见利思义”和“先义后利”。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说对君子而言,谈论“义”更能明白,因为君子是在“义”的前提下谋取“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讨论:商品经济社会要理直气壮地讲“利”。资料:“杭州人形象讨论”中,有人主张用“义”来藐视上海人的“利”。关键是“理直气壮”,亦即取之有道。8.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略)。传统美德讲“俭”,不是简单的经济考虑,而是从人格修养着眼。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后人总结说:治生之道,只须守一“俭”字。一切动用,朴素些,简淡些,安静快活,有什么不好?须知世间罪恶,都从多欲中来。不俭则奢,奢则多欲,做官的必贪,居乡的必盗,非至胡为速祸、败家丧身不止!奢用惯了,在物诱势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洁,也难自主。因此古人说:“俭是养廉之法”。9.笃实宽厚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农业经济的社会,笃实宽厚是农民的本色,我们不能因为已进入现代社会就抛弃这种传统美德,现代人追求的“反朴归真”就是要回归这种本色,因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笃实”是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干工作。上升到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谈丧国,实干兴邦。

“笃实”是对己,“宽厚”是对人,古人概括为一个“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现代人常感觉人际关系复杂,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丢失了这种恕道。(注:武侠中的“冤冤相报何时了”,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社会背景,伦理的范畴与法的范畴。)10.勇毅力行

西方人认为中国伦理道德是一味只知退让,其实也有勇毅力行的一面。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仁”的大问题时,却是“当仁不让”。把重视内在修养和必要时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美的人格。

第四篇: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

几千年来,在封建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下,男性一直处于与权利中心相一致的话语中心地位,妇女则处在话语边缘地位而广大的劳动妇女更是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奴役和压迫。整个社会也因此变得荒诞,混沌不堪,但是鲁迅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到了这一点。在其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的战斗。在其为数不多的二十五篇小说中,就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写出了她们各自不同的反抗经历与相同的悲剧命运,从而为妇女的解放道路作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特别是子君,自学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拭目以待,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使人从中

第五篇:孔子的治学精神

孔子的治学精神

提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孔子。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丶七十二位贤人。直到今天,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中国有一位伟人孔子的。西方各国很多地方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我们身为中国人,每日生活在中国的文化薰陶中,他老人家就是贡献中华文化的一位巨人,影响我国千秋万世,我们怎可以不知道他呢!孔子的事迹或回答弟子和时人的话语,在论语中可以看到,那麽,论语这部书实在是人人必读的好书!本文就来谈谈至圣先师──孔子的治学精神。

论语为政篇第四章记载孔子述说自己修学的过程,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笃志求学,三十岁才能自立,四十岁不为外物所惑,五十岁知天命的道理,六十岁声入心通丶洞悉常道,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我们知道,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其思想影响我国两千年的文化主流,竟然还需要求学吗?是的,不但要修学,而且比任何人要早立大志呢!他十五岁就在求平天下之学,他用功时,好像赶不上似的,恐怕学不到真理,担心比不上哲人,怕言行举止有差错。他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见他对精神生活的讲求,连身子也不在乎了。当然不见得当下就死了,这话是说,只要能得到道的真义,即使当下死了,也没什麽遗憾了。他以这种精神来勤学,所以能三十而立,不管是学术方面,还是品行方面,都足以为社会之典范。

宇宙之大,生命之奥秘,实在不是一生就可以明白的啊!但是圣人掌握了普遍的规律,不断修学,四十岁就能悟解天地一贯的道理,不再疑惑。继续做自明诚的功夫,时时观照自己的心理言行。五十岁时,境界已到知天命了。这时穷究天道人事之理,通达古今的变与不变。到了六十岁就能耳顺,一切正邪,声入心通,自然明明白白,绝不会为人事所蒙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有差错,事事合乎中道,不违背天理。

孔子是人类的导师,告诉天下人成圣贤的道理,又提醒世人要成圣贤必须立志修学。先由凡夫修养人格丶增进智慧,渐渐迈向贤圣的境地,也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但在思想上除去疑惑丶私欲,一立志就能言行合一,所以在论语中常勉人做君子,而且勉励我们效法天地的自强不息,只有勤才能补拙,只有一步步向前才能达成志向,所以这一章列出孔子多少岁在进德修业到什麽地步,这不是说: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也不是每隔十年或固定的年数才能达到这个程度。凡是有志於修学的君子,绝不可以急於成就而去躐等,孔子告诉我们进德修业是先凡後圣的,用力日久,自然而然有进展,急不得丶勉强不得,就像水到渠成那样。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孔圣人的境界,我能学到吗?孔子有位学生冉求说过: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所教的道,只是力不足呀!孔子说:力不足的人也要尽力求进,半途力尽而止,你现在没有向前更进的心,实在是自己划地自限,自己限制自己的前程呀!所以说: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力不足,没法像圣人那样,我们更需要努力,补足自己的缺点,勤劳用功的人总会学得更多,千万不要自己挡住自己。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七章提过,在十户人家的小邑中,必定有忠厚信实像我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的好学罢了。我们知道,保持忠信这种先天资质,已经难得了,能加上後天的修学更是可贵。孔子强调自己好学笃行,才能发挥天生的本质,人人如果循着所知的道而去行道,就奠定明道的基础,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後天的修学,才能更接近道,才不浪费人人本有的资质。

楚国的叶公曾经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如何呢?子路默然没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何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好学不倦,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忘了忧愁,不知道老之将至。」在另一章,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仰慕先圣的嘉言善行,及圣贤书所记的义理而已。如果有所得,实在是黾勉考究而来的呀!」由这儿看来,孔夫子一再的劝勉世人勤学,如果好古敏求,一定可以进步的,纵使愚鲁,也会聪明起来,虽然拙笨,也有成功的一天,怎可自我菲薄而自暴自弃呢!孔夫子乐於圣王之学,所以乐而不倦,俗世的忧愁可以消除,连吃饭也忘了,如果我们也认真求学,得到真理的滋味,那该多好呀!

世人以为孔圣人的明智是天纵之资,生来就觉知的,然而,孔子自己就不认为自己是这样,一方面可能由於谦虚,一方面为了勉励懒於学习的人,绝口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而让我们知道,纵使像孔子那样的伟人,也是靠努力成功的。述而篇另一章记载孔夫子不愿时人称他为仁丶圣,他说:「圣人丶仁人丶是与天同德之人,那麽,我怎麽敢当这种称号呢?我只是笃行仁人丶圣人之道,愈做愈不厌烦,同时以仁圣之道来教人而不懈怠,可以说,我只做到这样而已。夫子治学最实在了,他学了圣贤之教,就为之不厌,学成了还想到天下人,所以他又能教人不倦,不管是自修还是化人,都把握「不倦」两字,这和前头的好学有

关,他所以能够不厌不倦,实在是得到求学之乐呀!

孔子心存冲虚,所以能容万物,求学勤勉,所以能得大道;学问本来就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常感叹学不完哪!孔子不是感叹而罢了,常常存着赶不上的心理,孜孜不倦,所以亲身体验,学了马上做到,就不会失去。孔老夫子勉励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这个意思。

圣人孔子乐於道,喜好求学,所以没了忧愁,他的确得到人间的真乐,真正忘记俗世的忧愁,但是孔老夫子也有忧心如焚的事,他老人家不是担心一般人所担忧的事,他说:「德行不修明,学业不讲习;听到好的事情不能取来改进自己;发觉自己不好的事不能革除;这些都是我的忧患!」原来孔老夫子只担心进德修业,一般人的忧愁怎能干扰他呢!他是这麽样的态度来修学,所以苦尽甘来,而终究得到学问的真乐了。

孔子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删诗书丶订礼乐丶赞周易丶修春秋,所以他说:「循述古人的遗法而不自己创作;信服古人,并且喜好古人之学:在这些事情上,我敢私自和我那商朝大夫老彭相比。」孔子有德无位,不像周公制礼作乐称为创作,所以不轻易说自己创作,这和一般并凑人家作品而说自己创作的人截然相反。他的学术思想所以能集我国文化的大成,是他积极的吸取了人文的通义,历史的经验,一直黾勉求学丶信而好古,所以使先圣之学更发扬光大,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使儒家思想一直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孔子治学丶做人都有一个主旨,就是「忠丶恕」这是始终不变的。他平日做学问十分讲究方法,不管见闻有多麽多,所学的有多麽深,都是以一个道理为纲领,以精熟的一个理,去学别的道理,所有道理都可以统摄起来了,所以他告诉子贡不要以为他是多闻多见一一都记在心里了,而是以一个理为根本,去贯通宇宙万事万物的理,他老人家一生勤勉治学,掌握了根本的求学方法,融会贯通,所以博学多闻,教化了不知多少人。

孔老夫子存着悲悯化人的心志,以最踏实的态度,孜孜蛚蛚的研究学问,绝没有自满的时候,直到老年还说:「让我多活几年,或五或十,以从事学问,那麽,我就不会有什麽大过失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老人家治学的精神启示我们:求学没有侥幸的,绝不能躐等而得,有什麽因缘,必有什麽结果,所以不必担心圣贤之道太遥远,只要忠信加上好学,使德行修明了,学业自然增上。读书不是片断记忆,定要讲求方法,把握根本,以求一贯之道理。这些宝贵的启示,只要做一端我们的德业就开始前进了。我们效法圣人,不管能否成圣贤,至少也做个守住人格的君子,不管能否成为圣人,至少也做个始终努力的读书人;不论那一行业,如果做人做事都本着孔子的精神,必然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丶国家的栋梁;我们时时记得先师孔子,那麽他的光辉就会永远照耀前途,让我们遵循孔圣人的指引,马上努力吧!

下载孔子伦理道德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伦理道德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伦理道德论文(合集5篇)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道德之我见 正如我们所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当一些职业消失了之后,又会有更多的职业产生出来,而且变化的速率还在加快。但......

    中国的伦理道德

    中国的伦理道德我在英国很少有“好人”“坏人”这个名词的严格区分,他们从小教育孩子也似乎很少用这样的词汇。而国人则大不相同,从小到大无论是谁、无论什么环境下甚至无论什......

    家庭伦理道德之一 孝道

    家庭伦理道德之一 孝道(一) 孝是道德之源,智慧之泉,仁义之根,人伦之本。圣人根据孝顺父母的道理,来尊敬他人,教化人们,启迪人之本性。孝是人道人性的道德良心的流露。孝是人伦道......

    伦理道德建设(合集五篇)

    社会需要伦理道德的建设 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今天,世界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我国已经进入了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人们经历着一系列的深刻变革。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

    孔子的探究精神(精选五篇)

    孔子的探究精神读罢先秦诸子选读课本,《论语》让我心惊,产生莫名的心悸。《论语》的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意典雅,充满无限的魅力。作为《论语》语录的人物核心,孔子被......

    孔子的好学精神(五篇模版)

    孔子的好学精神 林桂榛 孔子向以博学著称,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

    试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

    试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内容摘要: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

    研究生英语伦理道德专题B

    The American movie manifests the American spiritZhu Qiabi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Instructor: Wang MingThe American movie manifests the American spirit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