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师范大学2013-2014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统考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是贯穿人的始终,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 的脑区,顶叶前部负责接收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
三.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四.心理发展的实质(观点):①霍尔 :内发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②华生:外铄论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等,都可以把他练成我所选定的专家” ③皮亚杰 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五、心理发展的特点: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楼梯和斜坡)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某些行为能力和行为存在特殊期,良性刺激会促发,反之阻发)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六、毕生发展观的观点: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②个体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
七、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八、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①信任对怀疑(0-1)探索世界是否可靠②自主对羞怯(1-3)自我控制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成人行为动机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面临学校危机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自我概念问题困扰⑥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获得亲密感⑦精力充沛对颓废感(25-5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⑧完美感与沮丧感(50岁以后)获得完美感避免缺憾、厌恶
九、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鼓吹教育万能论。
十、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 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过程(观点):①(华生)领域一般性,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同时在多领域发生。例儿童对重力的理解和比较两数字大小能力由儿童相同的基本认知技能变化决定,二者同步②(莱斯利)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一不同速度在不同领域发生,存在不同发展路线且是独立的。例儿童对重力的理解和比较两数字大小能力是不相干的由不同机制支配。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领域特殊性观点
二、适应: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理结构的适应。适应就是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关联但不同的过程。
三、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适应已有的知识结构。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智力,形成客体永恒性,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存在和试图找它们,例捉迷藏②前运算思维,思维表现自我中心,即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 ③具体运算思维,一是理解守恒法则,二是表现出去中心化④形式运算思维,个体的思维抽象化,能离开具体事物,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环境
1、特点:①为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需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的不是教师以什么方式最有效的传递信息,而是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环境下学习并加
深理解②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③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途径①优化感知环境,首先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利用多样式教学形式以刺激感知;其次创设引发主义的新奇的知觉情境,利用问题、游戏等方式来引发注意②创设体验情境,可将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联系对认知过程进行实践,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问等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③创设探索情境,可给学生提供假设性问题,并向学生提供有趣的、相关的问题且提供建设性意见④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帮助自主学习;可利用计算机辅导教学;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学生的成功体验是自主深化的保障⑤创设合作情境,分组学习让小组学生从各个角度、特色中思考和自我促进;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思考的见解,鼓励参加教学活动。
第三章 智能发展
一、1905年投入使用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
二、韦克斯勒量表的第三优势是开始使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三、斯皮尔曼认为存在一般智力因素和特定智力因素。
四、卡特尔的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液态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晶态智力使人们很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液态智力帮助人们处理新的复杂的问题;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而晶态智力可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个体差异和团体差异上。①个体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大体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结构、智力发展过程三方面(智力差异分层次:天才,正常,智力落后;能力各异;)②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如男擅长空间能力,女则是言语能力;③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一方面有些人智力发展较早(早熟);有些人前期发展较慢,但后来居上(大器晚成)
五、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①遗传:遗传决定论认为智力是遗传的能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是学业和职业成就的可靠预测标准,并得到双生子研究支持,但产生了等级划分认识②环境:环境决定论认为智力是习得的品质,由后天成长的社会环境塑造的,强调养育的作用。
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①独创性:指思维区别于其他东西的显著性,在测量的结果上表现为产品的与众不同的程度(例铁钉的用处回答)②流畅性:指思维的发散程度,在测量上表现为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产品(包括想法、观点和技术手段)③变通性:指思维发散的类别,表现在对待同样的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④精细性:指思维过程中对已有想法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维产品更具体化 ⑤现实价值:指创造性思维必须考虑其结果的现实价值,具有指向性和可行性
七、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⑴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①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提高创造力的基础,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创造力需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其次帮助学生分清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区别,使学生学会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使人们在自由状态下思考 ⑵培养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影响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等如给学生过大压力会限制思维活动影响创造性倾向形成 ⑶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①创造性的训练环境:学校应在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上给学生创造挑战性和空间的训练环境,布置作业中增加思维活动机会 ②鼓励性的支持环境:及时奖励学生的创造行为③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对个体表现创造力有促进和阻碍作用,表现在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上,需消除传统性别观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④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创造性思维和知识掌握没有直接相关,所以学校应建立完整评价体系,不但看学业成绩
第四章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构成。
二、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①稳定与冲动:情绪情感更稳定但有很强的冲动性,表现为“一时兴起、年轻气盛,”因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占优势,也与个体社会需要增多,自我意识增强相关 ②深刻与延续:情绪体验更丰富深刻,也以心境状态出现更为持久、微弱的心理状态 ③掩饰与表露:掩饰情感使其具有内隐性,但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表露想法和情感,不如成年人周密成熟④自尊和自卑:关注自我增强了自尊,但认知、社会能力不足导致自卑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内容上分为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⑴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飞跃的时期,因生理、心理、社会使其正视自我⑵自我意识特点:①独立意识发展,产生成人感:成人意识增强,希望获得独立空间,模仿成人行为,独立意象受阻时表现硬抵抗、软抵抗和反抗迁移 ②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女孩介意体重等是对大众媒体。父母的期望折射 ③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表现为青少年谈心和日记里 ④自我意识出现新分化:分化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者存在差距体现儿童自我意识的成熟 ⑤强烈的自尊需求:期望他尊和承认,获得适当地位、重视等 ⑥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能够独立评价自我;并向全面性评价发展;从身体向个性品质发展
四、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异性意识发展:过程由准备期到疏远期到亲近期再到两性初恋期 ②异性感受强烈:表现为对异性好奇,渴望获得性知识;且想结交异性朋友,注意异性看法 ③性困扰频繁:包括生理困扰和心理困扰
五、①霍尔用 “暴风骤雨”形容青春期,认为青春期是动荡的,充满种种矛盾和冲突;
②勒温形容青少年是跨立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门槛之间的“边缘人”; ③斯普兰格用“第二次诞生”形容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④何林渥斯把青少年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
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①过渡性:生理过度表现为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机能和第二性征发育;认知过渡表现为认知结构的质的改变;社会地位过渡是社会角色的变化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闭锁是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也因闭锁而期望别人理解自我 ③社会性:受社会影响过大 ④动荡性:思维敏感、偏激,情绪不定,成人模式未建下的不平衡和心理未成熟,易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七、自我意识的辅导:①全面客观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是自我成熟的标志,教师应帮助认知,且要公正、全面评价 ②确立现实合理的理想自我 ③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④克服自我意识障碍:过分追求完美:要引导他们认识追求完美是健康发展的本能,但要求十全十美、不迁就现实是非理性的观念,教会他们理性分析思考问题,改变非理性观念;过度自我会造成盲目自我使交际受挫,要引导他们客观公正认识自己,看到优点和不足;过度自我拒绝造成自我否定,忽视自我价值,教师要引导他们客观认识自我,看到不足和优点,鼓励、增加他们的成功感受以提高自我价值感;丧失自我则把他人期望当成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易迷失自我,教师应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独立自我评价,不盲从他人
八、性心理辅导:①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走在青春期前面 ②可围绕
1、让青少年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正常性生理。卫生知识
2、传授性心理知识,如心理发展特点、表现,怎样与异性交往
3、进行性道德及婚姻家庭教育 ③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不同内
容采用不同辅导方式,家庭性教育注意要融入点滴且要强调性方面能做什么来防止孩子反抗④ 帮助消除性心理困扰,同时注意“早恋“问题处理,不要”一棒子打死“,应鼓励帮助正常交往;超越正常交往而建立起来的朦胧的爱要用适当手段将性冲动转向积极方向。
第五章人格发展
一、人格基本特征:①独特性和共同性:独特指人与人心理和行为方面不相同 ②整体性: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现实个体上不孤立存在,也不是简单堆积,而是综合有机体
③稳定性和可塑性:跨时间持续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④社会性和生物性:生物实体具生物性,受社会现实的限制、制约,具社会性。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人格发展:研究表明个体人格特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是人脑机能,大脑结构和神经过程由遗传决定,所以遗传制约心理活动 ②环境与人格发展: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包括胎内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③自我意识与人格:自我意识在人格中的作用:
1、可主动选择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2、经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影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环境;
3、通过自定目标、计划、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来塑造人格。
三、双生子研究法是经常用来研究人格行程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高尔顿首创
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三类:基础性需要(生理、安全);心理性需要(归属与爱、自尊);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最高
五、气质与性格:气质是指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知觉灵敏性、思维灵活程度)、强度(情绪体验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稳定性(注意保持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内、外向、情绪外露程度);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六章学习理论
一、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学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以及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依据学习结果分类学习:①言语学习,即通常所称“知识” ②智慧技能,即能力 ③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④态度,即品行 ⑤动作技能,即技能
三、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经验并因之改变某些行为的学习;外显学习是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四、学习的特点:①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安排由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做出的规定,具系统性 ②学习具有间接性:人们可不必亲身参加而通过中间环节如书本获得认识 ③学习具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自主性是学生主体的体现;策略性是通过策略知识调节、控制学习;风格性是学习具有个人色彩
五、行为主义学习观:基本观点没有超出刺激-反应的范式,关注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是习得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是直接的,会根据环境的反馈结果自动加强或是减弱。例孩子哭用糖哄便停止之间形成联系。
①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无需中介)②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总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1、练习律,指联结由于练习次数而有别
2、准备律
3、效果律,因获得满意效果而强化,出现同样情境时引起该反应 ②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观:人类的一切行为构成要素是反应,除了与生俱来的反应外,其他都是在适应环境与各种刺激的关系,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形成的。
(用理论解释现象)
1、教幼儿初学单字所用图形与自行联对发是条件作用原理的实际运用
2、学校恐惧症等是由于在校学习失败或是惩罚不当引起恐惧,进而对学校情境产生恐惧。③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观:行为可分为
1、应答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
六、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七、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观: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①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指学生积极主动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只是发生作用,导致对新旧知识的同化,并改造旧知识,使新知识获得新意
义。
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互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起来①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②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③教师观: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第七章 学习动机
一、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证明适中强度促进学习效率,较弱或较强的学习动机阻碍学习效果。就一般而言,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并不是固定不变,与学习的复杂程度相关,简单则为较高学习动机,较难则为较低学习动机。
二、动机划分:一种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引发的动机;外部动机是外部诱因引发的动机)另一种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及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需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为获得长者的赞许或是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部分组成,两者所占的相对强度不同,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者的动机中避免失败多于追求成功,旨在避免失败,一则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人物,二则是选择及其困难人物,减少失败感;对于成功率只有50%的采取规避态度。
四、归因理论:韦纳归结原因分为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维度,每个维度都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①稳定性维度与期望相关,成功归因于稳定原因会保持高期望 ②内外源、可控性维度与情感相关,内外源影响自豪、自尊情感;可控性与内疚、惭愧情绪联系。积极的归因有助于个体保持成功的高度期望和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动机水平。相反地,消极归因降低个体成功期望,使个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降低动机水平。如果长期处于消极归因心态,将失败归结为能力的缺乏会有碍人格发展,并最终陷入“习得性无助感”。
五、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①动机缺失:积极反应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②认知缺失: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消极心理定势,学习中表现困难 ③情绪缺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初烦躁,后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
六、教师在使用奖励、表扬等强化手段的时候注意:①针对学生不感兴趣但必须完成的任②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 ③尽可能采用社会性而非物质性的奖赏④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二、学习策略定义: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使用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
1、学习策略师一种学习谋略
2、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3、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
4、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标志
三、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抄写、做笔记)、元认知策略(自我检测、集中注意调查阅读速度)、资源管理策略(建立计划表,找学习环境,努力归因,寻求帮助)
四、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核心作用
五、感官并用策略:多种感觉通道参与识记具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六、复习策略:①及时复习②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③尝试记忆(盖兹实验表明20%时间阅读,80%时间尝试回忆,回忆正确率最高 ④追加学习,追加学习以学习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佳。
第九章 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二、学习风格的特征:①独特性,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②稳定性,形成后的学习风格很少受环境、学习内容变化的影响 ③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对学习活动直接参与,个性对学习影响间接,通过学习风格作用于学习。
三、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划分标准),个体的认知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四、场独立型者和场独立型者的学习特点:场独立型喜欢自然学科且成绩好,社会学科则差,学习策略上善于独立自觉学习,受内部动机支配,教学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型喜欢社会学科且成绩好,但自然学科成绩差,学习策略上易受暗示,学习不主动,受外部动机支配,教学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
五、认知的问题解决风格——沉思型和冲动型。沉思型学生表现更成熟的问题策略,提出不同的假设,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学生更能抗诱惑;两者区别在于沉思型学生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必须做出解释是,他们的回答往往不周全、不合逻辑。
第十章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发生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或阻碍、干扰作用。
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的认知结构变化
四、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从迁移的层次划分):纵向迁移也是垂直迁移,是指不同抽象概念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念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五、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从迁移的内容划分):特殊迁移也称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具体知识或是动作技能的迁移;普遍迁移也称非特殊成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六、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①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因素 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容易向具体情境迁移,效果也越好 ③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态势,由先前学习引起,对以后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有定向作用 ④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做成的观念结构,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七、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①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②科学精选教学材料,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且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注重教材更新 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要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④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考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即整体把握和细致整理复习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的手段,是培养迁移能力的前提条件,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索、比较、概括,寻找新旧知识共同点,归纳原则、规律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 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P115 教学设计,课堂管理。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P507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P542 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慑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P121
简答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思想和特点。P52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人物,其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2)联结派学习理论内部各种流派,在总体上表现出三个共同特点:(1)在过程上,简化了有机体学习过程的内部操作活动,将它看成是由此到彼的联结。(2)在结果上,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将它看成是若干兴奋点形成的通道。(3)在条件上,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例如。在学习的动力等方面,联结派注重外部强化,忽略了内部动机;在学习条件方面,注重当前情境而忽略了过去经验;等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思想和特点。] 核心思想:
认知学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因此,该派别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P135)特点:
认知派各派理论有三个共同特点:(1)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它们都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2)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它们都主张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3)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P137)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P70
基本观点:
第一是关于学习的实质的观点,即关于有机体是如何获得新的行为经验的观点;第二是关于学习的观点,即如何引导有机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观点,主要是连续接近方法和强化的设计安排。 观察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 【P81--83】(书本没有明确答案)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
人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这是直接经验学习;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重要来源,建立在替代基础伤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避免去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并不是传统行为主义中所认为的机械式反应,人在学习情境中观察模仿时,在接受刺激和表现到反应之间,有一段中介作用的内在心理历程。学习情境中的某种刺激,对学习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意义:一是名义刺激,二是功能刺激。
什么是有意学习,有意学习的条件。P115,P118
有意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P127~P133)
学习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建构。
关于学习结果:学习是建构个体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是相对的,是由个人主动生产的;知识包括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的表征。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意义建构: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情境:注重实际情景中进行教学 协作:注重协作学习会话:注重会话 基本的教学观: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注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倡导的主要教学设计:
1)随机通达教学设计(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学习,获得对同一事物多方面认知和理解)
2)支架式教学设计(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3)抛锚式教学设计(将真实性任务、问题、案例给学生)4)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解决和理解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
学习迁移包括哪些基本类型(P277——27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P346——348)。
(1)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其基本类型主要有:
① 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可将迁移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② 从迁移发生的层面来看,可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 从迁移发生的方向上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则称为逆向迁移。
④ 从迁移影响的领域来看,可将迁移分为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特殊性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通俗地说,特殊性迁移就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一般性迁移是指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迁移,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并不像特殊性迁移那样直观明了,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
⑤ 从迁移作用的范围来看,可将迁移分为近迁移与远迁移。近迁移是指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远迁移是指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有很大不一致的情境中。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策略有哪些(基本类型)
P444(1)①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从由静到动的过程。所以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习动机的培养为激发提供了基础,学习动机的激发则为培养的动机提供了进一步的强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培养与激发并行的原则。
②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系统是由多种动力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动力因素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个体身上,占主导地位的动力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动机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具体的技术与方法。在内部学习动机方面有: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4、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5、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像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在外部学习方面:
1、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
2、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3、正确应用表扬与批评;
4、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赛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P221(2)学习策略:总结心理界对学习策略的分类的各种观点,在迈克尔等人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的见解: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学习策略、支持性学习策略和调控性学习策略三大类型。基本学习策略即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以及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即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调控策略即元认知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监控、评价与调节策略,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支持性学习策略即资源管理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策略,对学习环境的管理策略,学习有关资源的利用策略等。
3、分析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基本方法 要想对学习策略进行训练,首先必须分清习策略缺失类型,查明学习策略缺失的原因。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学生学习策略使用上的问题。1.查找资料、分析总结,确定恰当的学习策略2.选择恰当的学科内容3.示范、模仿、实践4.评价与反馈5.总结。(课件P160-161)
(一)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
(二)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1.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1)优质精加工。原则1:精加工应该富有意义,且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相匹配。
原则2:精加工应该把有待联系的信息整合起来。
原则3:精加工应该为整个语境充实逻辑联系。
(2)好的运作。原则4:精加工应该促使学习者作积极的信息加工。
原则5:精加工要生动。
原则6:在一般情况下,精加工多多益善。
(3)妥善应用。原则7:对于能力差的学生,向他们提供一个精加工。
原则8:教师应该善于在学习材料和策略与学生个体的信息加工偏爱方式之间造成最适合的匹配。
原则9:不同特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精加
工的使用中收益。
原则10:精加工并不对一切作业结果都有益。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以上摘自书本P236-238 由于是联系实际类型的题,具体例子请同学们自己列
举。
智力理论包括哪几种?联系实际,谈谈培养学生智力的方法P312-315,P318-319
智力理论:(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5)多元智力论(6)智力三元论 培养原则:(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如何矫正品德不良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P380~P384): 外部因素:
1)社会文化条件: 社会风气;民族文化;学校与集体 2)家庭环境 内部因素:
1)智力水平:智力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2)受教育程度
品德不良的矫正(P390~P392):
1)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2)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
3)锻炼学生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 4)发现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进行,促进转化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P86】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人们一般是在预测到某一活动的好的结果及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一活动时,才努力去进行这一活动的。班杜拉十分强调自我效能感,即效能期待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他认为人们在有了响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诱因、强化)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1、培养自我效能感途径(理论): 1)2)3)4)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则提高,反之则否。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加其自我效能感,反之则否。言语说服。通过说服或自我指导可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和生理状态。积极和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迁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
1、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2、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3、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
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二)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
1、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
2、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3、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三)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4、实践题
动作技能形成有什么标志,在技能的练习过程中会有什么特点,如何合理地组织练习,如何培养学生掌握技能?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即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P264 在技能的练习中会出现:
2、总的趋势是联系成绩逐步提高,表现在速度回忆和准确性提高上。速度加快的具体表现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有所增加,或是每次练习所需时间减少;
3、高原期现象,即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4、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练习成绩随着练习而提高的总的发展趋势下,练习成绩也会出现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快时慢的起伏现象;
5、练习成绩相对稳定的现象。在动作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象,通常称为动作机能发展的极限;
6、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虽然各种动作技能的发展都遵循技能发展的总规律,但由于各种技能的复杂程度不同,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练习态度、练习方法、主观努力、习惯、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练习的进程也各不相同。P271~273 合理地组织好练习的方式: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练习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练习常处于意识控制之下,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同时,具体明确的练习要求、难度适中的练习目标、近期目标等对提高练习效率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要进行适度的“过度练习”。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学习对于知识的记忆与保持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过度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3、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要制定合理的时间分配表;
4、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5、要及时反馈。学习者只有及时从自己的动作或动作结果中得到反馈信息,才能了解自己动作的正确与错误,通过练习把正确动作巩固下来,舍弃错误动作,以提高练习的效果,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P273~275
概念获得是什么,概念获得有什么基本形式,如何促进学生的概念获得P174-180
概念的获得实质上是指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同时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奥苏贝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概念的形成,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形式。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过程实质上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或新知识的内化过程。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将概念的同化分成三钟类型: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的教学可以采取两种相应的基本方法。一种是适合概念形成的例规法,另一种是规例法。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2.突出关键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3.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4.形成概念网络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多项选择10个20分;填空20个20分;名解5个20分;简答4个20分;案例分析2个
20分。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20C20S前,初创时期(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0C20~50S末,发展时期(维果茨基);20C60~70S末,成熟时期(20C60S初布鲁纳发起课改运动。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20C80S后,深化拓展时期。
3.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
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
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分类:依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排列。去集中化是此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7.(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显然,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9.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10.学习者在感觉通道偏好上的三种类型:视觉型(适合自己看书做笔记);听觉型(对语
言音乐声响的接受能力较强);动觉型(喜欢动手实践,教师应轻拍她们的头表示赞扬)。
11.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以宗教、性别、民族或地域划分)或事物产生的比
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即“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12.教师角色:⑴设计者(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测验手段?渗透创造
性活动)⑵信息源(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信息;学生感到缺乏必要信息从而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信息)⑶指导者和促进者⑷组织者和管理者⑸平等中的首席⑹反思者和研究者⑺终身学习者。
13.好教师与差教师的品质 P80 瞄一眼
14.教师的基本信念:自我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对学生的控制(与学生建立民族友好关系);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15.所倡导的理论(外显)这类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并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
响而产生变化,但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所采用的理论(内隐)这类知识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不易被意识到,而且不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16.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P84 瞄一下
17.教师期望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
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8.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接受充足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
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教学或教师文化)。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
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教师行动研究。
19.桑代克的学习率:准备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效果律。
20.斯金纳强化理论。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
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
21.新行为的塑造。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学生力所能及)。行为
塑造计划分为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维持就是行为的持续。
22.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学习者能否把观
察中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依赖于动机、兴趣、外在刺激、觉察到的需要、生理状况、社会压力和社会竞争等。
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做中学。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还提出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依赖社会传递)、自我调节概念。
23.行为主义新进展:自我管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监视);自我言语(理论基础是个体
内在言语影响认知和引导行为;自我教学训练教冲动型儿童学习)。
24.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认为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苛勒,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社会实践、数学课用得比较多。
25.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动物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语言很重要)
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性、直觉思维的价值
26.发现学习(目的明确):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
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答案。
缺陷:完全放弃系统讲授,夸大学生学习能力,忽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认为任
何科目可授于任何儿童;运用范围有限,只适合极少数学生,只适合自然科学教
学,只适合能力强的教师;耗时多、不经济。
27.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惰性知识:本来可以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实际上却只应用在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要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自身因素(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
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
用,从而使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接受学习: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8.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解新的学习内容。
支架式教学:教学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
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
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29.建构主义奠基人皮亚杰。思想核心主旨: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知识观(调知识的动态性)学习观(特征:建性、社会互
动性、情境性)
30.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缺陷:⑴它认为知识是主体赋予自己的经验流的一种形式,每一个主
体只能认识自己的经验世界,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完全陷入了自我论,导致认识上的狭隘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完全否定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知识,无疑是有害的;⑵建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固然重要,但知识是多种类型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和所需的教学条件是不同的。前者主要靠接受获得,因而完全否定“传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对的;⑶它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但如果把这观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则非常有害;⑷它允许学生
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见解,但如果把这观点极端化,则将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知识标准。它不仅使学生无法建构现代社会所需的牢固知识结构,而且会使学生滋生浮躁、不踏实的认识态度。
31.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比较有规律性和确定,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规则,基本可以直接
套用相应法则或公式;但生活中实际问题并不有规律或确定,解决问题时不再能简单套用原有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上重新具体分析,建构新的解决方式或方案(特点:复杂性、实例间的差异性)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
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
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32.“为理解而教”是当今学习和教学理论的一条重要信念。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念: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
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33.认知学徒制指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
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
34.支架式教学可分为互动式和非互动式。互动式包括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非
互动式包括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教学过程:预热,探索,独立探索。
35.罗杰斯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
分,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全人”或“功能完善者”。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有“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样的教学目标。
36.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
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
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景化的评价方式。
37.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标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因素有关。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引发、定向、维持、调节。
学习动机强度可以加强学习,但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
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强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动机强度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学习活动容易,动机强度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8.学习动机理论:①强化论。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形成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④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指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内控、外控 ⑤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 ⑥成就目标理论:能力实现观—表现目标、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
⑦自我价值理论。⑧自我决定理论。
39.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⑴教学吸引: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⑵兴趣激发: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⑶反馈(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成效。要及时、具体、经常性)和评定(教师在分数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并且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⑷奖励和惩罚。⑸合作与竞争。⑹归因指导。
40.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自由的选择。
41.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应,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的功能:辨别、预期、调节。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意识。
42.知识的表征:概念(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命题(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和
命题网络;表象(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里图像);图式(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获得经过图示的积累、调整、重构三种方式。
43.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㈠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㈡主观因素: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44.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
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影响因素: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
概念转变的条件: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有
效性。
为概念转变而教: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氛围;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引
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5.冯忠良的动作技能四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46.动作技能的培养?①指导与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②练习。③反馈(结果反馈、情境反馈、分情况反馈、内在的动觉反馈)。
47.心智技能的培养?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心智技能培养中的注意问题(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注重思维训练)
48.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
案。共同点:解决问题是解决新的问题;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组;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不同的心理形态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性特征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补救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其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定期普查;班级监控;院系参与;专业人员介入;学校统筹。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注高危个体;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
1、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紧张消除、认知重组、解决问题和合理使用自我防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
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
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
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偏离;学生思想惰化;
2、培养的方法: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激发热情,尊重真理;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的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的功能。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3、自律心理和他律心理的冲突;
4、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
5、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1、时间上的特殊性;
2、空间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3、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形成;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和个性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
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
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
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性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刺激的来源有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的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
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危机的成功能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及发展阶段:
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
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
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的种类: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访谈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问卷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
测验法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人格完整,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
2、个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5、社会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的问题;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挫折与应对问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职业选择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
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4、营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SQ3R法(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问题解决的IDEAL(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自主选择性、个性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
3、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
5、考试焦虑;
6、考试作弊
广义的智力测验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注意力集中,注意分配能力好;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
生的智力发展
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转换能力训
练,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和对信息的敏感性;
(2)加强概念、规则和高
级规则的学习;
(3)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内部定向的有效策略。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人格测验包括自我陈述法和投射技术测验法。
创造力发展的理论: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三个: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情绪有波动但保持相对稳定;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教育有发展性情绪教育和矫正性情绪教育。
情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情绪认知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和嫉妒。
常见的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审美观错位。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因素;
2、自身的因素: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因性、恋爱引起的情感问题;重要的丧失。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3、加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加强荣辱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感的培养。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时期,包括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时期,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时期,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该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5、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6、拉斯思的道德价值发展理论。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
1、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2、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
3、道德意志逐步增强;
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
1、功利心理和道义心理的冲突;
2、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空间中的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自我定位上的迷惑感与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独立意向的矛盾性、自我评价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自我认识途径多样、自我认识差异较大。
自我意识培养的关键是化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促进其自我意识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积极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缺陷: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中心和从众;自我体验偏差有自卑和自负;自我控制有逆反和放纵。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途径: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和其他测验;
2、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3、增强挫折承受力;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其他途径; 在业余爱好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询。常见的人格问题:自私型人格、自我封闭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人际交往的功能: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2、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只是经验;
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培养个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高尚品质;学会人际协调
外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
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学会交谈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的技巧;注意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肯定无法实善用幽默;富有恻隐之心;在交往中现的部分会被彻底放弃;
4、如果问得到快乐。
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
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法避免,紧张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选择有效解决状态出现了。
人际冲突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止过激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碍的最主要表现;
励其回复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提高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 提高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
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感休克和激动状态。
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大学生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
1、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决问题的行为;
2、特殊反应的能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2、学校教
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育和社会发展的脱节;
3、大学生自件后果的行为。
身原因。
常见的心理危机:
1、躯体疾病引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调适: 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2、失恋引发的1、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
2、心理危机及干预;
3、亲人丧亡引发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3、消除人际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4、自杀的危机关系中的不良心理;4,学习人际交干预
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挫折的类型:
1、根据引发挫折因素建立: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生顺序有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的建立;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目标挫折;
2、根据引发挫折的构成制的建立。因素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 折;
3、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外部 挫折和内部挫折;
4、根据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有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5、根据挫折的内容和性质有各种具体性挫折。挫折的心理反应:
1、非理智性消极反应:焦虑、攻击、逃避、冷漠、退化、固执和幻想;
2、理智性积极反应:坚持目标,排除障碍;调整目标,修正行为;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2、大学挫折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塑造完善的人格;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危机的分类:根据心理危机的性质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期末论文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贵州大学 黄淑杰 汉语101班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也有了变化,由初期偏重学习心理的学习规律的研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开始注重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对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理论。
关键词:心理学 教师 教育教学 指导理论
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指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提供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科学地把握了这些规律并科学的运用,便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而教育心理学便是一门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把握好了这门学科,对教学实践、了解人类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有助于教师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其存在的根本所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学习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在教学中的指导是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作用。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自解关系着教学过程中的成败,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与重点是人。教师利用教学心理学原理,了解教育对象,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韩愈《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在学识上、思想上、行动上都能第学生产生指导作用,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发掘学生创新学习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其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健康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有助于优化教师个体心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师生的互动实效。
教师的心理在教学中也是推动教学顺利完成的主要因素,而每个教师在心理上也有着较大和差异和不同的特点。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良好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好的前提条件。
长久以来,大家的传统观念里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教师在教育教学里的重要作用已经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了,更多的是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引导和关怀。
教师的不同心理会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个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的普遍规律能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驾驭和控制教学因素,以客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可以遇到教师进行自我训练,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
而师生间的和谐、融洽关系,能推动教学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心理学的学习,掌握科学规律,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以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真正的实现言传身教。
要交流必须要心理的沟通,而沟通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任何一个离开父母和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在这种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也有效的促进了师生间的实施良好关系的发展,在良好的沟通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有助于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研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教育是兴国之本,但教育系统的发展并不完善,教育系统出现众多不平衡,要全面改善教师与教育系统的现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单从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方面出发,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特点和角色,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更科学理解,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更便于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的科学研究,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及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家们在教学领域中所做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教学情景,要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它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事物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事物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虽然遵循中的规律,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心理的普遍规律上,“因地制宜”,更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整个教育系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了重要的位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必将是一个
重要的领域。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研究,将对深入认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人们的教育观念有了重大的变化,单纯的只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为当代父母和教师所接受;而是更倾向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来适时调整我们的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为主的学科,它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作用是其根本的存在价值,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自己的研究对象,不断用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的经验和得失,以探索出一套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春生 《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2、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3、代灵 《教师心理学学习读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商情》2010年(17).4、陈曦.《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