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时间:2019-05-13 19:4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第一篇: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近几年,随着独生子女潮的来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要求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舍得为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花钱,因而总乐意把子女送入“以培养升学为主目标”的普高学习,而对“以直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目标”的技校相对冷淡,造成技工学校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技校中诸如学生损坏公物、赌博、打架、逃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敲诈、偷盗、团伙作案等违法犯罪活动。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位数不多的学生身上,但其对自身、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技校中这些现象的存在已成为许多家长、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下降的原因之

一。因此,技校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已事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必要把之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入手,从而探求遏止技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人的行为到底受哪些因素支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我们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就较好地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复杂行为背后的一般心理规律。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一定的目标或其它因素的刺激,引起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的机体自身变化,导致一定的行动。即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学生不良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其形成也不外乎这几大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技校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正处在不成熟到半成熟、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只能以一个人的一孔之见、零碎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当今,在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消极现象,黄、赌、毒有重新抬头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不少学生把许多业余时间沉湎在游戏网站、聊天网站甚至于色情网站上,对小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有的还导致个性扩张、暴力行为递增。另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不良风气,青年学生分辨能力差,耳濡目染,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外在原因,这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认识、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其次还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低下、不平衡或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不当等,事实证明,一个被家长宠爱娇惯的学生,他的行为不是怯懦、退缩、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就是蛮横、贪欲、任性、自私、耍强而不顾一切。相反,由于家长的专制、粗暴,甚至歧视、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关怀、爱护、温暖的学生,容易产生对人的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和对一切人都不信任的感情。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校教育的不当与失误

学校教育中教师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措施、态度和方法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原因。归纳之有:①对学生缺乏爱心:把培养学生等同于零件加工,因而既不了解学生也不尊重学生,教育的方法和态度是命令的、强制的、简单粗暴式的,动辄就训斥,甚至搞变相体罚。②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以学科成绩统领一切,对学习成绩明显落伍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一现象在目前初中段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③方法不当: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要求失度,或要求过高、或是要求不严、或要求过急,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对待学生。④教师本身缺乏身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修养,急躁粗暴,好发脾气,对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对学生不公平、不耐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自卑与厌学心理。不少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至,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管理也不经常,导致行为不良。这些学生既无负担又无兴趣,再加基础差或主观上学习怕苦,成绩往往不理想,加之教师批评多鼓励少,久而久之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与厌学心理,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引发不良行为的产生。畸形的自尊心理。由于学习差、表现差,因此他们在群体中不被重视,没有地位。他们尽管不注意尊重别人,但他们仍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若他人对其稍有言行不尊,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甚至有时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求得可怜的、畸形的自尊,便以出格的行为(如搞恶作剧)来显示自身的存在。盲目的从众心理。由于心理特征的不稳定性,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自信心差、判断力不强的弱点,看见别人穿戴很时髦,就会为自己的朴素感到寒伧;发觉别人在谈恋爱,也会为自己仍在安守“本分”而叹息;他们崇拜羡慕阔佬、大亨、敬仰影视录像中的黑社会头目,认为他们的行为“刺激”“过瘾”,并着意效仿。针对以上原因应采取这样的策略:

1.针对性原则:

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个人素质有关,也与发生时所处的场景有关,因此在矫正时,首先要查明引起不良行为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知说教或责罚,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例如,同样是上课睡觉,有时是由于懒惰或对学习没有兴趣,有时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消极反抗,而有时则确实是人体太疲劳。假如是对老师上课不满的宣泄,而教师只是一味地责备学生,试图以施加压力的方法纠正这一不良行为,则措施越严厉,后果越无效。只有找到情绪困扰的根源,针对不同的原因,施以不同的方法,才能使不良行为最终消除。因此,不良行为的矫正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方法。整个矫正过程都应贯彻针对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反复再现就容易成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给予矫正,不要等到积重难返时才引起重视。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当然,及时也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一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就要马上把他训一顿。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有时可以当时就批评,有时可缓一缓,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批评。对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更应等一等,待其心情平静下来再批评。一般来说,在人心情不佳时,不利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心情平静时,有利于认识错误。因此,及时性是以把握适当时机为基础的。在时机适当的前提下,矫正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3.疏堵结合原则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把水引人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一方面又需要堵塞,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通过各种惩罚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

疏没有堵,则水往这边流,也往那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洪水泛滥。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一味“管、卡、压、罚”,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做法。聪明的教师总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点和兴趣点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本站推荐)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近几年,随着独生子女潮的来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要求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舍得为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花钱,因而总乐意把子女送入“以培养升学为主目标”的普高学习,而对“以直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目标”的技校相对冷淡,造成技工学校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技校中诸如学生损坏公物、赌博、打架、逃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敲诈、偷盗、团伙作案等违法犯罪活动。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位数不多的学生身上,但其对自身、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技校中这些现象的存在已成为许多家长、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技校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已事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必要把之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入手,从而探求遏止技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人的行为到底受哪些因素支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我们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就较好地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复杂行为背后的一般心理规律。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一定的目标或其它因素的刺激,引起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的机体自身变化,导致一定的行动。即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学生不良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其形成也不外乎这几大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技校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正处在不成熟到半成熟、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只能以一个人的一孔之见、零碎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当今,在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消极现象,黄、赌、毒有重新抬头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不少学生把许多业余时间沉湎在游戏网站、聊天网站甚至于色情网站上,对小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有的还导致个性扩张、暴力行为递增。另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不良风气,青年学生分辨能力差,耳濡目染,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外在原因,这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认识、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其次还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低下、不平衡或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不当等,事实证明,一个被家长宠爱娇惯的学生,他的行为不是怯懦、退缩、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就是蛮横、贪欲、任性、自私、耍强而不顾一切。相反,由于家长的专制、粗暴,甚至歧视、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关怀、爱护、温暖的学生,容易产生对人的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和对一切人都不信任的感情。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校教育的不当与失误

学校教育中教师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措施、态度和方法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原因。归纳之有:①对学生缺乏爱心:把培养学生等同于零件加工,因而既不了解学生也不尊重学生,教育的方法和态度是命令的、强制的、简单粗暴式的,动辄就训斥,甚至搞变相体罚。②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以学科成绩统领一切,对学习成绩明显落伍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一现象在目前初中段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③方法不当: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要求失度,或要求过高、或是要求不严、或要求过急,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对待学生。④教师本身缺乏身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修养,急躁粗暴,好发脾气,对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对学生不公平、不耐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自卑与厌学心理。不少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至,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管理也不经常,导致行为不良。这些学生既无负担又无兴趣,再加基础差或主观上学习怕苦,成绩往往不理想,加之教师批评多鼓励少,久而久之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与厌学心理,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引发不良行为的产生。畸形的自尊心理。由于学习差、表现差,因此他们在群体中不被重视,没有地位。他们尽管不注意尊重别人,但他们仍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若他人对其稍有言行不尊,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甚至有时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求得可怜的、畸形的自尊,便以出格的行为(如搞恶作剧)来显示自身的存在。盲目的从众心理。由于心理特征的不稳定性,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自信心差、判断力不强的弱点,看见别人穿戴很时髦,就会为自己的朴素感到寒伧;发觉别人在谈恋爱,也会为自己仍在安守“本分”而叹息;他们崇拜羡慕阔佬、大亨、敬仰影视录像中的黑社会头目,认为他们的行为“刺激”“过瘾”,并着意效仿。针对以上原因应采取这样的策略:

1.针对性原则:

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个人素质有关,也与发生时所处的场景有关,因此在矫正时,首先要查明引起不良行为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知说教或责罚,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例如,同样是上课睡觉,有时是由于懒惰或对学习没有兴趣,有时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消极反抗,而有时则确实是人体太疲劳。假如是对老师上课不满的宣泄,而教师只是一味地责备学生,试图以施加压力的方法纠正这一不良行为,则措施越严厉,后果越无效。只有找到情绪困扰的根源,针对不同的原因,施以不同的方法,才能使不良行为最终消除。因此,不良行为的矫正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方法。整个矫正过程都应贯彻针对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反复再现就容易成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给予矫正,不要等到积重难返时才引起重视。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当然,及时也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一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就要马上把他训一顿。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有时可以当时就批评,有时可缓一缓,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批评。对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更应等一等,待其心情平静下来再批评。一般来说,在人心情不佳时,不利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心情平静时,有利于认识错误。因此,及时性是以把握适当时机为基础的。在时机适当的前提下,矫正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3.疏堵结合原则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把水引人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一方面又需要堵塞,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通过各种惩罚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疏没有堵,则水往这边流,也往那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洪水泛滥。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一味“管、卡、压、罚”,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做法。聪明的教师总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点和兴趣点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

第三篇: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鹤壁市山城区第七小学

张俊瑞 吴尚

摘要: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关键词: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矫正 正文:

一、题目

本课题名称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预防、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

二、课题的提出

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或“信号”,但又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征兆,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

小学阶段不仅是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是一些不良品德滋生和蔓延的高峰期,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经济状况日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三、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素质的基础、核心,是第一素质;心理素质可以制约也可以促进其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影响其它素质的发挥。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健康的心理倾向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内因,也是他们“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

实践意义: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居住范围广,生源较复杂,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复杂,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在对1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的品德心理测试中,有98%的学生都承认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品德不良行为的经历,如:不能自觉抵制网吧的诱惑;好朋友做了坏事,不能如实告诉老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不能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等,所有项目全部做到的只有2人,由此可见,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加以遏制,长期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危害,甚至影响学校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综观国内外各个时期的教育科研的情况,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及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的经验文章、资料比较多。但这些经验、文章、资料中涉及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如何矫正的极为罕见。已有的研究发现,品德不良学生常见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障碍,如逃学、离家出走等;2)学习能力障碍,如厌学、考试作弊等;3)品行障碍,如说谎、盗窃等;4)情绪与性格障碍,如妒嫉、急躁等。但是,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倾向问题与品德不良行为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尚未见实际研究文献报道。在本课题中,我们所研究的心理倾向是在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德不良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状态,并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防治、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性格培养打下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基本内容:

1、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

2、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

3、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我们觉得要改变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关键在“外化”和“内化”的紧密结合,外化注重知和行的改变,内化注重情和意的转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而能够有效地联结这两点的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管人在于管心,管住了心就能管住人,管得了人不一定管得了心。良好的心理倾向是规范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自卑的人,缺乏上进性;不信任他人的人,无法搞好团结;推卸责任的人,必是违反纪律的人;有嫉妒人格障碍的人,容易造成偷窃;有敌视人格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等等。为此,我们利用研究心理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质上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一是调查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由其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努力使课题目标和操作切实可行,收到实效。比如采用访谈和问卷法,及时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于课题实验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为形成良好品德提供依据。二是调查研究一线教师开展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总结筛选有价值的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为课题理论提供经验原型。三是调查研究实验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为实验分析提供事实依据。

2、实验研究法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实施“良好的心理倾向可以改变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反复验证,探索出在形成品德行为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通过对日常学习实践中所提供出的事实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对以后或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提高符合本校本班学生发展的理论支持。

4、心理辅导研究法

在对学生心理辅导前后,分别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进行测验,然后进行研究,分析心理辅导对学生品德行为发展的作用。

5、理论研究法

为避免少走弯路,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资料和已有的成果和经验研究学习,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6、行动研究法

实验教师要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及时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并在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题的应用价值,也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技能。

研究途径:

针对目前学校的情况,采用如下研究途径:

1、利用问卷、调查表、成绩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

2、根据目前学校的图书报刊资料,查阅相关资料。

3、通过上网及时更新教育资源,了解前沿信息。

4、与兄弟学校沟通、交流,共享资源。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二年(2010年4月--2012月5日),具体研究步骤为: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4-2010.12)

(1)成立课题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制定课题实验计划,设计调查表。(3)准备实验条件和检测工具,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培训,加强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怎么开展,一般有哪些步骤、具有哪些研究方法,应该积累哪些过程资料。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很陌生。因此,我们首先加强课题研究理论的学习。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抄写在业务学习笔记上。通过学习,为学校的课题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

2.调查分析,摸清并掌握情况。先通过调差问卷的方法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接着随机抽了部分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得出结论,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我们开展研究的起点。

3.建立机制,成立了课题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研究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工作;确立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制定明确的课题研究制度。

4.反复论证,申报立项。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研究方案,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1.1-2011.12)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

2、调查收集、积累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评估。

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

4、研究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制定预防与纠正办法。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1)养成教育(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自信与成功等);(2)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

(3)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

通过这些班会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感恩报告会,场面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2、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凡是品德不良的学生,都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因曾经受过别人的斥责与嘲笑而“心虚”、“敏感”,对人“有戒心”、“有敌意”。有时在某种情境中,他们还会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因此,他们会对教师采取沉默、躲避,甚至顶撞的态度,不接受教师的教育。情不通则理不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急于求成,马上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往往容易把关系搞得很僵。所以要想促使他转化,首先要感化他。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入手,要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以满腔热情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诚意,把教师看作是知心人。然后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3、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辨别是非就是清醒地认识到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它与道德评价密切相关。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有些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之一就是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能力差,往往是非颠倒,好坏不分。因此产生错误动机时不能知其错误而自觉加以克制,发生不良行为时不能知其羞耻而决心改正,导致一错再错,形成不良品德。所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就要进行道德认识的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把自己心目中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进而还要使他们产生对于不良行为的不满和愤恨,逐步体验到由于做出正确行为而受到周围人们赞赏的欢愉,以形成是非感。

我们开展了新生队前教育活动。在入队前期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入队前的培训和教育。一年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少先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他们对加入少先队的渴望激情。并于六一举行了一年级新生的入队仪式。会上辅导员老师对一年级新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名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的好公民。为学校、为家长、为我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增光添彩!

4、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既有自卑感,也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或对立抵触的情绪。因此,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人人都有长处,也有不足,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的长处往往被不足之处所掩盖,不易被别人发现、重视。教师的任务,首先在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使他们感到自己还有希望、有前途的。这种自我认识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能使他们自爱、自重、自强。

为了防止自尊心的片面发展,应当给予引导,在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吸收他们参加班级工作和集体活动,如集体劳动、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言行举止的对与错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荣誉,树立集体荣誉感,鞭策他们制止自己的不良道德行为。

5、锻炼同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学生犯错误总是由某些不良诱因引起的。这些诱因既可以是一些外部的客观条件,也可以是一些内部的主观因素。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不良行为,较多的是来自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初期,暂时控制或切断他们与外部不良诱因(如犯错误的场合、伙伴等)的联系,以免故态复萌,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避开外部诱因是消极的,既不容易完全做到,也不容易排除在新诱因作用下犯错误的可能。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不合理的欲望、嗜好等内部因素的消除,而且在他们正确的动机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初步形成之后,可以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信任委托式”的监督性考验,锻炼他们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的动机与新的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

6、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到他们的一般心理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不能用同样的办法对待所有品德不良的学生。应当是区别对待、因势利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他们的心扉,促使他们的品德不断地向好的方面转化,进一步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2.2—2012.6)

1、收集实验记录,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做好课题实验成果总结工作。

2、进行实验的推广主要做的工作有:整理资料,展示研究研究成果。

八、实验结果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上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或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这样,很容易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修改倾向;有的推动心理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变态。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和性格特点;有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的矛盾家庭。孩子长期生活于恐惧、惊慌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形成如打架、骂人、逃课、说谎、易发生不良情绪、不合群等行为;家长自身品德粗劣对孩子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

2、学校因素

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只有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好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娇气精贵,部分教师批评教育不得法。

3、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易于接受,在教育与现实的矛盾中小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逐步形成了不良品德。

4、心理原因

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低,道德认识不明确,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

小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4、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三)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矫正的。通过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不良品德的预防和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 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九、实验收获、结论与讨论

1、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情绪,教给了学生一些情绪调控的方法,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采用了表扬、谈话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全面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并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地运用教学教育措施,促进了小学生会调节情绪,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能愉悦、稳定地投入学习。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良好的心理是实现学生积极学习的保证,但良好品质的坚持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我们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今后还要深入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2、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指导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矫正的能力。这给实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没有现成的方法,没有可参照的模式,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钻研,大胆地实践。在课题实验中,实验教师大量阅读书籍,勤于钻研,大胆实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在实验期间,实验教师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

3、培养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在实验中,教师从培养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入手,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以满腔热情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长期坚持这样做,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诚意,把教师看作是知心人。实验教师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学生,入情入理,学生入心,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4、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实验二年来,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出现了一些困难,现在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少数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能力没有达到预期发展效果,要设法了解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2、在培养学良好心理倾向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家长不能积极或者坚持配合教师实验,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既矫正了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又能对家长起到一定的影响呢?

十一、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不少儿童受不良心理感受困扰》

2、《教育心理学》、《心理百科全书》、《教育大词典》。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宋庆录。4.《教育的智慧》,林祟德,开明出版社

5、《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预防与纠正》 《班主任》

张桂华

张志强

第四篇:拒绝不良行为做合格小学生

拒绝不良行为做合格小学生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聚会。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故事分享:

行为习惯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却对人的一生有重大意义。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行为决定命运!

通过以上图片,你都发现了哪些不良行为? 上课吃零食 欺负同学 沉迷网络 考试作弊 上课玩手机 上课睡觉 早恋

什么是不良行为习惯?

对自己和他人的身心有害,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妨碍他人,影响自己和他人成长 等等一些行为习惯。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的 未成年人不得实施的不良行为: 课上的不良行为

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

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不做练习,不积极发言;不记笔记

做小动作,跟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嬉戏玩耍;做跟课堂无关的事,涂鸦、写信、写字条,传送字条。吃东西,喝水。顶撞老师。……

校园内的不良行为

追逐打闹,大声喧哗,乱丢果皮纸屑,吃零食,说脏话,使用不文明语言; 破坏环境卫生,破坏公物;

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 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文艺活动;

欺负同学,搞小帮派,和不良社会青年打交道;染头发,烫头发,穿奇装异服,戴首饰; ……

校园外的不良行为

不按时回家,上学、放学路上追逐打闹;不遵守交通法规; 乘坐公交车不尊老爱幼,主动让座;

抽烟、酗酒,打架斗殴;不遵守法令条规,进营业性舞厅、歌厅、网吧; 不尊重父母,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保护环境;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 不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话 …… 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

1、在课桌上进行“文艺创造”。判断正误

2、我们可以因有事而不请假,随便旷课。判断正误

3、篮球比赛后因为本班输掉比赛,就和对手打架。判断正误

4、升旗仪式或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时,可以说话,随便走动。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

5、对父母的话总是不耐烦,觉得父母的思想老套了。判断正误

6、与同学发生摩擦只要 不理他就行了。

遇到这样情况,你该怎么办?

自习课,老师都在开会,班上同学很吵闹,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班干部,你该怎么办? 遇到这样情况,你该怎么办?

你做作业时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同学把做好的作业给你看,你该怎么办? 遇到这样情况,你该怎么办?

假如你的好朋友在无节制的上网游戏,作为好朋友的你该如何帮助她呢? 遇到这样情况,你该怎么办?

班里有同学损坏了公务,老师来调查时谁也不说,一起帮助这位同学掩盖事情真相,假如你是知情者,但又碍于同学面子不好当面站出来说,你该怎么办? 遇到这样情况,你该怎么办?

你的好朋友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希望你能够“出手相助”,放学后“收拾”那位同学,你该怎么做?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危害 害自己 2.害家庭 3.害社会

倡导规范、告别陋习,人人争做文明中学生

一、倡导文明礼貌用语,反对讲粗话、脏话。

二、倡导讲卫生,按时做值日,反对偷懒。

三、倡导文明休息,反对追逐打闹、无故喧哗。

四、倡导注重个人仪表,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佩带首饰,反对奇装异服,衣冠不整。

五、倡导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按时完成作业,反对拖欠抄袭。

六、倡导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反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

七、倡导爱校护校,维护学校声誉,反对歪曲学校形象。

八、倡导同学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反对破坏团结。我们的誓言: 我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拒绝不良行为,做合格中学生!我坚信:

走入尚贤我是好样的,走出尚贤我是最棒的!我能行。相信自己

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着填满记忆 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 总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 热血在赛场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 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着填满记忆

相信自己哦......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相信自己哦......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 相信自己哦......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

相信自己哦......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相信自己 千里之行,始于规范

第五篇: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与策略[定稿]

小学生古诗词诵读策略与方法

[内容摘要]: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基于这一点,我们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我们首先思考了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以及诵读对学生带来的影响。简单回顾课题研究的过程后,重点总结了课题研究的实际探索,主要包括:

(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途径和方法。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策略。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课题组的教师重视对古诗文的教学,以古诗文为载体,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古诗文诵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积累了些许经验。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研究

一. 新课程对古诗词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二. 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思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像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三. 小学生古诗词诵读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

(二)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重大,而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也是一件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实施,也会日久生厌生烦而为此拒绝的。为此,我配合语文教学尝试了以下方法;

1、开展早晚吟诵诗活动。每日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读诗、词,解诗词;下午放学抽五分钟吟诵。每周一二首诗词,一段《三字经》,教师及时抽查,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另外,我根据儿童喜欢唱歌的特点利用歌曲的形式帮助他们来背诵,把一些要背的诗歌、韵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让他们边唱边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学期下来能背二三十首诗,一部分《三字经》。你看,课余时分他们常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晃脑,尽情抒发那些经典诗词。

2、据时、节气等定时开展“最美诗篇”朗诵会。根据节假日及季节节气等开展诵诗会活动,如国庆节让孩子搜集抄录古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举办“爱我中华,卫我国土”的诗歌朗诵会,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根据孩子爱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让他们背关于三国的诗词,于是《赤壁怀古 念奴娇》《观沧海》《借箭》等从他们口中流出。元宵节背《青玉案 元夕》,母亲节背《游子吟》,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别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诵诗擂台赛,抢答,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3、期未开展“与古诗文亲密接触”活动。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诗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期未开展大汇报活动,让学生一展风采。学生有的拿起彩笔为古诗作充满灵性的诗配画;有的拿起毛笔写下古诗文书法作品;有的三五个小伙伴一组表演了生动有趣的诗文剧;有的展开合理的想像,为《赠汪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改写成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短文;有的拿起麦克风,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起《虞美人》《水调歌头》;还有的当场朗诵自已创作的古体诗。“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真是厚积而薄发,孩子们漫游在诗的王国里,这是童心的发现,是童真的抒发,是童趣的放飞,这正是学生释放灵性,激活创造潜能,点燃思维火花时刻。

4、开展亲子共诵古诗文乐园。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亲子诵读古诗文乐园,让父母和子女携手诵读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班队邀请一批家长与孩子组队参赛,孩子背不下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的孩子接着背,超出一分钟背诗最多的家庭,因为有了亲子共诵,诵读古诗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着温馨和愉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熏陶感染了一种书香气息。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尝试的:

1、诗中掘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实景赏诗。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时,我于“缺月挂疏桐”的晚上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上,大地当教室,青天作黑板,星星点灯,虫吟奏乐。讲讲古老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听优美的配乐朗诵,抬头找找牛郎织女星的位置,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5.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教《山居秋瞑》时,就出现过这么一个亮点,学生当场将原诗作了如下的描述: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风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梢。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6.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家乡的蜜橘》时,自然用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7、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2]甘雄毅.语文新视窗(二年级下)[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3]吕嘉健.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广州:广西新闻出版社.2003年8月.[4]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下载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小学生不良行为预防研究》方案

    《对小学生不良行为预防研究》方案 ———沙坝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人......

    小学生复述策略

    小学生复述策略发展 1.小学生复述策略发展的特点 复述是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小学生复述策略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采用的解释与造句

    采用拼音【注音】: cai yong采用解释【意思】:认为合适而加以利用。采用造句:1、采用什么平台呢?2、这项新工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采用。3、他们正在采用一种新的勘探方法寻找石油......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界限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界限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国法制教育的重点,因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特别是处在初高中阶段的中学生,更是帮助和教育......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化”是一个特殊名词,是幼儿园特有的现象,指把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方法用到幼......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之原因及应对策略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之原因及应对策略 东辽县渭津小学 马丽娟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10月,县教育局组织了“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评估”。在对17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32个民办幼儿......

    小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小学生自杀身亡或未遂的报道屡见报端,令人痛心疾首。通过对导致小学生自杀倾向多种因素的分析得出:易冲动、脆弱的个......

    采用VMI管理策略要求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汇编)

    采用VMI管理策略要求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并从组织上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在信息、库存和物流等方面进行系统管理,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重要包括如下内容: 1、 在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