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人民政协网 > 理论 > 参政议政
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2007-09-11 08:50:16
思想理论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根本。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我国的改革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从执政党的角度不断深化理论建设,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中国农工民主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通过加强理论建设,进一步明确我们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农工党中央大力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继续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以思想认识的提高,来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在履行参政职能、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逐步增强了对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2004年6月,农工党召开了“全国理论建设工作会议”,蒋正华主席、李蒙常务副主席等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对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年7月,农工党十三届六次中常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意义、内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党理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领导重视带头研究,来带动参政党理论建设。农工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工作,不仅大力支持、积极倡导,而且带头学习理论、研究理论,亲自撰写理论文章,带动了全党理论建设热潮的形成。近年来,结合一些广大农工党员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蒋正华主席、李蒙常务副主席先后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统一战线》等报刊发表。这些文章提出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进程中,民主党派大有可为等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团结动员广大农工党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理论研究点为抓手,来推动参政党理论建设。只有充分发挥地方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工党员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合力,保证参政党理论建设任务落到实处。2005年以来,农工党中央经过认真考察、反复甄选,选择了理论建设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上海、重庆市委会,分别建立了两个参政党理论研究点,开展了“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研究”等专题研究;今年我们又批准建立湖北省委会、四川省委会两个理论研究点。此外,农工党北京、天津、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广西、黑龙江、湖南等省级组织也都由主要领导挂帅,相继成立了理论研究小组,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理论研究队伍。一些省级组织还不定期举行理论报告会、理论研讨会,组织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农工党员的欢迎。
——以重大课题为龙头,来深化参政党理论建设。为了加强对全党理论建设工作的指导,从2003年开始,农工党中央每年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自身特点和任务要求,提出年度《理论课题研究计划》。各级组织根据这份课题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重点选题,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理论研究,提交了很多高质量的理论研究论文。同时,农工党
中央在评选优秀论文的基础上,编印出版《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推动了全党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工作的持续升温。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如参政党能力建设、参政党运行机制研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政治文明研究等,见解深刻,视角独特,实践性很强,对于提高农工党工作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必须充分认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不仅具有认识的深刻性,而且具有实践的导向性。民主党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团结、凝聚广大成员,是新形势下保持参政党理论上成熟、政治上坚定的必然要求,对于坚持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民主党派建设成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参政党,从而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民主党派要从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战略要求出发,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政治意识、价值观念的渗透,加强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多党合作的实践,为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提高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和风气的影响,在民主党派及其成员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民主党派要把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在理论上探索,工作上创新,提高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三是建设适应新世纪参政党的必然要求。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民主党派进一步发挥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民主党派自身在许多方面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事业的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加强自身建设,包括理论建设,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切实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参政党。
二、必须准确把握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涵
参政党理论建设到底建设什么?其科学内涵怎样界定?是实践中亟须回答的重要命题。农工党中央《关于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理论的学习运用,理论的宣传教育,理论的研究创新,理论的成果转化。
理论的学习运用是基础,是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的前提。重视理论学习,是民主党派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大成员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的重要前提。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宪法和政协章程;学习本党派的章程和历史等等。
理论的宣传教育是手段,是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普及提高的必要措施。恩格斯在论述科学发展的动力时说: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要,就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样,参政党建设一旦有了对理论的需要,就能赋予理论建设以巨大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因此,加强理论的宣传普及,努力营造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良好氛围,提高广大成员的理论素养,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从参政党角度,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编撰理论书籍、出版理论刊物、发挥宣传载体的作用等,积极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
理论的研究创新是重点,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理论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关键所在。理论研究要解放思想,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提出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思想理论成果,在理论研究的领域内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
理论的成果转化是关键,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具体体现。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的价值在于转化、指导实践。能不能做好理论成果转化工作,能不能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我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不仅要求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求我们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实际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三、必须坚持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基本原则
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目前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保理论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一项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参政党理论建设作为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多党合作的框架内进行,这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根本原则。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都是多党合作制度的创造者,共同有责任,坚持好、完善好这一政党制度,把参政党理论建设与坚持多党合作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巩固多党合作的格局,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理论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要从参政党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立新观点,使理论建设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
坚持民主党派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现阶段,其进步性集中体现在与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广泛性体现在其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反映和代表着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有了进步性才能凝聚广泛性,而有了广泛性才能实现进步性。没有进步性的广泛性是一盘散沙,就没有号召力、凝聚力;而没有广泛性的进步性,不能大团结、大联合,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参政党理论建设中,必须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不能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更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只有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研究才能保持民主党派特有的性质,保持自身的特色,保持参政党的面貌。
四、深入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推进参政党理论建设再上新台阶
开展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是农工党立足根本、着眼长远,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推进政治交接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
1.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是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国家敌对势力对我进行的遏制和打压不断加剧,特别是竭力歪曲和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国内也有一些人用西方模式来衡量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怀疑甚至否定我国的政党制度。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的研究,努力形成全面系统、结构完整,深刻揭示我国政党制度内在规律性的理论体系。要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制度具有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和巨大优越性,切实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性。
2.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加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以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一次系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全党对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共识,不断深化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巩固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3.要继承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切实保证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承。老一辈领导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团结奋斗、风雨同舟,结成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知往才能开来,继承才能发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繁重艰巨的建设任务以及成员结构变化和领导班子新老交替,我们更加需要通过这次学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全党同志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领导人的优良传统。要特别重视从理论层面挖掘和整理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典型事迹和崇高品德,教育引导广大农工党员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确保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新任领导同志,不仅要在学术上具备较高造诣,还要高度重视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水平,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参政意识;要善于从工作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主动从理论高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注意把理论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
4.要系统总结五年来的工作实践,努力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正确判断形势,深刻分析问题,科学制定决策,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我们运用科学理论去认识和把握实践的能力。五年来,各级农工党组织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要通过这次学习教育活动,认真总结我党十三大以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成果,切实加强参政党建设,为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对于这些年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和15号文件精神,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机制,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下来,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对于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得到落实的工作思路,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一以贯之地执行,确保老一辈领导人传承的事业得到继续发展,在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参政职能上取得更大成绩。
来源: 人民政协报陈宗兴
------------------
相关文章:
第二篇:关于秘书理论建设的思考(范文)
一、我们已留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但还必须不断地填充与拓展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已大体理清了我国秘书活动现象的历史发展沿革,秘书论坛上不仅出现了大量秘书史学研究的论文,而且在许多秘书专著中,秘书史部分的线条越来越清晰,出现了以杨剑宇同志的《中国秘书史》为代表的几部秘书史学研究专著。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已出版了数以百计的《秘书学概论》,基本上已回答了“秘书人员怎么做”等关键性的学科命题。我们可以毫无愧疚地说:我们已经在自己的黄土地上,踏出了一条学科建设之路。正如历代的拓荒者那样,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政情、社情和中国秘书工作者的实践,初建了中国的秘书工作学说,并以此指导了自己的秘书教学工作和秘书实际工作。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坚持了理论植根于实践,理论服务于实际学科的发展思路,在深入进行党政机关秘书工作研究的同时,也对企业秘书工作、涉外秘书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过去的十多年里,在各秘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这方面,《秘书工作》、《秘书》、《秘书之友》、《秘书界》、《广东秘书》、《企业秘书》、《文秘》等杂志的主编、编辑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管是秘书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对他们默默地无私奉献,都是深为敬佩的。
总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已经踏出了一条学科发展的自己的路,我们的秘书学不是从古人洋人那里依样画葫芦,照搬来的。我们在我国秘书工作厚实的泥土上,踏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开拓出了一条学科健康发展的道路。
但是,应该看到,已经走过的路并不平坦,而且尚有很多坑坑洼洼等待我们去填充铺垫,尚有很多曲曲弯弯等待我们去理顺拉直;尚有不少误区、峪地等待我们去冲刺、拓宽。
二、我们已竭尽了全力,但还必须在继续发挥黄牛精神的同时具有挑战精神
在短短的十多年间,秘书学学科理论发展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果,其重要原因是秘书界拥有一大批不倦耕耘的老黄牛。
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只能像盲驴推磨那样在原地转圈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秘书学研究也打上了商品的烙印,埋头写作不问市场需求的科研模式,今后更难找到出路;化缘筹款,义务作东、轮流坐庄的学会活动办法,将更加艰难;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和论理方式将更加受到冷遇。我们不仅要更加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去寻觅新的课题,而且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不断地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从整体上看,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要将更加迫切;但具体对每一本著作,每一篇文章的要求也更高了。若不能到丰富的实践中去吸取营养,不能从现代化科学中去开拓思路,我们就会“江郎才尽”,写不出时代所急需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仅在现有材料中寻觅裁剪,排列组合,而要勇敢地向未知领域挑战,向秘书工作实践中的“误区”、“新大陆”挑战。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等待着我们以挑战者的身份,去充当秘书学新时代的理论尖兵。
三、我们已初步取得了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但学科地位的确立仍需艰苦奋斗
在短短十多年里,我们以大量秘书学学术论述、大批量培养出的秘书专业毕业生和卓有成效的秘书学研讨活动,初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人对秘书研究活动都比较重视;不少省市、大型企业的秘书学会,秘书协会相继成立,开设秘书专业和秘书学课程的大专院校越来越多,各省市秘书自学考试已成为报名最为踊跃的专业之一,秘书学科有了自己的专家、教授、学者,有了自己的专业杂志。学术界认为秘书学不能成为一个学科的看法已成过去,作为一个新兴的应用学科,秘书学已在诸学科之林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秘书学将来是否具有社会生存价值,是否真正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尚需接受时代的考验。
我们必须看到,市场体制的确立,条块分割的打破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党政领导要培育市场,服务社会,企业领导要适应市场,任何组织的领导人都不能仅靠被动地“上传下达”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必须看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各级各类领导在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方面,都不能不考虑国际因素,视野必须更加开扩,适应变化的能力必须更加敏捷,对其身边的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会更加提高了。
我们必须看到,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法律和会计审计咨询等将会对各级各类组织运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秘书活动的内容与活动的方式,均将发生新的变化,内部管理中的“文山会海”将随着基本职能的改变和运行机制的转换,从根本上得到抑制,对外交往的事务将大幅度增多,接触的人、处理的事更为繁杂,而且要求更高。秘书虽不能算是专职的公共关系人员,但没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将难以干好秘书工作。
我们必须看到,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既有很高科学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专家型人才将走向领导岗位,随之而来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沿海、周边、长江带、黄河带、各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经济开发浪潮正如火如荼,各地区领导人不仅要善于开发本地区、本单位的优势,还要善于寻找和选择有利于发展的合作伙伴,与外商的合资,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新型的组织模式。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已经加快,这是抵制腐败现象的关键性措施。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许多职能机构和管理层次都将进行调整。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高潮,精神文明建设将加快步伐。
第三篇:加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思考建议
理论思想建设的成熟是政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早在1994年,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孙起孟老就撰文呼吁各民主党派,“应当树立起自信心,搞好理论建设。”(《孙起孟文稿选编》,第675页)。应该说,近十几里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有些起色,比如民主党派中央及省级地方组织大部分成立了理论研究会(学会),并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 理论建设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本人结合自身近年从事多党合作研究的体会,就加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问题谈几点建议。
1、提高对理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民主党派,特别是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班子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理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理论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提高到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样的高度,用抓参政议政工作的同等力度来抓好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国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主党派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迫切需要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和解决。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发挥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培育理论研究队伍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民主党派理论研究队伍,是民主党派理论建设工作的基础。各民主党派应当注意理论研究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逐渐造就一支相对稳定的、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理论研究队伍。培育民主党派理论研究队伍,一是要把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作为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研讨等方式,培养理论研究骨干。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成立的理论研究会(学会)要加强对理论研究的组织领导,各位会员更要作出表率,热心参与研究会(学会)的各项活动,成为理论研究的排头兵:二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多方面关心支持理论研究工作者,尽力为他们开展研究工作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3、搭建理论研究平台
目前各民主党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都没有理论研究的专门刊物,缺少理论研究平台。建议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成立的理论研究会(学会)创办一份内部刊物——会刊,作为理论研究阵地,展示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
此外,民主党派各组织创办的机关刊物(内刊)如民建中央的《民讯》、民建湖南省委的《湖南民建》可考虑开设“理论研究”或“民主党派理论建设”专栏,刊登理论研究论文。
4、开展理论研讨与交流
提高理论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是广泛开展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会议等形式,密切理论工作者之间联系,促进互动,增进了解,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达成共识。首先是党内交流。各民主党派应该经常性组织理论研讨会,就有关民主党派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研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考虑到省级组织理论研究能力有限,可组织全国性的或部分省级组织联合参与的理论研讨会。
其次是党外交流。重点是民主党派之间的交流。民主党派发展到今天,各组织之间虽然存在某些差异,但已经是共性大于个性,都面临理论建设不足的共同问题。民主党派有必要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与合作,搞好民主党派自身理论建设。此外,民主党派还应该经常性地就民主党派理论建设问题与中共党建理论、统战理论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学术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5、加强成果的评定与转化工作
建议各主党派每组织专家对理论研究论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审。从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操作性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若干。
同时,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好研究成果转化工作。每年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编印《民主党派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有条件的可组织出版专著,以此宣传、推广理论研究成果,使研究成果能够在民主党派工作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
第四篇:关于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理论建设的思考
关于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理论建设的思考
检察机关的政治工作一向以“生命线”著称,这是与它所创建的光辉历史业绩相一致的。然而,我们面对着检察机关的建设,检察人员的培育等新形势和新任务时,为何“生命线”又显得生命力不强了呢?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在理论建设上作出深层次的思考。
一、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定义的再判定
这里首先提出政治工作的定义,并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而是实践在不断地提出质疑。如检察机关政工干部中一些年轻同志感到困惑,认为理论的和现实的政治工作两者相差太远了。而一些检察机关老的同志在清除“左”的影响后,又荫发的一种失落情绪长期未能消除。当然,这其中有各种因素。但我认为这与我们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否科学,对其内涵外沿的界说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现行的一些定义性的表述,难以说明政治工作是服务、保证的根本性质。如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工作一说,似乎两者可以等同。我们理解,政治工作属于党的工作,但党的工作不等于政治工作,党的根本职能是领导,而政治工作却是服务。更常见的是把政治工作内容的重要性表述为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地把政治和政治工作等同起来。再有,政治工作就是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之说,它只讲明了政治工作的基本形态,并未揭示出本质特征等等。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工作是以一定的政治思想影响检察人员思
想、行为的一种活动,具体的说,它是以党和国家的政治灌注于检察机关,并对检察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诚然,准确的定义是个大题目,一时难以说的周全,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明,由于新的定义尚未确立,它正影响着检察机关的改革和发展。
二、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功能的再认识
检察机关政治工作在运转过程中,经常见到予期的目的与实际的效果有极大落差的现象。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它涉及到我们对政治工作功能的准确认识。
作为功能,它是该事物本质在其活动过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说,它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从认识上讲,政治工作是多能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如思想工作的作用形态,对检察人员的思想道德的幅射是直接的,但又是有过程的;而检察人员的智能的幅射却是间接的,而且是有限的。从实践上说,它的功能圈的划定,又是以必要的时空、条件和操作者的实际能力为半径的,而不是一个任意划定的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上级检察机关,还是基层检察院,不管是任务的提出,还是成果的评估,往往是很大随意地加以褒贬,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既影响了检察机关政治工作作用的有效发挥,也降低了它应有的威信。
我们应该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服务、教育、激励、监督等功能形态作出科学的可得性研究,对它的功能过程,功能范围等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认识,政治工作也就比较地容易决策和评估了,它的具
体活动理论也就比较地好研究了。
三、对检察机关政工系统合理运转的再探求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近年来,对政治工作本体在检察机关总体建设中坐标系的标定作了不少好的文章。但忽视了本体运转的理论研究,致使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有效作用滑坡。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各级检察机关担任着政治工作的一些领导干部中,缺乏对理论的需求感,他们面对新的挑战,首先考虑的不是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而考虑的却是我们已有一套如何对付新的情况。结果检察机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机构设置上“上下一般粗”,重视了上下对口,忽视了自身的级能;工作内容上“上下一个样”,重视了大的步调一致,忽视了层次类别;工作要求上“上下一个调”,重视了对上负责,忽视了下层的实际状况。
一般的说,在检察机关政工系统中,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指导层、执行层和实践层,而每一层的工作内容大体上又分三个方面,这就是指令传递、基本业务和必要的理论研究。在工作实践中,结合这三项内容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侧重,应有指导有计划地提高检察机关政工干部的专业素质,促进政治工作运转的有效性。实践层,以“指令”为重点,由于检察机关政工干部比较新,应强调基本素质的提高。执行层,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应强调做行家里手。指导层,应特别注重理论研究,应强调做专家学者。
在全国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总系统中,强化工作运转系统的同时,还应强调形成一个省级院的政治部、分市院政治部、基层院的政工
科为依托的若干研究中心。设想,在全国建立一个检察政治工作研究会,沟通内外联系,指导与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创办一种全国性的、大型的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综合性期刊,汇集研究成果,培养理论队伍。使我们检察机关的政治工作,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建设,在建设中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检察机关政工理论建构的再思考
首先,对当代大环境的研究。我们前后研究过不少题目,面对解放思想大讨论怎么办,面对检察改革怎么办,面对科学发展观怎么办等。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回答的,但从总体上看,我们面对的不单发展经济环境是新的,检察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全是新的,我们首先应对这种时代大气候作出必要的总的研究,它关系到整个检察机关的全面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
其次,对当代检察人员思想道德的研究。为什么我们在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方面总是不够呢?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是从自然人、社会人两个方面去分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动因,不是从多型人中去理解其个性,不是从喜怒哀乐中去看人的常态和反态,不是从人的精神世界的科学层次研究精神动力的形成与强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简单地视为工具人或经济人去对待。检察人员是我们工作的对象,只有重视对人,对检察人员的研究,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才会有一个大的进展。
再次,对政工主体的研究。我们从理论角度透视,支撑全国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全国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是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若干基本原则,再加上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我们的优势。
今年是我们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给政治工作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各科理论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开阔了眼界,新的实践提供了依据。科学的实证性,赋予了我们敢于突破过时结论的勇气,我们应该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推动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发展,为全面履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提供服务保障。
第五篇:关于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思考
关于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思考
民建廊坊市委 董铁刚 2014年8月7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存在的问题。
民主党派如何在履行参政党职能中做出突出贡献,关键在于人才的多少。目前,在市一级民主党派组织中,参政议政方面普遍做得比较好,但依然存在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尤其是在参政议政中写出有见地的调研报告的人才十分短缺,大部分党派成员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工作突出,可一涉及到撰写有关全局性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方面的提案或建议时,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关键。当前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参政党理论建设滞后。
目前,民主党派在履行参政党职能过程中,面临着新形 势、新要求,需要有具体、科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可遵循,更需要系统、全面的参政党理论的指导和理论支持。随着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环境的变化,对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党派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民主党派理论就是要对民主党派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形成体系,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使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更富成效。而建立一个怎样的参政党,怎样进行参政党建设,是参政党理论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各民主党派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组织建设存在瓶颈。
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加强组织建设既是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参政党履行职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制度,为民主党派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各民主党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各党派的政党意识、政治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不断提高,党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 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建设新形势下高素质参政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组织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领导班子建设受客观条件制约。
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属兼职的多。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多数不是专职人员,这是民主党派有别于中共组织机构的显著特点。民主党派市级领导班子一般只有1名专职副主委(有的党派甚至没有专职领导),其余领导班子成员都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这些兼职的领导班子成员都是各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本职岗位任务繁重。因此,各民主党派不同程度地存在领导班子成员精力集中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合力形成难的现象,影响了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组织领导能力和参政能力的提高。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虽有分工,但客观上由于大多为兼职干部,且不熟悉党务工作,造成工作有分工,职责难落实,党务工作基本由专职副主委承担的现象。而专职副主委不可能包办所有党务,只能承担日常事务,使得党派工作机关化,影响党派组织活动、参政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是组织活动中程序性、联谊性较多,研究部署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较少。班子成员由于多数兼职且本职工作繁忙,定期的组织活动中程序性、联谊性成分较多,而真正就 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的互相交流少、深度浅,难以形成在共同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基础上的团队精神和政治合力、思想合力、工作合力。班子成员之间的合作共事氛围的好坏则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人或者专职副主委的个人心胸和能力,影响班子整体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
2、基层组织的活动受人员、硬件设施和资金限制。
一些基层组织习惯于过去政治学习式的活动方式,往往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或是聚会就餐,搞搞联谊活动,主要是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这种质量不高的活动,影响了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多,因工作变动转岗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多,因拆迁、购房而居住地发生变化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多,因外出工作而成为流动民主党派成员的不断增多。再加上一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缺少活动经费,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干部多为兼职人员,他们大多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没有更多的精力考虑和从事民主党派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个别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功能还有退化、软弱涣散的现象。
3、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空间在缩小,难度加大。由于无 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有代表性人士政治参与的途径逐渐增多,相对减少了民主党派对他们的吸引力,一些尚未加入党派的知识分子认为,保留无党派身份在政治上同样会得到社会重视;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知识分子担心参加民主党派后活动增多,会影响业务的发展而不愿意参加民主党派;在一些基层单位出现一个高学历高职称知识分子,几个党派都去做发展工作的尴尬局面。
4、后备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参政议政人才与其党内职务、实职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安排和选拔相脱节,缺乏锻炼的台阶,使一些优秀的后备干部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人才的埋没。另外,一些基层单位党委对于推荐优秀人才参加民主党派在认识上存在矛盾。
5、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党员的参政议政机会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尤其是高校知识分子集中的基层组织的参政议政活动越来越活跃,应该成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拓展和延伸。但长期以来,他们直接参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活动的机会不多。
(三)派机关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民主党派机关是党派运转的中枢和承上启下的综合办事机构,在党派工作中发挥着组织、联络、协调、指导、管理、服务等多项职能,地位重要、作用重大。机关建设成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民主党派要搞好自身建 设,首先应该抓住机关建设这个环节,可以说机关建设在党派自身建设中是个纲。机关建设也成为体现民主党派工作水平的重要窗口。
在机关工作的党派干部,本质上是好的,许多同志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党派事业。但是由于民主党派机关所具有的“牌子大”、人员少、流动难、制度弱、手段少的特点和多年沉淀下来的一些问题,其机关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机关干部中参政议政、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人才严重短缺,严重制约了日益增加的参政议政调调工作的开展。
二是地方组织的机关干部太少,有的设区市的市委会才1个专职干部,未能形成有效的工作班子。
三是随着民主党派机关中层干部的相继退休,而一些年轻干部又缺乏锻炼,出现中层干部“ 断层”现象。
四是机关干部“ 进”与“ 出”都很困难,能胜任民主党派工作,通过公开招聘的人员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党派的需要,而原来一些机关干部由于历史原因,总体素质偏低又很难调出,占用了有限的编制,引进新人受到限制。
二、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从提高认识上重视政治文明建设的学习和参政党理论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和肩 负的历史使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及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履行参政议、民主监督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使能政党的整体功能和政治参与的潜在优势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一个人只要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可以克服职业、专业上的限制,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就能为发挥参政党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重视和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参政党必须有自己的理论队伍,必须造就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质的队伍,尤其是培养中青年的理论骨干。民主党派的理论队伍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理论队伍的一个方面军,自觉地为爱国统一战线和参政党的实践需要服务。
(二)从制度建设上搞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和跟踪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培训、推荐、安排等跟踪管理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民主党派组织确定的后备干部,在管理上应与其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中共党委取得联系,请他们协助管理,提供锻炼机会,并参与考核。同时,要明确后备干部的培训内容与分工。民主党派组织着重培训什么,民主党派后备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着重培训什么,要有大致分工。以明确各自任务,相互协作,促进这些后备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也有利于今后的推荐与任用。
2、政府哪个部门需要什么样的党外干部,拟担任什么职务?民主党派推荐后备干部到哪个部门,担任什么职务?中共各级组织和民主党派组织双方之间应多沟通多协商,力求达成共识。只有荐用双方协商化,才能既保证任命对象的素质,又保证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在德、才、能、绩等条件与党内同等的前提下,考虑到民主党派成员普遍要求具有中高级职称,而根据我国目前中高级职称评定情况看,具有中高级职称者年龄多数偏大的现实,对党外干部的任用年龄和级别规定上,要比中共同级干部略宽些。另外,目前一批在各政府部门任职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多数是副职,应允许符合条件的干部任“ 正职”,而长期担任副职的还应允许“跳级”。中共各级党委应继续有意识地将部分优秀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留在党外,并积极推荐给民主党派,帮助做好说服动员工作,支持民主党派搞好高层次、有代表性人士的组织发展工作。
(三)加强特约人员的选聘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应邀为“特约人员”,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也是参政党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创新形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特约人员的选聘和管理工作。
1、逐步扩大邀聘特约人员的单位范围。特别是那些公 共权力大又易滋生腐败的尚未邀聘特约人员的政府部门都应邀聘特约人员。
2、制定《 特约人员选聘与管理工作条例》(对其产生方式、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规范选聘特约人员的条件、程序及其工作权责;规范特约人员任职期限(一般不超过2个任期)、考核与奖惩办法。
3、建立三项制度,充分发挥特约人员民主监督的整体功能。一是由统战部门主持,定期召开不同部门特约人员的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积极吸纳特约人员参加政府“对口”部门的大案要案参与制度。特约人员多系兼职,有本职工作,可以考虑阶段性参与,在不妨碍本职工作前提下,也可全程参与。三是培训制度,凡新上任的特约人员,都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以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和监督水平。
(四)加强培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作用。中共各级组织对民主党派成员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要与参加党校学习一视同仁,即在民主党派成员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或党派组织的培训的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据民主党派的特点,增设有关履行职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政党与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调查方法”、“ 提案的写作方法”等课程,以及有关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强化民主党派骨干成员履行职能的综合能力。
(五)拓展参政议政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党派成员参政 议政的积极性。各级党委要考虑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成员的参政议政活动纳入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运作系统之中。如在各级统战部网站上建立“参政议政论坛”,并使它成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党员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型活动平台,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成员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共和民主党派组织应给予及时处理和反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一般成员的参政议政的参与率,体现民主党派的整体作用。
(六)加强机关建设,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中共统战部门应进一步协助民主党派建设好机关,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党派机关干部的培养、锻炼和使用、晋升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机关中“ 人浮于事”、“ 忙闲不均”、“ 苦乐不公”问题,提高机关效能。既考虑多数人的效益,也照顾少数人的利益,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中共党委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从长远考虑应当允许民主党派机关参照政府部门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在本党派成员中选调并培养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政治学、社会学、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职干部,也可以推荐、调配党政机关处级干部到民主党派机关工作,改善机关干部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世纪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民主党派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就不能巩固 和发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就不可能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就不可能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民主党派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民主党派要在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磨练意志、成长进步,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现象,要更加自觉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