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庆市公园小学试验课题《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安庆市公园小学试验课题《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教电馆字062921087号
课题类别: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包含学科小学语文、数学、艺术、环境教育(校自开课程)、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刘和润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公园小学校长、书记
正文:
成果简介(应含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内容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⑴ 信息技术在经典诗文吟诵中的有效应用语文教研组 ⑵ 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研究数学教研组 ⑶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环境教育)有效整合大队教导处 ⑷ 安庆地方特色戏曲校本课程——黄梅戏艺术组
实验的方法:本课题以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主,配合以跟踪观察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等方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科制定的目标和本校本科本年级的实际进行测试,并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社会效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师实绩突出。
⑴、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我校的叶荷英、王娟、胡洁、黄若谷等6名教师参加市区各学科优质课评比均获一等奖,20多名教师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设电教公开课,充分发挥了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⑵、课件设计水平提高。通过实验,我们积累了课件制作的大量经验(详见胡朝晖《CAI﹣多媒体辅助教学浅谈》)。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做到求精求美求实效,他们设计的近20个课件在各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胡朝晖、方桂香、李卫兵等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
⑶、理论研究成果喜人。刘和润、张小玲、方桂香、胡朝晖、肖红等15教师撰写的30多篇论文在相关教学会议上交流、发表、获奖。其中叶荷英老师的《鸟儿的侦察报告》发表在《绿色视野》上,肖红老师的论文《搭建生活与作文间的桥梁》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上。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作文、航舰模、计算机编程竞赛有100多人次获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习作20多篇,在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达数百多人次。2009年,在市计算机竞赛中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其中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三名学生获三等奖。
3、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带动我校各项工作的提高。过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特色学校”
“安庆市平安校园”“安庆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术价值:
近几年,学校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应用研究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开展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使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为“资源的来源、交流的空间、认知的工具”,探索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开发的有效整合途径,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层次,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全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又一次得到快速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配以动画,用动画展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一块块石子落入瓶中,水面慢慢上升,最后乌鸦喝到了水。接着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放入石子它便喝到了水?学生回答:“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什么原因使水上来了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知识”(板书——体积)。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体积”这一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在导读《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孩子一般是会读其音,不懂其意。将这段话编成一个小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讲述“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原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将作品浅显化、趣味化,并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演示作品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理解作品内容。让学生在听故事、看动画的同时,理解故事内容,从而理解作品内容,有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后去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探索实践的经验或总结,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具有一定价值,并且经过亲自探究获取的,掌握是相当牢固的。
案例1: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促使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包装的学问》一课中,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制作出长方体“磁带盒”课件,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经过旋转、重叠、平移的动画演示过程,很形象地把磁带盒
不同的包装方法展现出来,同学们看到课件演示过程就明白了,课堂注意力也增强了,教学反馈也很积极,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活动实践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2:在《游子吟》的网络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诗人、诗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情况,欣赏flash视频朗诵,它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或放或收,时教时学,时听时诵。古典诗歌网络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集中于所学课文,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探究就是改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探究是教学的本质。而多媒体网络承载的教学信息是学生接收与加工的对象,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认知客体,因此,构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能使人人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发现,有效地克服学生的认识障碍,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新知,发展能力。
案例1:如教学《挂历的制作》时,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进行电脑排序、选图案等,整个过程各组学生能同心协作,积极发表各自意见和见解,多数小组在舒畅愉快的心境下制作出挂历,并主动对没有完成的小组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直到挂历制作完成。“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只有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
案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即情景引入→探索发现→应用创新。首先着力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实践,利用网络课件建立学生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表象,并注意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通过观察、讨论,为计算公式的概括打下了基础。其次着力于分层差异练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在服务器上的教学课件,进行差异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由学生自行在几何画版里小结,并与课件中的小结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长方体与其它形体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地获取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归纳检测评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讲授逐步积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归纳,不断检测,像滚雪球一样,把有关的知识沟通起来,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整体结构快速形成。既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多媒体的集成性、控制性和网络管理系统,既能顺利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到“薄”,不断“厚积薄出”,使知识越学越薄,又能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进行监控评估,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越用越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复习时,先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用多媒体逐步演示该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形成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看多媒体转动网络图时,就体会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紧密就像一棵知识“树”。最后设计网络课件的自测题,为了使不同程度学生可作不同的选择,将自测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辨析题,第二种是操作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相应的题目。当学生进入独立完成学习检测后,既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位置,努力争胜,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几何学习活动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案例2:在教学《数据告诉我》一课时,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公式计算和数据统计。当自主学完后,让学生在网页形式的汇报表上填写汇报情况并上传,老师则及时收集汇总,组织学生评议,然后师生共同小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在活动中拓展新知、培养思维,体现了“双主”的教学原则。
(五)活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
学科的学习单单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课堂的学习是“为了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认识事物、总结规律。课外的延伸应该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相联系,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知识的深层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完成课外的延伸作业。
案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给他们布置了两道练习作业:一是设计一张“地球又笑了”的图画,或者写一篇《地球又笑了》的作文。二是搜集资料,出一期《只有一个地球》的手抄报。这两题都要求在电脑中完成,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又可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创造出心中那广阔的“绿色世界”。
(六)加强工具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通迅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运
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挑选、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并且运用到学习中去。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整合进来,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融人到信息社会中去。
案例1:《铺地砖》一课,在学生自学完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公式计算后,设计了“小小室内设计师”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你的家有多大面积,想一想,画一画,应如何设计你的家园,并制作出平面设计图和室内房间形状大小的数据统计表。通过这样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发展其主体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
案例2:教《江雪》一课时,让学生联系课文在网上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学生按各自的兴趣阅读了许多趣味文章,花虫鸟兽、精美图片等,课后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反映:“上了网络,课堂变大了,老师更多了,知识更有趣了。”这样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不仅会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改进与完善:
1、健全机构,管理工作日趋制度化;
2、加大投入,注重资源与环境建设;
3、夯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活动阵地,加大宣传;
4、学、用结合,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今后的课题研究我们更需要加强学习、实践、总结、交流,并要求实验教师自觉行动,将课题研究活动常态化、自动化,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安庆市公园小学
2010-6-12
第二篇: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通过本轮国培学习,我经过认真的听课、学习、完成作业,认真阅读班级同学所发的相关贴子,认真总结学习班级坊主的简报并遵照坊主的合理安排,使我在本次国培学习中学习到很多重要知识,使我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掌握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有效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力量,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用到网络和手机通讯等,属于高新科技领域,它也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的创新创造了巨大的产业链和市场,引发了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学习教育方式。随着新课题改革的推进,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贫乏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媒体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加入视频、演示实验、图像、表格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大量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邮箱、云盘、网页、微课)与手机平台(微信、QQ、短信)来学习交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自主学习更加有利于课上时的合作探究。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内容,以多媒体为教学载体,如网络、触摸一体机、计算机、投影仪、化学教学课件,丰富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调节课堂气氛,便于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这也要求教师们在备课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课件,把问题、思维、结果、评价等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到一起,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到一起,将化学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当堂练习和测评环节中,信息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及时地、准确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总之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二、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教程时,要把握好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流、反思之间的关系。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路,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无法取代的,如果那样其作用将适得其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老师教学的好帮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让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功能更加强大,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根据本次培训,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带着收获,带着感悟,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以学生为本,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临晋小学课题成果公告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课题成果公告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小学
课题名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课题批准号:062131043 课题类别:青年课题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山西省临猗县临晋小学
课题负责人:王跃发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临猗县临晋小学 陈艳萍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临猗县临晋小学 主要研究人员:陈艳萍 尚拥军 李仙翠 翟 霞 王培华
侯李霞 樊向斌 郭红娟 张江丽 畅 晓
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围绕本课题研究目标,确定下面三个专题研究内容。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策略研究
1、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努力做好教学设计
做到细化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和建构知识技能。但是必须选择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来开展研究。
2、精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 教学设计专家克拉克指出:“能引起教育质量变化的是使用媒体的方法、软件的设计,而不是媒体本事。”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课件的制作。应努力做到:创设情境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为学生的协作交流提供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文本功能,为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带来方便。另外学校应在教师个人制作课件的基础上创建共享性的教学资源库。
3、构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评价机制。过程评价是结果评价的基础,及时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不断地矫正来提高研究水平。着重探讨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两个方面。评价标准以电教实验课评价表为基础来进行;评价手段以书面测试、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来开展。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学科教学的策略研究
1、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单一的教材呈现变为多元化的呈现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有教师上网搜索资料,然后向学生提供相关网址,然后指导学生自由选择。当然也不排斥其它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通过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等。
2、通过信息的分析处理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处理信息,需要认知策略的区分、综合和建构三种能力。反过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功地处理了各种信息,得出比较理想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提高着三种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活动环境,尤其必须加强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活动和合作学习活动。
3、通过学习成果的表达交流,强化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网络技术为师生、生生的交互活动提供了便捷的场所。在网上交流学习成果,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建构能力的考察,还是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知道学生从见习、模仿到独立操作的步骤稳步前进。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校电脑室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
1、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一是不断提高该科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尽量增加学生上机训练的时间,三是加强考核。
2、各学科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注意知道提高学生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为各班培养学生骨干,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资料和经验介绍,不断提高认识,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实验研究法。学校选择确定实验教师,制定具体实验计划。及时进行实验的前测、中测和后测工作,为实验结果提供归因分析的素材。
3、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初期、中期和结题阶段分别对教师进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能力的调查,目的是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顺利实施。
4、经验总结法。对实验教师的系列实验及时做好阶段性总结,并写出相关论文。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对课题组的管理,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优秀骨干教师为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上下一条心,定期交流、讨论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主管教学副校长陈艳萍亲自挂帅,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教师教与学心理学》等相关杂志上的现代教育思想,并探讨课题研究的方法,用现代信息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课题实践。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实验目标正在一步步达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信息技术以它丰富的资源,活泼、醒目的视听呈现方式给教师带来了新鲜感,使得教师们摆脱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尴尬。它的出现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备课时间延长了,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难度增加了。但是,通过上课老师们惊喜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了。教师逐渐在课堂上尝到了甜头,懂得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学习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我校教师先后制作出课件140个,同时我们形成了现成的一些课例。这些课件和课例在全校已经实现资源共享,使其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有实效。
(二)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通过培训、考核,初步形成了一支与时俱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队伍(管理层面:王跃发、陈艳萍、尚拥军、胡双锁、胡俊琴、、候李霞、李仙翠、樊向斌、乔波等)和一支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队伍(教师层面:王招弟、翟霞、姬秋琳、孟武、许冰、畅晓、于媛媛等),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广大课题研究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和师资队伍。
(三)教师逐渐走出了教学的误区
经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我们探讨出了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环节。
1、环节导入 激发兴趣
这一点我们很多实验教师都能做到,图片、视频、动画的呈现让很多学生嘘声一片,课堂活跃。但要,我们要求教师不要单纯地只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而服务,而要努力做到激发兴趣是为下阶段的教学服务。如:三年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教师引入新课时出示了美丽的小村庄和破坏后的小村庄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让孩子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再如:三年级语文《荷花》一课,在课的伊始,教师用饱含启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学生答,未见过。你们想看荷花吗?生答,想。那老师带你们去看看荷花,愿意吗?愿意。此时,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荷花,这些荷花从形态上看,有的挨挨挤挤,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则出淤泥而不染、、、、、、从颜色上看,有红色,有白色,有粉红色,有黄色、、、、、、学生看到这行行色色、千姿百态的荷花,孩子们无不惊嘘赞叹,为下文的深入学习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英语课堂上,讲解问路,购物,食品,时装,运动等课题时,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制作一些背景资料,使学生在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里,成为感知的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地运用英语去思考,多方面创设英语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感触最深的,每次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常常萎靡不振,但一打开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音乐或演示有声有色的画面时,学生们的兴趣就来了,学习的精神状态极佳.有时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播放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工作生活学习片段,英美风情,民族风俗等碟片,以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学生们非常喜爱,参与热情很高,他们看到了这些鲜活的情景,听到纯正的英语,开阔了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2、突破难点 降低难度
数学课上有很多的规律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图形转换来得出。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在学生自主实践之后,需要教师强调演示,应用多媒体有效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能模仿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现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如果采用事物演示,偌大的一间教室,要让每个学生都看清楚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则可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圆柱体沿母线展开,出现一长方形。把一个抽象的曲面转化为一个简单图形——长方形,这样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补充拓展 扩展视野
有效的补充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拓宽知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教师在讲《长城》时通过视频介绍了有关长城的资料。数学课《百分数的认识》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学校中的广场、餐厅、微机室、第二课堂等相关百分数的校园实例再现于同学们的面前,让学生深切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对策
1、由目前的两人合用一台微机办公,逐步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进行办公。
2、多方筹集资金,再建一座能容纳300余人的多媒体教室。
3、逐步实现班班通。
4、完善教师微机备课考核制度。
5、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参与电教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利用和开发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创造出结合学校实际且具有特色的教学路子。成果与影响:
从2006年起,我校开始承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这一课题。几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接受各种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终的研究目标已达成。主要表现在学校荣誉,教师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屡获奖项,各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增加,学生获奖频频、教师的论文获奖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等方面。
一、教师课堂大赛屡获奖项
自开题以来,朱丽娜老师荣获市级英语教师课堂大赛二等奖;尚军燕、许冰、畅晓三位教师分别荣获运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大赛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二等奖,其中畅晓、许冰在全县作课展示;侯李霞在运城市第四届班主任素质展示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优秀奖;薛晶、杜娜在市级英语课堂竞赛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薛晶、杜娜、畅晓分别荣获临猗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一、二等奖;我校教师王招弟、尚军燕荣获县级课堂大赛优胜奖;侯李霞、王丽珍、畅晓、吕婷荣获县级综合素质竞赛奖项
二、培养了一批新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题实验期间,陈艳萍、侯李霞分别荣获 “山西省第八届小学教学能手”称号;李仙翠、侯李霞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侯李霞、李仙翠、孟武、王招弟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孟武、尚军燕、翟霞、王丽珍、王招弟、姬秋琳、孟晓萍7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于媛媛被评为市级远教应用能手;王丽珍、姬秋琳、刘倩国、翟霞、王培华5位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杜娜、樊向斌荣获县级“远教应用能手”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为信息技术工作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和师资队伍。
三、教师的论文获奖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
1、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
李木泽老师的《别具一格的旧知复习》、王招弟老师的《语文教学要在读字上下工夫》分别在国家级报刊《学习方法报》上发表;刘晓老师撰写的论文《没有预约的精彩》、郭红娟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体会》在国家级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数学》教师版第四十五期发表;陈晓娟老师的论文《数学教学要注重趣、实、活》一文入选《中华创新教育论坛》一书。
2、国家级获奖论文:
邓晓霞老师撰写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赵亚芬老师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杨国荣老师撰写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王娇老师撰写的《小学语文作业评价的困惑与尝试》、梁博老师撰写的《拨动心灵的弦 扬起生命的帆》在2009年“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实验研究”课题论文评选中荣获国家级鼓励奖;孟晓萍老师的《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荣获国家级奖项;薛晶老师的《让学生翱翔在兴趣的殿堂》获国家级论文大赛奖项;畅晓老师的《体验成功》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 2010年,陈艳萍老师在 “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组织奖;陈艳萍老师的《阅读教学之我见》、刘倩国老师撰写的教案《<上下>教学设计》、刘晓老师撰写的《感知—猜想—探索—实践——<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分别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王丽娟老师的《快乐对话 激活思维——<两则日记>教学实录》、王娇老师的教案《北京(第一课时)》、臧辉老师的《在作为评改中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张丽娜老师的《论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王敏老师的《如何实现新旧教材的过渡》、孟晓萍老师的《让数学教学“生活化”》、郭红娟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高亚琪老师的《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吕婷老师的《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张江丽老师的《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侯丽霞老师的《谈激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功能》、陈小雨老师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王雪芬老师的《小学教学中课改的卖点之一》、陈晓娟老师的《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邓晓霞老师的《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王跃发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赵亚芬老师的《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分别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畅晓老师撰写的《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杜媛老师撰写的《浅谈电教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赵萌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李晓夏撰写的《运用电教手段 教好学好古诗》、王招弟老师的《激发兴趣 让学生快乐写作》、雷晓老师的《“数与计算”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荆鸽老师的《学好课改,教好学生》、信丽娜老师的《抓好课堂纪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申娜老师的《浅谈音乐教学的两种“互动”模式》、王培华老师的《浅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分别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3、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
畅晓老师的教学设计《My pet》在山西省《小学教学设计》上发表;侯李霞老师的《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李仙翠老师撰写的《尽显朗读的魅力》、翟霞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教学生读》、孟武老师撰写的《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王培华老师撰写的《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学法》、陈艳萍撰写的《评价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有效途径》分别在省级刊物《学习报》上发表;
4、省级获奖论文:
刘晓老师的《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例谈》荣获省级奖项;曹晓婷老师的教学案例《浅谈小学自然的教育学》在省级获奖;赵萌老师的《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获省级电教论文二等奖;尚军燕老师的电教论文《发挥CAI课件优势展示课堂教学新姿》获省级二等奖;;王培华老师的《浅析远程教育资源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作用》荣获省级奖项;杜娜老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点滴》获省级三等奖;赵亚芬老师的《浅谈电教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荣获省级论文三等奖;邓晓霞老师撰写的《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在2008全省优秀电教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于媛媛撰写的《运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二等奖;刘晓老师撰写的《电教媒体点缀数学教学课堂》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二等奖;侯李霞老师撰写的《如何做好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曹洁老师撰写的《运用电教媒体构建快乐课堂》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二等奖;曹晓婷老师撰写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妙用电教媒体》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岳芳冰老师撰写的《运用多媒体优化美术教学》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二等奖;昝洁老师撰写的《让多媒体激发古诗教学》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郭红娟老师撰写的《如何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浅谈》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王招弟老师撰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王培华老师撰写的《运用电教手段展现音乐课堂的多姿多彩》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信丽娜老师撰写的《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小学英语教学》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王跃发校长撰写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思考》荣获全省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刘晓老师的《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荣获省级二等奖;尚军燕老师的《因为欣赏所以优秀》荣获省级二等奖;薛晶老师的《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美誉教学》荣获省级二等奖;岳芳冰老师的《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荣获省级二等奖;畅晓老师的《让英语教学步入童话世界》荣获省级二等奖;王培华老师的《放飞梦想 自由畅想》荣获省级二等奖;孟晓萍老师的《读出数学的精彩》荣获省级二等奖;申娜老师的《让孩子心中的音乐快乐飞翔》荣获省级三等奖;杜娜老师的《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荣获省级三等奖;畅晓老师的《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荣获省级二等奖;王培华老师的《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机整合》荣获省级二等奖;申娜老师的《多媒体——让音乐课堂活起来》荣获省级二等奖;邓晓霞老师的《小议小学用电教手段教学识字课的优越性》荣获省级二等奖;雷晓老师的《多媒体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荣获省级二等奖;杨国荣老师的《让英语课堂“飞”起来》荣获省级一等奖;张丽娜老师的《关注多媒体,让音乐教学走进现代化》荣获省级一等奖;姚冰超老师的《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荣获省级一等奖
四、教师课件获奖
刘爱芳、杜娜制作的课件《条形统计图》、刘倩国、贾晓倜制作的《年 月 日》分别荣获省级奖项。
五、学生获奖 2006年3月,唐璐同学创作的《垃圾城市》、张杰创作的《祖国,妈妈》分别在运城市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三等奖;2006年5月,学生尚甜、姚晓芬、韩晓楠荣获“临猗县楹联电视节目大赛优秀选手”称号;2006年5月,郭锦、贾杰分别荣获“我与环保同行”市级一、三等奖;2006年10月,我校29名学生在第三届“艺术之星” 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10名;2007年3月,王晓华同学的绘画《遥控垃圾车》在运城市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市级二等奖;黄姝琪同学在运城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书法类二等奖;2007年10月,学生胡鹏娜、李慧、陈戈、孙越、董怡瑞、张扬在河东首届“首届中国移动杯”母亲节书信大赛中分别荣获市级三等奖和优秀奖;2007年10月,张扬同学在魅力运城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6月,常泽鹏同学在第二十三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作品《未来,我们发展在太空之间》获省级一等奖,薛超越的《神奇巴士》在运城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学幻想绘画二等奖;2008年10月,王丹妮的习作《贴对联》、张瑞婷、韩栩、秦宗江的习作分别在市级获奖;一文,获2009年5月,易睿鑫、王晨戈、吴若飞的习作在全市中小学“5.12”防震减灾征文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优秀奖;2009年8月,毋恒、郭茜、张也、谢媛、张花雨、范珊、吴曼、候玉池、赵艺丹在河东第三届“中国联通杯”感恩父母点燃亲情书信绘画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在“首届全国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山西省赛区书写大赛”中,我校共有34名学生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赵杰同学的《祖国,妈妈》、胡雪晨 樊晓润合作的《福娃迎奥运》、胡颖煜 侯秉见合作的《See you 2008》、姬小雅同学的《爱的奉献》荣获全省第六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优秀奖;姬小雅同学创作的电脑绘画作品《让世界充满爱》荣获全省第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优秀奖。
六、学校荣誉
课题实验期间,2006年3月,我校荣获义务阶段“市级示范校”称号;2006年6月,我校荣获“我与环保同行”市级“优秀组织奖”;2006年10月,我校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集体三等奖;2007年9月我校被评为“临猗县课改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元月,我校在新课改第二阶段的汇报中,教育教学特色群体汇报和评价体系专题体系纪录片汇报荣获奖项;2008年我校被评为“山西省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先进单位”;2008年10月被评为 “运城市远教工程教学应用示范校”。2009年9月被评为“临猗县群众满意的好学校”;2010年3月,我校教学副校长陈艳萍在运城市课题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并获得与会领导同志的一致好评。
总之,课题研究的实施,真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实验中,学校引导课题组成员注意经验总结,注重形成性资料的积累,从而使实验研究工作具有了一定的推广性。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特色也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定位于“远程教育特色”,这充分说明:课题实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办学品味的提高都起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改进与完善:
近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寻找问题,思考对策,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方式: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学习不够自觉,知识面不广。往往出现为课题研究而学习,存在要干什么学什么;从学习内容上看,对实践性、操作性的知识爱学、学得快,而对理论性的知识不求甚解。
为此,我们今后要做到周周集中学,天天自学,月月交流,做到既经常又深入。
二、深入研究评价体系
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下一步,我们将尝试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下新的评价体系。
三、加强教学软件制作
教学软件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载体,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教学软件由教师本人制作完成。教师教学活动的繁忙,制作多媒体课件耗费更多的精力,制作课件所需时间长,教师花费的精力多。教师既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制作好课件,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地挑战。我们准备尝试在网上搜集课件,进行修改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四、强化硬件设施配备
在教学中要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必须有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基础。因此,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多媒体“班班通”,是我们下一个阶段要完善的硬件设备。
第四篇:小学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简报
香坊区小学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简报
为深化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指导学校科学的落实校本课程,自2012起初教业务科把每年的六月定为校本课程“展示月”,已历时四年。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展现每一年的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经过几年大力推进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实施。
今年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月”活动采取自愿申报形式,有中山路小学、东风小学、风华小学、香安小学、工农兵小学、德强学校、锅炉小学、香滨小学、香坊第二小学、星光小学、前进小学、哈平小学、启迪学校、幸福小学、香和小学、黎明一校,共17所学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发挥教师专长,丰富课程内容。中山路小学、风华小学、工农兵小学丰富课程内涵,课程实施由课上延展到课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程实施充分展现实践性、探索性、技能性,让学生体验着“乐”和“趣”。
持续打造课程不断向纵深发展,课程体现普及性与提高性,特色突出。香安小学富有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较完善涵盖六大领域,打击球、藏书票、童谣传唱、魔方、飞叠杯等课程具有普及性、选择性,社团活动富有提高性,学生享受到课程的快乐。香坊第二小学以“尊重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为立足点,打造体艺课程体系,富有挑战性的轮滑比赛,体现了全校课程开展的普及性与提高性,课程落实扎实,培养了学生技能、锻炼了学生品质。哈平小学打造体艺课程体系,花样跳绳、太极扇、书法在巩固原有训练项目基础上,不断丰富每一个专项的课程,课程向纵深发展。幸福小学打造“体验式”教育,深化落实秧歌、黑土种植、纸浆画、剪纸、电钢琴等课程。
不断拓展课程内容,课程涉及领域广。香滨小学以“三生”校本课程扎实的开展,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无意到有意,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锅炉小学通过学生全员参与,从德育实践类、艺术特长类和读书成果类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充分展示了学校一年来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香和小学在原有童谣传唱一唱、经典诵读一诵校本课程基础上,拓展了“1111”校本课程内容“1书”、“1演”、“1踢”、“1展示”,课程涉及面更广。启迪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开设生活适应、劳动技能、运动与保健等领域课程,构建“康复”课程体系。星光小学自主创编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完善,涵盖行为篇、审美篇、饮食篇、心理篇四个领域,对学生能力全方位培养。德强学校进行了以“文韬武略 张弛有道 全面发展 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及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展示活动,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充分体现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此外,黎明第一小学校紧紧围绕“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圆中国梦、做中国人”的主题行了校本课程综合展示活动,活动,期间学生展示了口风琴合奏曲、大型花样跳绳、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以及师生绘画书法作品。
本次校本课程“展示月”活动,更突出的体现校本课程实施凸显学校办学理念,普及性与提高性、必修课与选修课兼顾;课程涉及领域广,课程实施由课上到课下、由课内到课外,课程能体现前后衔接性。富有特色的校本课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张扬了学生个性,享受到课程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张扬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成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成果
通过此次2018国培学习,结合我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成果:
一、开拓思维,激发灵感。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开拓思维,激发灵感,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直观演示,突破重难点。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主线,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就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两个问题,老师们采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讲解、交流的新途径进行教学。
三、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
课堂不是教师单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化静为动,根据需要进行运用。小学生喜欢观看直观、生动、有趣、形象的图片和动画。依据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来为教学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四、培养并提高了识字、阅读、作文等语文综合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是重要内容,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五、扬长避短,不断探索与深入和完善。
因特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我们经常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必要指导,学生对所搜集的信息没有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整合进而消化吸收,而是对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的简单截取和拼凑。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也如坠云里雾里。只有扬长避短,不断探索与深入和完善,才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