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20:0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考

翠屏区南广镇中心校 王齐林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作文教学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弊端日益呈现,作文教学现状亦不容乐观。学生写作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新意。作文教学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作文。

一、回归生活与自然,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胜任的使命。可以说,亲近自然是作文教学的手段,更是作文教学的目标。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就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教育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

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作文要贴近生活、表现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可以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只要有了生活的底子,有了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作文自然就会血肉丰满,有真情实感了。虽然它也许还很稚嫩,但它毕竟是一种真实的、鲜活的、可贵的生命的活动,是创作主体个性的张扬。记得某年高考以“战胜脆弱”为话题的作文,居然有7%的考生编造父母“去世”之后自己如何“战胜脆弱”的“感人”故事。其实,哪怕是写高考前自己克服困难、复习时的坚持、同学师生间互相关心鼓励时的坦诚等这类看似俗套的选材,但因为它是亲身经历,便有了真情实感的芬芳,也远比那种编造父母去世之类看似惊天动地,实则空虚无物的选材,更能打动人心。

二、贴近学生实际,优化作文指导艺术

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优化作文指导艺术,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四方面。

1.培养良好的写作兴趣,养成每天习作的习惯。“兴趣是先导。”要采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作文的兴趣。如用美丽的风景、高兴的时刻、同年龄小伙伴的佳作,激发学生的爱慕之心:也想写一写、试一试。鼓励学生一有想说的话,不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把它写下来,每天写一点。教师对写得好的要表扬,对敢于写的要鼓励,对不大敢写的要帮一帮。于是,渐渐形成写话、作文的风气,在老师的指导下越写越多,越写越好。学生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培植了自信心,期待下一次的成功。久而久之,他们就对写话、习作有了兴趣,并养成了习惯,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2.关注学生的想象力,肯定学生有创意的方面。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一旦让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所以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之母。”平常,可以通过写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敢想、爱想、会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给一些学过的课文续编情节,看图编童话故事,想象未来的自己以及科幻故事等。在这个过程种既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有创意的方面,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防止学生恣意漫笔、天马行空、毫无章法的反复试误,乱写一通。

3.教育学生自读作文,做到作后自行修改作文。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所以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十分重要。要教育学生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修改作文的过程,正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4.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要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爱读书、善读书、读名著的习惯与爱好。另外,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对阅读后的感想发表看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素材。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知识丰富了,写作也就自然有了保障。

创新作文教学,解放每个孩子充满灵性的思维和灵魂,让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真实的作文安营扎寨,我们老师责无旁贷。

第二篇:关于创新作文的几点思考之一

关于创新作文的几点思考之一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的根本出路。同理,我们所提倡的创新作文,也应该是要培养学生自觉作文的意识、能力,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达到会写文章之最终目标。近几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渐渐感到培养学生写作的意识、品质以及具备的诸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下面拟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习于读书,作文之始

(本网整理)

作文是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述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见解的形式,是信息的输出。这个过程很复杂。作者要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见解,并且把它写出来,就得有充分的储备。一般地说,得进行大量的阅读,还得深入的理解分析,吃透文字的精髓,领会文章的精义。创新作文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沙滩上建塔,必须依靠扎实的阅读作基础,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品质至关重要。叶圣陶先生从40年代起,就多次强调学习习惯的问题,他说:“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叶圣陶序跋集》第307页)这里叶老将养成良好习惯看成一条规律,可见其是何等重要。

但是,在快餐文化充斥下,大量的追求视觉听觉乃至感觉的艺术作品进入学生的生活,挤掉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消弱了学生阅读意志,那种暴风雨席卷式的快感刺激替代了润物细无声式的潜心感受,使得学生失掉了阅读所带来的心情的愉悦,生活的体悟,精神的畅想,心灵的感触,也谈化了阅读过程中读者依靠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创作,这是极大的损失。

为此,我们提倡创新作文,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走到阅读的正路上来,让他们潜心于世界名著的阅读体验,回到经典作品的世界,构筑属于中学生所特有的纯正浪漫健康向上不懈追求的天地,坚强读书的意志,增强阅读的意识。如果这样,学生的作文定能写好。要为中学生列出阅读书目,规定他们在一定的时间里,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看完《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红与

黑》等,通过阅读理解,体会玩味补充他们缺失的人文精神,文学品性。从名著中认知人性,感知真善美,得到文学赋予人的审美情趣,从而学会品读作品,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二、关注社会,作文之本

写作,是作者与社会的一种对话形式,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不管是对话,还是交流,其内容均来自社会生活。可以说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是写作的丰富的宝藏,大量鲜活的、生动的、感人的材料都来自生活。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了关注社会生活的意思。好的文章,可以流传百世,其主要原因都是它们紧扣时代特征,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其中的“时”、“事”都是社会生活,也就是现实世界。为此,作家就得肩负起社会责任,唤起时代的使命感,为国请命,为民请命,舍小顾大,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从《诗经》到《楚辞》,从贾谊晁错到韩愈柳宗元再到苏轼陆游辛弃疾,其诗文中没有不闪耀人文精神时代光芒,没有不再现诗人文人不灭的人格魅力的。这一切都来自作家生活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作家写作的土壤,因为作家绝对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的思想精神也绝对不是虚无幻影。只有这种鲜活的复杂的生活,加上作家的使命感责任心,就自然激活了作家的心灵,使动了他们如椽的大笔,挥写出气吞山河惊天地泣鬼神的锦绣华章。

为此,创新作文就得紧扣时代,远离虚构;紧跟社会,疏远作文选;就得写出真我,拒绝捏造的小我;就得真情实感,打击忸怩作态。创新作文要的是水灵灵的而不是干巴巴的素材,要的是活蹦乱跳的而不是生硬僵死的人物,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艳阳天,而不是令人压抑窒息的阴雨绵绵。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是新的,学生才会爱写,老师才会爱看。

一些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是没有什么可写。这是作文的一种误区。主要是他们没有深入生活,没有关注生活,没有放出眼光,没有看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没有看到生活的艳丽光芒,只是一味的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心里盘算着如何写出新意的作文,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闭门造车,“闭着眼睛捉麻雀”是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

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关注生活至关重要。这种品质值得培养。只要留心,可用的素材不可胜数,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可以,亲戚朋友道听途说的可以,报刊杂志记述的可以,电视新闻报道的可以,尤其是“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追踪”等等栏目都有很好的材料,把握这些材料中“情”、“理”、“法”的关系,分析其是否又是如何合情合理合法。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怕没啥写。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大胆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探索规律,作文之法

“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写作是一种规律性比较强的行为。从古到今,为文者无不在探索文章之法,这方面编撰的著作也为数不少。古人对文章的分类可谓细之又细了,不同文体写法有别,不同内容章法相异,那是很讲究很严肃的事情。众所周知,辞赋这种文体就很复杂,分出大赋小赋;赋又分出骈赋文赋。至于其他文体,如论、序、跋、记、说、传、表、书、疏、轶事等等,均有不同的写法。受到人们青睐的唐诗,起、承、转、合像是诗歌的筋脉,联缀着每一首诗。学习写作,首先就得弄清楚不同文体的特点,烂熟于心,方可运笔行文。所以作文之法,就得探究文章的规律,研究各种文章的文体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符合文体特征的文章来,否则只能生产出非驴非马的畸形怪胎。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文体不限”的指挥,学生们不注重文体,教师也随之不很讲究。结果,作文放开了手脚,随心所欲,放任自流,似乎是很好的事情,张扬了个性,恣肆了性情,但是这样的文章不正规,野路子,看起来总感到很别扭,很不舒服。不讲规矩的进行训练,最终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学生写作越写越不会写,越写越不知道怎么写,进入了一个怪圈而不得出来。所以,笔者以为训练作文(包括创新作文)就一定要按照作文的规律进行。记叙文就是记叙文,议论文就是议论文,不能含糊。比如议论文,以前高考考得多,教师们总结了很多议论文的模式,最常见的就是“引——议——联——结”式,当然这种模式也引来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反对批评。但是作为教学生写议论文的方法未尝不是很好的,因为这种模式非常符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这种规律作为初学写作议论文的中学生难道不是快捷省力易懂易学易会的好法子么?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何乐而不为?很多高考佳作那一篇是没有符合这一模式呢?即便我们分析一些传世名

作,也何尝不符合这一点呢?《六国论》不是么?邓拓的《燕山夜话》中的文章又有哪几篇不是这样呢?

笔者从教十余年,乐于作文教学探索。探索中一直主张学生写作首先要“入格”,之后才能“出格”,或者叫做“破格”,这个“破格”就是创造性的写作。从“入格”到“破格”应该是要付出相当的艰苦的努力,是一种思想的历练,文字的苦闷,章法的琢磨;也是一种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入格”就得循规蹈矩,就得符合文法章法,就得体现文体特点,是驴就是驴,是马就是马;“破格”是一种写作成熟的表现,对各种文体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后的提升。它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在符合文体内在意蕴的前提下的外观形式的创新。譬如建筑高楼大厦,要遵循高楼大厦的一般特征,创新主要在式样外观形式方面,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创新作文首先是作文,不是创作,要符合作文的一般规律。前些年的新概念作文,现在也不很时髦,就是因为人们渐渐发现它也是作文,不是猎奇求异。仿佛小山沟突然来了洋人,开始很轰动,渐渐的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奇异一样,因为洋人也是一般的人而已。

四、真知灼见,作文之魂

好文章,最主要的是有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也就是说有作者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往往与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性格禀赋以及它生活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也与他写作的目的动机不无关涉。比如同样是探究秦国兴亡之道的文章,贾谊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则认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没有“爱”“六国之人”而速亡。同样对于失败英雄项羽的评说,就有不少诗人文人作文评议,各有主见,孰对孰错,见仁见智。类似这样的作品之所以有非常的生命力,就在于他们有作者的真知灼见,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选择自以为最佳的角度,发表自己最有感触的看法,以达到自己著文立说的目的。笔者以为,我们所提倡的创新作文,更应该在这一块进行大力的发掘。当然,这个要求必须是在前面几点搞得很扎实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否则无法进行。

那么,这种真知灼见从哪里来呢?

(本网整理)

笔者主张,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环境,即进入社会,关注人生,常常去探求人之为人的道理。注重道德规范,注重人情世故,注重情理法。凡事一定去琢磨其中的道理曲直是非,判断孰对孰错,对在何处,错在哪里。比如看看“今日说法”,断断案子,辩辩是非。天长日久,我们定会知道正误曲直,判断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以后遇到新的事情也就会有新的独到的见解。为了培养这种评判能力,可以专门找一些历史材料来讨论评说,特别是一些历来有争议的事件,比如和贾谊、杜牧再次辩论秦之灭亡,和杜牧、李清照讨论项羽之失败。在读书时,也可以边读边想,书中人物的命运历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命运,她的行为能否称赞,这个人物是否值得歌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这个人物与安娜有哪些相似之处,也能否歌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人物,哪些可以称赞哪些要给以批判。只有经常这样,有了感想并且把它写出来,真知灼见渐渐的就有了。

笔者还认为,真知灼见也还包括作文时的真情实感,生于我心,出于我手,现于我言。要求作者必须在生活中有所触动,触发灵感,激活写作的欲望,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杜绝无病呻吟;要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真实的表述,要天真率直,清新自然,不可生硬苛求,夸大其词,防止变形扭曲,恣意篡改。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允许考生“编述故事”,结果有些考生为了用感人的故事打动阅卷老师的同情之心,虚构编造一些不实的故事,说自己是怎样的孤儿,甚至说自己是怎样的残疾人。有多事者进行了抽样,发现当年参加高考的这样的考生为数不少。所以,我们的创新作文必须杜绝这样的虚情假意的文字来哄乱市场。应该说真情实感就是人性的美,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美文,才有读者,否则只能招来读者的厌恶。现在回头读读朱自清的《背影》觉得是那样的美,率真自然,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令人唏嘘不已。正因为《背影》里的这种真知灼见才使得它光芒万丈,至今为人称道。

(本网整理)

总之,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已经搞了很多年,它不是新鲜玩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古董,它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进行教改就不能随心所欲,要遵照它独特的规律。创新作文是作文不是创作,就得依循作文的常规进行训练。读写结合,思写相依;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很强调学生做人要求,即要

求把学生首先置于社会之中,让他说符合社会规范的话,写合乎人情世故的文章,从而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判断是非曲直。因此我们的创新作文教学不但不能放弃学生的做人要求,反而更应该在这方面严格要求,正确理解“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遵循“文以载道”主张,唤起学生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写出属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并且使学生的写作行为成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作文才会取得很大成绩,也才会渐趋佳境。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改革活动,以期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创新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问题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要想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还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课程的具体反应就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语文作文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多样的。根据这两点可知,传统语文作文课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运用简单课程结构、僵化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模式,语文作文教学无法与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抑制,学生无法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最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1.2小学语文作文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创新能力差

教师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应当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授给学生,若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教师只将大纲上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对于学生知识领悟和感受缺乏应由的重视,语文作文课堂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语文作文课堂上也无法充分感受到语文作文学习的精彩。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详细剖析作文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而对学生个人理解作文造成影响。在写作上仍采用静态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丧失。这样的教学很难收获成效,这是与语文教学初衷相悖的,所以教师应当对作文教学形式进行改进,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语文作文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1.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动性不强

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师的知识水平仍有待提升,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扭转,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同时强化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其他优秀作文的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阅读,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具有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知识的益处,传统教材存在固步自封的问题,很难满足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以教师不应当将作文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当通过这个平台传授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给学生。

2.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途径

2.1转变教学方法

为了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应当将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有积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平台进行作文学习,让学生充满活力的进行作文写作。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的作文知识,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到的写作知识。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课内知识、课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实践和课本,进而推动学生作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学习能够将学生的知识扩展和充实起来,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它只能够将大致的方向和参考数据给予学生,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学习来掌握其他作文知识。

2.2拓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应当对作文课的运用进行拓展,对于不同内容综合学习充分的重视,相互融通语文课程的所有内容。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相对单一,和其他课程内容很难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仅仅是掌握语文作文知识,语文作文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被弱化。实际当中描绘现实世界是语文作文课的重要作用,相应的其他语文课程内容也能够反应出来。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务都能够和作文联系起来,同时文章写作也将其他课程内容表达出来。语文作文应用于需要读书写字的任何地方,应当将其他语文学科相关知识适当的用写作文章表现出来,进行综合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提升语文作文能力的过程中了解到语文其他知识。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其特点包括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综合性、文学性、思想性。其作用也不尽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进行生活各项活动的工具。

2.3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讲课方式

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不同的讲课方式相对应,有效的讲课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学习内容和学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对于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为了能够有效推进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满足语文教学的广泛性、统一性要求,应当采用多重性的语文作文讲课方式。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都采用单

一、老套的教学方式,语文作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被无情的割裂,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热情的降低,学生对文字的念想也被打消,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2.4创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际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但是多数都是教师主导模式,这样就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同时陈旧的教学内容也对教学效果产生的严重的而影响。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观念、方法进行创新,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作文写作情况和问题,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师主导的局面,让学会进行知识的主动探寻,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 语】

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对于提升学会语文作文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教学问题,这对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认识,积极发掘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秀娥.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J】.学周刊,2012(12)

【2】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3】徐娟.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10)

【4】路文生,纪桂英,张玉洁,高素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

第四篇:创新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词汇,也就没有句子,更无所谓语言。本文的课题是如何创新英语词汇教学,让学生高效持久的掌握词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即:认识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创新英语词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词汇;进行词汇复习教学,及时总结归纳,构建词汇体系;词汇教学还应注重文化差异等等。力求促进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顺利开展。

关键词:英语词汇;创新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教材更新,理念更新,方法、模式更新等等,可以说是万象更新。然而,在这万象更新的大环境中,教育者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词汇量庞大。大量的单词和词组让学生们头疼不已,难以真正体会新课程的优势,甚至有些学生知难而退,产生了厌学心理。可见,词汇已经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绊脚石,我们英语教师如果不设法清除这块绊脚石,英语教学恐无法顺利的开展,新课程便更加难以实施了。因此,如何创新英语词汇教学,帮助学生高效持久的掌握英语词汇,就成了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

一、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词汇重要性的认识

词汇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三要素的关键。没有词汇,便没有句子,更无所谓语言。因此,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况且,新课程标准主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其中,三级要求掌握12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六级要求理解和掌握3000个左右词汇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要求理解和掌握4500-5000个单词和一定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从某种意义上讲,词汇量的大小可以表明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可见,英语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英语教师首先要自己坚定词汇重要性的认识,然后把这一认识传达给学生,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一定会逐渐转变观念,注重英语词汇。

二、大胆创新,努力转变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

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授生单词时普遍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即:自读—跟读—纠错—记忆。这种模式主要依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长此以往,千篇一律,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加上学生水平不尽相同,这种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被削弱,畏难情绪和成就感的缺失终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因此,英语教师要大胆创新,努力转变这种模式。

1、教师应首先转变陈旧的观念

有些教师注重词汇但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认为背单词是学生自己的事,要靠学生课下多下功夫,背不下来是因为学生懒惰。事实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记忆词汇上存在着真正的困难,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督促。

2、教师要帮助学生摸清英语构词规律,及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词汇体系

最基本的构词法知识有合成、转化与派生,学生如能了如指掌,则会触类旁通,尤其派生法,即在词根前后加前缀或后缀的构词方法。一开始师生都要花费些力气,但一旦掌握便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词汇。比如:表否定的前缀有:ab,dis,un,im,il,in,non等等,那么,学生学习了normal便知 abnormal 还有like dislike;polite impolite;legal illegal;formal informal等等。再如:port一词为港口的意思,教师在此基础上引人im(向内,入)和ex(出,外)两个前缀则import,export这两个词学生就会不费力气的掌握,即进口和出口。还有在教授enlarge时,教师可帮学生分解这个单词,即en+large,en表“使成某种状态,致使”的意思,则学生可猜出它的意思为扩大或放大,然后教师在引入broaden,strengen,shorten等,则学生可猜出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加宽,加强和变短。总之,要利用好构词法来教授学生词汇还需要我们教师平时的辛勤积累。

此外,心理研究表明,经过理解加工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便于贮存、检索应用。把单词联系起来进行学习,记忆就会更加方便。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们可把与“风景”相关的词汇归纳为landscape,sight,scene,scenery,view,places of interest等。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

3、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词汇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这种教学途径既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那么,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词汇教学呢?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利用完成句子练习或是其他方式的任务型练习,让学生轻松学习并巩固词汇。比如:在学习reduce, addicted, recognize, illegal, treatment和powerful这些单词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以下完成句子的练习用大屏幕显示出来:

The production of cars in this company has been ___ by 10% this year.Tom is ____ to playing basketball, which affects his studies.She changed so much that I didn’t ____ her at first though we used to be good friends.It’s ____ to read people’s private letters without permission.Knowing what to do when a person is experiencing a heart attac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______.Facing difficult situations, the president gave a ____ speech to the public.这样,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轻松的加深了对于以上词汇的印象,同时,对它们的用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4、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词汇教学

教师要多动脑筋以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增加刺激渠道和程度,加深感知印象,为永久记忆打下基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就可使枯燥的词汇教学鲜活生动起来。为此教师可以制作词汇教学课件或下载flash动画来增强视听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单词。

三、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词汇

我们在注重词汇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学习词汇的终极目的是在语篇中识别和运用于新的语言之中。因此,词汇的学习始终不能脱离语境,没有语境,词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没有意义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单个的词汇放到句子和篇章当中,让学生去感受词汇,理解词汇,也只有在此基础上词汇教学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四、进行词汇复习教学

词汇复习教学实质上就是设法与遗忘作斗争,保持记忆的过程。词汇复习教学要做到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地对所学材料进行再分析、再加工,使其更加精确化、系统化和条理化。如何做到这些呢? 1.遵循记忆规律,及时、多次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在速度上先快后慢,在数量上先多后少。要使遗忘减少到最低程度,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及时而且多次进行复习。复习时注意分清主次,不平均使用力量。日本一学者提出的“周期循环记忆法”被证明效果甚佳。该法以一月为一个周期,一个月内对所学内容进行五次复习,即当天学的内容在第二、四、七、十四、二十八天分别进行复习。

2.根据词汇本身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多角度复习。从语音角度上看,单词有同音词、字母(组合)的相同或不同发音、不发音字母等;从词形角度上看,有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比如:influence 和affect都是影响的意思,而 simple 和 complex则互为反义词;从构词角度上看,有派生、合成和转化;等等。

3.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复习兴趣。如:猜字谜,单词接龙游戏,听写,英汉互译,用词造句,词形转换,扩词成句,开展竞赛等.

4.加强听、说、读、写活动,广泛运用英语词汇。保持词汇长时间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大量的口、笔头实践中运用词汇。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设法创设使用英语语言的环境,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练习听、说、读、写的机会。比如:开设英语角,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写日记等。

五、词汇教学还要重视文化差异

许多词汇都常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同一个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反映出的意象或联想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比如,在表达“老人”这个词的意思的时候,我们习惯用“old people”或是“elderly people”,因为“老”在中国是对老者的尊称。但在美国“老”意味着风烛残年,所以美国的老人更喜欢委婉的被称为“senior citizens”。再如: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而西方人对“dragon”则无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为她很凶狠,令人讨厌。而相反,在提到“狗”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会联想到“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负面意义的词。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不然,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英语中与“狗”有关的表达也多为褒义。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lucky dog(幸运儿)”等等。还有,在对颜色的理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中西差异。比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red却象征着残暴和流血。

总之,词汇教学到了高中阶段非但不能淡化而且还需着力加强,否则英语教学就会进入新的误区,以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重视词汇教学。同时,为了搞好词汇教学,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在教学中善于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词汇,在任务中巩固和应用词汇,在遗忘规律的指导下复习掌握词汇。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关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设想”,《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第一期

第五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思考

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思考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中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个别化教学四个发展阶段,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每一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当时的教育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从方法论视角来检视,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应该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注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形”的同时更加注重“质”,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外部效度,并且仍然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此框架下朝向个别化教学方向努力,同时在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做好自己的创新“品牌”。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方法论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这个问题,许多论者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有论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还有人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李秉德、李定仁二位学者在其《教学论》一书中提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

以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教学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四个重要特征:第一,师生服从一定的教学程序;第二,教学组织形式应符合一定的作息和规章制度;第三,师生相互配合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实现的;第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或综合。

综上所述,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围绕教学目的,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二、何谓“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创新意味着从旧到新,从无到有。但不同的领域对创新的理解会有细微的差别。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其创新当然归之于教育创新,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教育目的,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对教育的整体或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使教育得以发展与进步。由此看来,我们可以认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就是教学组织性形式自身的变革和革新。古今中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过程[2]。回顾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对于反思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历程回顾

(一)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因此反映到教育中,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一种不限制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把不同年龄和基础知识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出现前存在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应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人数少,教学内容简单的教学要求。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教育史料表明,在个别教学和班级授课制之间还存在着多年的过渡形式。苏联教育理论家斯特卡金称这种组织形式为“个别——小组教学制”[3]。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命其名曰集体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不同于个别教学,又不同于班级授课制,但构成了后来班级授课制产生的基础。

到中世纪末期,在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学校教育内容明显增多,课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因此原先的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关于班级授课制历史发展问题,学术界公认的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论证,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进行了界定,使之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确立下来。在他之后,赫尔巴特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的基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到近代以前苏联凯洛夫教学论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19世纪后半期,由于班级授课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因此逐步取代了个别教学。当然也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到19世纪末,欧美各国从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结构入手进行了改革,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二战后,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朝向了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方以苏联凯洛夫为代表,强调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进一步探讨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类型和结构。另一方则表现为西方各大国大胆尝试采用开放性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是班级授课制与个别化教学为代表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新阶段。

(二)国内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史,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都经历过。而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中国则最早于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采用。随后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对其加以确定。到20世纪初,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学校中开始普遍推行。整个20世纪前50年,中国结合国外同一时期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与影响,探索了不少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1920年江苏省结合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进行了推广,同年,教育家俞子夷做了关于设计教学法的类似实验,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创设了协动教学法。1936年,河南省立开封第二小学、福州市实验小学先后对文纳特卡制进行了模仿实验[4]。20年代后到解放前,杜威学派教育理论传入中国,但影响的范围和领域有限,广大学校仍采用班级授课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受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班级授课制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但受六七十年代程序教学、人本主义等教学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个别化教学,不少论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如: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研究、刘静和的小学英语程序教学实验研究、佟冬泉的小学识字程序教学实验研究、小学算术分数部分程序教学实验研究等。同时,学者对复式教学和现场教学也有所研究和实践。

从以上对中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历程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际上经历了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过渡形式)再到班级授课制(包括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变式)最后到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与其前一阶段相比都有着实质性的创新,更是历史的进步。然而这其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进行方法论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思考

(一)要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应以一种非线性思维方法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这意味着教育的创新要比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复杂得多。教育的创新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性”事物本身的创新,必须考虑到与之有关的各项因素。教学组织形式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一定的教育规律,也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更要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这一根本因素的制约。因此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教育立场和信念,并综合考虑、遵循一定的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产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也不仅仅意味着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与之有关的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的等一系列理念的整体变化。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不仅应体现在“形”上,更重要的是要凸显出“质”的创新,达到形式和本质相统一。教学组织形式当然首先表现出一定的形式,表现为独特的时空限定和结构模式,特定的时空和结构决定了特定的形式。外在形式不等于内在本质,本质的探索需要外部关系结构的解剖。创新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外在形式的改变。教学组织形式要真正实现创新,则必须创新人们心目中秉承的理念、原则、方法等来进行,要体现出内部的、与众不同的实质性特征。这当然并不是说只需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质,可以不管形式,只是说两者要相伴而行,使形式的创新体现出新的本质。

(三)就我国来说,任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还必须以班级授课制为最根本的基础。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组织形式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后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对世界各国普及教育对象,提高教育效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放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广泛吸收凯洛夫教育学,当然包括其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到现在,凯洛夫的思想体系几乎没有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在我们骨子里彻底内化了,因为班级授课制着实适应了我国教育教学的需要。然而自从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施行以来,不断有拿班级授课制来反对现代教学的声音出现。认为班级授课制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养成等等。甚至有人主张应放弃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然而这种创新理念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走极端的“创新”意味着退步,辩证唯物主义更是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对旧事物的创新要批判的继承、吸收,而不是全盘否定。任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现阶段仍然必须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进行。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要朝着个别化的方向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出现是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到现代以来试图调和班级授课制和个别教学之间矛盾所做的努力,是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虽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必须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但班级授课制毕竟有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去减小这种弊端。从理论上来看,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理念更是为个别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就主张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崇尚人文精神。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先进理念更需要个别化教学来贯彻实施。从实践角度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技术手段,开创与高科技结合的、现代化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已有的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总之,个别化教学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应自觉顺应这一趋势,在借鉴已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达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五)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理论指导和外部效度。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必须要有理论支撑,脱离理论指导的创新等于盲目探索。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依靠实践探索创新出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学校的发展也到了“瓶颈期”,这个时期单纯依靠实践的探索是很难度过“瓶颈期”的,必须加强理论的研究和指导[5]。另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不应只是简单的、一时的、特定学校的改革创新,而是要有较高的外部效度,能够普遍推广的创新。大部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在某所学校,由某个教师通过自己长时间的实践经验逐渐摸索出来的,给本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进步。这类学校、教师以及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会被人们奉为典型而不断地去模仿学习。然而任何创新都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全人类,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如果只适合特定对象的话就失去发展的意义了。这就需要典型学校要不断地从理论层面总结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原则、应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等,并且在保证日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以公开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到其它地区和学校推广、演示,彼此之间逐步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合作学习关系,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同时也反过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借鉴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品牌”。我国理论界的学者对国外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做了大量的介绍、分析和评论,如曾天山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研究》,瞿葆奎、丁正霖先后合写的《“道尔顿制”在中国》、《“设计教学法”在中国》、《“文纳特卡制”在中国》[6]。实践一线也针对国外风靡一时的教学组织形式做过实验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果只是借鉴国外的成果而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的话,我们只会被“牵着鼻子走”。新课改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本土文化的自信而对外来文化采取过于谦卑的姿态和简单移植的态度。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和保护本土生长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洋思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等。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把借鉴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不竭动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土的教学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4 [2]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33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4 [4]沈小碚.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77 [5]齐军.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回溯与当前反思[J].教学新思维,2001(3):33-34 [6]陈志科.教学组织形式争鸣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2):84

下载关于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军校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军校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军队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培养人才。教学是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院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管理者根......

    关于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思考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大部分学生学习艺术的首要选择。我国现有的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开始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为了促进钢琴教育事业在我......

    创新与思考

    我对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感悟 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习辉 电话:***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课是以实......

    创新思考读后感

    《创新思考》读后感 以创新精神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荀子有言: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思考归根结底是为实践服务的,而思维的正确则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去伪存真、......

    思考、创新、实践

    《思考、创新、实践》 新学期寄语: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攀登理性之巅,没有一躇而蹴的捷径,只有奋斗拼搏,学好一门知识,不是只学懂,学会,还要学精、会做。力争做一个对......

    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本文从探究儿童作文心理的特点,强调写作教学要走进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引导学生真实......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波及全球,人类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传统的以资源优势为主的竞争已转变为以智能和人才为主的竞争。在21世纪的世界范围内的知识......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思考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思考 摘 要:现如今,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为了解决此种教学问题,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