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

时间:2019-05-13 03:1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

第一篇: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而且也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如何完成“生产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实现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目标,就县域范围而言,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关键要根据各地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六篇文章。

发展县域现代农业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推进产业化,同时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

发展县域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县域行政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源、火车头。县域就业、群众增收和农民脱贫等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小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应当加大投入,集中必要的财力扶持县域内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向“精、特、新”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发展县域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企业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相对廉价等要素禀赋的特点,能够进一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带动小城镇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此,应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促进家庭、个体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包括县城经济、小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和家庭经济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因乡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灵活多样、小而特的家庭经济,利用家庭积累扩大再生产,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全面推动农村个体创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应帮助、引导和鼓励农民创业,想方设法为农民增收增效提供产供销信息、生产技术培训,协调资金信贷渠道。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之一。发展生态工业、农业,既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突出县域经济特色的主要措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生态型产业、企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科技兴农、兴企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县域循环农业,促进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努力将县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生态经济、特色经济的优势。

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首先,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实现业兴城富。其次,发展小城镇在具体运作方式上要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结合起来,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与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产品结合起来。再次,发展小城镇需要排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同时,改革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和乡镇行政管理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第二篇: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在我国,村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村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局。在我国,大力发展村域经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一方面村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可以拉动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把焦点放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优化互动发展,通过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对策。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部分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选题背景和依据、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第四部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动力机制和互动模式选择。第五部分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和互动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南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域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不足等,并提出了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以农民知识化为核心、以社会建设为基础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了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分析和个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

后重点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互动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7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51导论15-261.1研究背景和意义15-171.2文献综述17-241.2.1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17-201.2.2村域经济的相关研究20-221.2.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22-241.3研究方法241.4主要观点24-26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26-362.1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26-312.1.1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6-272.1.2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27-282.1.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评价体系28-312.2村域经济的基本理论31-362.2.1村域经济的内涵31-322.2.2村域经济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32-332.2.3村域经济的基本模式33-36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36-433.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型36-383.2村域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38-403.2.1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383.2.2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38-393.2.3村域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93.2.4村域经济是发展农村工业化的突破点39-403.3新农村建设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40-433.3.1农业发展是发展村域经济的一条捷径

403.3.2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村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40-413.3.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促进村域经济发展413.3.4村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对村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1-434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互动模式选择43-534.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43-464.1.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含义434.1.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外动力原理43-444.1.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原理44-454.1.4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原理45-464.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模式选择46-534.2.1基于工业化的互动模式46-484.2.2基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模式48-514.2.3基于城镇化的互动模式51-524.2.4基于农民知识化的互动模式52-535河南省新农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实证研究53-835.1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53-625.1.1生产发展情况53-575.1.2生活水平57-595.1.3教育医疗情况59-615.1.4村容村貌61-625.2河南省村域经济的发展现状62-655.2.1村域经济总体情况62-645.2.2村域经济的产业结构64-655.2.3村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水平655.3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模式的发展情况65-695.4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9-735.4.1村域经济的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水平低69-705.4.2产业结构不合理70-715.4.3工业发展滞后715.4.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715.4.5社会事业发展滞后71-725.4.6基础设施落后725.4.7教育发展落后,农民素质较低72-735.5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73-835.5.1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73-745.5.2以工业

化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74-755.5.3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夯实村域经济基础75-775.5.4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77-785.5.5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的供给78-805.5.6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民素质80-83结论83-85参考文献85-90致谢90-9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1-9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三篇:把工作与学习发展结合起来

把工作与学习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的校本研修

“校本”概念的提出,赋予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学校以新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机构,而且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基地”。这使我们“把学校办成最优质的教师进修学院”的办学理念有了政策的依据。

遵循“校本研修”的一般规律,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他们自身的学习、研究和发展结合起来,提升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校本研修”的宗旨。

一、夯实校本研修的基础

我们认为,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不是什么技能技术问题。如果只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技术的改善、提高,那么,教师学习、研究就会浮于表面层次,就很难深入下去,因而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难持久。因为“教育”从根本上讲,是科学、思想和理念。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强调,教育的基础是“哲学”,这是很深刻的。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普遍地缺乏学习、研究的热情,课程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近30年来,我们把教育和教学搞成了纯方法、技能、技术工作了。教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最难把握的一门科学,而只把它看作是方法、技能、技术问题,就不会产生“校本研修”的内在需求,在行为上就只能是肤浅的,而且是被动的。

“校本研修”的基础是什么?是“教育思想”。缺乏教育思想,无论形式上多么热闹,多么花样翻新,校本研修也不会有真正的动力,退一步讲,即使大家有持久的热情,也难以办出真正的教育。所以,搞“校本研修”也不要急功近利,而要在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诞生和形成这个“基础”上下功夫。

教育思想绝不会凭空而来。近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反思”、“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只凭个人冥思苦想,也不会形成先进、成熟的教育思想。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朱永新教授说得干脆到位。他说,不接触古今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不到人类历史上教育文化渊源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可能产生什么教育思想。因而他主张在中国应当“启动一项教师读书工程”。

“启动一项读书工程”,是我们城内初中“校本研修”的“奠基工程”,而且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工程。

我们提出了“读古今书,育中华人”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同时向教师们提出了“做真正的教育者,办真正的教育”的素质要求。而且对语文、思想品德、史地等人文学科的教师提出了“走进国学,做文化人”的要求。

让教师们读起书来,之所以称之为“工程”,是因为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靠号召或“行政方法”绝难奏效。这项工程,最需要校长的智慧,同时 124 也最需要校长的“韧性”。

这里也要“制度”。我们是把教师的买书、读书、写笔记和订报刊都列入业务考核内容的。这一“制度”意在引导,故只奖励而不处罚。

但“文化建设”——读书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不能只靠制度,而很重要的是靠“氛围”的营造,靠“榜样”的影响。“营造氛围”,是校长的重点工作,校长要“念念不忘”。而善于扶持“典型”,利用“典型”,也很需要校长的工作“艺术”。我们城内初中,有两个读书“典型”。一个是赵红星,读书逾500册,家庭藏书超千册。他本是学生工作的“专职干部”,但一承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就使具有多年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验的教师相形见绌。从赵红星身上,老师们看到了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威力,不少教师因之而“立刻行动起来”。再一个“典型”是原渭。因为头脑中具有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思想,他用一个学期,把一个纯乡下学生组建的班集体的教学成绩提到了本年级八个班的第二,他以不到一学期的时间解决了一个语文教师(原渭是数学教师)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使全班学生人人办了《借书证》,人人读起书来。其中,有一个孩子,一学期读书70多本。从原渭身上,教师们看到了教育思想与教育效果的内在联系,于是,更多的教师都读起书来了。

彼得·圣吉说:“学习型组织要以一个伟大的领袖为核心。”制度也好,“典型”也好,都不能代替校长的作用。倘若校长本人不爱读书,于古今教育家、教育经典一无所知,“言而无文”,行政思维成习等等,则无论制定多么“严厉”的制度,即使学校有一、二个多么爱读书的 “个体户”,在学校也是很难兴起读书风气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以“人治”为主的今天的学校,“校长”在教师读书学习上的关键作用,是不容怀疑的。

只要学校兴起了“读书”之风,校本研修就必然变成了教师们的“自动”行为。课程改革以及其他教育创新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真正的学习起于读书”,这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因为大家读起书来,订报刊、购置家庭电脑、建立个人“博客”等在我们学校正成“校风”。

二、构建“教师发展为本”的内部机制

“校本研修”是相伴于“课程改革”而生的。其实,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求学校把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上日程,而且要求改革学校的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且后者恰恰是前者的前提条件。

我们城内初中在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围绕这一理念,我们同时提出了“淡化行政意识,突出专业权威,由教师领导教育和教学”等观念。在这些理念、观念引领下,我们在学校实施了“项目领导”,使教师中“术业有专攻”者都领导一项“专业工作”。比如,年级主任、电教组长、教学反思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等,统统由教师中的“专业权威”担任,他们都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都独立地对所领导的工作的质量负责。在我们学校,业务校长、教导主任都以某一课程的“专业权威”的身份开展工作;教导处、政体处,都只负责一些“行政管理”工作。他们平时,都不干涉年级以

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行政”与“专业”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强调:行政保证专业,行政服务于专业。

只要教育教学工作是由“专业权威”们来领导的,而“专业权威”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教师,教师与“领导”就成了事业、情感、利益等方面的共同体,他们的工作、研究的积极性就很容易产生而持久。根据这一经验,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所谓调动积极性,就是教师的专业权利的归位。”

由教师领导教育和教学,实质上是课程改革对重构学校文化的必然要求,其最深刻的意义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要重建学校文化,需要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彻底反思和更新管理思想,需要有“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的品格和气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了一些深刻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校本研修”工作。限于篇幅,不予赘述。

三、确立教师全面发展理念

“校本研修”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建基于教师的全面发展之上。否则,其专业发展或者因缺乏动力而不能持久,或者因陷入功利主义而达不到高度。这一点上文已有所涉及,此仅以几个事例再予说明。

比如,教师们要取得教学“专业”上的成绩,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教学专业素养,而且更需要学生良好的修养。因此,“教育”学生就成为“教好学”的前提。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才对教师提出了“做真正的教育者”的要求。同时,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上负主要责任,“班主任工作”,事实上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也必须予以“研修”。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各年级设立了“班主任研讨组”,由一名教育思想、理论修养造诣较深的班主任做组长,每周组织大家进行一次专题研讨活动。这项“研修”,很快地成为我们学校“校本研修”中的一个“亮点”。

另如,我们认为,教师成为一个优秀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每个人的精神不断“文化”——文而化之——的过程。说得简单点,就是每个人的行为习惯、语言、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不断“文明化”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制定了《辉县市城内初中教师须知——我们共同的修养准则》。这个《准则》从生活到工作,从个人独处到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等等方面给教师们的“修养”提出了“启示”性的要求,并且先后两次由政体处组织教师学习这个《准则》。

为了提高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认识,我们先后两次请有关专家到校做有关教师修养的专题讲座。

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养,不仅与其“专业成长”有内在联系,而且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基本保证。在这一点上,我们持与“专业成长”同等重视的态度,而且我们把其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如,在学校推广普通话,也可以只把它作为一项“技术性”工作去做。但我们却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总体工程,把它作为“校本研修”的组成部

分对待。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强化训练,然后请本市四个具有省级测试员资格的“专家”对全校教师的普通话人人重新测试,重新颁发证书。

„„

这些工作,重在过程,宗旨是学校高雅精神文化建设。而其在推进“校本研修”上效果非常明显。

学校工作,是人的“精神”不断“文化”的过程。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单独地、机械地重视某一、二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四、遵循“校本研修”的一般规律

“校本研修”具有大家公认的一般形式:“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家)引领”。

“校本研修”也有它的一般规律。这一般规律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概括。比如,比较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有:“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

既然是一“般”的。就具有“普适性”。只要遵循它,就一定可以收到实际效果。可以不可以“创新”呢?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不过,我们相信,学校的许多工作,看似很普通很平凡,但是如果能反复实践而项项“到位”,就能收到不平凡的效果。

我们的“校本研修”,在形式上也不外乎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家)引领。而在“一般规律”上也不外乎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基于问题,务求实效。所以我们认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说。但因为要“交流”,也就只得从简一说。

“个人反思”:我们专们成立了一个“反思领导小组”,由10来个具有一定理论修养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除一个年龄近50岁外,其余都在35岁以下。他们的任务是,每周收阅教师的“反思笔记”,选择其中写得好的,结成“专集”,供大家传阅。

教师的“反思”每周一篇。为了有效,我们提倡写“叙事”性的,教育故事、教学案例等都行。但也不完全拒绝写别的体裁。

“同伴互助”:我们强调以“备课组”为单位,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学校专门设有“备课室”。教导处根据各年级的各个备课组自定的时间作适当的调整,确定下各组利用“备课室”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每组每周到备课室集体备课一次。

“专业引领”:这是突出“专家”的引领作用。“专家”分四层次。⑴国家和省级的。主要是借助于光碟及远程教育网,或看课例,或听讲座;⑵新乡市级的。直接请有关人到校做讲座,或组织观摩课活动;⑶辉县市级的。我们聘请已退休的前教研室主任赵爱琴、副主任郭日锐、教研员李永昌做我校教研教学顾问,基本上每周都到学校指导教师们进行教学研究活动;⑷校级的。我们的备课组本就是以校级“专家”引领的,“专家的引领”直接使备课工作提高了层次。

这些工作都极其“一般”。但要做出效果,激发起教师们的兴趣,却并不容易。在此,我们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

第一,求实。首先是“目的”诚实:完全为了教师的成长、发展。创造一种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使教师们在其中能够通过研究,工作得越来越有效、越轻松,而且不断充实、丰富、更新、超越自我。这样的“研修”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是一条“幸福的道路”。走上了这条道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逐渐培养起来。而如果我们的“研修”目的不在于教师本身,而在于“教学成绩”,那么教师从事研修的兴味则会减弱,终至于索然。从另一方面看,只要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成绩的提高就是必然的。其次,绝不搞形式主义。再好的工作,一旦公式化,就终将徒具形式。除了“集体活动”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们能把办公室变成真正的“教研场所”。这样的话,真正的“校本研修”才可以说具有了。我们现在感到最欣慰的就是这一点。

第二,创新。学校工作,必须力避死板、僵化。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006年内,我校各年级的各个备课组,在“研修”方面都在不断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在此仅举一例。

经与教师们反复相商,我校的教研教学顾问郭日锐先生设计出了一个一年级数学组研讨方案:每天上午第一节,一位数学教师根据集体备课和意见写出自己的教案,给大家上公开课。第二节,由顾问们主持全组教师议课。其中一位教师做“主评人”,其他教师都做补充发言。最后“顾问”们简单概括,第三节,每个人各自去上自己的课。今天的“主评人”,就是明天第一节课的作课人„„

这样的“研修”,虽然教师们半天时间要连续工作三课时,但因为效果非常好,每个人的进步连自己都能感受得到,所以大家热情很高。

暑假以后,这一“研修”形式,自然地被语文、英语两科教师“接受”过去了。

只要有效,教师们就一定具有热情,这是“校本研修”最基本规律。

五、把“校本研修”不断引向深入

上文我们说,只要有效,教师们就有热情。但要保持教师们“研修”的热情,并最终使“研修”成为正常的教育生活,还要注意另一条规律:使“研修”不断深化。

别说教师,即使学生,如果学习内容一直处于肤浅层次,学习的积极性也终会丧失。

不少学校在“校本研修”中搞“课题”引领,其意即在“研修”的深化。我们学校在“深化”方面,也注意了“课题”。但却把重点放在其他一些工作上。

(一)注意“关键人”的思想深化。我们把中央教科所刘芳教授主持的“十一·五”重点课题中的“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研修”等三个重要概念引入学校。先给一个年级主任和几个学科组长每人发一本专著,先由他们重点研究,然后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教师的“研修”和“教学”工作。“有效”目标的达到本身就需要深刻的思想作指导;而追求“有效”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去粗取

精,避免肤浅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二)引导所有人深化思想。这项工作,要由校长亲做。校长设计内容,然后指导几个有一定思想理论素养的教师去组织实施。

⒈ 组织少数思想活跃、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教师,不断座谈有关教育思想、理论的话题。更多情况下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学习型组织”要有“核心团体”。校长要善于组建这样的“核心团体”,使这个团体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思想源。

⒉ 组织学科“论坛”。本学期,我们组织了“语文论坛”和“政、史、地论坛”。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教师都要发表自己对所从事学科课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而每个人又都会吸收别人的思想营养。这实际上是“课程论”的校本建设,是教育哲学的构建活动。

⒊ 举办“教师读书报告会”。这样的报告会,全由教师组织、主持,但全校师生都要参加。在报告会上,教师们对教育科学的苦苦追求,深刻的思考,以及他们的独特的见解,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问,卓越的写作演讲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扎扎实实的一般性研修与深刻思想的引领是使“校本研修”持久开展并富有实效的基本保证。

我们只是做了些很一般的工作;但因为我们是在认真地做,所以我们的“校本研修”很实在,也很有效。正因为我们是在实实际际地做,所以我们便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我们今后“研修”的内容、目标和动力。

(新乡教研室交流)

129

第四篇: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

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考察辽宁重要讲话精神 2013-10-28 08:5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王珉 今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辽宁省考察时强调,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是应对复杂矛盾、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这为我们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确立了重要标准。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我们深刻领悟到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作风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党性问题;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是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我们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把“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中。讲诚信才能得民心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诚信。“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古训,昭示了诚信之重要。领导干部有没有诚信、诚信度高不高,不仅关乎自身形象和威信,而且关乎全社会诚信建设。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讲诚信既是衡量个人品行的重要道德标准,也是从政为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操守。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民心、聚民力、集民智,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毋庸讳言,当前诚信缺失现象比较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仅没有当好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反而成了缺诚失信者。一些领导干部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说假话脸不红,编假数字心不跳,造假政绩胆不颤;对下表空态、乱忽悠,只许愿不兑现,对找上门来的群众一躲二推三训斥;对同事则八面玲珑,表面和和气气,背后嘀嘀咕咕,搞小圈子、耍小聪明、使小动作。凡此种种,都是对党不忠诚、对同志不真诚、对群众不负责的表现。对这类多重嘴脸、翻云覆雨的问题,如不下决心坚决整治,必将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必然失去民心。

讲诚信是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是改进作风、增强党性的重要抓手,是立言立德、赢得民心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讲不讲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党群干群关系的走向,甚至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影响党和国家的事业。党员、干部必须把讲诚信摆在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高度来认识。首先,要对党忠诚守信。牢记入党誓词,做党的忠诚战士,任何时候都要对党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对人民忠诚守信。在与群众交往中,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科学决策、慎重决策,自觉践行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次,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把对党和人民的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忠、为民尽责,夙兴夜寐、忠勤任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政绩。辽宁省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诚信辽宁”建设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讲诚信的表率,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形成诚信至上的社会风气,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党员、干部摆正自身位置,强化讲诚信的责任意识;着眼社会诚信建设紧迫性要求,强化讲诚信的使命意识;围绕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强化讲诚信的标准意识。同时,把诚信度作为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道德标准,把讲诚信的老实人选拔任用到领导岗位上,切实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懂规矩才能知法度

规矩是人们应该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对党员、干部来说,规矩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礼仪标准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讲究礼法、法度的传统,提倡做人做事要规规矩矩。孟子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司马迁所谓“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讲的都是规矩的普遍性、重要性。有了规矩,人们都懂规矩、守规矩,社会就能有序运转,否则就会陷入混乱。领导干部必须懂规矩,懂党的规矩,懂政治规矩,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哪些事该发扬民主、哪些事该请示报告,都得按规矩办,不能随心所欲、百无禁忌,更不能明知故犯、肆无忌惮。

对领导干部而言,讲不讲规矩既反映了党性党纪观念,又展现了品行修养、道德情操、文化素质。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之所以出问题、犯错误,原因之一就是不懂规矩、不守规矩。有的干部刚上任时谦虚谨慎,官当久了、当大了就骄傲自大、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恣意妄为;有的在“吹号抬轿”中忽视规矩,习惯于搞例外、搞特殊;有的甚至藐视规矩、践踏规矩,把规矩当作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毫无敬畏之心,突破为官做人的底线;还有的在抓工作落实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不懂规矩、不守规矩,长此下去就会言行失当、失范、失控、失节,甚至违法犯罪。领导干部必须谨言慎行、遵章守制,作懂规矩的表率。这是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和清醒的标志。无论日常工作、生活,还是社会活动,领导干部都要把懂规矩与加强作风建设和党性修养统一起来,在懂规矩、守规矩中增强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在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中增强懂规矩、守规矩的意识。在强调懂规矩的同时,也要避免把懂规矩与思想解放、工作创新对立起来。应通过规范干部言行,使各方面改革创新更科学、更有效。当前,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懂规矩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整改重点,边学边查,边查边改,做到知必改、改必果。

辽宁省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懂规矩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在懂规矩、守规矩上走在前列。注重用党章规范言行,切实把党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矩来遵守,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自觉维护党章,对照党章找差距,按照党章抓建设,遵照党章抓落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规矩、了解规矩,自觉自愿地用规矩约束自己,切实使懂规矩、守规矩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习惯;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要经常检查各项规矩的执行情况,对不按规矩办事的干部要严肃批评、严格处理;坚决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切实把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作为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准来执行,规范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立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自觉传承的行为规范。守纪律才能固底线

严明的纪律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是立党之纲、治党之本、强党之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所有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一切权力必须有边界、受监督,决不能越界。要加强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的学习,心存敬畏,“吾日三省吾身”,使守纪律成为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自觉修养。领导干部守纪律是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是执行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

对领导干部来说,守纪律本是一个常识,却被一些人淡忘了、丢弃了。这些年,在各级领导干部中都出现过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的现象,一些目无法纪的典型案例更是发人深省。

领导干部守纪律,要知可为、知不可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强化纪律姓“铁”的意识,强化按制度规定办事的观念,加强自我约束,做到令行禁止;经常对照各项纪律准则审视自己,自觉摒弃从众、侥幸、麻痹心理,防止出格越线;通过对党纪法规的学习,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深刻认识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坚持守住底线、不越雷池。如此,才能真正把党的纪律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尺,在党纪国法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各级党委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完善纪律规定并抓好贯彻执行,真正做到执纪必严、违纪必究,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不踩“黄线”、不越“红线”,以过硬的纪律保障各项工作成效、磨练领导干部身心、提高领导干部修养,使其不做糊涂官、不办糊涂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声望和口碑。

辽宁省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在模范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纪律严肃性上见成效。严守政治纪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严守组织纪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严守群众工作纪律,不与民争利,不搞特权,不对群众逞威风、耍权势,不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不对群众疾苦和困难麻木不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守廉政纪律,坚持廉洁自律,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底线,做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回答了领导干部“修身”、“致知”、“践行”的重大问题。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是一个有机整体:讲诚信是懂规矩、守纪律的道德前提,懂规矩是讲诚信、守纪律的认知基础,守纪律是落实讲诚信、懂规矩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是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的重大实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以此为遵循,坚定信心、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以改进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的新成效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作者为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第五篇:把反腐败斗争与依法治国有效地结合起来

把反腐败斗争与依法治国有效地结合起来

(周善才 吴广良 王伟华)

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问题,必须把反腐败斗争与依法治国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腐。

一、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必须从教育入手。依法治腐,教育是基础。一切腐败行为都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影响的结果,同时也都是违规违法的行为。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提高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法制教育。目前,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利重于法的现象在一些单位还严重存在。纠正这一现象,实现依法治腐,就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这是依法治腐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二、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机制,使反腐败斗争制度化、法制化

邓小平指出,反腐倡廉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从反 腐败斗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我们在体制、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少漏洞,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因此,必须从治本入手,建立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堵塞漏洞,使腐败分子无隙可钻。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加快市场经济的立法,制定正确行使权力的法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为从根本上防止和消除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提供制度和机制保证。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反腐败和加强法制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党规和党纪条例,使反腐败的制度建设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情况、新特点相适应,使党员干部的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从而在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要在落实党和国家反腐败法规制度的过程中,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和完善部门、行业及领域反腐败的措施和制度,使党和国家反腐败的法律制度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的力度,保证反腐败斗争的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历史经验证明,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搞好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现阶段消极腐败现象最突出的是以权谋私。从一些高级干部由腐败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权力的监督不力。因此,反腐败必须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要求不严,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 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强化党的监督、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要管党”的原则,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现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教育和挽救那些正在犯或要犯这样那样错误的同志。惩治腐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决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四、必须深化改革,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比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防止和克服干部人事工作中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防止和克服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深化管理和监督制度的改革,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法规,防止和克服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乱收费、乱摊派,公款吃喝,贪污腐化,铺张浪费,行业不正之风等腐败现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国家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是治理腐败问题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下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舒 健 2012年第2期 ——政治建设 三环集团公司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属大型制造企业,主要从事......

    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五篇材料)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大全五篇)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求是》 期号: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一、用理论学习统一班子思想,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改革发展和......

    如何把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如何把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乌市六小 马玉芬 如何把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看过的一则案例: 江苏某小学教师王老师,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

    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最终5篇)

    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中共XX总支委员会书记 XXX镇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镇域经济中,镇域专业经济已占有一定比重,现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