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学号:TS0908
2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论文)
耿文诚
思想理论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维系一种社会体制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任何科学的原则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纵观中外历史,没有哪一种制度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如此久远与漫长,到如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这主要归功于封建制度思想的建立和健全、发展与完善、包容与吸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理论主要由儒学构成,儒学源渊于中国的宗法社会,形成于春秋时代。儒学形成后主要历经了四次较大的理论发展。汉代儒学代表董仲舒以建立皇帝的权威为核心的“天人三策”被汉武帝所接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统治的依据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汉武帝尊儒,使儒学理论获得快速发展与传播,同时也创造了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此为第一个发展期——两汉经学。汉以下各朝各代儒学理论均有发展,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孝经》等都是儒学理论发展的表现。到了宋明时期,以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等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家使儒学理论获得重大发展,此为第二个发展期——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们在对宋明理学和封建专制的批判反思中,重新复归了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此为第三个发展期——清代经学(经学的复兴)。鸦片战争后之后,中西文化的碰撞成为儒学的第四个发展期——现代新儒家。儒学的发展还具有包容性,它不仅包容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许多观点,特别是对道教、佛教理论的吸收与包容使儒学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更强的活力和广泛的适用性,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是继封建主义社会之后私人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主要有3个阶段: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18世纪末由封建资本主义阶段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未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从西欧北美逐步扩展到全球五大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庞大的社会化大生产,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逐步加深,社会贫富两 1
极分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结构性的大量失业、腐蚀性的腐朽文化,破坏性的社会犯罪等等资本主义固有弊病,无法根治,大量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资本主义理论家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其理论,其中也吸收了不少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其用,改良资本主义制度,致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仍然“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四个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四次历史性飞跃。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阐述了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途径、手段和社会力量,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历史飞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列宁主义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前途等基本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三次历史飞跃。
20世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原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困惑和困难的境地。到20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发展面临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称之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四次历史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新阶段。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到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时,初步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随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一步发展并且经受了历史的检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模式进而推广到十几个欧亚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他曾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斯大林逝世后,通过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越来越多的科学社会
主义者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偏颇和弊端,但在修正斯大林理论的同时没有有效地创建适宜新时期发展的理论,致使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东欧诸国基本上仿照苏联模式,没有形成适宜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理论强攻下全部发生巨变,投向资本主义的怀抱。总而言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内因就是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发展。
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又艰难的事业。20世纪,社会主义从理想成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尽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挫折,但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停息。社会主义进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显示了社会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
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但现在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贪污腐败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民主法制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等等都在侵蚀着社会主义的肌体。只有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社会主义理论,吸收资本主义以及其他领域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并将其糅合进社会主义理论中,才能使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久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2004-04-27
第二篇: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
09汽车服务工程2班 组长:罗满桦
组员:陶建华,谢锦利,陈志泽,李艺强,王侃。
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买私家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而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汽车工业的巨大进步。更令人感慨的是,我们是在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之后才迎来了这一天。在新中国50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体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
50年代中国轿车呱呱坠地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这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的初步胜利,这是由于:
第一,新中国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二,新中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新中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
这样的情况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东风牌轿车开进中南海,毛主席试乘之后高兴地说:“好啊,坐上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以大跃进的狂热和速度造出的中国第一批轿车,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而在技术上缺乏应有的实力,中国轿车的鼻祖是中国第一代汽车技术人员和工人东拼西凑,手工敲敲打打造出来的。以凤凰车为例,它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南京汽车厂的四缸发动机,底盘仿华沙轿车,车身外形仿顺风车,零件靠手工技术和在普通机床上搞革新进行切削加工完成。1959年2月1 5日,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由此可见当时轿车制造技术的水平。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第一批轿车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乘,热情高涨的汽车工人们很快就又投入到产品的改进中。在造出东风车后的4个月,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60—70年代光荣与遗憾
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到一汽视察,试坐了一辆红旗。年底,他通知一汽将这辆车速送北京,专门用来接待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这是红旗第一次承担接待外国高级贵宾的任务。1964年,红旗轿车正式被国家制定为礼宾用车。当时中央领导人的专车主要是苏联吉斯100和115型轿车。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迫切需要替代吉斯的高级轿车,周总理要求一汽尽快生产出三排座的红旗。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1965年9月19日,一辆崭新的红旗770型三排座样车开进北京,该车长5.7米,内饰精美考究,乘坐十分舒适,造型也为全世界所称道,一亮相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1966年,红旗770轿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当年四月份,国家领导人纷纷换掉吉斯、吉姆改乘红旗,按车号排列,邓小平坐5号车,薄一波坐8号车,朱德是14号,陶铸是15号,陈毅、贺龙分别坐13号和43号。1969年,一汽又悄悄研制出红旗772型特种车,朱德、周恩来、林彪都坐上了这种车。1972年,毛泽东的专车也换成了红旗特种车,从而最后奠定了红旗轿车的至尊地位。红旗曾采用v8发动机,这在当时的世界轿车中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中国轿车的特色,红旗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工艺及其精美、典雅的造型使其成为世界名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红旗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寄托情感的一大标志。
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首先制成了车身外板成套冲模,结束了车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产方式,又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拼装台,添置点焊机,实现拼装流水线生产,轿车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1965年上海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一万七千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1972年起还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80—90年代轿车梦渐圆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汽车行业实践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新中国要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找到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汽车工业道路: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是由于: 第一,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总之,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家也把轿车生产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并鼓励私人购车,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市场上80%的轿车由私人购买,1000万人口的北京已经有五万多辆私人轿车。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98年以来,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是我国轿车生产技术实力大大增强的必然结果,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这样的中国汽车发展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在开拓中发展,最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归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更大提升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的事业,它的发展方向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是一致的,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会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走向辉煌。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汽车行业实践证明,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在共和国50华诞之际,中国轿车终于崛起,迎来了可喜的收获季节,站在了世界腾飞的起跑线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的主题
组长:罗满桦
组员:陶建华,谢锦利,陈志泽,李艺强,王侃。
第三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与展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与展望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在经历了高潮与低潮交织,胜利与挫折并存的曲折变化中,形成了一套适应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正确面对机遇和挑战,不断解放思想、开放自己、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程;创新;发展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Abstract: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the doctrine which about the nature, conditions, and general-purpose of the liberation struggle of the proletariat.Experiencing the winding change of victory and setback, it has formde a theory system adapted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 still maintain vitality.We must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ntinue to emancipate the mind, open themselves with the times,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order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We aslo can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Key words: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process;innovation;development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几经坎坷,依旧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指引着全人类不断为之奋斗。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冲突、社会矛盾更为剧烈。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尤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更是历史上空想社会
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与分析,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 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斯大林在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 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展望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其蓬勃生命力正是存在于它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之中。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进入21新世纪,面对重重挑战和机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不断用新的内容丰富和拓展理论内涵,从根本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理论发展注入新的源泉。这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满生命力前提所在。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开放自己。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点。我们要在开放过程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从而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路源泉。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它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与时代步伐保持一致,不断变化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为人们开辟通向真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充分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曲折性,它一方面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很大损失,使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有所缓和,但另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不断总结,获得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得到的启示,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更加发展更加蓬勃,生命力更加旺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来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创造了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广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路线,是强国富民、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党和人民立足于时代坚持社会主义,立足于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立足于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经过29年的团结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正以新的更加自信的形象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给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带给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民族尊严和自信。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正确抉择。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禁锢不变的,是发展的,具有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是新世纪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再度振兴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紧握这个思想武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巩固、壮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祖国更加富荣强大!
参考文献
[1]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7
[2]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08(21):3-6
[3]刘琪.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46-48
[4]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五版)(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
第四篇: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完善和发展
【摘 要】十七大报告作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论断,准确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了十四大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将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起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 分配原则 效率 公平
十七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论述,是对“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发展。准确把握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这一论述准确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任何经济形式都是一种价值实体,总暗含着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价值观。邓小平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曾在多种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概念,对社会主义作过多层面的论述,但又主张“社会、政治问题,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所以,他特别注重经济制度分析,更多的在经济制度意义上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了一个崭新的功能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说这一定义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突出效率对于社会主义的首位性,那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强调公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至上性。纵观《邓小平文选》
二、三卷,我们可以发现,邓小平始终用“对立中的统一”来权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反对把公平与效率当作非此即彼的两个方面,从未对公平与效率关系作过偏至的意思表达。江泽民也曾指出:“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不难看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蕴是“效率优先,公平至上”,而非某些经济学家所阐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这一论述坚持和发展了“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应当肯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兼顾效率与公平”确定为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关系的原则,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效率与公平二者不可偏废的价值诉求。可是,后来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则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作了偏至的表达,公平被摆到了兼顾的次要位置。从理论上讲,兼顾公平并非不要公平,在事实上,它却很容易使人们专注效率而忽视公平,以至疏于制定体现分配公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甚至可能被用来为那些巧取豪夺、聚敛财富的行为和过程作辩护。毋庸讳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已经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目前,我国初次分配资本所得畸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再分配手段运用不够,标志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攀升至0.48,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有的学者还极力为此辩护,认为:“人们不应该幻想:既获取高效率,又不出现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公。”诚然,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的占有量方面不可能是平均的,公正与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只要我们不把经济方面的公平理解为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而是把它理解为合理,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应得,“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那么,效率与公平非但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兼顾的,还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前者可为实现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后者则能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在新时期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制度是否公平正义,首先要看这种社会制度能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或者起码要看有无这样的诉求和努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我国现阶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贫富差距呈扩大态势,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心态矛盾复杂,少数人甚至对社会抱有埋怨情绪,利益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内部的根源性矛盾和主导性矛盾。无疑,导致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则是重要原因。基于以上原因,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不再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偏至的表述,而是使用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论述突破了沿袭多年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习惯思维,是对当前国家分配状况审时度势后做出的非常妥切的表达,是对十四大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的重大调整。这一分配原则的调整,具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丰富内涵,将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三、这一论述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原则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十七大报告关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论述的核心观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分配体制的改革、分配结构的调整都将沿着这一路径进行。众所周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各类生产要素逐步开始以不同形式参与分配,为各类生产要素持有者发挥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提供了体制条件。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党和国家负有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初次分配进行调节和规范的责任。初次分配是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其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初次分配是最基本的关系,必须首先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果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初级分配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营业盈余(或称“资本回报和资本利润”),由原来的20%提高到2006年30.6%;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有望突破5万亿大关。针对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两个提高”的对策。具体来说:(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人、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的,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居民收入相对于企业收人、政府收入明显偏低,需要提高其在整个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要调整鼓励出口的政策,控制净出口的规模;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四要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五要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保护各类合法收入;六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们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特别在参与分配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诸要素中,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比例偏低,没有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从完善分配制度着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确立原则上升为健全制度,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做法规范化,增强稳定性,减少随意性,从而使劳动要素获得合理的收益分配。这些制度包括:一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五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从而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所谓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手段,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求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再分配通过种种社会调剂方式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使相对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保持着一种同步的关系,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维护和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以及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地得以提升。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调节力度不宜过大。否则,出现奖懒罚勤效应,也会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进而损害效率,反过来又会妨碍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第五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是什么?
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机,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尽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但是中国、越南等国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越来越多国家的有识之士都正在探索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路。
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何不同?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化。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辨析: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时代发生了变化已经过时,)
这句话是错误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真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是指导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他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永远不会过时。当代世界变化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他真理性的进一步证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终将完成最后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1)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2)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3)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在创造性运用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个理论。(4)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不能以理论的久远来作为判定其科学性的依据。(5)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在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灭亡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的成功,即是坚持科学社会理论的伟大胜利,又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
四、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贡献:(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
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论证。(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4)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推进资本主义过渡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
历史局限:(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
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有找到改变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变成为空话,他们是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是从到的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制和努力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集中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五、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关于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六、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度,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余粮征集制;2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3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不劳动着不得食,以迫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
新经济政策:用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
由;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启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不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实施必须依靠具体的现实情况,不能脱离具体的客观现实;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解决农民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若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必然会导致危机。
七、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和弊病是什么?
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这一时期消灭
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十分重大。二是取得了为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紧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推动了战后世界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基本特征:过度集权。经济上: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2
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政治上:1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共产党独掌政权;3党政不分,以党代政;4逆向、一维的权利监督机制;5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文化上:1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2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3把学术争论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来推动学识文化的发展。4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
严重弊端:1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是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
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2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3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教训?
根本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
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向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这样左右交混,先左后右,终于把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彻底埋藏了。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历史教训: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改革必须坚持并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
教训: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改革,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就把它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体制绝对化,而不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革,它就在新历史条件下丧失曾赢得的一切;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丝毫动摇,如果因社会主义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而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把改革变成了该向,其结果必将葬送社会主义,使整个国家陷入沉重的危机和灾难中;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保持高度警惕。
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
篇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经济上(4点): 1正确处理各个产业部门的关系,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按农、轻、重秩序协调发展;2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在中央领导下,适需扩大地方权利,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在所有制基础上,提出以国家经营为主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4是在经济建设重坚持以独立自主、z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政治上(3点):1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全面集中制;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承认这会注意社会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强调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3是正确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思想文化上: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
失误(3个):1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2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急
于过度;3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化。
十、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修正、突破与贡献?
1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适应时代潮流的大政策;2提出了我国正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3揭示并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4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5.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6深刻揭示了计划和市场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7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遵照中国的实际国情建设社会主义。8创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9创造性的提出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的科学构想。10.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创造性的提出了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的科学论断,为新时期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必须建立特殊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大力推动法制建设;必须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十一、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苏东剧变以后,资本主义全球化主导全球。(2)全球化是指货物和商品与资金的越境流动,经过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和全球化阶段(3)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但同时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化(4)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其原动力是科技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5)全球化同时带来很多负面恶果,如犯罪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等。(本质:资本主义全球化主流是把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制度推广到全球,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是实质是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
十二、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1)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因此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2)资本剥削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3)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繁爆发,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趋势。
十三、我们当今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所处的时代应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变化: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的这场科技革命发展不是资本主义朝阳的升起,不是资本主义的起死回生,而是资本主义的回光返照,是资本主义的晚霞。当然这并是不说资本主义会很快死亡,我们应当从这场科技革命中看到共产主义未来的曙光。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创造了条件。阶级的出现和存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即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但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消除阶级和实现按需分配的地步,这样就必然会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所以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归根结底它是为了消除阶级对立、阶级差别创造了更充足的物质条件。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要真正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就必须达到像马克思所说的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形态。第三.更进一步看,未来科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为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了前提。
观念: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协作、竞争将同步进行,互相作用,我们要善于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东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尽快追赶新科技革命的大潮,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期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四、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两大时代性的挑战:其一是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这两大挑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否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又防止转向右的方面,善于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必定达到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
发展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一,为什么被科学社会主义断定为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使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第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是否仍然处于列宁所说的腐朽、垂死的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阶段?或者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第三,为什么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等十几个国家都竞争不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剧变,并且倒退去发展资本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民主社
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越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应当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走向趋势?第三,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何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
十五、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
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1)曲折性:1.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主
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更加曲折。3.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3.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中坚。4.世界共产主义组织在困难中坚持斗争,在调整中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