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

时间:2019-05-13 03:5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

第一篇: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

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提 要: 本文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分析了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挖掘了古镇旅游 开发中面临的几对矛盾:保护与开发模式、资源与客源、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并 针对几对矛盾探索了如何在古镇开发中实施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关键词: 关键词: 古镇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旅游经济 随着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管理组织将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官方建筑转移到民间建 筑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城镇、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当前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在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同时 ,必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保 护的前提下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近些年 ,许多古镇由于地方政府急于追求政绩工程 ,忽视了历史遗产 的保护 ,大面积拆毁古街区、古民居建筑 ,破坏古镇历史风貌及生态环境 ,淡化古镇的民风 民俗 ,致使众多的古镇文化遗产资源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一 四川省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上里古镇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传统文化积淀丰厚 ,文物古迹分布广泛 ,遗 存丰富。然而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 ,上里丰富的历史遗存及其建筑风貌都不同程度 地遭到了破坏 ,其中古民居建筑毁坏尤甚。由于古镇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 ,年久失修 ,大部 分民居较为破旧 ,如韩家大院的四合院 ,由韩氏后人居住并照管 ,因缺乏维修和使用不当 , 导致古建筑破败不堪;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 ,层数和体量较大 ,作为古镇 核心区的一部分 ,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镇内居民改善住房的要求 十分迫切 ,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 ,对古镇风貌、建筑格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 ,古镇 旅游开发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对古镇的建筑遗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宏观地看 , 上里古镇的各类旅游资源破坏或丧失的现状 ,在我国整个古镇旅游资源中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究其根源 ,皆在于古镇历史遗存、古风古韵、自然景观风貌等资源的丧失或消退 , 是当前古镇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片面性所致。具体而言 ,存在着以下几个矛盾。(一)古镇保护与开发模式之间的矛盾 散落民间的古镇古村落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应加强其保护 ,限制性的、合理的 旅游开发正是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古镇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应以古民居建 筑、古镇历史风貌、传统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 ,这是古镇旅游持续发展下去的 源泉。然而 ,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协调

决非易事 ,在我国众多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中 ,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粗放式旅游开发已成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一方 面 ,为了追求短暂经济利益 ,在对古镇资源缺乏深入调查、全面科学论证与科学合理规划的 情况下 ,就匆匆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古镇文化 遗产保护的现象 ,导致了古镇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破坏或丧失;另一方面 ,在“古 镇开发热”中 ,许多古镇开发者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经营理念 ,在开发中盲目跟进和模 仿 ,使古镇失去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文化载体和淳朴、和谐的古镇意象 ,失去了 个性和魅力 ,形成了 “千镇一面” 的格局 ,古镇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在这种粗放式 开发下显得支离破碎。许多古镇旅游开发已从反面说明了 ,重复建设、急功近利的粗放型开 发模式会导致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失败 ,并最终影响开发的经济效益。(二)古镇资源与旅游客源的矛盾 古镇资源与客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古镇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限制性开发 与激增的客源形成了一对矛盾。古镇资源是稀缺性和高价值资源 ,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该类 资源的破坏或丧失 ,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然而 ,与此相对地 ,渴望回归历史、回归传 统 ,追寻悠远和谐、古朴宁静的古镇意象的都市旅游者数量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几个 “黄金

周” 期间 ,古镇游客数量往往超过了古镇的承载量 ,即游客数量超过了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持 续生存发展下去所限定的最大游客量 ,周期性的游客超载导致古镇的生态、人文环境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第二 ,古镇资源的受保护性与游客的保护意识差形成了冲突。古镇文化遗产 资源因历史久远 ,失于维修 ,加之当时历史条件下建筑材料的局限以及长期以来的自然或 人为破坏 ,许多古镇旅游资源容易损坏且目前的破坏程度较强 ,面对日渐稀少的历史遗存 , 需要游客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 ,有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是 ,游客的环保意识、遗产保 护意识普遍较弱 ,许多游客乱扔垃圾 ,随意刻画、触摸甚至盗窃等行为 ,已经成为许多古镇 旅游资源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不利于古镇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三)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都市游客回归历史、反朴归真的心灵需求与古镇人追寻都市化、商业化的需求是一对矛 盾。逃离钢筋水泥、喧嚣杂乱的都市 ,回归悠远宁静的古镇 ,追寻鸡犬相闻的简单生活 , 是众多都市人的渴望。作为都市人 ,暂时回归古旧的生活是一种享受 ,长久置身其中的古镇 人却难以忍受现代化、城市化

化的远离 ,他们渴望追寻现代城市文明 ,然而 ,城市现代化对他 们而言 ,是“欧美风格”“高层建筑”“花园洋房”、、、甚至“怪异另类”等元素的组合。古 镇居民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认识局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破坏古镇格局风貌和文物环境的行为 , 古镇都市化、商业化气息也因之日趋严重。具体表现在:古镇发展中渗入了过多现代符号 , 过浓的商业气息。例如 ,有些古镇古建筑的韵致虽然依稀可见 ,但却处处渗透了砖墙、水泥 柱和瓷砖等现代建筑的符号 ,与古镇的古韵古风极不协调;商铺、摊位林立 ,地方特色产品 较少 ,小商小贩成群结队 ,拉客宰客现象屡屡发生 ,导致古镇商业气味过浓 ,民风不淳 , 古街区成了“商业街”;乡土文化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 ,体现地方特色的风俗节庆 活动日渐稀少 ,古镇人传统的生活器皿、生活习俗、娱乐方式正在消失 ,民俗风情变了味 , 千百年艰难留存下来的古镇历史气息逐渐日趋淡化 ,原汁原味的古镇正逐渐消逝 ,这是古 镇的悲哀 ,也是“寻古”人的遗憾。笔者认为 ,以上矛盾 ,在我国古镇旅游开发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并不是无法协调解决 的。二 古镇旅游开发中加强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一)实施保护型开发模式 ,建立古镇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保护型开发模式 ,是指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 ,进行有约束、有限制的合理开发。在古镇 旅游开发中 ,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 ,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 , 并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即治理古镇脏、乱、差现 象 ,严防由于游客过多造成对古镇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对古镇文 化的整体保护 ,主要包括对古镇独特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等的保护 ,如古建筑、民 风民俗、民间艺术等 ,也即是说 ,在保护古镇历史建筑的同时 ,保持古镇的古风、古韵 , 传承古镇的民间活态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古镇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才能 使古镇旅游者真正享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 ,以旅游开 发促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古镇旅游开发的主题 ,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 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 ,古镇旅游开发要适度 ,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 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 境污染 ,及由此造成的对整个资源、环境的破坏。总之 ,以保护为先 ,开发适度 ,以保护型 开发模式替代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进、重复建设、资源破坏严重的粗放型开发模式 ,才

第二篇:四川雅安上里古镇采风创作实习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艺术采风创作实习

摘 要

雅安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建筑以明清风貌的吊脚楼为主。古镇街道主要呈 “井”字布局,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这次实习主要是对上里古镇建筑、材质、规划、民族特色进行拍照或速写记录。具体到一些街道、建筑、规划等。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就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的类型。这些都是先辈们用其智慧和双手创造文明的淀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生命的内涵,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实习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更深一步的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了建筑与艺术的魅力。艺术的享受搀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建筑形式、特色乃至民俗中引入了设计中。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总体风貌;景点

第1章 前言

1.1 实习的内容

本次实习是去到四川雅安上里古镇,上里古镇是四川文化名镇,是临邛古 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建筑以明清风貌的吊脚楼为主。古镇街道主要呈 “井”字布局,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所以此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1.考察和学习上里古镇的古建筑、园林景观、传统艺术、民俗民风、装饰元素及风格。

2.使用素描、速写、手绘、线描和摄影等方式对考察的内容进行收集和记录。3.整理收集的资料及摄影照片,撰写艺术创作采风实习报告书。4.准备艺术创作采风实习的成果汇报展览

1.2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此次安排了为期三周的实习,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更多的环境艺术,认识不同类型的建筑、景观及装饰。学习各种园林景观,规划方面的知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了解地方民俗、民风等方面的知识及元素,学会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收集各种环境艺术类的设计元素,仔细观察和学习不同类型建筑的艺术形式,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加以运用。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的建筑风格,构建出自己的设计特质。通过这种亲身的实践和观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真实的感受。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意义就是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学习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建筑,景观。采集各类关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元素、装饰,达到实习的最终目的。

本章要求内容详实,围绕艺术采风创作实习的过程(包括实习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实际的外出考察情况、实习回来后资料整理情况、设计创作情况等)进行说明,并附上相关素材资料等图片,围绕图片进行说明。

第2章 上里古镇之行

2.1 校内准备工作

2.1.1初步了解上里

雅安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上里古镇位于川南(雨城)雅安之北26公里 距成都约110+26(公里),行程约3小时,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上里古镇于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因地处罗绳山东面而得名),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关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从这里到邛崃(临邛城)至芦山(姜城)和雅安(雅州城),各为一日行程。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三十里建场,因这里位于上十里,故名上里。(图1上里的区位地图)

图1 上里的区位地图 2.1.2网上收集资料

在网上收集关于上里古镇建筑及风景的有关资料,通过网上视频教程学习速写、素描、手绘、线描等艺术表现手法。手绘表现是园林景观设计者的主要表达语言,是表现园林具体构想的个性创作。主要针对一些组合小景搭配、植物、建筑、山石、水体、路、桥、路灯、路标等的表现手法。园林景观设计以园林植物为主,但也不可缺少与山石、水体景观、园路、园灯、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的配合,所以要以手绘的形式用科学、艺术地形式表现出它们的大小、高低、姿态及相互间组合等。还有就是掌握绘画的技巧,掌握各种不同要素的特点。才能正确地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性。

通过在网上的学习和研究后,对校园的各处进行小小的手绘训练,手绘作品如下图所示。

图2 手绘图书馆

图3 手绘体育馆 2.2 上里实习之路

2.2.1古宅“韩家大院”

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现具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川戏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地方一绝。位于四家村8社的韩家大院,系民间古建筑,始建于清朝乾至道光4年。系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权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和武举韩腾蛟、韩廷锐、痒生韩廷儒家的“华居”,清朝朝廷赐挂“卫守府”金匾。

图4 韩家大院外景

大院坐南朝北,呈一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地势平坦、视域开阔,其中木雕窗格最为精美。韩家大院窗格分为格类、如意纹以及仕锦嵌花三类,线条流畅、受力均匀,布局巧妙,是上里原有传统营造工艺的典范之作。

图5 韩家大院内部结构 整个建筑有7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整个院落占地约,7个四合天井为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布局严谨,大门呈“八”字两柱撑檐,饰木雕人物图案。升台阶为正厅华堂,两旁设置厢房、耳房。大小天井有走廊互相贯通,皆以正方形、长方形地板铺地。光洁平整。后院建耍楼、花园。建筑以镶嵌、木雕称奇,门窗、梁檐、枋柱等多用银杏、楠木、红豆、红杉、檀木等做材料,雕刻人物、鸟兽、花卉、仙房等图案以及民间故事和社会风俗等场面,栩栩如生。如图6、7、8所示韩家大院细节图片。分件雕刻成型后,镶嵌于设计位置,入槽合缝,粘结牢固,一人一物都体态匀称、神情各异、图纹清晰、风格独特。

图6 门上的浮雕

图7 镂空窗花

2.2.2桥“二仙桥”

上里古镇,之所以能远远超越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一般层次,以其水墨画 般的中国传统人文风格突破岁月的风尘,正是因为以水为魂。有水就有桥。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治安村1社,为上里杨家所建。二仙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图9 二仙桥风景

图10 上里古桥速写 2.2.3古戏台“群玉楼”

上里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上里古戏台由石木构建,戏台雕龙画凤,雕刻景物栩栩如生,反映出上里精致的木雕和石雕工艺。古戏台是古场镇在春节或逢年过节演出川剧的主要地方,而演出的剧目主要依民俗进行选择。此外在古戏台的背面留有红军的字刻。古戏台最吸引人的是上面的对联:‚陈姑赶潘玉出彩勤老哥哥不忙回去萧方杀船更斗艳看面娃娃就要出来‛。如此有趣而又超长的对联估计在其他地方不多见。逢年过节时,古镇上的居民会请戏班在古戏台唱戏,意为‚万人共乐‛。

图11 上里古戏台

古戏台的建筑非常美观,侧面是戏剧石刻,石刻的人物生动形象、姿态优美,管是镂空的窗花,还是柱子上的木雕都是精雕细琢,其中韵味令人深思。通过对上里古戏台的研究和分析,我对它进行了速写写生,将它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记录下来。如图13所示,完成后,指导老师对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需要加强对建筑细部的描绘。构图需要完整,笔法需要流畅,观察要细致等。

图12戏剧石刻

图13古戏台速写

2.2.4街道“井字街道”

上里主要街市的“井”字布局由南北向的两条街道以及东西向的两条街道组成,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水胜谷丰”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为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据杨莲中老人介绍,古镇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火灾,特别是民国初年的一场大火,除靠山的几处大院幸免于难之外,其余房屋铺面均焚烧殆尽。灾后重建古场镇便被设计成 “井”字格局,意在“井中有水、水能灭火”,又在场镇中心“水巷子”处掏一水井,以进一步落实“井中有水”之意,并且在镇中巧妙布局,以真正起到“水能灭火”功用。

图14 上里古街

通过一天的时间对古街进行拍照记录和用线描的形式对古街进行了速写记录,我深深的喜欢上古镇那种古色古香的气息,创作完成后,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作品进行了评奖,针对这次我的作品,老师建议我仔细观察建筑细部的结构,多采集一些设计元素。

图15 上里古街速写 2.2.5古牌坊“贞洁牌坊”

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石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系褒扬韩氏婆媳两代守节遵诏而建的石牌坊,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坊前有双斗桅杆一对,分别高米,气势颇为恢宏,是我国石刻艺术之精品。

图16 上里古牌坊

第3章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采风实习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中国的传统艺术建筑的美丽,收集到了许多设计元素和各种传统图案。领略到在环境设计中要与自然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环境。古镇,与别的人类文化遗存一样,不可替代、不可重复制造和再生,有难以替代的代表性与重要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无比珍贵的财富。上里古镇作为有川西独具特色的小镇,在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所不能告诉我们的。

从实习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大家都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无论是在实习前的准备过程中还是在实习进行中,我们组的队员都是积极热情,严肃认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实习态度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实习成果,既有大量的资料、调查结果,又有对实践教学增加知识与见识,提高动手能力的进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古镇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与文明,是传统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建造技艺、空间形态和民俗风情的真实载体。这次实习收获了对团队精神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受益匪潜!期待更多这样的实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 孙霄奕.安仁古镇街巷空间特色解析与保护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7(8).[3] 乔文星.中西建筑的差异中国科技纵横论文 [M].北京: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2003.5.

第三篇: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

小城镇规划论文

试论古镇保护与建设发展及开发的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脱颖而出。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受到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也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对丰富旅游产品,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古镇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建设古镇,保护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古镇保护;古镇建设;旅游开发

1.古镇的定义

古镇是一种历史遗存,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镇泛指所有目前仍然保有

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 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古镇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味古镇的古韵美;

(2)鉴赏古镇文化艺术美;(3)观赏古镇自然美;(4)体验古代农耕文明。

2.我国古镇旅游的兴起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古镇旅游渐渐兴起。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 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 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此后古镇旅游就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 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 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与此同时, 西部的大研镇(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在古城镇开发中脱颖而出, 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 领导人在周庄的观光使得古镇旅游热达到了顶峰。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 其他省市的古镇旅游开发也如火如荼, 如广西的扬美、重庆的瓷器口、安徽的三河镇、四川的李庄等。据网上不完全统计, 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 座, 而且周庄模式(或称周庄经验)也出现了向外扩张的局面。

3.我国古镇的分类

3.1江南水乡古镇

以“江南六镇”(周庄、同里、甪直、南得、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

一种典型地域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影响并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江南六镇在发展中形成的发展特征:

3.1.1保护与开发并行,旅游与工业共兴。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

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完整的保护古镇格局风貌,充分利用古镇历史人文遗存,强化历史

特色,开展旅游,并将收益回馈于古镇保护中,同时兴工业,使旅游开发与经济共同发展。

3.1.2 法制与人制并进,居民参与,共同致富。引导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

中来,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古镇保护和旅游管理机构,以确保古镇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古镇历史风貌健康延续与继承发展。

3.1.3 宣传营销与品牌塑造同步,以市场为主体,共同拓展。江南六镇的保护在把握

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各自特点,形成其独特韵味。如周庄: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以“中国第一水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西塘:不以旅游为核心,追求文化价值和人居环境,以“生活西塘”为定位;同里: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打造为“颐养天年的乐土”;南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财富,具有“财富南浔”特点;甪直:以祠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展现宗教古镇特色;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以“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为理念,发展博物馆式的古镇。

3.2 西部古镇

西部地区的古镇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四省市, 各省(市、区)的古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3.2.1 重庆市偏岩、涞滩、双江、钓鱼城、路孔、安居、磁器口、走马、松溉等古镇,巴蜀文化博大精深,艺术风格浪漫奔放。

3.2.2 云南省石头城、石鼓、金华、沙溪、喜洲、大理、巍山、诺邓、金鸡等古镇,民族特色浓厚。

3.2.3 贵州省枫香、镇远、报京、施洞、西江、郎德上寨、车江、空申、加去等古镇,清秀灵逸。

3.2.4 陕西省党家村,质朴淳厚。

3.2.5 西藏江孜、翁达岗、盐井等古镇宗教色彩浓厚。

4.古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古镇旅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此外, 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主要集中在对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4.1 古镇的原真性受到破坏, 景区特色受到威胁。随着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强势城市文化的影响, 古镇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一是古镇原住居民大量外迁, 致使古镇旅游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面临丧失的危险;二是古镇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深刻挖掘和发扬光大, 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古镇的保护,特别是古镇作为历史村镇环境原真性(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问题日益凸现;四是古镇正面临过度商业化的危险。

4.2 古镇的旅游环境承载量与环保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古镇不断开发, 游客数量剧增, 游客的频繁出入, 破坏、干扰和冲击着古镇的生态与人文环境, 一旦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使游客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古镇旅游首先是注重其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有的古镇甚至主动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4.3 古镇旅游策划单一, 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古镇文化旅游方式单一, 没有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策划。古镇缺乏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 致使当地社会和文化价值面临退失, 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古镇文化旅游内容较少, 不能满足游客观光、休闲、求知等多层次需求,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4.4 古镇旅游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一方面, 古镇目前道路交通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差, 公共建设不配套, 古镇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 镇内旅游吃、住、行条件都较差, 致使旅游规模上不去, 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响。尤其是旅游旺季时, 各档次餐饮、住宿接待设施的贫乏成为游客抱怨最多的因素, 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另一方面, 古镇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 尤其是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建设规划和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制度还很缺乏, 由此导致古镇保护和发展投入不足, 一些古寺庙、古民居、碑刻等破损严重, 亟需维修。

5.古镇开发建设及保护的对策

5.1古镇开发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 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工作, 并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 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 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西部偏远地区的、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古镇可以采取此种开发模式。

5.1.2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 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 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 向银行借款, 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 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 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地理区位一般。

5.1.3 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 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 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距离中小城市较近, 具有一定的客源腹地。

5.1.4 社区开发模式。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 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开发模式是将古镇旅游资源作为个体

进行开发建设, 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 通过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 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适合于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目前的开发现状良好,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距离大中城市较近;(3)古镇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较高。

5.1.5 综合开发模式。此种旅游开发模式可将上述几种开发模式混合使用, 其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处于宏观调控地位,进行战略管理, 把古镇的建筑景点、人文历史遗迹、民族风 情、农产品、土特产等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联合各方力量开发古镇旅游, 促进古镇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古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适合于此类开发模式的旅游地境内自然景色应十分优 美, 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民族风情多样。

5.2古镇保护对策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古镇居民渴望自身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他们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作为游客的观光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作为地方政府,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改造与开发。同时,他们希望能通过古镇来招商引资,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其各方利益间充满着矛盾,应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

5.2.1 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古镇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还应综合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控制力。

5.2.2 基础设施的更新。古镇最大的弱势是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居民环境应成为城市建设、历史保护的重要任务。

5.2.3 新旅游空间的外拓展。在古镇周边进行新旅游空间拓展,凭借空间转移实现分流减压,新扩展内容应避免与古镇区内雷同。

5.2.4 品牌塑造与特色发掘。为古镇空间注入新功能、与社会同步的文化发展策略和非物质遗产的继承发扬,是古镇发展的必然选择。如通过承办各种文化发展论坛提升古镇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举办各种旅游节、文化展、民俗庙会,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适时引入艺术家的入驻等。

6.结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紫图.中国古镇图鉴[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5)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讨论,2001,(11):57-59

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 ,31(5):116-121

7.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4):377

8.徐钟.正在改变的古镇[ DB/ OL].http: / /.cn/ zm/ 20060511/ jj/ jjxw/ 200605110046.asp, 2006-05-11

第四篇: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本站推荐)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历史背景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为申请世界遗产的六个江南古镇之一,西塘虽远没有周庄、同里出名,甚至比不上近在咫尺的乌镇,但西塘现有一千多户居民,是江南古镇中最多的,也因此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2.水乡古镇特色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西塘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以其独有的卓越风姿吸引中外游客。廊棚是西塘区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看点,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以西塘的规模最大。在廊棚上看着对岸的枕河人家,那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廊棚多为木架瓦顶,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1300多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让西塘引以自傲。步入廊棚,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棚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棚,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即具有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宅弄为西塘的又一特色景观,极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西塘有100多条宅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宅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3.古镇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氛围的整体和谐古镇在明清时代曾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商业活动是西塘人文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廊棚下的“老字号”,更能让游客体验什么叫“儒商”——体验西塘文化的精妙之处由此而达到高潮。西塘现存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除了临河房屋因河水长期浸泡,斑驳的墙壁略为破败外,保存仍然十分完好。

第五篇: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姓名:丁珂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旅游管理 旅馆41班 2224101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江南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三个水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各个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利弊,在建立可行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以协调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

Probe into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in ancient towns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bstract: As a kind of special tourism resource, the old towns in China have already absorbed more and more tours Since 80' s in 20 centuries, such as Wuzheng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Zhouzhuang Town in Jiangsu province.Now, to tour old town has already been a popular tourism product anywhere, which rose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old town'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rospering the old town's community, developing the old town's culture.However, a lot of problems were came out in the process to product the tourism resources.Key words: ancient towns;tourism development;resources preserv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发展到现在,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旅游古镇的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座,其中又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最为突出,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江南古镇旅游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多问题也在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暴露

出来。各种矛盾冲突束缚了江南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方法。基于此,本论文展开了对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一、江南古镇与江南古镇旅游

(一)江南古镇的概念

江南古镇,是个集合概念,在地理学上,泛指“长江以南的古镇”,尤其以江南水乡古镇为典型。江南,原意江之南。“江”,汉语特指大江、长江。故,江南古镇,一般与水相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水”文化和“古”文化的交点,是江南古镇的魂。余丹(2005)认为,江南古镇,是一种文化遗产群,主要包括古镇古建筑群、古镇老街区、古镇民俗等。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湖北以南的湖南,江西一带。而进入近代后,江南的范围转移到苏南和浙北一带,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同时在诗文中广泛出现的江南古镇,指的是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的古镇。同时出现的还有“文化江南古镇”这一概念,指以苏锡常的太湖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古镇。

本文所讨论的江南古镇,以“苏锡常,杭嘉湖”(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地区的古镇为重点。代表性的有: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

(二)江南古镇所蕴涵的旅游价值

随唐宋元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到明清时期,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心脏,江南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江南古镇有着独特的自然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古朴

之所以称之为江南古镇,因为这些小镇都具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苏州昆山的周庄,建镇于北宋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苏州吴江的同里,建镇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这些小镇的建筑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介,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体现出江南水乡民居古朴自然的建筑特色。

2.水网密布,水乡风貌独特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流众多,因此古镇以水为依托,依水成镇,在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以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是这种容入古镇文化,古镇生活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让中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3.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江南水乡古镇从古至今都体现着一种好学善思、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2]江南民间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这种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风气,更因“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以及宋代以来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江南古镇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名人学士荟萃,清淡素雅的水乡风貌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江南古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江南古镇旅游就是指,以江南古镇为目的地所展开的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旅游的内容从以自然风光旅游为主发展到与风俗风情旅游并重,“走进生活”、“回归自然”成为近年世界旅游的热点。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独特的风情以及从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深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江南的古镇旅游也由此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世纪80 年代。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1986 年开展旅游事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浙江乌镇于1999 年开始旅游的开发工作,由于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又较好地保护了历史,故被喻为“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阮仪三(1996)指出,正是植根于“水”环境中的江南水乡城镇所具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吸引了一大批中内外游客,使江南古镇旅游迅速升温。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

江南古镇有着安静而优美的环境、古朴的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人类经历的见证中最有说服力和生命力的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城,老镇,对现代人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于江南古镇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冲击,对当地文化,氛围和社会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现有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分析其利弊,是为了寻找一种最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可以协调处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将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带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及其途径构成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的两大要素。它们共同作用在江南古镇这一客体上,使之的自然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展现在游客眼前。

(一)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1.政府主导开发与保护

政府作为当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

2.以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

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

3.政府将经营权出让,旅游开发商成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开发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开发商(投资商)进行管理。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途径

在现有的经过旅游开发洗礼的江南古镇中,笔者将它们开发与保护的途径归纳为两大类别:“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

保继刚(2004)指出,所谓“空心化”就是把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居民迁出,再对古镇、古宅、古街进行修缮,派出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

与此相对,“非空心化”则是尽最大能力保留古镇现有的当地环境,不仅不把当地居民迁出,而且利用这一部分居民,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生活环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所居住古镇的开发利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两种途径在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得到了深刻的实践。如江苏苏州的同里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坚持着“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途径,当地居民没有被强行迁徙,依然保留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游客游览的过程中,随处课见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低矮的建筑,杂货店,当地的电影院,都在旅游区内,甚至连景区的大门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而浙江桐乡的乌镇则是“空心化”开发的先行者。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

江南水乡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模式是上述开发主体与开发途径的不同组合的结果。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对比,笔者认为其组合结果中有以下三种模式较为典型。

1. 周庄模式-政府主导,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周庄的旅游开发依赖于当地政府。1986年,周庄镇政府就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旅游发展进行规划,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开发。周庄以非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途径为基础,在空间结构形态上采取了“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 [11]的模式。对传统古镇与现代新镇进行了过度,既不大量的迁徙当地居民,维护了一部分古民风的生存,又解决了现代化建筑,现代居民生活对古镇区原有风貌的侵蚀。

2. 乌镇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空心化开发

如果说周庄采取了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那么乌镇便是先规划后发展的典型。乌镇模式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乌镇亦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开发促进保护”的道路。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也是乌镇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其开发亦开始就采取了“为保护古镇整体风貌,禁止居民经商”的措施。并以“起步最晚,规划最齐,管理最规范” [13]的姿态跻身江南六大古镇之列。

乌镇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是典型的空心化开发,原先居住在古镇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往他处,也不允许居民在沿街的房屋进行商业活动。

3.南浔模式-旅游开发商为主体,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南浔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旅游开发商通过自身优势,利用大量资金,对南浔精心整改,投入市场。浙江烟草集团所属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从最初的项目规划至今,滚动投入的资金已近5亿元。整个项目规模为23亿元。

由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接管的南浔旅游开发,虽然在最初强制拆迁居民498户,建筑面积达45837.19M,但是整体上依然遵循着非空心化的开发途径。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同时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了一部分,但南浔整体的人文环境没有受到影响。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典型模式利弊分析

这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三个不同的江南古镇运作着,其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在这三种模式各自实施的过程中,它们也都暴露出不同的问题。

(一)周庄模式

1.政府调节旅游活动,用旅游保护古镇

周庄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较好的口碑,保持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冠居江南六大水乡。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长时间对周庄进行在旅游开发,旅游活动,资源利用方面的调节活动,使周庄成为江南水乡古镇中旅游发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古镇。周庄模式的核心,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古镇,用旅游来保护古镇,“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的模式,对古镇和新镇寓于不同的旅游项目。这样既保护了古镇,也解决了城镇发展的问题。

2.政府调节漏洞,旅游容量饱和

从现今关于周庄旅游宣传的各项媒体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周庄用于宣传自身的一大标准便是接待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从李丽雅(2004)在接待游客数量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周庄的具体数据,“到目前为止,周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每天平均接待游客3000-4000人,周末平均每天7000-8000人。现在每年的观光游客数已经超过了1996年的3倍。2000年的游客总数约150万,其中外国游客22.5万。在国庆期间,每天的游客数量达到了三万人次。”[12]

正因为政府直接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开展,对于市场宣传的灵敏度不够,一味的标榜自身接待游客数量的增加,却没有看到周庄由于旅游区域狭小,要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并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必须限制旅游数量,原本应该发挥其调节作用的政府没有看到这一弊病,更别谈对周庄接待游客的数量进行调节控制了。

(二)乌镇模式

1.先规划后开发,结合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

乌镇在空心化的开发基础上实施了精品战略,主要包括:精心设计景区,旅游路线精品化,完善旅游解说系统。充分迎合市场需求所重建的乌镇,在保护基础上融入了最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无论是成功设计的景区布置,还是柳暗花明的旅游线路,都完全贴合游客的游览需要,呈现出一种游客想看到,愿意看到的水乡风貌,使乌镇成为立体的展现在现实中的历史遗产群。

2.空心化导致过度商业化

乌镇的空心化开发将原先的老百姓迁出,进驻规范的旅游商业体系,从表面上看是对古镇资源的一种有利利用。然而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他们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也随之流失。乌镇失去了居民的生活依据,空城的古镇再加上商业活动的进驻,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必然会引起地方文化资源被当作是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渐渐无法控制,从而陷入多数学者所言的“过度商业化” [15]的局面。

这种旅游商业化的极端表现,是乌镇地方传统文化逐渐被异类文化,特别是现代商业文化侵蚀;古镇原有淡雅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旅游商品同质性显现严重,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被能成批生产的退化而简单的工艺品所取代。

(三)南浔模式

1.旅游经营良性循环,非空心化打造“宜人居住”的水乡环境

南浔古镇的旅游开发脚步远在周庄,乌镇之后,因此上海博大公司在对南浔的开发过程中,吸取了前辈开发与保护模式所引起的弊端的各种教训,借鉴了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无论是旅游容量的控制,还是商业活动的安排,都恰到好处的体现在这个精致优雅的小镇上。

南浔区与企业的合作方法是采用项目整体开发运作,企业出资进行古镇修复整治和旅游配套,政府用土地进行补偿,实现项目前期投入产出的基本平衡,使旅游经营轻装上阵,如此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与乌镇模式不同的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但是古老淳朴的人文环境仍然保持着,无论是摇船的少女,亲和的讲解员,还是临水而建的店铺,都是南浔数百年流传至今的原汁原味的民风。随处可见当地的居民在河边洗菜,嬉戏,年迈的老人靠着同样年迈的栅栏休憩,仿佛从异乡远到而来的游客只是眼前转瞬即逝的风景,丝毫不会侵饶到他们传承至今的宁静生活。

正是非空心化所带来的这种“宜人居住”的谐和环境,使南浔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邻里关系,体现出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理想境界。

2.旅游主体重复,产品单一

然而,也正是这种保守的模式,使南浔在江南六府古镇中,成为毫不起眼的一个。多数游览过的客人表示,南浔只是与周庄,同里,乌镇一样,旅游主题重度,旅游产品单一的又一个江南古镇。只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在另一个地理位置的体现。这便是南浔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主要弊端,经营差异化不明显。

优雅、闲适、恬淡的水乡生活为大多数人所向往。但南浔古镇旅游缺乏“亮点和特色”,也就是缺乏自身的核心吸引物。与其他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在景观上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普通游客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水乡的差别,很多都是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观光,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古镇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开发的层次也仅仅停留在观光和门票收入上。

四、为江南古镇旅游建立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在上述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庄模式由于旅游开发通过政府指导,失去了对市场的灵敏度,而乌镇模式的空心化开发又造成了过度商业化现象的泛滥。笔者认为,由旅游开发商为开发主体,走非空心化的开发道路的南浔模式,在众多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最为可行。

(一)南浔模式的可行性

1.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主体,敏感应对市场

周庄模式之所以完全由政府主导,是因为周庄古镇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当时的旅游开发商远没有成熟起来,政府便直接接管了古镇的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到20世纪初,乌镇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作为开发主体,虽然成立了乌镇旅游开发公司,但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在资金条件上远不及旅游开发商雄厚。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开发商已经渐渐成熟起来。旅游开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活动,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投入市场并得到回报,仅仅依赖政府的调节力量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的宏观条件下,旅游资源之间也在相互竞争,江南古镇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展现自己的魅力,必须要依靠旅游投资商的企业头脑,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营销,打造古镇旅游地独特的“企业品牌”,突出战略管理,贯彻营销观念。

那么,以旅游开发商作为开发主体,会不会出现开发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古镇旅游资源造成侵蚀破坏呢?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本身就建立在旅游资源身的旅游价值上。一旦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不再具有旅游价值,那么它带来的旅游活动就会渐渐衰退,更别说创造经济效益了。这就决定了为了考虑长远利益,明智的旅游开发商必定会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着手保护资源本身。

2.非空心化的良性循环,开发与保护并行

乌镇一直遵循的空心化的开发途径使当地的旅游活动暴露出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变的难以控制,这时候经济的发展便以文化的流失为代价,长此以往,“旅游开发便会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单向的转换过程。”[6] 因此,只有走非空心化开发的道路才可以避免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滋生。在这方面,周庄模式体现出来的非空心化同样是可取的,但周庄模式对古镇区,新镇区做了明确划分。生活在古镇区的人过着自己惬意的室外桃源生活,而新镇区的老百姓则开起了饭店,旅店,为周庄镇的旅游活动提供设施条件。这样明显的分界在南浔你看不到,你可以不出古镇区,就居住在当地老百姓用自己古老的祖屋经营的客栈,因为南浔古镇区的居民积极参与到了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为远到而来的游客创造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南浔模式在开发水乡古镇的同时,不影响古镇原有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在原有水乡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改造,且通过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

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自觉保护水乡古镇的资源和风貌。因而,这种非空心化,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利用有助于维护江南水乡古镇建筑及环境的真实性。

(二)对南浔模式的完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南浔模式从重多模式中脱颖而出,恰当处理了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于开发的协调问题,那么是不是南浔模式就是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呢,从前文我们对它所体现的弊端的分析上看,答案是否定的。要寻找到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就必定要对南浔模式进行各方面的完善。

1.挖掘民俗风情,提高古镇文化品位

要完善南浔模式,首先要着手的就是解决旅游主题重复,产品单一这个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资源正在被进一步开发,利用。如果在开发过程中,走前辈走过的老路,树一样的旅游产品,建一样的旅游风景,宣传一样的旅游口号,那么江南水乡古镇将会滥而不精,渐渐失去其自身特有的旅游吸引力,只是多一个南浔,或者周庄而已。

因此,要保证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生命周期的延续,就必须要努力使其进入复苏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江南水乡古镇增添新的内容。这些新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的深度开发,也可以是对其进行全新的包装和宣传。

就南浔而言,笔者通过资料采集,发现南浔除了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风貌以外,还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集团—浔商的发源地,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处,中国名人集居地。这使南浔作为江南水乡古镇,不仅具有其他水乡普遍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观赏价值,还蕴涵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这种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的厚重的文化因子,使作为水乡古镇的南浔在广度与深度上具有其他古镇所较少拥有的发展潜能。

如果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主体及时认识到这一潜能并且加以宣传利用,那么南浔必定会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散发出自身特有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2.政企结合,发挥政府调节作用

虽然旅游开发的经营权转让给了旅游开发商,政府的调节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一方面要给旅游开发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对旅游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必须保证旅游开发商的开发活动是在经济盈利和资源保护双赢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江南古镇资源的保护除了靠旅游开发商以外,政府也应当协调各方面事务,全方位保护江南古镇。如制定江南古镇保护条例,整顿市场,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塑造江南古镇旅游的良好形象。

因此,南浔模式除了坚持旅游开发商为主体以外,也不能忽略政府的力量,必须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辅助,才能有序的进行旅游开发,全面的保护江南古镇旅游资源。

3.打造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由于古镇间激烈竞争而引发整体吸引力的弱化。过去,江南古镇在开发旅游上一直是“各自为政”,由于资源相近,为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甚至出现过恶性竞争。以至于陷入了“不到水乡是遗憾,游了水乡更遗憾”的境地。

再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只一味的关起门来自己开发,势必会造成江南水乡古镇之间的孤立化。只有各个江南古镇转变观念,树立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观念,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江南古镇大旅游圈,才能共同打响“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如成立古镇旅游区联盟,对几个古镇的旅游线路、交通和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方便游客在古镇之间的选择游览和游线组织,使得游客分流。

南浔模式的成功之处值得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借鉴,其需要完善之处我们也要不断发现不断改过。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旅游正在日益迅速发展,在着手开发前要选择怎样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开发过程种要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这关系着古镇旅游资源的生存,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各地游客的旅游感受,整个古村古镇的长久发展。也需要更多专家的关注于研究,来更好的发现江南古镇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解决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道路。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邵甬.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01).[2] 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04).[3] 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06).[4]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0(02).[5] 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7(03).[6]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03).[7]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12).[8] 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03(08).[9] 卢松,陆林,徐茗.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5(05).[10]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01).[11] 彭小娟.浅析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两种现象[J].山西建筑,2005,31(21).[12] 李丽雅,黄芳.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和同里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02).[13] 秦容.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01).[14] 周乾松.古镇保护尚须警钟长鸣[J].城乡建设,2004(10).[15] Alister M,Geoffrey W.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J].Longman House,1982(4).[16] 李晓艳.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5-6.[17] 蒋志杰.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3-4.[18] Erik Cohen.Introduction investigation tourism arts [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 1-8.

下载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