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时间:2019-05-13 03:1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加快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上新的水平。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在结构调整上,应重点发展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上,应加快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区域性整体开发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应把重点放到能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支撑、能带动产业链或促进产业集成的大产业、大项目上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事业上,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文明素质、自律能力、奉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指导、约束社会公众的交往行为,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力度,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系。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建立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扶助生活困难群体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的同时,注重关心困难群众,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哈尔滨市坚持抓好这样几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大力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农村扶贫,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困群体,仅2004年就解决2.2万贫困户、9.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改造80所农村学校,安排5万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对23所乡镇卫生院实施危房改造。二是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有25.9万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向农村延伸,将部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三是开展经常性社会救助活动。积极构筑以城市低保的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用水、供暖、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仅2004年,就为社会孤老、重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加发低保金362.7万元;深入开展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工作,11.8万名低保对象享受基本医疗救助,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249.6万元;为特困家庭解决廉租住房485套,为3万户低保家庭减免水费和污水处理费;有针对性地为受灾群众、低保对象、农村特困群众、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抓住提高行政能力这个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行政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保障。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证社会有序运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应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依法管理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加快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让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都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要求的渠道,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人民的利益,从而建立起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于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针对当前的实际,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应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

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

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三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四篇: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9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08年残奥会的召开,使残疾人工作进入更多的视野,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残疾人事业它的服务对象是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因此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本质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提高残疾人的素质,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营造一个“助残、爱残、扶残”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发展不平衡性较突出的时期,残疾人事业面临许多新课题。几年来,南开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很快,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工作成绩与残疾人期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把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则,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坚持“四个纳入”完善促进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政府分管领导要协调,确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从而保证了残联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从整体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残疾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同志多次听取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南开区都要根据残疾人的切实需求,为残疾人办10件实事,从政策、资金、人员、项目等多方面给予保证。

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筹措的投入机制。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大投入,落实配套经费。进一步规范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确保保障金专项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不足部分从福利基金提取。动员社会力量筹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坚持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综合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硬性指标。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是系统工程,应有权威、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制度规范。

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特别是中央文件中强调的残疾人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都应纳入法律体系。认真落实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各级法律服务网络、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系,通过区法律援助中心和社区维权岗,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二、实施“四项工程”,加大促进事业发展工作力度。

按照“普惠”加“特惠”原则,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实施劳动就业工程。进一步贯彻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天津市关于 的文件,建立政府、社会扶持就业服务平台,坚持按比例分散就业和集中安置、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原则,拓宽就业渠道。区、街两级残联每年举办就业洽谈会、专场招聘会,主动为企、事业单位推荐、选送残疾职工,残联就业服务中心在其他部门就业招聘会摆上“摊位”,为用人单位推荐残疾人。全面推行按比例就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1.5:100的比例吸纳就业,确保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扶持福利企业稳定、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子们举办福利企业。实施就业援助和保护,保证残疾人优先享受优惠政策措施,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扶持自主创业服务机制,落实扶持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盲人医疗和保健机构,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残联培训机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技能培训。实施扶残助困工程。将残疾人生活保障工程统一纳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步实施,给予特别扶持。我们建立了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动保障机制,民政、卫生、劳动、残联做到了联动,为残疾人的困难生活救助、大病救助、医疗救助、再就业援助各负其责,分别制订了救助制度。2009年制定了南开区扶贫助困十大重点项目,由区政府副区长亲自挂帅,残工委部门各负其责,深入调研、加强协调、严密组织、认真落实,确保工作圆满完成。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有残疾人证的再给予残疾补贴,对未列入低保且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适当予以生活补助。完善城镇残疾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和进城务工的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把残疾人100%纳入城乡养老保险体系,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全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对低保残疾人予以照顾,应由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从特困医疗救助基金中划拨。加大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力度,对低保家庭中持证重度残疾人,单独实行低保,全额享受地抱紧,确保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100%得到救助,实现残疾人低保和救助全面覆盖。

实施康复安养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参与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区康复指导中心等康复中心建设。探索残联自办、联办、民办公助、支持社区和个人兴办等方式,加快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采取适当收费、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的方式,为家庭照料有困难的中度、重度残疾人提供工疗、日托服务。以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多元化的康复医疗保障体系和残疾预防机制,建立城镇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和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以迎接中残联“十一五”计划中期检查工作为契机,以“人人享有康复”为目标,规范社区残疾人康复档案的管理,组织来自全区12个街136名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参加了康复工作上岗培训,为他们更好地为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奠定基础。区残联投入44万元,全区12个街道建立社区康复中心,60个社区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并以水上公园街观园里社区作为示范点,购建器材和办公设备,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残疾人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站为基础,以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实施教育辅助工程。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步伐,加强特教师资培训。探索残疾人学龄前儿童教育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新路。鼓励各类普通学校都接受残疾人,创造条件帮助完成学业。建立教育资助长效机制,完善帮困助学制度,投入14万元资助各类残疾学生373人次。对考入普通高校或中等学校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自学成才这给予奖励。社会教育机构向残疾人开放。支持兴办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2008年组织311名残疾人接受了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加残疾人技能,提高就业几率。

三、优化“四个环境”,营造促进事业发展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使残疾人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帮、残有所为。

优化人文环境。重点建设全市一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知识和各类残疾人特点的康复、文体、就业培训项目。市、镇、街道、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创所提供方便,增添适合残疾人需要的设施。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做好运动员选拔培训。利用社会资源开辟活动场所。市图书馆与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和完善盲人阅读场所。认真落实免费游园和视力残疾人免费乘车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助残志愿者队伍。

优化舆论环境。宣传、新闻、教育、文化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报社、电视台开设专题栏目,宣传残疾人事业知识,刊登、播出事业公益广告。凡涉及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和新闻,使各新闻媒体优先优惠刊登播放,做到残疾人事业宣传“报纸有版面、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网站有专题。”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定期评比表彰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助残先进个人和自强模范,加强对扶残助残及自强典型的宣传。

优化服务环境。强化“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树立求真务实作风。及时调整了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并对残联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规范岗位责任,细化内部管理。同时完善了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财务报销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三站一办一岗”(即:街残疾人康复站、残疾人服务站、志愿者助残联络站,残联办公室、残疾人维权示范岗)的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服务范围。全区12个街配备了残联理事长,配齐了残疾人工作专职干部、专职联络员。社区残疾人人数在10人以上的都成立了残协,配备了???名专职委员,使残疾人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优化无障碍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和市残联《关于2009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安排意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积极开展争创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区活动。我们采取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在主次干道、市区级商业街、步行街和人行道,修建盲道1.66万米;在公园、广场和重点公共建筑道口,设置缘石坡道86个;在大型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建筑、园林建筑、老年人福利院所、室外公共厕所等各类公共建筑,添置一批无障碍设施和标志。我们还从更加人性化的目的出发,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引进社区、引进残疾人家庭。今年完成了180户视力残疾人和肢体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了蹲便改坐便,为315户视力、听力残疾人安装了语言和闪光门铃,自2006年率先在全市启动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以来,三年来累计对1035余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完成了无障碍改造。

第五篇: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组织,如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和谐服务是各级政协工作者研究的话题,人民政协的优势明显,位置超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新时期的政协工作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发展要领。

一、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积极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政协工作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动员组织参加政协的各族各界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参政议政的基础工作,选择党政部门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进农村建设、城镇建设、教育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献言献策,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角度,选好课题,深入开展调 1

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建言立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预见性,切实做到建言到点子上,立论立到关键处。

二、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努力维护融洽、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

当前,我国处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的阶段,政协工作要围绕团结、民主主题,发展自身优势,为党分忧,为政府解难,做好稳定维护团结工作。一是发挥好团结优势。借助爱国统一战线这个大舞台,通过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形式,把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界别的人士的力量凝聚起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团结一切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广泛、更加雄厚的社会基础;二是发挥好民主优势。政协是各界代表人士发扬民主、参政议政的活动场所,要不断拓展参政议政的形式,将球参政议政的效果,引导各族各界人士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做到参好事、议大事;三是发挥好政治协商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要不断丰富协商的内容,将球协商的效果。政协委员由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组成,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政协委员,一方面要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题

案等多种方式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促建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党委、政府工作意图,积极向各界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把上级意图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畅通民主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愿望和民主要求,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坚持把民主监督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优势在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建设性,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出于善意,出于公心,立足于帮助,立足于支持,是以平等协商的形式进行监督,做到了既仗义执言,严肃认真,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度,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参与中心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政协委员要通过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知真情,在民主监督中求得实效;二是在调研视察中进行有效监督。围绕重点工作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调查视察,全面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展开监督,让党委政府重视,群众支持,市政协工作有为有位;三是在提案办理中进行有效监督。建议案、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强化提

案质量意识,严格办理程序,加强提案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委员开展提案督办和提案办里情况视察,把民主监督内容落实到提案办理各个环节;四是在坚持和完善已有的民主监督小组、明察暗访等民主监督的基础上,推荐政协委员担任公检法、税务等部门的特约监督员、监察院、行风评议员,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新思路、新途径,选派委员参与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干部考核、民主测评等方面的工作,让政协委员在参与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献计出力。

四、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不光是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情为民所系,努力维护群众的根被利益

人民政协要始终坚持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把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摆在突出位置,既要利用自身面广,层多的优势,加强与各族各界人士的合作,发现和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较小的、带有苗头型的问题,又要积极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有关重大事件和情况,通过有效的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统一思想,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党

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达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二)利为民所谋,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要围绕县上的中心工作,经常深入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群众确定发展项目,协调项目资金,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政协委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开展好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扎扎实实办一些事实、好事。要不断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份内的工作认真做好,努力做到份内的事尽力办,人民渴求的事尽快办。

(三)责为民所尽,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着和核心,也是政协参政议政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政协、政协机关党员干部、广大政协委员要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最终目标。在政治协商中,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以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为依据,审视处理问题,要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在民主监督中,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坚持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各部门的工作成效,对损害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要敢于批评反对,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犯。在参政议政上要深刻体察民情,积极反映民意,及时有效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群

众的呼声和意愿。在督办委员提案过程中,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提案作为办理点,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办理力度,努力做到注重实效,讲求质量。在社情民意反映中,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深入了了解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尽量做到听真话、摸实情,不断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本文发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2059-2062页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

下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着力构建和谐国税 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发展

    着力构建和谐国税 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丰城市国税局以创新管理理念、提高履职能力为突破口,以提升依法治税水平、优化税收服务为抓手,以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

    规范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规范农村土地开发利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前言: 土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要素,实现农村土地的规范开发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涪陵区石沱镇 林英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种类和数量十分巨大,社会上存在着庞大资金供......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内部和谐 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

    促进内部和谐 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要求出发,一方面,大力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