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希腊悲剧有感——关于悲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古希腊悲剧学习有感
——关于悲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源于酒神颂歌舞艺术的古希腊悲剧,是人类哲学和文化史上的绚丽瑰宝,具有历经千年的不朽魅力。关于古希腊悲剧的论著如汗牛充栋,国内外学者从多种侧面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深入解读。本文在研读古希腊经典悲剧著作基础上,结合亚里士多德《诗学》和尼采《悲剧的诞生》中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选取两个侧面对古希腊悲剧的悲剧精神和人文关怀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可以从新颖的视角给出自己对古希腊悲剧的哲学思考。
一、“界限僭越”的悲剧精神
引用别林斯基的名言“在希腊人的悲剧中,占优势的也是他们的基本的世界观——命运”,关于宿命和界限的讨论,是古希腊悲剧中长盛不衰的古老话题和审美要点,悲剧与命运的关系也成为探讨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精神的重要方面。
对古希腊悲剧蕴含的哲学内涵和思想基础进行解读,就必须要追溯到古希腊悲剧的起源。依据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观点,悲剧(Tragoidia)源自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当中礼赞酒神的酒神颂和祭献酒神的歌舞山羊之歌,最初的主题只是祭悼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的受难、死亡和再生。从古希腊悲剧的诞生起源看,悲剧之“悲”并不是因为其情绪与结局必悲。尼采也曾指出:“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传统:希腊悲剧在其最古老的形态中仅仅以酒神的受苦为题材,而长期内唯一登场的舞台主角就是酒神”。因此,深入理解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的悲剧精神之内涵,就应当摆脱主观思维的误导,从其诞生的深层原因去探讨。
我们先从一则希腊广泛流传的故事开始:“弥达斯国王在树木里寻找酒神的养育者和老师—精灵西勒诺斯,最终他将精灵抓住了,他逼问这个精灵,对人来说什么东西是最好的?最初精灵以沉默应答,到最后,它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叫,嘲笑到:‘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 探讨古希腊悲剧的悲剧本质,神话中所反应出来的悲剧意识,即人生苦难与命运无常的冲突,才是古希腊悲剧诞生的根源所在。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命运和界限是一个不可解的谜,关于命运和界限的主题几乎贯穿着古希腊的全部悲剧作品的始终,这种命运和界限往往带有神秘性注定性,是俗世之人所无法把握、无法预测和不可抗拒的。然而,人是有欲望的,包括对自身命运的支配与把握,古希腊人不甘于听令命运的摆布,与其注定命运的怀疑与抗争成为英雄与个人把握命运的自觉行动。普罗米修斯甘受惩罚,那是他对命运的认可,而他与宙斯的冲突则是人权与神权的冲突,更是现实世界中民主精神和暴力统治的冲突。俄狄蒲斯王远走他乡、不甘接受神谕,则是他对命运的怀疑。美狄亚为了真爱而欺骗父亲、杀死亲兄弟到毒死公主、杀死亲生儿子则是暗示着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抗争。最终,古希腊悲剧的恢宏意象便在个人抗争与命运界限的尖锐冲突中次第展开。
正如尼采所问,“在古希腊最美好、最强大、最勇敢的时代,悲剧神话意味着什么?” 诚然,神话英雄通过受苦受难承受牺牲而通向复活与神性之路,那作为神祗之子的凡人面对无处可避的命运和死亡,应该做出什么呢?古希腊悲剧真正解决的问题其实正是凡人对命运和界限的抗争与僭越意识的觉醒。也可以说,没有对命运和界限僭越的生命意识与悲剧精神,就没有古希腊悲剧。作为古希腊悲剧起源的酒神意象,其更体现了强大的生命意志,成为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本质体现。古希腊悲剧的舞蹈和音乐蕴含的酒神精神对生命价值给予极大的肯定,在悲剧中体现出来的并不是对悲剧命运臣服之悲,而是俗世凡人在无法挣脱的命运预言里表现出来的生机蓬勃并丰富旺盛的生命力,这才是古希腊悲剧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悲剧
精神。
正如前段时间北美热映的影片《云图》中牧师与律师间的对白,“这个世界有一定的自然秩序,那些想着要颠覆它的人,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样的运动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加入他们,你和你的整个家庭都会被避之惟恐不及,你最好的结果是遭到唾弃和痛打,最糟的结果是被私刑绞死或钉上十字架,无论你做什么其作用都抵不上无限汪洋里的一滴水,那你为何还为之呢?”“可是,先生,没有众多的水滴,又哪来的无限汪洋呢?”电影台词虽然很短小,但当时间跨越千年,今日人们仍津津乐道的不正是千百年前古希腊悲剧里抗争命运、僭越界限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吗?
二、“神-人-现实”的人文关怀
在揭示古希腊悲剧中关于界限僭越的悲剧精神基础上,阅读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经典悲剧著作,便会从古希腊悲剧从“神”到“人”再到“现实”的演进过程中发现深刻的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被称为“悲剧之父”。他出身贵族家庭,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度兴起的时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这部剧中,他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描绘了这样一位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他从宙斯那里盗取火种,把火送给了人类,教会人类劳动,赋予人类智慧。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天神,遭到了极其残酷的报复,被缚在遥远荒凉的高加索山上,即使当宙斯派遣神使前来威逼利诱的时候,他毫不迟疑的答复,绝不愿意以奴隶的生活去更换他的苦难。
在埃斯库洛斯的剧本中,神是主角,命运是主宰,其“命运悲剧”的结局大多以“不祥”揭示“命运”之必然。但是,普罗米修斯形象的成功塑造,既描写神的不幸遭遇,又揭示出人性的普遍弱点,而神之伟大就在于他们虽感到自身巨大的局限性,他们不断努力与肉体抗争并超越肉体,直面并承受着悲剧性的境遇而成为悲剧英雄。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被称为“戏剧界的荷马”。他在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预言家预言危害先王凶手就是俄底浦斯,而他恰好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
在《俄狄浦斯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神”的这一色彩的明显弱化,同时我们也明显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于人性探索的深入。在贯穿全剧的整个过程中,俄狄浦斯作为主人公的“发现”与“突转”就成为戏剧发展的主要助推力,心理部分的深入刻画成为悬念的引导与设置。从埃斯库洛斯的将人性寄予普罗米修斯的神性中描绘,到索福克勒斯的完全以人为对象,深入的分析完全的人性,可谓重大的创举。
欧里庇得斯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处于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他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多借助神话传说题材来反映现实问题。《美狄亚》是他的代表作品,美狄亚的父亲是科尔喀斯国王埃厄忒斯。美狄亚与率领阿耳戈船英雄前来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一见钟情,帮助伊阿宋盗取羊毛并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阿布绪尔托斯。不料对方后来移情别恋,美狄亚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以泄愤,最后酿成了悲剧。
作品中,欧里庇得斯刻画了一个敢爱敢恨,足智多谋,有着坚强意志的普通妇女美狄亚,并且深入刻画了她矛盾而激烈的内心世界。在这背后,更多的是欧里彼得斯对于生活中人的处境的关注,他大胆的首次采用日常生活作为悲剧表现题材,悲剧到了他手中,现实的社会问题才特别深刻,特别广泛。到了他这里,人本的思想已经相当明显了,他主张“按照人本
来的面貌”来描写人物,他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事在人为。
从埃斯库洛斯到欧里彼得斯,古希腊悲剧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现实”的演进过程。在这种演进过程中,无论是神祗的叛逆,还是凡人的抗争,主角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发掘,人本主义逐渐得到张扬。当后世人文主义者否定基督教神本思想,重新发现了人,宣扬人的力量与价值,极力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人性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早在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悲剧便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人文主义已在悲剧主角捍卫个体荣誉、尊严和摆脱命运和神祗决定中得到彰显。各个作家从不同题材探索人性,他们通过自觉不自觉的现实主义意识,本着对生活本身莫大的尊重,以及对于剧中人,人性的终极关怀,实现了最质朴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小结
在广泛研读古希腊经典悲剧作家著作和相关论文基础上,本文选取两个侧面对古希腊悲剧中“界限僭越”的悲剧精神和“神-人-现实”的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我们从对命运和界限的抗争和超越中体会到古希腊悲剧精神中厚重的生命意识,同时又进一步在作家们自觉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感受到古希腊悲剧浓浓的人文关怀。
深入思考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从古希腊悲剧产生的本源和意义上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那便是在人类在探索自己存在价值过程中不断对人类本身进行肯定的结果。从悲剧中人对神、对命运、对自身局限的挑战开始,人类对人之存在的探讨便拉开序幕,正如悲剧主题中“哭泣过,再欢笑,这欢笑才更灿烂”的人本主题,这才是古希腊悲剧给全体人类留存下来的最大遗产。
第二篇:古希腊悲剧艺术初探
古希腊悲剧艺术初探
古希腊悲剧艺术初探
【摘要】古希腊悲剧因体现了永恒的人类的价值与尊严而高踞于人类艺术史的峰巅。虽然它已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但其悲剧精神却一直照耀着人类的精神历程。现代文明虽高度发展,但人类的主体精神却在物质的侵蚀下越来越贫弱,生活中充斥着物欲和享乐主义,悲剧式的深沉思索已被人们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走进古希腊的悲剧艺术,以其崇高、严肃和深刻的理性来洗涤我们的内心。
【关键词】生命意识;抗争;人本主义;酒神精神;超越意识。
古希腊悲剧是人类历史上最丰富的美学源泉之一。古希腊悲剧不仅是欧洲戏剧的源头,而且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悲剧创作经验而写成的《诗学》又奠定了欧美文艺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悲剧艺术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它体现出古代希腊人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冥冥宇宙的朦胧思索,对人类命运的疑惑;它体现出二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人的憧憬与忧伤,体现出人类儿童时期发育健全的体格和天真活泼的想象;还体现出古希腊人不愿在邪恶势力和超自然力量面前屈服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和朴素明晰的审美意向。古希腊悲剧艺术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概念,当人们提起它的时候,立即就会想起素朴、庄严、肃穆、崇高、和谐这些悲剧艺术的特征,可以说悲剧艺术至今还具有通向人们心灵的力量。
古希腊悲剧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文化魅力得益于它自身的特征和意蕴。
一、古希腊悲剧体现出强烈的甚至可以说直接和纯粹的生命意识。
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和繁荣,是希腊人的原始生命意识和希腊神话结合的产物,古希腊悲剧的重要特征就是它从诞生开始就饱含着深厚的生命意识。这是古希腊悲剧虽历经千年但仍在今天充满着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悲剧源自古希腊酒神祭仪当中礼赞酒神的酒神颂和献祭酒神的山羊之歌,最初的主题只是悲悼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的受难、死亡和赞美他的再生。这种酒神颂也是一种乡社歌舞。据说歌队有五十个“羊人”组成,其中一个是歌队长,他回答歌队的问话,讲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这种回答最初只是一种“临时口占”,后来相传由忒斯庇斯首先将一个演员安排到歌队中,这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可以和歌队长谈话。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最初的原型。
从古希腊悲剧的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死亡的重视和对自身生命的焦虑。古希腊文明处在人类文明的孩提时代,原始人类时刻面对着不可预测的死亡和命运作弄,当他们对此无法解释和无可逃避时,心中必然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惊慌、迷惑和恐惧。虽然古希腊人总体上是乐观的,但他们既感到现世的欢乐,又因为能预知死亡而感到宿命的悲哀。这种欢乐与悲哀的交融,实际上形成了古希腊人最初的悲剧意识,它是古希腊悲剧的精神来源。
黑格尔一生高度赞扬古希腊人的理性主义,的确,虽然他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苦痛,但是古希腊人仍苦苦寻求生存的理由。他们在内心呼唤着生命力的觉醒,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尼采所概括的古希腊人精神的支柱——酒神狄俄尼索斯与太阳神阿波罗。在尼采看来,狄俄尼索斯暴风骤雨般的洗礼和阿波罗融融日光的渗透恰到好处的结合催生了人生的悲剧美,也催生了古希腊悲剧。“酒神艺术和日神艺术都是悲剧的手段。酒神艺术沉浸在不断变动的旋涡之中以逃避存在的痛苦;日神艺术则凝视存在的形象以逃避变动的痛苦。”1作为古希腊悲剧人物雏形的酒神,既是原始苦难的象征,也是原始生命意志的力量和冲动的象征。1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P24。
正是这种生命热情与静观理性的结合,使古希腊初民在苦难中得以解脱,并使得他们在美学的镜子中发现自己,鼓舞了与痛苦抗争的勇气,并以这种痛苦忧郁的智慧完成其艺术杰作。
在古希腊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兀鹫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落入弑父娶母宿命的俄狄浦斯王、遭受命运诅咒的阿特柔斯家族。他们都不过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戴着不同的脸谱。他们所以在命运难以解脱正是由于生命力量的满溢和人生欲求的强烈。
生命的冲动在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中是以一种英雄式的崇高和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来表现的。这些悲剧的英雄可以被毁灭,但却不可以被征服。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使他们免于毁灭,敢于公然违抗宙斯的意志,而从天庭盗来火种,对宙斯派来劝降的使者赫耳墨斯更是大加嘲弄,不愿妥协。而克吕泰墨斯特拉在杀了丈夫阿伽门农和他的新妾卡珊德拉之后,冷静地打开了宫门,手中拿着剑,站在尸体旁边向城邦中的长老诉说她杀人的经过,控诉阿伽门农生前的罪行。在诗人的笔下,无论是普罗米修斯还是克吕泰墨斯特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宁愿做一个悲情的抗争者,也不做苟且的顺民。而在诗人索福克勒斯那里,生命的冲动则表现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从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将刚生下的儿子抛于荒野到俄狄浦斯放弃王位逃离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要试图阻止阿波罗神渝的发生,与命运抗争。在这场抗争中,俄狄浦斯因为自己的勇猛误杀了亲生父亲,凭借着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成了忒拜城的国王,从而娶了自己的母亲,凭着执著和正义而找到了城邦灾难的源泉,这一切都是俄狄浦斯内心深处生命冲动和对生命自由追求的体现,也正是这种追求导致了他最终陷入悲剧苦难的深渊,自残双眼、流放异乡,成了与命运抗争的“牺牲品”。在诗人们的笔下,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的苦难正体现了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时所遭受的灾难和恐惧心理,也同时昭示了人类在苦难面前勇敢抗争,追求生命自由的意志。
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和不幸的俄狄浦斯王都在于命运抗争,他们的抗争中蕴含着无穷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肯定与祝福。古希腊悲剧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古希腊悲剧是一种生命悲剧,它凝聚了古希腊人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阻碍生命发展的命运力量的抗争。也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所说:“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够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的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宣泄。”2在对悲剧的欣赏中,人认识到了自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同样,古希腊人也正是通过悲剧中生命的毁灭感受到了生命永恒的美。古希腊悲剧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正是由于它深刻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气质与特性——旺盛的生命本体与顽强的实践活力,而这些正是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美首先来源于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孩提时代直觉的生命感悟。
二、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特征:对人本主义的弘扬。
古希腊悲剧对人本主义的弘扬首先体现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古希腊时期虽是人类初创时期,却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此时的人们已经摆脱了落后生产力水平,敢于挑战自然,重视对个人欲望、感性生活的满足,重视生命对于个体的价值,这些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斯芬克斯拦考路人的谜语形象地表明了古希腊人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P390-391。
自我意识的觉醒;俄狄浦斯王揭开谜底,隐喻着对人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双层意蕴,一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率众战胜自然回到家乡的超乎自然的力量;一是《美狄亚》中美狄亚展现出来的与不公平现实相抗衡的巨大人格魅力。这一切都已证明古希腊人在人本体认识上的日益成熟,对人本体价值的日益看重,这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也向后世人昭示了人不仅能战胜自然,而且能战胜人本身。
其次就是古希腊悲剧对人个性的彰显,也可以说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扬。认识、征服与主宰自然及与命运的抗争是古希腊悲剧反映出来的重要主题,个性彰显就是古希腊人在与自然发生关系、与命运发生冲突过程形成的悲剧精神体现。古希腊悲剧中男性主人公身上都有明显的英雄主义痕迹。普罗米修斯在为人类送去智慧、光明的过程中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他是一个敢于与敌人相抗衡的勇士,他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俄狄浦斯王亦是如此,在其摆脱命运主宰、为百姓谋福祉过程中同样彰显了个人英雄主义特质。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张扬个性、凸显英雄主义本色,不是他们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在当时认识能力较低而又欲摆脱一切束缚的时代必然导致的存在。
再次就是古希腊悲剧体现出对命运的拷问。古希腊是人们初次有意识认识自然、探寻各种社会现象的时代。由于受历史、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命运的认识还只能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从而把无法解释的现象、无法解决的困难都归于神的安排,对于命运也是如此。然而,人是有欲望的,包括对自身命运的支配,古希腊人不甘于听令其摆布,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怀疑、抗争,于是神的安排与命运自主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送来了智慧,虽然他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但他还是逃离不了宙斯的凌辱和惩罚。普罗米修斯甘受惩罚,那是他对命运的认可,而他与宙斯的冲突则是人权与神权的冲突,更是现实世界中民主精神和暴力统治的冲突。俄狄浦斯王远走他乡、不甘接受神谕,则是他对命运的怀疑。美狄亚为了真爱而欺骗父亲、杀死亲兄弟到毒死公主、杀死亲生儿子则是暗示着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抗争。表层意义上,美狄亚是个不忠、不孝、手段残忍的女性,谁都会因其行为而表现出强大的愤怒,但是,其行为折射出来的是为真爱而战、为改变世俗而战、为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战的系列行为,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在那个男女地位严重不公平的时代,女性要想追求真爱,那简直是痴心妄想。然而,美狄亚做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她虽然失败了,但是从她的命运之争中所映现出来的悲剧精神,暗示着一个要求改变现状、追求自由的新时代的即将到来,这种生命之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中投射了无限的光辉。
古希腊悲剧中关于人的思考是多层次的,包括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拷问,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为欧洲文艺理论和古希腊哲学乃至日后的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思想都有深刻的影响。这恐怕也就是古希腊悲剧屹立于世界戏剧和文学巅峰的原因。
三、古希腊悲剧折射出古希腊人的超越意识和乐观主义精神。
古希腊悲剧充分展示了古希腊人是如何超越了人作为一个自然体在宇宙中的危险处境这一可怕现实,是如何在承认这一现实引起的痛苦震惊之后,从恶中引出善,从肉体中引出精神,从命定中引出自由的。它通过强调人的英勇、尊严和个性,赋予我们精神和绝不屈服让步的勇气,古希腊悲剧精神也因此成为人类维护人的尊严,反抗宇宙中非人力量的真正堡垒。古希腊人在悲剧艺术中体现的超越意识,折射出古希腊人乐观而积极的价值取向。
古希腊人以敏锐的目光看透了自然的残酷和生命本身的毁灭性结局,但是谁也不会否认,古希腊人在悲剧中表现的恰是与悲观情绪相逆反的赞美生命、昂扬人类意志的精神力量。众所周知,酒神狄俄尼索斯正是由于代表生命的繁衍、谷物的丰收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而被古希腊人崇敬的。悲剧这种起源于酒神颂歌的艺术以独特的方式表现着酒神精神所代表的生命力。悲剧的酒神本质使它在表现主人公悲惨经验的同时让人体会到个体生命毁灭背后原始生命本身的生生不息,从而得到形而上的安慰。因为人们领会到,这些悲剧英雄只是幻象,永恒生命并不因为他们的毁灭而受影响,悲剧高扬的是“永恒的生命”。由此可见,了解人生真相并不意味着意志消沉,厌弃生命。相反,他会使人更深刻地思考生命,找寻生命的意义。
古希腊平缓的山川、安静的河流、富饶的地中海、宜人的气候,陶冶了这个民族的心性,养成了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事物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欢乐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兴高采烈地生活。这是希腊精神的特征。这一点把它同以前的世界区分开来,这是一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区别。希腊所遗留下来的一切都有欢乐的生活的痕迹,谁若不考虑这个特征,谁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在古代世界中希腊是怎样取得它的成就的。”3他们浑身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在体育场上赛马、赛舟、赛跑,摔、举、掷、投,奔腾跳跃;在赛歌会声音嘹亮,余音绕梁;在舞蹈比赛中婀娜多姿,秀美与俊朗一色;在戏剧节上华服假面,全民参与,全民狂欢。在供奉神灵的日子里他们不是匍匐在神的脚下祷告,而是将它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宴席。甚至于天上的神灵也贪图人间的欢乐,他们打猎、宴饮、游玩、恋爱,和地上的子民一起狂欢。这的确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美丽的世界,他们热爱美、讴歌美、创造美。爱神和美神浑然一体,爱就是美。他们不仅欣赏美,而且表现美、创造美。他们建起了壮美的剧场,他们裁剪出华美的戏服,在歌队婉转的歌声中表演凄美的悲剧故事,举手投足都显出雕塑般的美丽,片言只语都是诗一样的动人。
古希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反应在古希腊悲剧艺术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们相信虽然命运可以毁灭崇高和伟大的人,但是崇高和伟大本身永远也不会被消灭。普罗米修斯虽然被宙斯折磨和打入了地域的深渊,但他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解放,虽然他不知道那究竟是哪一天;俄狄浦斯王被阿波罗神诅咒,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弑父娶母的厄运,但是他的仁慈和悲悯使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在他自我流放惨死之后,人们将他送入神殿祭拜。古希腊悲剧的基调不是自怨自艾和向命运妥协,不是教育人民屈服命运,它是在昭示着人可以与命运抗争,人可以认识自我,人可以自我实现。古希腊悲剧中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不可抗拒性的认识,但更重要的和更本质的是传递了他们对命运不可抗拒性的对策。他们不因为自己无法抗拒命运而悲惨凄切、声泪俱下的控诉命运的残酷,而是以一种严肃的近乎于研究的态度把命运描述出来。古希腊悲剧的精神就是这样一种严肃的对待命运的态度。没有悲戚凄惨,没有咆哮怨恨。自然而然地对待一切存在,包括不可抗拒的命运。
毫无疑问的是,正是古希腊悲剧折射出的这种超越意识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才使得它给人鼓舞和启迪,给人力量和慰藉,催人前行和抗争。正是古希腊悲剧的这种特征,才使得它具有通向人们心灵的力量,不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和属于哪个民族。
【结语】本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分析揭示了其对生命意志的歌颂、对3(美)伊·汉密尔顿《希腊方式》 徐齐平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P16。
人本主义的弘扬和折射出的超越意识以及乐观主义精神。古希腊悲剧蕴含的这些特征或者说精神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的。
早在1929年,约瑟夫·伍德·克洛奇就曾声称:“在一个没有持久理想和长期怀有的价值观念的世界上,现代人毫无精神支柱地摸索着,在一个对人,对上帝都没有信心的时代里,人是无法从悲剧的高度来肯定生活的。”如克洛奇一样,很多为人类灵魂而忧患的思想家们是无法容忍人类丧失其精神追求而沦为物质的蝼蚁的,他们担负着传承人类精神的重担,力图在没有理想的时代里倡导理想,在无所希望的境地中燃起希望。而古希腊悲剧中体现的生命意识、人本主义(自我认识、个性张扬和自我拷问)和超越意识以及乐观态度正是现代人和社会最缺乏的品质。重读古希腊悲剧,发现其中的现代价值和功用,对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应该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李超杰译,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5、张辰、石兰《悲剧艺术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郭玉生《悲剧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罗念生《古希腊悲剧经典》,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8、(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陈洪文、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11、程亚林《悲剧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1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第三篇: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读后感
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有感
于乐源 11级 建筑学20115570
听完刘小枫老师讲课之后,才意识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部看似简单易懂,线路单一的剧本竟然有深刻的含义。经典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不也因为其中最大限度的包含了作者的问题与想法而让人越读越有劲吗?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以高加索山为背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被震怒的宙斯惩罚,火神赫菲斯托斯把他捆绑在蛮荒之地,让他时刻忍受煎熬和痛苦。随后是普罗米修斯和奥克阿诺斯,少女们,伊奥,赫尔墨斯的交流,碰撞。
刘小枫老师首先抛出了一个解读的切入点,正义。这是普罗米修斯和宙斯间的矛盾。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传授技艺是正义的吗?
在这里我首先想确定一下正义是什么。正义的客观标准就是人们的行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为的崇高的价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那么正义就是相对的了——不同人或集体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正义观。
宙斯的统治是一种差距格局,文明技术和权威的结合——他所想要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了自己,宙斯要用他的闪电劈碎诸神的言路和民主的思想,压迫无数向往自由的生灵给他进贡,要强迫少女奉献自己作为掌上玩物。在这种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除了宙斯和宙斯的狗腿——都不会幸福。
难怪立志为人类奋斗终生的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为哲学日历上最高的圣者,把他当做自己永远的精神榜样。相对于普罗米修斯,懦弱而善良的火神赫菲斯托斯——虽然他们都是仁慈的神,并且这仁慈是他们的感情基础——伏在父神宙斯的羽翼之下,执行自己不愿意做的任务——把自己的同伴钉在艰苦的高加索山脉,让他永远忍受着煎熬。
因为他不仅敢于像伊壁鸠鲁那样敢于冒险,挑战权威,藐视统治者,在如此专制的环境中不放弃民主世界的信念与思想;他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差序的格局,把思想的结晶宣布与世。
但是,我并不认为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人类。技术促进人的发展,但是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就现代科技而言,要预言现代的科技的发展,真犹如要追赶离弦的箭一般困难。各种新发明接踵而至,发明的产生到普及所需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方便的同时,它存在两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人本身素质的下降,二是技术的滥用。
人们对技术存在着过分的依赖。人们在越来越舒服的同时,自身却也变得越来越懒惰与笨拙。因为每个人时时刻刻享用着的,大多是别人的技术产物,自己只谙熟一门求生之计。所以一旦离开了技术,每个人必定不知如何是好。
滥用技术是比过分依赖技术更可怕的魔鬼。过分使用DDT的唯一好处就是催生出《寂静的春天》进而唤醒美国人的环保意识,但是它遗留的DDT农药残留已
经足够好几代人去消化了。另外学聪明了的美国人把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全球的角度看来,人类仍在损耗地球,仍在自掘坟墓。而被看做新世纪能源希望的核燃料技术呢?它清洁高效,但是核电站一旦爆炸,泄露的放射性核物质就不是几代人的问题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爆炸,三千工人顿时没命,而此后周围地带出生的人类绝大多数带有先天残疾。日本福岛虽然有五十死士等等的慷慨悲歌让人涕然泪下,但我们更希望日子能够平静幸福不是吗。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技术,却没有管教技术的方法,也就是哲学。人类在这条路上走得踉踉跄跄,每一次血的教训让人反思我们到底该对技术怀有何种态度。
另外,对民主的辩证思考也是剧本的精神内涵之一。刘小枫老师讲到,民主政治的出现是由少数精英对人类制度的设计,是少数人观念的实现,它是源于贵族的。但是贵族制度恰恰是不民主的。这是矛盾之一。
由专制到民主,这条路必定由尸骨血肉铺就。不是每一个遭受压迫的人都愿意冒这个风险。所以审慎的聪明人懂得借助君主的羽翼保护自己,明哲保身,像奥克阿诺斯;不审慎的聪明人却敢于出头,迎权威之锋芒,用自己的牺牲去换取民主,像普罗米修斯。所以普罗米修斯,是个聪明人但是不审慎。这又是一个矛盾,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的思考。
并且,作者意识到民主政治中女性的重要作用。赫菲斯托斯、赫尔墨斯、宙斯、威力神暴力神和奥克阿诺斯等男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而真正浓墨重彩描写的是歌队少女、被诅咒的女子伊奥和普罗米修斯的启蒙者——忒弥斯。歌队少女们倾听着普罗米修斯的凄怆苦难,普罗米修斯甚至启蒙他们加入自己的革命队伍。而伊奥更是剧本的主角之一,在后文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普罗米修斯的母亲忒弥斯又这样教育她的儿子——“提坦们蔑视机巧的计谋,仗恃自己的心灵强勇,以为可以轻易地靠武力夺取权力”(208-210)“获取这场斗争的胜利不是靠力量和强大的暴力,而是需要使用计谋”(214-215)“普罗米修斯”一词在希腊文中就是“先见之明”的意思,而母亲是给予智慧者智慧的人。我们可见作者重视女性的思想,也由此得出,民主政治中女性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自此,我想我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看法差不多已经表达完毕了。虽然不甚系统,但是绝对真实。也许好书的好就在这儿:它从哪个角度解读都能品出滋味,因为是作者从人生中压榨出的血的结晶。如叔本华所言:“余尤爱以血书者。”
【参考文献】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载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喜剧全集》,张竹明、王焕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yuejinwuxi:《关于马克思对普罗米修斯评价的理解》,百度文库。
网友:“正义”词条。
第四篇:野草的悲剧精神
《野草》的悲剧精神
李绍山
《野草》呈现了一个昏暗、敌意、冷漠的世界,其时间、空间也都是暧昧不明的。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而被抛入毫无意义的或荒诞的存在旋涡里。死亡进入并现实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中,从而深化了认知死亡的人对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死后》)
人只能以个体的命运、个体的思虑、个体的全部心理悲欢来承担和体验。《野草》体现出深刻的焦虑与不安——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浮于空中的惶惑心态。这种情绪似乎没有具体的对象,也不来自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我”对自身的根本性焦虑。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影的告别》)
2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集中体现了野草的悲剧精神。
“鲁迅以“虚妄”的真实性,同时否定了“希望”和“绝望”。他说: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别无选择,只有反抗这虚无。反抗虚无,总有些像唐吉坷德对大风车的搏斗,本身就充满着深刻的矛盾。
《秋夜》是有一点虚无感的。枣树挺着他的“铁”似的枝干和天空对峙,虽然凛然难犯,但最后的胜利者恐怕不是枣树,当然也不是天空、星星和月亮,——而是虚空。“我忽而听见夜半的笑声,„„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这个“笑”,就是虚空发出的,虚空永远以胜利者的姿态君临人间。在《影的告别》里,人生的虚无感是很强烈的。“沉没在黑暗里”,自是不甘心。“光明”又在那里呢?作者在人世间的体验里没有多少光明可言说,强说光明那是虚伪的,没有人生的根据。所以他才说“光明又使我消失”。光明既没有,那“我能献给你什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与虚空而已。”既无光明可赠与,又不愿意用虚空和黑夜“占领”“你的心地”。那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无声无息地走到人所不知道的地方,自我放逐,——就好像这个人没有存在过。这里作家的孤独、激愤、失落、彷徨的情绪——虚无的情绪,是相当的明显的。
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概念“无地”。这个概念很能说明鲁迅的孤绝地反抗个性的。这个概念我字面上解释为“无立锥之地”,在鲁迅自不是指现世,而是指精神领域。表达鲁迅作为一个精神的战士的极度的困惑,分外的焦虑:不相信有光明的所在,又不愿在黑暗里沉默,于是彷徨乎明暗之间,不知之所至,不知之所止。
3这仅仅是鲁迅虚无感的一面,另一面是他对虚无感的反抗。虚无使鲁迅充满了一种幻灭的情绪,这使他品尝到人间难挨得寂寞痛苦。
——在《墓碣文》中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又说:“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
这巨大的虚无感使得他对自身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构成一种否定,痛苦异常。但那颗从小时候就遭受压抑但从来就没有屈服过这种压抑的灵魂不会就此罢休,它必定要反抗这虚无,在反抗里制造希望的幻影。这一点是很具有悲壮的意味儿的。
——虚无与悲观是不一样的。悲观的人,是带有一种失败的情绪,但并不否认行动的价值,也不妨害行动的意志,甚至于有一种悲壮的意味儿,可以毫不犹豫地以身赴死。虚无不仅仅怀疑目的价值,而且怀疑自身行动的价值,可对人的精神和意志构成绝端的打击。——所以鲁迅对虚无的反抗,带有更强烈的悲壮色彩。在《希望》里作家这样说: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候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鲁迅感叹青春的逝去,但毕竟还有着“身外的青春”。纵使身外的青春失去而只剩下“身中的迟暮”,“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虚无是永恒的胜利者,但鲁迅偏要向着它做不屈的反抗,“希望”也许就在这反抗中,尽管反抗的“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鲁迅在这里也许有些堂吉坷德的意味儿,但鲁迅是理性的,堂吉坷德是盲目的。
《这样的战士》就是表现着这样的精神反抗。
这个战士没有屈服于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的“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他也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不为他们的各种表演所迷惑。而勇敢地举起了投枪。“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天下一片天平,但他举起了投枪!
这也恐怕是鲁迅已在歌颂的 “真的猛士”:“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淡淡的血痕》)
关于鲁迅的“死亡意识”,也是具有深刻的悲剧精神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的死亡即不可避免,死亡就等于空虚,那么一切最终也都归于空无。虽然人的奋斗与挣扎,最终也免不了归于寂灭,但既然生存,就要奋斗和挣扎,否则等于没有存活。在空无的反抗里求实有,在死亡和寂灭挣扎里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宗教是关注人的 “生”前死后的。生生灭灭,本是自然之道,宗教倡导不死不灭,通过修佛脱离六道轮回,永除劫难,拯救人的灵魂到天国里去,给怕死的人类设置了一个很好的灵魂安置的场所。
鲁迅的态度一向是;灵魂的事儿,死后再说。但是,鲁迅不是不把死亡当作一个问题,死亡是无法回避的,鲁迅直面死亡。鲁迅是如何看待死亡的,换句话说,鲁迅的死亡意识是什么呢?
涉及“死亡”主题的,《野草》里有《过客》《死火》《死后》等。《过客》里的“过客”很明白前途的终点就是“坟”。但一个声音召唤着他,它不能停下来。走向死亡,固然。然而人的价值就在这走向死亡的中途。《死火》里的“死火”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冻灭,要么烧完。死的火焰固然可以保存,但永归寂灭,也无所谓生。燃烧,是短暂的,但作为火焰就的燃烧。这个死火终于选择了燃烧,而燃烧就意味着灭亡。在我们看来,文章表达的意思是:死火,虽生犹死;燃烧,虽死犹生。这也是鲁迅所要表达的人生的理念与精神。在《希望》里,鲁迅明确地说,青春也好,身外的青春也好,终将寂灭。虽如此,“我只得肉搏这暗夜中的虚空了”,一掷“身中的迟暮”。言外之意是,死亡不可免,只要活着,就要奋斗。
鲁迅是立足于死,着眼于生。死无可逃避,“生”也就有它的价值。《野草》的“题词”里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
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句话,集中地体现着鲁迅的“死亡”意识。
2但是话虽这么说,问题并不这样简单。鲁迅的死亡意识里有更深刻地意味在。在鲁迅那里,——死即是生。死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愿意的,死而至于“朽腐”,也非所愿。有钱有地位的希望死后制成木乃伊,长留人间。没钱的人,还想弄一口好棺木,虽然化为枯骨免不了吧,总还想地下安眠,不被打搅。鲁迅并不这样想(看他晚年的文章)。
鲁迅在《野草题辞》里说: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这绝不是反语,野草的“死亡而朽腐”,他是对希望的欢喜,是精神上的大欢喜。
世界是个过程,人的生与死就是这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庸人是糊糊涂涂的生,糊糊涂涂的死。而“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世界人生就是在这死生、生死里进化。李长之,在研究了一番鲁迅后说鲁迅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人得生存。我承认李长之说得不错,但说得不深刻不全面。鲁迅还有一个基本的人生观念就是:人得死亡。该死亡的就要死亡,不死亡就妨害了更好的生存。生与死,爱和仇„„,在鲁迅的思想里是如此矛盾而又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实际上是,鲁迅的眼光穿透了人生历史的重重迷雾,不仅仅是生和死,也不仅仅是爱和仇,种种矛盾对立的意识、情感和社会人生的观念非常矛盾复杂又统一地整合在鲁迅的思想体系当中。鲁迅是深得人生社会的辩证法的,自然知道人生社会由相对立的两面构成。缺了无论哪一面,社会人生当不能进化与发展。自然,鲁迅不会承认相对立的势力或敌手的思想与精神价值,但他并不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就如同黑格尔说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虽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挡不住他们的灭亡,而且也必须灭亡。在“题词”里鲁迅说: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把自己的“野草”献给“友”和“爱”者,也献给“仇”和“不爱”者,应当包含着这层意思。鲁迅总是说,他写杂文文章,就是要给与这些与他相对立的势力和敌手,给他们一点小小的不愉快。鲁迅对他们充满嫉恨,不情愿他们活得太得意,太心安理得。
正因为鲁迅有着不寻常的人类历史的眼光,思想深得社会人生的辩证法而包含着深刻而复杂的观念。所以他才在“题词”里说: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自然,鲁迅的思想与价值的“速朽”那是不可能的。这些话语,反映了他的对现实人生之混沌与愚弱的不满的激愤情态,可以理解。但是,当这个世界真正摆脱了混沌与愚弱的时候,社会进化到更加文明的时代——不再有那个令人憎恶的“地面”,不再有“仇”和“不爱”者的时候,这个“野草”(当然,我知道它“曾经存活”,并非“空虚”)还有什么价值?反过来说,野草的时代不能被超越,“野草”也就不灭,人类也就无进化,这的确是“更其不幸”的事情。这些话语里,隐含着鲁迅对未来“希望”或者说“光明”的真正渴望。尽管鲁迅对人生社会的未来有那么多的虚无甚至是绝望的情绪,但我们在他的深广而博大的精神世界里还是能体会的那种对希望的设想的。因为他执著于生存行动,执著于现在。也就是为了将来。
第五篇:樱花的悲剧精神
樱花的悲剧精神
2010-08-24 01:35 星期二
日本人对樱花心存特有的喜好,被视为日本的国花。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在这期间,日本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赏樱花。他们有的举家前往,有的邀上三两好友一同欣赏,有的公司还组织员工集体赏樱花。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花的神灵。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其实,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就是指它的花期很短。而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则是瞬间即逝的美,可见樱花如此短暂的生命已经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对多数日本人来说,樱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更迭。绽放10天后,美丽的樱花消失,绿叶接替了她的位置。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谁不想让它过得更美好,谁不想努力记住更多的事情呢?人们要让这10天过得最好,并最大可能地享受樱花的美丽。所以当樱花初绽时,才会有前面所提到的集体赏樱花。
日本还有一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整个的思想意蕴、价值标准和审美内涵。在古代,身配双刀、代表着杀戮的武士,常把自己和樱花相比,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这除了阴柔、平和的樱花在强硬、暴烈的武士心理上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樱花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凄美,同武士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关联。“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武士的人生哲学。盛开了,就凋谢,充分体现了武士们随时准备着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悲剧精神。因此,武士拥有樱花散去时的从容和镇定,尽管他们随时面对着死亡。真正的武士,绝不会被惊愕所袭击,没有任何事物能搅乱他精神的平静;真正的武士,面对危险或死亡的威胁也不会失去沉着。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冷静自若,面对暴风雨也仅仅报之一笑。他们认为人生和樱花一样短暂,应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因此,武士们在樱花树下剖腹自尽,无不与樱花这种瞬时盛开、彻底凋谢的痛快淋漓密切相关。
与别的花卉相比,樱花并不见得姿色出众,单独看,它一点也不起眼。只有成片的樱花才洋溢出它不俗的魅力。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集合之美,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感叹的生命能量。其次,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自己的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凋谢。从武士或日本人的这种对樱花的审美倾向亦能看出日本人是悲观主义者,是重视心灵感受的民族,欣赏悲剧、无常,离不了一个“哀”字,如文学主要表现哀伤、哀怜、哀叹、哀惋、哀怨、哀情、哀痛、哀感、哀美,以及悲哀、物哀。这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甚至于日本人在面对突发灾难和生离死别时表现出的冷静和镇定,与其他国家的人表现出的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情景大为不同。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日本人缺乏感情,而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以至文化中积淀了太多的悲剧因子。
日本诗人能任义良说到的一句话应该最恰当不过:如果谁想了解日本精神的精髓,应该了解一下樱花,因为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清晨芬芳的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