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等口腔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中等口腔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吉林大学通化医药学院程亮 姜红红134000
摘要:口腔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中等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中等口腔医学教育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高,中专口腔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改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拓宽专业方向, 改进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口腔医学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等教育;口腔医学;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程亮 男 吉林大学通化医药学院口腔教研室教师 主要研究口腔教学和临床工作 曾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等口腔医学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口腔卫生人才的需求层次提高,对口腔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减少,中等口腔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们通过对中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探讨在新形势下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对策
一、国内目前中等口腔医学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当前口腔医学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仍是传统的纯生物模式,已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各种等院校目前实际的教学计划,仍以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作为基本指导体系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都没能体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提高等都对口腔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需要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口腔专业人才。单纯的生物模式必须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二)办学条件不足
与国外医学教育相比,我国中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发展过快,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国外牙科医师的培养一般要经历普通理工学校课程教育、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教育及牙科专业教育三个阶段,毕业的牙科医师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我国现行中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与理工学科脱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现行教学方法状况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是先基础后临床、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各院校教学计划中,大部分中等院校只有必修课,很少有选修课,个别院校即使开设也流于形式(而欧美一些国家选修课占总课程总学时数的1/3),这样无疑加剧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与基础脱节。教育的落后是教学内容的落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二十世纪初仍无很大差别,对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不利。
二、对中等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策的探讨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按“精、新”原则,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比重,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核心、重点和一般内容三类。核心内容必须讲清讲透,学生必须掌握;重点内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讲授,学生应该熟悉;一般内容主要通过自习加辅导的形式完成,学生达到了解程度。采取老师与学生双向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启发性课堂教学,使教学富有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思考、创新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专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
根据卫技人员学历高移趋势,加强卫生中专与高职的沟通与衔接,为卫生中专的毕业生搭好“立交桥”。中等卫校的毕业生可以经过考试直接升入医学院校或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目前高职高专对口招生数与中职实际毕业生数相比差距较大,而且相应的政策不配套,使得相当多的中专毕业生未能进入高职高专继续学习。应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高职对口招生比例,制定配套政策。应允许部分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卫校改办高职院校或招收五年制高职班。发展成人口腔教育。成人口腔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为重点,同时要加强和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终生学习、终生受教育的制度
(三)更改课程体系
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结构,通过分化、重组、新建必修课程;变分段式、跳跃式教学为渐进式教学模式;扩大选修类课程的范畴和知识覆盖面;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一年级就了解接触口腔专业,增加对口腔专业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增加公共基础课,扩大延伸到医学与社会相交的新学科如法律、经济学、生物工程、医学心理、医学美学等,并增加计算机、新型材料、生物物理等新的理论和内容。
(四)改进教学法
采取综合实验教学法和多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模型、教具、录像、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引导学生多操作、多练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设计综合化实验,首先学习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基本理论掌握操作技能,再完成一个实验讲义上规定的示范型综合实验。突出口腔医学特点,增大口腔专业课与临床实习课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老师根据问题进行讲解,增设教学环境,上下连接。
中等口腔医学教育必须超前发展,应具有前瞻性。在二十一世纪,知识将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因素,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生存、民族的未来,中等医学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未来的口腔专门人才不仅需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广泛的适应能力、扎实解决问题把握医学科学发展的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道德修养,还要有社区保健、技术管理等社会与职业适应能力。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对口腔人才的培养要考虑新世纪发展的需要,顺应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潮流
第二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三篇: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关于法治教育教学存在对法治教育认知不足、法治教育内容偏少、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调、教师法治素养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从法制知识教育向法治素养教育转变、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夯实师资力量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从而为更好推进法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条件和重要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养。青年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和社会主义法治的维护者,承担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和凝结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法治价值的共同追求。青年的价值观取向极其重要,“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养成正确的法治观,对于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三)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既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法治素养。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缺少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不能处理好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很难做到依法办事,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也不知如何去维护,个别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了其成长和发展。因此,开展法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认知不足。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这里强调的是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实际教学当中,由于对“法制”和“法治”的理解不准确,相当一部分教师更多是法制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等培养不足,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所偏差。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公共课程,没有专业课重要和有用,只要能拿到学分即可,在思想上存在轻视法治学习的问题。由于上述认知上的偏差,影响到法治教育教学的实施和效果。(二)法治教育内容偏。当前,高校中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来完成。其中,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放在了中心位置,而法治教育内容偏少。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法治思维的培养等,总体偏于抽象的概念和宏观的法治理论,对于具体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只是作为法律部门给予了简单的宏观介绍,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民法、刑法、诉讼法、教育法、就业创业等法律内容比较缺乏。(三)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调。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当前,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单调,存在不少问题,一部分教师通过“灌输式”机械地讲解抽象的法治理论和法律条文多、讲授经典案例多,但是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有密切关联的案例和法律知识讲授较少;
教师讲的多,学生课堂参与少;
过多重视课堂讲解而忽视法治社会实践;
重视法律知识的讲解,忽视法治精神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学习后,只是了解了一些法治理论和法律常识,法治精神的培育比较欠缺。另外,受大学生喜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运用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四)教师法治素养不高。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我国高校从事《思想道德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大多数教师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等非法学专业。教师自身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升。即便是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也只是开展零星的法律讲座,远远无法满足法治教育教学的需求。因此,打造一支法治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成为大学生法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从法制知识教育向法治素养教育转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法治观教育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法治观教育目标,就要转变教学认知,实现从法制知识教育到法治素养教育的转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关于法治教育的教学要求,提高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认真研读和理解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理解法治的科学内涵,以用来指导法治教育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知识,更要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树立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以实际行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法治教育内容偏少,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附属,另外,关于法律实务操作性的内容偏少。因此,法治教育缺乏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应用性。[4]建立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是法治教育的前提。首先,除了应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和法治思维的培养等,还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自身需求,增加一些必要的法律内容。例如,基本的民法、刑法、教育法和诉讼法等,特别是要结合刚出台的《民法典》,做好教育和宣传。其次,增加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的网络法律、劳动法、就业创业发展的法律。再次,有条件的可以增加与专业关系紧密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业法律知识。[5](三)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法。法治教育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单纯依靠灌输说教和列举几个案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探索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第一,多运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参与式、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法律案例进行深度探索,增加和深化对法治知识和法治精神的理解,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二,重视法治实践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进行旁听或者通过直播平台观看庭审,可以参观监狱和法治教育基地。利用法制宣传日,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法治教育宣传。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对法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习法治精神到敬畏法律,增强对法治的信仰。第三,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课程、云班课、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拓展法治教育的阵地。学习强国是当前广受人们欢迎的学习软件,其中的“看法治”内容,包括了法治宣传、社会与法、法律课堂、法治微电影等丰富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法治教育重要的学习资源。总之,通过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夯实师资力量。较强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力保障。首先,根据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法治素养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精神、法律知识、法律教学技巧等内容的培训,通过法学研讨、理论学习、法律实习等方式提升法治素养。[6]其次,引进和补充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最后,可以聘请法学专家、律师、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经常到学校开展法治讲座和报告。
总之,夯实师资力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大学生思政课法治教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4]陈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探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4).
[5]薛沛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20(10).
[6]黄博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精神缺失与重塑[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4).
第四篇:农村学校信息教育问题与对策
农村学校信息教育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关键词:农村学校 信息教育 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信息教育意义论》
2、《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正文: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一、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求知法,提高自学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综合能力;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力与发现力。通过开展信息教育,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帮助学生审时度势,以扩大视野,加强信息意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查阅资料,向社会、向别人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在他们离开学校和老师之后, 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
二、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信息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信息教育、科学教育作为必学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大纲。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始终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主要教学目的,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信息教育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忽略了信息教育在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设备运用,帮助其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扩大视野、加深课堂知识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和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重大意义。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应试科目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体现工作成效;学校领导和学科老师把信息教育作为“凑课时”、“交任务”学科;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就应该是书本、作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电视等信息技术设备都属于游戏范畴,截断了农村学生接受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更有更多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根本没有条件为学生配备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智能终端。
(二)信息教育投入不足、资源匹配失衡
1、教育资金匹配不足,信息教育资金严重匮乏
信息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而硬件的匹配、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经喊了几十年,但是,从当前的各地的教育投入来看,教育经费在行政经费支出的占比还很低,教育资金投入总体还是显得不足,即使是重视信息教育、科技教育的地方和学校,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也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信息教育,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能用于信息教育的经费投入就更加可怜。笔者所在的乡镇共有中小学9所,这些学校中,除一所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信息教学资源相对较丰富,学生上课能勉强做到一人一机,实现了班班通外,其余学校连办公电脑都无法完全保证,有的学校不通互联网,广大农村家庭不通网络、没有电脑,学生接受信息教育更多是来自课本,没有实施信息教育最基本设备的计算机,开展信息教育最终成为了一句空话。
2、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匮乏,信息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
笔者所在的县级市共有农村学校教师5000多名,其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仅有180多名。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地方每年教师招录名额非常有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在教师招录中,也只能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有限招录所谓的主科教师,在近年笔者所在地区招录的教师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占比仅为10%,导致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的严重缺乏,在笔者所在的乡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教师大多是长期扎根山村从事多年传统教学的老教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更何谈开展信息教学,迫不得已只能“赶鸭子上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高端信息技术教育。
(三)信息教育设备利用率低
从笔者所在乡镇来看,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普遍教师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操作应用知识缺乏,无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摆设;一些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只能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兼课,而兼课教师由于专业差异和水平限制,迫不得已甚至主观上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计算机课来上,教教操作、练练打字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些学校由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教学只能做些理论讲解,仅仅依靠一本教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完成了所谓信息教学。
(四)信息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共享
在广大农村,由于互联网连接普及问题,学校的信息教学设备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只能以教学设备的添置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共享,让信息技术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把信息技术课作为计算机课来上,而且还只能是学操作、练打字的低端计算机课。
(五)家庭信息教育资源缺失
广大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会为学生配备个人电脑等个人信息技术设备,由于网络普及的限制,极少的农村家用电脑也和偏远学校一样只能以单体形式存在,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缺少运用实践,没有必须的信息获取途径;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无法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仅有的时间可能就只是每周那唯一的一堂没有实践基础的信息技术课。
三、解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信息教育教学观念
要开展好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行政管理层和学科老师、社会各界都应切实提高认识、彻底转变观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信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重点内容,把信息教育作为重点学科纳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健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考核机制,把信息教育和农村学校绩效挂钩,从体制上推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地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树立教育优先的理念,优先解决农村学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学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提升信息教育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社会各界要关心关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各尽所能帮助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二)加大信息教育经费投入保障
国家应对农村学校加大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广大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资金保障,完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合理调配资金用途,优先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经费需求;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尽力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信息教育设施设备和资金需求;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学校包括办公设备等在内的一切信息技术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设备利用率。
(三)强化信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编制部门要关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教学,合理调配编制,满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编制需求;人事人才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招录工作力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比例,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人事部门要加大教师科技、信息培训力度,组织信息加速专题培训班,从学校领导开始,全员开展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信息教育培训,并建立完善相应的培训教育制度和培训成效考评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并促使教师自觉形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师资不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推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成效。
(四)加快信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
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各宣传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信息技术融入宣传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农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参与科技活动的激情和活力。
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活动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夜校等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促进信息技术普及。
(五)推进信息教育资源开发共享
科技、教育部门和要加大视频短片、培训课件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信息教育资源更新、普及速度;电视、报纸、移动终端等大众宣传媒介要开辟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专栏,畅通公众特别是农村人口接受科技教育、科创信息的途径。教师要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制作、查询、下载,利用移动设备播放课件资源等方式开展信息教育,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只有二者充分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育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并以之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效。因此,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完整结合,真正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第五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良好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改进专业技能,改善对学生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公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成绩是喜人的,但贵州农村劳动力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他们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度,难以融入社会,造成该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且发展速度缓慢,它也是造成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学历几乎没有意义,农村青年要想到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少须有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而今农村孩子上高中率甚是不高,这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所以笔者认为,现今制约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城镇学校设施好,能够引进较为优秀的教师。
2、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经费不足,农村及偏远山区大量缺少有水平的教师。
3、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较差,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结果,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较多,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4、农村教育设备不足,硬件不硬,软件缺乏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学校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许多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还没得到根本扭转,正处于一种举步艰难、负重前行的困境中。
5、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6、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
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7、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8、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已久的问题,要改善,须对症下药,我们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以上症结,我有几点自认为有效的途径:
1、继续做好大学生毕业支教工作,特岗工作,要求其到农村及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特别是中央对大学生支教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抓住时机,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来扩大贵州农村的教育事业。
2、目前,实行城市教师下乡支教,这样不仅对偏远山村教师有一定的提高,还能促进教学质量。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现在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一年或两年,都是流于形式,支教的老师90%以上的把几堂课上完,立即回城。要想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先到农村任教3年以上才能到城市任教。
3、对农村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财政上还应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其学校的硬件设施。
4、,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5、学校教育的质量的提高需有好的领导,因而应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聘用制。
6、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7、进一步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农村的孩子真正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8、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9、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10、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贵州经济要“在西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而教育的滞后却影响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逐步改善农村及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只要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代新的、高素质的贵州农民将会对贵州“在西部崛起”中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