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挑战中突围(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3:1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转型期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挑战中突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转型期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挑战中突围》。

第一篇:经济转型期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挑战中突围

经济转型期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挑战中突围

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运行存在严峻的系统性风险,经济社会面临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多元复合转型,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的风险和挑战,浓缩与转移社会生产力,建立产业创新平台(MOP),形成“政府治理、文化精进、产业升级、环境友好”的四轮联动,最终实现现代化发展道路中的战略性突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平稳增长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与此同时,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市场失灵、市场缺失等问题日益显现,结构性的系统动力风险成为中国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最大风险。为了消除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防止产业断崖形成“经济多米诺”效应,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性突围,只有浓缩与转移社会生产力,建立产业创新平台(MOP),形成“政府治理、文化精进、产业升级、环境友好”的四轮联动,才能实现由经验追随到创新引领的质变和跃升。

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系统性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和风险,中国经济也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简单的红利和动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世界经济日趋综合化、复杂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越来越大,而顺利实现经济转型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和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复合转型的特征。中国的经济社会存在加速城市化、深化市场化、社会信息化、战略外拓化、产业原创化、经济循环化、文化精进化和工业与知识化的多方向、多维度的交织转型。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和基准点,市场将取代政府成为配置资源的主形态,工业并知识化是实现发展阶段跨越的重要途径,开放外拓是推助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云时代给中国发展提供弯道超车的新机遇,产业原创是促进产业蛙跳的根本源泉,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管道,文化精进推动社会正向演进,多维转型处理得好,可以推动国家的全面创新,否则,就会陷入传统社会收敛效应造成的泥沼中。

这八个方向性转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更加综合性、复杂性、交错性,也加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针对此,任何政策和体系都应系统集成、顶层设计、相互融通,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减轻社会转型的剧烈震动,抓住迅速崛起的战略机遇,平稳实现社会的多元复合转型。

发展动力从三驾马车向三大驱动轮切换。长期以来,由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衍生出的消费、投资、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扣:七六五四九五六六七)然而,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出现了净出口降低、消费需求无明显提高,投资支撑不力的状况。“三驾马车”已然不能很好地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创意、技能”将取代“三驾马车”,成为驱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他们不仅能够衍生新的产业,而且能够裂解和融合新的业态。科技乃立国之本,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为支撑的高新科技不断催生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创意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优点,基于创意产业的高端服务业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军产业。技能是拉动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正在由低技能、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向高技能、高附加值的生产要素过渡,技能提升加快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效融合,使产业替代升级迅猛发展,由此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事半功倍的。

产业动态升级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形态。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动态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关注的焦点。产业升级是由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换的过程。由先发国家的成长历程也可以看到,产业升级是由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的转变,农业的比例越来越低,服务业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产业动态升级印证了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在产业动态升级的过程中,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成为竞争的关键,决定了国际分工和全球的经济格局,而原创技术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由原创技术衍生的原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并在先发国家得到证明。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生产要素,创新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从经验追随到创新引领将彻底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历经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桎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自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经验思维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在经济转型期,中国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放弃对传统经验的追随,实现向创新引领的质变,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制度创新规范经济社会体系,通过文化创新助推精神动力,顺利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以大学取代工厂,以知识取代原始劳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成为与先发国家缩小差距的原始动力,而国家的制度创新是推动原创技术创新直接的推动力量。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才将其生存和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衔接,创新型企业也才会层出不穷。文化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包括文化目标、任务、战略、体制、机制、环境、人才等方面的创新。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过程,其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体系,总目标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对“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翻越新的“三座大山”

基于经济社会多元复合转型,中国面临着在经济起飞时其他国家曾经遇到的“三座大山”,即“日韩困境”、“拉美陷阱”和“西班牙幻影”。

阻滞经济社会二次腾飞的“日韩困境”。日韩困境是指日本、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工业化速度突飞猛进,经济迅速腾飞,举世瞩目。而到了90年代,其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出口急剧下降,消费明显萎缩,经济状态在工业文明中打转,难以实现知识文明的突破,经济陷入泥沼之中。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长期的创新自锁,使人们普遍缺乏创新激励;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创新与创意产业和新的消费领域,产品研制和开发也仅仅局限于对原有产品的改造,以致经济长期不景气。

当前,中国经历着与日本过去相似的发展之路,两国都经历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都曾因巨大的贸易顺差而承受着令其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压力。而且同现在的中国一样,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也曾在低息贷款的刺激下异常火爆。

为了避免“日韩困境”在中国重演,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创新型政府,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另一方面,发展创业型企业,培育创新型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创新网络;此外,依托技术创新发展先导性产业集群,引领先导产业。

政策马赛克化造成二元分割的“拉美陷阱”。“拉美陷阱”是拉美国家“偏差城市化”的结果,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却没有得到城市的吸纳,使得城市周边布满贫民窟,贫富两极分化,导致城市化失衡,并由此引发了治安混乱、环境恶化、失业率增加、公共服务不足等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拉美国家宏观政策的马赛克化,条块分割的宏观政策使城市发展极度不平衡,严重影响了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作用的发挥。

因此,打破宏观政策的条块分割,实现以城市为中心的条块结合,立足顶层的宏观政策设计成为经济社会多元复合转型的强烈需求。同时,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在经营城市管理的同时实现“三园互动”,通过创业园吸纳农民进城创业,通过安居园保障新市民在城市安居乐业,通过培训园提高新劳动力就业水平。发展三园互动将最终打破城市阶层区域的划分,实现社会的动态融合。

谨防权力干预市场造成社会板结的“西班牙幻影”。“西班牙幻影”指西班牙在五百多年前的强盛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财富的积累却没有真正用来发展工商业,久而久之,导致西班牙的新产业难以衍生,货币急剧贬值,曾经积累的财富又像洪水般流走。“西班牙幻影”说明,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政府治理、经济升级、文化精进和环境友好,任何财富积累都只是昙花一现,只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才是国家真正积累财富的源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升级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创新新兴产业,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产业和技术追随,走技术创新之路,细化产业分工,培育创新产业体系,加速人才培养和流动,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项举措助力经济社会转型战略突围

中国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越过“三座大山”就要实现战略性突围,而突围的关键点即创新驱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生产力浓缩与转移,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形成先导产业集群及产业动态升级,并最终加速城市化进程,缩小收入差距。

充分认识中国转型的基点是生产力的浓缩与转移。生产力的浓缩指的是由面状开发转向点状开发。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处于面状开发的状态,即无论经济条件、社会状况、资源环境等有多大差异,所有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开发,试图取得发展。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全面开发能极大挖掘大自然的潜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效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已被挖掘的千疮百孔,不仅影响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更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我们必须放弃原有的大面积开发状态,在重点开发区进行点状开发。这种开发模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集约性,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其他地区的生态资源,实现区域性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力在浓缩的同时还要进行转移,即生产力由脆弱地区转向资源丰富的地区。生态脆弱的地区禁止开发,有效利用资源丰富的地区。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该规划进行开发将合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动力切换、方式切换和生态切换,有效保护脆弱地区。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减少区域差距化。逐步放弃自然村,实现城市化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落脚点。首先,城市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其次,农村的面污染远远超出了城市的点污染,城市化可以减少污染程度,有效保护环境;第三,城市化置换出的土地必然要实现集约化经营,即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第四,加快城市化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速度迅猛,然而,城市发展质量还亟需提高,与先发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了近百年。城市化不仅要实现农民进城生活,更要吸纳就业,不断催生新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与产业的配套发展,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首先,产业创新平台是创新要素集成引发的新技术产业化的表现,是先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催生力量,使新产业之间形成协同发展,并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创新平台具有聚集、协同发展新兴产业的作用,不仅激励了技术创新,更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时候,城市没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就业,容易导致经济社会混乱,城市发展不平衡,“三园互动”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创业园、安居园、培训园协同互动,即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又实现了他们的安居乐业,有效缓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收入差距问题。

第三,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突破传统的环状发展的城市结构,试图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规划城市发展,大大提高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协调城市发展中产生的交通问题和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最后,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不同区域根据自然资源环境的不同禀赋,各尽其职,控制好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政府、文化、经济、环境四轮联动是平稳转型的重要抓手。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要实现战略性突围,重要的是形成“政府治理、文化精进、经济升级、环境友好”四轮联动。

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公众需求,并使公众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多元复合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治理面临许多挑战,因此,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核心,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中心。

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一起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和文化资源共同支撑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创新文化对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经济升级主要是指产业升级,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产业转化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移,新产业逐渐代替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成为发展的必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通过全社会总动员,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大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经济社会顺利转型,就要浓缩与转移社会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意、技能”三轮驱动建立产业创新平台,形成“政府治理、文化精进、产业升级、环境友好”的四轮联动,实现由经验追随到创新引领的质变,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创新。

(作者分别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导,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由中华星火教育传媒整理发布!

第二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杨方伟

摘 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利弊 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因为我们出口的并不是高新技术、品牌,或者是专利。我们输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原材料,还有廉价的劳动力。国与国的合作是建在各自的要素禀赋上,所以发达国家可以把工厂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看似各得其所,但是实质上发展中国家是有着说不尽的苦楚的:我们的工人一个星期工作七天,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为国外大品牌制造服装和电器等,因为我们没有brand name,所以我们出口一件服装只能获益两美元,而在美国销售可达60美元,我们得到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严重的污染,因此有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的说法。

说到这,我就不得不提及又一道横亘在中国玩具出口商面前的障碍物了,这个即将在本年5月1日发挥效力的计划将致使很多中国的玩具厂商很难在美国做生意了,而很多玩具商竟然浑然不知。

美国玩具协会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日前共同宣布了一项新的玩具测试和安全认证系统计划草案。这一草案将进一步提高玩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虽然这项计划并不只针对中国,但是玩具“中国造”可是一项传统的输美产品。这不得不导致中国制造的玩具增加成本。可见,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上立于不利地位。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与大国合作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有限,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在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确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但是此时的利益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经济上的利益,我想,那是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熟习。

例如,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得益于因特网和光纤技术,发达国家甚至可以利用时间差而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源。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输出的已经不局限于廉价的体力劳动和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甚至白领服务也可以输出了。Outsourcing 成了一种经济全球化的典型模式。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本国内为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发达国家做会计核算等技术性服务,在发达国家,当上层领导人员睡觉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已经有人把明天开会将会使用的数据整理完毕,这样,时间延长了,一天24小时都在有人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我个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这样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好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机遇吧。例如日本在中国的大连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基地,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并不甘心于做这种看似体面的低等脑力工作,他们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训练专业人才,在推动地方教育,大连不是日本的变相殖民,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训练场地。当初日本人是拿着枪来到中国的,现在日本人是拿着皮包穿着西装来到中国的,当时的中国人用镰刀大棒抵抗日本人的侵略,现在,中国人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而这种战争是看不到的,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量的悬殊还是存在,不得不说,现在中国人的境地和当初有相似之处,但是我知道,中国人当初可以打赢那场仗,现在也可以,但是可能会更艰辛。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我们也不能忽视,并且是我们应该加强防范的,这就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了。

也许当我提到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少人依然会心有余悸吧。当时我们中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货币市场生存在在政府的保护伞下,政府的干预在此时发挥了作用。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减息,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美元大幅度贬值,从而推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在客观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通货膨胀。本轮大宗商品与农产品的通胀与美元完全同步开始”。这是来自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哈继名的答记者问。所以,我们从这件事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可见一斑了。所以,如何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完善更能抵御国外投机者的投机活动显得更为重要,而不简单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否则,我国的经济肯定会面临一次“硬着陆”。

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的本土产品在国外也拓展了市场,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利用这样一个机遇也创造处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就是做的非常好的,谨慎睿智的他两年前开始了百度的国际化步伐。去年初百度斥重金正式出击日本市场,并且不断加大投入,李称,欧洲市场将是百度的下一个目标。我相信百度在日本一定会像在中国这样有市场:百度凭借自己的灵活人性的风格打动着中国人,我相信在日本的发展也会很顺利,尽管有google 和雅虎在日本搜索市场占据大片天空,但是他们不是日本公司。因此,百度和这些公司在日本竞争时,没有先天的弱点,我想,百度会凭借实力打造出自己强大的搜索帝国。

总之,我对经济全球化是又爱又恨的心理,但是爱大于恨,的确,因为中国加入WTO了,中国的政府不可以再为了保护本土产品而实施行政垄断了,政府也不能过于干涉市场了,这对我们本土产品来说是一种冲击。可是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所以,我们在获得机遇的时候,一定要装备好自己,蓄势待发,迎接挑战。

第三篇: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机遇与风险和挑战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机遇与风险和挑战

回顾过去,中国磁材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己经受到了严峻考验。

2009年国内磁材产业仍然保持平缓增长,全年磁材产业销售收入完成约350亿元。

展望未来,磁性元件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全球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及其对国内磁材产业格局可能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实现我国磁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与思考。

(一)发展机遇和条件

1、中国拥有13亿人口,有着巨大应用市场支撑,而且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磁性材料制造中心,要有信心和决心做磁材强国,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中国磁性材料核心企业己形成,磁材产量世界第一,企业实力已经增强。

3、中国具有世界数量最大的磁学专业研究队伍,除专业研究院所,还有2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磁学或相关专业,早期的骨干企业也锻炼了大批生产专业人才。

4、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应用进一步扩大到高档领域。高性能产品比例逐年增加。

5、中国磁性材料制造设备自动化程度、效率得到改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操作人性化、提高运行可靠性、稳定性是发展方向。

6、中国原料资源丰富,国外磁性材料及元器件企业纷纷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促进中国磁性材料整体实力提高。

7、新兴应用市场不断开发并快速发展,如汽车电子、LEDNB、LEDTV、LED照明、EMC、3C网、智能电网、节能减排、风光发电、电动车等发展中的新兴市场为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新机遇。

(二)风险和挑战

1、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2007年以来,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劳动力成本也上涨:加上能源涨价且供应紧张,导致总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给磁性材料生产企业造成极大困难。

2、当前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短期降温

由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内楼市暴涨和股市暴跌,经济下滑,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抑制了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短期的发展。

3、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属于开放性行业,国外企业的不断进入,以优势的技术和装备、较低的成本生产,加剧了国内市场同业的竞争。

4、劳动力紧张、人员流动性加强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5、人民币持续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汇率风险。

6、原材料供应、上下游产业波动风险。

供货量不足、原材料涨价或质量问题等不可测因素,影响磁性材料产品的产量、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磁性材料行业的发展受国际、国内市场上述下游产业波动的影响较大。

7、产品技术风险

企业面临产品技术含量下降、升级换代加快及企业核心技术流失风险。

8、磁性行业企业应对措施

企业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决定企业未来,企业应在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管理科学、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企业社会公信度、外部环境和谐指数等构成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上下功夫。加强自主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化、资本社会化,产品差异化、技术专利化。

企业产品产能结构调整 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模式(特色产品、回款期),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企业效率。目前国内磁性材料与器件产业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在制造环节,品牌、技术环节未形成整体性突破。关注4C融合、3G通讯、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数字消费(智能手机、智慧电视、电子娱乐等)、节能减排、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电子、LED、EMC等产品升级的战略机会,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在新兴产品应用领域实现突破。

企业发展模式转型 中国磁性材料与器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整体而言是粗放式的,追求产能规模,单纯以投资驱动发展、并以低成本为竞争利器的产业发展。这种模式弊端在这两年已经逐步呈现。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必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技术驱动和内需拉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上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内需的增长将是整个产业中长期发展的两上根本驱动力量。

(三)中国磁材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1、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的磁性材料工业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具有良好的整机配套市场和投资环境,以及巨大的国内应用市场支持,将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同时将加速日本、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的磁体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推动中国磁材整体水平提高,促使中国磁体产品的质量档次总体上得到新的提升,但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

由于新家电、信息(三网合一)和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如家电信息化,手机多媒体化、电脑笔记本化、电视平板化、汽车电子化、3G通信,以及绿色照明和新能源开发,使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今后5-10年内,是高档产品发展时期,中低档产品逐渐萎缩。但是,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要提高高端产品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必须努力赶上。

未来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将会持续发展l0-20年。后续发展集中在高性能产品。到2010年中国的磁体的产量将占全球的产量超过60%以上。高性能产品将超过国内总产量的50%。

2010年展望:联合国公布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2.4%,中国GDP增长l0%。(国家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8%),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迸出口增长17%。

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带动明显,金砖四国:中国(制造业)、俄罗斯(能源业)、巴西(资源业)、印度(软件业)。作用扩大,成为企业度过经济危机的最佳港湾。

东电化(TDK)中国区董事长南研造也表示;中国市场已成为TDK事业开展的主要目标市场,正计划增加投资,扩充产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五大趋势将助推中国磁性材料产业:

(l)信息技术创新速度加快:IT专利大幅增加,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滋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网络发展催生更多业态发展模式,“智慧地球”,软件服务化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链整合。

(3)技术产业融合渗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三屏融合将极大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4)内需市场进一步扩大。

(5)智能电网、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发展新兴市场和高性价比产品是磁材企业发展重点,新兴市场、新材料与新工艺与新应用紧密结合创造产业发展空间,如LED、风能、太阳能、3G、电子书、智能掌机、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兴市场,节能补贴政策推动节能空调(2级能效国家补贴15%)、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机(2级以上能效),全国电机总容量7亿千瓦,占全国用电量的60%,达2万亿千瓦时,2010年节能减排中央安排补贴资金700亿元(专项500亿,新能源109亿,再生能源100亿)。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前高后低,要警惕“啤酒效应”发生。

2、中国磁性材料发展预测

到2010年和2015年,由于新兴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深入快速发展,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年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

预测,到2010年,中国软磁铁氧体产量将达到32万吨,其中镍锌和镁锌软磁铁氧体将超过6万吨;到2015年,中国软磁铁氧体产量将达到42万吨,其中镍锌和镁锌软磁铁氧体超过8万吨。

到2010年,世界永磁铁氧体材料产量将超过到90万吨,而中国永磁铁氧体材料产量将达50万吨,其中粘结永磁铁氧体约8万吨。

到2010年,全球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会突破8万吨,中国产量将超过7万吨;到2010年,全球粘强钕铁硼产量会突破1万吨,中国产量将超过6000吨。

中国企业要学会低利润经营。在逆境中求生存;作好战略规划,坚持技术进步,就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磁性材料应用市场前景广阔,当前我国磁性材料产业欣欣向荣,但市场环境风云变化,切忌头脑发热,盲目扩产。“行百里者半九十”温总理与我们共勉。中国磁材强国之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一定会成为中国磁业人的骄傲。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全球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他们的产品,附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因此,技术是排除在外的。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要千方百计地垄断其先进技术,以达到其垄断市场的目的。尽管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由—般商品贸易发展到劳务技术贸易,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亡。一旦发展中国家想获得这些技术,即使是对发达国家而言早已不是先进的技术,也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如同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尽管发展中国家也能对之利用或享受到其带来的便利,但核心技术仍牢牢地控制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相反,由于发达国家最先发展了这些技术,他们已从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运用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二、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赛并非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存在着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只有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有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尽管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存在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流动,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容易学习和借鉴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而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几率大大增加。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确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战后能从一片废墟中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获益于大量引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奇迹。所以,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钢铁业,通过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竞争力;对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由于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和联合攻关,争取在一两个领域获得突破,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同样,—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

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怎样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呢?由于各国的情况各异,因而并不存在—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但各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实现赶超战略。当然,引进的目的还在于最终能自主开发,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揭示的道理一样,通过引进带动国内的技术的模仿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秩序和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原有的全球经济体制也产生了一些质疑,但从根本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就要认清形势,顺应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世博是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po,Expo 是Exposition的缩写;也称World Fair或World's Fair)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博的意义:首先,上海可以加快很多进程,加快市政建设;

其二,上海会吸引很多的旅游者;

第三,很多在上海的企业也会加入申办工作的运作之中,创造更多的公众利益。

世博会还能使上海的知名度提升,并且通过同世界的更多接触,能使上海人民的精神面貌、素质得到提高。

上海正在进行世博会场址规划的深化和调整,世博园区面积从原来的240公顷增加到310公顷,加上60公顷的停车场和30公顷的世博村,总面积达400公顷。原计划中的椭圆形运河及植物走廊得到保留,河岸以东新增一主要入口。将鼓励并帮助参展者建造永久性展馆,在世博会结束后作为各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科技的展示馆。中国馆将被改建成世博会博物馆。这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中心,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说到上海世博会,总是会令人那么的激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两个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节目都发生在了我们中国,一个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两年前,北京呈现给了世界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今年轮到上海上场了。毫无疑问,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会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地位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不一定是通常的文化,其实能和很多东西联系起来。其实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各自的文化。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文化创意友好比拼和表演的大舞台。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辉煌历史的国度,各个时期都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人。就算是发展飞快的今天,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东西。能够和这么多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中国是幸运的,世界也是不会失望的。

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等。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埃及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埃及的金字塔与中国万里长城的交相辉映,此次上海世博会期间,埃及在上海世博会展馆展出8件国宝级文物,埃及国际展览中心主席萨利姆将作为埃及代表团成员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埃及以非凡的展馆向中国和全世界展示其古老辉煌文明成就。

还有很多的场馆都显示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红的中国馆交相辉映。仿佛是一场文化的交流。就像以前的百家争鸣一样,世博会放在了中国举行,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学习各国先进技术的机会,一个融合世界多元文化的机会。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吸收好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深厚文化里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国将借世博会对我们文化的影响,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珠三角的经济形势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为上海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举办世博会能够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优化城市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等。

上海世博会有超多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而在这个世界最大舞台上展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必将对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形成很强的辐射作用和财富溢出效应。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世博经济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以上。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世博会的市场开发计划将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众多发展机遇,为长三角企业参与世博市场开发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总量规模、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差异性,产业结构呈阶梯状特征,部分产业集聚程度低。几年前,长三角16座城市已经签署了《以承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而且,国家首个跨行政区域性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也已经出台,苏浙沪三省市政府间《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等各专业领域的规划也纷纷面世,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使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功能互补和利益共享,促使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而对中国整体经济在未来实现全面复苏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上海世博会不仅有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也有政治的交流。各国领导人在此相聚,有利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周边环境安全。世博会是国际级的盛会,它的成功举办对提升举办国在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地位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有超多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它的成功举办再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世博会成功举办,外媒体好评如潮:这是因为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号召力强,而这归根结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慢慢复苏的的大背景下,这一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给国民以信心,同时也给世界以信心。我们对外展示五千年的文化风采,使得世界更了解中国,更能理解中国在某些国际政治问题上的立场,有利于减小外交阻力。世博会矫正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偏差: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积贫积弱,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思路。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同时增强了世界应对经济危机的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的良好契机,向世界强有力地表明,开放将是中国的长期国策,融入世界,与世界共生共荣,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凝聚国内人心,将开放作为执政的核心理念之一,长期

坚持下去,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全球化时代加快中国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地位,彰显中国的形象。

世博会不仅仅是这184天,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其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将会渗透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的前进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最终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

第五篇: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形式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这其中,经济外交功不可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经济外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政府会侧重“以外交促经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随后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或失业居高不下,或两者兼之,纷纷将经济外交的重心从“以经济促外交”转移到“以外交促经济”。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维护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成为周边国家重要的政策取向。对外援助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外交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对外援助对象主要是老挝、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东南亚完成了昆曼公路老挝段、缅甸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柬埔寨7号公路等项目,援建了缅甸国际会议中心、老挝国家文化宫、万象凯旋门公园、老挝国家电视台三台、老挝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中菲农业技术中心等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成为当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主要经贸伙伴。作为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印度的对华贸易在区域发展中影响巨大。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钢材、肥料、电话机、医药品、农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家具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棉花、塑料、汽车零件宝石及贵金属等。对中国而言,印度既是巨大的潜在出口市场、潜在投资目的地,又是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地。随着印度对外经贸政策的日趋自由化,积极与印度进行经贸往来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2010年,巴基斯坦遭遇洪灾,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共计1.2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援助物资。中国的长期援助对于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友好关系。对于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我国主要是通过搞好政治安全关系,疏通经济关系来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参与生产网络的建设,加速推进地区一体化。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亮点,也是对中与东盟关系的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合作安排。从目前各国扩大经贸的实践看,建立自贸区是发展和扩大经贸关系的有利工具,也可为政治安全合作奠定基础,有助于促进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定义来看,经济外交注重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单纯以经济手段推进经济关系发展的做法不能称之为经济外交,因为经贸往来有时纯粹是市场经济行为。这或许也是有些学者提出“对外经济关系”不等同于“经济外交”的意思。同样,外交如果仅仅围绕传统的国际政治,那么更谈不上经济外交。不过,随着我国确立总体外交战略,越来越宽泛地使用外交这一概念,可以预计今后越来越多的对外交往将融合经济目的和经济手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上升,一举一动可能都有很强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有时对外交和对外战略也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外交中的外交含义突出更多一些。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任务增多,挑战更大。经济与安全的关系将日益紧密,中国很难再以较低代价获得美国提供的地区安全公共品,相反美国已经逐步加大安全的投入,包括挑动周边国家 进行军费扩增,特别是放纵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兜售武器,这将给中国的安全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周边要求中国继续加大经济的地区性投入,并且通过引入美国力量来约束中国的谈判能力。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东亚的海上安全挑战方面,由于美国介入和周边国家挑衅,海上安全问题牵涉了中国大量的国内政治成本,中国利用经济手段布局周边事务时遭遇国内民众的质疑,严重推高了中国经济外交的成本。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外交中相对比较直接的手段已经很难以实现政府目标,目前需要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进行,包括要求东道主更多社会性力量参与,提高透明度,增大东道国改弦更张的成本。最终,经济外交手段与目的的更加协调,要求中国的决策界对国际政策的国内效应做更多考量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为外交服务,减轻中国崛起的外部压力。比如,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密切,东盟享受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日益加深,试图在安全上借重美国之力,制衡中国,管控中国崛起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目前,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态势。对此中国的外交应该深刻反思,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为中国构建理想的周边安全环境服务。随着经贸往来的密切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经济作为一种手段为中国外交服务的意识和实践正在探索中并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2012年4月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对峙,菲律宾态度强硬。在中国停止对菲律宾旅游以及加强对菲律宾进口香蕉的检疫后,菲律宾政府不得不在外交态度上有所缓和。在对外援助领域,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国际、国内效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但同时,中国长期进行对外援助,为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强调互利共赢,来自国内的压力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无偿援助,且不说这种方式得不到国内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在国际上也会遭到质疑。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潜在的使用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标的机会、要求都会增多增强,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外交将日渐摆脱日本式经济外交特征,经济增长不再是唯一的战略目标。

下载经济转型期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挑战中突围(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转型期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挑战中突围(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危机中奋进 在困境中突围

    在危机中奋进 在困境中突围 陈万波 2009年第8期 ——经济建设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不为定势所困,不为困难所惧,在危机......

    经济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经济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思政09-1班 谢丽红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劳资关系是最基本利益关系,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资间利益的公正与合理分配是展开......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中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中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摘要:在上个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着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然而事物都......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国处于这样的时代,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矛盾,而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正确的理解全球化经......

    在挑战中和谐发展

    在挑战中和谐发展 数学组工作总结 紧张而又充实地一学期不知不觉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我们数学组所做的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和谐相处,共赢互惠 开学初,数学......

    中国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时应如何把握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时应如何把握机遇和挑战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

    警察怎样在负面舆论中突围

    文章标题:警察怎样在负面舆论中突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对公安机关产生的影响,导致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出现交警队伍形象建设靠两个方面来树立......

    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住房与规划政策研究

    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住房与规划政策研究 不彻底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就无法建立现代化的中国。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核心环节,农民工住房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