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受众的角度分析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英文
二○一四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档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从受众的角度分析电影《功夫熊猫》的(英文)An Analysis of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日
Outlin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 the fulfillment of the 3 different needs reflected in the successful film Kung Fu Panda to explore better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film industry.I.Introduction
II.Introduction to the Film KungFu Panda
III.The Three Basic Needs of the Audience
A.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B.The need for socialization
C.The need for entertainment
IV.The Fulfillment of the Audience’s Needs Reflected in the Film KongFu Panda
A.The target audience
B.The three basic needs of the audience reflected in the film
1.The roles
2.The theme
3.The scene
C.The suggestions to China movie
V.Conclusion
Abstract
The audi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decide whether a film is successful or not.From the theory of Maslow, it’s obvious that the audience have 3 different needs for films.Examples from the film Kung Fu Panda a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audience’s need for information, society, as well as entertainment.On this basi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audience’s needs reflected in the fil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roles and the theme of the film Kung Fu Panda.Such a study is helpful for movie makers to know the influence of the audience to films so as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audience when making films, at the same time to give some advice to China movie.Key words: Kung Fu Pandafilmaudienceneedfulfillment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内容摘要
随着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各类电影层出不穷地出现在受众面前,然而电影《功夫熊猫》如此多的电影中异军突起,引发了全球受众的观看热潮,票房成绩在整个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受众,早已成为一部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难发现电影的受众都是有需求的。在此基础上,从受众的信息需求、社会需求、娱乐需求三个方面探讨电影《功夫熊猫》在人物设计和主题设计方面对其受众需求的满足。本文旨在帮助电影制造者了解受众需求在电影产业中的影响分量,并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 功夫熊猫电影受众需求满足跨文化传播策略
第二篇: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
一、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的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的干瘪动物。花家的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的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的格局俨然就是西方的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的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的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的文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的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的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的“美国功夫”。每逢格斗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的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的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的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的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的元素外表下,蕴含的是美国“相信自己”的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的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的一个原因。
二、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的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的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的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的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的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的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的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的李慕白悲剧的死去,而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的玉蛟龙最终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用什么样的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的人生拷问。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的东西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显了本国文化的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的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的曲意逢迎,而是通过对东西文化精神的双重渗透和汲取,探索了人性共同的话题,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三、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首先,电影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说,电影应该发掘本土性的“文化资本”,在自身的文化结构找出本土的主流文化。电影的文化表述是一个系统,既包括了肤色、服饰、饮食、语言、建筑等外在的表征,也包括人际关系、生活习惯、民俗仪式、价值观念等内在的意义。所以电影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文化表征和内在意义中找出可以拿来展示的那一部分“文化资本”。
其次,寻求共同的文化话题。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说过,“各种文化在浅层次、在表层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当涉及人本身,人本性,比如亲情、家庭层面时,则是相通的。”善于寻找开掘全球人都能理解的,既有共性,又有“距离感”的文化资源,找到民族化与国际化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是实现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再次,培养电影跨文化传播方面合格的“把关人”。在电影媒介中,所有参与电影制作人的人都可以称作“把关人”,但最为重要的“把关人”当属电影导演。所以,在传播主体方面,电影要培养合格的“把关人”——精通各国各地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电影人应该具备一种国际化视野,摒弃单一的视角和过重的本土情节,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界来关照本土文化或各国各地文化的差异。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要真正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决不能只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是找到不同文化表象下隐藏的共同的文化内涵。认识到这一点,我相信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必定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好电影离不开好片名。作为叩响观众心灵之门的声音,电影片名直接反映了其美学欣赏和商业宣传的双重价值。不仅简洁明了地介绍故事情节,引起观众兴趣,还为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媒介。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电影片名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因此,本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标,译者应忠于原意,发挥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关键词】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因素;翻译方法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欧美电影片名的中译现状以及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分析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下,集中探讨文化因素发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在日益加深。作为民族文化产物的影视作品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5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票房再创新高。因此,在国外大片纷至沓来,国产影片走向国际的今天,中国也越来越关注电影翻译业的发展。外国大片的翻译质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上映的国外大片的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原著的语言艺术,正确地传达影片所希望表达的信息外,还关系到它的票房和人气。然而想要译好片名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我们深刻了解影片的主题,还要求我们熟知影片所在地的文化含蕴,因此,从跨文化的视角去挖掘影片的内容与思想,从而才能正确地形象地翻译片名,这对于电影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几个主要因素
首先就是文化差异。电影名称或多或少地反映其所属文化的特征。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各具其特色,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民族代表不同的含义。在中国,我们一直宣称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将龙信奉为圣物。在古代中国帝王也以真龙天子自居。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将龙视为凶残的怪物,它让人联想到残暴和邪恶,将它视为不吉之物。至今为止,西方国家人们谈“Dragon”色变。文化的不同,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大相径庭。中国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爱情电影莫过于《GONE WITH THE WIND》,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前者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它把片名翻译的很美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而后者更符合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因此文化的差异将会导致对电影片名翻译有误,无法正确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涵,甚至还可能引起误解。其次就是审美概念的不同。中国讲究意境美,从唐诗到宋词几乎都可以找出辞藻朴实但是意境优美的诗词,中国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美,表达美的本性。然而西方美学的最
高境界则是追求写实,许多外来影片的汉语译名也多是采用四字结构,这充分表达了中国韵味。众所周知的就有《The End of the Affair》翻译过来为曲终人散,《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和《Ghost》翻译成人鬼情未了,这个翻译堪称经典,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跨越生死爱恋这一影片主题,还用这一凄美的片名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带动票房。达到了艺术与利益的双赢局面。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与技巧
电影片名与新闻标题一样,大多数都是言简意赅但是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它能够直接告诉观众它所要讲述的事情,使观众能够充分建立起客观事物与其相关联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而电影片名多以短语、名词、简单的句子出现,所有它要求颇高,也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在里面,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三种。直译法是最常见的译法。它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和内容的基础下以较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它的思想。比如:Scarlet Letter(红字),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KongFu Panda(功夫熊猫),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Brave Heart(勇敢的心)、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Pearl Harbor(珍珠港)、Rome Holiday(罗马假日)等等。但是这种形式的作品比较少,而它在意境方面都可以与内容达到对等,简单明了,观众一看就可以对影片有个大致的了解,一般这类作品采用直译是最佳方法。音译法就是利用目的的文字符号再现源语词语的发音。当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存在语义空白的情况下,翻译不可能从形式或者语义入手,这时候音译是主要翻译手段。如: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Candhi《甘地》、Harry Potter译为《哈利波特》、Romeo and Juliet译为《罗密欧和朱丽叶》、Jane Eyre译为《简爱》等等。但有的电影片名仅仅通过音译不能完整地表达故事主题以吸引观众,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增译,从而弥补文化的缺失,其中最经典则数影片《刮痧》,如果直接翻译为刮痧的话,外国观众将完全无法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翻译为The Gua Sha Treatment,这样更能让外国观众明白,也可以直接表达出它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意译法,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它的精髓,有些电影片名直译可能还会导致译名晦涩难懂,不能准确地表达电影中的信息和文化内涵,甚至还可能引起曲解。比如影片“The Third Man” 如果直译为《第三者》的话人们很可能以为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但实际上本片是一部堪称经典的黑色影片,最终被译为《黑狱亡魂》不仅契合影片内容也符合惊悚片的特点。还有One Flew Over Cuckoo’s Nest中,它其实与鸟窝无关,只是个习语,有疯人院的含义在里面,后来被人纠正为“飞越疯人院”,生动地体现了该片的内容和情节。此外,如果能音译的同时又能体现电影片名的内涵那是最佳的,不然的话,宁愿选择意译。
我们给电影贴上了太多标签,它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人类传达信息的精神产品,它是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有声平台,它是心与心的交汇,同时它也是艺术作品和信息媒体发展的产物。它所给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价值观,而一个好的电影片名好比一个做工精良的名片,做的好可以吸引他人目光,但是如果过于夸大其词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一个好的电影片名既要忠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正确地传达它的主题,这样既能使观众在选择电影、观看电影时产生共鸣,也能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播和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2]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Pinter Publisher, 1990.[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4]周新武.从顺应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57-59.(注:[J]指期刊,[M]指专著)
English Titl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Abstract: A good movie is a good title.As the audience at the sound of the gate, the movie title directly reflects the dual valu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ommercial publicity.Not only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ory, but also the interest of the audience, it also provides a favorable medium fo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the film titl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 in the spiri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the targe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loyal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Cultural factors
Translation method.
第四篇: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与延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事物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观念,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1]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跨文化交流传播中,电影具有其他文化形式难以相比的直观性和高效性。放眼当今世界,好莱坞电影的世界市场最大,即它的全球化程度最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好莱坞电影在跨文化表达方面的努力与成功。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表达及传播,最为主要的是以所谓普世价值观形态出现的美国价值观,其次是为迎合专门市场而努力表达的相关文化及其价值观。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是好莱坞电影在跨文化表达方面的理念及方法,因为这是其获得更多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不仅决定了电影全球化,目前基本就是好莱坞化的客观现实,而且也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够非常有力地帮助美国文化获得全球文化传播的支配地位和主导地位。
一、好莱坞电影政治正确的文化传播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文化输出是一个国家对外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社团意识、宗教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美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向全世界推销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在罗斯福执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则成为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美国政治家及好莱坞电影掌门人们的这种认识及行动,正如美国政治哲学家汉斯所认为的那样:“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征服人们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两国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它们通过自己优越的文化或更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进行劝说或诱导,特别是它的政治意识形态连同其他一切具体的帝国主义目标能够征服他国,这比军事征服和经济控制更稳固、更彻底,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它的优势地位,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或经济目标。”[2]
以上所述,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我们认识好莱坞电影传播始终坚持不懈的政治正确策略。众所周知,奥斯卡第82届金像奖关于最佳影片的角逐时,全世界很多人都认为非《阿凡达》莫属,但是卡梅隆最后还是败在了前妻手下,因为他的前妻拍摄比他特别具有政治正确的电影《拆弹部队》。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很多人解读电影《阿凡达》时说其中让人看到了美国越战的影子和中国的野蛮拆迁,但是它在以种种数字技术及电脑特技打造出一个个影像奇观,吸引全球电影观众眼球的同时,其内在同样蕴含着很强的美国精神。这也就是说,《阿凡达》在向全球影迷提供空前视觉盛宴的背后,同样传播着“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或美国精神,比如电影中特别强调的:“个人的尊严,人人平等,人人皆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利,公正,机会均等。”[3]应该认识到,好莱坞对于美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文化工业的经济作用,同时也通过电影形象推销美国的商业、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影响世界各民族社群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努力制造美国式的全球趣味。
作为美国文化产业重大支柱之一的好莱坞电影,几乎一直都把美国勾勒成一个充满无数机会的国度,将城市拍得很美,科技拍得很先进。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付出都有回报。好莱坞电影传递给人们的这种观念非常容易深入人心,有意无意地教导人们:只要努力奋斗,按规则比赛,你就有机会前进。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可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达成最初的梦想。虽然美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各国的社会现实都非常骨感,但是好莱坞电影主流给人的感觉却一直都非常丰满。
二、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传达的美国精神
好莱坞电影几乎从来都有“美国精神”的精彩注脚,在人物想象塑造方面则更是如此。在卓别林的著名无声电影《淘金记》中,流浪汉夏尔洛个人主义的积极进取、追求成功、自我实现的精神,同时具备普通人价值观与人生哲学,这就是银幕上较早体现“美国精神”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迈之躯,驾驶着改装的车,历尽千辛万苦实现自己的目标,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阐释。《海底总动员》中,通过父亲马琳克服千辛万苦寻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经历,讲述了小丑鱼父子之情,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勇敢的、永不放弃的寻找孩子的温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坚信自己的无辜,通过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来争取自由,这样的勇气正是美国精神的绝佳体现。《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杀手雷昂虽然是杀手,却有一颗善良、坚韧、勇敢的心。《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以他75分的智商,成功演绎了美国梦的实现历程,表征了美国精神的巨大影响力。还有,诸如《教父》中的家庭观念,《独立日》中的美式完美家庭,《哈利?波特》中的极端个人主义,《黑客帝国》中的爱的力量大于邪恶等等,都极力宣扬尊重私有财产、事业进取心、家庭观念、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等美式精神生活信条。
由于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有对英雄主义的强烈幻想,想象着能像英雄一样保卫世界和平,维护人类的尊严。所以好莱坞电影一直不遗余力地针对这一点进行艺术加工,努力发挥到极致。不论在西部片、警匪片,还是励志片中,主要人物不是单枪匹马、勇闯虎穴,历经艰险在最后一刻战胜了邪恶势力,就是尽心尽力保护家人、支撑家庭、维护社区„„仔细分析近年来进口的好莱坞大片可以发现,其经典的叙事模式之一,就是在危机出现时,总是有一个英雄人物挺身而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战胜邪恶。值得强调的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不仅以不同身份出现,而且往往并不完美,有的甚至有非常明显的缺陷,这其实是在暗示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杰出之人的美国梦内容。
近年来,好莱坞灾难片和奇幻大片均是特别具有全球化传播效果的影片。在这些电影中,拯救地球的英雄几乎都是美国人,这几乎就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化传播中占据领导地位或支配地位的直接象征。在《独立日》中,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世界大战》中,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地球停转之日》中,外星人只是来到美国――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美国能够引导世界。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在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自己是世界的领导者,能够代表地球与外星人交涉。好莱坞电影则是这方面最为有力的传播者之一。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登载200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的这样说法:“美国是独裁者的最大敌人,而好莱坞很可能被证明是这个国家最强大的武器之一。”[4]《好莱坞相当于几个师》的作者引用法国防务社会学家让?皮埃尔?瓦朗坦在《好莱坞、五角大楼和华盛顿》(2004)一书中的话:“美国电影是美国国家安全霸权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国家公务员英雄人物化,把国家神圣化,把官方定义的、美国集体想象的威胁形象化„„所有这一切都宣扬了这样一种观点:美国是神奇的、不可战胜的。政治、国家战略和电影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美国国家权力的独特性质所在”。[5]
三、好莱坞电影专门市场跨文化传播诉求
好莱坞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以来,一直是世界电影的大都会,居于电影市场向外拓展扩张的制高点。上个世纪末叶,好莱坞电影为了保持并发展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特别重视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尤其是巨大的中国市场。与这种电影市场方面考虑密切关联的,就是好莱坞对于专门电影市场的特别关注,甚至不惜工本创作所谓特供制作,其中以针对中国的最为突出。
在著名的《功夫熊猫》之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好莱坞一直在进行更大范围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的努力。其中最先开始、也特别注重的是中国题材,比如现实题材的《末代皇帝》和历史名著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动画片《花木兰》中,有关花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代父从军的故事主干没有改变。花木兰从军过程中,凭着坚强意志,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各种战斗,为击退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的事实得以保留。这是中国观众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部分。由于将一首诗篇所记述的内容演绎成一部标准的影院动画电影,离不开对相关故事内容的想象性补充,因此,好莱坞电影创作者,就在这想象性补充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植入了某些美国精神,或者说是比较明显的西方价值观。比如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对代父从军这件事是这样说的:“也许我不是为我爹,是想证明自己的力量。”在此,本来渗透在中国花木兰故事中的忠孝之道,悄悄地被英雄主义、个人主义这些具有浓郁美国精神和西方价值观所取代。很显然,这并不为很多中国观众很好接受,但是在西方世界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地区则毫无问题。
世纪之交,李安导演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的《卧虎藏龙》,获得了空前成功,其标志不仅是获得了奥斯卡奖,关键是为数量特别庞大的中国大陆观众和世界华语观众都普遍叫好。这给好莱坞以更多的鼓励和信心,也给好莱坞关于发展中国题材和中国市场方面更多的启迪和经验。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成功实践之中。《功夫熊猫》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学名著,但这又是一个更为具有世界性的中国符号。虽然这个中国符号并不自然表征特定的中国文化符号及意义,但是其能够比较自由地连结很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人物、中国故事和中国场景,当然也能够非常自然地连结美国精神和西方价值观,因此这对中国观众和世界观众、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该系列电影故事都讲述一个出身平庸的熊猫阿宝,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功夫秘笈与超人的能量,最终拯救苍生,成为大侠。在这系列电影故事中,熊猫阿宝虽然身材肥胖,动作也不如他人灵活,但是他敢于追求自己梦想,勇于将梦想付诸行动,永不放弃的精神,终于使他获得了成功。阿宝的这种成功,既印证了“只要执着追求就能成功”的道理,又体现着普世的“励志”主题,可以说得上既中国又世界,两边讨好。换句话说,《功夫熊猫》的成功,其实就是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成功,是好莱坞电影人将中国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精神进行很好结合的成功。有评论者因此认为,好莱坞对中国思想文化层面的借鉴“不再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简单抄袭和套用,而是文化形式在‘互融’与‘相异’两维张力作用下对他文化的合理利用及对中国文化市场敏锐察觉后的精确的商业切入”。[6]这是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市场中成功“开疆拓土”的重要策略之所在。
好莱坞针对拓展中国市场的努力,开始很早,总体比较成功,但是也有比较简陋甚至令人反感的部分。正如有研究者曾经这样指出:“在很多中外合拍片中,其实还有部分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可以称之为‘中国特供片’。2012年9月28日上映的《环形使者》中,许晴饰演的布鲁斯?威利斯妻子,作为情感线索人物是布鲁斯穿越到过去的动机,国际版本中许晴的戏份不多,总长度不超过5分钟,一句台词也没有,对于上海外滩、弄堂的镜头也是一扫而过。中国大陆版在删减一些暴力血腥色情镜头之余,许晴和布鲁斯?威利斯的对手戏中增加了‘我不想和一个杀手过日子’等台词,末日战场的地点从巴黎移到了上海,上海外滩的镜头增多,东方明珠赫然在目。除了大陆版中方演员戏份有所增加外,‘中国特供片’与国际版相比还有这样几个差异:中国植入广告增多,例如《蓝精灵2》中《中国梦想秀》综艺节目品牌的植入;相关剧情更改,例如《僵尸世界大战》中‘莫斯科流感’被更名为‘中国流感’,最先发现病毒的是一个中国科学家。”[7]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也是美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全球实施意识形态控制的有效武器。近百年来,好莱坞电影已将意识形态内化成一整套成熟的流水化操作模式。在快速更新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好莱坞电影通过面向未来的题材选择、简单化的叙事结构、凸显个人的角色设置、意味悠长的情感表达以及贯穿始终的受众意识,建构起鲜明的好莱坞电影叙事特征,借由成熟、严密的营销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向受众推销美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好莱坞电影的经验告诉我们,电影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成功,完全可以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但是需要超越民族主义的局限,要努力在为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传播。
第五篇: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文化价值观融合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8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论《木木》中屠格涅夫的反农奴制思想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的探究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49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解析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A Brave Call for Peace--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deric Henry and Catherine Barkley and Its Tragic Ending in A Farewell to Arms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评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之破灭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翻译及运用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中西礼仪对比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
企业文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26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151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152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
153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54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55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56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157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158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59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
160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161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2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163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164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65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6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167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168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
169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170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171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172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173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174 试析《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17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176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77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178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
179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180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81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
182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83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184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85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186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87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
188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189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
190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91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192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
193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94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95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196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197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98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99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200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