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刍议亲情片影视中的影视叙事技巧
影视叙事基础课程作业
刍议亲情片影视中的影视叙事技巧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的电影、电视剧,按其主题分,有战争的、爱情的、亲情的、友情的、励志的等等。我们在这些影视片中穿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并不断成长。这些电影、电视剧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有关亲情的影视。好的有关亲情的影视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终生难忘的。
然而,什么是好的有关亲情的影视呢?是其感人的情节打动我们,还是深层次的主题打动我们?当然,不可否认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没有好的叙事技巧这些都是很难起作用的。试想一下,一部很主题很深刻,情节很动人的电影,如果表现方法很欠妥,叙事技巧很烂,那么这也是一部算不上好的、算不上有影响力的电影,也将为人们所嫌弃。
所以,可以这么说,一部好的亲情影视,其叙事技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者所要表现的深层次的主题,它能够增加影视的艺术审美价值,它能够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影视的主题。
在我看来,大多数情况下,电影、电视剧就是讲故事的。用精彩的方式讲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是成就一部伟大影视最必需的。影视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故事本身是否精彩;另一个层面则是故事是怎么叙述出来的。这两个方面都是非常之重要的,特别是后者,因为前者需要通过后者表现出来,呈现在荧幕上,呈现在观众眼前。
就拿电视剧《暖春》来说,其故事本身可以说是不怎么精彩的,其反映的主题是荧屏上常见的亲情。然而,为什么会一下子就走红,让众多电视台争相播出,成为08年度热播的电视剧呢?这个中的原因,本人认为其高超的影视叙事技巧功不可没。其通过精湛高超的影视叙事技巧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亲情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观众为之所感染,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部电视剧通过叙述一个因灾难而成为孤儿的女孩子和一个年已花甲的老人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而一举成为一部不朽的作品。其叙事技巧很不一般,没有沿袭前人的传统,在叙事表达方面很有讲究,很有造诣。特别是通过细腻地叙述老人和小花的艰难生活处境,并且将其与老人的儿子和媳妇不错的生活境况相对比,鲜明地展现了老人和小花生活的艰难不易,进而表达了老人对小花的深深关爱以及老人和小花感情之深、亲情之浓。也通过老人和自己儿子感情之疏反衬出老人和小花感情之深。老人在生活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在大家都拒绝小花的情况下,他却做出惊人的举动:由他来抚养这个可怜的孤儿!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到钦佩,为之感到敬畏。
导演运用这样的叙事方式让人为之感到意外,也让人不得不为之叫好。这样的叙事技巧很好地展现了该电视剧所要表达的有关亲情的主题,这样的叙事技巧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很好地展现了亲情的2013-4-16 1
影视叙事基础课程作业
艺术审美价值——唯美的社会美,这样的叙事技巧也体现出导演特别的叙事特征。前面提到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本身是不是那么精彩的,而通过很好的叙事技巧表达了一个古老而常新,感人而不朽的主题,深深地打动了荧屏前的每一个观众。那么,如果是一个故事本身很精彩的影视片,通过这样过人的叙事技巧的叙述,其效果之佳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在《人人都爱雷蒙德》这部美剧中,故事本身也是讲一些日常有关亲情的生活琐事。然而,为什么会为这么多的人所喜爱呢?这其中的原因和前面提到的是一样的——特别、过人的叙事技巧。导演通过运用不一般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一个具有活力、生气、激情、幽默甚至滑稽的家庭。从写实,到印象,到抽象,再到前卫等的表现形式的变化,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杂乱却和谐、无奈却有趣、烦恼却温馨的家庭,让人不得不为之产生向往之情。让一个原本没什么可讲的生活场景变得生动感人,充满温馨,溢满亲情味。导演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将雷蒙德的生活小事有机地连结起来,成为一幅有趣的生活画卷。可以说它的成功也是叙事技巧在起重要作用的。可见,在表达亲情的影视中,影视叙事技巧是非常之重要的,其对影视作品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亲情影视片已经演变成一种结构严密、语法完整、词汇丰富的“语言”。一代又一代熟练掌握这种“语言”的影视人,正用它创造伟大作品。如果问对未来电影还有什么期许的话,我会郑重写下:电影叙事技巧。这对我们未来亲情影视的发展与创新是多么的重要呀!它直接关系到作品深层次主题的表现,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审美,直接体现这其中的叙事特征。
Copyright by Kent
2013-4-16 2
第二篇:影视中的法律
从《十二怒汉》中看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纽约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法庭有确凿的证据及目击证人,毫无疑问地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在十二位陪审团最后定夺该青年是否应被处以极刑时,有十一名陪审员判定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情可能另有别的原因,他坚持提出异议,凭耐心与机制的思考和判断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改变原意,最终将这一宗几乎已成定局的判决推翻的故事。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他们不受任何人操控,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就是这样的十二个人来最后裁决案件,这样似乎就给了我们一种困惑 — — 相信法制还是人制。
电影开初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报纸的、感冒擤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当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青年有罪,目击证人的证词更是给予了人们一种毋庸置疑的坚决,只要陪审员们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有一位陪审员提出的异议,案件都不能了结。陪审员们实在已受够这样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就是在这样一个闷躁的气氛下,他们开始对号入座,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随着辩论的加剧和矛盾的不断上升,一系列的疑惑被抛出来,残疾老人的时间问题,声称亲眼看见男孩杀父的女人的眼镜问题,等等。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陪审员们一次又一次的投票,口头的、写纸条的,票数从开始的11票有罪对1票无罪,一直到后面的10比2、8比4、6比6、3比9,一直到最后的1:11,再到后来的唯一一位认为有罪的陪审员放弃坚持,整个辩论以集体通过“无罪”而告终。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具有现代意义的陪审团制度发源于英国。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陪审团制度传入美国,并成为主要的诉讼制度。1635年,弗吉尼亚建立了大陪审团制度。大陪审团负责指控刑事案件的与调查犯罪,并决定是否给法院移送案件。在1641年,《马萨诸塞自由纲领》规定,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也可以选择法官或陪审团审判。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法官和陪审团的职能开始分离,陪审团负责裁定案件事实,法官负责如何适用法律。随后,陪审团权利载入了宪法第七条修正案。
现代之后,美国对陪审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在陪审团组成人员上,逐渐对妇女和黑人开放,对性别和种族的排斥度降低。其次,历史上陪审团的人数是12人,改革之后组成人数可以根据各州的情况在6-12人间组成。再次,陪审团裁决原则上的变化。传统的陪审团裁决是全体一致通过原则,现在开始应用多数主义。通过改革,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得到了比英国更好的发展。据统计,美国每年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案件,占世界每年总案件的90%。
在影片中,将陪审团制度的优势与缺陷细致入微的表现了出来。只要一个正常的、谨慎的陪审员对案件的证据产生一个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无罪。即使他仅仅只是疑问,仅仅是猜测,仅仅是不确定。在真相无法明晰的情况下,作为有自己感情和个性的普通人,认为被告无罪的陪审员们照样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是充分的理由。
在这样的一个对峙的局面里,陪审员们开始用理性的思维来对待这件事情,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下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这种正义和良知正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纽带,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有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当法律让他们成为法律的守护神之时。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一个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
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这个制度的缺陷我们在影片中能够明显的看出来:各个陪审员的私念和偏见都或隐或现地展示出来:有的想早早结束讨论,以免误了橄榄球赛;七号黑人陪审员以自己的本土出生为自豪,因此对移民的黑人少年抱有敌意;三号陪审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父子恩怨,所以视天下所有的儿子为粪土,如此等等。
影片并没有让陪审员去争论哪些人是否存有偏见,因为今天我们可以确定,每个人都有偏见,或多或少而已,这是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影片只是在围绕事实真相本身进行讨论,并且令人信服地说明,即使是充满了偏见的人,例如七号和三号,只要他们认可相互说理的合理规则,在相互说理的进程中也可以达到对真相的把握,也不得不放弃偏见。《十二怒汉》让我们更加相信保留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让我们对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它的功能是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
这个制度的缺陷我们在影片中能够明显的看出来:各个陪审员的私念和偏见都或隐或现地展示出来:有的想早早结束讨论,以免误了橄榄球赛;七号黑人陪审员以自己的本土出生为自豪,因此对移民的黑人少年抱有敌意;三号陪审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父子恩怨,所以视天下所有的儿子为粪土,如此等等。影片并没有让陪审员去争论哪些人是否存有偏见,因为今天我们可以确定,每个人都有偏见,或多或少而已,这是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影片只是在围绕事实真相本身进行讨论,并且令人信服地说明,即使是充满了偏见的人,例如七号和三号,只要他们认可相互说理的合理规则,在相互说理的进程中也可以达到对真相的把握,也不得不放弃偏见。
《十二怒汉》让我们更加相信保留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让我们对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它的功能是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
第三篇:影视中的中国酒文化
影视中的中国酒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影视作为大众传媒代表性最强,当代性最突出的载体,对酒的描绘十分普及并愈加精彩,影视中的酒文化更为生活化和典型化。
最初酒先是作为生活“伴侣",出现在餐桌上,后又介入人的日常交往中,酒文化也就从血缘亲情,接风壮行等等社会常态里,形成艺术趣味,给年轻的中国影片增加了或温馨、或欣喜、或幽默、或愁苦、或悲愤等等有滋有味的色彩。接着酒在影片里“扮演”着有份量的“角色”。紧扣时代脉搏关切社会问题,并集中反映民族斗争和祖国两种命运的决战。酒在这些影片里,不单纯是生活细节,而是有着明确的人生内涵与阶级倾向。杜甫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加真实感人,从而深刻揭示了腐朽社会制度对人们灵魂的锈损。现在酒文化在影片中是处在被合理削弱的地位,只是生活细节或情趣的点缀,但在揭露旧中国的黑暗和人物行为的不良时,酒也有画龙点睛之功。不少军事片、工业片、农村片、反特片中,常有壮行酒或誓言酒,抛开某些艺术的雷同和浅薄不谈,这些酒都烘托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或一种重要选择。酒在其间,不是形式而是要作的一种人生和命运的判断。诚然,坏人也饮义气酒、决心酒,但其中的镜头语汇是批判的。英雄酒显示的是豪气和壮心,而跳梁小丑喝酒,表现的是灭亡的挣扎和回光返照般的张狂。
影视和中国酒文化之间的关系中,《红高粱》这部电影为代表。影片突出了酒的作用,它不单全片都和酒有关系,而且从民俗民风上,把酒与生活环境、人物性格、民族情怀联系在一起。甚至酒与人互为表里,形成一种淳朴、浓烈、能潇洒、能燃烧的精神。影片中的“我爷爷”从颠花轿到在高粱地娶了“我奶奶”,再由撒尿酿酒到火烧日本鬼子,那浸润着浪漫、象征的酒是人的胆又是人之灵性的渲染,使面对不平和侵略的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群浑浑噩噩的百姓,而是顶天立地的汉子。酒在这里实际是人的一种表现、一种意识、一种生态。
影片通过酒,呼唤出了人类天然的本性,刺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这种精神与歌中的“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实质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是对我们民族干涸已久的情与性的渲泄,畅快淋漓,这酒能够汇聚成滚滚波涛,荡涤着新的生命和灵魂,这是对民族叛逆精神的呼唤和赞美。我们在那句句“好酒,好酒……”的歌声中,能感受到汉子们的力量,能感受到民族不屈的精神,能感受到世界大舞台中无与伦比的中华魂!这便是酒神精神!
第四篇:关于《影视中的社会学》的一些感想
关于《影视中的社会学》的一些感想
经过《影视中的社会学》课程的学习,我有了一点对人的社会化的了解。课程上老师放映了《幼儿园》、《天狗》、《天那边》、《搜索》等多部电影。其中都有对人的社会化的各方面,各角度的反映。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由“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的过程。而且社会化是一生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根本就是:学习。社会化的过程包括由家庭的基础社会化,到学校的预期社会化,再到社会单位的正式社会化。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技能、角色扮演、价值观念、语言、规则、道德、法律、人格完善、自我认识等的内容。
社会化的目标就是使每一个人成为社会的一个有机分子,是一个社会化的人,并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可能面对角色的中断或失败。而且人的社会化是价值统一和去个性化的过程。过程中会被社会的现实规则所压抑,因此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有一个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并且越是文明的社会,人就会越压抑,依赖期会更长。社会化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工作,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会考虑自我的行为,态度,来自我反思,还会考虑别人可能对自己的评价,还会有个体之间的冲突,进而调整平衡、超越自我,这些都会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
在《幼儿园》中,用成人的眼光去回看昔日的自己,无知懵懂的幼年时光恍如隔世,而那些无理取闹纠缠不休也让人头大不已,现在想来,父母可以忍受我那么久,耐心的陪伴我度过短暂又漫长的童年,实在是非伟大二字不能形容O(∩_∩)O 而换一种角度,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虽然小,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的人。他们对长辈们,师长们的话是有筛选和鉴别的。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的教育,在那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儿童的性格被扭曲,天性被磨灭,一个个都成了成人的附庸,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幼儿园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基础和预期的阶段,台词:“幼儿园是你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你不珍惜,一旦错过了就永远也回不去了。”然而对他的处罚竟然是把它关在一个黑屋子里不准他出来。本该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童年,在这部电影里童年却成了寂寞的表白,用镜头语言述说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成长的无奈。
在电影《搜索》中大众媒体就像一个无底洞,有众星捧月,也有暗无天日,而这之中的过程却仅仅是不负责任地夸张或缩小现实,如果说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世界,那么同时这一点也正好被精明人利用肆意丑化现实,掩盖现实。真真假假,孰是孰非,呵呵,想到这些,总会想淡然一笑,真假是非或许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亦或连构成这事件的一个个角色也不清楚,每个人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造成了叶蓝秋的死亡。
影片中每个人都各自为营,却一步步逼着叶蓝秋走向了死亡。陈若兮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不断挖掘有关叶蓝秋的隐私,放大现实,以至于后来自己男友也卷入这是非之中,最后却丢了工作也失了爱情,可以说是尝到了自己酿的苦酒了吧。
最后来说说《天狗》,我把这部电影放在最后,因为这是这些年来为数不多的能戳到我泪点的电影了。
犹记得当时坐在黑暗的教室里,看着荧幕上主人公天狗的故事,他的遭遇,他的选择,他的坚持,以及最后他的牺牲,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荧幕中的场景好死一把心头的利刃,每一幕都将人割得鲜血淋漓。
影片中天狗流着泪讲下了当兵时的往事,别人无法理解,只有东北军人才会懂。兄弟们为保全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而你们这些龟孙子却个人利益要毁这片土地的容。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活法,就在于他所坚持的信仰。天狗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收下那批礼物,收下那批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倒也活得快活自在,不至于妻离子散,受者精神或肉体的疯狂蹂躏,甚至身份也处于凶犯和英雄争论之中。但是无论如何,他的信仰,从来不曾动摇,哪怕拼了性命不要,也不会放弃他所守护的森林。
影片结尾时我一边缩在角落了擦眼泪,一边暗骂导演狠心,矛盾而憋屈的心情,无法明言。但无可置疑,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民族英雄的诞生,夹带着那份遗失已久民族精神。
第五篇:影视中那些难忘的话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堕落天使》
虽然我很帅,人聪明,又会讲笑话,但你不要轻易地喜欢上我,因为我是孤独的风中一匹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独自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终究各奔东西。——《练习曲》
那天我懂了,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三傻大闹宝莱坞》
我收藏关于你的所有,不知道还有多久?——《初恋这件小事》 我不再是别人的一个书签,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我可能不会爱你》
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上帝给的假期,这个时候应该好好享受假期。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是真正开始了。——《悠长假期》
如果我没有刀,我就不能保护你。如果我有刀,我就不能拥抱你。——《剪刀手爱德华》
为了记住你的笑容,我会拼命按下心中的快门。——《美丽人生》 人生最大一种痛,不是失败,而是没有经历自己想要经历的一切。别忘了心底的那个梦想。——《飞越老人院》
我知道世上有人在等我,但我不知道我在等谁,为了这个,我每天都非常快乐。——《那时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