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从一起合同诈骗案的司法认定引发的思考
文章标题:谈谈从一起合同诈骗案的司法认定引发的思考
在传统的经济犯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往往不易识别,尤其是合同诈骗和一般的民事欺诈行为,有时更是难以区分。刑法理论对合同诈骗罪的定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在民法理论中,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
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认识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从理论上看,合同诈骗行为和民事欺诈行为有本质区别,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发现,合同诈骗行为一般也发生在经济活动中,和大量的民事行为交织在一起,甚至有些合同诈骗的行为人注册有合法的法人主体,在和他人的经济交往中也使用真实有效的身份,在签订合同之时也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直接故意,只是在合同的履约过程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发生了变化,将他人的财物非法占有。这就给我们认定每个具体案件是合同诈骗还是经济纠纷造成很大的困难,而且有时争议之大,公安、检察、法院的意见都不一致,甚至同部门不同的办案人员对相同的案件会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公平、公正是对我们司法工作的基石,如果相同的一个案件因不同的人员承办、不同的法院审判而结果大相径庭,这样必将导致法制不统一,司法部门的公正性、权威性受损,对当事人也不公平。
合同诈骗行为和民事欺诈行为尽管都是发生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都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欺骗对方当事人的情节,但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办案中去伪存真,对案件性质作出正确判断。笔者多年从事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就如何认定一起案件是合同诈骗还是经济纠纷有一些心得,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我们要熟悉有关合同诈骗的法律规定。在1979年的旧《刑法》中,合同诈骗罪没有单列罪名,而是囊括在诈骗罪(第151条)中。由于合同诈骗罪和普通诈骗罪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个案情况也比较复杂,仅靠一条法律条款难以规范,司法实践普遍感到法律规定缺失,造成大量的合同诈骗犯罪无法认定。针对这种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释指导合同诈骗犯罪的认定,其中最为完备的是1996年《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明确了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动机、目的是行为人主观思维活动,外人无法直接感知。根据主客观一致的原则,我们可以通过行为人的言辞、行为等外在客观的因素来合理推定行为的主观内容。《解释》中罗列了十种认定合同诈骗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情形,赋予了司法推定的法律效力。
1、虚构主体;
2、冒用他人名义;
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
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担保;
6、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
7、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
8、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
9、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
10、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此《解释》的出台,为当时司法部门打击合同诈骗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1997年的新《刑法》第224条将合同诈骗罪从诈骗罪中分出单列,基本上是吸收了《解释》中的主要内容,将其提升为法律。目前司法实践中我们认定合同诈骗罪就主要适用新《刑法》第224条和《解释》的规定的十种情形。
其次是如何在具体个案中适用新《刑法》第224条和《解释》的规定的十种情形。笔者最近遇到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林XX从事个体经营药品和药材生意,由于缺乏经营资金,林XX先向一些供应商赊帐提货,尔后低价迅速将货物卖出变现,偿还部分货款给供应商后再赊帐提货,林XX用这种方式周而复始地维持经营。由于其经营不善和高进低出的巨额差价,很快林XX的资金链就出现了问题,部分供应商在无法按期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再拒绝供货给林XX,而此时林XX
已欠下了大量到期债务。在偿债压力下,林XX以承诺提货后十天内付清全部货款为条件向A公司提货42万元的货物,以承诺交货当天付清全部货款为条件向B公司提货32万元的货物,而后迅速将货物以低价抛出,所卖款项大部分用于偿还欠其他供应商的货款。后B公司报案,林XX被公安机关抓获,案发时林XX已欠下巨额债务。林
XX到案后辩称自己虽欠下A公司和B公司货款,但会再向其他供应商赊帐提货的方式,卖货后还款。林XX被拘押的第三天,其父亲举债代其偿还欠B公司的货款。本案中林XX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在办案中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林XX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是:林XX主观上表示要偿还A公司和B公司的货款,客观上其在交易中均使用真实的身份,欠下货款后也未逃匿,后果上其父亲已在案发后代其偿还B公司货款,A公司货款按约定在案发时未到期,未能偿还是因为人身被公安机关限制无法筹集资金还款。另一种意见认为林XX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是:林XX在和A公司、B公司签订合同时已负债累累,客观上自己已无履约能力,为骗取A公司和B公司的货物套现还债,对A公司和B公司作出虚假还款承诺,货物到手后即低价变现还债,无法履行合同给A公司和B公司,造成A、B公司巨额损失,已构成合同诈骗罪。至于其辩称的可用向其他供应商赊帐提货变现的方式偿还货款,不是其真实的履约能力。林XX本人对自己负债累累的状况十分清楚,他在和A公司、B公司签订合同时,主观上明知自己极可能无法履约,会给对方造成损失,为达到自己还债目的,隐瞒了自己的财务状况,给A公司和B公司造成其能按期付款的假象,从而放任了无法还款,给A、B公司造成损失的结果的发生。林XX父亲案发后代其还款给B公司只能视为家属代其退赃,可以作为从轻情节,而不影响对林XX行为的定性。A公司的付款期在案发时虽未到期,但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林XX自身亦无真实偿还能力。笔者持第二种意见。从林XX案件可以看出,如果把案件事实中的每一个环节割裂开来,对照新《刑法》第224条和《解释》的规定的十种情形,似乎林XX和A、B公司之间只是未如期支付货款的经济纠纷,但从整个案件事实来看,林XX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在负债累累无力偿还的情形下,隐瞒真相,借新债还旧债,不断扩大债务,最终导致不特定的债权人受骗损失,是合同诈骗的一种类型。因此笔者认为,在认定合同诈骗时,要从具体的个案出发,将新《刑法》第224条和《解释》的规定的十种情形归纳为三个层面:
(一)行为人是否有虚构对签订、履行合同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或隐瞒对签订、履行合同有重大影响的真相的情形,包括虚构主体、虚构财物所有权、虚构合同项目、隐瞒自身财务状况、隐瞒货物瑕疵等;
(二)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否具有的真实履约能力,是指其自身能控制的,现实的履约能力,而非“画饼充饥”似的潜在能力;
(三)行为人对合同财物的处置和承担责任的表现,是指行为人是否有低价处置合同财物,挥霍合同财物,使用合同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隐匿合同财物,携带合同财物逃跑等。在对个案适用新《刑法》第224条和《解释》的规定的十种情形时,笔者认为在具体个案中,只要同时具备三个层面情形,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构成合同诈骗罪。在林XX一案中,林XX隐瞒自己负债累累的财务状况(此事实足以影响A、B公司与林XX签订合同的意愿);林XX在与A、B公司签订合同时已经不具有现实的履约能力;林XX将合同的货物低价变卖,货款用于偿还债务。林XX同时具有三个层面情形,因此可以认定林XX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而检察机关经审查本案后认为,林XX的亲属替林XX代为还债的能力可以视为林XX具有现实的履约能力(缺少本文中提到的第二层面情形),因此不能认定林XX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本案中公安、检察机关存在的分歧正是对认定合同诈骗犯罪构成诸多要素认识不一致而产生的,因此急需相关的司法解释来指导司法实践办案。
《谈谈从一起合同诈骗案的司法认定引发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谈谈从一起合同诈骗案的司法认定引发的思考。
第二篇:从一起海关行政复议案件引发的思考
从一起海关行政复议案件引发的思考
----------律师如何为外商及其投资企业提供全面法律服务的思考
[内容提要]:律师在为委托人服务过成中,应该有效的利用法律,充分全面的寻求法律途径,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在面对法律空白时,敢于向司法机关鉴言,完善立法。
[关键词]:立法空白
法律程序
律师法律服务
律师是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主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商及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遇到了各类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由于外商及外商投资企业不了解中国的法律和法律途径,他们咨询及要求服务的范围涉及广泛,层面深入,这些都对律师在提供法律顾问服务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起案例就是我在08年遇到的关于海关征收税收的行政复议案件,借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有效的利用法律更全面的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
一、基本的案情
某医药公司(简称A公司)是一家境外生产、销售爽身粉的企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一家知名企业。A 公司委托了广州一家贸易公司(简称B公司)作为其在中国的全权代理商,负责A 公司香粉在中国的进口和销售业务。2009年4月A 公司货物到达广州黄埔港在开发区海关办理报税手续时,被海关将该爽身粉归入了“香粉”一类,按照海关公布的税则,应当征收30%的消费税。海关的理
由是:在海关的“商品综合分类表”中,没有“爽身粉”这个品名和科目,所以海关将“爽身粉”归为“香粉”类(税号:33049100),而香粉作为化妆品类的商品,应在进口时缴纳30%的消费税。A 公司非常不理解,因为如果征收了30%的消费税,则其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就要增长70%,显然和同类产品如“强生”等就没有了市场竞争力。A 公司委托B 公司查阅法律和规定,B 公司去国税咨询了解到:国家税务总局对痱子粉和爽身粉是免征消费税的。这一答复把A 公司陷入了困惑。为什么税务部门说是免征而海关作为代征税部门却要征收呢?
二、我们的代理意见和案件的结果:
接受了A、B两公司的委托,我们认真的查阅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建议两公司依据2006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许可法》提出行政复议。期望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获得正确的征税税率。我们的意见如下:
1、该税种的征收机关和征收主体:
根据199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的规定:境内生产企业、委托加工、进口的消费品,都是消费税的征收主体,没有区分环节征收,根据第十二条的规定:消费税的法定征收机关是税务部门,进口的消费税由海关代征收。从以上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1)消费税的征收不依照消费品的环节区分征收,无论生产加工、委托加工、进口,一律统一征收。
(2)海关只是该税的代征收机关,代税务机关履行征收职责,因此海关征税应依照税务机关的文件和税率来征收。
2、关于“爽身粉”不征收消费税的法律规定:
1993年12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消费税征收范围的注释》的通知,通知中关于化妆品的征收范围,列举了化妆品的类别,其中对香粉是有明确的解释:“香粉是指用语粉饰面颊的化妆品。按其形态有粉状、块状和液状。高级香粉盒内附有彩色丝绒粉扑。。。”从该项通知中可以明晰,国家税务总局对香粉的定义从用途上是使用在面颊。而我的客户进口的货物是使用在全身身体的产品,与该通知中所称香粉不是一类物品。
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发142号文《关于痱子粉、爽身粉不征收消费税问题的答复》明确:对各地出现适用上款通知十对痱子粉、爽身粉是否按照香粉征收消费税的问题,统一为痱子粉、爽身粉不征收消费税。对应我客户进口的货物品名“痱子爽身粉”,应对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办理。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2007年3月公布的消费税税率查询表中,明确了护肤护发品中痱子粉爽身粉不征收消费税。由此看到其他地方税务机关也执行着国家税务总局1994(142)号文的精神。
3、“香粉”该词的海关归类、税务征收分类、行业品名的区分分析。
(1)海关根据国际惯例,将我们的货物归为香粉科目是没有错误的,2008年税则中的也没有爽身粉的单独科目,也没有对爽身粉
做除外规定。
(2)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反映,在征收类别上,香粉和痱子粉及爽身粉是不同类别的商品。
(3)2005年6月1日由强生(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和雅芳(中国)有限公司起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行业标准》中,对香粉和爽身粉的成分、用途、功能做了专业的区分,其中对爽身粉明确是使用在身体,用于吸汗、爽肤的功效,与香粉的用于面部遮盖功效完全不同。
根据以上比较,我们发现,海关依据税则征收消费税行为没有错误,但是在税则和相关税收政策和法律上出现了漏洞。我们以书面的形式及口头沟通的方式建议了海关将该案件的情况报海关总暑并专承国家税务总局给出明确的意见。欣喜的是黄埔海关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将该案件的情况上报了海关总暑,2009年1月,我们得到答复,2009年1月1日实施的新税则已经将痱子粉、爽身粉列入消费税征收中的除外情况,免征消费税。并将该案件收入了国务院法制办编写的典型案例文集中。
三、本案引发的思考:
律师在担任法律顾问和接受当事人委托事项时,律师是接受律师事务所的委派,根据聘请法律服务合同的规定、以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聘请方提供法律服务,以维护聘请方合法权益的特定身份和专业性活动。其职责有三,一是为聘请方提供法律服务,二是维护聘请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因本案,笔者想到了在
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当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受聘律师的地位,独立自主的工作。
律师与委托方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契约关系。法律顾问不是委托方成员,与委托方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双方之间没有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律师在法律顾问业务中,应该是独立自主地提供法律建议或意见。本案中,正是律师坚持了自己的专业法律意见,走了一条正确的司法途径,才给当事人赢得了应得的利益。
(二)加强新法的学习和研究,全面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中,如果意识、观念滞后,知识构成有缺陷,对其应知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而疏忽大意或理解错误,导致未能提供恰当的法律服务,往往会错过合适的法律时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例如因企业经营中的借贷、担保、联营等事务的操作中,涉及多种法律和政策,如律师不熟悉国家的这些法律和政策便提不出正确的意见。因此律师在法律服务中,应更新观念和法律知识,对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及时掌握和了解,根据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资信,为委托人提供全面的,准确的,专业的法律服务。
(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保证律师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律师应从思想上树立全心全意为聘方服好务的思想,认识到提供合法、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是律师及律师事务所在律师行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保障。有了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服务委托人的心态和工作态度也会得到提升,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也会受到根本的影响。
(四)律师要大胆的工作,在法律的基础上,敢为人先。律师在司法实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的空白点,如何有效的运用已有的法律为委托人服务,对律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来说,律师通过司法实践发现了法律的空白,无形的推动了法律的完善和立法的完善。所以,律师在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时,也应该解放思想,大胆的尝试,敢于对法律的空白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完善立法,和司法机关有效的协调,来达到好的效果。
综合以上的建议和感触,借此案例与同行共同探讨,以期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
参考资料 : 1、1994年 国家税务总局发142号文; 2、199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3、1993年12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征收范围注释》;
4、《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行业标准》
第三篇:从一起雷击引发的仓储合同纠纷谈不可抗力
从一起雷击引发的仓储合同纠纷谈不可抗力
案例:
2011年7月初,甲粮油公司与乙储运公司签订了一份仓储合同,约定甲公司将五十吨玉米存放于乙储运公司仓库内。7月15日下午,乙公司仓库因雷击起火,导致甲公司的玉米烧毁30%。乙公司将剩余的玉米整理后堆放在露天堆场,准备第二天转移到其他仓库,但当天半夜又下起了暴雨,剩余70%的玉米全部淋湿发霉,无法使用。甲公司要求乙公司赔偿全部损失,而乙公司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偿。甲公司随即诉至法院。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客观情况。通常情况下包括自然灾害、社会事件和政府行为。在本案中,可能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有两个,雷击和暴雨。
先来看一下雷击,雷击是偶然事件,而通过雷击引起火灾的后果更是发生概率极小的偶然事件,足以被人忽略不计。对于乙储运公司来说,雷击引发火灾是不可预见的。而且雷击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法控制、无法避免,也无法克服。因此雷击引发火灾这一事件构成不可抗力。乙储
运公司对因雷击而造成的30%玉米损失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接下来分析一下暴雨,7月份为雨季,雨季多暴雨是可以预见的,而乙储运公司却将玉米露天存放,而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乙储运公司对此存在重大过失,暴雨不构成不可抗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乙储运公司对雷击导致的30%玉米损失构成不可抗力,不需要赔偿。而对于雨淋造成的70%的损失不属于不可抗力,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不可抗力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不能免责。
还是上个案例,假如甲粮油公司和乙储运公司约定由乙储运公司在7月14日将玉米运到甲粮油公司,但因无法安排车辆乙公司决定7月16日再安排运输。可是7月15日发生雷击引发火灾,玉米烧毁30%。这种情况下乙公司可不可以免责?雷击虽然构成不可抗力,但是乙公司如按约定在7月14日将玉米运出,则玉米不会受损。正是由于乙公司的迟延履行,才导致了玉米受损,因此乙公司不可以免责。
二、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责条款,具有强制性,不可以通过当事人约定排除。
假如甲粮油公司和乙储运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仅限于大自然灾
害和战争,雷击、冰雹等自然现象均不属于不可抗力。结果发生雷击,甲公司以双方约定雷击不属于不可抗力为由要求乙公司赔偿可不可以?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责条款,只要构成不能预见、不能克服、不能避免这三个条件,就构成不可抗力。不可以通过约定缩小或排除不可抗力的范围。即使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当事人仍然可以主张不可抗力。
三、不可抗力的范围可以通过当事人的约定扩大。
不可抗力的范围虽然不可以通当事人的约定缩小或排除,但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可以通过约定扩大不可抗力的范围。当然这种扩大不能违约公平原则,如前一期普法中提到的格式合同,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通过格式条款恶意扩大不可抗力的范围来免除己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则该条款无效。
四、主张不可抗力的一方负有及时通知和提供证明的义务。
1、及时通知义务;
所谓及时通知,是指在现有条件下,以最快的方式将不可抗力事件通知对方,以便对方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损失。如果怠于通知,虽然仍然可以主张不可抗力,但如果因其未及时通知导致对方损失扩大的,应对扩大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如在上个案例中7月15日发生不可抗力事件,但乙储运公司直到7月18日才通知甲公司。而甲公司在7月17日将该批玉米卖给了丙公司,最终因甲公司无法交货导致赔偿丙公司违约金30000元。如果乙公司及时将雷击事件通知甲公司,甲公司就不会再将玉米卖予丙公司,也不会产生30000元的违约金损失。因此乙公司应该赔偿甲公司这30000元的损失。
2、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义务
这里的证明通常指的是官方证明,如政府、气象部门、海事部门、贸促会等具有公信力的部门出具的证明,对于一些无法由具体官方部门出具的证明,也可以通过公证机关通过公证文书的形式出具证明。证明文件除了要证明不可抗力事件存在以外,还要证明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当然对于一些公知事件,如湖南冰灾或是汶川地震,则不需要证明不可抗力存在,只需要证明不可抗力与无法履行合同义务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可。
第四篇:湖南省第一起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判决书
长沙律师田勇办理湖南第一起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以下是判决书原文:
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5)长中民三初字第358号 原告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住所地湖南省长沙市远大城。法定代表人张剑,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田勇,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法律顾问
被告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住所地湖南省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南汽车大世界H13、H14。法定代表人谭昌寿,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曾昕,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与被告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于2005年9月28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田勇,被告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曾昕均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原告自1992年起即开始使用“远大”字号和“远大”商标,至今已持续使用13年。原告分别在第11类商品上和第37类服务上享有“远大”注册商标专用权。原告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心培养“远大”这一品牌。“远大”空调产品不但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市场占有率前列,而且多次获得殊荣。长期以来,原告以其先进的技术、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使“远大”商标在相关公众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该商标已经符合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2005年8月,原告发现被告在其经营场所擅自突出使用“远大专营店”的招牌,在其宣传资料上大量使用“东风日产长沙远大专营店”的字样。此外,被告还在互联网上使用“长沙远大”、“湖南远大”、“东风日产长沙远大专营店”、“远大汽车俱乐部”等标识进行经营和宣传。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使用带有“远大”字样的标识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为此,原告特诉至人民法院请求依法判令:
1、确认原告持有的“远大”商标为驰名商标;
2、被告立即停止商标侵权行为;
3、被告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原告为支持其诉讼请求,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证据: 第一类证据 被告侵犯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证据
1、(2005)湘证内字第4331号、第4329号公证书,证明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使用带有“远大”字样的标识。
2、第1439599号、第1448686号“远大”文字注册商标证,证明原告对“远大”文字商标合法享有专用权。
第二类证据 “远大”文字注册商标属驰名商标的证据 第一组 关于原告企业概况及产品获奖的证据 1-1原告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2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1-3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概貌图片 1-4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产品简介
以上四份证据证明原告的经营状况及生产规模。第二组 关于“远大”商标在相关公众中知晓程度的证据 2-1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的行业推荐信 2-2“远大”空调产品先后获得的部分行业荣誉证书 2-3“远大”商标在社会公众中知晓程度的有关证据材料 2-4“远大”商标在客户中知晓程度的有关证据材料 2-5“远大”产品用户的部分反馈意见
2-6“远大”商标和远大空调公司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的情况 2-7“远大”商标在远大网站上进行宣传的有关情况
以上七项证据证明“远大”商标(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在内)在相关公众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第三组 关于“远大”商标最早注册、连续使用以及受到保护的有关证据 3-1“远大”商标的释义
3-2“远大”商标受到行政保护的记录
以上两项证据证明“远大”商标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有过多次侵权保护记录。第四组 关于原告对“远大”商标进行广告宣传的有关证据
4-1 1999年至2004年期间,原告在国家级、省、市级电视台对“远大”商标进行广告宣传所发生的广告合同、发票,证明“远大”商标广告效应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第五组 关于原告“远大”空调产品经营情况的有关证据 5-1 原告历年纳税记录 5-2 原告产品销售网点情况
以上两项证据证明原告公司的经营规模以及“远大”商标的驰名程度。
被告辩称:被告使用的企业名称和字号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核准登记取得,通过了所有正规审批程序,故被告使用“远大”作为字号于法有据,并不构成对原告商标专用权的侵犯。被告多年来一直在远大一路上从事经营活动,全国风神汽车销售圈内的同仁对被告都是以“远大店”相称,公司变更营业地址后,新股东建议将公司名称变更为现在的名称(即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便全国兄弟公司的统一称呼。被告与原告从事的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根本不同,被告使用“远大”字号不会给相关公众造成混淆或者误认。原告持有的“远大”注册商标在空调行业确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否构成驰名商标还有待有权机关予以审查。即便原告的“远大”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也不能据此认定被告使用“远大”标识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因为被告事实上从未将“远大”作为商标在其商品和服务上使用。字号与商标之间虽有紧密的联系,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综上,原告的起诉缺乏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人民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被告为支持其答辩意见,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证据:
1、被告企业的登记材料和营业执照。
2、被告公司的股东会决议。
3、名
4、称字号查重结果报告单。
5、企业名
6、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7、申请变更报告及公司变更申请书。
8、申请公司地址变更的报告。
以上六份证据证明被告使用“远大”作为字号有合法依据,不构成对原告的商标侵权。
在本案庭审过程中,本院组织双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了质证,双方当事人均发表了充分的质证意见。
被告对原告提交的证据发表如下质证意见:对第一类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其关联性有异议,公证书和商标注册证并不能直接证明被告使用“远大”标识即构成商标侵权;对第二类证据中的第一组证据1-
1、1-2无异议,对1-
3、1-4的关联性有异议;对第二组证据2-1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关联性有异议,认为推荐信不能替代驰名商标的认定;对2-2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认为部分获奖证书并不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不具有权威性;对2-
3、2-
5、2-
6、2-7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关联性有异议,认为不能证明相关公众对“远大”商标的知晓程度;对2-4的真实性、关联性有异议;对第三组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关联性有异议,不能充分说明“远大”商标是否最终受到过司法保护;对第四组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关联性有异议,因为原告没有提供2005的广告宣传情况,所以“远大”商标的知名度可能下降;对第五组证据5-1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关联性有异议,只能证明原告公司的纳税情况,而与“远大”商标驰名与否无关;对5-2的三性均有异议,该证据系原告单方面制作,无其他证据与之相互印证。原告对被告提交的证据发表如下质证意见:对证据1-6的真实性、合法性均无异议,但对其关联性持有异议,认为不能证明被告使用“远大”标识有合法依据。本院认为,作为定案证据应当内容真实、来源与形式合法,并与案件诉争之事实具有关联性。经对证据进行审查,并分析各方当事人的意见,本院认证如下:
(一)、关于原告提交的证据。对第一类证据的三性予以认定,注册商标证可以证明原告对“远大”商标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且连续使用时间超过了五年;公证书可以证明被告在经营活动中使用了含有“远大”字样标识这一客观事实;对第二类证据中的第一组、第二组证据的三性予以认定,可以证明原告持有的“远大”注册商标在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第三组证据的3-1系原告单方面对“远大”商标的释义,不属于民事证据的范畴,故对其不予认定;对证据3-2的三性予以认定,可以证明原告持有的“远大”注册商标有过侵权保护记录;对第四组证据的三性予以认定,可以证明原告对“远大”商标进行广告宣传工作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对第五组证据中的5-1的三性予以认定,可以证明原告的经营状况、销售收入和利润情况较好;对5-2的三性不予认定,因该证据缺乏合法的形式要件。
(二)、关于被告提交的证据。证据1-6内容真实,来源合法,与本案商标侵权纠纷有关联,予以认定。
根据以上定案证据,本院经审理查明:从1992年开始,原告即在其生产、销售的空调产品以及提供的空调售后安装、维修服务上持续使用“远大”文字商标。2000年8月2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发给原告第1439599号“远大”文字商标注册证(注册有效期自2000年8月28日至2010年8月27日),核定使用商品为第11类,主要包括冷冻设备、锅炉等商品。同年9月21日,原告还依法获得了第1448686号“远大”文字商标注册证(注册有效期自2000年9月21日至2010年9月20日),核定使用服务项目为第37类,主要包括空调设备的安装与修理、冷冻设备的安装与修理等内容。
原告自生产、销售“远大”品牌空调以来,其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并在同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原告以其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特别是良好的售后安装、维修服务,赢得了相关客户的好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客户群不断扩大,主要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机组等。从1993年至2005年,原告的生产经营状况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其产品销售收入、纳税金额也逐年递增。2000年以来,原告的“远大”空调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据统计,2000年至2004年期间,原告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08131万元、116510万元、126811万元、101840万元和142020万元。1993年至2004年期间,原告向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缴纳各税金额合计281872512.92元,向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地税局缴纳各税金额合计106423056.52元,向长沙县地税局缴纳各税金额合计298305158.72元,向长沙县国税局缴纳各税金额合计243774814.3元。2005年4月28日,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具函件,推荐并支持原告持有的“远大”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自1992年以来,原告生产、销售的“远大”空调产品获得了大量的荣誉称号,主要有代表性的荣誉称号包括:1994年5月被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评为“全国知名品牌”;1998年8月被科学技术部评为“科技部火炬优秀项目一等奖”;1999年11月被科学技术部等六部委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2年4月被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经济观察报评为“2001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2003年9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中国名牌”称号。
从1999年至2005年,原告对“远大”商标的广告宣传工作从未间断,广告宣传手段主要是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上海东方电视台、广东卫视、凤凰卫视中文台等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台。2000年至2004年,原告累计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广告的费用达2864.21万元。2000年至2005年期间,原告累计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投入广告费用为3123.24万元。2001年至2005年期间,原告在湖南卫视的广告费用支出为1380.38万元。此外,原告还连续在《参考消息》等发行量较大的报刊上对“远大”品牌进行宣传。为宣传“远大”品牌,原告还具名赞助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以及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正点播报》等知名度较高的栏目。
经查明,2000年8月2日,被告的前身湖南风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后成立,经营范围为经销汽车及配件,提供汽车维修服务,经营地址为长沙市远大一路687号。2004年8月30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湖南风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即本案被告),经营地址变更为湖南省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南汽车大世界H13、H14。
2005年8月18日,原告向湖南省公证处申请对被告使用带有“远大”字样的标识进行证据保全。湖南省公证处做出了(2005)湘证内字第4329、第4331号两份公证书,对公证取证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拍照、存盘。公证书证明,被告在其营业场所的正面门楣处使用了“远大专营店”字样的招牌,在其营业场所内部使用了“远大俱乐部”的标牌,在其对外销售的小轿车上使用了“东风日产长沙远大店”的标记。
根据各方当事人的诉辩主张、举证质证的情况,经征询各方当事人意见,综合庭审调查情况,本院将本案争议焦点归纳为:
一、被告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带有“远大”字样的标识,该标识属于字号还是商标?
二、认定原告两“远大”注册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的必要性。
三、原告持有的两“远大”注册商标是否符合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
四、被告前身多年来在远大一路上经营这一客观事实能否成为其使用“远大”商标的合法依据?
五、被告使用带有“远大”字样标识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关于第一个焦点问题,本院认为,企业名称是区别不同市场主体的标志,依法由企业所在行政区划、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四部分组成,字号是企业名称中最具显著性特征的部分,是区别不同企业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志。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应当依法规范使用企业名称和字号,企业名称可以适当简化,但不得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混淆。将简化了的企业名称或字号用于商品或服务上并突出使用,该企业名称或字号实际上就起到了商标本应具备的区别商品或服务不同来源的指示功能,符合未注册商品或服务商标的特征。本案中,被告经核定使用的企业名称为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其中“远大”两字因其具有一定显著性而成为该企业名称中的主要部分。被告主要从事汽车销售和相关的售后维修服务业务,提供的是带有无形性质的服务。正是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带有较强的人身属性,实践中难以严格区分服务性质的字号与服务商标之间的不同之处,二者发挥的功能、作用基本相同。被告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远大专营店”、“远大俱乐部”等标识,因“专营店”、“俱乐部”系公有领域的通用名称,不具有显著性,故仅有“远大”二字起到区分作用,而且实际起到的是标示产源、区分不同服务提供者的指示功能,这一指示功能完全落入未注册服务商标的范畴。因此,可以认定被告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远大”标识起到了服务商标的作用,应当认定其为服务商标。
关于第二个焦点问题,本院认为,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审判实践中,一般在注册商标需要跨商标专用权核定使用类别(即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请求保护的情况下,认定商标是否驰名确有必要。对于第1439599号“远大”注册商标,该注册商标的核定使用类别为第11类商品,而被告使用的被控侵权商标的所属类别与之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显然,原告的现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范围尚不能延及被告使用的被控侵权商标的所属类别,原告所持第1439599号“远大”注册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已成为本案需要着重查明的事实问题。对于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虽然原、被告提供的服务基于有关判断标准构成类似服务,可以在一般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范围内进行保护,但由于原告生产、销售的空调产品和其提供的售后安装、维修等服务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承接关系,原告一贯良好的安装、维修服务工作对于“远大”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加之原告请求保护的该服务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较高,有必要对其在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进行加强保护,故第1448686号服务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确有必要予以审查。
关于第三个焦点问题,本院认为,《商标法》第十四条已明确规定了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的因素,即①相关公众对该驰名商标的知晓程度;②该商标的持续使用时间;③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④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⑤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对照以上驰名商标判定标准,本案原告所持第1439599号、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基于以下事实可以被认定为驰名商标:⑴原告的经营状况一直处于良好的态势,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销售(包含提供售后服务)区域广,产品销售收入、纳税金额数额大且逐年递增,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到大量客户的肯定;⑵原告对其所持“远大”文字商标一直采用多方位的手段进行宣传,持续时间长(从1999年至2005年从未间断),覆盖范围广(经常在全国有影响的电视、新闻、报刊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宣传力度大(长期在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黄金时段进行广告宣传),足以推定其品牌效应已涉及广大已有客户和潜在消费者,在相关公众中的知晓度较高;⑶原告使用“远大”未注册文字商标的最早时间可追溯至1993年,使用“远大”文字注册商标的时间始于2000年,至今已持续使用五年之久;⑷原告所持“远大”注册商标有过被他人恶意攀附、受到行政部门保护的记录。
关于第四个焦点问题,本院认为,从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被告前身湖南风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经营地址为长沙市远大一路687号,其使用诸如“远大店”、“远大专营店”等标识并无不妥,因为其经营地址(即住所地)位于远大一路,使用“远大店”、“远大专营店”等标识属于客观、正当描述其所处地理位置,但“远大店”、“远大专营店”等标识并不因此成为被告前身合法持有的企业名称、字号、商标或者其他服务性标识,故当被告的经营地址变更为湖南省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南汽车大世界H13、H14后,其继续使用“远大店”、“远大专营店”等标识已不再是客观、正当描述其所处地理位置,也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在此情况下,“远大店”、“远大专营店”等标识不再具有指示地理位置的性质,成为了具有标示服务来源的未注册服务商标。被告使用带有“远大”字样服务商标的行为侵犯了原告对“远大”注册商标享有的在先权利,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因此,被告前身多年来在远大一路上经营这一客观事实,在其变更原经营地址后,不能成为被告使用“远大”商标的合法依据。
关于第五个焦点问题,本院认为,混淆是判断商标侵权的主要标准,混淆包括实际混淆和产生混淆的可能。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在比对对象隔离的状态下,将原告请求保护的两“远大”文字商标与被告使用的被控侵权“远大”字样标识进行整体和要部比对,可以发现二者均系文字商标,在字形、含义、读音等方面无差异,构成相同商标。
对于原告请求保护的第1439599号“远大”注册商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者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本案中,由于原告请求保护的第1439599号“远大”注册商标与被告使用的被控侵权商标构成相同,被告使用的商标属于复制原告的“远大”商标,且原告之商标已符合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可以跨类实施保护,故相关公众施以一般注意力有可能对被告提供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认,认为其来源与原告所持“远大”注册商标的商品或者服务有特定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混淆的可能,足以导致原告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综合以上几点理由,本院认定被告在其经营活动中使用带有“远大”字样的标识侵犯了原告的第1439599号“远大”驰名商标专用权。
对于原告请求保护的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二节第十六条明确指出“注册商标所有人应享有专有权防止任何第三方未经许可而在贸易活动中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记或用于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以造成混淆的可能。如果确将相同标记用于相同商品或服务,即应推定已有混淆之虞……”从现有证据来看,本案原、被告提供服务的类别相似,原告所持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与被告所用之服务标识相同,在此情况下,即可推定二者已构成混淆,构成商标侵权,原告无需再举证证明相关公众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产生了实际混淆。《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明确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由于原、被告商标相同,且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符合认定驰名商标的各项要件,故本院依法认定被告在其经营活动中使用带有“远大”字样的标识侵犯了原告的第1448686号“远大”驰名商标专用权。综上所述,原告持有的第1439599号、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符合认定驰名商标的各项要件,本院根据案情的需要和商标权人的诉讼主张,依法认定上述两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在其经营场所和提供的服务上突出使用带有“远大”字样的服务商标,侵犯了原告依法享有的驰名商标专用权,原告提出要求被告停止商标侵权的诉讼请求,于法有据,本院予以支持。本案中,原告提出认定第1439599号、第1448686号“远大”商标为驰名商标的诉讼主张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确认,但鉴于人民法院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只是个案对商标事实状态的确认,当事人不应将认定驰名商标作为一项单独的诉讼请求,故本院仅将认定原告第1439599号、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的诉讼请求作为一个事实予以确认,在查明事实部分作出判断,不在判决主文中予以表述。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四条、第五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项、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侵犯原告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第1439599号和第1448686号“远大”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本案案件受理费1000元,由被告湖南远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 判 长 何文哲 审 判 员 李浩波 审 判 员 吴 欣 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书 记 员 黄 乐
第五篇:从一则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从一则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
杜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初的两个月还正常上学,但是两个月后却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
一、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 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即使没来上学的日子,她都能自学。有一天她来上学了,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步:组织主题班会,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爱,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 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同学们还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我细细地观察,发现这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瘦弱的肩膀,把她引到会场的中心,“想说说你的看法吗?“她缓缓地抬起头,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她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我们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孩子们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青少年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