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司法考试如何练就把书“读薄”的功夫
2014年司法考试如何练就把书“读薄”的功夫
2014年司法考试的序幕已经拉开。司法考试知识向来以面广量大而著称。那么,作为考生该如何应对呢?在我看来,我们必须练就把书“读薄”的功夫。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几点心得,希望能对大家2014年司法考试的备考有所帮助。
华罗庚先生说:“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所谓“读厚”,即从头读到尾,从少读到多,从粗读到细。而所谓“读薄”,则无非是归纳、总结,取其精华。对于司考者来说,我认为更主要的是练就“读薄”的功夫。
1.傍“大户”。“司考是放弃的艺术”!对于司考学会放弃比懂得获取更加重要。放弃的技巧之一,就是如何抓住得分“大户”。从历年考试命题的定势观之,刑法、民法、行政法加上三大诉讼法和合同法,就有足以让人心动的分值。考生抓住了这几门主科,也就傍上了得分的“大户。
2.扣“题眼”。知道了得分“大户”并不等于每个章节都要“均等对待”。前面介绍了如何判断“题眼”的几个规则,现在考生需要做的就是,依据上述规则,以命题者的眼光与思维从教材中寻找出现实的“题眼”所在。记住,不要忘了给它们插上一面面“小红旗”。当初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qq800086007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VIP保过班,在老师们的指点下,那些“题眼”便轻轻松松收入囊中了,确实令我受益匪浅!大家不妨联系一下听听看!
3.当“主编”。这是一个使你所读的书从厚变薄的“主编”,其主要的工具有两样:一是描红笔。作用是圈划基本概念,标记重要段落,写下心得注解;二是笔记本。学习笔记对备考有多重要?怎么说也不为过。
首先,路标作用。当厚厚的教材经过你的加工整理,变成了一本一本学习笔记,你再也不会因为书厚而大伤脑筋,它可以就像地图一样,引导你理清知识结构与脉络,轻松容易地找到你所要提取的知识内容。当初,边听独角兽司考网校的老师讲解,边在讲义上做笔记,确实效率颇高。在看老师的讲义的同时,配合着有同步字幕的视频课件看,使我的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融合了老师和我自己的共同智慧的几本薄薄的讲义,却囊括了司考的绝大部分知识精华,到复习的后期让我如虎添翼,受益匪浅!
其次,增强信心。成功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当你看到这些教材的缩影,知识的精华,你会感觉这是自己付出的成果,是汗水的结晶,就像农民看到自己地里茁壮的庄稼,一种收获在望、信心百倍的心情会油然而生。
第三,记忆工具。制作笔记的过程本身就是消化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亲自总结而成的图表、心得、段子等内容,凝结着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精巧理解与认识。当日后再次温习时,只要一见到本子上所浓缩的精华,记忆的闸门便可瞬间打开,学习效率便可大为提高。当然,把书读薄的过程并不轻松,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甚至有些繁琐的工作,但正是这些工作,才使得后面的复习可以化繁为简,说不定还能化腐朽为神奇!呵呵!祝大家2014年司法考试顺利!
第二篇:书越读越薄——谈读书学习
有这样一种现象:两个智商、经历差不多的人,同读一本书,一者读后能说出来一二三四来,出语深中肯綮,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一者则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也不得要领,于解决实际问题无补。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重要的是,能不能把书读薄。善读者是要把书读薄,而且是越读越薄,越薄收获越大。
所谓把书读薄,就是真正把书读懂,读透,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掌握书的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
要想把书读薄,首先得把书读厚。比如,有个朋友说,他开始读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或看不大明白的地方,反复琢磨,用铅笔画出来。读完一遍,从头到尾几首全是线了。有时还要找相关资料对照着读,还要记笔记。这就是把书读“厚”。这时,脑子里的东西很多,有时还互相打架。
于是就再读第二遍,将第一遍没有读懂的地方,以及已经读懂而需要加深印象的地方,换用红蓝铅笔画杠。读第二遍用红蓝铅笔画的地方,就比读第一遍用黑铅笔画的少多子。读两遍还是不行,再读,再画,画的线更少。这样,一读,再读,反复读,了解了,懂得了,掌握了要领,汲取了精华,把握了本质,书就变薄了。这有点像吃饭,刚吃下肚里,肚里满满的,厚厚的,经过消化,吸收,变成了营养,肚子就下去了,变薄了。
读书始于厚而达于薄,是一个钻进去又跳出来的过程。钻进去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读哲学类的书不容易,需要钉子精神,但更难的是跳出来,钻进去是把书读厚,跳出来才是把书读薄。跳不出来,是“死在言下”,有可能成为书的奴隶。跳出来,就是“活在言上”。只有跳出来,才能把书里的东西变成自已的东西,才能够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不搞教条主义,不搞本本主义,才是真正读懂了,读透了,把书读薄了。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是自学成才的。他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经过一遍一遍地读,把马克思的11条浓缩为9条。比如“提纲”第六条,说的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原文是三小段,翻译成汉语是150多字。徐老将之浓缩为“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一定的社会集团的代表”一句。徐老这就是钻进去又跳出来了,真正把马克思的书读薄了。
读书如淘金。一遍一遍地读,就是不厌其烦的淘。淘到最后,剩下的便是黄金。宋代的朱熹对读书有这样的论述“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囊在里许,无缘可以得见;徐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的这一论述,也就是把书读薄的意思。惟髓才是精华。厚厚一本书,不读到见髓的程度是记不住,更用不上的。厚书变薄,是以质取胜,即
所谓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通百通;是以“一”统领“多”,以“一”应对“多”。“一”是概括出来的共性,是稳定不变的“质”;“多”是被质概括的具体事物、现象,即外延,是它的“量”。把书读薄,就是以简御繁,删繁就简。
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是读书的辩证法,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为了切实把书读薄,必须舍得下气力,用脑筋,多思、深思、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思,就是要从前后、左右、正反等多方面考虑问题,立体式思考。特别是要注重联系实际考虑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深思,就是不要浅尝辄止,而要进行深入的追问,敢于置疑,多提几个为什么。会思,就是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问题,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真理性的内核。
读书切忌心性浮躁,满足于读过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还应该注意避免“从薄到薄”、“喜薄厌厚”,或“光想薄,不想厚”的倾向。心性浮躁决不能把书读薄。我们有时读书也出现过心性浮躁,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到图书馆溜一圈,或者看看自已书橱里的书,问问自已,有多少本书读懂了,读透了,读薄了。这样,就会觉得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少得可怜!似懂非懂,那叫懂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读吧!
第三篇:关于练静等功夫的体会和感受
关于练静等功夫体会和感受
先天自然功修炼的是先天气,方法是自然的。其基本要求是净心正性,放松自然。练静功时是通过心净、放松和自然达到入静的。
入静与心净的关系
后天功法,包括太极拳都要求“静”,先天自然功也讲“静”,但更强调“净”,即净化心灵,清除污染,恢复天性。“净”能生“静”,能不能“入静”,是“心静”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心底纯净无私,胸怀坦荡、豁达,达到心灵的宁静平和,才能使人体与自然和谐沟通,才能更好地接收自然的高级能息,才能适当地降低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性,开发人脑的新区域。因此以净致静对于挖掘我们自身的潜能,提高智力,调动我们本身固有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提高防病、治病等各方面的机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要正确认识入静问题 入静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练气功也是如此,刚开始练功就想一下子达到脑子里空空洞洞,恍恍惚惚,什么想法也没有是不可能的。入静是由浅入深的进程,有三个阶段。最初入静阶段是思绪绵绵不断,所谓“心猿意马”,通过持续不断练静功明理思过的实践,便会发现私心杂念慢慢少了,牢骚抱怨也渐渐消失了,火气小了,烦恼少了,情绪越来越平和,心情越来越愉快,心境越来越纯净。这样便慢慢进入了间断入静的状态,思绪生而灭,灭而生,有似睡非睡,乃至短暂的睡眠现象。
中度入静阶段,杂念显著减少,进而达到似有似无,若存若亡的舒适、美妙、宁静境界。随着练功时间的增长和修心养性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功能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入静也会自然而然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思维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而意识却十分清醒,这时最容易产生灵感,即人们所说的悟性特别高。所以我们在练功过程中,不要刻意追求入静或气感,而要在修心养性上下功夫,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进行品德、才干和性格三方面的修养,平时保持愉快、平和、宁静的心境,私心杂念自然会越来越少,练静功时就会很快入静。如果平时不注意修心养性,只片面追求“入静”的具体感觉,则相当于“缘木求鱼”,用后天功法意守导引的方法,一旦遇到惊吓或生气,则极易出偏。
综上所述:我们练静功的目的就在于明理思过,净化心灵与自然和谐沟通。气功功能态取决于你的“心态”怎样,是不是保持了“面带笑意,心平气和,轻松愉快”的心态。所以说,先天自然功“入静”只是手段,“净化”才是目的,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我的点滴体会
我在练先天自然功六年多的实践摸索中深深体会到,放松尤其是大脑(精神)放松与入静有密切关系。妨碍我们练静功时入静的杂念有两类。
一类是在我们一定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思虑,尤其是烦恼和痛苦,必须在开始练静功时通过明理思过把它放下,做到心平气和、轻松愉快才有利于入静。如果带着绵绵的思绪和烦乱的心境去练静功一定练不好。1991年夏天我和老伴发生了一些矛盾,结果她负气出走外省女儿家,长期不归。这事曾在一个时期内很大地扰乱了我的情绪,苦恼不堪。于是一练静功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它,赶也赶不走,根本没法入静。后来我冷静地分析了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认真地进行了自我检查,自我批评,想通了,放下了思想包袱,入静的障碍自然便消除了。另一类即无意识时生时灭的杂念,我就用淡淡的意识:“先天自然功,真心换真气,松、静、自然”,即可把杂念打断。后来我用更简单的意识:“我要练功,不要想”,也收到了同样的效果。再想再打断,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这样反复地由不静到静,慢慢地就会发觉随着练功的深入,入静会越来越好。
偶尔遇到练静功时杂念太多,排除不了,这也不要紧,千万不要急,不要烦。因为一急一烦,就会灰心,就再也坐不下去了。这时一定要乐观、耐心地对待,继续坐下去,杂念自然会慢慢减少,坚持下去,战胜自己,便是胜利。
先天自然功不重外形,不讲姿势,采取自然呼吸,以舒适为度。如果感到不舒服可随时调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练静功姿势,有利于放松和入静。我感到当呼吸达到细、匀、慢时很舒服,最后忽然连呼吸也忘记了,这便是练功入静最好的时候。如果身体不健康,尤其心肺功能较差,那么在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前,必经一个不舒适(如短促、憋闷等)阶段。这时不要害怕,任凭自然调节,一会儿就会好的。
关于入静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我今天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大家参考,以便相互交流和提高。
第四篇:《名人传》读练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名人传》读练考
【知识卡片】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出生于一个中产者家庭,自幼喜欢音乐,1882年考入大路易中学,1886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攻文学,后攻历史。1895年,罗曼·罗兰以《现代歌剧的起源》获博士学位。20世纪初,他写了许多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米开朗琪罗传》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最伟大的作品,他因此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
《名人传》,是世界文学长廊里独具魅力的一部人物传记,又称《巨人三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罗曼·罗兰倾注了他全部的激情,让读者在文字中与三位大师亲密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失败,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在这部传记作品中,无论是双耳失聪却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家贝多芬,还是忧郁困顿而“愈受苦愈使我喜欢”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或是打破生活安宁而“欲求真理”的小说家托尔斯泰,他们虽然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却都以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顽强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不同的生命,却是一样的精彩。
在这部传记作品里,作家极力颂扬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渴望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赞美了他们以造福人类为己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而勇于受苦受难的钢铁般意志。
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曼·罗兰的另一重要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物画廊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曰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米开朗琪罗: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
列夫·托尔斯泰:他蔑视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经典语句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斗争。●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欢乐固然值得称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称颂!
●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精彩片段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美杜莎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他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张大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选自《名人传》
赏读:罗曼·罗兰特别善于抓住凝聚英雄精神气质和个性的相貌。在《贝多芬传》的开篇,他以富有激情而准确有力的笔墨,让我们看到英雄非凡的体格的力、精神的力。只有这样一个有力的人,才能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才能写出《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耳聋折磨着高傲的音乐家,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从他的相貌,我们似乎已经听见了他的悲壮有力、惊心动魄的“命运交响曲”。
【考查方向】
历年“名著阅读”题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查内容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命题者在导向上正在摒弃原来的作品常识记忆考查形式,越来越强调在“真读”的基础上答题。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微小的语段,让考生阅读,从中把握名著的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有的试题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等也进行考查,考查由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光要采取泛读的方式,还要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中考真题】
1.(2011·辽宁朝阳市)填空。
罗曼·罗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刻家_______________、俄国作家______________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2011·四川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焦急万分,左顾右盼,努力地想从不同的表情中看出点原因来,但大家全都默不作声。
突然,他厉声呼唤我,当我走近他的身旁时,他把他的笔记本递给我,示意我写。我写下了下面这句话:“我恳求您别再继续了,回去以后我将向您说明理由。”他猛地一下跳到下面,冲我嚷叫道:“咱们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进得门来,他瘫软地跌坐在沙发上,双手掩面,他就这样一直待到吃饭。饭桌上,没法让他说一句话,一副痛苦不堪、颓丧无力的样子。(有删改)
这段文字中“他”指的是。“恳求您别再继续”的“理由”是。
3.(2010·天津市)名著阅读。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断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断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1)【片断一】中的“他”是指;【片断二】中的“他”是指。
(2)读过《名人传》后,你一定被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60字以内)
【新题预测】
1.填空。
(1)《名人传》的作者是国的,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很受中国读者青睐。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一句出自《名人传》中的,是的一句鼓舞人心的名言。
2.请将下列人物的典型语言与对应人物用横线连起来。
a.惟其痛苦,才有快乐。贝多芬
b.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c.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列夫·托尔斯泰
d.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
e.人只能单独接近上帝。米开朗琪罗
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多少人都赞颂他伟大的艺术。但他远不止是音乐中的第一人,他是现代艺术最英勇的一股力量,他是受苦而不屈的人们最伟大、最优秀的朋友。
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
(1)以上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他”指的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一个典型事例。
——发表于《学习报》(人文阅读)2012年6月6日
参考答案:
中考真题
1.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
2.贝多芬贝多芬已听不见舞台上的演奏了(意思相近即可)
3.(1)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
(2)示例:贝多芬备受感情煎熬,又不幸失聪。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中,他不屈不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谱写出伟大的乐章。
米开朗琪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完美,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贫病交加,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列夫·托尔斯泰虽一生孤独,但坚持追求真理和博爱;他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创作了多部不朽著作,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新题预测
1.(1)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3)《贝多芬传》贝多芬
2.贝多芬:a、d列夫·托尔斯泰:b、e米开朗琪罗:c
3.(1)《名人传》贝多芬(2)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的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第五篇:离职书-练颖版
尊敬的领导:
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申请。
来到公司已经半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公司各位同事的多方帮助,我非常感谢公司的各位同事和领导。在这里我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更有过收获。公司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开明的工作作风,一度让我有着找到了依靠的感觉,在这里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
但是最近我感觉到自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同时也想换一下环境。我也很清楚这时候向公司辞职对公司对自己都是一个考验,公司正值用人之际,公司新的项目的启动,所有的后续工作在公司上下极力重视下一步推进。也正是考虑到公司今后在这个项目安排的合理性,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为了不让公司因我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我考虑在2013年1月16号离开公司,望领导批准。
能为公司效力的日子不多了,我一定会把握好自己最后一班岗,做好工作的交接工作,尽力让项目做到平衡过渡。离开这个公司,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公司已经发生了巨大可喜的变化,我很遗憾不能为公司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只有衷心祝愿公司的业绩一路飙升!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辞职人:11
2012 年 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