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扶农新路延伸帮农触角
探索扶农新路延伸帮农触角
金山分局合同帮农指导站工作取得实效
2011年,金山分局围绕深化“合同帮农”,拓展工商职能,在市局合同处的指导下,试行开展“合同帮农指导站”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分局开展帮农指导站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拓展职能、建立机制,探索设立合同帮农指导站
围绕在我区试点设立“合同帮农指导站”,市工商局合同处领导多次来我局开展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提出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分局市场合同科会同各工商所了解金山地区“三农”工作实际,形成了“合同帮农指导站”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利用原有“消费维权联络点”网络平台基础,拓展功能,建立“合同帮农指导站”,制定指导员和联络员日常工作职责和制度。在指导站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两固定”、“六统一”工作机制。“两固定”是指固定的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固定的办公场所。工商所落实一名合同管理干部作为指导员,负责所在村合同咨询、合同指导和合同纠纷调解工作;村委会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接待本村农民合同投诉举报以及与工商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六统一”是指统一名称标识牌,统一上墙版面,统一工作人员台牌,统一宣传资料和合同文本,统一合同指导工作登记簿,统一合同咨询受理登记簿。确保合同帮农行政指导与工商日常工作有效对接。
经过半年多的先行试点,2011年6月15日,本市首家“合同帮农
指导站”在金山区廊下镇光明村正式成立,市工商局领导高度重视,徐枫副局长亲临指导并为合同帮农指导站揭牌。
在光明村“合同帮农指导站”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在全区每个乡镇推开,目前,全区已经建立9个“合同帮农指导站”,基本确立了工商分局、基层工商所、合同帮农指导站“三位一体”的合同帮农网络体系,努力把“合同帮农指导站”建设成“功能齐全、维权及时、农民欢迎、企业满意”的涉农合同服务新体系。
二、落实责任、规范运作,深化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
“合同帮农指导站”的建立,是服务“三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法律所依、政府所想、工商所能、农民所需”的一件实事。对此,我们依托科所联动工作机制,立足工商职能,强化服务措施,重点抓好三项制度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制度。“合同帮农指导站”的指导员、联络员与辖区涉农企业、农户建立“一对一”的指导帮扶关系,及时便捷地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合同咨询、签约指导和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通过以案说理、以案普法等形式,定期组织涉农企业、农户学习合同法律知识,提升合同法律意识,为推动合同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二是建立健全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制定推广制度。积极推广适合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急需的合同示范文本,细化、明确涉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关键性条款,并做好涉农合同示范文本的宣传工
作,以涉农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规范自觉使用农业合同示范文本,扶持发展订单农业。
三是建立健全涉农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度。分局要求各工商所根据本辖区合同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涉农合同行政监管,在遇到涉农合同争议时,指导员要及时介入,主动上门服务;掌握当地农产品生产营销特色和规律,认真研究分析涉农合同欺诈的特点和形式,提出有效的对策,及时化解矛盾,降低争议双方的诉讼成本,提高农业交易效率。根据合同争议纠纷所取得的信息和线索,严厉打击利用订单农业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定金和保证金,或以回收农产品为借口,高价向农民推销劣质种子和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全力维护农民利益。
三、大胆创新、敢于争先,合同帮农工作凸显成效
金山分局依托合同帮农指导站平台,立足区域实际,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不断拓展服务“三农”发展新阵地,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1年12月,全区成功调解涉农合同纠纷3起,受理、解决涉农合同咨询31件,为农户、专业合作社挽回经济损失3万余元。
一是走访调研与成果转化有效对接,助推农村规模化生产经营。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主动走访辖区土地流转中心、经济管理事务所、涉农企业及农户,了解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积极推广《上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我区吕巷镇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使用该合同示范文本后,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进程提速明显,初步形成了蟠桃、葡萄和蓝莓三大特色农业项目及“万亩蟠桃园、万亩果蔬园、万亩设施粮田、万亩生态林”四个万亩的产业格局。
二是靠前指导与现场推进双管齐下,引导农民规范化生产经营。坚持“走进农村,服务农民”,为农民提供有效指导,提升农民依法经营意识,增强农民交易信心。至2011年底,全区9个“合同帮农指导站”,依托科—所—指导站联动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合同帮农工作现场推进会,实现“零距离服务”。
三是事前规范与事后调解有机结合,服务农业经营健康发展。积极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合同帮农指导站”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指导签约、督促履约、调解纠纷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规范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交易秩序。在不断完善合同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基础上,掌握涉农合同争议的特点、形式和规律,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提高农业合同交易效率,服务农业经营健康发展。如我们从指导站定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到,辖区一生猪养殖户身陷合同纠纷长达2年之久,经济利益受损严重,遂立即成立纠纷协调小组,工商干部与指导站联络员通过上门了解、多方沟通、跟踪服务等方式,积极帮助农户维护合法权益,使该合同争议得以圆满解决。
建立“合同帮农指导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合同帮农指示精神和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拓展工作思路、创新监管理念,强化合同行政指导功能的探索实践。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深化和推进合同帮农指导站建设,为工商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做出贡献。
第二篇:破解三大难题探索农廉新路
【朔州市阳光农廉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破解三大难题探索农廉新路
中共应县金城镇委员会
我们金城镇是应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25个行政村,9个社区,全镇共有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全镇国土总面积98.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市、县纪委工作精神,围绕网络公开、监督、监管、服务的工作目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积极探索阳光农廉网建管运行常态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丰富公开载体,破解群众“难知道”的问题
在公开形式上,突出抓好“三级”网络联动公开。整合网络资源,建立了以县阳光农廉网为依托,以镇阳光农廉网门户网站为主体、以村农村财务监管系统为延伸的“三级网络联动公开”平台,首批公开了农业、财政、合医、计生等类个项目。截至目前,已发布各类信息条,访问量达多万人次。将阳光农廉网打造成宣传教育的平台、三务公开的平台、服务群众的平台作用、监督曝光的平台、表达诉求的平台、管理考
1核的平台。
在公开内容上,突出抓好“三资”网络监管。围绕群众关注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资产资源分布、处置情况等重点内容,我们建立了 “三资”网络监管中心,以“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和“资源管理”三大模块为主线,设立了镇 “三资”网络监管办公室,配备5名具有镇干部,在专业财会人员的指导下专门负责各村的财务审核和原始凭证电脑录入,实现了对农村“三资”的适时监控、远程查询和在线分析指导。截至目前,共对25个村的财务收支、12宗资源开发处置情况进行网络监管,有效提升了监管水平。
在公开效果上,突出抓好“三条”农廉示范线。根据全镇村庄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我们划分为 “城中7村商业贸易区”、“南部8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北部10村生态养殖示范区”,每个区域重点打造3个示范村,形成了三条农廉示范线,对各示范点实行全程网络公开、评比、监管,建立滚动考评与观摩互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各示范点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推动农廉网建设走上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完善决策机制,破解群众“难作主”的问题
实施“六步工作法”,程序规范“作主”。我们重点推行了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六步工作法”,按照“征求意见、集体讨论、上级审查、会议表决、公开公示、组织实施”等六
个步骤,对涉及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兴办公益事业、“三资”管理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程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今年,全镇无论是“一事一议”的城市建设征地项目,还是“四议两公开”的农村“新五覆盖”建设工程,都是通过“六步工作法”议绝实施的。
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度保障“作主”。我们以建立规范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抓手,把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作为议事的主要内容,全部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决定,保障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真正具有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开设“网上票决厅”,网络助推“作主”。针对外出村民“作不了主、无法作主”的问题,各村在农廉网站上开设了“网上票决厅”,将各项需要讨论的重大村务事项提前挂到网上,通过村委会QQ群参与网上决策,并把决策结果即时在网上进行公布,保障了外出村民的民主参与、民主作主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截止目前,以有13个村建立了村委会QQ群,参与决策重大村务事务5件,外出村民点击量达358人次。
三、拓展监管范围,破解群众“难监督”的问题
建立专门机构,事前监督有形。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民主管理和村级干部的权力监督,让群众对本村事务有更清晰的了解,今年以来,我们整合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各
种监督机构和监督力量,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由各村(居)民主选举产生3—5名委员,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监督程序,对重大村务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和及时收集、反馈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全镇25个村都挂牌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加大查纠力度,事中监督有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整治,建立了账、表、图“三位一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电子台账,将除涉密的经济合同,在网络上公开,接受村民举报监督。集中查纠工作中,规范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合同31份,对1个工程合同项目进行了重新招投标。
完善监管制度,事后监督有效。针对农村干部用权和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监管机制。如针对去年查处的五里寨村干部集体私分高速公路占地补偿资金案件,我们制定完善了《农村干部十项监督制度》、《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暂行规定》等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权力运行和资金拨付使用程序。
阳光农廉网正常运行以来,人民群众高度满意。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网络公开监管,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得到了“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化解,全镇的信访案件明显减少,特别是涉及财务、土地等热点问题的上访量更是明显下降,涉农上访比以往同期下降了50%。另一方面促进了
惠农政策的落实。网络公开监管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拓展了群众监督空间,对涉农部门的政策法规,群众可以随时查询;对涉农单位的主要项目、资金,群众可随时查对;对身边受益对象的真实性和补贴发放多少,群众可随时查看,这就改变了以前“村中事务群众事后知道多、事前知道少,被动告知多、主动参与少”的问题,使各项惠农政策在农村得到了有效落实。同时,阳光农廉也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最为明显的是,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化解了农村矛盾,增强农村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镇上下呈现出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局面,农民群众猜疑少了、上访少了,对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投身转型跨越发展的积极性高了,进而开创了农村和谐发展、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合同帮农
合同帮农,订单助农
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是工商部门利用合同监管手段支持“三农”的具体措施,发展“订单农业”是当前促进农产品流通、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以维护农业订单、加强订单合同管理为突破口,将发展订单农业作为确保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措施来抓,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张溪工商所在开展合同帮农工作中强化服务职能,在合同监管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切实帮助企业、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大力推进“订单农业”重点企业合同帮扶服务指导工作,继续对张溪烟叶收购站进行重点帮扶。在合同监管中,对该企业的《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和《烤烟种植合同》进行备案审查,并对其中的部分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在对订单农业实施合同帮扶中,张溪工商所工作人员向张溪烟叶收购站和烟叶种植户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安徽省合同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主动介入,积极开展农业订单格式条款合同签订的指导服务,完善各种订单合同的经营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帮扶。
截止目前,当地共签订烟叶订单合同1458份,订单面积达12750亩,订单总数量3878吨,订单合同履约率达到100%。开展合同帮农,发展“订单农业”,是一条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之路,这既是工商部门的职责,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举措,今后,张溪工商所将进一步发挥职能,以着力解决制约农民增收、阻碍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在实践中谋求新的思路。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以优质、高效、热情的服务,把合同帮农、订单助农工作做细做好。
1、笔试由省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笔试主要测试报考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满分为100分。
第四篇:(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借助网络载体 探索农廉新路
围绕“五要”工程
探索“农廉”新路
——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以落实“五要工程”为基础、推进“四项建设”为主线、创建“六好典型”为目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统筹谋划、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经验做法分别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网福建频道》、《福建方圆》等媒体上作了报道。
一、围绕群众“要知道”,丰富公开载体
在公开形式上,突出抓好“三级”网络联动公开。整合网络资源,建立以城厢预防腐败网为龙头、镇(街道)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村(居)农村财务监管系统为延伸的“三级网络联动公开”平台,按照“统一名称、统一域名、统一版式、统一管理”的目标要求,首批确定农业、教育、卫生等7类30项强农惠农资金为重点,试行“业务流程公开和资金流向公开相分离”和“分级公开”的办法,由各单位将政策、项目、资金、程序在门户网站或网页进行联动公开。截至目前,“三级网络联动公开”平台已发布各类信息12.3万多条,访问量达278多万人次。
在公开内容上,突出抓好“三资”网络监管。围绕群众关注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资产资源分布、处置情况等重点内容,开发设计农村“三资”网络监管系统,依托区农业局经管站,建立全区“三资”网络监管中心,以“资金管理”、“资产管
理”和“资源管理”三大模块为主线,设立镇(街道)“三资”网络监管办公室,配备1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代理记账员专门负责全区119个村(居)的财务审核和原始凭证电脑录入,实现对农村“三资”的适时监控、远程查询和在线分析指导。截至目前,已对全区119个村(居)的财务收支、245个工程招投标项目运作和18宗山林、海域等资源开发处置情况进行网络监管,有效提升了监管水平。
在公开效果上,突出抓好“三条”廉政建设示范线。针对近来年各类示范点分散、老化、重复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充分挖掘区位优势,以辖区福厦路(濑榜路)、笏枫路、城常路三条交通主干线为依托,整合全区7个镇(街道)22个农廉示范点、12个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33个办事公开示范点、6个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点,打造“中部城区”、“南部沿海”、“北部山区”三条廉政建设示范线,对纳入线路的示范点实行全程网络公开、评比、监管,建立滚动考评与观摩互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各示范点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走上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围绕群众“要参与”,畅通表达渠道
开展网上“决策听证”,让群众真正参与。在村级农廉网站开辟网上“民主听证”、“民主决策”栏目,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村道工程建设、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土地征用、卫生整治、村部改造等重大村务事项,全部进入村务决策听证程序。汇编《城厢区决策听证实用手册》,将村(居)开展民主决策听证的实例、召开各类听证会的有关流程步骤、各级关于开展
民主决策听证的制度规定全部上网公开,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听证行为,调动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全区共举行村(居)听证会89场次,议定决策事项106个,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农廉网上行”,让群众广泛参与。针对我区农村村民“在家的作不了主,能作主的大多外出”这一现状,着力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一个集手机短信群发平台、村民QQ群和村级农廉网站“三位一体”的“农廉网上行”互动平台,让更多村民参与村务事务。通过建立“村务短信通”群发和网上“公告公示”发布议题、“村民QQ群”和网上“民主听证”讨论酝酿、网上“民主决策”票决大厅审议表决、“公示公告” 和“民主监督”实施监督、网上“群众评议”双述双评和一事一评、“网上留言”和“互动服务”反馈意见、答疑释惑,引导村民参与本村民主管理,关注本村发展,感受干部关怀,支持家乡建设。截止目前,全区4个示范村已有910多个村民的手机号码录入各村的“村务短信通”手机群发平台,470多人加入各村的村民QQ群中,互动交流信息累计达1.2万多条。
开展“双述双评双公开”,让群众有效参与。认真总结去年常太镇东青村举行村“两委”班子及成员“双述双评双公开”工作现场会的典型经验,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干部“双述双评双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制度运作,要求村(居)干部每半年分别向镇党委和党员、村民代表述职述廉,党员、村民代表和镇党委对村(居)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考核评定,村干部述职述廉报告、考核评定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今年6月开始,部分农廉示范村还探索利用村级农廉网站开展
网上“双述双评双公开”工作。截至目前,全区所有村(居)全面开展了“双述双评双公开”工作,共收到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523条,其中村干部当场承诺限期解决456条,村干部满意度测评均在96%以上。
三、围绕群众“要作主”,完善决策机制
实施“六步工作法”,程序规范“作主”。着力实施城厢区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六步工作法”,按照“征求意见、集体讨论、上级审查、会议表决、公开公示、组织实施”等六个步骤,对涉及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内兴办公益事业、村(居)“三资”管理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截止目前,全区共通过“六步工作法”进行民主决策的项目139个,其中常太镇候山村建立巨尾桉基地、华亭镇兴沙村自然村引水等一批村级重大项目决策在社会上反响较大。
推行“户代表制度”,制度保障“作主”。针对村民大量外出经商、务工,村民会议召开难和村民代表会议广泛性不够等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农村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意见》。户代表会议制度,即以本村家庭户或联户为单位推选产生户代表,由户代表组成户代表会议,把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作为议事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决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参与作主村务民主决策的渠道。如9月15日,常太镇东青村村委会组织召开户代表会议对该村三连组道路硬化工程进行讨论,实现了“村作主”向“民作主”的转变。截止目前,全区已有22个村推行了户代表会议制度,召开户代表会议参与决策项目36个。
开设“网上票决厅”,网络助推“作主”。针对外出村民“作主不了、无法作主”的问题,在村级农廉网站上开设“民主决策”进行投票表决,将各项需要讨论的重大村务事项提前挂到网上,通过村委会群发短信至户代表或村民代表,及时通知在外村民在规定时间内,运用村委会统一配发的账号、密码登入村级网站的“民主决策”栏目参与网上票决,把票决结果即时在网上进行统计公布,保障了外出村民的民主参与、民主作主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截止目前,全区村级“民主决策”网上票决厅自6月份运行以来,共决议了东青村三连组道路硬化工程、东圳水库饮用水源整治工作、送书画下乡活动路线、下尾村花蛤塘承包和照车村旧观音桥翻建等重大村务事务5件,外出村民点击量达2.1万多人次。
四、围绕群众“要监督”,拓展监管范围
建立专门机构,事前监督有形。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民主管理和村级干部的权力监督,让群众对本村事务有更清晰的了解,今年9月份,我区整合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各种监督机构和监督力量,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由各村(居)民主选举产生3—5名委员,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监督程序,对重大村务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和及时收集、反馈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截止目前,全区已在4个示范村挂牌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年底前将在村一级全面建立村委监督委员会。
加大查纠力度,事中监督有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整治,督促区农业局制定《城厢区开展清理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账、表、图“三位一体”的农村
集体经济合同电子台账,将除涉密外的经济合同,全部在三级网络上公开,接受村民举报监督;加大对村级固定资产采取不良拍卖、不依法处置等行为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经济合同主要责任人监督问责力度,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清理2007年12月31日前签订村(居)集体经济合同128份,不正常履行合同21份。查纠各类违规问题12个,对清理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济合同项目19个进行重新招投标,增加集体收入130多万元。
完善监管制度,事后监督有效。针对农村干部用权和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监管机制。如针对去年查处的常太镇某村两委干部集体套取私分低保金案件,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一推选、两审核、三公示”的低保审批制度。“一推选”,即由各村包组干部推出本组符合低保评定条件的困难户名单,报村两委会研究确定初步人选;“两审核”,即将初步人选提请户代表会议审核,再交由包村干部和包片领导签字把关后上报镇党政联席会议审核;“三公示”,即经户代表会议通过的低保户初步人选在村务公开栏公示、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的低保户名单在镇政务公开栏公示、全镇低保户名单和低保金发放情况在城厢预防腐败网公示。制定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十项监督制度》、《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暂行规定》等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权力运行和资金拨付使用程序。
五、围绕群众“要满意”,提升社会效应
寓满意于“纠风惠民”中,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着力推
行“网上纠风”、“网上评议”等新模式,实现“五卡一书”群众反映个案在线受理、督办、跟踪和反馈,截至目前,共受理群众反映个案143个,办结136个,办结率95.1%,群众满意率98.4%。以落实纠风责任制为主线,推进纠风专项治理取得成效。今年以来,共督促拨付各类强农惠农奖补资金714.6万元,退回不规范开支票据491笔40.24万元,抵制不合理开支票据193笔38.71万元;督促拨付教育公用经费1024.04万元、寄宿生补助费31.4万元,免除教科书83.9万元;查处违法医疗机构13家,罚款3.7万元;查处各类客运车辆违章违规案件1454件,罚款60.1万元;查处各类食品安全案件47件,罚款1万余元。
寓满意于“效能便民”中,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以东海镇和龙桥街道为试点,按照搭建好“一个服务平台”,确定好“一个服务范围”,建立好“一套服务制度”,建设好“一支服务队伍”的“四个一”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进镇(街)规范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设立计生、村建土地、“三资”监管等7个便民窗口,实行亮牌办公,连锁模式运作,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构建以区发展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居)便民服务点为延伸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截止目前,全区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累计接待来访来电2.1万人次,受理群众咨询投诉1.7万人次,为群众办理各类服务事项6.2万件,其中即办件达80%以上。从测评结果看,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满意率达95.7%以上。
寓满意于“信访重民”中,构建了和谐干群关系。畅通信访诉求渠道,整合建立网上投诉中心,构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信访网络,建立信访代理站,推行“一村一信访信息员”制度。今年以来,共通过点题单独约谈村(居)信访信息员68人次,收集信访问题21个,梳理线索7条,转立案3 件。推行区领导每月15日定期下访、重点信访问题领导包案、纪委书记直接约访重点信访对象和对镇(街道)信访工作实行季度督查评比等制度,今年来,共受理涉农信访件62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4%;排查信访突出问题27个,息诉息访率达11%以上。建立由区委政法委、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信访局、监察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信访化解机制,对出现非正常访和初信初访已办结出现重复访的,实行责任倒查,推动了农村和谐稳定。今年来,已成功化解重点信访问题12件,对纵容非法上访的1名村主任予以责任追究。
第五篇:三农(写写帮推荐)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 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第二篇
一、“三农”问题的本质 “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是产业的问题、农村是聚落的问题、农民是“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问题,其实质就是人口问题。
二、人口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源。站在人口学的研究视角,马克思曾在1853年所写的《强迫移民》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迁移“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以此来审视我国的“三农”问题,我们会发现,农民人口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压迫生产力”和“生产力压迫人口”的并存现象。“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人口过剩,劳动力也过剩,解决起来规模大; 再加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就更加困难和复杂。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综述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之路在哪里?把社会学家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是体制和政策问题。解决的措施有破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身份的不平等、彻底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及国家财政政策对农村的倾斜等。樊纲教授综合了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是解决人口 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严格执行“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城镇化速度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方针对解 决我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1.稳定低生育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说到底,就是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口总量的减少。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城市。如此下去,农村人口将继续增加,将会减慢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速度,也不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是绝不能放松的。但中国的人口减少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所以 中国的“三农”问题在此之前只能是暂时缓解,而不会得到根本解决。2.人口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已经成为整个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只有减少耕地上的农民数量。这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人口城市化的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到城镇工商业,它必须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相适应。
(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人口结构问题重要环节 在人口老龄化、农村趋向城市化的今天,处于社会保障网之外的农民,迫切需要一个社会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其老有所养。土地是农民不能流动的生产要素,是保障之本。没有适宜的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农民不可能从根本上离开土地,城市化就是空谈。中国老年人口有近60%分布在农村。我国政府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手探 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和家庭赡养功能。结语: 总的来说,上文提到的几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将人口控制、农村社会保障与建设全 面小康社会有机统一起来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措施。从在人口学的视角,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严格贯彻这项综合措施能够加速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加速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由此加速促进城乡平等的进程等等。在中国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一定要纳入总体发展的框架中,特别是要与制度创新、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发展联系起来。合理的制度设置将使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处在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参考文献:中国人口信息网 周天勇:中国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出路
第三篇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因此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两极分化明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其一: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其二:减负问题,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的负担大大的减轻了,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第一,要持久深入的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给予农村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找出农村经济具有先天分散性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不一样的这一现实,将一切政策效力的原点立足于人的保障和发展上。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长期坚持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政策性支持。第二,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