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支持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金融支持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张苏
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春科技大学
中国长春,邮编13002
2电子邮件:zhangsu1972@163.com
余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北京,邮编100029
摘要
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基地之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对吉林省来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必要的方法。目前,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吉林缺乏一个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这使得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变得非常困难,并使农业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效率变得非常低。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农业金融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是供应商与需求者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供应主要由金融组织和机构,如农村信用社提供,以及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各级管理者是农业金融的需求对象。
1.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现状
1.1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供给现状
1.1.1发展受监管的金融机构
(1)中国农业银行应主要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但商业化改革使得银行取出大量农村众多的分支机构,以及多达后期到2008年,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量减少了40,下降至597,跌幅为6.3 %,员工减少1995比去年下降至13780,跌幅为9.3 %。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服务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以及到后期到2008年,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的数量为59,而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员工的数量是1924年,增加了81(4.4 %),比去年同期。
(3)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心力量,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城镇和村庄不远。截至2008年底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为70.72十亿人民币,分支机构的数量是1593年,和员工数量为20771。授权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2008年的农业贷款分别为34.92十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十亿元,比2007年(25 %),以及农业贷款余额为26.8十亿人民币,增长了近3倍,比2004年底的,并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需求。
(4)其他农业监管的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商业银行和农村邮政储蓄,及截至2008年底,共有吉林1092邮政储蓄机构,以及远在农村的基本部门的比例约为60 %,这直接对于一千多万农村人口的624个乡镇吉林省提供金融服务。
1.1.2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1980年代,在吉林有一些自己组织的农村合作基金组织,因为他们的灵活信贷利率和高收入,他们占领了许多的商业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封锁了正常发展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来限制非正式金融的生存和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农村地下金融的规模和数量在吉林仍在上层,这意味着民间借贷融资在吉林很受欢迎。例如,在调查的300个在吉林省长春市幸福镇八一村的家庭,大约80%的农民通过亲戚、朋友或邻居实现了借贷需求。因此,非正式金融在农村金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吉林农业产业化对象的金融需求分析
目前,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民、领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金融需求。
首先,农民对资本的需求具有短期,数量小,分散,灵活的金融需求,缺乏安全保障条件的特点,还有在吉林有许多农民,并且每个农民都是金融需求的潜在服务对象,但有监管的金融不能为每个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或民间金融也不能。
第二,这些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原料主要是农产品,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无法预测,这进一步限制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并增加信贷的风险。在吉林省中79%关键领头企业是小企业,大企业的数量仅为20%,这表明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由中小型领头企业主导。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管理状态不好,这给信贷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信贷需求开始明显被错置。第三,农民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共同盈利,而且它可以链接行业链固定,并形成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的最有效的载体。这种分散的农民合作组织的联系与农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然而,政府部门和监管金融企业不能有效地支持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法律保障缺乏,并且农民的资本积累仍是有限的,所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问题
2.1金融支持体系的组织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
迄今为止,在吉林尚未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组织形式和空间结构并不完美,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
(1)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组织结构并不完美。目前,吉林省的农业金融优先考虑有监管的国有金融机构,缺乏薪酬的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如合作基金会)。农业金融机构的资本数量较少,但他们的责任很重,他们极度不平衡,并且在资产结构、资金来源、资金利用率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平衡。
(2)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空间结构并不完美。吉林省是长春发展极的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在长春市中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并且金融机构分布是完美的,但东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经济仍然滞后,且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小。但无论是在中部地区或在东亚和西北地区,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严重不足。
从1990年代始,农业银行开始实施“削减员工和提高效率”的政策,并删除或合并许多分支机构。到2008年年底,有597年吉林农业银行分支,比2007年下降40(下降6.3%),员工的数量为13710,比去年减少96(减少0.7%)。农业发展银行有59家分行和1924名员工(比2007年减少81,deceasing 4.4%)。农村信用合作社有1478家分行,比2007年减少115家(减少7.2%),而员工比去年减少了1171人,减少到19600,了减少5.6%。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只能享受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金融服务。
(3)农业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在吉林省的农村地区有两种类型的机构包括借方和贷方,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如投资和保险严重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的异常。
2.2金融支持体系的效率被削弱
金融支持体系的效率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资本投入和产出,即金融机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只有有效的产权,充分竞争,限制和严格的破产,金融组织体系可能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薄弱是主要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缺乏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对手,所以金融资源的效率非常低,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不足。
第二,因为许多农民在吉林,农村金融资源应该足够了,但许多农村金融资源流向城市或行业利润,因为利润高的首都。与此同时,由于人为的干扰,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一部分流向农村产业效率较低,不消除贫困农民贫困的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占据绝对垄断国家在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的业务变得非常简单,这不能满足需求的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许多不利的因素,如坏名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融资变得非常困难。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效的推动器。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几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动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多为其它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且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代理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达到重要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现在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完全“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制度变迁。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基于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二、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直接融资系统包括并购、公开上市(主板、二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四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三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新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系统的构建重心
(一)通过兼并收购服务,支持资本扩张
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诸多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该企业的兼并、收购拥有了对该企业资产及劳动力的控制权,并通过这种控制权将被兼并、收购企业的资源与自己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激增。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扩大资本,是迅速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理想选择。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兼并收购市场是很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培育和完善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除了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上市公司实施必要的兼并收购政策以外,也应该重视数量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给予更宽松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在农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亦可给予资金或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资金支持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如回租租赁、抵押担保贷款等等,信息服务包括目标公司评价、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农业投资基金,如已设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微观主体。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募或私募筹资,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农业产业化链条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要争取利用其投入产出利润率高、对资本牵引力强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力度,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将会大量流向诸如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将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农业产业化中的投资基金的设立将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解决了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农业方面投资基金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应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与此同时,还应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论文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摘要: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当前,应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农业金融服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原有农业发展的产业边界,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了农民、企业与市场,实际上贯穿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在资金配置方式上,由于产业化过程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方式会出现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地会出现变化。一是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是农户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三是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较弱以及社会资金流入产业化的渠道不畅,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缺乏,农村金融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要
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投入主体。目前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银行、农户(家庭开发经营支出)。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农户占17%,银行占76%。但是,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巨大的金融需求,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仍难以有效满足客户需要。
(一)从金融层面分析
1、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狭窄。农发行调整职能,将业务范围由原来重点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向农产品转化企业拓展,在拓展新业务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其支持的范围来看,支持对象仍局限于粮油购销企业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对畜禽养殖业、竹制品加工业、丝绸加工业等产业较少介入,支持“大农业”目标未得到充分体现。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大农业”为前提的。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外流。从县域商业银行近年情况来看,存差逐年扩大。由于上存资金元风险,收益性高,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均将吸收的存款通过二级准备金形式上存到市级分行,然后再以同样形式上存。县域资金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来源。
3、农村信用社重负难当。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值改革攻坚阶段,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4、担保基金品种单一,规模较小。虽然地方县市设立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但专门针对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数量有限,且担保基金的规模不大。这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
5、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我国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大量的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由于原有贷款制度的制约,信贷资金往往向大公司大企业集中。由此产生的“马太效应”,压挤了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空间,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
6、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一是供需不能由市场信息反映调整,利率机制不完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其小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能降低监督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但目前的集中贷款决策权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信贷等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险市场、担保市场等还未完善。
(二)从农业产业化层面分析
1、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品牌意识不浓,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其融资需求。
2、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运作不规范,生产经营多为家族式管理模式,且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甚至提供虚假报表,因而难以取得金融支持。
3、有效抵押不足。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而要取得扩大再生产贷款必须有可行的担保单位和抵押物,但由于其自身抵质押不足,信用评级低,寻求担保单位较难,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往往因此得不到满足。
4、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是弱势产业,整体效益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如台风、禽流感等)的影响大,而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又较高,特别是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更是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为防范风险而谨慎投入信贷资金,从而使企业丧失发展良机。
二、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
应当建立以非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受法律制约的、规范的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实施“三农”资金支持,逆市场配置资金,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的重要手段,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对符合国家发展意图的农业政策扶持项目的直接或间接投入,可以诱导更多的商业性、社会性资金投入,形成乘数效应,以达到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目的。
农业银行要调整发展的思路。鉴于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仍然缺位、农村信用社实力有待增强、民间金融尚需规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农业银行应是有限度而不是完全的商业化。要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作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由于农业银行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人民银行也应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再贷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和成本过高的问题。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完善其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民主的产权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
邮政储蓄要大力推进小额贷款的试点,为加人产业化环节的农户提供更及时的资金帮助。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国家要扶持农村各类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农村中的私人间借贷发展起来的。农村中私人间借贷每年可以达到几千亿元,这个事实说明,各类金融合作组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村镇银行的试点在这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二)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健全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有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农业,稳定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和有效运用农业资金。应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财政应对农民、农村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诸如农业风险基金等专项基金和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对因遭受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对农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要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使农业资金持久投入、高效运行。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着手制定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
农发行要突出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企业,营造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品牌优势。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有目标、分步骤地实施营销和发展战略。要积极巩固现有客户,着力培养一批优质客户,适当集中审批权限,抓好制度建设,探索积累经验,可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扩大省分行审批权限,并赋予二级分行一定限额内的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办贷效率,壮大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群。金融机构要在促进粮油产业化和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农信社和农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时满足农户与企业的资金需求。坚持因企因户制宜的原则,把握企业和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掌握企业和农户的资产负债、经营效益、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债权债务关系等情况,分析其现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注重从第一还款来源判断和把握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改变单纯依赖抵押担保或保证担保来把握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方法。灵活选择贷款方式及信贷支持方式,降低客户交易成本,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区别的信贷服务,采取相应的贷款管理方式。将农发行的资金、营销资源和管理投入,按照客户的层级优化配置,从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适时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业务,适应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发展精深加工的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安排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基地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增加新的贷款业务品种,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借以扶持、巩固和发展一批农发行的忠实、优质客户。要发挥信贷资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银行要根据新业务发展需要,改进资金结算方式,创新结算工具,择时开办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信用证(卡)业务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和结算服务。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四篇:重庆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方凌琳 栏目:学术探讨 添加时间:2010-8-27 9:44:0
3摘要:近年来,重庆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迅速,对重庆地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作者着重从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现状研究,探求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机构;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8-0000-0
2一、背景
(一)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农业经济总体情况较好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全面启动实施了农业“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持续、稳健发展。2008年,全市集中力量发展粮食、生猪、蔬菜、柑橘等重点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民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经营方,培养农产品精神加工与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同时,放宽农村地区银行准入条件和范围,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投资,推广大宗产品试点。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为金融支持农业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且有力推动了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通常是指从农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和食品供应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协会所组成的一个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对重庆市而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执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也是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矛盾的重要方式。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金融机构能够以贷款的形式为其“输血”。此外,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如票据汇兑业务、资信评估等。
2、金融能够为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生产基地等的建设提供需要资金支持。
3、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小额的农业贷款,甚至对一些农业生产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脚步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到2009年下半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寥寥无几增加到230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榨菜、辣椒、生猪、柑橘为代表的产业链和国家知名产品品牌。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市场开拓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表现也很明显。诸如榨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万州、涪陵两大产业集群,有利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过去全市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品名气不响,没有真正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2000年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仅只有40家。截止到2008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到237家,实现销售收入417亿元,带动农户293.8万较2007年增加37%
(二)特色产业、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品牌是产业的核心,是质量的基础,是效益的要素。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道路上,重庆依托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设起了蔬菜、果品、禽蛋、奶产品等农业特色产业。各个区县都根据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江津花椒、柑桔产业,涪陵榨菜产业,合川蚕桑、生猪产业,荣昌种猪产业,潼南无公害蔬菜产业,石柱辣椒、黄连产业等。其中,涪陵榨菜集团的“乌江牌”榨菜和重庆辣妹子集团的“辣妹子”榨菜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和“中国驰名商标”。
(三)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力度加大,效果明显
资金支持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证。为支持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提供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额逐年增加,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并且有突出贷款重点,从而有力支持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
以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为例。首先,2006年至今,该分行累计对农业产业化发放贷款41亿元,截止2009年末贷余额为14亿元,并且成功与10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业务关系,涉及农业种养殖、食品加工、农资生产供应、农副产品批发零售等各个领域。其次,重庆分行积极与21家区县级龙头企业建立了存贷款、代发工资、支付结算、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中间业务关系,提供贷款意向书、银行保函、票据贴现等,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此外,重庆分行依据当地农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信贷支持上贷款重点更加突出。例如积极支持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绿色蔬菜产业带、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制定并实施《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的金融服务方案》、《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金融服务方案》以及《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金融服务方案》。分别以忠县、万州等区县为重点,依托三峡建设集团等龙头企业,总授信近2亿元,支持建设标准化柑橘果园;以潼南、涪陵、等区县为重点,依托涪陵榨菜集团、鱼泉榨菜集团、辣妹子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和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授信超2亿元,通过公司+
基地+农户形式,支持建设重点蔬菜基地,支持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提质上档;以荣昌县、万州等区县为重点,重点围绕饲料兽药生产、仔猪养殖、饲料兽药市场流通等领域,依托三峡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总授信超3亿元。
三、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获得贷款额度总体力度偏小
截止2008年,重庆市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618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为1089亿元,占总贷款比重仅为17.7%。以2003年为例,2003年重庆市农业贷款为158.14亿元,增长10.5%,比同期各项贷款余额总量增长幅度低13.1个百分点,比同期农业存款增幅低24.2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7%,比200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二)缺乏风险控制,贷款坏账风险较高
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是金融机构涉农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到2008年6月底,该行涉农不良贷款占到了全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6.7%。
四、金融支农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几年重庆市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脆弱性表现明显。此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除榨菜、蚕桑、柑橘在全国有一定位臵外,其他产业中由于农民积极性未被调动,产业链未能完整形成,当地特色农业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份额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
五、改善金融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
科技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根本因素,从农业生产到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整个产业链需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在融资方面,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对农业存在惜贷、少贷,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极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在金融机构与农民、农业企业之间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许多地区产业化链条未能完整形成,农民没有得到切实的好处因而积极性不高,政府出面,利用财政或政府作担保帮扶一部分农民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致富,鼓励其他的农民加入种植特色农产品的行列当中。另一方面,政府扮演联系金融机构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中间角色,鼓励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设备购进和技术改良,帮助产品宣传,拓宽销路。
(二)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向农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重庆欲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除了常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等外,着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小额担保公司、金融租赁机构等特色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些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产品,拓宽农户、龙头企业等的融资渠道。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扩大物有担保的抵押信贷方式。对于农户,进一步推广以农业银行的“金穗惠农卡”为代表的惠农信贷模式。
(三)进一步建立农业风险管理,风险补偿机制
从银行的不良巨大的不良贷款方面看,建立适合重庆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理的长效机制。借鉴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理的经验,从配套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农业不良贷款的处理进行支持。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补偿和转嫁方式,农业生产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可以尝试和推广以互助合作为基础的相互保险的模式。政府将一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资金来源,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银行对涉农贷款提取部分准备金,保险公司从农业保险中提取部分准备金与政府相配合,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储备基金,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的补偿机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1990—2009.[2]魏忠海,谢家智.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研究[J].重庆经济,2004,(5).[3]徐鑫鹏,刘敏.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以重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第五篇: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姓名张 川 湖学号094140238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职称/学历)陈天(讲师/硕士)
2012年10月20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一、前言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是指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直接配置资源的作用,结合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特征,在保证金融机构自身最大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金融产业和农业产业化自身的快速发展和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基础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最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这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农村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和最短缺的就是资金,资金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粘合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云南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其农业产业化起步于20世纪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云南省特色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快速增多,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也显现出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业合作组织等贷款难。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入的资本,资金问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有农业金融保险业务在云南发展缓慢。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对于我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很多学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主体
(一)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也积极跟进,自93年至今,先后经历了“单因素”研究、“多因素”研究以及现在的“系统性研究”三个阶段。从韩俊(2003)认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只是对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小修小补,必须从体制上改革,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此问题的研究进入了系统性的研究阶段。在研究方法上面经历了从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金融体系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阶段的推进先后适用了“农业补贴信贷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斯蒂格里茨不完全市场理论”三个理论。其中后一个理论都有对前一个理论进行吸纳和发展。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大都是“系统性”的,大都采纳“斯蒂格里茨不完全市场理论”即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传统以金融支持为主体研究金融如何发挥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二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研究农业产业化如何来吸引金融支持;三是综合前两个方面的研究,既研究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也研究农业产业化吸纳金融支持,进一步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以金融支持为主体:于华(2008),张照新(2009),陈瑛(2010),张蕾(2010),何菁菁(2010),张光耀(2012),叶建慧(2012)等学者在各自研究的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论文中指出:农业产业化信贷投放量不足,支农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贷
款满足率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抵押物品单一等问题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于华、张蕾、何菁菁、张光耀还认为存在农业风险保障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他们都表达了农业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与金融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还认为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业贷款和保险风险大以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水平低等也是重要的原因。在提出解决方案时他们都认为应当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惠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政府适当介入推动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2,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林宏程(2010)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中认为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董桂芳(2011)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中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金融发展缺乏经济支撑,农村实体经济不能形成对金融资源的有效吸纳。祝世京(2012)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广东茂名案例”中指出农业产业化水平直接影响金融服务介入的程度、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兼具工商业和农业的特点。他们都表达出了农业产业化自身的发展是吸引金融支持的重要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以吸纳金融的支持,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构造载体。
3,综合两方面研究:赵俊英(2010)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王迅(2012)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中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对金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综合研究金融如何发挥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同时研究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吸纳着金融支持,推动着金融体系的完善。
以上三个研究方面中,以金融支持为主体是目前研究的普遍方式,主要是在“不完全市场理论”下系统的研究金融如何通过和政府、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研究方式适合我国大部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则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地区,是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如何利用发达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吸纳金融的支持。综合两方面的研究既研究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又提出了相互促进的措施,将是未来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方向。对于云南省的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倾向于采用第一种方式。
(二)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农业一体化。西欧、美国的农业一体化发展始于二战之后,当时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开始恢复,农业的发展也逐渐跟进。处于亚洲的日本韩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则晚于西方,当战争的创伤开始恢复的60年代日本农业也较快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创造“汉江奇迹”的韩国在80年代,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萧条,新村运动开启了韩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序幕。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伴随的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也开始了,并逐渐增多。哈佛大学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是最早的学者1957 年提出了“农业一体化”的概念。1958 年,盖尔·克拉默和克拉伦斯·詹森在其合著的《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一书中对 “农业纵向一体化”、“垂直协作”、“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综合企业”进行了介绍。亚洲,日本千叶典、官立川雅司在1996 年10 月8 日的《日本农业新闻》上发表了题为《跨国农业综合企业与结构变化》的文章中提出了“全球农业进入产业化时代”的论断,对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费景汉和拉尼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威廉姆森等等。
三、总结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是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研究,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也必将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也会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定祥等.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21,33-35.[2] 董桂芳.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3] 叶建慧.Y银行支持云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4] 张光耀,范应胜.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调查与思考—以保山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2(6):199—202.[5] 向俊玲.关于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状的分析及发展建议[J].时代金融,2010(5):17-23.[6]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课题组:于华,字军,段云波,王勤,李体欣等.金融支持提升云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政策思考[J].时代金融,2008(7):27-32.[7] 蒋颖.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云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综述[J].中国农业旅游,2011(4).[8] 刘猛.云南金融扶持农村发展[N].云南经济日报,2008-11-28(B02).[9] 王志富.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10] 周明怡.云南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11] 李纤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以云南省建水县马军村果蔬协会为例[J].当代经济,2012(7):35-43.[12] 陈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68-73.[13] 王智勇.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1-35.[14] 伍振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N].国研视点,2012-08-18(2).[15] 何菁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浙江大学,2010.[16] 张蕾.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17] 郭佳琳.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2).[18] 唐邦勤.我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生产力研究,2009(9).[19] 赵俊英.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33-38.[20] 刘爽.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N].金融时报,2012-09-22(2).[21] 王元春.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市场研究,2011(12):53-59.[22] 朱永德,张乐柱.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弱化成因透析[J].济南金融,2004(2):42-47.[23] 林宏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J].生态经济,2010(7).[24] 王峥.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N].复旦大学,2010-3-20(2).[25] 董晓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26] 王振友,徐建新,张和平.中国农业产业化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74-178.[27] 周洪英.金融支持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2(8):40-42.[28] 王迅.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2(17):29-33.[29] 祝世京.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广东茂名案例[J].南方论刊,2012(5):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