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的一些收获和建议[推荐]
关于《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的一些收获和建议
通过这次《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的培训后,我对高中历史史料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一、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史料教学具有明显的优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史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它拓展了历史知识,往往能够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史料教学的面临的问题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基本上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史料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史料教学的相关常识性知识仍比较缺乏,比如什么是史料?可利用的史料种类有哪些?史料选择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
第二,许多教师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于史料抱着有时间讲,没时间放过的教学态度,造成史料教学不全面,不系统,难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以及历史方法的掌握,更别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了
第三,基层中学由于条件限制,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难于开展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等活动.三、史料教学方法探讨
目前史料教学的这种现状,不利于完成新课程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除了教师提高自身认识,加强对史料知识的学习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地位将越来越稳固。历史教师应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史料教学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
第二篇: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王锡文(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特级教师)
“历史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由途径。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同时,在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将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一、历史史料教学的地位和现状
(一)历史史料的分类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一般来说,史料愈是确凿、丰富,人们经过研究和解释,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愈是真切,对历史的“重现”也就愈接近它的本来面貌。史学专家们一般把史料分为三类,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也包括了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墓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我们利用好文献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及出土文物等。.口述史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也可以把史料大体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般说来,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但也不是绝对,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史料的撰写者,有时也会“当局者迷”,反倒不如后人或者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
(二)当前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
当前史料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教学案例。下面谈谈一些问题。第一,教师的理念没有跟上。不少教师仅仅是把史料教学理解为史料的简单堆积,并没有把史料教学与三维目标紧密联系,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出大量史料,也只是做“依靠教材既定论点,加以佐证”的工作而已。这样的话,违背了史料教学法的初衷。史料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哪些?等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才有助于历史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中高效胜出。
第二,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目前的教法下,大多数学生“史从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比较低下。日常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大部分仅仅局限于自己对教材或者自己在建构知识网络时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是一种对文本低级的疑惑。而质疑,应该是一种超越文本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多地方,课堂还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大量、不同的观点的史料,显得无所适从,带有恐惧感。
第三,史料的获取途径狭窄。也许这个本来不应该是问题,但是却是制约史料教学的另一大因素。扪心自问,除了大学时候的教材和工作之后断断续续买了几本书,我们手头上还有什么别的资料?日常大量琐碎的工作占据了中学教师不少的时间,使得我们无暇看书,渐渐与高校的学术研究脱节。
第四,教学时间安排失当。一节四十分钟或者四十五分钟的历史课,应该如何合理安排呢?指导学生阅读史料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练习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不少老师都比较糊涂。
二、例谈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鉴别史料、选择史料、分析史料,不少一线教师都遇到了困惑。本视频试图从这些问题着手,抛砖引玉,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从哪里选取史料
史海浩瀚,单文字史料就多如牛毛,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料的记载方式还包括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史料如此丰富,史料的来源当然也丰富多样的,获取的途径相当多。
作为中学教师,史料的来源首推教科书,教科书的大字小字、插图等是教材编者精心选取的,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材料,平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课本的素材。其次,可以从网络上撷取史料。一般采用关键词、关键句搜索的办法就可以找到相关史料,相当方便;另外还有不少网站提供大量的学术史料。但网络资料有其自身弊端,教师在采纳网络资料的时候要充分鉴别真伪与准确性。
再次,从历史专业书籍和历史专业论文中选取。这就意味着广大一线教师要多关注史学动态,与时俱进,扩大阅读范围。
另外,可以从每一年的高考试题和各类模拟题中找史料。近几年的高考题或模拟题都以“新材料、新情境”出现,涌现了很多新颖的史料,可以为教学所用。除了上述的途径,还可以通过看新闻、到档案馆或博物馆参观等方式来获取。总之,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平时多留意多积累,肯定可以构造属于自己的史料库。
(二)怎样选取史料
选取史料组织教学之前,先要明确几个大的原则: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二是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对症下药;三是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四是选择多样化的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五是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
1.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与获取历史信息,需要在教学中学会运用史料;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更要建立在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上。课标还就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要求。“探究学习、独立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本来面貌的认识的基础上,特别需要进行史料教学;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是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善于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课标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更是教师平时备课上课的依据,在史料教学中,应紧紧按照课标的要求,设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华附刘敏老师的《王安石变法》一课的课标要求为:(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布置了《自学提纲》,加上平时的“通史讲坛”活动,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因此刘老师将课堂的重点列为课标的后部分——评价王安石变法。刘老师通过史料教学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王安石的时代,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这场伟大的变法,并引导学生联系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得出启迪,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相比刘老师的“循规蹈矩”,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的李小萍老师的《洋务运动》一课同样采用了史料教学法,但更显得“灵活多变”。《洋务运动》一课,在高中三本必修中都有所涉及,分别是必修Ⅰ的第 12 课,必修Ⅱ的第 10 课,必修Ⅲ的第 20 课。课程标准里是这样规定的:“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然,课标的这两处要求都没有明确要求把握洋务运动,但岳麓版教材里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皆与洋务运动相关。因此,李老师在立足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阶段对洋务运动的模糊和片段理解,着力点在阅读新材料材料,根据新情境,提取信息,得出更人性化的新认识,通过细节来展示一个和学生以往结论中不一样的洋务运动,针对高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能通过观念细节的变化分析洋务运动前的时代挑战;能通过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认识洋务运动艰难曲折的应战细节;学会通过新材料得出新认识,提升材料分析的史学能力;通过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感悟中国近代历史改革者的艰难、智慧、局限以及他们事业深远的影响。”
从上面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设计或教学资源的选取,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主题为中轴而展开的;教学设计系统的各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围绕主题联结而来的。不管是采用史料教学法,还是使用其它的教学方法,都要先确定好本课的教学主题,即课堂的教学灵魂。
2.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对症下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史料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本堂课的知识前,他们已有的知识技能怎样?学习本课主要需要准备哪些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学习本课需要准备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李小萍老师在课前设置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他们选取其中之一解答,也可全部解答。如下:
(1)洋务运动中的哪些人物你最感兴趣,为什么?选取一二简述。(2)当时的清政府是否需要一场洋务运动?观点自选,说明之?
(3)洋务运动创办过程的那个环节你最渴望探求,为什么?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你的心愿。(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对这个思想的认识和评价是什么?为什么?
(5)在传统认识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你的观点有和不同?为什么?(6)洋务运动是否能让中国富强起来?为什么?(观点自选,史论结合说明)(7)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家范文澜和胡绳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卖国的运动,其作用在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教授夏东元指出:洋务运动是“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举技术来维护和拯救清王朝为首的封建统治的活动。”你同意哪些观点?你怎样评价洋务思想和洋务运动?你能说明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评判标准吗?从国人对洋务运动前后不同的评价,你认识到了什么?
从学情调查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和他的洋务事业有特别的渴望,但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资料,无从探究,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认识。针对学生的情况,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引导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下重新构建对洋务运动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探究,力图跳出学生已有观念的限制,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探寻一个真实的洋务运动和洋务派。
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除了表现在课前的调查和跟踪,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史料,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高中生阅读史料,提取要点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课堂选择的材料最好是那些大众化、容易理解的史料;并且要对难度较大的原始文献进行加工和编辑,删掉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当然也不能过分改写和编辑,以至于改变文献的原意。
李小萍老师在新课一开始给学生展示了三则简单有趣的史料“英国人的膝盖能弯曲吗?”“夷和洋不一样吗?”“胡林翼被吓晕了。”这三则史料侧重于细节,反差较大,在课堂的开始就制造一个思维的冲击点,在惊奇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课堂的开头有凝神、起兴之效。第二则史料内部本身有矛盾而且又能和第一个细节对应,二者形成一个相互的比较和发展。第三则史料充满戏剧性,在课堂上制造笑点之外更能制造思维点。三则史料容易理解,材料之间起到了阐明与冲突的作用,达到了史料教学的效果。
一般来说,对史料的摘引与转述较可行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对那些易于知晓但散于各处的文献资料,用“摘引”的方法,将有关的文字资料摘出来放在一起来说明某个问题;二是对那些文字难懂且篇幅较大的文献,宜采用“转述”的方法,即教师将其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介绍给学生;三是摘引和转述两者相结合,这一种形式常用。
3.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
一节好课,史料选取是否恰当,有没有组织学生针对史料进行有效的研讨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史料,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将这些极有价值的史料只作“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这样就起不到史料教学法的效果。在教学中,史料要精心选取,并且精心设问,方能突显史料教学的效果。对待典故史料,需要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在一些教学内容中,我们常常会引用官私史书、碑刻、墓志等文献史料。教师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要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东莞的李小萍老师在上《洋务运动》一课时,在史料选择上采用了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奕的一封信:“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封信在历史上比较出名,是史学家研究李鸿章洋务人生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这份典型材料长度较长,而且多是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解释史料上下功夫了。为此,李小萍老师选择在课前就先提供材料,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史料。同时选择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来设置问题,因为这段材料里体现出的李鸿章和学生原有认识里的李鸿章是有一定矛盾冲突的,材料里的李鸿章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有远见卓识、又本着经世致用的传统精神的改革家,与平日教科书里那个“狭隘”的李鸿章不太一样。李老师设置了两个问题(1)根据材料,提取李鸿章认为改革的必要性何在?提取李鸿章的改革规划。(2)李鸿章的这封信被蒋廷黻誉为 19 世纪最有价值的文章,值得再三的阅读,在信中体现了李鸿章的哪些远见卓识呢? 问题精辟有力,贴近史料,紧扣目标,引发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学生通过一封信引发的思考,对李鸿章的再认识,逐渐形成。在层层深入后,李老师又找到了“李鸿章请修铁路却遭到反对”的原始史料,组织学生在研读史料中学会找关键词,再通过关键词去总结核心问题,解决疑惑。
4.选择多样化的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所选用的史料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史料的形式包括历史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历史图片、艺术作品、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说、照片邮票、漫画插图、音像资料等。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我们的历史课堂也更有生命力。
刘敏老师在《王安石变法》一课就选择了多样化的史料,除了我们常见的文字史料外,还有漫画材料(“西夏军队与北宋作战”的漫画);柱状图表(北宋官员增长图、北宋兵员增长图、北宋前期的财政收支图);直观的数据史料(收复河湟五州,拓地 2000 余里,受抚羌族 30 万帐)等等。李老师的课堂所采用了的史料同样丰富多样,有各种漫画插图、还有历史地图、音像资料等。其中既有一手史料,也有大量的二手史料。当然,史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心挑选,有所取舍。选择的史料应能全面反映所考擦的历史现象,避免选择非典型性材料。
5.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 不少教师都有过困惑,采用史料教学法的时候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制造认知或思维的冲突点。华附刘敏老师在讲述《王安石变法》时,用了“历史的遗憾”的标题引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她选取的材料为“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距离王安石发起他那著名的变法运动刚好五十八年;距离司马光废除这些变法,也过去四十一年;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去世,相隔了二十六年。这三人,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同样伟大的名声,并且一度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因为这场变法,三人渐行渐远,终于彻底葬送了友情,并且成为政治上的死敌。”这样的材料引人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除此,刘老师还罗列了大量史料,比如“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的精辟概括、“拒喝上司包拯的敬酒”的趣味小故事等,生动刻画了王安石的性格特征,展示了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品德高尚、意志坚定、性情执拗的北宋改革家形象。
另外,史料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收集史料,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研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搜集史料(设疑)→选择史料(甄别)→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讲述、讨论等)→撰写小论文。华附刘老师的课堂就鲜明体现了上述特色。史料的学习始终贯穿其中,在过程中突出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
总之,史料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策略之一,其原理和方法都应服务于课堂的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论史料教学(CAJ)
2.论史料教学的分层进行方法及操作原则 _ 以 _ 中国近代史 _ 为例(CAJ)3.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_ 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CAJ)4.史料教学略论(CAJ)5.史料教学浅谈(CAJ)
6.史料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整合(CAJ)7.谈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加强(CAJ)8.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KDH)9.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作用新探(KDH)10.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KDH)
11.美国历史教育的特点之一 _ 收集和使用第一手资料(KDH)12.史料教学浅议(KDH)
13.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KDH)14.谈历史学科的史料教学(KDH)15.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KDH)16.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NH)
17.试论史料在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NH)18.对美国史料教学的方法论及实践意义之探索(NH)19.王锡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20.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 21.李小萍: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学习的障碍与破除》
许多老师感觉教高三比教高一轻松,这是有道理的,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尚没建立起来,反而有诸多的障碍在那里等着老师破除,老师是一个教书先生,又要承担更为繁重的清道夫的工作,且要在道路的两旁催发四季的美景,在道理的终点建造一个巍峨英华的发展中心,这怎不叫一个辛劳呢?高三呢?学生早就整装待发在跑道上,教师只要在他们的跑车里加进去适当的燃料就可以了,至于自我的操控那是车手的事情了,教师主要是欣赏赛车的盛况与等着收获赛终的仪式,二郎神三只眼,也常做翘起二郎腿的惬意姿态的。那么高一的学生,历史学习的障碍有哪些呢?我粗略笼络了一下,至少一下六处。
第一,学科多,作业多,历史学习没时间。周三下午,监考历史模块考试,徜徉于奋笔疾书的学生森林里,我感觉大脑呼吸到了负氧离子,特别的舒坦,有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毂中矣的浩然之气。于是深切感悟到那些频繁考试和毫不犹豫批发作业量的学科的老师,他们为何那般的作为,原来其中幸福多多啊。我们的学生早已经没有了个性,早已经成为作业与考试的奴隶,所以在考试和作业中才能是温顺可爱的形象,没有考试和作业,他们是不会关注历史的。但我们的历史,却太多的历史使命感,至于我们的老师不忘记那一份良心驱使下的恻隐之心,告诫自己作业要少,考试要少,不要惊扰了学生发展的梦。而其他学科,则是品嚐作业与考试如蜜的狗熊了,历史的时间被完全挤兑掉了。
第二,学习的板块不完整。学习有预习、听习、复习这三习板块,共同构成一个学习过程。因为历史复习的时间被挤兑掉,所以造成学生历史学习的板块残缺问题,这是很有害的。今年我将作业资料上的作业前置为预习性作业,发现学生大部分能自我解决,作业的质量在表面上看与后置性作业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学生的预习阶段是认真的。——不过,作业的内在质量还是有区别的,前置性的作业,学生更多是查阅教材来完成的,并非教师所期望的先看书,然后作业的程序,后置性的作业呢,学生更多是脱离开教材,更多依赖回忆、调取内化库存的结果,这导致作业的效果的不同。
因为没有复习环节,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效果被时间销蚀掉,最终几乎剩余为零,这是一个零化的学习游戏,有点悲哀的色调。我常给学生算一笔账,一节历史课40分钟,一课的作业要花费40分钟,这样平均下来,每天的历史学习用时在半个小时以上,因为没有复习,这每周的几个小时就等于荒废掉,人生的好大一段失去了意义,实在是伤怀的孽业。
第三,不科学的课堂观。一个课堂过程里,包括眼看、口动、脑思脑记、手动、耳听,这中间,脑子的运动主要内容是思维和记忆。很多学生的课堂观是错误的,以为课堂上就一个播撒汗水的过程,是听课摄取、手记笔记的任务,却并没有收获记忆的机制,其实。学生应学习收割机的原理,收割与入仓的工作同时进行,然后待课堂结束了,学习的内容基本打包了。一些学生不懂得这个课堂的原理,课堂的效率就比较低。一些学生甚至把课堂作为最放松的时间,课下有大量的作业在那里被逼迫着,课堂上用脑是轻松的、听讲是享乐的,这种课堂最为轻松的情况,让人哭笑不得。
第四,历史为副业的思想。大部分学生是要选学理科的,这就导致他们将历史做副业,只求60分万岁,没有将历史学精的心理姿态。这样的思想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这个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比较敷衍,这种思想传染下去,整个班级的风气也将是敷衍的,班级的基调就会发生偏移,历史教师不可不警惕。第五,初中学习缺陷制约高中学习。举一个例子,我出了一个依靠徐州来判断淮海战役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原因之一是历史教材中对三大战役只罗列了名称,没有展开,另一个原因则是学生初中的地理学习,人文地理很是薄弱,他们不知道中国这样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但这种讽刺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是中国如今的教育。这种初中教育导致的知识缺陷,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是很影响的。
第六,对中国教育的叛逆思想与行为。有个学生,极力否定中国式教育,在课堂上表现为对笔记、作业、记忆的不屑,将许多的表现给予了不作为。他的课堂表现是糟糕的,考试同样糟糕,但他并不反省,反而认为这是一种个性的光辉。这样的学生并非少数,因为非主流的脱序,他们大多是沦落为边缘人的,应试教育伤害了他们,他们同时也伤害着教育环境,成为一个很吊诡的群体。
那么我们如何破解上述的几种问题呢?
第一、将学习的环节完善起来。(1)适当增加考试,历史不拒绝考试,通过考试端正学生态度,激励学生情致,检验学生学情;(2)增加课后作业,最好是精选而针对性强、量少的作业,保证学生将复习的环节重视起来;(3)课堂观的教育,并调整课堂的机制,让学生的记忆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空间督促和展示。
第二、对一些应试教育不配合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进行素质教育的点缀,如让他们进行研究性的课题,依靠课堂展示让他们获得价值认可,并在这种成就感中由不配合发展为配合,从而进入教育的程序里。排斥不如接纳,批判不如认可,否定不如激励。
第三、建立师生接触机制。如成立“教师小助手”小组,使学生多与教师接触,在接触中了解他们,发展他们,培养一批历史学习上的积极分子,树立一批学习典型,须知,榜样的力量胜过无量的说教。如成立“后进生进办公室谈话”机制,每天都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与教师进行接触,从而给他们心理的照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策略,甚至督促。教师应将触角延伸。
第三篇:塑封机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浅析
塑封机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浅析
编辑:湖湘文印联盟
塑封机的工作原理是在电机的拖动下保持匀速转动,通过发热装置将胶辊加热,加上一定的压力,两张预涂胶的塑封膜相对粘贴在被塑封物上。
由此看出,在工作时,胶辊的损耗是比较大的,因此在保养时,应该特别注意胶辊的保养与维护。另外,我们在平时操作机器时,也应注意操作方法,切忌错误操作;这样在保养时可以省些麻烦,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
塑封机的操作方法介绍:
1、将塑封机平稳妥放置在工作平台上。
2、将控制面板上的调节温度旋钮,置于温度较低的刻度位置,电源开关在关的位置。
3、接通电源,插头要插按牢靠,打开电源开关,红色电源指示灯亮,塑封机同时开始升温。
4、根据塑封膜热熔温度的高低和划片厚度的不同,调节温度旋钮,设定适宜的温度。
5、当绿色指示灯亮时,表示温度已到设定温度可以进行塑封工作。
6、将塑封膜分开,将资料页夹在中间,使塑封膜的涂胶面面对被塑封物,然后将塑封膜合上。
7、从前向后送入塑封机中加热,经前后胶辊对压后,从后工作面板输出,即可得到良好的塑封件。
8、塑封工作结束后,不要立即关机,首先将温度调节旋钮置于最低温度刻度位置,运转5分钟后再关机,以利胶辊使用寿命。
9、关机时先关掉电源开关,然后切断电源。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张华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 伴随着中学历史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通过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目前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关键词] 史料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探究、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如何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教师提供大量的史料。如果说线索是历史教学的骨架,那么史料就是历史教学的血肉。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可以说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息息相关。
一、史料、史料分类与史料教学
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可以为研究历史和讨论历史提供有根据的东西。它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宝贵素材,其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和丰富的遗产。史料的形式和分类相当广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某事物是否能成为史料,一般必须由史学专家根据其专业的知识进行判定。
史料有很多种分类方法,较常见分类方法有按照史料的原始程度和史料的呈现形式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原始程度分,可分为原始史料(即第一手资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说来前者为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历史事件的文物和当事人直接记录的时事,真实性要比后者强一些;后者为由后人转述、探讨、研究和重新解释。其实大多时候是很难分清原始史料和是二手史料,如口述史,虽说是记述同时代的历史事情,但很多未必是亲眼目睹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考证。第二种是按照呈现形式分,可分为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前者如史书、地方志、户籍资料、学术作品、报刊杂志等,后者如绘画、壁画、刺绣等文物古迹、各种实物、音像资料等。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材料的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1]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阅读、理解、思考,使学生自主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懂得如何公正并且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学生通过史料学习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独立的个人思维品质。[2]史料教学,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走进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享受历史课堂特有的学习乐趣,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真正的道理。
二、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历史课堂上,不提供史料、情景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3]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复杂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本来的面貌。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1)史料与中学历史课堂有机结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是师生了解过去历史,建立相关历史知识的途径。只有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好历史。胡适曾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客观是历史教学也是历史课堂的最低底线。在评价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杜绝“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4]避免“只从今天的形式和价值观来裁判过去”。因此,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2)回归历史学科的特性,体现“史味”和“史魂”。
既然是历史课,那么就不能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堂就要有历史课堂的味道。那么什么是历史课堂的“味道”呢?
1、史味:通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关结论。阅读史料,就是要将学生引进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能够做到“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去想象”。思考的过程就是要培养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培养和提升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史魂:历史学科是主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应该承担起社会教化的功能,否则历史课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特性。这里要澄清的是,历史课的灵魂问题不是简单地给谁唱赞歌;歌颂谁的伟大和神圣。而是使中学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进一步增强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将来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3)史料的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历史领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分析鉴别史料,获得有用的相关历史信息;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发现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思考历史、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或许这种判断或见解与别人有着悬殊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活学历史,同时也学活历史。
三、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获得了史料之后,如何对所拥有的史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1)史料教学坚持课本材料优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引用的史料丰富多彩,有图片、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电影等,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用了大量的视频、电影,而忽视了课本提供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史料相比,不仅有正规的出处和详细的说明,还经过严格的审查,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应得到重视。(2)史料教学选用史料要谨慎
由于中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史料选取时要谨慎。如古代史史料中会出现大量文言文,而繁体字、生僻字在文言文中又频繁出现;世界史史料则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大相径庭以及翻译习惯问题,中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较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其中,在教学环节中谨慎选择史料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所引用史料不在于量大,而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思考,并且充分消化所学知识。(3)史料教学无一成不变的结论
历史教学是根据史料所提供的“证据”来构成学生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推理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历史时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任何历史陈述、推测、观点和猜想只要论证合理,推断符合逻辑,其结论就可以被认可。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才可以在史料的探究和发现中大胆想象和推测,合理运用推理论证的程序,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见解,完成对史料的解读和历史的学习,真正提升历史的认识水平。(4)史料教学要有良好的辅助支持
为将学生置于史料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使之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辅相成。“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包括教师、信息资源、先进技术。”[5]为保证史料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史料教学的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启迪学生会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流利的交流,是当今世界最看重的能力。”[6]毫无疑问,在以多样性和多变性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思维品质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晓斌:基于史料运用的中学历史教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3]丁贤勇、陶水木: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4]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5]钟启泉、李其龙: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五篇: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摘要] 伴随着中学历史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通过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目前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 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探究、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如何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教师提供大量的史料。如果说线索是历史教学的骨架,那么史料就是历史教学的血肉。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可以说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息息相关。
一、史料、史料分类与史料教学
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可以为研究历史和讨论历史提供有根据的东西。它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宝贵素材,其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和丰富的遗产。史料的形式和分类相当广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某事物是否能成为史料,一般必须由史学专家根据其专业的知识进行判定。
史料有很多种分类方法,较常见分类方法有按照史料的原始程度和史料的呈现形式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原始程度分,可分为原始史料(即第一手资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说来前者为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历史事件的文物和当事人直接记录的时事,真实性要比后者强一些;后者为由后人转述、探讨、研究和重新解释。其实大多时候是很难分清原始史料和是二手史料,如口述史,虽说是记述同时代的历史事情,但很多未必是亲眼目睹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考证。第二种是按照呈现形式分,可分为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前者如史书、地方志、户籍资料、学术作品、报刊杂志等,后者如绘画、壁画、刺绣等文物古迹、各种实物、音像资料等。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材料的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1]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阅读、理解、思考,使学生自主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懂得如何公正并且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学生通过史料学习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独立的个人思维品质。[2]史料教学,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走进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享受历史课堂特有的学习乐趣,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真正的道理。
二、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历史课堂上,不提供史料、情景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3]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复杂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本来的面貌。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1)史料与中学历史课堂有机结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料是师生了解过去历史,建立相关历史知识的途径。只有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好历史。胡适曾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客观是历史教学也是历史课堂的最低底线。在评价各种历史
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杜绝“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避免“只从今天的形式和价值观来裁判过去”。[4]因此,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2)回归历史学科的特性,体现“史味”和“史魂”。
既然是历史课,那么就不能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堂就要有历史课堂的味道。那么什么是历史课堂的“味道”呢?
1、史味:通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关结论。阅读史料,就是要将学生引进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能够做到“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去想象”。思考的过程就是要培养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培养和提升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史魂:历史学科是主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应该承担起社会教化的功能,否则历史课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特性。这里要澄清的是,历史课的灵魂问题不是简单地给谁唱赞歌;歌颂谁的伟大和神圣。而是使中学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进一步增强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将来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3)史料的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历史领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分析鉴别史料,获得有用的相关历史信息;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发现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思考历史、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或许这种判断或见解与别人有着悬殊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活学历史,同时也学活历史。
三、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获得了史料之后,如何对所拥有的史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1)史料教学坚持课本材料优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引用的史料丰富多彩,有图片、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电影等,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用了大量的视频、电影,而忽视了课本提供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史料相比,不仅有正规的出处和详细的说明,还经过严格的审查,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应得到重视。
(2)史料教学选用史料要谨慎
由于中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史料选取时要谨慎。如古代史史料中会出现大量文言文,而繁体字、生僻字在文言文中又频繁出现;世界史史料则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大相径庭以及翻译习惯问题,中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较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其中,在教学环节中谨慎选择史料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所引用史料不在于量大,而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思考,并且充分消化所学知识。
(3)史料教学无一成不变的结论
历史教学是根据史料所提供的“证据”来构成学生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推理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历史时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任何历史陈述、推测、观点和猜想只要论证合理,推断符合逻辑,其结论就可以被认可。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才可以在史料的探究和发现中大胆想象和推测,合理运用推理论证的程序,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见解,完成对史料的解读和历史的学习,真正提升历史的认识水平。
(4)史料教学要有良好的辅助支持
为将学生置于史料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使之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辅相成。“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包括教师、信息资源、[5]先进技术。”为保证史料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史料教学的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启迪学生会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流利的交流,是当今世界最看重的能力。”[6]毫无疑问,在以多样性和多变性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思维品质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晓斌:基于史料运用的中学历史教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3]丁贤勇、陶水木: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5]钟启泉、李其龙: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