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4: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野火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野火集读后感》。

第一篇: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读后感 ——模糊的界限

“大陆比台湾晚了20年。”学者如是说。以前只是以为经济上的差距,现在有了更深的体会。将龙应台的《野火集》里1984年的台湾和现在的大陆对比,深深地感到了一丝心灰意冷。鲁迅说过,他害怕自己所看到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以后。放眼《野火集》中的文字,莫不感到一丝熟悉,只是大背景从大陆搬到了台湾,一页页翻过,读的竟都是亲身经历,如此触目惊心,实在不得掩卷沉思。

1984年的这一把野火烧得很旺盛,原因也不难看出:“焦灼的时代需要批判的声音。”环境污染,教育桎梏,***,政府官僚,崇洋媚外,屈从于政,自由难见,凡此种种,曾经台湾面对的种种问题,现在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龙先生用她的犀利针砭惊醒了无数梦中人。“野火”,用她的话说,是纯真的正义,路见不平的拔刀相助,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也许它丑的让人无法正视,苦的让人难以下咽,但是,只有这样的野火才能烧掉腐朽和丑陋,去除不义,清出一片干净的地方。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生气,没有用吗?》,在这两篇文章里,作者的气愤溢于言表,痛心疾首和些许无奈亦能被明显感到。深深刺痛作者的,正是台湾1800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懦弱自私”,实在是我们太熟悉的一个标签了。作者生气了,因为中国人不会生气。曾经的台湾,人们不会生气,而今天的大陆,人们依然不会生气。“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睛假寐。”“中国人讲究忍耐……”,“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生气了,我们还得大声说出来。想起了一段话:他们屠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他们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了,再没有人替我说话了。”是的,无数个你我就在沉默中灭亡了。想想亦是必然。婴儿奶粉是不合格的,猪肉里注水也罢,喂食的饲料竟也掺和了西方多年前就禁用的瘦肉精;一亩亩山林野地被过度开采,雨是酸的,天是灰的,难道今天的我们还是只能小声唠叨,选择熟视无睹?当这个社会执着于经济的腾飞的时候,我们必须停下匆忙的脚步,大声的抗议。梭罗说: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改革,所以对付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抵制。”是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今天的你我,绝对不能再做沉默的羔羊。

而在《生了梅毒的母亲》一文中,龙先生将“肮脏,丑陋,道德败坏的台湾”一针见血地比喻成了“生了梅毒的母亲”。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我在这篇文章中真是看到了1984和2009惊人的相似:“为了多赚点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去,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物质享受,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以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再碾过去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轰到……”这段文字读罢,1984年台湾的样子和2009年大陆的样子算是在我脑海中完全模糊了界限,这种雷同令我感到真实的可怕。道德的败坏,人性的麻木,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经济至上”之下,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蔑视道德和法律。究竟,该拿什么拯救你?也许,就得用一把火烧干净你的伤疤和黑暗。

还有三篇文章离我的距离更近,当然也让我产生更多的共鸣。《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不会闹事的一代》,这三篇文章痛贬的是育婴式教育。很遗憾,我读的便是机器人中学和幼稚园大学,中学接受的教育便是不许迟到早退,周一必须穿校服,头发不许染烫,必须扎起来,上了大学,依然要为了惧怕点名早起,继续被动的学生生涯。当然,毫不意外的,我自然而然的成了千千万万“不会闹事的一代”中的一员,正如龙先生自己所讲的“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张——而不是报社的社评,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大学生来说,独立做价值判断是非

常困难的事。我不服,可是也只能悲哀地表示赞同。在书中,龙先生也将这种大学教育方式同”过度保护“联系了起来,过度保护,大抵是指:第一,给予过多的接触——”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第二,禁止他独立自主——“你不许……”;第三,将他婴儿化——“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你听我的”读完这段,我倒是有些许安慰,因为貌似今天的大学还是“进步”了,因为学生倒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基本上所谓的主任老师也不会来“保护”你,说白了,就是懒得理你,生活上不再“抱着走”,课业上不再“鞭着走”,老师和学生仅限于课堂交流。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高中高压过度而大学如此一盘散沙?难道教育工作者不明白“和平过渡“的道理?

龙先生在《面对》你说到:“许多其他社会要花四百年去消化的大变,台湾人民短短四十年里急速经验,从独裁到民主,从贫穷到富裕,还有因为太过急速而照顾不及的人生品质的卑劣……”我想,关于“发展”本身,或许有些事本来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一次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山西矿难的报道,突发奇想的搜了一下美国矿难,居然发现美国在发展阶段也是矿难频发,伤亡数目亦很惊人。原来,发展就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经济腾飞势必要牺牲一些其它利益,可怕的是,在这么一个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之下,原本可以不必牺牲的生命,环境也被白白牺牲了。政治冷漠如我们也,对这些发张中的问题习以为常,承受不公和歧视,社会政策继续把我们带入尖酸刻薄和圆滑世故,继续对我们进行精神挤压,改变不了环境的我们,最终仍被环境改变,连洁身自好都未能保全的我们又何来力气去改变什么?

大学生,说起来还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人,似乎对“世俗”说“不”应是我们的天性,可悲的是我们已经习惯被踩在权利金钱脚下,大学教育,或许可以说是失败的。

书中还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的时候,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我不得不说在这句化面前,我实在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中国的制度沉沦了太久,我是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了。更多的时候,我只愿意在这种制度之下努力的学习,试着改变自己,这一点点的进步对于作为个体的我,至少在我看来是意义非凡的。

读罢《野火集》我对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了新的认识。我不仅认识到保持自己个体价值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对社会一份切实的责任。说得直白一点,如果我不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更美丽,那么至少我可以做到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而更糟糕。我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但也不会成为视而不见的路人甲。

好书不能白看,野火的力量,慢慢体味。

第二篇:《野火集》读后感

阅《野火集》,读龙应台,写我所感

读《野火集》,我被其讲述的小故事所深深吸引。故事总体现着一些现象,而现象背后一定和本质联系。龙应台却以她有力的文字抨击着这一个个社会问题。这些文字使我对龙应台这位台湾女作家充满好奇,她究竟是一个独特的人?

翻完她的第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很生气。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她在文章中所说的台湾1984的状况,至今在我的身边尚存,我生气那随手乱扔垃圾的阿旺,我生气那些不讲道理的司机,我是生气那些不负责任的化工厂主。然而最令我生气的是,为什么至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却往往孰视无睹,抑或是无能为力。看到这篇文章我又开始重新反思我们这个社会。

诚然,龙应台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文字有力,而她的视角全面。她从捡垃圾写起,事虽小却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大问题,她从她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她的故乡台湾,同时她又用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她深爱着她生了梅毒的母亲,然而就如她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至少她还没有死去,她还有痊愈的希望。”这也是我欣赏龙应台的地方,她用最朴实的语言透露出人最平凡的情感。她长篇的论述台湾当时的丑恶,然而却没有无休止的指责,她最终还是把希望给了读者,她正在用她的力量来改变着台湾,号召更多的人来改善台湾的环境。

她的勇气着实让我钦佩,她就像鲁迅笔下铁屋子里的人,她敢于反抗,勇于斗争。她的父亲多次给她说让她小心,然而她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只是在谈捡垃圾,没关系的。”让我不得不怀疑她只是个女作家吗?

书中有一段描写台湾社会的糟糕的情况令我十分难过,她写道: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奶粉,而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呻吟的人瞄准了再碾过一次。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年轰动整个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和“药家鑫案”。我们现在的社会和1985年的台湾有什么两样,我们正在走台湾走过的路!我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如此之糟糕。读了龙应台的文章,我明白了这是个人的问题。要知道社会状况是每个人行为的集体表现,人人都要负责,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

社会制度有的地方的确是不好甚至有点荒唐,然而却没有人来反抗,看到乱扔垃圾的人,却不去制止。个人的思想控制着个人的行为,人们不生气,哪里会有反抗,个人问题是比制度问题更根本的问题,我想当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龙应台这种敢于不满勇于改变的精神。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也时常关注一些国际新闻和重大事件。但一味炫富和追求所谓时尚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衣着时尚的人不会落伍,但是真正做到内涵丰富,关心世界,有道德有勇气的人永远都走在时尚的前沿,这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我们现在的身份虽然是学生,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着眼世界并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书本上给出的答案也并不妨碍我们追寻证明答案的过程。

高二(3)班

陈艳桦

第三篇:野火集 读后感

《野火集》读后感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野火集》后,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龙应台把台湾写得过于黑暗了,但是我却找不到可以辩驳的地方。整本书都是在讲理,所有的文字都是对事实的合理剖析。虽然我认为龙应台写的还是有过激的地方,但不得不说,她这本书写得很好,逻辑性很强,而且通过这本书在台湾的反响我知道她就像大陆的鲁迅先生一样,唤醒了许多被蛊惑着的人。

虽然龙应台写的是早些 年 台湾的情况,但我看了却觉得,她在其中批判的许多现象正发生在中国大陆。

在书中,作者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走在人行道上,有辆计程车扫着我的手臂飞过,马上被红灯挡住。我生气地走过去,要他要下窗户,说:“你这样开车太不尊重行人;我们社会不要你这样没有水准的公民„„” 很可笑的,知识分子的调调,我知道。灯绿了,这个司机把车停到街口,推开车门走了出来,手拎着一根两尺长的铁棍,向我走来„„

这让我立即联想到了最近中国发生的一件事:一位司机想要逆穿单行道(似乎是这样),一位外国女士用自行车拦住该司机,微笑着请他退回去。这位司机不但不退,反而开始鸣笛、谩骂,好像他是有理的。最后司机见女士执意不走,便把女士的自行车扔到了一边,开车逆行而去。

惊人的相似,不是吗?二十年前台湾发生的一件事,现在却在大陆重演。龙应台分析的结果,是“生气”的人太少。换到这个案例,也就是这种敢于挡车的人太少了。如果不是一位女士站在那里,而是十位、二十位路人站在车前,那位司机还敢这么放肆吗?他还敢毫不心虚地谩骂吗?答案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司机素质低下、法律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原因,但正如龙应台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气”的人太少。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像这样有着惊人相似度的“巧合”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大陆也需要一位龙应台,也需要这样一把野火,把所有这些该被清理掉的现象全部烧光。但是这种人不能多,这么激愤的人一多,中国就容易乱。而当前国际局势是不能容许中国出乱子的。所以,野火虽重要,一把就够。多了,就把好的东西也一并烧掉了。

赫炎

第四篇: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是龙应台的成名作,野火集读后感。

龙应台成名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我是读了龙应台的近作《亲爱的安德烈》,才想到查一下她的其他作品,就这样,找到了《野火集》。

这本书的年龄不小了,是1988年出版的,定价是3.20元。书的内封页上,贴着图书馆的还书期限表,大红的印盖上读者的还书日期;密密麻麻的日期彰显着它曾经的炙手可热。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篇名似曾相似。这篇文字里写道:“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读这篇文字的时候,收音机里正在讨论小月月事件,情形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全中国的人似乎都在生气,生气归生气,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行动吗?又或,你敢行动吗?

《生了梅毒的母亲》,篇名很刺目,梅毒就是污染殆尽的环境。现如今又如何呢?我的家乡,土壤都被铅污染了,整个村庄的小孩子,血铅全部超标。在北京,何处能闻到一口清新的空气?我的住房已经到五环以外,夜夜空气中都弥漫着奇怪的味道,不知道哪家工厂在悄悄地非法排放,也许不止一家。

《幼稚园大学》,碰巧最近听到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中装萌的报道,读后感《野火集读后感》。这怎么怪得了他们。我们教育旨在培育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了吗?从小到大,有谁问过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干什么了吗?有功课教他们人际关系,爱与责任,审美与情趣吗?

《自白》,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我很遗憾别人发觉了龙应台是个女性。”读到这句话时,我忍不住笑了。原来,豪迈如龙应台者,也有这样的感叹。女性的社会角色,现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关注公众事务、抨击社会弊端、长于理性思辩的女性仍不多见。我的朋友,以硕士博士居多,我不止一次听她们讲:“除了孩子,别的我无暇关心。”也难怪,偶尔跳出个龙应台,头脑固化者会不知所措了。

《精神崩溃的老鼠》,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麦尔教授怎么会想到对老鼠做那么残忍的实验,老鼠的智商当然不足以应对那么复杂的情境。可是,人类社会也很残忍,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试验场,就被搞崩溃了。崩溃者的错在于悟性太低,而那些诚心或无心把人弄崩溃的实验者呢?就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吗?

除了龙应台的文字,《野火集》还收录了各色人等的读后感,林林种种,观点五花八门,赞同的,反对的。允许不同观点同处一书,恰可体现龙应台的包容和大气。从此处也可看出《亲爱的安德烈》的编排来源了。

2011-12-18

第五篇:《野火集》读后感

读《野火集》 部分杂感

虽然龙老师写的是20多年台湾的情况,但我看了却觉得,今日之中国,颇为相似。第一次看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和《生气,没有用吗?》,我有种被人打了一巴掌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还不错的还挺正直的还挺善良的青年,但这两篇文章让我看到了自己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文章列举的那么多应该表达出自己的气愤的例子中,我唯一做过也唯一敢做的,也只是小小声地说了一句:“插队恐怕不好吧?”而且当时也犹豫了很久,怕遭人白眼,甚至觉得说出来挺没面子的。虽然我庆幸当时我做了,但事后我更加愧疚了,为什么这么一件小事我都要犹豫这么久而且还不敢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还表现得仿佛是我做错了事?中华民族不是推崇谦让礼貌吗?可是在今天社会上,大摇大摆不知廉耻地插队抢位的人大有人在,若有人指责,还会被骂上一句“关你屁事!”甚至会动手打人。文章中还有一个事例,“小悦悦事件”简直是这个实例的翻版,“道德沦丧”是最近讨论得最激烈的话题。但我认为,一味指责18个路人是很片面的。有太多事例说明,你救了人,但搞不好你莫名其妙就成了肇事者,你莫名其妙就要赔上不大部分身家产,甚至面临牢狱之灾。那还有谁愿意去救人呢?佛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的,救人本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但就一个不分黑白冤枉好人的生命,不高尚也罢。在《看天下》上看到一句话:“不需要说那么多,要抚慰小悦悦的亡灵,要拯救我们的良心,只需要对自己说一句话:‘有人摔倒我一定去扶,有人被撞我一定去救’。(《看天下》2011.10.28第29期社评《关于小悦悦,我们只需要对自己说一句话》)但我认为,救人应该建立在保护好自己的基础上。打个比方,如果你不会游泳,你就不应该下水企图去救溺水者。溺水者死了,他的亲人朋友会伤心欲绝,但如果你死了,难道你的亲人朋友就不会伤心欲绝了吗?一命抵一命的做法,并不伟大。同样,救助车祸受伤者是必须的,但在今天的中国,你必须先保证自己不会因此成了东郭先生。

又一次读了文章,我知道,很多人不是不生气,是不敢表达出生气。勇敢的行为有时是会破坏生活甚至连累到家人朋友的,而且最后也不一定会对现状有所帮助。所以,多数人选择了得过且过。说到这点,网络其实真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虚拟的身份让更多的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心声,每一件重大社会事件都会在网络上掀起激烈的讨论热潮,这也是一种进步吧!像“三聚氰胺”,“地沟油”,“幼儿园校车出事事件”等在网络上曝光后,“有关部门”总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改善措施,民众的声音不是没有用,关键是要足够大声,成效或大或小,但有总胜于无。只是,为什么总要在发生令人心痛的事件后,事情才会得到关注才会得到解决得到改善呢?这是一种悲哀。也许在一次又一次的曝光后,有一天可以有充分的预防措施,把悲剧扼杀在摇篮中。这需要我们的声音,更需要我们的行动。

“某某某全家移民美国了”,“某某某他爸爸把他送去澳大利亚留学了”,诸如此类的出国话题最近一直听到,老实说我羡慕。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社会环境确实和某些发达国家相差太远,而向往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但我们不应该这样啊,我们都跑了,年迈的祖**亲要怎么办呢?我知道,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留在了母亲身边辛苦工作了很多年,但为什么现状还是让很多人想往外跑呢?生了梅毒的母亲依然是我们的母亲,我能为她做什么,我还不知道。

作为一名法学生,在读完《难局》后,我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感。本来就是非情愿读法,这下子更是没有了希望和信心。这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治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不信。太多实例告诉我,法并不是总是代表公平与正义。我害怕在学了多年的法学之后,面对现实我无能为力,甚至为了生活我要昧着良心,要向我所厌恶的东西妥协。

苏格拉底之死向来为大多数人所赞颂,临危不惧,毅然赴死,但我不觉得他很伟大,当法制已经失去了本意,再去坚持就是毫无意义。而梭罗,这个自由自在随行吟唱的行者,他的入狱我真的很佩服,这种立即抵制一种错的体制的勇气不是常人所能拥有的,我自己也清

楚自己是做不到的,相比于牢狱,我还是会乖乖掏钱的。龙老师说:“人生匆忙得可怕,忙着去改变社会,我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时间。大部分的时候,我宁可和孤独的梭罗一样,去看云,看山,看田里的水牛和鹭鸶。不过,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可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之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受存在主义与战乱洗礼的现代人以复杂悲观自许,以深沉冷漠为傲,你就做个简单却热诚的人吧!所需要的,只是那么一丁点勇气与天真。”是的,大多数人是缺乏勇气的,大多数人是不会愿意牺牲自己的,这也无可厚非,毕竟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但我们都应该多那么一丁点勇气,看似微小无用,但许许多多的一丁点日积月累,说不定某一天就有了惊天动地的效果。

读了《幼稚园大学》,我知道,自己就如龙老师文章中写的一样----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就拿阅读来说,我在阅读文章时,大多数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式,很少会去仔细认真思考文字背后蕴含了什么,我的阅读量不算太少,但若要我细细讲说却是很难的。苏格拉底和梭罗都拒绝逃狱,可我从来都不曾思考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虽然我在生活学习上都能很好地自理,但我的思想里仍有很强的的依赖性,“老师没教过”,“老师讲的不好”仍是我惯有的借口。这也是一种惰性,思想上太懒,只有努力摆脱这种惰性学着如何独立去思考,我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关于“大学上课点名”,我实在太赞同龙老师的观点了。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就经常教育我说:“学习靠的是自觉性,强迫是没有用的。”也许小时候采用强迫的手段还说过去,毕竟小孩子贪玩嘛,而且缺乏辨别能力,需要大人加以指导。但对于成人的我们仍采用对付小孩子的方法对付我们,岂不可笑?学习本就是为自己而学,靠的应该的是自觉性主动性。在课堂上睡觉与在寝室里睡觉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寝室里睡还更舒服呢!而且一味指责学生逃课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有些教授老师讲课照本宣科,内容空洞乏味,这样的课程通过自习就可以掌握,为什么还一定要去呆坐在教室里呢?知识吸收量不是应该比上课出席率更重要么?

在我写到的这几篇文章中,都是20多年的台湾,难道我们今天的中国就是和20多年的台湾同样的水平吗?这,又让我决定,再去重头看一遍这本书,也许又能看出更深层的东西。

下载野火集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野火集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读书笔记 初读《野火集》,我被其深奥的语言惊吓住,我以为这本书整本都是如此的深奥的语言,越往后读,才发现那些是这本书的序言,写序言的人称龙应台为侠女,说她吃了强身,......

    《野火集》读后感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龙应台的《野火集》,印行100版,并创下一月之内再版二十四次的记录,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而今的我,把这“厚重”的书拿出来瞻仰时,......

    野火集的读后感[本站推荐]

    野火集的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野火集的读后感(精......

    野火集读后感1500字

    野火集读后感1500字 野火集>读后感1500字(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湘潭路派出所 巩梅 最近一段时间对龙应台的文字感到着迷,读她的作品总能拓宽思想的维度,得到醍醐灌顶般的启发。......

    《野火》读后感

    初次听到龙应台这个名字,还是高一雷灵说起《目送》的时候,那时以为龙应台是个男士,只会写散文,感情细腻到文字戳人心扉,让人落泪。后来一度想看看她的其他书,总是因为各种事耽搁,直......

    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600字

    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台湾作家龙应台的《野火集》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野火集》于1985年出版上市,其中收录了27篇龙应台在84、85年发布的短片文章及19篇同人的评论文章。文章主......

    《野火集》感想

    野 火 难 熄 ——读《野火集》有感 有一种火,很难熄灭,并且不该熄灭。 那就是龙应台先生笔下的野火。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罢,有一种被斩首的感觉,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野火集》读书笔记

    1、我是个浪迹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着凉鞋的脚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别人问客从哪里来时,我只有一个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纽约,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暂时挥别,可以离弃,可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