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国内电信OSS建设的现状和差距(推荐)
当前国内电信OSS建设的现状和差距
经过各级部门紧锣密鼓的准备测试工作,南平电信的OSS终于在5.1正式上线了。作为四大IT系统OSS支撑人员来讲,我们相对而言会比较熟悉一些,但如果是从高层次分析,我们的水平实在有限。故此上网收罗了一些关于此方面的资料,觉得有些还不错,COPY一下看看吧。
长期以来,国内电信OSS系统建设大多数局限在专业网管系统建设上,传统的OSS系统基本上是由各级网管系统和一些简单的工单系统组成,OSS设计与建设和国际先进运营商的差距较为明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端到端管理功能的系统缺乏,不能快速响应、开通、提供业务;多厂家、多技术问题突出,导致网络管理不够集中、运维管理难以综合化;网络层网管功能中“监”强于“控”,对网络业务配置功能和网络设备控制功能缺乏必要的手段;OSS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相互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后台运维支撑自动化程度不高,故障单/派工单/电路调度单的电子化实施不够全面深化;OSS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OSS总体投资量存在不足与OSS建设项目投资回报率太低,两者并存;OSS产业缺乏研究、缺乏人员与投入,导致OSS建设缺乏科学指导。
上述不足所造成的结果是OSS系统无法快速有效支撑电信服务,无法适应电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电信运营提出的挑战。
目前国内运营商的网络设备技术水平和国际一流运营商差距不大,但是与整个电信网配套的OSS发展水平和技术层次却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面。构建面向服务的新一代OSS架构正成为电信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当前OSS建设的切入点
OSS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复杂度高,技术难度大,如何找到OSS建设的切入点,解决当前生产经营中最急需的功能呢?根据国内各运营商的现状,笔者认为未来2年内OSS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是两个:综合化集中告警平台、运维流程支撑系统。这两个切入点涉及到传输系统、交换系统、数据系统等多个方面,而电信运行维护部门一贯采用的专业维护模式很难实现跨专业的协调处理,而综合化集中告警平台和运维流程支撑系统的建成正是遵循综合化集中维护的指导思想,力求将快速响应、一点受理、综合分析、并行处理、整体评估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打破传统的专业中心林立、串行处理的模式,建立以本地网为中心的综合化、集中化的维护管理支撑手段,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后端运营支撑各环节的时间,使前端的业务需求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提高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化集中告警平台构建于现有网元网管基础之上,但其重点并不是取代现有网管系统。它的目标是收集现有网管系统中的各类有效信息,综合分析从客户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获取的客户和资源信息,实现全网络,也就是网络级的支撑维护管理和客户服务管理,在实际运维应用中要采用网元级管理和网络级管理应配套应用的方式。综合化集中告警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型
综合告警系统应支持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收集、分析、处理跨专业告警的能力,具体的过程如图1所示。
建设该平台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快速发现故障:目前电信网络机型种类繁多,各专业网管终端庞杂,靠人工轮询的方式效率低而且无法及时响应告警,而综合化集中告警平台通过统一告警信息格式、屏蔽大量无效和重复告警、提供多种告警提示手段和灵活的自定义告警功能来实现告警的快速发现;
快速定位故障:通过和资源信息的关联,在提示告警的同时,同时显示告警所影响的资源、告警的专业相关分析、告警所关联的客户详细信息(客户联系信息,客户等级,发生故障的电路等级等);
快速恢复故障:通过与告警经验库、故障派单系统、值班日志的关联形成故障处理的闭环管控来快速恢复故障。
通过建设综合化集中告警平台最终实现面向网络和客户的综合业务保障流程,如图2所示:
运行维护支撑系统的作用
运行维护流程支撑系统作为运维工作的重要支撑部分,通过运维工单整合,形成运维工作统一引擎来快速传递并全面反馈各种运维管控信息,实现快速业务开通、快速故障定位和业务恢复以及快速日常维护管理,从而提高对市场业务的支撑力度,提高电信
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通过本系统的建设来实现业务施工调度流程、业务保障流程和运维管理流程的电子化,从而实现整个运维工作的电子化。
OSS建设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企业信息化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目前相对BSS、MSS,中国电信OSS技术队伍还比较薄弱,长期以来依赖厂家维护的被动情形还没有完全摆脱,在OSS建设上应该形成三个层次的队伍建设:第一个层面是核心技术层:该层面人员掌握OSS核心系统的业务需求、技术详情、功能配置、日常维护;第二个层面是系统的二次增值开发队伍;第三个层面是主机和网络的硬件维护。因为OSS核心系统是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而该层面人员目前还较为匮乏,所以在OSS建
设中,电信企业应非常重视第一个层面人员的培养,以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其他两个层面则可以考虑采用外包的方式,节省成本。
在OSS队伍建设中,另外还要重视项目管理的作用,OSS项目由于涉及的技术和流程都较为复杂,如果没有采用项目管理思想和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员,就很难保证项目能够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OSS建设过程中,要十分注意避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中容易出现的“重硬轻软、重功能轻文档、重编码轻管理”的弊端。
建瓯电信分公司吴丽珍
2007.07.23
第二篇: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创业现状
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创业”现已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据统计,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30﹪;在我国,这个比例尚不足1﹪。一方面是就业的白热化竞争,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什么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还是那么少呢?而且,近几年,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众多难题挡住创业路,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困难一:切入口难找
据了解,目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很多毕业生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所学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块新的“自留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创造出经济价值。
困难二:资金不足
大学生自主创业,最难莫过于资金支持。多数大学生上学时的经济来源是父母,可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只是能供孩子上学,真正能给孩子提供创业资金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政府政策规定,大学生创业可以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但银行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这些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企业,一套程序下来左查右查,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现实中真正贷到款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大学生只能从现有的人际关系圈中借钱,但数量微薄,难以为继。
不仅筹资难,注册也难。税收优惠政策更是似有却无。有的大学生说,光审批和前期手续就跑了近3个月,要享受到减免税优惠,花的时间更长,需要的手续更多。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被一再挫伤。
困难三:社会经验少
目前大学生社会经验贫乏已经成了通病,如果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必须要求大学生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创业条件进行分析,制定自己的创业计划,看自己是否具备未来的老板气质和心理素质,比如承担风险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和领导能力;还要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做好市场预测,建立经营思路,设计市场进入策略;要学会理财;要撰写创业计划书等等。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个考验。
从择业到创业,这是就业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走自我创业之路,从长远看这也是将来大学毕业生的一种重要选择。在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多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独立创业之路。例如美国有“硅谷之父”之称的威廉•休莱特,在他母校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恩师特曼教授的鼓励下,一毕业就向银行贷款1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大学没读完就出来自己创业。“雅虎”的杨致远与费罗,读博士期间就在一辆学校的拖车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毕业后租了一套写字楼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并非每个人都非得先在别人的公司里打上十年八年的工,然后才能出来创业。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直接将“智本”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增加。
如今的创业市场虽然商机无限,但对资金、能力、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并非“弯腰就能拾到地上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只有根据自身特点,找准“立锥之地”,才能闯出一片真正适合自己的新天地。
第三篇: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形成了五个大豆压榨圈。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首先是在CBOT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
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2006/2007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需求,熟悉国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在黑龙江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当地种玉米气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余万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同时,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悉,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进口,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将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贸易已被外资掌控,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国,传统豆制品、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的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未来外资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
考虑到目前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未来国内压榨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的规定,也将对外资在华新建产能有所限制。我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
对于国外大豆的层层压近和外资对国内加工业的攻城略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国产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启动战略贸易机制。如对国内大豆生产采取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大豆产业基金等市场机制;把大豆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纳入战略贸易安排,建立进口战略机制,对大豆的收购、船运、加工、终端产品进行产业链管理等。
其次,国内企业应该多向跨国粮商学习。这些跨国粮商的资本动员和运作能力只是基本条件。国内油脂企业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用100多年时间积累的全球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建立从原料收购、产地运输、国际运输到消费地的加工、饲料、养殖业的产业管理、系统风险控制和行业资源整合的新经营模式。
此外,部分专家还建议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大豆安全”保障体系。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以某些大油脂集团为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代理商、进口商,以及金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集群,再通过产业分配、通过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与国外基金及产业投资者进行对抗。我们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国内油料资源的严重不足,未来进口市场依然呈扩大趋势,我国油料油脂生产必须坚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走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非转基因产品,特别是高蛋白食用大豆。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又有饮食大豆及其制品的传统习惯;目前,我国尚未发展转基因大豆,而且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绿色、高蛋白一直是中国大豆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扬长避短,除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集中产区推广高油大豆品种以满足我国众多油脂加工厂的需求外,今后还要在南方地区推广高蛋白和其它专用大豆品种。同时,提升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档次,促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的现代化。
第四篇: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太行路学校 范富伟
***
摘要
社会公德与私德相对应,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公德的建设更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字: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绪论
社会公德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然而,附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文明礼貌。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内容,它集中反映了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礼貌则是行为文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指公民在关心、爱护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的文明水平,集中体现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遵纪守法。公民自觉遵守法规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必然促进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守法”成为实践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三、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也频频出现,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现
第一 环保意识的觉醒。
2010年,有专家对试点小区的1200户居民家庭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调查,有98.3%的市民认同垃圾问题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一样,是目前城市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98.4%的市民认同为了给下一代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解决垃圾问题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有86.1%的市民表示为了垃圾分类,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家庭空间是非常值得的。有市民说“垃圾是错放的资源,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是城市垃圾的最优处理方式,也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最佳选择。若不实行垃圾分类,日后解决垃圾围城难题的时间将远多于现在为了垃圾分类花费的时间”。垃圾分类试点调查还显示,有95.1%的市民会将报纸、杂志、可乐罐、塑料瓶等单独收集,卖掉或扔到可回收物桶内;86.0%的市民会将电池、灯管等物品单独收集,扔到有害垃圾桶内;77.5%的市民会将食品包装盒、塑料袋等与剩饭剩菜分开,单独收集扔到其他垃圾桶内,77.3%的市民会将废弃的玻璃制品单独收集,扔到可回收物桶内。此外,有61.4%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带家庭成员参加以垃圾分类知识为主题的科普游戏活动;有54.0%的市民愿意参加小区内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引导小区内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从垃圾分类试点调查数据看,我国公民的公共道德价值观和公德行为习惯已经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一些市民对保护环境的价值认同度非常高,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养成,市民自愿参与公德宣传活动的人数比例在一半以上。
第二 诚信意识的觉醒。
在网上,大家都在关注一件事,阿里巴巴针对淘宝部分卖家人为“刷钻”,虚假信用炒作的现象,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遭到了部分卖家的抵制,阿里巴巴集团以“我们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集体向不诚信卖家公开宣战。
从阿里巴巴集团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勇敢地向不“诚信”现象说“不”来看,“独行侠”方舟子的十年打假路不再孤独,一些IT行业精英也已经自觉地加入到“诚信卫士”行列,从技术和运行机制上正在努力实践,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第三 文明礼仪意识的觉醒。
上海世博会既是世界携手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盛大聚会,也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文明素质的窗口。对于许多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的不文明表现呈现出的“一片狼狈”现象,不仅各大媒体聚集痛批,众多网民更是口诛笔伐。有人总结了上海世博会上国人不文明观展的“七宗错”:第一宗,不排队,爱插队;第二宗,随手扔垃圾、随地小便;第三宗,进入展馆后大声喧哗;第四宗,假冒残疾人,走绿色通道;第五宗,找到任意空间,就能躺下睡觉;第六宗:为求留影,见缝插针;第七宗,踩踏草坪。同时指出,上海世博会的这“七宗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十分普遍,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毫无忌惮地吞云吐雾;有的人乱扔果皮纸屑成为习惯;公共汽车上年轻力壮的抢占老幼病残孕专座,这些现象多到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通过世博会这个“窗户”,一切不文明现象以“密集型”的姿态呈现出来。更有人通过世博会的个人修养缺失,延伸提出了国人在公德上还存在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等五大问题。
从网民高度统一地对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所表现的不文明陋习的痛揭看,许多人已经对公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的已经将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与爱祖国联系在了一起,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已经能够漂亮地组织一次盛会,但还须学习如何以不同的个体优雅地参与一次盛会。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一 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价值取向不断趋向多元化,新旧道德体系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抬头,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公共价值取向却受到抵制和歧视,人们社会交往中最珍贵的情感、友谊等因素被贴上了商业标识。
第二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也是新时期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但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越来越多地被遗弃。
第三 社会成员漠视“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人们对规则或规范的知悉以及对规则或规范的内在精神支持,是人们对规则价值合法性的内在认可。我国社会公德问题的频频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规则意识”的漠视。目前,最明显的是职业道德的丧失。有些人受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侵蚀,内在道德防线经受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而产生的不可自控行为,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监督防范机制的缺失。
第四 网络对社会公德体系的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也给不法分子危害社会秩序提供了便利。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网络道德问题已日渐突出。首先,公共道德规范作用被削弱。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虚幻性,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表达的途径,但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少数人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平台,这就为少数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强有力冲击。网络为个人利益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有不少人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忽视社会公德甚至走向犯罪。当前社会中公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因
第一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本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并不缺少的内容,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仁爱”,主要是围绕着“亲亲”、“尊尊”原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推己及人,讲求次序和“爱有等差”,以报恩、孝道为前提,并不具有“博爱”的内涵。在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大众对他人的爱是狭隘的、分等级的。在对他人提供帮助时,首先关注的多半是“亲缘”、“地缘”、“关系”;在对他人施以救难的行为时,首先要看是否为亲人、朋友、同乡、邻里等。
在传统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制约着人们的公德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人被动“等待”公正,祟信“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为处世原则。我们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加塞”不守公德的人。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人采取的是“忍”的办 法,认为一点小事,何必大动肝火,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学。勇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公德的人不多,甚至在他站出来维护社会公德时,很少有人出来声援。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能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受到孤立,这种“孤立感”并不一定是外显的,多数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实际上,从众的心态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主张整体的一致性,要求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太过,追求一种和谐。但是,一些人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扩展至绝对的和谐,而不管这种和谐是否符合原则。
第二 社会公德教育弱化
社会公德是调节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等特点,看起来只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疏忽。正由于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造成一些人将社会公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导致了对补会公德教育的不重视、不得力。这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道德包括公德的培养。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注重一些所谓的人的伦理原则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日常养成中的公德教育。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技能和伦理素养的严重失调。这种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高知识技能和低公德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德教育不得力,还表现在一些人试图用一些人的道德原则的教育来代替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只乐意讲大道理,不屑于讲“小道理”,将公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造成了一些人只知道道大的道德原则,不知小的公德规范,将公德和我们自己的交往、生活隔离开来,不知在自已的公共生活中处处需要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 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薄弱
搞好社会公德建设,需要“两于抓”,即一手抓扬善,一手抓惩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注重宣扬先进,用以鼓励鞭策全体公民,这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对于社会中损害公德的不良现象的监督、批判、惩罚却缺乏力度。我们重视了扬善的功能,但忽视了法纪等制度建设中惩恶的功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在公民尚未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养成道德习惯时,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亦即他律,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直到最终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品格。道德“他律”有多种方式,社会舆论和制度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民的行为都具有约束力。
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而社会公德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来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和规整人们的公德践履;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以下一些具体的措施推进社会公德的现代建设。制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道德约束不是万能的,它毕竟只是一种行为调节准则,更多的是依赖人们的内心反省和舆论进行约束。它的实施和任何制度一样,都需要法律、法规等强制力手段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道德的威信和尊严。
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订立各种规章和公约。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在街上是行人,在公园是游客,在家里是居民,在学校是学生等等,这就要求制定各种文明公约,让每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成为何种社会角,都可以做到行动有规则所遵循,社会可以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赏罚制度。在建立完整、科学的规章公约的基础上要建立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这些规章、公约实施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搞好监督、检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责任制,层层抓落实。通过各地区、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监督,随时发现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随时揭露各种违背公德的行为。还要建立赏罚制度。对于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直接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和事,要给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对于破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生态环境等行为,要坚决给予处罚;对于见死不救,要运用法律的手段给予制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加强其公德建设,对于优化社区环境,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促进社区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全民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典范引导和舆论扬抑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公德教育贵在坚持,同时也要重点分明。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系着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广大青少年的公德素养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提高。促进法律和道德功能的有机结合
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法律有道德的支持才有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而道德一旦有了法律作为其后盾,才能进一步促进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更好地发挥道德的教育和警 示功能。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要把一些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纳入法律轨道的调整范围,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树立道德典型,制定道德规范。加强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首先,重视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学校德育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阵地,通过一定的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其次,提倡自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水平。个体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加强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自我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个体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廖加林.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5)[2]李小宁.论社会公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3]郭学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J].道德与文明,2002(5)[4]任福全,王富强.以德治国必须深入开展社会公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3(3)[5]王怡.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公德建设[J].东岳论丛,2000(4)[6]王伟.社会公德建设三题[J].求是杂志,2006(5)[7]杨光飞.社会转型与公德缺失[J].社会主义研究,2004(1)[8]肖志玲.简论转型时期社会公德建设[J].理论月刊,2004(11)[9]张震.论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4(1)[10]刘继勇.我国社会公德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7)[11]马关泉,杨永燕.社会公德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8(10)[12]晁乐红.论提高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准[J].前沿,2004(2)[13]张国臣.社会公德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孟蕴华.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3)[15]尹冬华.转型期我国的道德形势与社会公德教育[J].兰州学刊,2002(1)[16]刘丽娜.社区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载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17]王玉华.社会公德及其实践中的悖论现象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杨曦.我国社会公的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0(4)[19]吴坚.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探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6 [20]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天府新论,2008,2 [21]李晓辉.论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理论月刊,2010。9
第五篇: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现状
1.近十年来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历程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图书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图书市场平稳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
1994年是中国图书出版业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最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图书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特别是1994年广州购书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的图书市场体制的形成。
近十年来,从图书种数和新出版图书种数的总量和增长率来看,中国图书市场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详见《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6—2005)],增长比率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图书的品种从1995年的101.38千种,增长到2004年的208.24千种。图书的纯销售金额从1996年266.6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86.20亿元,这一现象意味着图书市场越来越细分,定位越来越具体,图书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从出版社的发展方面来看,图书出版社的数量变化不大[详见《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6—2005)],2005年比1995年只增加了41家;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图书的总印张、总定价、用纸量等指标也相应地增长,其中2003年的种类增幅最大,达11.4%;总印数2000年的增幅最大(达14.2%),而2002年增幅较显著(8.9%);2002年总定价(增幅8.9%)和总印数(14.1%)都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这也说明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的偏离度逐步趋于一致,表明价格因素在总定价中的作用日趋减弱,总定价越来越受到实物增长而不是价格增长的左右。与此同时,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离度也在逐步收敛。这表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从宏观而言不仅处于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之中,而且其增长水平同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陈昕,《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2)图书市场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短缺经济宣告结束,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从1995年开始,我国的图书种类呈上升趋势,1979年我国的图书种数仅为17212种,到了1995年已经达到101381种,此后图书种数呈
急剧上升趋势,到2004年底,我国图书出版全行业期末库存41.64亿册,金额为449.13亿元,当年全行业纯销售486.20亿元。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图书业库存量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被库存品占用,销售增加缓慢,而买方有较充足的选择余地,整个图书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点。
从现行图书市场和发展的情况来看,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原因主要有纸张供应充裕、印刷方式的改变、图书内容的多样化等。2004年我国图书出版定价总金额比上一年增长5.5%,而总印数比上一年减少3.8%,图书总量并无增长,图书价格普遍上涨。由于读者消费能力不足,过高的图书价格没有得到控制,但在流通领域被打压,于是出现了在出版环节书价上涨和在流通环节新书打折的怪现象。整个图书业呈现出价格上涨与打折销售并存的现象,表现为“滞胀”型买方市场特征。
其次,我国图书买方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与发达国家绝对的、全面性的图书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目前的图书市场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贺剑峰,《我国图书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对策研究》,载《出版科学》,2001(4)]。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出版的现代化,使得图书的总种类相应增加,但是我国出版业的经营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图书市场结构与读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图书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读书需求,显得供过于求。
(3)网络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消费方式
互联网和传播媒体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一项专门对145名女性购书行为的调查显示:通过阅读报纸上的书评、书讯购书的占25%,通过网络获取有关信息的占31%,电视、广播推广占14%[杨静,《网络获取信息,书店完成购买———北京女性读者图书消费情况调查》,载《出版参考》,2006(7)]。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另一项调查显示: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6.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40%[徐升国,《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又有重要变化》,载《出版发行研究》,2006(5)]。电子图书的发展给图书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力地促进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1998年我国第一家大型网上书店———上海书城开业,1999年北京图书大厦电子商务网站正式开通,特别是近十年来不少民营网上书店也争先恐后地开张,图书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电子图书的诞生与发展,并且满足了各大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对于电子图书,82%的被调查者称“熟悉eBook这个字
眼”,61%曾经阅读过电子图书中的文章,31%在电脑上看过电子图书,15%购买过电子图书[《电子图书消费者调查摘要》。
2.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图书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定价过高。近几年来由于图书的定价呈开放状态,特别是1993年后全国实行图书出版单位根据成本和发行数量自行定价的政策后,全国图书价格居高不下。对目前图书的价格,有82.2%的人表示基本可以接受,9.8%的人表示完全可以接受,而有8%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虽然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现时的图书价格,但还是有76.7%的市民认为图书价格“较贵”和“有些贵”,只有23.3%的人认为价格不贵[《图书消费调查统计:市民认为书价“有点贵”》,另一项调查显示:82.27%的人认为“现在图书价格过高,难以承受”,仅有17.73%的人认为书价适中,可以承受。“书价偏低”一说,答者比例为0[傅才武、李国东,《武汉高知群体图书消费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
(2)各地区图书市场开发不平衡,基层图书市场相对低迷。全国图书市场的发展呈不平衡局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图书市场比较活跃,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图书市场则处于低迷状态。地市级图书市场的开发程度不高,与省会城市相比,下属市县级的图书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市场规模小、品种不齐全、发行与批发链条过长。特别是农村图书市场的规模就显得更为薄弱:2003年,全国出版图书19万种,“三农”读物仅4100种,才占总量的2.1%;2004年和2005年,“三农”图书选题品种分别占选题总数的3.7%、3.3%;农民读书率1999年为54.9%,2003年跌至45.3%[黄嗣,《我国当前农村图书市场特征简析》,载《出版发行研究》,2006(5)]。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1、大众化向分众化发展
消费主体的大众化是指读者群没有明显的职业、教育背景、年龄和性别的划分,群体数量大,分布广泛,需求多。市场化的竞争使得读者学会了从庞大的图书市场中挑选自己想要的图书,这样的消费群体需要的是一个由特别需求构成的细分市场,这类消费群体有自己特殊的兴趣,对读书有特定的需求。读者是市场发展的最终裁决者,是大众化的消费群体。分众化的读者群体对图书出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图书出版理念应以市场和读
者为中心,消费者是图书出版和图书内容的决定者,要强调消费者需求对出版的引导作用;其次图书市场的开发要围绕着读者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质来确立,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教育、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不同,所以他们的消费目的和需求也不相同;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图书价格要表现灵活,多种价格策略并存。2005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对武汉四所高校高知群体调查显示出,不同的群体消费目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见表
1、表2):
表1:不同性别消费者购书品种
性别 消遣阅读 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查阅工具 课题研究
男9.1%33.4%9.7%11.9%16.7%女14.3%29.6%10.8%12.0%11.4%
表2:不同文化程度消费者购书目的学 历 消遣阅读 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论文参考 课题研究
学 士 1.7%4.4%2.2%0.9%1.4%硕 士 21.5%51.4%10.2%16.8%17.5%博 士 1.9%8.5%6.6%5.5%6.8%博士后 0.1%1.2%1.5%1.5%2.0%
2.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发展
早期的书业市场分销模式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的图书发行分销体系,国有新华书店是唯一的发行者,其发行渠道覆盖全国,经过三级分销,可以到达基层的新华书店,即:出版社—省批销(发行所)—市批销—区、县门市店这样一种线形结构的分销体系。这种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分销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没有竞争、没有市场的时代,新华书店在图书销售总额上占有了绝对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民营书店的大量涌现,出现了民营渠道经营模式。同新华书店体系相比,民营渠道经销的主要是一般的大众书,它一般是从出版社批量进书,然后通过连锁书店分店、零售书店来销售图书,它与新华书店分销渠道没有显著的区别,也属于一种线形结构的分销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双向交流和通信的工具,已经成为网络营销产生的技术基础。网络结构的图书分销模式是指图书分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使用网络及管理系
统,并促使图书分销过程中图书的流通、资金的流通以及信息流通的实现。
与传统的线形结构的流通渠道不同,网络分销渠道是网状的,呈现出以互联网站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式结构的渠道模式。传统图书分销渠道的决策更多考虑的是出版商、零售商和代理商,而网络的分销渠道涉及的是网络技术基础、银行以及物流配送等体系[杨赋立,《网络分销渠道的构成与结构分析》,载《商业时代》,2004(11)]。网络强大的通信能力改变了原有市场单一的分销体系,改变了图书市场环境和整个图书商品流通领域,可以这样说,网络结构的图书分销体系将会成为现代图书营销的主要形式。
3.单一产品模式向综合经营模式发展
图书市场的成熟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理念的变化而逐步实现的。纵观国内外成功图书经营理念,以细分的市场需求为指导,进行核心资源重组,从单一产品的经营模式到综合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图书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出版业已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进出口、物资供销在内的行业体系。图书出版只是出版业大概念的一部分。贝塔斯曼集团是图书出版业综合经营的典范,它积累资本向其他领域扩张,从一个单一的图书印刷公司发展为涉及电视、广播、书友会、音乐俱乐部、电子商务、线上增值服务等多业务领域以及七个子集团的跨国传媒机构。
4.人工作业向信息技术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出版物编辑制作流程数字化,印制自动化,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图书营销体系的现代化。具体而言,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批发配送功能。即项目的主体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完成图书、音像制品批发配送的全部任务。
(2)仓储管理功能。将出版社的有效库存图书纳入仓储中心进行管理,一方面解决出版的仓储管理问题,同时也作为配送中心的备货随时进入市场。
(3)信息发布功能。作为大型的批发配送中心,出版社一方面接触出版,一方面接触零售,每天会有大量的积累,利用有利的条件可定期发布出版、市场信息。
(4)网络中心功能。由于计算机的联网运行,出版社已具备了网络中心的功能。
(5)市场预测功能。对于图书品种的动销分析和掌握的各种信息,可以定期进行市场预测,指导零售店的营销工作。
(王咏梅 陈 靖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闻来源:中国图书评论网 200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