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与员工关系微观双赢发展模式探讨
企业与员工关系微观双赢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企业与员工关系就微观层面的双赢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通过利益统一融合、双方对等忠诚和企业投入量化三个关键点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劳资关系;双赢;微观分析;发展模式
当今的商业社会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雇主与雇员、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竞争的激烈、节奏的紧张、变数的繁多都对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和员工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不能单纯站在强势地位只注重员工对企业的付出和贡献,而弱化员工对企业价值的根本提升作用机理。而员工也要站在与企业平等的地位考虑企业的发展,自己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就企业和员工关系而言,一定是双赢的,只有双赢的关系才能让员工真心付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动力。由于企业与员工关系探讨早已是一门专业的宏观课程,绩效考核体系,企业文化理论、劳动关系理论包括企业与员工的法律关系等等都从宏观上确认了一整套针对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模式。本文仅从作者自身的管理和工作出发就基于上述宏观层面的微观双赢发展模式做一分析。
一、企业与员工关系微观双赢发展模式探讨
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整体的转型发展期,社会资源分配,利益分配,社保体制改革都成为新一轮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的改革深化区域。这些宏观层面的改革深化都会深入的影响企业与员工这一微型社会关系的发展。从目前宏观层面来看,利益体制的改革是比较重要的层面,缩小到企业与员工关系层面,利益的分配也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目前企业与员工关系微观双赢至少是构建在两个宏观层面之上,一是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利益改革深化的宏观层面,这个可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就可明白;二就是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宏观理论层面,这主要是基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一系列理论基础。这两个宏观的因素是对企业与员工微观关系发展的主要指导,但同时从微观层面的发展来看,如何以小致胜,以微致胜才是新型劳资关系的最主要发展方向。
宏观层面关于企业与员工利益分配的讨论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课题,从党和国家历来的指示和文件也可看出,但从微观上,我们要解决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的根本性问题,即这种利益是本身存在矛盾还是本来就不存在矛盾。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本质上企业和员工是不存在根本矛盾的,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可以为员工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和基础,而员工价值最大化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最大化。而之所以因为利益常常导致企业与员工关系出现问题甚至是引出法律纠纷,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企业与员工利益的融合机制未能构建,即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如何实现一体化和最大化的统一融合机制。
从企业管理的德育管理来看,企业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但企业是否考虑过自身是否对员工也同样忠诚,企业是否总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过企业的发展,以及员工的发展呢?企业如何做到以对等的身份要求员工的忠诚是考验企业“情商”的重要方面。
员工总在抱怨企业从未考虑自己的发展,对员工总是只索取不投入。而企业也时常在抱怨,为员工投入了那么多,而员工总不知足。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对员工的投入没有量化,而员工也从来不知道企业对员工投入的准确数字。从而造成企业与员工的两相抱怨。这就有必要建立企业对员工投入的量化机制。
从上述微观层面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微观双赢至少要做到利益是统一的,忠诚是对等的,投入是量化的。
二、持续优化变革企业与员工利益统一体系
员工的利益已越来越多元化,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强调生活与工作的协调和统一成为越来越多员工的追求。他们不再象他们的父辈那样为工作为挣钱而牺牲生活质量。作为企业高管,应该持续以员工追求为目标,结合企业现实和客观条件,为员工创造更加多元化的职场生活体验,将员工的生活所忧所求与企业能力和实力统一结合,让员工既愉悦的工作,又能愉悦的生活,让员工的工作能为生活带来乐趣,也让员工的生活促进工作。
做为企业的员工,其大多的时间主要消耗的无非两个地方,一个是工作,一个是个人生活,那种只要注生员工工作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管理经验,早已不适合现代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环境。要切实寻求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的一体化融合和有效的利益优化体系。这里的利益不仅包括薪酬等显性利益如月薪、津贴、表彰奖(公司级、部门级)、年底红包、认股权等以及公司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出国休假、免费工作餐等公司福利,还包括对员工的休息时间的确认,员工的职场体验,员工的心理状态疏导、还针对员工的病、独生子女入学、入托、大龄青年等问题建立的员工关怀机制;在“三八节”、“情人节”、“圣诞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举办的员工关怀活动,等隐性利益。这种显性和隐性利益的统一和融合才能驱动员工从根本上、从心底里去努力工作,以企业昌盛为已任,不随便跳槽。利益融合的方式包括有员工内部持股、年终利润分成、风险保证金承包制、职业年金制等显性制度,还包括带薪休假、以及诸如员工生日福利、员工心理疏导、企业与员工的良性沟通机制、企业对员工的扶危助困机制等隐性制度。
从利益融合和执行上面来说,我们也可以将显性的利益机制理解为法治利益,将隐性的利益机制理解为德治利益。用德治去执行、促进、催化法治。否则,若只有法治而无德治,就会使法治沦为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恶法”。
三、构建企业和员工对等的双向忠诚氛围
忠诚是双向的,要想使员工对企业忠诚,企业必须先对员工忠诚。“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任何“单向忠诚”的幻想,都是可笑的。老总要想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应该先检讨反省一下:企业对员工忠诚吗?企业的利益分配是否切实考虑了员工和企业的公平合理?是否切实有效的在持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等等。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不对称的空间越来越小,老板应该从市场的角度来理解员工忠诚度,给员工忠诚度以应有的经济收益,不要企图以所谓的忠诚度来愚化忠诚的员工,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其限度,超过限度的忠诚度不是忠诚度,只能是“愚昧度”,“愚昧度”的觉醒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1]。企业要明白人性具有“经济性”这一论断,远离“愚化”思维,正确理解员工忠诚度,消除潜在的“愚昧度”,防患于未然,真正为员工的稳定和企业的稳定奠定基础。
四、构建以特种账户为主的员工量化投入机制
特种账户是员工入职后,企业为员工建立的员工职业成长发展基金账户。员工入职企业后,企业在员工发展方面所花费的业务关系拓展费用、各类职业技能和发展培训费用、录用费、甚至可以将诸如一些非法定的国内外旅游游和出国培训等记入该账户的借方。这些发展投入将作为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所付出的可量化的努力和量化的成本。这个成本可以在员工为企业工作的年限内平均摊销,具
体操作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需要说明的是“业务关系拓展费”是员工做为企业的主要公关人员或销售人员时,为维护必要的客户关系而产生的各类费用应以一定的比例记录在特种账户里。之所以如此操作就是因为客户关系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员工的离职很可能造成企业客户资产的重大损失。
该特种账户只是作为企业的备忘类帐户,其每年的摊销额并不转入企业核算的费用类账户,其摊销余额也不作为企业的资产[2]。当劳动合同期满后,其余额为零。它的最主要作用是作为该员工无端跳槽时,企业对其行为做出相应决策时的参考信息,或作为企业起诉该员工时的一种证据。有了特种账户,员工就有了顾忌,不敢不顾后果地随便跳槽。
建立特种账户的关键作用主要有二个,其一就是要让员工时刻明白企业对自己是不断投入的,而且投入了明确的量化数字,让员工明白企业为员工发展做出的努力;其二就是当企业与员工因利益问题产生不可调和的问题是有具体的证据举证员工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总结
企业与员工利益统一、企业与员工对等忠诚、以特种帐户为主的员工量化投入机制是构建企业与员工关系微观双赢发展模式的三个重要方面。可以说,企业与员工利益的统一是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基础。而以特种账户为主的员工量化投入机制是平衡员工价值和企业利益的量化表现,为企业和员工的付出构建起一个可量化可比较的“数据”评价体系。企业与员工的对等忠诚则是企业内涵式竞争力和向心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让员工真心付出的道德资源,也是企业赢得员工和员工赢得企业的重要文化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李业文.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0.[2] 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第二篇:企业与员工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空前的大变化。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现阶段中,尽管有雇主、雇员之分,但企业与员工的自身价值仍然相对独立,双方正趋向于市场对等选择关系。企业是“铁打营盘”,员工是“流水的兵”。企业与员工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自主进行市场选择。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对等的。员工是组成企业的主要因素,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经济组织。员工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组织内的整体与个体关系。有着共同的利益,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密切相联的,两者利益的兼顾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必须积极营造条件满足双方最大限度的利益。员工应以企业为家,企业也必须为员工创造家的氛围。企业与员工一道以共同事业愿景建立起来信任心理契约必须过渡为基本稳定的供方顾客关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与员工不是“一锤子买卖式”的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而是相对稳固长期存续的供需交换关系。企业需要忠诚、有能力的稳定员工(供方)队伍,才能生存和发展,业务才能进行;而员工必须依赖企业(顾客)需求的相对稳定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企业与员工稳定的供应链作保障。由此可见,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是事业伙伴关系正在日渐凸显出来。员工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企业就像一条货船,老板投资建了货船,员工就是船员,把船上货物运达目的地。运到目的地,都挣着钱了。船翻了,都完了。
第三篇:如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互动双赢[范文模版]
摘要:一个称职的企业领导,不一定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绝佳的口才,却一定要有关爱员工之心,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心情舒畅快乐地工作
管理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以文化为基础,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从19世纪末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提出,到1911年美国弗里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再到澳大利亚人乔治·埃尔顿·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基础上形成的以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的近代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人类管理历经150多年的发展,管理理论日渐成熟,管理水平日渐提高,管理者普遍把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意志高度地统一到了企业管理之中。
近读英国摩根·威策尔撰写的《管理的历史》和美国约翰·拉尔森著胡邓翻译的《管理圣经》,再次研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感受颇深。20世纪5O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通过美国匹兹堡地区9加公司中近200名工程师和会计师长时间的调查访问,提出了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人的需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满意或不满意的需要,另一类是要求与个人发展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应从企业内部、从工作本身来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要设法使一个人对工作发生兴趣和感情。工资福利、职务保障、工作条件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将会引起员工的许多不满;工作本身及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被赋予责任等属于激励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就会使员工产生满意感和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管理措施,应该从工作本身着手,进行工作流程再设计,创造快乐舒心的工作环境,使工作内容既新奇、充实、丰富,而又能使员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分析,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同属于近代管理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赫茨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管理学界,尽管赫茨伯格的理论后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但是他的观点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并且深深地渗入到许多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中。在美国,过去用薪酬形式来表现的奖励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荣誉榜、电影票、老板的感谢信之类的方式所取代,经联邦快递公司一年就送出这样的感谢信达5万多封。值得一提的是,联邦快递在员工激励方面还有更绝的一招,那就是用优秀员工的孩子的名字来给公司的飞机命名。试想,当你的公司有一架和你女儿一样叫做珍妮的飞机,每天在纽约到芝加哥的航线上穿梭忙碌,你还会吝啬你的智慧和心血吗?
激励作为一门管理艺术,懂得投其所好,让员工为实现自身梦想而快乐工作,已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经理们必修的功课。日本松下公司的员工不仅在自己生日那一天可以放假,而且在配偶生日这天也可以放假。这种做法给了员工们一个与所爱的人共享浪漫温馨时光的机会,让员工们很感激公司,自然地就把这种快乐氛围带到工作中去,使工作环境充满温馨。
古今中外,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实质就在于为员工营造快乐的工作环境,以鼓舞员工士气,让员工快乐地工作。由此可见,一个称职的企业领导,不一定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绝佳的口才,却一定要有关爱员工之心,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心情舒畅快乐地工作。
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员工对目标的满足。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他的公司无论薪水福利,还是工作环境都是十分诱人的,但不明白为什么员工工作还是不够积极主动,还是有人不断跳槽,公司的绩效也不理想。
总结:在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改善工作流程,着力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努力把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紧密地在结合一起,充分满足员工需求,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员工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奉献企业,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互动双赢发展。
第四篇:员工培训--企业与员工的双赢选择
员工培训--企业与员工的双赢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变的越来愈激烈,而人才间的竞争始终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人才,除了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外,企业还应该注重培养内部人才也就是重视员工的培训。
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就是看在这个企业里的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通过对员工培训和提高,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靠引进;另一种就是靠自己培养。企业若能开展有效的员工培训,不仅能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主人翁责任感,还能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层之间的双向沟通,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有效的员工培训亦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保持企业永继经营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员工培训对于公司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是毋庸质疑的。在证券市场上经常会听到投资这个词,其实员工培训也是一种投资,而且员工培训是企业所冒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虽然说员工培训并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唯一途径,但员工培训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以,员工的培训不仅仅是必需的,而且还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员工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企业若能真正重视员工培训,最终对企业、对员工将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第五篇:浅谈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浅谈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其实就是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依存。鱼离不开水,水也不能没有鱼。人都是有感情的,我想每一个员工都是希望现在自己正在服务的公司能好,这里面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份收入的保障,还有作为个人的荣誉感。员工要感恩企业,他给你提供了平台满足了你物资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同样,企业也应该有一种感恩员工的姿态,不只是你养活了他,他也给你创造价值,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一支稳定的队伍对企业来说那是一个财富。善待每一个员工。我们的管理人员经常会自诩我们是人性化管理,什么是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管理人性化,而不是人情化。人性化管理应当以合理的科学的制度为前提。制度是理性化的体现,人性化管理还需要与理性化管理相结合。人性化管理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理性化管理强调管理的科学性,二者必须有效结合才是最有效的管理。人性化管理的内涵还很多。管理的人性化,是工作中充分的授权与有效的分权。管理的人性化,就是允许组织中存在不同声音,张扬个性,倡导创新。管理的人性化,就是组织对员工最贴心的引导和培育。
但如何才能让员工真正以“企”为家,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急呢?至少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致力塑造员工“企业是我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让员工知道自己是企业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自己热情积极的工作是重要的和必须的,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远景目标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出所有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二,要发挥领导作用,树立表率。领导的作用并非是依靠简单的命令和说教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激励、鼓励、以身作则等方法,引导和带领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心甘情愿地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实现组织的目标。其三,要规范管理行为,确保制度的落实。任何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分配不公、资产流失等都是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产物。缺乏科学依据的分配制度,直接后果是该留的人留不住。制度、规定的实施不公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产生轻视和抵触。因此,管理者要带头做规范管理的表率,做到正人先正己,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护短、不偏袒,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人是渴望被点燃的,人也是可以被点燃的。让员工真真实实能把企业当自己的家,能从心底为企业的发展强大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为企业招受的损失、危机而自责和紧张。把企业与自己看成是一个共同的利益体。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残酷而激烈。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多因素,没有合适的优秀人选,企业何以发展?尊重员工,培训员工,视员工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为员工创造发展机会:而员工作为公司的一份子,也应该全力融入公司这个集体,与公司共同进步,共发展企业和员工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关系。企业才能在在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