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员工素质提升为切入点
以员工素质提升为切入点,开展两学两提升行动,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近期,集团公司、油田和公司党委先后下发了文件精神,介绍了镇海炼化和齐鲁石化李安喜的先进事迹,我在中心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中,系统地学习了镇海炼化和李安喜的典型经验,又从互联网上查阅了相关的经验材料,深受启发和教育。学习镇海炼化和李安喜,结合公司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我认为要从员工队伍提升为切入点,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学习镇海炼化和李安喜,就是要学习他们注重价值实现的人才观念,在员工培养上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畅通人才培养发展通道。
镇海炼化深刻领会“人力资源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的理念,通过挖掘岗位价值、提升员工能力、调动队伍积极性,努力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首先他们重视提升员工能力。根据三支人才队伍特点,建立起创新攻关专家选拔考核、业务培训激励、“三大员”持证上岗、后备技术员在班长岗位见习、人才合作培养等制度和机制。他们特别重视实战培训,每当装置检修改造开停
工的时候,都能看到不同装置技术人员互帮互学、跨装置实践的学习场面。装置内部,在作业监护到位的前提下,大胆让新员工独立上岗操作。实施仿真系统进操作室,方便员工上机锻炼,培训效果十分明显。
其次善于激发队伍热情。畅通了人才成长通道,精干经营管理队伍,拓展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队伍,岗位调整实行常态化管理,随时申报、定期考评,未达到要求的取消职级,实现了各岗位的“能上能下”。突出薪酬即时激励,实施与人才成长通道相配套的月收入薪酬制度,岗位薪酬考核标准明确、公开透明,员工工作积极性高涨。
我们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一是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将员工培训提高到关系到公司未来发展的大事来抓,公司党政领导亲自到中心向新分大学生、基层干部和倒班员工进行授课,讲清公司发展方向,将透公司的发展理念,讲实公司用人政策和措施,使公司员工心系公司发展。第二是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将优秀员工纳入公司人才库,建设三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满足公司的人才需求。第三是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将员工培训同基层单位党政正职的年薪和员工效益工资挂钩,规范了培训管理,实施了培训管理、培训评价和培训考核体系,完善了培训井场建设,成功举办了油田第十一届员工职业技能竞赛钻井专业的竞赛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我们同镇海炼化和李安喜同志的事迹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在员工实战培训,技术干部同员工的相互交流上存在差距,工学矛盾依然存在,培训教师的技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学习中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兄弟单位人员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理清理念,脚踏实地,加快发展。
二、学习镇海炼化和李安喜,就是要学习他们关系职工真诚沟通关爱的和谐氛围
镇海炼化和李安喜同志以“建设和谐家园”为主线,充分发挥凝聚人、激励人、关心人的作用,确保了干部员工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步调一致,营造了风正、气顺、劲足、家和的良好氛围。他们非常重视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加强了公司的理念、政策、措施宣传,增进理解和认同,确保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抓沟通平台建设。建立公司主要领导与员工代表座谈、基层联系点、“七登门”、“五必访五必谈”、民情邮箱、领导接访日等工作机制,在干群之间架起了相互信任、坦诚交流的桥梁。这些是镇海炼化和李安喜同志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学习的精华。我们公司在关心职工群众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承诺为员工办六件实事,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实施三不工程,节假日慰问劳动模范、外创市场家属和患大病的员工,公司保持了人心思进,目标明确,两个发展,深入人心。目前,集团公司正在进行石油工程专业化重组,我们要以李安喜同志为榜样,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
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清正廉洁赢得群众,推动改革,共谋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二0一二年九月十三日
第二篇:提升为美容顾问申请书
提升为美容顾问申请书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叫***,自去年8月到公司工作,任美容师职位。本着对美容职业的热爱,10个月来,我从学徒做起,认真学习美容知识,刻苦练习美容师必备的业务技能,个人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工作中,我通过向领导学、向同事学,较好地胜任了美容师的工作,并掌握了和顾客交流的一些技巧,深得同事和顾客的一致好评。自任职以来,完成业务量达5万余元。我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中从不敢马虎,没有出现过一次无故迟到和早退,也很少因私事请假。
为了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更好地为公司贡献一份力量,我郑重的向公司提出“提升为美容顾问”一职申请,恳请公司领导予以考虑。我深知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压力会更大,困难会更多。但我已经作好了准备,并做好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认真加以克服。
我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期望,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姿态,更加严格的工作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
申请人:***
2014.06.03
第三篇: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推荐]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副院长
(415100)潘能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任务目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探索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学院内涵发展方向
对每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但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党委、院委就此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过多次的讨论,最终统一了如下认识:
1.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坚持质量优先。教育质量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数量的递增。我们注重每年招生不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多,每年招生2500人左右,有效避免了学生过于拥挤的现象。
2.在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上,坚持软件促硬件。办学既要重视硬件,更要看重软件。学院硬件的提升离不开资金,但软件(如管理、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的提升不仅是靠资金,更是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几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了抓软件不放松,使学院避免了过多负债,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3.在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上,坚持无形变有形。办学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凝练学院教职工团队的精神和作风。团队的高素质和凝聚力是无形资源。这种无形资源能创造出有形的财富。通过多年努力,我院基本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比较稳定、素质较高的教职工队伍。
4.在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上,坚持直面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的主动进取精神,使我院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2100亩),为建设成为一所规范的高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根本,夯实内涵发展基础
办好一所学校,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些好的发展思路,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近两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院出台一系列措施,概括起来是“二个六”。
一是教师“六过关”。①学历过关,每位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青年骨干教师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②教师资格证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大学教师资格证;③普通话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二乙”普通话等级证书;④教师上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课要过关;⑤教师说自己所教的专业课要过关;⑥教师掌握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的一技之长要过关。
二是实施“六个一”工程。
1、一批教授进课堂 我校引进教授19人,副教授47人。教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超过30%。为了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学院规定,我校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一律要进课堂上课。
2、一批高工上讲台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和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娴熟操作技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就业能力。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已超过20%,从而有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一批骨干拜名师
随着教授、高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各系启动了传帮带工程。遴选30%的青年骨干教师,向本校教授或高工拜师学艺,做好传帮带工作。
4、一批教师进企业
企业是教师成长的大课堂,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我校除选送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外,各系制定了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分实施计划,专任教师进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一般是两个月。
5、一批教师驻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我校建立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电子方向)》的实训基地。在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建立我校万亩油茶实验基地。相关教学系要分期分批组织专任教师进驻这些基地,进行专业调研、专题研讨和实践,构建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前沿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6、一批教师晋职称
根据我校原有专任教师具有高校系列职称人数少的现状,近三年我校高度注重教师晋升职称的工作。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三年后,全校教师都必须具有高校系列教师职务,40%的专任教师要晋升中级职务,10%的专任教师要晋升高级职务。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常德市中职文秘专业教师培训,省教科院通过考察后,决定由我校担任培训任务。我校生物工程系已有正副教授6人,其中国家二级教授就有二人。我校已有十多项科研成果在全国全省获奖。近二年,我校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在省里立项的近20项,每年编写的教材达到10多本,发表或获奖论文近100篇。教师参加全市,全省的教学比武一般都能获奖。2009年,我校刘丽、胡华、赵芳梅等三位教师参加全省说课比赛,二人获二等奖,一人获三等奖。2010年,全市举行说课比武,我校教师王红兵获一等奖;夏纯迅的创造发明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发的实用型专利证书。2011年,全省举行说课比武,我校王红兵一人参加,获二等奖。2009年我校周志伟老师被评为“湖南民办学校‘百佳’教师”。
三.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保证内涵发展落到实处
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将管理责任具体化,要求人人会管理,处处有人管,件件管落实。从最细微的事件入手,将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
教学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各教学系进行量化考核。教务处对各教学系的课表、计划与总结、查堂、教学督查、考试考核、听课、评教评学、专业课教学质量分析或评估、教师安排、教师考核、教师教学比武与技能竞赛、教师例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研论文、教材建设、学术讲座、专业技能竞赛、学生素质竞赛、召开学生干部会议等20个方面每月进行一次考核,一个学期一次评分,总分公开,对系部工作评价有根有据。根据量化考核得分情况,每年评选先进系部,给系主任颁发奖金1000元。
二是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教师量化考核共14项,即学历、职称、专业技能证书、任教课程难度、任教科目数、接受任务、开会签到、上交材料、出勤、备课、作业批改、上课评议、听课、教研教改、教学效果、中心工作。年终教师岗位考核以此为依据。
三是每月对教师教案、作业批改、听课、上课,系部与教研室工作,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第二课堂等八个方面进行一次通报。近几年,共编发教学通报20多期。
四是每月对各班学生出勤,系部考核、实训中心与阅览室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各部门评价、教学督查等六个方面进行一次综合排名。每月班主任津贴以此为依据。
五是坚持督导。教务处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主管院长每年听课100多节。根据教师与学生当时的具体情况,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查,查教师管教管导,查教师使用普通话,查学生迟到,查学生早退,查哪些学生没上课,查班主任登堂,查晚自习。
“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2009年我校参加冬季技能竞赛,18位选手16位选手获奖,有6位学生获二等奖,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第16位。2010年全省组织技能抽查,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17位考生参考,合格率88.24%,优秀率41.18%,在42所参赛学校中名列第15。2011年,全省大学生首届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全省共有108名学生进入决赛,我校有6名学生进入决赛,并有5人获奖,2011年11月,我校9名师生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在只有50%的选手能获奖的情况下,我校6名师生获奖,获奖比例达67%。在省教育厅举行的2008~2009学生园地栏目投稿的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大193班罗梓薪获一等奖;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大学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与祖国奋进“主题征文活动中,大216班何鑫霖获一等奖。2009年,大174班汤星参加全国统一举行的“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一,进入全国前50名,进入全省前20名的学生中我校占了10人。2010年参加全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大赛”,我校学生获三等奖,奖金3000元。2010年10月首次参加全省大学生运动会,有三个项目获得前8名的成绩,在全省民办高职学校中名列第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二、三维软件网络大赛,全国三维CAD团队68个,我校获奖名列第17位,获团队二等奖。全国举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格言大赛”,我校267班卜永彬撰写的格言获一等奖(全国只设一等奖10名),我校毕业生朱德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年作家。四.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促进内涵发展取得成效
学院党委、院委特别注重将教育教学工作常抓不懈,明确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实行学分制
实行学分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学院下发[2006]10号文件:学分制试行办法,共八个部分30条。我院二年制学生修满110个学分毕业,三年制学生修满170个学分毕业。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务处下发了[2010]09号文件:《实践与技能学分计算方案》,对实践活动和职业技能考证计算学分办法进行了详细、具体规定。
二是推行多证书制度
为了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学院印发了《推行多证书的决定》,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取两项以上相关职业资格证或水平等级证方可按时毕业。近二年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证每年都是7000多人次,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三是“订单式”培养
我院与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单位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合同,对学生进行对接培训。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家长与企业反映良好,学生全部按时就业。如参加“SMT”新技术培训的学生参加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就升到2500多元。近二年,开办的企业冠名班越来越多。
四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院始终坚持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如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准涉农专业人才已经开始奇缺,于是二年前,我们成立了生物工程系。现在校内已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训基地,下设三个开发中心,即水产畜禽养殖开发中心和木本粮油开发中心(以油茶为主)和园艺苗木开发中心。现已建立校外万亩油茶实训基地。生物工程系现开办二个专业:园林技术、水产养殖技术。与全省同专业相比,我校实现了四个第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第一,每年的投入经费第一,校内实训场地面积第一,校园实训基地面积第一。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掌握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提高应用技能的实践教学,发展个性差异的课外活动,构建了产学研用相融合,“六业”(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就业、创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融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能力培养融“公用、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于一体,培养途径融“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于一体。我们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以行为为导向,用任务来驱动引领教学教改,为学生创设适宜、有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有价值、有活力,初步取得学生“求职有技能、发展有基础、创业有潜质”的教育成效。
实训产业园,引进与重点专业对口的企业入驻校园,运营方式是学校提供生产场地及必要的配套生产条件,入园的企业投入设备自主经营,把企业变成人才培养基地。6家企业进驻我校,学生上千人进车间,实践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已建立实训中心4个,实训室85个,校内实训基地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8个。已拥有SMP回流焊接生产流水线系统和工业PCB制作生产线两条。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仿真系统、汽车电控演示系统、机床维修与调试技术仿真系统。2012年新建1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且技术工程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已经纳入中央财政部、教育部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习实训设备及多媒体教学设施平均利用率达98%,满足专业实习实训及实践教学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工学结合教育特色。
五是开展创建“传统特色”活动
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创造性的开展人文教育,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近几年,我们狠抓了学院“传统特色”活动的创建工作。现在,我校每年都要举行两次15公里越野长跑。教务处每年都要举行“四月文化艺术节”、“同德杯”辩论赛、“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等大型活动,每个教学系每年开展的“传统特色”活动至少都有两项,多的达到四项。
“传统特色”活动的开展,收到十分显著的成效。如在常德市2010年迎春活动长跑比赛中,我校大244班在万人长跑中夺得了第一的好成绩,全市60人获奖,我校占了13人。我校学生每年参加全省“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都能获奖。又如第14届艺术设计作品大赛,让大家久久不会忘记:800多幅作品,让人感到惊奇;大209班张娟手工作品《串珠时尚包系列》已卖一万元;大166班李丹一幅手工制作的“十字绣——雪夜”已卖一千元,大171班曾联星的一幅作品《冬释》在网上发布点击率已超过5万;大182班李梦侠3D作品《大汉集团厂区图》,已被大汉集团采用,已获报酬500元;还有不少作品在社会上已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第四篇: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型大学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建设建设高 水平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坚持“内涵提升,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实现了稳中求进、开局良好的工作目标。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着力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工程”成效显著。建立校系两级质量管理体制,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完成并公布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出台《闽南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培育计划、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育计划以及精品教材建设计划。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动员全校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新增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
学生素质教育出成果。投入?万元立项支持?个项目,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取得成绩,获得第项?
就业和贷款资助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和完善“十个一”计划,完成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12个模块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简历门诊”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认真开展贷款资助和学生应征入伍的预征、学费补偿及代偿工作,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贷款等形式,为本科生发放贷款》万元,发放各类奖助学金?万元,资助覆盖率达到?%。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搭建学生工作人员专业化发展平台,成立8个学生工作虚拟中心和10个工作室。积极拓展“就业在线”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加强学生党员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理制度,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科研业绩认定与考核办法,推动整体考核。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工作。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承担科技专项能力增强。获批?科技计划项目?项,科研经费到账?万元,再创新高。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奖励有所突破,获得省科技奖励?项,论文增长加快发表论文?篇。申请专利?项,授权专利?项。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功能增强。注重协同创新,不断拓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泉州和石狮市人民政府、?企业等签署合作协议。省内外企业宣传推介我校的科技成果。签署各类科技项目合同?份。
(三)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特别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培育,启动重点学科的校内自评工作和新一轮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强化学科点内涵建设,开展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工作,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学位授权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着眼形成竞争新优势,成立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为基础,深入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深化聘任制改革,做好分级聘任工作。新聘任教授30人、副教授75人、其他系列副高职13人。第一医院顺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的首次分级聘任。修订《兰州大学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分配方案》,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4人。1人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教师、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协调发展。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逐步形成“带头人+团队”的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模式,带动和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科的发展。引进聘任萃英特聘教授2人、教授9人、副教授11人,聘任萃英讲席教授16人,兼职教授、副教授47人,邀请200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选拔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8人、攻读硕士学位17人。公派出国留学61人,选拔8名研究生参加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选留博士毕业生78人,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所占比例达到51.5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到49.5%。继续加强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建设,有11名实验技术人员和12名党政管理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五)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内部治理结构变革 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着力推进依法治校,聘请法律顾问,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不断深化校务公开,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完成学校“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审议、发布和汇编工作。制定《兰州大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废止工作。
学校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探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开放办学格局不断优化。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新签署境外高校校际合作协议和学生交流协议17份,合作院校拓展至29个国家和地区的143所院校。以科研合作为导向,外派规模大幅上升,派出各类出访人员1,040人,其中赴海外进行长短期学习交流学生509人。举办各类国际会议8个,参会1,400余人。引智工作稳中有升,来校访学交流长短期外国专家1,029名,1名外籍教授获得2011年甘肃省杰出外国专家“敦煌奖”。
区域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我校联合欧亚16所院校共同申请的欧洲委员会项目获批立项,实现了我校在多国高校参与的跨国性学生交流合作项目上的突破。
港澳台交流积极活跃。接待港澳台地区访问团21个545人,新增5所台湾合作协议高校。组织实施国台办等对港澳台重点交流项目9项,邀请300余位港澳台大学生及宗教文化界知名人士来我校及西部地区交流访问。
留学生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读留学生433人,首次在柬埔寨、摩尔多瓦等国家实现了留学生招生的“零突破”。3所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七)厉行开源节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收入稳步增长。全校总收入达到16.6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95亿元,学校自筹收入5.14亿元。争取到中央财政化债资金1亿元,实现了年末银行贷款清零的目标。
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严格控制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的增长,行政办公费、出国费、公务接待费等均较上年有所减少。理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继续强化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审计,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77项,审计总金额5.199亿元。制定审计制度28项,形成多种类、多层次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上缴条件占用费和利润货币资金2,540万元,比2010年增加15%。
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筹措资金1.5亿元,大幅提高校内岗位业绩津贴。追加预算支出1,100万元,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政策调整方案的实施。完成二分部14-15号楼住户的入住工作,顺利推进一分部9-14号、二分部16号教职工公寓的调配。提高教职工的住房补贴标准,推进部分产权证办理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续建工程项目4项,开工新建工程项目6项。投入经费6,426.6万元,完成天燃气管道、节能改造等维修改造项目83项。完成并上报一分部15-22号、二分部17-18号教职工公寓、医学校区8号学生公寓、校本部留学生公寓(一期)、一分部小学(还建)、医学校区教学实验楼、理工楼等项目的可研报告。文献与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甘肃省古籍普查工作,文献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成功升级,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升级更换校园网核心出口设备,网络应用分布区域更加合理可控。完成网络中心核心机房改造和邮件系统升级,网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兰州大学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继承和弘扬兰大精神,推出“图说兰大建校102周年”等宣传专稿。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课程,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贯彻落实《兰州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1名教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称号,1名教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名医护人员获得“全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用绿色的行动创造绿色的生活——兰州大学依托环保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项目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发起并承办的“2011中国MBA黄河漂流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平安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完成校园及学生公寓安全监控系统。加强校园巡逻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部位的分级管理和监控。进一步强化校园交通管理和消防管理。认真解决各类信访问题,加大处理力度,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在教育部、甘肃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办学水平提升,在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向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同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学科结构有待调整,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学校在深化改革、资源获取、队伍稳定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依然需要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2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攻坚之年。今年,学校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稳中求进,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各项改革措施的价值取向、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指标、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二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积极推行质量优先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进入质量提高、创新主导、结构优化、总体协调的新阶段;三要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学科的创建者;四要瞄准国际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五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六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知识和人才贡献;七要加强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建设,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提高;八要推进“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学校章程制定工作。
2012年的重点工作是:
(一)推进治理结构变革,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建设,促进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深入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完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制定校办企业规划,加快企业改制,完成资产划转任务,完善资产公司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落实工作。建立“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检查制度,检查总体规划、专题规划、学院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及实施效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科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好萃英学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校院两级评价体系和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着力加强实践教育过程管理,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投入,推进教学硬件条件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免费生的培养工作。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学位授权学科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做好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稳步发展学术型学位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学位授予过程管理与监督,进一步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做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申报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编制与岗位的分解与核定工作,规范岗位设置与管理。完善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及分级聘任制度。制定《兰州大学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启动聘任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管理干部职员制改革。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绩效工资实施步伐。
结合学科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引进“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为重点,着力引进在国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或学科、学术带头人。推进创新人才招聘制度,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加强公开招聘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宽招聘渠道,优化学缘结构,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适时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四)推动协同创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落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和经费管理的意见,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施《兰州大学技术咨询服务资质管理办法》,修订《兰州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兰州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加强科研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贯彻落实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做好科技项目、团队和奖项申报工作。争取获得新的省级及国家级技术咨询服务资质。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争取有2-3个学科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产出标志性特色人文社科成果3-5项。
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培育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验收和中期检查工作。积极申报新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加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推动国防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启动“2011计划”申报工作。按照“中国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探索协同创新模式,瞄准国家、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和组建协同创新体,力争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上取得有效进展。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态保护、污染防治、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规划,增强科学研究的交叉创新和竞争能力。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社会功能,着力解决科技园孵化场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园区孵化工作。
适时召开科技与社科工作会议。
(五)加强重点工程和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协调发展
改革管理机制,提高建设效益,做好新一期“985工程”建设和省部共建工作。做好“211工程”三期国家验收和“985工程”中期检查工作。
全力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举全校之力,强固国家重点学科质量和特色,着力提高学科实力和水平,争取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突破。做好全国第三轮学位点评估组织工作。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区域合作平台,以上合组织大学项目、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和中亚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的全方位教育交流。充分利用欧盟师生交流项目、留学基金委本科生出国留学项目以及亚洲校园项目搭建的平台,进一步拓展学生交流院校,扩大交流规模。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2+2”合作项目。进一步完善《“985工程国际交流项目”实施细则》,加强引智、派出制度建设,提高引智效益。积极申报国家外专局“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加大吸引高水平外国专家长期来校工作力度。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规范各类派出、引智和交流项目管理,做好来华和出国(境)任务审批工作。
加强留学生招生工作,稳步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紧抓教学质量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继续加强3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筹建新的孔子学院。
(七)进一步优化管理,构建节约型校园
调整学校经济分配政策,改革收入管理机制,完善收入激励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加快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建立预算执行和拨款挂钩机制。统筹规划学校财经活动和资源使用,继续深入预算分配改革,探索全成本预算分配模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经费预算审批、决算审批程序,严格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拓展筹资渠道,健全捐赠工作体制机制,做好筹建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工作。继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试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专项审计。
强化国有资产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明晰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优化土地和公房资源配置,完善公用房管理办法,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建立土地、公房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建立国有资产统计监测数据库,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校清产核资,推动一分部社区学校用地等土地征地、维权工作。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做好实验技术总工程师聘任与管理工作。做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做好“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验收与新的实践基地申报工作。
强化工程质量,抓好工程建设,完成综合科技楼、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2号生物楼等新建项目的建设任务并及时交付使用。开工建设榆中校区山洪等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和校本部1号配电室。积极争取教育部对医学校区8号学生公寓、校本部留学生公寓(一期)、一分部小学(还建)、医学校区教学实验楼、理工楼等“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推进住房建设,继续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完成一分部9-14号、二分部16号教职工公寓主体工程建设,做好腾退旧房的评估、调配和产权过户工作。积极争取教育部对一分部15-22号教职工公寓、二分部17-18号教职工公寓的批复,推进方案设计等工作。积极改善榆中校区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做好维修改造工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落实部分家属区住宅楼安装天然气管道工作。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图书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教育信息化试点本科院校。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进行“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部分”建设,实现跨部门、跨校区、跨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做好高性能计算服务工作。建设兰州大学移动图书馆。启动西北地方边疆特色文献中心、伊斯兰文献中心建设工作。加强档案工作,继续推进濒危档案修复,开展“萃英记忆”工程,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
(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文化兰大建设。制定《兰州大学关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壮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推出精品力作。实施“一学院一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工程,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继续做好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人才智力学科优势,为地方各级政府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企事业单位推动自身发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和国家及区域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学术诚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继续健全校友档案, 重视海外校友工作,加强各地校友组织建设,开拓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
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完善应急机制。修订《兰州大学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细则》,完善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好重大节日、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工作。规范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认真做好信访和保密工作。
各位代表!
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我们创造事业辉煌和人生财富的历史机遇。让我们在校党委领导下,凝心聚力,集贤集智,提振信心,团结奋斗,在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在开拓创新中谋求发展,在真抓实干中提升质量,全面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第五篇: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克山县运输公司 潘 微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各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
1、目的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培育,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念、哲学态度和行为准则,提高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企业的忠诚心、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使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与整个国家方针、政策,路线保持一致,正确处理好职工自身与企业、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2、主体不同。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是现代企业家,这首先表现在企业家精神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的界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企业家个人的性格、哲学、态度及价值观念,其次表现在企业家经营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家的经营哲学
1的不断渗透,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孕育过程,企业文化是以现代企业家经营哲学为核心有企业价值体系;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则是企业党组织、厂长、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企业党组织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为推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3、方式不同。从生成方式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强调外部“灌输”,企业职工一般处于被动地位;而企业文化,内在地规定了它只能从企业内部孕育产生,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领导者的培植、企业员工的共同创造而成,企业职工处于主动创造地位。正是这种内源性,企业文化具有持久魅力。实践表明,培育企业文化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确立核心价值观;激发员工对共同的哲学和价值观的献身精神;培养职工的技术和才能,形成技能与文化合金,强化文化的渗透和功能的发挥;吸引、培植和留住适当的人才,以维持和改进既有的文化及实现共识的能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没有一定的程序和环节,而是多元化主体从各自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和职责出发,通过两个结合,采用多层次,多样化,有效果的方式,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又有其一定的相同点。一是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
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是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三是环境相似。无论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生产经营状况、规章制度、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公共关系、经济效益和分配方式等等因素。
二、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切实增加员工“精神收入”
(一)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现实上是需要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1、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的诞生同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不断冲击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种种弊端。因此,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应社会化大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企业文化,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根本途径;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功能。
2、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员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实处。
(二)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探索出一条合乎形势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以增强其效果为企业发展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运用与对象群体的文化学研究相结合。企业文化的受众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以文化需要的理论来分析这一对象群,并以此为出发点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员工
队伍正逐步向知识型发展这是一种趋势,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而知识型员工应该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不再是一般螺丝钉式地被动地适应,而是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他们从事的不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灵感;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对劳动过程很难监控;他们的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果,这给衡量个人的绩效带来了困难;他们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级、同事产生影响,不盲目崇尚领导和权威;他们不受传统雇佣关系的束缚,流动意愿强,等等。要做好知识型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照搬或延续过去传统的做法显然不行,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工作方法。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的文化理念相结合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结构和模式。具体说就是: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为核心,人与物并重,以人为主;软管理与硬管理兼备,以软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结构和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理顺企业内部人与物的关系,优化各管理要素的组合,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富有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遵循这一基本轨迹,坚持以人为本,在如何培养人、关心人,提高人的素质
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工作。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精神相结合。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要素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它是企业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也是企业和职工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依靠企业精神可以把职工中蕴藏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出来,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务实”与“务虚”相结合,在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和方式。在各种载体中,当前尤其要重视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工具类载体。一切进入互联网的单位的管理者都要高度重视这个全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