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举例分析美国恐怖电影故事产生的背景
美国电影流派
题目:举例分析美国恐怖电影故事产生的背景
美国恐怖电影可分为4类:
1、恐怖电影成为一种经典,如:吸血鬼类的电影
2、发生在封闭空间的恐怖故事,如:《电锯惊魂》 《人皮客栈》 《幻影空间》
3、反映犯罪的恐怖电影,如:《理发师陶德》
4、科幻电影
下面分别对每类恐怖电影故事产生的背景做举例分析:
1、以吸血鬼的电影故事为例分析
从历史上考证吸血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狼人”一词。“狼人”起源于希腊的传说,指的是那些自杀或被教会开除教籍的人,死后被埋葬在未经宗教仪式祈祷过的地方,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尸体不腐烂,并能够离开坟墓。17世纪末,“狼人”可以变成吸血鬼的传说开始出现。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关于吸血鬼案例的官方报告。据说,1725年,在一份关于吸血鬼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吸血鬼”一词。吸血鬼的传说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神秘话题。不管怎么说,恐怖、传奇、丰富性等因素都被集中在了吸血鬼的形象中,也正因为此,有关吸血鬼的故事总是长盛不衰。吸血鬼成为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19世纪英国小说家斯托克对此功不可没。斯托克的小说《德拉柯拉》(电影《惊情四百年》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1897年出版,奠定了吸血鬼传说的现代神话。此后的很多吸血鬼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斯托克的启发,斯托克也因此被称为“鬼怪小说之父”。不止斯托克,就连柯勒律治、大仲马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曾写过关于吸血鬼题材的作品。
吸血鬼历史上真实的德拉库拉,对于居住在罗马尼亚之外的大多数人来说,德拉库拉(Dracula)这个名字会使他们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邪恶的吸血鬼贵族的形象:他居住在一个外观凶险的城堡之中,城堡则位于鬼怪出没的特兰西瓦尼亚高原(Transylvania)的高山之上。而在罗马尼亚,德拉库拉这个词有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历史与传说的荒唐组合,这种情形为当地人带来了大量旅游收入;另一方面,这个词也是一位民族英雄的名字,他为捍卫罗马尼亚的独立和民族身份而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德拉库拉真正的名字是威拉德三世(VladIII),他的父亲威拉德二世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为骑士,并成为了效忠基督教的皇家龙骑士团(theOrderoftheDragon)的成员。在15世纪,东欧人怕的不是吸血鬼,而是土耳其人。奥斯曼土耳其势力日渐增长,对整个东欧地区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而皇家龙骑士团发誓要与土耳其人战斗到底。罗马尼亚语中的“德拉库”(dracul)表示“龙”,而“德拉库拉”或“德拉库里”(draculea)的意思则是“龙之子”。威拉德二世当时是特兰西瓦尼亚的领主,并在受封为骑士时获得了“瓦拉几亚亲王”的称号(瓦拉几亚地区在现今罗马尼亚的南部)。龙骑士团团徽的图案是一头龙吊在十字架上,他就用这种徽标来装饰自己的衣物和自己发行的硬币。人们称他为“德拉库”,有时也称他为“德拉库拉”,意在表明他是龙骑士团的成员。不过,“德拉库”在罗马尼亚语中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恶魔”。于是,威拉德三世的敌人就利用这一点来把他贬斥为“恶魔之子”,因为作为一位王子,威拉德三世的出身有些暧昧。正是因为这个词的双重含义,英国作家布拉姆·斯托
克(BramStoker,1847-1912)把自己的恐怖小说《德拉库拉》(Dracula)中的吸血恶魔命名为了“德拉库拉”。
上世纪20到50年代,最早的吸血鬼电影基本都是恐怖片怪兽片的套路——哥特风格、强烈的舞台剧感觉、性暗示、苍白瘦削的德库拉伯爵。六七十年代美国自由风潮兴起,吸血鬼电影也迎来了黄金时代,从讲求风格的类型片发展到了表达个性和思想的异色电影。比如罗曼·波兰斯基的《天师捉妖》(Dance of the Vampires),创造性地把吸血故事拍成了喜剧风格,充满了笨拙荒唐顽皮的味道。这个变化从片名就能看出来,它在美国上映时的名字直译过来就是“无惧的吸血鬼杀手”(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后吸血鬼电影以更艺术手法表现,写血鬼都不再是某种性和政治的恐怖符号,而是充满内心痛苦、挣扎的特别的人。
进入20世纪,吸血鬼的形象被保留下来,并通过电影工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吸血鬼的系列电影中,吸血鬼不再以基督教传说为必要的背景,而被加入了众多新的元素。比如电影《夜访吸血鬼》和《吸血鬼女王》,都是比较成功的好莱坞式大片。现代科学的发展也给了吸血鬼新的定义:在《刀锋战士》系列电影里,吸血鬼的来源有了一种新的解释———基因变异的产物。尽管大制作、大场面层出不穷,尽管故事变得花样百出,电影观众却似乎都有了一点满足之后的遗憾:吸血鬼没有原来那么可怕了。对于德拉柯拉伯爵来说,变成吸血鬼也许不是最大的悲哀,被好莱坞的娱乐工业剥掉了恐怖的外衣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另一些奇怪的作品中,吸血鬼甚至变成了喜剧形象。
2、封闭空间里的恐怖电影故事
两部《人皮客栈》的灵感都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泰国网站所打出的“旅游广告”:只要你出得起钱,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杀人。
《电锯惊魂》系列就是让人们知道,好好活着应该珍惜,不应该去做那些违反道德的事情,让每一个人都珍惜生命,电锯惊魂也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可以引起人们的反思,但是也有观众反映做法太偏激。
3、反映犯罪的恐怖电影—《理发师陶德》
理发师陶德,最早出现于1846年托马斯·普雷斯特的恐怖小说《一串珍珠:浪漫史》1847年,乔治·狄布汀·皮特以陶德为主角制作了音乐剧《理发师陶德:舰队街的恶魔》,在英格兰取得巨大的成功。
1926年《理发师陶德》的电影版问世,至今据此改编的影视作品已经有不下10部之多,其中还包括BBC今年1月刚推出的电视剧。
1973年,克里斯托弗·邦德将它搬上英国斯特拉福特皇家剧院,引起轰动,并经久不衰。1979年,《理发师陶德》首次登陆美国剧院,展现了它的疯狂魅力。百老汇沸腾,授予它八座托尼奖,并连续放映十六个月。
Sweeney Todd的故事早已成为一个大人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的传奇,很多人不知是确有其人抑或是彻头彻尾的杜撰。真正的Sweeney Todd确实存在于18世纪末的伦敦,他所杀的人不计其数,被害者的肉被剔除下来送到当时伦敦著名的Lovett夫人的肉饼店卖给伦敦人,仍然新鲜的骨骼被抛弃在陈旧的教堂St.Dunstan的地下室被人遗忘的墓室之中,骨骼之多,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墓室穹隆,骨头上剩余的肉散发出来的令人作呕腐臭弥漫整座教堂,使得做礼拜的人们不得不自始至终用手帕捂住鼻子。Sweeney Todd和黑寡妇Lovett,将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对他人示以自己最薄弱的环节时被杀;以及刚刚品尝过的美味居然是同类的尸体。但是法庭档案里并没有记载此人,在《新门监狱日历》也无此人的记录。
4、科幻电影
19世纪末,带着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不过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生产了《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Jekyll and Mr.Hyde,1913),更值得一提的是与1916
年生产的一部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
从193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偏爱带着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并且开始连篇累牍地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比如,这一时期出品了《科学怪人》(1931)、《科学怪人的新娘》(1935)。
1950年代,也许是冷战笼罩在人们心理上的恐怖阴影加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再次期间产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他们常以外星人、怪兽或核战争为主题,也更依赖特技的运用。比如《地球停转之日》、《X放射线》、《火星人入侵》、《外星人大战地球》等。
1970年代开始,特技的使用对好莱坞科幻片而言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而随着视觉效果技术的发展,特技和故事之间的张力逐渐开始加大。如:《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异性》等。
198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片的特技效果制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而同时这些科幻电影又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值得品味的故事。如:《星战之帝国反击战》、《ET外星人》等。
1990年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量依赖电脑合成影像,并将其发挥至极,但是同时却忽视了故事本省的重要性。9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科幻片的故事上凡善可陈,在视觉效果则富有极大地冲击力,画面也更加精美逼真。
第二篇:日韩恐怖电影的分析
日韩恐怖电影的分析
日韩的恐怖电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是日韩电影业的一个重要支柱。没有人会怀疑日韩恐怖片的实力。只要是喜爱恐怖片的人无一不对它痴迷。但是人们也在惊奇日韩的恐怖电影为什么能拍得如此恐怖。相比于西方的恐怖电影,日韩的恐怖片更多的有东方独特的神秘感。
自从日本的《午夜凶铃》以来,日韩的恐怖片迅速在世界的影坛崛起,因而《午夜凶铃》也成了日韩恐怖片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同时它也开创了日韩恐怖片的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午夜凶铃》中几乎可以看到日韩恐怖片所有的元素,虽然这部片子并不恐怖,但恐怖的元素几乎被渲染到了极致。
日韩的恐怖片从主题上讲,几乎都是以复仇为主,怨念是日韩恐怖片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个怨念的缘由都是源于主人公不被世人理解或者遭受排斥最后含冤而死。《午夜凶铃》中贞子的怨念就是源于她的拥有特殊的能力而被别人视为怪物,所以便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即便她没有害人之心,但她那可以凭借念力杀人的能力也足以使人胆寒。所以她的死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更为悲剧的是将她亲手打下古井的竟然是她的养父,也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这股怨念就是这部片子的基础,同时他也奠定了日韩恐怖片一个基本的主题。也是日韩恐怖片中最为恐怖的一种主题。之后出现的《笔仙》和《鬼来电》系列都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笔仙》中的主人公也是个身体不同于常人的怪人,因为她眼睛的怪异,所以常常遭受同学的欺侮,最后因为同学玩笑开大了,不小心将她蒙着头活活烧死,而同时她母亲也在村子里被村民放火烧死在家中,原因是他们是外地搬来这个村子的而且生活怪异。同样,他们并没有去影响别人的生活,更不用说去加害他人,但仍然无法安然地生活在村子里,就仅仅因为生活得怪异,人性在这一刻就变得如此无聊而残忍,因此他们就必然要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恐怖的基础也就形成了。这种主题下的恐怖片,主人公通常是死得比较冤枉的。但这个主题的集大成者《咒怨》却有些改变,《咒怨.》的开篇便写道:
“咒怨”指的是含怨而死的人所下的诅咒,在死者生前的居所积聚冲天怨气,凡触碰者必死,并产生新“咒怨”,将恐怖死亡不断蔓延,而“咒怨”就永远死守凶宅,诅咒每一个来客……
此时的怨念似乎已经没有了方向,而且每个人的怨念也会积累产生更大的怨念,恐怖的元素依弥漫到电影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主题也被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咒怨在恐怖元素上是至今日韩恐怖电影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他是一部纯粹营造恐怖气氛的电影,因而在思想上有所欠缺。
其次日韩恐怖片中还有两个经典的形象,就是女鬼和小孩。先说女鬼,几乎每一部女鬼的装扮都大同小异,在所有的女鬼装扮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贞子的形象,那一袭白衣,一头遮脸的长发几乎奠定了日韩恐怖片中女鬼最基本的形象,还有贞子因全身骨头断裂而奇怪的走路的方式都让人不寒而栗。而韩国的《传说的故乡》更是还原了这一经典的形象,同时他将那白衣女鬼穿上两三米长的白衣凌空而起,又突然折成两段更增了恐怖元素。但为什么日韩恐怖电影中的鬼都是女性的形象,在中国容易变成鬼的也都是女性。对女性的恐惧感到底在哪?
首先我认为女性是一个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经常被等同于儿童来看待,所以他们是一个比较无助的群体,往往会死得莫名其妙或是作为某些事的牺牲品,因而比较容易产生怨念,而且他们死前往往会有一个统一的口号:我就是变成厉鬼也不会放过你(们)!这句口号听多了人们也渐渐相信她们真可以变成厉鬼。因而女性在这一刻变得恐怖起来。
其次,女性天生给人一种阴郁的感觉,让人无法捉摸。这种神秘感本身就会产生恐惧,如果加上一些奇怪的举动就会有恐怖的效果。而《午夜凶铃》、《笔仙》、《鬼来电》中的主人
公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人感到恐惧和厌恶最后含冤而死。所以女性天生的心理状态就会给人一种恐惧感。
至于小孩,他在荧幕上的形象往往比女性更为恐怖,因为小孩够天真够淳朴,在一般人的眼里小孩总是一副可爱的形象,但一旦他被异化,就会产生一种扭曲的恐怖。将美好的东西行进异化扭曲往往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她并没有去重塑一个恐怖的形象,而是直接将你内心的美好形象进行扭曲,这样会使观众无法在内心找到一个安详的栖息地,变得无处藏身,终极的恐怖也就随之而来。在韩国的《鬼铃》中,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因为被母亲的情敌所附身,行为变得与成人无异,一个小孩的身体,一张时刻露出成人表情的面孔足以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她时刻在与母亲争夺着父亲,其间表现出的那种对母亲的无礼与霸道都使这个小孩的恐怖气氛越来越重。同时在《红色高跟鞋》中那个与母亲争夺那双诡异的红色高跟鞋的小女孩,其表现出来的成熟与妩媚同样是与其年龄极不符合的,当她穿着高跟鞋站在阳台上遥指前方时,翻着白眼是一种何其诡异的画面。
其间还藏着日韩恐怖片常用的人物形象,就是单手遥指前方,披头散发,翻着白眼,那个小女孩就是。同时在《午夜凶铃》中也有同样的形象,虽然贞子没有做过,但那盘由贞子怨念生成的录影带中却有个男子头盖白布在遥指前方,这个形像有两种寓意:一种是在召唤着亡灵,另一种是指着她怨恨的人,通常他会说一句:你会死!在《鬼来电》中那个小男孩就经常干这种事,因为他生前就有这种能力,因而当有人欺负他,他就会用那种形象指着别人,说出那句看似玩笑,却致命的诅咒。
这三种人物形象在日韩经典的恐怖片中几乎处处可见,没有一部恐怖片可以完全摆脱这三种形象,这也是东方心理恐怖片的一种最基本的元素。
第三,日韩的恐怖片在拍摄手法上都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原本并不是很恐怖的场景变得异常恐怖。
在处理恐怖的镜头上,声音和音乐的运用的最为重要的,恐怖的镜头也往往会和分贝比较高的恐怖声音同时出现,而且在出现恐怖镜头时总会有一段很长的很安静的时刻,人在此刻会有两种心理:第一种是完全地放松,几乎近于睡眠的状态,此时人的心理是最脆弱的,恐怖的镜头在此时出现是最具有恐怖的效果的。第二种就是观众已经预料到将会出现恐怖的镜头,导演会去刻意得渲染这种恐怖的气氛,为恐怖镜头的出现做一个铺垫,此时恐怖的元素并不是最后的恐怖镜头,因为往往最后并没有出现什么恐怖镜头,而是前期的渲染。这两种恐怖营造是恐怖片中经常运用的。如在《四人餐桌》中有一段很沉闷的镜头,镜头拍的是主人公晚上睡觉的房间,长时间没有声音,安静得出奇,突然桌上的布娃娃瞬间转过身来,露出一张狰狞的面孔,同时若音响效果好的话会听到一声巨响,绝对是不错的兴奋剂。至于第二种恐怖,在《鬼来电》中有两个女生半夜三更在家中谈论“鬼来电”这个故事,突然间那个熟悉的铃声就响起来了,他们没有人敢接,但铃声不止,最后一个比较勇敢的小心翼翼地接了电话,原来是个朋友打来的。这里没有任何的恐怖镜头,只有气氛,这也是东方恐怖片最大的特点。
音乐的运用也是增加恐怖气氛的一种重要的道具,最常见的是纯音乐和童谣。纯音乐通常是比较低沉舒缓,同时又比较诡异。如《声音》当中,一曲《杨柳》贯穿整部影片,曲子凄凉而优美,却时时在空中回荡。整部影片的基调也和曲子配合得相当吻合,所以曲子在这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至于童谣,往往比纯音乐更加恐怖,因为他总是和小孩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也是对人内心美好事物地异化。比如在《恐怖童谣》当中,有一系列童谣也贯穿整部电影,其中有一首写道:
妹妹背着洋娃娃,走到花园来看花。
娃娃哭了叫妈妈,树上小鸟笑哈哈。
仔细看一下,是谁在哭,鸟儿为什么笑,因为………
这首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一下会令人毛骨悚然,因为他记述了一个很灵异的事件(具体我就不说了,老师你自己悟吧),对于日本的童谣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但他们却很熟悉,而恐怖是源于未知。当我们发现最熟悉的东西原来是未知的,那才是真正的恐怖。
在表现画面上,日韩的恐怖片没有西方好莱坞电影那种对于技术的依赖,没有庞大华丽的画面。他通常以原始的电影语言用东方独有的沉稳和冷静来描述一个简单的鬼故事,他注重的是对意境的营造,来层层铺垫悬念,来达到终极的恐怖。
这是东方文化一种极为内敛的力量,常常表现出一种令人动容的沉静,这种精神和中国水墨画的某种意念、气质是非常相近的。寓动于静几乎是日韩恐怖电影的一种本性,在经典的《午夜凶铃》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特别恐怖的镜头,整部电影初看之下,并不像一部恐怖片,缓慢的节奏,平淡的对白,令人非常沉闷。但那种古朴宁静的画面通过剧情的发展慢慢展现出一种异样的恐怖。
在日韩恐怖片中总是很难见到鬼的真面目,即使最后鬼真的出现了,也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图形。如《富江》系列中那个女鬼,总是若隐若现,虽然看不到女鬼的真面目,但在虚虚实实的观察过程中,观众的期待心理愈加浓厚,恐怖感水涨船高、愈演愈烈。而《鬼娃娃花子》中的鬼竟是一个玩偶,就更显得抽象了。
所以,日韩的恐怖片靠的是想象,想象力有多大,就会有多恐怖。因此他具有很大的弹性,这也是东方文化中一种意境的表现。
日韩恐怖电影作为世界影坛的一枝奇葩,向全世界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我对于日韩电影的解读。
第三篇:材料分析举例
举例1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废除农业税,使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从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30.0平方米和32.4平方米。2008年城乡居民你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增加32.5万倍。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适应之处,与人们的期望功能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P284)摘编《人民日报》,《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材料二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2009年四月,新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正式推出。新医改明确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任务和工作。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农民。60岁后享有“普惠式养老金”,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又向“养老不犯愁”的新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摘编自人民网 中国网)
① 为什么在紧急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②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案要点:
(1)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继续坚持不懈的实施社会建设;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建设,是我们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要常抓不懈。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重要意义在于: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如何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高度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为全民共同享有。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最后,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多新课题、新矛盾,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加以解决,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举例2 1949年10月1日.下午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旗袍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8天后,她这样向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摘编自200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2 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时整,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晚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
天安门城楼红墙正中悬挂着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巨幅彩色画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竖立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纪念碑两侧超宽电子屏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格外醒目。广场东西两侧,56根绘有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图案的民族团结柱,象征着56个民族共同擎起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基业。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摘编自200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答案要点: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1)近代中国最近本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一性质也决定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那条道路能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它就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在实现第一项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关于道路的选择是不同的,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取得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得民族资产阶级追求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最终破灭。革命的领导权最终落到无产阶级手中,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历史所赋予的第一项任务,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宋庆龄先生的感慨正式基于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遭受的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人民处于苦难的深渊,而无数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前仆后继,并最终取得胜利。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意义在于:第一,结束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强林。第二,结束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夷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第四,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始树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从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同时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可以说,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这一努力地结果。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举例3 从2009年11月23日起,一则时长30秒“以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为主题的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正式播出。该广告由中国商务部会同4家中国行业协会共同委托制作,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品牌宣传活动,接下来还计划在包括北美、欧洲等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地区播出。
广告围绕“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这一主题,强调中国企业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正不断与海外各国公司加强合作。广告中展示了一系列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例如,一个类似ipod的mp3播放器上用英文标注“在中国制造,但我们使用来自硅谷的软件”,一双运动鞋和一套衣服上标注有“在中国制造,但我们的设计来自于法国”,一台冰箱上写着“中国制造,但我们的采用欧洲风格”。
广告在创意上独树一帜,从引导世界受众重新认识畅销全球的中国产品入手,能够启发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和全球贸易的重新思考,从而逐渐抛弃对“中国制造”的偏见。
材料二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热播的一则“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广告引发的关注和反响正在发酵。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主动出击展示国家形象,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有评论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崛起,如何建立国际形象成为当务之急,政府近期启动了国际公关战略,继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率先向世界发声之后,国家形象广告或许会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对外形象的新渠道。还有人认为,中国早前一些产品安全事件令世界关注,现在希望能通过在全球投放广告推广“中国制造”以提升在国际上的形象,广告中出现的法国设计、硅谷技术等字样,说明中国目前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它继续把中国定义为世界工厂,因此,令消费者认为中国还只是产品的制造商,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
问题:
(1)、“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说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
答案要点:
(1)①世界格局的演变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当今世界处在一个不断开放和发展的进程中,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既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也决定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②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同时,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P170页)“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宣传活动,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一种战略关切,即积极主动融入开放的世界,也竭力在海外宣传中国品牌,提升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认知度,使他们不再仅仅将中国看成一个成本低廉的市场。在面临新的世界形势之际,中国的这一宣传举措,对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要求。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一次广告宣传可能会换来品牌的关注度,但品牌忠诚度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世界市场的建立,意味着竞争程度的加剧,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今开放的世界为我们提高自主创新,加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同时,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经济成就为我们加强自主创新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我们自主创新建设提供了现实需要。由“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正是体现了这一重大战略的决策导向,其必要性在于:
第一,“中国创造”更有利于增强中国技术,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企业只有具有比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中国创造”有利于提升中国品牌。品牌是竞争力,是附加值。提倡中国创造,鼓励、支持、引导中国品牌,中国品牌才可能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中国的民族工业才可能通过品牌的增强而壮大。
第三,“中国创造”最终有利于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维护国家利益;使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虽自古有之,但成为审美形态却是在电影工业出现以后。大量恐怖电影的创制,表明人们开始主动地把恐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引言
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韩国、泰国恐怖片大举侵占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国产恐怖片市场表现的却是持续低迷,今年上映的国产恐怖电影,如午夜微博、枕边有张脸、笔仙
2、咒丝,无一不是在“板砖与口水齐飞”的景象中落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输。
恐怖电影日渐浓厚的商业色彩和阴森可怖的镜头描述很容易让人忽视恐怖电影这一电影类型的美学价值。实际上,在从诞生至今的近百年时间中,恐怖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和观影群体,其美学层面的价值探索已成了当下影视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当下对于恐怖电影审美价值的文献分析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影文本、镜头语言、故事结构等专业技巧分析;对电影主题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分析;精神与心理层面的作用分析。
对于恐怖电影多角度的立体化的美学透视,可以让专业领域以外的人群对恐怖电影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而不是静止地停留于感官对于恐惧的肤浅感受。
主题
1.何谓恐怖电影
百度百科:恐怖电影是运用一系列表现手法,使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人内心恐惧的电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恐怖片的定义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立意使人毛骨悚然的影片。
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2月份下发《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并对“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下了如下定义:以冤魂厉鬼、异性怪魔等异类非人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离奇的梦魇谵妄为虚构手段,以恐怖骇人、惊悚阴森、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的音像制品。2.恐怖电影的分类
在《纯艺术:恐怖电影》一书中,汪影将恐怖电影分为三个类别:
神怪恐怖片:包括吸血鬼影片、幽灵片、神鬼片、魔法片和僵尸恐怖片等,如《惊情四百年》、《第六感》。
心理惊悚片:此类恐怖片以恐怖气氛和悬念的营造为主要诉求手段,例如20世纪60年代由希区柯克执导的《精神病患者》、90年代的《沉默的羔羊》。
血腥砍杀恐怖片:这类影片中充斥着挥舞刀锯的杀人狂,他们让横流的鲜血铺染了整个屏幕,例如《德克萨斯链锯杀人狂》、《万圣节》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作品。
3.恐怖电影的作用方式
恐怖片所呈现的视听图景主要诉诸于观影者的负面情绪,使观众在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状态下获得观影的快感。恐怖电影通常运用杀人狂、变态狂、吸血鬼、各种怪兽等让人触目惊心的角色形象,在血腥、黑暗、苍白色调的渲染下,营造出阴森诡异、寒气袭人、压抑窒息的恐怖意境。虚实相生是恐怖电影进行意境描述的独特形式,色彩运用上的明暗对比、人物场景的跨时空调度、人物关系的捉摸不定、场景氛围的紧张晦暗,都形成了观众在视听与心理上的双重冲击,画内画外皆可有无尽的回味空间。4.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恐怖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反应”行为,更是一种承载社会意义的认知形式。恐怖片所强调的也不仅是视觉上的强势冲击,应该说,恐怖片的魅力在于人们对现实与想象的思考、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对死亡的直视和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想象,它是在现实与想象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艺术形式。
有学者提出,恐怖电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文化忧虑和社会危机。恐怖电影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其取材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不同时期的恐怖电影所注重的多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恐惧与焦虑心理,虽然现在的商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恐怖电影的对于现实的观照色彩,但作为影视文化的蓝本与营养来源,现实的力量仍是不可抹煞的。
5.恐怖电影审美接受的研究现状
西方的恐怖美学研究著作当首推弗洛伊德在1919年发表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对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做出界定,他认为:神秘和恐怖感源于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这篇论文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仍为日后人们探讨恐怖艺术提供了不竭的理论资源。
理论家们对恐怖艺术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美学研究则是伴随着恐怖艺术的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这同恐怖艺术在7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70年代后,以“驱魔人”为标志,恐怖电影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这部影片的成功也促使研究者去关注这一现象。
有些学者主张用崇高来解释恐怖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些学者则抛开美学现有的审美范畴,去具体研究恐怖艺术如何使人恐怖,如何带来愉悦。一种共同的认识是,此类艺术激起的并非是单纯的一种负性的情感,而是多种情感交织的情感流,使我们感到恐怖的根源在于恐怖艺术展现或激发了人类被压抑和克服的本能冲动。
基于对如何激起接受者恐怖的思考,研究者们则从精神分析维度与认识论维度对恐怖艺术的愉悦的研究,有些美学家希望从美学史的角度对恐怖艺术做出说明,或者用美学史上已存在的概念来解释恐怖艺术的审美形态。
6.文献分析
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在此书中,汪影通过各类恐怖电影典型的集中分析探讨,论证了恐怖电影的纯粹艺术性。他认为,恐怖电影是一种既有试听享受,又有精神救赎的电影形态,是对于人类原始情感冲动——欲望与恐惧的释放。 史艳新《恐怖电影的魅力》:文章从恐怖电影的主题、画面元素的组合等方面探索了恐怖电影的魅力。作者从恐怖电影的心理作用机制入手,通过对典型电影深入浅出地分析,为读者展示了恐怖电影大师们在场景营造、色彩调度、角色塑造、故事结构、剪辑手法等方面独特造诣。
冯学红《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的恐怖美》:本文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恐怖元素的分析,探讨了恐怖美的美学特征,并分析了恐怖电影吸引力的美学和心理起源。 闻佳音《恐怖悬疑文化中的大爱主题》:恐怖悬疑文化,包括恐怖电影,一直都因充溢着偏执的恐惧感而只能偏踞主流文化的边缘。本文作者通过较为广泛的文本分析指出,在主题选取上,恐怖文化,包括恐怖电影,并不缺乏人文关怀的视角,惩恶驱邪、铁肩担道义的普世的价值观仍是当今不少恐怖电影创作的出发点。 刘可文《试论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死亡与生命本是两个二元对立的命题,刘可文却认为,对死亡的注视,恰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眷恋。在此文中,作者通过对恐怖电影形式与构成的分析,消解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并提出了其核心观点:恐怖电影满足了人们的生命需要,是人类在暗夜中寻找生命意义的艺术奇葩,它在人类生命的有力拓展、精神生命的深度关怀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三个方面体现了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张丹宁《爱与痛的边缘——论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观众对于恐怖电影的观影心理源于对死亡的好奇与焦虑,并从精神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给予了理论支撑。通过对恐怖元素、视像符号、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作者给出了最后的结论:恐怖电影反映了一种文化焦虑,一种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朦胧反思。
6.总结
恐怖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既讲究在电影文本语言、镜头语言等专业层面上的美学探索,也强调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吸收和现实环境的关怀。除此之外,由于恐怖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它的诉求机制主要作用于观众的负面情绪,因此,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电影对于人类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探照。目前,关于恐怖电影审美价值的研究文献已形成了从电影创作意图到电影成品再到电影观众的全面覆盖,并在研究重点上达成了“虚实相生的平衡”。在一波又一波的电影生产热潮中,恐怖电影的创作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近年出品的恐怖电影在美学价值的取舍上更偏向了画面上的震慑性,而忽视了故事文本上对于现实与想象的镶嵌,这一点在今后的美学研究当中应该会得到更为突出的表现。
文献参考
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史艳新.恐怖电影的魅力,科技信息,2007年第八期. 冯学红.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的恐怖美,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5卷,P67—71. 闻佳音.恐怖悬疑文化中的大爱主题,新闻爱好者(文学自由谈栏目),2011年1月,P129. 刘可文.论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当代文坛(影视画外音版),2012.3:112—115. 张丹宁.爱与痛的边缘——论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6月.
第五篇:新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凯恩斯主义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30年代的大萧条的教训,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实行了促进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特别是1950-1973年间,西方各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失业率也普遍较低,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干预,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也减轻了。但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了。更严重的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失业增加的同时,还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供给严重超过有效需求,库存增加、生产下降,失业率增高,另一方面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局面,形成了“滞胀”型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经济学也“失灵”了。
2.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 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美国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随着商品贸易、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活动自由化的推进,以及服务业、信息业和农业贸易的自由化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加剧。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使资金流入了少数石油生产国,而后又通过购买武器和存款的方式流进了发达国家的武器制造商和银行中,变成发达国家新的投资资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发达国家在南欧、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通过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由于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现象的发生,以至于人们开始用“全球化”来形容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
3.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国内外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战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国家曾出现过劳动力短缺问题。那时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一是大量吸收女性劳动力,二是接受从外国来的移民。妇女就业的增加和外来移民的增加不仅改变了劳动力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构成,影响了家庭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的进展,跨国公司为了寻找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从发达国家转向拉美、亚洲等地区。于此同时一些在研究、开发中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则主要留在了发达国家。结果,自从70年代以后包括研究开发和新兴服务业的第三部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导致了就业方式的变化。而且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职业结构还进一步分化为核心岗位和边缘性岗位。4.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到60年代末,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然而,由于工资和福利的刚性结构结构,已经得到的利益在经济衰退时也很难减下来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已经发生了经济危机时,西欧各国的社会保障支出继续增加。原因:1.失业率提高,用于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的费用增加。2.人口老龄化加速造成了社会福利开支的增加。3.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的大量增加,这也导致了以家庭补贴或社会救助方式支出的社会福利费的增加。